最新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实用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雁落霞最新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实用8篇)

爱国标语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国家的整体形象。创作爱国标语需要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让标语脱颖而出,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激励人心的爱国标语,感受祖国的伟大与光荣。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篇一

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2)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限于学生的能力,只有极个别小组能顺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组连实验方案都未弄清,只是模仿别的小组,动动手而已,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无法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于是在第二个班级开展实验课的时候在我对原先的教学设计作了这样的处理:(1)在学生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后,由教师直接设问“那么浮力大小是否就等于排开液体的.多少?”,通过对“多少”应该是指哪一个物理量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2)在实验前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可以逐步优化实验方案;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存在困难的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改进方案确实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从有序到无序,探究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让学生一步进入较高的探究要求,就会使学生迷失方向。另外,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决不应该是一位旁观者,应该是参与者、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的探究应当是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下进行。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篇二

1、 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落实,特别是情感目标达成度超过教师的预期。

学生知道和感受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并能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通过探究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通过教师的引导知道了阿基米德的适用范围;经历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到实验探究的过程,并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2、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纵观整节课是突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过程。对于设计环节中收集所排开液体的这一难点,使用了小组讨论和各组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堂中不同小组设计方法和所选器材不一样,最后由老师综合各组所长来定下最佳方案,也收到了预期效果。

3、 教学环节齐全、教学思路清晰、板书内容简洁有效、环节过渡自然。

从引入到新课“浮力测量、探究的引导、结论的得出”直至最后的两个精致练习和具有预习性和巩固性的作业,教学环节齐全。板书的内容即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又能起到小结的作用。每个环节的过渡都有适当的过渡句,自然而流畅。

1、 引入时,一个学生说游泳时进入水中后一直下沉,实际他不会游泳。在这里是一个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我没有抓住这样一个教育机会。

2、 在学生交流设计方案时,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应当提示学生分析所选器材的好处及不足,这样更能给学生成功感和有更大的收益。

3、 有一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有误,这是学生实验时常见的错误。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实验素养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如何纠正弥补。

4、 整节课时间安排略显前松后紧,虽不是我的本意,但没有把控好。导致后来设计交流时略显仓促。

5、 设计实验交流后,由于时间紧张,自己的情绪也紧张起来,语言不流畅,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6、 数据交流应当用实物投影更有说服力。

7、 测浮力时有点拖踏。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篇三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对上节《浮力》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也是本节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的方式,以此来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1、 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 让学生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阿基米德的灵感”53页小实验通过让学生展示,重现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多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开液体所受重力,让学生自觉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定量关系的实验。

2、 在上课前一天安排前置性任务,让学生了解并领取任务一中的学习要求,通过对课本54页实验的自主学习,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步骤及考虑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自然会对要进行的实验有一个理性认识,以便在第二天上课前就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在实验之前,需要先让小组将前一天完成的任务一进行交流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统一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并随机抽取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引起全班小组的讨论分析,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随后让小组组长分配实验任务,责任到人。

在实验中,我会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观察指导实验,并将学生在做实验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总结、归纳。在学生实验结束后,着意抽取两个小组(特别是在实验中所测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有差别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并由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实验评估,讨论分析引起实验误差或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3、任务二是在任务一的基础之上,结合上节《浮力》所学知识,将第一节所学知识“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中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改为“排开液体的体积”,通过公式间的变形,让学生自已得出新公式f浮=液gv排,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 评价反馈

任务四中通过必做题与选做题的设计,必做题让全体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让小组长检查反馈。选做题则可以让能力更强点的学生进一步探索,提升其能力,或可以由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选做题。

4、 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这是一堂远离本土作战的示范课,作为孩子们的新老师,面对新学生,对学生学情了解不足,不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情况,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没有能够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好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并没有受到众多听课老师的影响,整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作为课堂流程的组织者,只起到了一点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学生在小组这个模式下,发挥出了极大的潜能,通过团队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篇四

《科学家阿基米德》这一课通过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利用太阳光反射原理打败敌人和罗马士兵残忍杀害阿基米德的故事,学习科学家那种爱动脑筋、沉着冷静和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并通过结合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勤思敏学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过仔细琢磨,提炼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首先,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导入课文“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已拥有”,鼓励学生珍惜当下,用最佳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其次,看视频,了解阿基米德的成就,激发学生对阿基米德的崇敬之情。再次,进行提纲学习。课文通过两个典型事件展现阿基米德的优点,于是我围绕两件事展开分析,分别设计了提纲中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第一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可以在知道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准方向。

第二题是自主学习,任务轻,并请各学习小组派代表表演课本剧。提纲最后一题是:总结全文,谈谈你有什么启示?此处我利用板书进行了总结。学生通过对阿基米德事件的分析,对其形象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最后的课后小测中,除了近义词及课本知识的概括外,学生发挥比较好的是“励志宣言”那道题,学生们越谈范围越广泛,很生动,掀起了本节课的热潮。

在这最后“励志宣言”环节中,由于我引导的不够到位,学生不能很好的通过身边的实例来体现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精神。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这三个环节,我紧扣着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精神主线,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想象的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其中写法归纳处,忘记了一个典型事件,这个只能以后补充了,可见教学态度的严谨性还需加强。在教学过程中的众多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篇五

课后反思中,得到以下几点的启发。

1、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例如:上课时的提问(1)你把物体慢慢侵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观察到什么现象;(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感觉第2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应将第1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实际上是强调手上的感觉,以及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明确方向。随后问(2)请你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即将问题明确化,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得出合理的答案。

2、加强对学生实验的引导。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头绪,不清楚需要测量比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开的水等,花了很多时间,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实践内,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无向的,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提示,进行有方向的向导。这同样离不开恰当的设问,最初只有笼统的一句“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这个问题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学生不主动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后来改为“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福利呢?”“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在有序的三个问题后,学生踊跃回答,并上台演示具体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跟着纠正,优化操作。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实验有方向、有序进行,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预期的目的,得到正确的结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新课程要求学生多提问题、多猜想。再参与动手的实验中能“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往往预示着伟大的发现,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提出的新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篇六

课后反思中,得到以下几点的启发。

1、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例如:上课时的提问(1)你把物体慢慢侵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观察到什么现象;(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感觉第2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应将第1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实际上是强调手上的感觉,以及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明确方向。随后问(2)请你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即将问题明确化,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得出合理的答案。

2、加强对学生实验的引导。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头绪,不清楚需要测量比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开的水等,花了很多时间,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实践内,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无向的,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提示,进行有方向的向导。这同样离不开恰当的设问,最初只有笼统的一句“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这个问题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学生不主动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后来改为“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福利呢?”“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在有序的三个问题后,学生踊跃回答,并上台演示具体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跟着纠正,优化操作。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实验有方向、有序进行,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预期的目的,得到正确的结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新课程要求学生多提问题、多猜想。再参与动手的实验中能“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往往预示着伟大的发现,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提出的新问题。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篇七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初二物理老师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一定呀进行教学反思。接下来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中,我先后在三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发现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没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有学生提出跟泡沫块浸入的深度有关;有提出跟烧杯中的水有关;也有提出跟泡沫块的体积有关等等,就是没能提出跟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课后反思中,就教师的启发提问做了调整。第一次上课时问,(1)“你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观察到什么现象。”;(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感觉第2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将问题细分了,并且将第1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实际上是强调了手上的感觉,以及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方向明确。随后问(2)“请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最后再问(3)“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同学的描述,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第三次上课时,将最后一问改成“通过刚才实验中你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在层层深入的问题后,学生顺利的提出了猜测。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一个不恰当的提问,会使学生思想分散、蒙头转向、无所适从、甚至打乱教学过程。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

二是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头绪,不清楚需要测量比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开的水等,花了很多时间,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无向的,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提示,进行有方向的引导。这同样离不开恰当的设问。最初只有笼统的一句“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这个问题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学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后来改为“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浮力呢?”“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在有序的三个问题后,学生踊跃回答,并上台来演示具体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跟着纠正,优化操作。在明确了实验方案后,在接下去的学生实验过程中,分成四组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验证,第一组:钩码浸没在水中;第二组:钩码浸没在浓盐水中;第三组:铝块或铜块浸没在水中;第四组:钩码部分浸在水中。

在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和归纳结论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在前两次上课时,小组的位置是纵向的,相对距离较远,很难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第三次上课时,从新安排,将前后左右的四桌学生为一组,这样能够做到小组交流的目的,所选代表也能反映小组的实验结果。此外,板书的设计也做了改进。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张,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时没有在黑板上做记录,因此之后的实验归纳存在一定困难;在第二次课堂教学时,先将每一组的实验前提写在黑板上,然后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填写完整。第一组: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第二组:浸没在浓盐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浓盐水的重力;第三组:浸没在水中的铝块或铜块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第四组:部分浸没在水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每一组同学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把第一组与第二组的实验结论综合起来,可以得出结论1:是浸没在液体中的钩码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结论1与第三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结论2与第四组同学的结论归纳起来,可以得出结论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2)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限于学生的能力,只有极个别小组能顺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组连实验方案都未弄清,只是模仿别的小组,动动手而已,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无法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于是在第二个班级开展实验课的时候在我对原先的教学设计作了这样的处理:(1)在学生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后,由教师直接设问“那么浮力大小是否就等于排开液体的多少?”,通过对“多少”应该是指哪一个物理量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假设。

(2)在实验前安排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可以逐步优化实验方案;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存在困难的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改进方案确实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从有序到无序,探究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让学生一步进入较高的探究要求,就会使学生迷失方向。另外,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决不应该是一位旁观者,应该是参与者、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的探究应当是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下进行。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2.八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3.初二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4.八年级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5.初二年级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6.八年级物理第一月考质量分析

7.物理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8.初二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9.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篇八

课后反思中,得到以下几点的启发。

1、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例如:上课时的提问(1)你把物体慢慢侵入水中时,你有什么感受?观察到什么现象;(2)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感觉第2个问题问得太快,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与浮力联系起来进行猜想。应将第1个问题中的“浸入”换成“按入”,(1)“请你把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体验你手的感受,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似不经意的换了一个词,但实际上是强调手上的感觉,以及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明确方向。随后问(2)请你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当泡沫块慢慢按入水中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在变大”。即将问题明确化,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得出合理的答案。

2、加强对学生实验的引导。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没有头绪,不清楚需要测量比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开的水等,花了很多时间,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实践内,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是无向的,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更需要通过一定的提示,进行有方向的向导。这同样离不开恰当的设问,最初只有笼统的一句“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这个问题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学生给问蒙了,学生不主动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后来改为“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福利呢?”“如何收集排开的液体并测出排开液体的重力?”。在有序的'三个问题后,学生踊跃回答,并上台演示具体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时,其他同学跟着纠正,优化操作。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实验有方向、有序进行,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预期的目的,得到正确的结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新课程要求学生多提问题、多猜想。再参与动手的实验中能“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往往预示着伟大的发现,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提出的新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