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 茶文化在声乐教学的运用论文(优秀19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XY字客2023年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 茶文化在声乐教学的运用论文(优秀19篇)

典礼有助于强化人们对传统和文化的认同感,也有助于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典礼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表演或节目,以增加活动的趣味和吸引力。以下是一些典礼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典礼的重要性。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一

中国戏曲文化类型多样、源远流长,它在发展中不仅广泛吸收了民谣、民曲、说唱等艺术,更是在现代音乐发展中保持特色,借鉴经验,让传统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民族声乐是现代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分支,其在文化源头上与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传统的戏曲唱腔中借鉴经验,能够进一步凸显声乐发展的民族性,并不断探究声乐艺术发展的新路径。“字正腔圆”是吸取唱腔的精髓,而民族声乐在借鉴的过程中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吐字、腔调等方面的表达形式。

一、戏曲唱腔咬字吐字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字正”是戏曲唱腔咬字吐字、技巧的关键,即唱词发音要准、吐字要清,确保听众能够准确区别,避免模糊混淆。民族声乐在吐字方面与戏曲唱腔大同小异,因此,从戏曲唱腔进行借鉴经验也是顺其自然的。在戏曲艺术中,演员需要通过唱词的“说”和肢体动作的“演”共同完成艺术创作,其中“说”就是吐字发音,这是表达戏曲情节的关键,而音节作为发音中的重点,其在节奏、韵律上的特点必须得以体现。在民族声乐艺术中,我们要想弄清吐字发音技巧就应该对“唱什么”形成明确的定义,一些演唱者受当前流行音乐的影响对于民乐的发音吐字存在误区。民乐中在音节处理上一方面要保证单个字清晰准确,另一方面还应该确保音节之间连贯清楚,避免出现突然截断或模糊不清的问题,这种吐字技巧与戏曲唱腔中的“运字”不谋而合。在戏曲中,音节的处理抑扬顿挫,极具韵律,给人一种独特听觉享受,因此,民族声乐对戏曲唱腔的借鉴不仅能够提高表演者的吐字发音效果,还能够丰富声乐的艺术效果。当然,借鉴并不意味着全盘吸收,如戏曲唱腔中对“四声”的处理比较特殊,这也是戏曲的独特之处,民族声乐则不能盲目照搬,而是应根据自身音乐特色进行甄别、筛选。在戏曲艺术中,保持绵延顺畅的呼吸能够确保唱腔稳定,发音准确,民族声乐对呼吸也有着同样的要求,一直以来腹式呼吸是民族声乐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虽然能够保证气息的平稳,但也会由于腹腔控制气息,使得呼吸缺乏灵活性,出现声音沉着、滞涩等问题,甚至给人一种紧迫、压抑感觉。在借鉴吸取唱腔的过程中,民族声乐可以积极学习胸腹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能够利用胸腔、小腹共同控制气息,即所谓的“气沉丹田”,让呼吸运动更加自如,从而使声音更加轻盈,呼吸更加顺畅、绵长,给人一种平稳、舒适的听觉享受。

二、戏曲唱腔中润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在戏曲艺术中,“腔圆”则是要求表演者能够将唱词生动地表现出来,情感饱满、腔调圆润,为听众带来一种悦耳舒适的听觉体验,这其中润腔就是戏曲演唱中常用的表现技巧,在民族声乐表演中同样如此,让演唱充满情感,凸显艺术感染力是每一个表演者都希望达到的境界,因此,民族声乐通过对戏曲唱腔中润腔技巧的借鉴,一方面能够增强作品的情感内涵,让声乐艺术更加生动、灵活;另一方面也为民族声乐的技巧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来讲,戏曲唱腔中润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第一,修饰性的.润腔,即利用波音、倚音等技巧对延长的音节进行修饰,以凸显作品中独特的情感,例如民族声乐中感情比较平缓柔和的曲子,可以利用波音进行处理,让唱腔更加平滑、细腻,而对于情感激昂的曲子,则可以利用倚音的技巧,将腔调依托于唱词,利用唱词的声势凸显出作品的情感;第二,节奏性润腔,在中国传统戏曲曲目中,很少有一个作品通篇只保持一种节奏,通常都会利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曲目中情节的变化等。因此,在民族声乐中,演唱者也可以借鉴这种润腔手法,根据不同段落感情的起伏,对唱腔的节奏进行转变,让乐曲的表达呈现出层次性,并在高低起伏的节奏中引导听众进入情境;第三,音乐型润腔,即借鉴戏曲中的情感表现,在民族声乐中融入主观体验,例如在情感基调悲愤的曲目中融入“哭腔”等,从而达到带动听众情感,强化音乐艺术感染力,提高表现效果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中国传统戏曲在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成熟且稳定的唱腔,将其运用到民族声乐中来,不仅能够为演唱者提供灵活的吐字、发声技巧,还能够不断丰富民族声乐的内容层次,丰富声乐表达情感,进而凸显声乐艺术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淑明,陈阳.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二

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是声乐课教学中运用的原则,也是教育学中必不可少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运用的出发点又基于身心发展的差异

表现在遗传因素,所处过的环境、所受过的教育以及学唱者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身心的发展是以上全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学生的个性常受父母或与他从小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影响,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接触的亲属、同学、朋友对他(她)的各方面无不产生影响,学生所受的教育,孔孟之道,儒家之道,社会主义思想,或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构成了学生在性格,兴趣,智力,才能方面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又表现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诸方面。学生本身存在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消极、懒散的差异决定着内在因素的作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依据以学唱者得种种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方可获得成效。一位声带短而薄得女声,如要求她唱出宽厚的声音,这是对其嗓音的摧残。有这么一位女学生因此声带拼合不好,一度歌唱不能持久,嗓子极易疲劳。因为声乐训练中违背了她声带的生理现象。

(二)循序渐进在教学中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的保证

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依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声乐训练,常使学唱者获益匪浅,可使学生的歌唱基本功学得扎实,以利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能较长时间运用它。教学的艺术大量地体现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采用的适当,并能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常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直观的示范教学,易使学唱者得到直接的音响启发,发声练习的不同对象的不同运用同样能获得举一反三的客观效果。针对学唱者方法运用形成的不同演唱方法选择相应的声乐教材,以利于歌唱者的发挥和演唱效果。反之,对学唱者发声的不准确的判断,以不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错划声部;过早发展高音;造成发声上的毛病;带来声带的疾病等。正确认识对待师生关系是教师的职责,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道德准则,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合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教师教,学生按教师所教的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又常使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进行教学活动。一切均以实践为前提,又以实践效果为检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建立正常、协调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人在各种活动中,如工作、学习、娱乐都带着心理的活动

记忆、想象、情绪、情感的心理活动,而人脑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是神经系统中各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一切心理活动又具有反射的性质。这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是教师或声乐教师必备的。个性的倾向性合气质的差异也都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素质,这一切无不与声乐学习及在声乐专业上的成败有关。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缺乏信心、懒惰伤感的人怎能在声乐事业上有所造就?歌唱是人们用他(她)的声音,结合语言,带着感情进行活动的一种行为。其中包括发声水平、语言的训练和感情表达等因素。这种因素都是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完成的,而声乐教师在起着主导作用。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能否依据学生的情绪、个性、气质方面的心理状况进行教学活动,又能否以条件反射的心理活动原理,进行科学的声乐教学活动,这都关系着声乐教学的成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饱满的热情、愉快的情绪进行教学,这是学生在上课时的一种无形的情感启发,教师过多部恰当地询问学生自己不愉快的事,是不利于教学的。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如过多地重复提,或以过分的示范扩大其缺点,造成学生在困难方面的条件反射,则不宜纠正其发声上的缺点。例如:学生唱一首歌,有一处高音发音困难,如教师经常不适当地指责,而不是有效的指导,学生则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唱到那里就破或不敢唱。对缺乏信心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及时肯定优点和进步,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情绪高昂,敢于冲破困难。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其良好的心理条件在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学生学习声乐有无兴趣是其关键,一种是从小对唱歌就有兴趣;一种是经过与歌唱活动的多方面的接触的启发,产生了兴趣;一种是由于声乐教师的良好指导后逐步产生兴趣的。而无兴趣者,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而一种良好的心理条件则是通过声乐教师的正确声音观念、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的。学生若始终能在发音观念上得到良好的发声条件反射,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合理运用,不但能使声乐教学事半功倍,还能使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挖掘出其意想不到的创造能力。衷心希望从事声乐艺术的教育者多多批评指正,为声乐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三

摘要: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成效,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养。本文在对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与运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茶文化;民族声乐;问题;运用价值;运用策略

从1956年至今,虽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仅仅具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就。在此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不仅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而且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专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现代化、专业化的特征。在新的时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在提升民族声乐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助力作用,而对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及其运用策略做出探索,则是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1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总会面临曲折,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如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民族声乐唱法呈现出逐渐西化并且传统韵味逐渐弱化的倾向。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面对这一发展瓶颈,必须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做出全面、清晰的认知,并对这一瓶颈的突破策略做出探索。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对西方进行盲目崇拜的问题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在追求西方文化等新鲜事物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不容忽视的冲击。虽然很多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在保留我国民族声乐传统的基础上对西方美声唱法做出借鉴,但是在不少人的潜意识中,认为中华民族声乐唱法相对于西方美声唱法而言具有不规范、不科学等缺陷,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学院派”逐渐出现,即重视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针对发声技巧进行教育,而忽略了对人物个性、歌曲风格的探索,因此,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走入了一个追求“技术至上”的时代,如在青歌赛中,虽然民族声乐选手所具有的技巧在不断提升、所表演的曲目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不同选手、不同曲目之间的风格却呈现出了同质化的缺陷。而事实上,我国传统美学强调美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闻”等美学思想,都认为不同的作品都需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都可以对艺术做出不同的理解,只有如此,艺术才能够带给社会大众多样化的审美感受。虽然对西方乐理以及教学方法的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进步,但是在没有对传统文化做出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所出现的盲目崇拜倾向,也必然会导致我国民族声乐走入误区,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缺陷。为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审视教学现状、找出教学问题,并在唱法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征。

1.2我国民间音乐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融入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了可重复性的特征,即在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教师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建立在对西方乐理知识以及音乐演唱方法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教师群体,也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进行教育与培养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以高校为主要的学习环境,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局限为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在教师、学生都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欠缺接触机会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也自然难以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产生感悟,这对教师与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理论与风格做出深入的了解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师生与民间艺术的隔离,也导致了师生无法对民间艺术具有的风格做出体验,从而产生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方向和社会大众审美需求脱节的现象。显然,关起门来搞教学以及对“罐头式”人才的培养,既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悲哀,也让我国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不得不面临着传承困境。在此背景下,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被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逐渐遗忘,与此同时,这些民间艺术所具有的营养也难以助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为学生提供接触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机会,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民间学习采风等活动,促使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了解与体验,从而深化对我国民族声乐风格的理解。在此要求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重塑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民族声乐教学方向,通过强调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关联,促使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根植于我国文化传统,从而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以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重视“育才”而忽略“育人”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在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方向给予了较高的重视,而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仍旧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这对于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学生专业能力发展具备良好保障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的发展所给予的关注却并不能够满足学生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发展的需求。如学生是否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是否能够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具备较高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否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礼仪素养等,都关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材,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在“育才”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的内容,只有如此,我国高校民族声乐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成为民族声乐领域中合格的艺术工匠乃至艺术家。为此,在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关注学生专业素养与其他素养的综合发展,通过引入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推动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材。

2民族声乐教学渗透茶文化的重要性与渗透策略

无论是民族声乐文化还是茶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无论是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还是茶文化的发展,都与社会发展、社会大众审美趣味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其渗透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具有多样化的外显形式,其中,采茶戏、采茶歌、采茶舞以及茶艺表演等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并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以采茶戏为例,采茶戏这种艺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社会大众生活当中,盛行于湖北省、江西省赣南等地区。凭借丰富的艺术种类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采茶戏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戏不仅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与地方戏曲文化之间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采茶戏可以说是我国茶文化与我国戏曲文化相融合的灿烂文化。将采茶戏渗透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促使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更为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这种发展特点对于彰显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本土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我国采茶戏的发展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历代采茶戏艺人通过对不同戏种艺术特点的借鉴和创新,促使采茶戏形成了成熟的艺术体系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对采茶戏做的发声、吐字、行腔等做出全面的展示,引导学生对我国采茶戏艺术的风格做出深入的了解,对于推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个性化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当然,采茶戏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利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采茶戏艺术的传承,因此,采茶戏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为采茶戏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开创双赢局面,而对于采茶歌、采茶舞、茶艺表演等茶文化艺术形式也同样如此。另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成长成材而言意义重大。我国茶文化与我国传统哲学文化、文人文化具有紧密的关系,如在我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儒释道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古代文人强调修身律己,这些文化也逐渐成为了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国茶文化对茶人所应当具有的行为规范、思想追求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当今人才培养中仍旧具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中的茶事活动、饮茶习俗对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完善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茶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我国婚礼习俗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都能够看到茶文化在礼仪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茶道文化中涉及到的各个步骤,也都具有明确的礼仪要求。在当今人才培养工作中,重视挖掘茶文化所蕴含的这些内容,对于提升人才的礼仪素养以及社交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将茶文化渗透到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对我国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礼仪思想等进行挖掘,在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做出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继而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材奠定良好的基础。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直接渗透。如将茶文化中的采茶戏等艺术表现形式直接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从而有效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促使民族声乐教学彰显出民族特色;另一类为间接渗透。如在对茶文化中的茶德思想进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充分发挥茶德思想在育人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从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水平以及提升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综合素养角度来看,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有必要对这两种茶文化渗透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从而确保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取得最好的渗透成效并最大化的体现出相应价值。

3结语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渗透成为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可以将茶文化中的艺术形式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也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我国茶文化内涵,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礼仪素养,从而为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媛媛.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7):220.

[2]刘继鹏.民族声乐元素在茶艺表演中的创新融入[j].福建茶叶,2018(4):82.

[3]娄琳娜.民族声乐演唱在茶艺表演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8):82.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四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与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气息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二)对共鸣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咬字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四)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混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五)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声部划分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六)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研究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二)国外美声唱法研究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5]鲍雯羚.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新课程(下),,12:115.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五

摘要:声乐教学主要为提升学生音乐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嗓音,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中的音乐作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演唱能够表达出来。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简单地把提高学生嗓音的演唱作为课程目标是不够的,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情感领悟,让学生在情感表达与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好的体验歌曲,才是现阶段声乐教学的重要目标。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情,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针对情境教学开展中须注意的原则及如何有效开展声乐教学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的音乐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景教学;应用分析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因此如何启发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现阶段声乐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使用情境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情感表达提升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的领悟能力及表达能力。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所要讲述的课文内容,将所要传达的文字内容转化成以图片、视频等为载体的投影或动画内容,加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以语言传达出来)或借助适宜的音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课文内容传达的信息。通过情境教学,能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教师处于课堂引导者与启发者的地位,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让教师更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通过接收学生传达出的学习效果分析下一阶段教学方向及教学进程,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教师培养积极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要求,为有效地相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很多教师已经将情境教学法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应用在教学中。事实证明,这种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的,引导学生自觉的深入到课堂学习中来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方式,将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转化为主动学习,达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人的积极教学效果。

二、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内容的一个分支教学,声乐练习也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将严格的教学课程转化为提升学生歌唱能力的推动力。学生学习声乐教学主要是提升音乐表达情感,让学生能够通过演唱将涵盖在歌曲中的情感及学生自身针对歌曲内容产生的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在演唱过程中更具有协调性和耐力,改善学生自身嗓音的不足,锻炼学生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能够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意注意和持久注意,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积极的、向上的学习意愿。如何采取有效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内容的兴趣是现阶段音乐教师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情趣,起到以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盛兴的新时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声的、动态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音乐课程研究中去。

2.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运用情境教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声乐教师可以将枯燥的声乐知识转化为以图片、动画、视频等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感,使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同时,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也可以激发教师自身对音乐情感的体会,让教师进一步接近学生的内心,更好地掌握教学方向,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板书等形式进行教学,板书的时间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枯燥的板书教学方式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反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重难点更好的传递给学生。现阶段,教师掌握情境教学方法后,能够使用多媒体制作教学内容的演示文稿,在文稿中使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及不同的字号让学生对重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教学形式新颖多样,增加了学生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感悟,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便于学生对教学重难点内容反复体验、反复理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地感悟。

四、在声乐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声乐教学课堂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等外在的教学材料,本着推动学生智力发展和情感体验提升的原则将课程的内在内容积极的展示给学生。在教学中注重对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进行有效地融合和统一处理,将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重难点问题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以情感体验解决问题。总体来说,使用情境教学要遵守以下原则:

1.注重教学的情境性

情境教学方法使用的根本原则是注重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情”是指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要,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等;“境”是指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生活产生认知,同样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及情感体会,利用情感认知提升学习效率。

2.注重教学的问题性

学生积极学习课程内容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解决不同的学习问题,提升自身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境教学将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传递给学生,学生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总结有效学习声乐的方法,提升对同类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主动提取教学中的重点信息内容。

3.注重教学的启发性

教师要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相关学习内容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在情感中激发发音练习的学习意愿,在发音过程中得到对发音方法的启发。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得出的发音方法比通过向教师学习的发音方法更具有感召力,起到长久启发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对学习过程更加深刻。

4.注重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方法时要有针对性,选用的教学材料所创设出的教学情境要与教学重点内容相符合,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将有效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进行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切忌盲目使用教学手段,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5.注重教学的趣味性

要想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就要使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材料及教学设备,以迎合学生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根据具体的音乐内容和音乐情境选择适宜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五、应如何有效应用情境教学

1.提高学生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艺术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情感表演展现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成果,声乐学习作为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学生嗓音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抒发自身的情感。如果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锻炼学生的嗓音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极具有过硬的演唱技巧,同时也能够通过自身的演唱打动听众。教师通过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是开展情境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引起自身对音乐内容的感悟,以自身的情感投入带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教师要有效的应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声乐唱法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有效学习方式。

2.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开设情境教学,教师就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声乐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在感受音乐、演唱练习中自觉地投入到情境中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画面”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自身情感体验中提高音乐情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对声乐的学习是具备情感体验的。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内容,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语言、眼神、表情及动作等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发自内心的抒发情感。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的唱法、嗓音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情感带动演唱的升华,以情感将自身融入到对艺术的感悟中。

3.运用移情提高学生音乐修养

提升学生音乐修养,让学生在情境教学影响下,展开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探索,在探索中掌握有效练习发声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录音资料等教学内容载体,让学生在对音乐艺术的感悟中领会优秀的演唱家对歌曲情感的投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艺术家演唱过程的揣摩,结合自身对歌曲的理解及情感抒发,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及审美能力,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有深刻的体会。学生在这种移情的学习方式下,能够开拓视野,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有利于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以情感带动音乐的表达,从而掌握不同歌曲的唱法。

4.运用范唱培养学生情感

教师可以以范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近距离接触教师的情况下,观察教师情感表达时的动作、眼神及面部表情变化,通过面对面地感受教师在演唱时声乐的发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情感表达的节奏,培养学生积极地音乐表达能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引用音乐作品作为教学案例,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主动投入到作品欣赏中去,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利用情感教学培养学生情感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情感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在激发感情的过程中领悟声乐表达的有效方法,领悟声乐学习的真谛。声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修养课程,应将提升学生嗓音,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演唱方法及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为教学开设的目标,所以情感教学的应用在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找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趣的教学资料,利用好情感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六

一、影响学生歌唱表现力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表现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遗传因素也就是先天因素,这种表现力是与生俱来的,无需刻意培养,只要稍加锻炼就可以将这种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激发出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子承父业”的实例,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往往双亲从事某项职业,孩子会有这方面的天赋,表现力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双方从事与表演有关的行业,并有着很好的舞台表现力,孩子有很大的可能会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

(二)后天因素

除了先天影响之外,后天的培养也是影响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后天的因素包括孩子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对于先天表现力不足的学生后天培养就成了他们表现力的决定因素。作为声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缺乏表现力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

二、声乐教学中培养歌唱表现力的途径

(一)增强学生对于歌唱表现力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表现力,首先加强他们的思想认识很重要。多数学生缺乏舞台表现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舞台表现力的认识不足,忽略了表现力对于歌唱表演的重要性。学生对于舞台表现力的意识往往决定着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对于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起着思想推动的作用。教师要首先增强学生对于歌唱过程中表现力的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专业歌唱艺术家的歌唱表演,并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

(二)在歌唱训练中注重感情培养

音乐是一门用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创作者的情感深深的融入在歌曲之中,歌唱表演者只有透彻的理解这种情感,才可能在歌唱中将情感展现出来。因此在歌唱训练中要注重学生感情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情感,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只有对于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学生才会有丰富的情感。但学生往往因为生活阅历的关系对于生活没有深刻的体验,对于一些歌曲中的情感无法体会到,这就要学生通过博览群书来获得丰富的情感。增强个人情感的方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读书。增强学生的情感培养,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书中体会人生百态和世间冷暖。

(三)为学生创造适宜表现的艺术氛围

多数学生在舞台上缺乏表现力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无法克服自己的内心障碍,在舞台上无法释放自己。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演和演唱的机会。学生的表现力需要特定的环境来展现,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首先要为学生营造适于表现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表现力来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的方式是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收获甚微,尤其是对于声乐这种表演性科目。教师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去,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可以将教学放到舞台上进行,舞台是一个很容易激发学生表现力的环境,舞台往往会激发人的表演欲望。

三、结语

舞台表现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等都对于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有着很好的帮助效果。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七

少数民族聚集地是民族声乐的发源之地,也是民族声乐教学的肇始之地。慢慢的民族声乐在专业的院校里得以发展,以培养民族声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人文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各民族共同发展”方针的指导下,高校从传承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民族声乐的教育和训练,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一、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民族声乐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民族声乐基础,能够领会民族声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同时还要具备民族声乐的演唱经验,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也应有较深地了解,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讲解民族声乐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院校仍然坚持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过于简单,教学内容过于浅显,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民族声乐的特点。这样以来,显然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民族声乐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民族声乐课程的时候,应当逐步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入化,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民族声乐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新时期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教学深入化。民族声乐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的普及上,在课堂中,教师要认真地分析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以及缺点,带学生练习最基本的发声练习曲,从最简单的开始,慢慢进入到有难度的发声练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正确的发声,然后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演唱的歌曲中。民族声乐历史悠久,其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只有掌握了民族声乐的文化渊源,才能更好地领会与感受这门艺术。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民族声乐这门艺术,并且加强歌唱技巧的练习,让学生在掌握民族文化的同时掌握演奏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表演更具艺术化。

第二,教学实践化。民族声乐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参与声乐学习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少数民族聚集地,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在拜访民间艺术家、参观艺术博物馆或观看当地民族文化艺术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扎根民族所在地,更加深入地领会民族声乐中蕴含的文化精髓,让学生对民族声乐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第三,教学趣味化。教学方式过于刻板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惰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因此,教学趣味化是声乐教学的一种创新与突破,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民族声乐教学应当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沟通中更加了解民族声乐所隐含的文化因素,教师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其次笔者认为声乐教学可以实行小组课的形式,每一周要上两节课,这样教师和所有的学生在一起能有一个彼此交流的平台,而且学生相互之间都能有很好的锻炼,无论对自己的演唱和对别人的优秀见解都能得到吸收。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用性会让学生吸收民族声乐更多的知识,并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民族声乐多样化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果教师不求上进,不能担当相应的教学责任,或者糊弄了事,就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也不能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作为民族声乐教师,应当全面了解民族声乐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再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加深对声乐知识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全面地教导学生。另外,教师在全面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四、结语

民族声乐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加以传承与发扬。作为民族声乐教师,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声乐的重任,更加自觉地学习民族文化与声乐技巧,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传授给学生,将民族文化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做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参考文献: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八

自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我国声乐艺术也走向了多样化的发展道路,美声唱法有着其独特的特点,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音乐也逐渐有了互融的趋势,使得美声唱法民族化具有了一定的教学研究价值。在声乐教学中,讲到学生如何进行美声唱法,在声乐中应用美声唱法民族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学会发展声乐,传播音乐文化。

一、美声唱法的概述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它要求歌唱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歌唱者用美声演唱时,从丹田的位置发出气息,使声音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美声唱法讲究声音的“空”、“通”、“送”。“空”是强调共鸣,要求演唱者充分发挥自己身体上可以利用的共鸣腔的作用,如头腔、口腔、胸腔等等,通过共鸣使声音得到放大和美化;“通”是指声音贯通,演唱者的整个身体尤如。歌唱者在用美声演唱时,歌唱者是通过真假声混用,使腔体产生共鸣。而美声唱法的共鸣位置较高,一般在鼻腔以上,声音结实、明亮,气息深厚,音量较大,而要想产生共鸣效果,对歌唱者的功底要求非常高。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声乐演唱在行腔、吐字、运气等方面有着自己堵塞的理论体系,大致可分为传统的民间唱法、戏曲唱法和曲艺三种类型。而不同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风格。在声乐体系中,美声唱法以及其科学的发音方式逐渐成为衡量声乐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美声唱法是一种迫来品,美声唱法的传入给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然而我国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在审美观官、演唱方法上等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开始撼动我国民族声乐的生存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下,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焦旭研究十必要。我国民族声乐融合了我国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加大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应用于教学研究既可以实现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融合,创作出更多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有助于发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使得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走向世界[1]。

三、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应用

(一)美声唱法民族风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风格特点,这些民族风格、文化运用到声乐演唱中能够更好地展现声乐艺术魅力。而美声唱法毕竟属于外来文化,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美声唱法民族化的风格应用。在作品鉴赏时,要求学生学习这些声乐作品必须掌握好各类作品语言风格,要全面的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要掌握作品演唱的精髓。如江南地区的歌曲,江南的歌曲比较流畅、秀丽、旋律跳动较少,在在演唱江南风格的作品是,除了要了解江南作品风格,同时还要在语言上进行训练,了解它的风格韵味,从而将江南的那种韵味完美的展现出来。故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唱,了解不同民族风格韵味在声乐中的表现手法,从而将民族化的特征更好地展现出来。

(二)美声唱法民族化吐字

美声唱法讲究声音的“空”、“通”、“送”,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加强学生声音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美声发声技巧即可。而我国语言是由拼音组合起来的,而拼音又分声母和韵母、辅音和元音,韵母又分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再加上拼音有着较多的同音字。故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发生方法,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语言的运用,要求学生吐字做到“字正腔圆”,从而发出清晰的字。在连声过程中,要按普通话的标准把每一个字用美声的方法应用到演唱当中去,从而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2]。

(三)美声唱法民族的表演

演唱与表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科的,在声乐表演中,不仅要求表演者具备一定的演唱功底,同时要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美声唱法要求做到共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学生的发生练习、呼吸训练教育,让学生具备专业的美声唱法。而我国民族多样,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表演艺术,在声乐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具备丰富的音乐基础知识,让学生熟悉民族表演艺术,让学生学会弹、拉、跳、唱,从而将美声唱法与民族表演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带给观众更好地视觉和听觉享受[3]。

(四)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情感

我国有着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文化的不同也将直接导致声乐演唱方法的不同。如在我国东部地区,民族声乐主要以歌曲和山歌为主,演唱风热情、豪放,充分体现了东北人民的性格特点;西部地区的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主要高亢嘹亮,西部地区的民族声乐具有浓烈的民族气息和民族精神;北部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充分的体现了北方人民的爽朗和热情,内蒙古人民的胸怀就像草原一样宽广辽阔,他们的音乐演唱风格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浅吟低唱,草原风情很浓郁;南部地区的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也是以细腻温婉为主,这也符合了江南地区人民的性格特点。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熟悉声乐作品创作背景,了解不同民族的情感特色,从而在演唱的过程中用美声唱法更好地展现民族情感。而要让学生通过美声唱法展现民族情感,除了要让学生多练、多看外,还必须加强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展现我国民族化特征[4]。

四、结语

美声唱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科学的唱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且应用越来越广。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各句中,不同的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声乐艺术,而我国声乐艺术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借鉴美声唱法,洋为中用,并与本民族的音乐特性结合,从而创造出我国本土特色的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3]李婷婷.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北方音乐,,(11):124.

[4]杨庆斌.教学过程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体现[j].北方音乐,2013,(12):71.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九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千人一声”的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培养学生个性化嗓音的必要性,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心理上和技术上两方面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并就如何划分声种,提高声音辨识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声种;个性化;声音辨识度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目前很多综合类大学也都创办了艺术学院,当然都少不了声乐专业,而且相对其他专业的招生比例,也是其他艺术类之首。如此大规模的声乐学生,如何突出个性化的嗓音特点在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现在“千人一声”的歌唱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的声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改变这种现状,帮助学生培养个性化的嗓音,更好的促进我们的声乐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一、培养学生个性化嗓音的必要性

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是以个别形式授课,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就是因为个体的差异,所以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音乐天赋、嗓音条件、音乐基础、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接受能力、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要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声音技巧的训练和作品类型、难度、风格、中外作品的比例都要因人而异,有选择、有计划的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沈湘教授特别强调声乐教学个性化的原则,因此他培养出了一大批富于个性嗓音的声乐人才,如迪里拜尔、范竞马、殷秀梅、梁宁等。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不同,对学生的声音特点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培养出不同的个性化嗓音。

二、如何培养个性化嗓音

首先从心理上,声乐教学中就是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质,我们刚接触学生他们的自然情况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我们就要在一个总的原则基础上,给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基础训练,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了解学生的嗓音特点,了解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作品,及哪一位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心理。心理因素对学习影响很大,有些学生仅仅从喜欢出发,但是喜欢的不一定适合他的嗓音特点,有人明明是宽的嗓音,由于喜欢花腔的歌曲,非得把自己的嗓子唱细了;也有的学生是小号嗓子,喜欢戏剧性的作品,硬把喉咙撑开了做成大号嗓子。那么老师就有必要帮他分析其中的利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嗓音,告诉学生不要盲目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模仿某一歌唱家,喜欢不一定就适合自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唱自己本色的嗓音。比如我们的国粹京剧,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分的很精细,生旦净末丑,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选择适合的角色,一个人不可能唱所有的角色,老一代艺术家的演出,我们一听就能够分辨出是谁唱的,他们都有自己声音特色。学习声乐也是一个道理,如果简单地随便模仿别人的东西去唱,可能是调儿对了,但是“味儿”不对。学习音乐到最后比的就是“味儿”,能把作品的“味儿”唱对了,你的个性也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心理在个性化培养中尤为关键。石倚洁目前在全世界的抒情男高音中位居前茅,世界著名歌剧院都请他去演歌剧,他放弃威尔第、普契尼的大歌剧,而是安安静静的唱适合自己的莫扎特、贝利尼、多尼采蒂的抒情歌剧,在剧中游刃有余的运用自己的歌唱技巧,充分的把握剧中的人物性格,展示了自己的优势,在世界歌剧舞台站稳了脚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还有德国的演唱家迪斯考和施瓦茨科普夫,他们绝大多数的时候在演唱自己擅长的艺术歌曲,他们被称为“艺术歌曲演唱家”。这些例子都可以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理,客观认识自己的嗓音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的作品。其次技术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考生之前学的时间长,嗓音条件也好,接受的能力可能就快一些,有些基础差的就慢一些,我们不能用高的标准要求基础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抓住好学生的优势,使其发挥自身的长处。差的学生抓住弱点,提高不足。有问题的找出解决的办法,没有问题的地方就不要特意去强调,沈湘教授说他曾经把一个学生的某一好的方面按自己喜好给改动了,后来又后悔了,改不回来了,因此说没有问题就不要硬找问题。技术上的偏差容易使学生失掉嗓音个性,所以老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嗓音特点,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不要按照自己的好恶打造学生的嗓音。如果一个老师的学生一张嘴唱,就知道是谁的学生,这不是一个高明的老师。沈湘老师特别强调,老师不要以自己的喜好让学生替你唱,不要让学生为你的一套技术理论学说服务,用一种方法放在所有人身上,形成了教学上的流水线,教出了一批没有个性的声音,这就是所谓的“千人一声”。我们要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声种的划分

老师不要急于给学生定位声音类型,学生刚刚入学,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下,给他们唱一些意大利的早期艺术歌曲,以及中国二、三十年代的艺术歌曲,这些在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在演唱这些曲目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到了高年级慢慢地发展学生的个性,选择适合每个人的教学方法及演唱曲目。有的学生音色比较明亮、清脆,而且声音灵巧富有弹性,这样就适合演唱情感上轻快活泼的和带有花腔技巧的作品。比如《紫罗兰》、《你发火就爱生气》和《鞭打我吧》等曲目。音色柔美、清丽的嗓音适合演唱富于歌唱性的、流畅性的抒情歌曲。如《假如你爱我》、《游移的月亮》和《伯爵夫人谣唱曲》等。音色浑厚、结实有力的女中音适合演唱一些抒情的曲目《阿玛丽莉》、《尼娜》、《卡门》等。女声一般就这三种类型,学生当中戏剧女高音和女低音极少,男生有有抒情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戏剧型的也少见。根据不同的嗓音,选择适合他们的曲目。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演唱特点逐渐确立起来。当然初学声乐者不能仅仅因为音色就限定了她的声种,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音域会有所变化,音色也会随着变化,过早的划定声部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一个人的音色也初步决定了她的声音本质和特点,要在保持学生特有的音质去发展她的音域和音量,使学生的嗓音在自然、松弛的状态下得到发展,开发学生的潜力,根据她的天然音色去塑造她的声音特色,确定他们的声种。有不少人被误判了声种,仅仅因为唱不了高音就当成中音去训练。有一个朋友上大学的时候一直被老师当女中音教,后来工作以后,自己不断的琢磨,又去出国学习,现在变成了女高音而且还是花腔,反差实在是太大。而且声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明戈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男高音改唱男中音了。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老师的耳朵要保持高度灵敏,要能够分辨学生的潜在音质,不要盲目的下结论。同时老师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准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音域、音色很好的得到提升,才能在声种的划分中不至于走弯路,发现每个学生声音上的特质。

四、声音辨识度的个性化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提高学生声音的辨识度,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个性嗓音发挥得更好。什么是声音的辨识度?是指与众不同的声音,有别于其他人的嗓音特点,是指音色的不同。这似乎又有些狭隘,声音的辨识度还应该包括发音技巧、咬字吐字、艺术修养、二度创作的驾驭能力等综合因素,不仅仅是音色的与众不同。那么如何提高声音的辨识度呢?1.科学的发声方法。首先老师要有一个好的声音理念,支配你的教学方法,告诉学生哪个声音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不要给学生说一些抽象的比喻,要把唱歌变得简单易懂。声乐大师乔兰培尔蒂指出“你的读字和自然的呼吸组成你的声音”,这就是说读字与呼吸的结合就是声音,也就是在自然呼吸的状态上说话咬字,不要人为地制造状态,那样出来的声音是不自然的,也就不利于个性声音的形成,每个人的说话声音是不同的,在说的基础上去歌唱,一定是自己的天然音色。而且我们在唱歌过程中不要让学生脱离声带,声带是我们发声的音源,如果声带不工作也就没有声音的产生,何谈有个性的嗓音。气息和声带要很好的配合,在一个合理的尺度内,有控制的运用自身的.肌能,发挥每个人的生理肌能特点。有的学生故意把声音唱的厚重,喉咙开的过大,咬字不清晰等,这些都是人为地制造声音,脱离人体的自然状态,阻碍了个性化的嗓音发展。2.艺术修养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文学底蕴、成长经历、教育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不同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歌曲的语言、旋律、风格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歌曲表达的内涵,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提高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完美的诠释歌曲的意境与情感表达,从而挖掘每个学生适应的作品特点,提高学生对歌曲的个性化表达。3.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具有发挥个人艺术理解的充分空间,必然融入演唱者的个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个性是表演艺术的灵魂。声乐教育家赵梅伯指出:“没有个性的艺术家永远不会有惊人的成就,所以说个性是艺术家的本钱。好的歌曲是上乘的材料,声音是工具;技术是方法;修养是本质;而个性是原动力,所以缺乏个性的歌者是不能行之久远的。”当我们给学生布置新作品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歌曲的创作特点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思想,而且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不要遏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新。如果偏离了作曲家的初衷,老师可以简单的提示,不可强制施加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独立思维,用自己的感悟去表现作品的内涵。声乐是通过人声的歌唱形式表达情感和音乐形象的艺术形式,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在正确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深厚的艺术修养指导下,使每个学生都能唱出自己的个性嗓音,纵观历史上的歌唱大师,能让人记住的永远是那些有特质的、有高超技术、有修养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孟天屹.高校声乐教学纳入戏曲唱腔的思考[j].黄河之声,(15).

[2]陆宗武.民族高校声乐教学纳入戏曲唱腔探究[j].歌海,(6).

[3]刘琳,王文清.戏曲声腔和声乐艺术之融合———浅谈戏曲声乐课程对戏曲唱腔的指导意义[j].人文天下,(4).

作者:杜立新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

和一般的歌唱的形体训练时,需要教师做好引导作用,让学生更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把握歌唱的节奏,用心感受每一首曲调的温度和艺术气息,找到自我的表演感觉,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让学生主动爱上音乐,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基础的声乐技巧,不断提高歌唱能力。

一、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

在练习声乐时,教师要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就要训练学生的唱歌基础能力。首先,歌唱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极为重要,唱歌的“换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把这个过程做好了,才能找到唱歌的感觉,全身心在放松,呼吸做好了,每句歌词都能理得很清楚,歌唱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许多应用软件都能帮助学生练习“换气”,比如“唱吧”、“全民k歌”等,这些都是极好的练习换气的歌唱软件,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电子产品上下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放松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音色的感知和增加学生的歌唱兴趣。吸气主要用到的是“闻花式吸气”,对于学生刚接触到声乐,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而且很多同学的音乐基础不同,肺活量也不一样,在训练音准时,容易吸气浅,肩部与胸部同时上提,降低了音色的效果,为了防止这个现象出现,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训练质量,让学生在日常说话和唱歌时就要注意换气的节奏感,形成一种唱歌意识和习惯,才能在真正表演时找到自我感觉,充分发挥实质的歌唱技巧。日常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坚持的是让学生回家体验平躺在床上或者地上都能做这个练习,方便学生进行训练和提高,随时随地都能训练“换气”这个唱歌基础的过程,为更难的声乐学习做准备。

二、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

“气流的交互”也是声乐练习中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在唱歌时尽量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做好呼吸的节奏,调整好合适的气流交互过程,将气吸到肺的底部,保证每次发声都能顺畅,以至于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全身肌肉能都协调配合声部发声,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为换气做全面的基础保证,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在日常训练中就要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适应正规的歌唱舞台表演形式。声乐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端正身姿,找到自信,更好地适应生活。因此在唱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背部要挺立,呈现亭亭玉立的状态,不曲弓驼背,而且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主要靠腹部的力量和声带发声。只有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歌唱能力的训练力度和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渐适应声乐的演唱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合适的演唱规律,把握自己的声带特征,提高自己和展现自己的实际能力。

三、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

教师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让学生体验经典乐曲的魅力和艺术形式,才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比如五月天的《倔强》、陈奕迅的《k歌之王》等都是极具旋律的经典歌曲,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比拼,从这些歌曲中找到换气规律,发现歌曲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方向和节奏,从歌曲中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在唱歌时,学生能明显地感觉好像腰部长粗了,这就表示腹部是配合声带进行“发声”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中,才能感受到这个力量。教师要训练学生,在日生活中体验这种感觉,当平躺着的感觉找对了,就能形成惯性思维意识,在站起来做这个吸气的动作时,也就更有把握了。而且呼气的频率也能靠日常的训练来提高节奏感。唱歌者在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些都是学生日常训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经常去ktv这种练习唱歌的地方,既能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唱歌思维意识,让学生在练习时更专注,更有信念感。

总而言之,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实质的训练技巧,找到舞台的感觉,合理地规划高校音乐的教学策略,对音乐课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满足学生的音乐求知欲,加强声乐理念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歌唱意识,并不断地完善课堂的歌唱训练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训练,逐步引入声乐的经典曲目,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和触发听觉感受,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毋庸置疑,自引入我国以来,美声唱法对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与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交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简要分析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并从气息、吐字、风格、情感、表演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进一步提升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水平,从而充分发挥美声唱法民族化在教学服务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化的演唱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至此之后,国内高校声乐教学中大多以美声唱法为主,其覆盖面越来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民族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华民族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的元音进行改变以便于歌唱,同时要通过元音来更好的接触语言,这就涉及到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在美声唱法不断普及和推广的背景下,其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赋予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教学研究价值。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涵盖内容众多,例如戏曲、民歌、说唱等都属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范畴。美声唱法的发音方式科学合理,通常用来衡量声乐演唱水平,由此可见,在保持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美声唱法是十分必要的,声乐研究者需要对美声唱法民族化问题进行研究。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内涵是以科学的美声演唱发声来提升民族音乐演唱水准,但前提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和神韵[1]。东西方人在生理结构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将美声唱法“嫁接”到民族声乐中,以美声唱法演唱民族音乐作品,探索美声唱法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运用和发展的可行性,从而创新出新的音乐风格,这才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核心所在。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声乐研究者积极探索,在不丢失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声唱法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升声乐演唱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包含民族神韵和颇具时代特色的音乐风格。在我国老一辈声乐及声乐教学研究者中,不乏探索西方美声发音方式和演唱技巧的先驱者,并在民族声乐文化中融会贯通,例如才旦卓玛、王昆、郭颂等在声乐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我国音乐民族化和本土化之特点,并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之精华,对于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研究正式步入了摸索阶段,但个性鲜明的审美特征还未完全形成[2]。德德玛、李双江等歌唱家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特征,与老一辈艺术家相同的是,他们都坚持以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为基础的原则,这也是这些歌唱家及其作品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根本原因。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声乐人才的任务,同时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发挥其音乐传承价值,创新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让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保持活力。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民声唱法民族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具体运用

1.气息的调节控制

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过程中,气息的调节控制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呼吸,保证气息顺畅和稳定,以此来均衡、灵活、平稳的控制气息变化。在用美声演唱中国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气息的有效控制来实现情感的书法和表达,教师应当让学生结合不同作品特点学会灵活调节和控制气息,从而更为准确的表达作品情感。

2.吐字技巧的训练

归根结底,美声唱法属于舶来品,其适用于外国语言尤其是意大利语的演唱,在意大利语中,发音以元音结尾,在演唱过程中,只需要保证五个元音字母的统一即可[3]。但对于汉语来说,汉语拼音有声母和韵母之分,在声乐教学中不仅注重发声方法、声音变化及延长旋律的.训练,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合理运用。汉语语言吐字要保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即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字头、字腹和字尾,所谓“腔圆”,即在统一共鸣位置中以音乐的形式通畅的演唱出字,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相较于说话来说,演唱需要在同一的状态下保证发音吐字的清晰性,不能有字无声或有声无字,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以拼音的形式拼字,以普通话的标准归韵,即在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美声唱法,之后配合乐句强弱处理、气息演唱来完整的表达乐曲,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情感表现的自然性,产生与听众的共鸣[4]。总的来说,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吐字方面的运用就是以民族语言来对美声唱法进行诠释,强化汉语吐字,将汉语吐字方式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美声唱法演唱民族作品的生涩,在不影响外国作品演唱的前提下,保证中国作品的美声演唱被群众接受。

3.作品风格的把握

风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上来看,其指的是一个时代、民族、流派、艺术作品的特点,而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演唱风格指的是演唱的韵味和个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中外作品及戏曲声乐作品等,各类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学生灵活把握,对作品内容、创作意图及创作背景有着良好的理解,以此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风格。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区域的歌曲风格差异较大,例如江南歌曲柔美秀丽,旋律圆润,高原歌曲粗狂高亢、旋律起伏,草原歌曲从奔放悠长、放荡舒展。以江南歌曲为例,在了解歌曲风格之后,对歌曲演唱的把握归根结底要在语言上下工夫,掌握江南水乡语言的韵味,只有这样才能够唱出歌曲之韵味,彰显江南歌曲的柔美魅力。因此,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运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多多学习,借鉴歌唱名家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提升自身对作品风格的灵活掌握和运用能力。

4.民族情感的表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民族个性鲜明,许多民族歌曲取材于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流传久远[5]。例如东北的二人转、湖南的花鼓戏、陕北民歌等,各民族音乐作品各具韵味、各有特色,也形成了差异化的演唱方法,此外,我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作品丰富,这些都属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正是在这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而在美声唱法引入之后,民族音乐又积极借鉴了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先进的发声技巧,使得民族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声唱法与民族艺术及情感的融合推进着民族声乐的发展。相较于传统民歌来说,现代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更强,同时不失传统韵味,搭载了民族情感,使得现代演唱艺术家在更加科学演唱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抒发和表达民族情感。例如《我爱梅园梅》、《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都是利用美声唱法表达民族情感的典型作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注重对美声唱法技巧把握的同时要学会表达情感。音乐是搭载情感的载体,演唱技巧再好而缺乏情感表达是无法打动听众的,这就需要学生用心演唱、用情演唱,结合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情,实现情感和声音的统一。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演唱情感的表达离不开作品的内容,以《我爱梅园梅》这一作品演唱教学为例,在教唱之前,需要让学生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作品不仅仅是对梅花的歌唱,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借梅花之高尚品质表达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之情。因此,应当要求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转换角色,怀着崇敬的心情用美声唱法演唱出来,心中有情方可实现以情感人,配合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5.协调统一的表演

演唱与表演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声乐演唱来说,表演即指的是演唱过程中的面目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演唱西方歌剧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芭蕾舞、宫廷舞等,而对于民族作品的演唱来说,也应当学习民族舞蹈动作及戏曲表演动作等。美声唱法的引入只是为了借鉴其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方法,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的表演形式,因此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还体现在民族化表演形式上。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表演动作与演唱内容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这与演唱者的自身修养密不可分,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6]。从微观方面来看,声乐演唱者的修养可以划分为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两个部分,所谓文化修养,即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和学习文学、历史、宗教等各方面知识,奠定自身的文化功底,保证演唱过程中有内容、有深度,所谓音乐修养,即指的是学生要掌握好科学的美声唱法技巧,同时要有着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热爱交响乐及会演奏一些乐器等,只有具备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在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才能够保证表演的协调性、统一性,从而为整个演唱增光添彩,强化演唱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水平,同时有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保证民族音乐文化韵味和特色不丢失的原则性,探索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复合型的声乐人才,让我国本土化、民族化的声乐艺术与世界接轨,让烙印有中国文化印记的声乐形态走向世界。

作者:刘爱珍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4]李婷婷.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北方音乐,,11:124.

[5]李炳慧.试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二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易守岳(重庆市奉节县长鹏初级中学)

摘 要: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切关注和热烈讨论。结合教学实际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探讨和交流,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学习积极性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结构,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历史现场感,从而让学生深入感知历史,并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的教学目的。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作详细阐述和说明。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创设问题式情境,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我国古代伟大学者孔子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可见,问题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会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而且,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好奇、好动、富有新鲜感的心理,所以,我们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值得探究思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渐打开思维的锁链,从而产生“拨开乌云见天日”的感觉。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中“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上来就给学生讲解本节内容的历史概念和知识要点,而是为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我国有着将近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里,发生了很多动人和有意义的故事,同时也流传着一些神话和传说,比如,我们人类的祖先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相信很多同学都听过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但神话毕竟是神话,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人类历史究竟该从哪说起,()人类的祖先又从哪里来?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问题明显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我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历史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求心理,从而促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直观式情境,增加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无论何种教学内容,教师都习惯采用传统教学工具,用粉笔+黑板呈现给学生,然而,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如果仅用粉笔+黑板和口头语言的讲解,学生可能产生不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对史实掌握得也不会准确和透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引入历史课堂,使学生通过观其形、闻其声、临其境体验历史的情感,认识历史的本质。而且,通过为学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既增加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可谓一举两得。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有关“南京大屠杀”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各种图片和影像资料,看着资料中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我明显感觉到了学生的悲愤之情,他们不时发出“怎么会这样”“真残忍”“日本人真可恶”的声音。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既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也激起了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同时也为本节课接下来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式情境,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较强,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与同学之间良好协作的能力。身为课堂教学活动引导者的我们,则在一旁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精心指导和帮助,以使学生将书中历史人物和历史情节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西安事变”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将西安事变的前后过程编成了一个小剧本,然后在班里选取了几个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角色,并将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的劝说过程和兵谏过程进行重点演绎,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发展潜能的机会,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学生也更多地认识了历史,感悟了历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仅是我个人几点简单的描述。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以研究总结更多可以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变得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三

自公元4世纪,在罗马ma建立有系统声乐训练的第一所正式的圣咏学校以来,声乐教学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歌唱状态,引用不同的声乐专用术语,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灵感,从而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剖析声乐术语的含义及作用。

一、歌唱气息中的专用术语

美声学派有一句箴言:“谁懂呼吸,谁就会歌唱。”这说明歌唱气息运用得好坏是我们歌唱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歌唱中的呼吸状态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歌唱呼吸运用和控制除了持之以恒的正确训练外,还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感觉,这就离不开我们声乐教学中专用术语的启迪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根据作品的节奏、速度、风格等运用不同的术语来调节歌唱者的呼吸。比如:“吸气要像闻花一样”“吸气要像吃惊状态”“吸气像打哈欠”“气吸到哪儿就从哪儿唱”“吸气要深一点”“呼气像叹息一样”等专用术语。

“吸气要像闻花一样”就是要求歌唱者吸气要吸得深、自然、平稳、舒展、兴奋。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歌唱吸气时常常习惯用生活中的状态来吸气,仅仅调动口、鼻、咽等器官来吸气,而忽略了呼吸肌群的舒展以及内在积极和兴奋感,造成吸气浅、散、“不集中”,从而影响到歌唱的质量。“吸气要像闻花一样”就是为了调动歌唱者呼吸肌群的舒展和积极性,起着协调、统一的作用。这一术语我们常用于抒情性风格作品中。比如:陈克正词、崔蕾曲《故乡的小路》,肖贝尔词、舒伯特曲《致音乐》等。这一术语在合唱训练时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瞿希贤改编的合唱曲《乌苏里船歌》是男高音领唱的混声四部合唱,在领唱与合唱的配合上,呼吸状态的积极、舒展、协调就显得格外重要。若这一感觉不统一或不到位,就会造成吸气状态的不统一,从而影响整个合唱队(团)统一的“进声”以及在发声时各器官、肌肉群乃至神经各方面相互配合的协调性,从而影响到音量、音色、速度的统一。因此,领悟和把握好这一术语的感觉,有利于调动歌唱者内在呼吸肌群的协调和统一,有利于歌唱“进声”“收声”的统一和完美。

“吸气要像吃惊一样”,就是要求歌唱者吸气要快、要短促、轻巧,同时也要舒展、自然。这有利于歌唱者吸气干净、利落,这一换气方法常常运用于速度较快、热情、欢快的声乐作品中。比如:韩伟词、施光南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赵思思词、姜一民曲《军营飞来一只百灵鸟》,奇阿拉词曲《西班牙女郎》以及贺绿汀的合唱作品《游击队歌》等作品训练中。这一专用术语的运用,有利于调动歌唱者换气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调动歌唱者肌体在极短的时间里达到协调和统一。但也要注意不能过分,是像而不是真正的吃惊状态,我们只能从感觉上去领会、去感悟这一术语在歌唱中的含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此术语的作用。

“气吸到哪儿就从哪儿唱”,或“吸着点唱”,或“多用吸气的感觉状态来歌唱”,是指歌唱气息控制的稳定感觉、统一感觉及肌体的舒展感觉状态。要求歌唱者吸气要适度或支持感觉要深,也就是歌唱者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即:“通道”感觉来歌唱,防止气息上浮、肌体局部用劲或者稍不注意就会丢掉吸气的对抗感觉等不良现象。因为歌唱呼吸实际上就是要调动整个呼吸肌群的内在平衡运动。这一术语我们常常用于音程大跳和部分歌剧作品中,比如:志同词、尚德义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选自俄罗斯歌剧《伊凡苏萨宁》中的《安东尼达的浪漫曲》,选自歌剧《玛尔塔》中莱昂内尔的咏叹调《宛如一梦》等作品训练中。这类作品对气息的控制要求较高,气息量的变化也比较大,气息不但要深,同时也要讲究平稳和统一,不能过于使劲或吸大量的气息,不然会造成肌体僵硬,失去歌唱状态的平衡。著名指挥家马革顺先生在告诫合唱成员始终不可忘怀的守则:“始终保持吸气的感觉”来控制呼吸肌群和歌唱。“气吸到哪儿就从哪儿唱”,实际上也是告之歌唱者,要用“整个身心来吸气,用整个身心来歌唱”的道理。

以上对歌唱呼吸的运用、控制的专用术语是我们在声音训练时常用的一些感觉语言。从生理结构来说,我们的气息是不能吸在腰部、小腹等部位,歌唱中的这些术语只是一种感觉,是因歌唱时肌体间的对抗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因此,正确领悟歌唱中气息的一些专用术语,对歌唱气息的`运用和控制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改善歌唱音质、音色以及对作品风格的把握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歌唱咬字、吐字训练中的专用术语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技巧是我们歌唱训练中的第一要素,如果这一技巧没有解决好,那就不能称之为歌唱。在这一训练中,教师们常常用一些专用术语来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比如:“咬字、吐字就像猫逮老鼠一样”不松不紧。意思是指歌唱中咬字、吐字既要有一定的力度或控制感觉,又不能咬得太死、太紧。咬得太死,就会使字头发紧、母音(字腹)“发干”,造成歌唱声音不圆润、不流畅;反之,力度不够也会造成歌唱中咬字、吐字不清楚、“声音散”“位置不集中”等不良现象。“咬字、吐字就像猫逮老鼠一样”就是引导学习者在不同旋律、不同音高、不同作品中寻找咬字、吐字力度感觉及适当的“度”。这一技巧把握好坏直接影响到歌唱歌词是否清晰、圆润的关键。

又比如:“咬字、吐字要干净、利落”。意思是指动作要快、要小,咬字、吐字点要准确,力度要适度,而不能用说话的状态来咬、吐歌唱中的歌词。因为歌唱的语言是受歌唱旋律、声部、节奏、速度、时值长短等方面的制约,它比生活语言更夸张,讲究每一个字的咬、吐、收的传递过程,同时也十分注重每一个字与气息、力度、开合度之间的协调及配合等。就如同合唱训练中的“起声”有“激起”和“舒起”两种。“激起”就会使声带积极的闭合,易发出干净、利落的声音,“舒起”声带的闭合就不完全,常会产生音质暗而沙之感。因此,把握好“咬字、吐字要干净、利落”的内在含义,有助于我们歌唱声音的清晰,母音纯正和流畅等。

三、歌唱中形容声音位置的专用术语

在生活中我们常议论到:某人说话声音好听、某人说话速度较快、某人说话声音太小、某人是个酒嗓子等来反映说话人不同的声音状态或习惯。然而,在歌唱训练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说:“声音靠前点”“声音靠后点”“声音位置在眉心”“声音不够集中”等。这与生活中的表述完全不一致,这就是声乐训练中用来形容歌唱“声音位置”(“高位置”)的专用术语,这是帮助歌唱者寻找和美化歌唱声音有效方法和手段之一。

比如:“声音靠前点”是针对“声音靠后”的一种调节手段。“声音靠前点”意思是说:歌唱的声音明亮点、清晰点或指咬字、吐字(唇、齿、舌尖)的力度多一点;而“声音靠后点”意思指歌唱的声音向软腭上方(小舌头)调节开合度,这就要注意与口腔、咽腔等器官的内部空间感觉的配合,使歌唱的声音更柔和、圆润。若开得过大,声音就会向后倒,出现声音空、虚、撑等不良现象,若开得过小,声音就会出现紧、压、不流畅等感觉。因此,把握好声音的“靠前”“靠后”的感觉,是关系到歌唱声音是否清晰、是否圆润、是否符合作品的风格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歌唱声音从听觉上产生“远与近”“明与暗”“实在”与飘逸之感觉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又如:“声音位置集中点”是从歌唱听觉来说的,意思是指歌唱的声音从听觉上感觉“位置高”“集中”明亮,又显得柔和、圆润,声音没有漏气、嘶哑之感。要达到歌唱声音的“高位置”或“集中”的感觉,必须把握好歌唱咬字、吐字技巧,气息的运用与控制以及各歌唱状态间的协调、平衡和统一。总的来说:就是解决或把握好一个尺度与协调、平衡与统一的关系。这样我们才会逐步寻找和感觉到歌唱声音集中的感觉,才会使我们歌唱声音纯正、“集中”,歌唱音质、音色优美动听。

四、歌唱共鸣训练中的专用术语

歌唱的共鸣是扩大歌唱音量,美化歌唱声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歌唱训练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等专用术语。歌唱中的共鸣是在气息冲击声带产生基音、泛音与人体中的鼻腔、口腔、咽腔等形成共振便产生了共鸣。我们要运用好歌唱共鸣这一技术,首先离不开对它的正确认识。比如:“头腔共鸣”(也常常指歌唱声音高位置)是我们在歌唱训练中听到最多的一个专用术语。那么,何为“头腔共鸣”?从生理学、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头腔是不会产生共鸣的,因为人的头部主要由大脑和小脑组成,而脑里主要是脑浆及神经系统等,这些是不能产生共鸣的。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们常常用的“头腔共鸣”只是一种听觉感觉的习惯用语,是因为在歌唱时,人的鼻腔、鼻窦或口腔产生共鸣后的一种震动而产生的一种共振感觉。因此我们一直习惯用“头腔共鸣”来形容或寻找歌唱中的“高位置”或“声音集中”,就如同在童声合唱训练中为了统一“声音位置”常要求孩子记注:“头顶瓦罐,口含鸡蛋”这几个字,目的是为了帮助小孩来寻找“头声”或声音的“高位置”感觉。

同样道理,“胸腔共鸣”也是一种震动感觉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共鸣。我们都知道,在人体的胸腔里充满了肺泡,是我们人类呼吸不能缺少的主要器官之一,肺泡是不可能产生共鸣的。我们常常说的“胸腔共鸣”实际是口腔、咽腔在歌唱时产生共鸣后的另一种共振感觉,我们也习惯称之为“胸腔共鸣”。

因此,无论是“头腔共鸣”或是“胸腔共鸣”都是一种共振现象,是整个歌唱状态协调、平衡、统一后产生的一种整体感觉。因此正确领会好“头腔共鸣”“胸腔共鸣”这一专用术语,对防止人为的强迫使用嗓子来增加所谓的共鸣——音量,把握好歌唱的音质、音色及作品的风格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就如米兰音乐学院前院长安东尼奥·巴基尼(antoniobazzini,1818—1897)曾说:“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追求音质,音量就会自来”,实际上就是要求歌唱者要从自然、协调做起,持之以恒,音量就会自来,歌唱就会变得优美动听。

综上所述,笔者从歌唱的气息、咬字、吐字、声音的位置、共鸣等几个方面谈到的声乐教学专用术语仅仅是歌唱教学中常用的一部分。不同的教师在声乐训练的不同阶段、不同技巧的训练过程中,均会选用恰当的声乐专用术语来辅助教学。一个学习者对专用术语领悟得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习声乐技能、技巧的好坏;同时也将影响到演唱者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声乐专用术语的学习、引导及领悟,掌握其正确的运用方法和感觉,使学习者少走弯路,对促进声乐基础技能、技巧的快速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四

结合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以及整个茶文化体系的相关元素内容,当前在开展该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注重融入多元化教学元素,从而构建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其借鉴和运用机制,具体表现为:

首先,要完善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内涵认知,尤其是通过选择完善而体系化的艺术元素,并且确保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和内涵要素,能够匹配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需要。实际上,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的教学元素内容,不仅能够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品质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也大大促进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改革创新。

其次,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融入提升教学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要将学生思维理念的培养融入其中,结合整个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元素内容可以被借鉴和应用到整个民族声乐艺术教学活动中,通过具体的教学内涵优化和教学素质提升,从而实现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最后,在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要寻找到该艺术体系与传统茶文化体系之间的结合点,实际上想要实现两者艺术体系的全面完善融入,其关键就是要探究两者合适的切入点,只有确保两者艺术体系之间能够有共同的结合点,才能确保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中,艺术理念价值元素的全面融入。

6结语

通过对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茶文化体系中包含诸多元素,尤其是从茶文化体系中所引申出来的茶文化艺术理念内涵,不仅阐述了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各项元素内容,同时也完善讲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具体价值内涵,而对于整个民族声乐教学活动来说,需要探究合适的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诠释具体的教学理念,从而满足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当然,通过融入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相关特点,创新民族声乐教学活动机制的具体应用元素,从而实现传统茶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最佳运用效果。

参考文献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五

摘要:传统音乐教学的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呆板无趣,教学效率低下,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启发式教学法被逐渐引入、应用,有效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鉴于此,本文从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问题,并具体阐述了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实践应用方法,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声乐;有效途径

近年来,启发式教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用和认可,教师利用音乐、实物、生动的语言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开启了学生对声乐的感觉,这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供都大有裨益。

一、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1)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声乐抱有一定兴趣,才能够高效地接受所学知识。在声乐教学中引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学习兴趣就自然被激发,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在学习中得到了艺术享受。

(2)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它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抢答、自由发表意见等方式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逻辑思维,同时引导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和能力上取得较大进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声乐知识

在声乐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能讲声乐知识生动形象地讲解到位,学生就难以理解掌握。而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用生动丰富的声乐语言来传授知识,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把枯燥乏味的课堂趣味化。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快速掌握声乐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1)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音乐教学目标较为明确,这些都为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声乐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大大提升了学生能力、想像力,课堂氛围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另外,学生通过演唱、欣赏歌曲、舞蹈、角色扮演等丰富了课堂之余,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音乐体验,培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素养。

(2)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课堂组织方式不同的是,声乐教学过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歌唱技巧。这种“技巧+理论”的教学方式更适用于“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但由于我国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仍停留在班集体授课模式,这对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有效途径

声乐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发声的技巧,以达到认识和操纵歌唱活动的目的,这些技巧是学生需要通过自身感觉去体验、去寻找到的。因此,在声乐教育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方法如下:

(1)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

学生学习声乐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气息。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中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自然地发声,更好掌握深呼吸要领,教师可引用熟悉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想象特定的情境该发什么音。例如,教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时,就要引导学生想象置身祖国大美河山之中的情感体验,调动其情绪,加深气息,使之贯穿肺腑,这样学生在掌握气息时就更能把握要点,深刻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感受怎样才能调好气息,把握好声线,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跳音练习,练习跳音可以很好地锻炼腹肌,让学生腹肌灵活,且能在快速发音的同时能保持喉器稳定,气息更深。

(2)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声音训练

声乐教学的重点是声音,歌唱者提高发音技巧的主要途径是声音训练。练声所选用的'歌曲一般是由上下音节组成,旋律比较单调,体现不出美感。由于只能机械地反复练习,影响了很多初学者声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他们难以掌握连音和跳音,对于声乐学习也不利。为使这一现状得以改变,教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利用启发式教学法,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发声技巧。中国汉字是单音节体系,每个汉字都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想要发出清晰的唱歌语言,就必须先引导学生学号普通话。如诵读“八百标兵奔北坡”。“b”是字头,发音时要将着力点至于双唇,短、快、有力地发出“b”音,过度到字腹上。

(3)启发式教学法对声乐教学的情感启发

歌曲演唱的目的是诠释和演绎出歌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题。而教师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怎样训练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掌握好情感的表达,一般情况是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知识面较窄,所以对歌曲的主题、背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难以深刻理解。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法对这一难题可以有效的解决。例如,教师在传授有关历史类题材音乐时,为了增加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可以适当讲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而更好的演绎出歌曲的艺术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声乐基础理论和歌唱能力的提升。因此,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还要将启发式教学法适用范围推广,提高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需求,促进学生声乐技能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2]高冠男.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12).

[4]谭锡颐.浅析情感表达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01).腔美,原因是没有依照字音去行腔,因此,声音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本文以教师在声乐教育中的心理干预为主要论述对象,总结学生在课堂上、舞台上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并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逐步厘清发生心理障碍的深层次原因,并建设性地提出在不同教学场景下所进行的心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心理干预;声乐教学;情绪控制

声乐教学从基本的教学层面上讲,具有和其他学科相一致的普遍性,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由师生两方共同参与,并依靠教师对声乐实践的长时间知识储备,通过语言传达和歌唱示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歌唱时身体各器官的协调运作。而在实际的教学和演唱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不仅仅只有身体机能对演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机能同样在歌唱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作为传道授业的声乐教师,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必要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这对于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是大有裨益的。而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在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控和干预。一方面是在声乐课上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的积极调控,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在舞台实践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的有效干预。

一、声乐课堂上的心理干预

从声乐技巧的角度来说,更好地将声乐技巧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其达到师生双方在审美心理活动以及审美趋同上都能够达到双方相互交融和吸收,这样的互动的课堂氛围必然也是更加轻松、高效、和谐的。教师在声乐课上心理干预活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思维意识张弛有度,身体状态有紧有松。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学生们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句读的抑扬顿挫,音色的明暗交替,情绪的亲疏冷热。歌唱是时间艺术,所以一切与歌唱有关的因素,包括演唱者的身体形态、声音线条、情感脉络,都应该随音乐的走向而充满律动感。其次,教师应按期规划好学生的学习进度,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按难易程度整理成教学进度,歌唱艺术的学习,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巩固,应需要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使他们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能够耐心地夯实基本功。最后,要引导学生树立用全身的力量唱歌的观念,切勿让学生在练习时只关注身体部位的细微变化,多强调用气息的力量来牵动音乐的走向,养成用整体观念来引领歌唱的习惯。如果学生只钻研身体某一部位的状况,就会出现局部歌唱部位过紧的情况,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下颚和喉咙部位,很多情况下学生的下颚和喉咙过紧,不是因为教师没有注意引导而造成的,恰恰是由于教师过分强调放松,学生注意力过分集中而导致的。此时,教师就要积极地进行心理干预,引领学生从单一化的解决方式,逐步过渡到更多元的解决方式上来,从单一的注重器官的稳定性逐步过渡到声音的稳定性和音乐的连贯性上来,这样的心理干预手段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为更好地开展声乐教学铺平道路。

二、实践舞台上的心理调控

歌唱舞台是学生最终检验学习成果的实践场所,是声乐课上的所有积累和沉淀的试金石。所以,当学生即将准备音乐会或比赛时,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辅助学生们在舞台上表现出最好的演唱水准。在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上台机会,尽快使他们具备面对舞台的能力,从而更从容地应对临场的各种状况。在创造更多的机会的同时,建议他们参加不同种类的演出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的多样化需求,做好必要的准备。在音乐会或比赛临近前,最好不要与学生谈论关于演唱技术运用的问题,应多关注如何让音乐更流畅,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歌曲意境,总之,要让学生多关注歌曲主体,注重塑造人物内心表达以及由内而外的感情投放,切勿扣住技术细节不放,当学生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歌曲情景之中,将歌曲中需要抒发的情感自然地抒发出来,也就达到了演唱的目的,心态和心情也自然而然放松自如了。教师应在学生音乐会及比赛之后,组织学生集体学习和总结。音乐会或比赛之后,学生的心态一般来说比较放松,对演唱时的印象比较清楚,这是进行舞台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总结和学习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在舞台上塑造的歌曲形象进行的分析,对音乐线条处理的合理性进行的必要的探讨等等。并结合学生们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和他们一起探讨演出时的心理动态以及产生这种心理动态的成因,学生在这样的探讨中不但会从旁观的角度对自己演唱中的不足产生修正意识,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对自己的演唱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结语

声乐艺术中的心理学研究,在今天的声乐学术界已然成为具有相当权重的研究方向,无论是在声乐教育或是舞台实践方面,心理因素的分析与研究和心理干预的方式与实施在声乐艺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声乐教师在不断巩固声乐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结合学生演唱时的心理动态,用心理调解与干预的手段引导和鼓励学生,帮助他们迈向更有远景的声乐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2]徐行效.声乐心理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七

从本质意义上来讲,普通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塑造美好心灵的育人工程。为达到此目标,通过歌唱、器乐、欣赏等手段,感受、表现和欣赏音乐,促使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实现审美教育应有的效能和价值。所以,音乐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艺传授,而是以音乐为“中介”的双向心理交流活动。开启心灵的窗扉,激活音乐学习心理,无疑是优化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这里拟就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心理协同效应发表一管之见,求教于同行和专家。兴趣的内驱动力与局限性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主要是指对某事物或活动具有热情和肯定的态度,因而产生出积极参与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个性心理特征,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但是这种潜在的心理机制一旦激活,就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动力,迅速地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应。因此,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就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首要的基本理念。

兴趣是天生的心理基因,但它又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简单地说,一个人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产生兴趣的条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象的品质特征要适应并符合主体的心理需要,然后通过“亲密接触”,激活了心灵密码,兴趣便油然而生。从这一基本论点来看,爱美是人的天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它以音响为载体,以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为中介,通过听觉感受激起心灵反应,因此具有很强的激活兴趣心理的品质特征。这种审美心理活动不仅“成本低”、易普及,而且很容易产生艺术魅力,这正是音乐容易激起兴趣心理的真谛所在。音乐与兴趣的这种亲密关系在婴幼儿时期就明显地表露出来。例如当婴儿啼哭时,播放乐曲就可以使之止哭而聆听音乐,甚至产生愉悦的表情。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们普遍喜欢唱歌、听音乐,这无疑是音乐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的心理资源。因此,“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版)由于兴趣选择性是个性心理的表现,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还具有不稳定性,兴趣的淡化、转移,乃至消失,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事。音乐教学是有目标、有课程内容的育人活动,尽管是通过审美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有明显的愉悦性,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娱乐活动,必须结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来进行。因此,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过程中的难度,往往成为挫伤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因,实践证明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说明了兴趣不是万能的,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这里,联想到流传的一句热门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富有判断性的警句,凝聚着大家实践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有交流、借鉴价值的。但是,如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考虑,则使人感到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其一,老师是人不是神,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其二,即使兴趣可以帮助启发学生的爱好,增加学习动力,但是其本身所特有的不稳定性、易转移性,使其不具备“最好老师”的能力和水平。兴趣也好,老师也好,都不是万能的。而要寻求更好的音乐教学心理效果,就必须注意开阔视野,寻求多元心理因素的互补作用。就兴趣心理而言,必须发掘与意志心理的协同效应。意志的精神力量及其艰辛性和兴趣相比,意志是比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因为它是人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由于它的获得和实现是和困难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具有艰辛性。意志的获得固然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主观认识到行为的价值意义后而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表现为能够以顽强的毅力,有目的、有信心地解决一个个难题,直到取得成功。所以意志既反映了人对于主客观现实的肯定性认识,也表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音乐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难点,这些“拦路虎”常常吓跑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丧失了他们的学习信心。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意志心理,强化学习毅力,增强克服各种技术困难的动力,以保证音乐技能的正确掌握。例如,在儿童学钢琴的社会热潮中,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这门演奏艺术,长大成为音乐人才,而不惜重金买钢琴、请老师,但中途弃学的孩子却不在少数。那些成为小钢琴家的孩子,则无一不是认识到学琴的目的,而主动自觉地克服了从识谱到演奏姿势、指法等一系列困难,在艰苦的练琴过程中,通过意志心理的主导,不仅体验了音乐美的愉悦,也发现了自我价值,于是不断攀登新的学习目标,从而逐步步入了成功的殿堂。意志和兴趣虽然都是潜在的心理基因,但是相比而言,意志的激活比兴趣要困难得多。因为意志获得的先决条件是面对困难条件下的自觉意识占主导地位。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意志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许多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手段就难以掌握,虽然也可以有限度地进入审美活动,但是只能够停留在音乐的“必然王国”,到达不了音乐的“自由王国”,“音乐课标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意志固然属个体性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先天基因,但是这种自觉性的动力主要靠后天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方面的心理引导和启发有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是解决认识问题的关键。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许多大音乐家的成长历程无不显示出意志的巨大力量,这无疑是有价值的教材资源,可以灵活地利用。还有,就是在音乐教学方法上,应该生动活泼,多启发,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传统经验虽然缺乏具体分析,但是恰当应用,或许可以增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有助于意志的形成。从宏观方面来看,意志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本源力量;就微观而言,意志是立人之本。如果意志薄弱,甚至完全丧失意志,必将“一事无成”。所以,作为培养一代合格新人的音乐美育,必须注重意志力的培养和运用。但是,意志行动的生理机制告诉我们:它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发生的兴奋与皮质其他部位的'兴奋间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随意运动具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处于生命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大脑神经系统正在发育成长阶段,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薄弱。加之意志本身具有艰辛的属性,其意志力虽可以激活,但是不稳定,难以持久。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意志的心理特征,扬长避短地加以应用。而将意志与兴趣心理有机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协同效应心理学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前者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后者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类。其中,兴趣属个性倾向性心理,而意志则属于心理过程。但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许多心理活动都会参与,而且呈复杂的运动态势。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是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功能结构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外许多音乐家的孩提时代,以兴趣爱好步入了音乐世界,而进入到艰辛的技艺磨炼阶段,无一例外的都是将对音乐的挚爱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力融合在一起,再协同其他心理活动才战胜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取得成功的。普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虽然不是培养音乐家,但是音乐学习心理规律却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注重平衡和协调各种心理功能,以获取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无疑是教育心理的基本任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兴趣和意志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既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也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或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相反相成的哲理,寻求兴趣和意志的协同效应,将有助于构建学生成熟的审美心理,促使教学效果优化。

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的推动力是首要的第一步,也是容易获取立竿见影的近期效果的,这无疑是音乐美的艺术魅力所致。但是,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变为爱好,逐步向“终身热爱音乐”的目标迈进。在进入操作性的音乐知识技能学习时,就需要进一步潜移默化地注入学习目的教育,以促使学生将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升到富有热爱生活的情感、表现音乐的欲望和创造音乐的冲动阶段,而这些潜能的转化无疑是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自觉意识,有助于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实质上也是奠定了意志力的心理基础。要善于将音乐教学中的技术难点转化为兴趣与意志的融合点。这种学习心态既延续了音乐审美愉悦所带来的情感动力,也渗入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毅力,这对单一的心理因素来说是扬长避短,而对于整体心理效应来说,则是协同互补。当然,作为音乐教学的心理调控是双向的,我们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的。而作为音乐教师的教学心理,则首先需要认同和重视音乐教学心理协同效应,结合教学实践做学生心理调控引导的“有心人”,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从自然的无序状态转换到自觉的有序运转上来。

兴趣和意志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心理活动,二者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优势,但又都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或艰辛性。为此,重视它,实践它,引导二者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寻求兴趣与意志的协同效应,必将有助于促进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八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定向基础往往是通过教师示范歌唱,学生听觉分析,模仿练习,最终获得具有艺术性的歌唱技能。技能技巧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声乐教学是众多音乐学习活动中的学科之一。其教学的独立特性又区别于其他艺术学科,如:器乐演奏、舞蹈、作曲等。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来歌唱表现的艺术形式,其教学始终围绕着声音来进行,声音既是物质的,又是无形的、转瞬即逝的。与史论课的陈述性知识学习形式相比较,声乐课是以程序性知识学习为主。诸如呼吸训练、共鸣腔体的调节、语言的清晰度、歌唱语言的感染力等都是通过技能、技法的训练才获得的。由于歌唱器官内部在歌唱运动中的有限可视性和不可视性,使得歌唱的技能性知识较其他程序类知识更难以描述,难以掌握。如:踢球、跳舞、裁剪、编织等。在这一类技能学习过程中,如果动作偏误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人体动作的操作过程中,错误环节判断的准确性一般不会有失误。鉴于歌唱学习训练的特殊性,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就是一项必须接触、研究总结的基础理论。总结本人的教学认识,拟对以下几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一、引起歌唱注意

注意是心灵的唯一门户。一切事物要从外部世界进入人的心灵,只能由这扇门通过。它在歌唱与发声活动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注意是心理努力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心理学》第七章)。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的对象,这体现了注意的选择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心理活动有所指向,有效地配合声乐教学,有效引起注意并使教学法有效地贯彻执行呢?声乐教学往往是声音效果的教学,意识在先,歌唱动作在次后,声音效果在最后。这一程序是在瞬间完成的。学习者一般比较注重声音效果的模仿,直观的声音模仿是学习歌唱技能、技法的第一阶段。能够引起歌唱学习注意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而最直接、最生动的,还是声音本身。运用发出某种类型的声音来训练歌唱器官某一部位的功能,是这一学习阶段的教学主题。在声乐课堂上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引起学习者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进而打开学习记忆的大门,是每一个声乐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的。声音形象的新颖性,是以客体的性质引起学习者注意,那么设计练习方案的目的性,则从学习者的主观需要和兴趣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常使用“哼鸣”练习、“吹唇”练习、“高位置韵白朗诵”练习等。其中“哼呜”练习,在众多声音形象中独具个性,它来自汉语鼻韵母哼唱,目的是为了训练鼻咽部的肌肉在歌唱中的调节能力,进而获得鼻腔共鸣。还有“吹唇”练习,就是俗语说的“打嘟噜”,是一种训练呼吸与歌唱肌肉协调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获得呼吸肌肉群在歌唱时对声音的支持,以及发声吐字时下巴的放松感。那么“高位置韵白朗诵”练习,则是假声的高位置安放和有力度的汉语韵母甩腔练习;念单字练习、叠音练习,使得换声区音域自然过渡,并获得在歌唱中软腭的提升能力和歌唱吐字的支点感,这一系列练习的声音形象近似中国地方传统戏的`“中州韵”体系,其声音形象鲜明独特,易区别于日常会话、舞台朗诵、话剧语言。还有“咽音”体系训练,“假声位置真声唱体系”训练,都具有高物理区分性,易于引起听觉器官进行感觉分析,易于从多种声音背景中被注意,也易于判断正误。

二、练习与注意的关系

研究注意心理,对声乐教学还有巩固技能知识的意义。歌唱是夸张的、艺术化的语言表现,没有声乐技能性知识的掌握,艺术的歌唱是无法实现的。歌唱技能来自于发声器官、呼吸器官、歌唱语言功能性的增长。程序性知识学习有动作操作的实质,此类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要领的指导,还需要动作的练习,这其中包括两种注意练习阶段。即: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第一阶段需要技能概念、声音形象、方式方法的注意训练,此阶段的技能训练过程中,注意心理是有意识的,并且注意投入比较多,需要心理活动集中于当前某种技能,我们称它为技能的概念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理论在概念基础上的能力训练,是技能动作的操作由生疏到熟练、到掌握的程序过程,此阶段的技能注意训练,不需要太多的意识努力就能保持自身的注意,即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以下是呼吸训练的模式。

呼吸是人们下意识的生理运动,人们在无需注意的情况下,呼吸照常进行,而歌唱呼吸是一个功能性的意识呼吸。如:某一乐句的延长,需要保持时,呼气就是有意识的;某一乐句的力度表现,需要有深呼吸支持;某一乐句的情绪表现需要大幅度的呼气支持等,都是有意识的用气。然而诸多形式的呼吸支持都不能脱离呼吸肌肉群的功能性支配。歌唱呼吸功能的增强来自于注意训练。歌唱的呼吸属内觉运动,它的运动方式需要注意训练。呼气向下这一概念不难理解;而呼气时呼气肌对声音的支持方向是腰围向外撑、向下支持。这与自然呼气的肌肉运动是相违背的,因此,它需要意识注意,正是这种反向支持,才能产生对歌唱呼气的支持,对初级歌唱训练的人常常是腰、腹肌只有微弱的感觉,甚至手摸都感觉不到。因为此时,呼吸肌肉还没有积累练习量,也就没有呼吸功能性的肌肉支持。随着歌唱呼吸练习量的增加,呼吸肌肉的能力逐渐增加,呼吸的运动方向渐渐不再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这时注意训练进入了第二阶段——有意后注意。随着阶段性的训练,呼吸对歌唱的支持渐成了一种程序,呼吸在歌唱共鸣、语言的结合中成为调节歌唱。音乐表现的一种手段、技能,一种自动化的运动,但它仍区别于生理中的自然呼吸。另一方面歌唱肌肉的调节能力训练,也是如此,如:做“打哈欠”练习,其任务是训练软腭的提升能力,目的是为了获得咽腔的共鸣,并使这种夸张的软腭提升融入歌唱过程,这时课堂的心理注意就是体会,做“打哈欠”时内口的充分张开感觉。内口张开的实质性动作是软腭提升,这是有意注意引发的系列歌唱运动。然而,一两节课的“打哈欠”练习是不够的,要达到技能的程序化,就需要练习量的积累,因为单纯的“打哈欠”练习较容易掌握(指无声的练习)。而“打哈欠”练习的第二阶段是伴随有声音的练习,这其中还有呼吸肌肉协调支持发声的成分,因此,没有反复的、长时期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少量注意能量的分配,进而达到自如、自动化的内口打开。

认知心理学家把注意的能量分配看作“聚光灯效应”。即:“在灯的瓦特数不变的情况下,聚焦大小与灯的亮度成正比”。(《认知心理学》第二章)当注意心理指向多种活动或一个系列的运动时,注意的能量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配问题。当一种技能还没有达到自如掌握的时候,或不能形成自动化的操作时,最好不要附加其他注意任务。此时,生疏的技能还需要投入较多的注意能量。如:在内口还没有充分打开时,去唱高音域的声音,势必顾此失彼,协调失衡,或造成优美音色的丢失。因为,当内口打开还不能脱离有意注意时,就附加高音域的技能知识,毫无疑问会分散注意能量。结果往往造成前知识没有实质性掌握,后知识也没能引起足够的心理注意,造成注意的相互衰减、概念的混乱。

歌唱是一种多部位协调运动的产物,各种功能性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艺术地歌唱,此时的注意就是有一定广度和有注意层次分配的心理努力。当进行某一种新技能的学习时,需要有一定深度的注意力投入,此时的声音练习、作品搭配都应围绕着新知识进行选择。合理把握注意层次是声乐教师应关注的又一教学层面。

三、注意心理对歌唱错误的可分解性

“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出和集中于少数的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对其他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较模糊。”(《认知心理学》)当歌唱信息的刺激不是一种时,刺激的信息在人体之上就产生了竞争,结果是新刺激往往衰减了以往的信息提取。注意分散法正是利用了这一心理现象,如“晃下巴”歌唱练习,目的是为了纠正歌唱者下巴发紧造成声音僵硬、高音吃力的现象。由于对方法的理解错误,或声音观念的不正确,或呼吸支点过高,或语言障碍等都可能导致下巴紧,“晃下巴”歌唱是缓解下巴紧方法之一。“晃下巴”歌唱,在正常歌唱状态下是没有的。由于“晃下巴”动作的加入,使得以前下巴僵硬的错误歌唱注意附加了刺激源,把前歌唱注意的感觉处理能量分减,把产生“下巴紧”的能量衰减了,如果“晃”着下巴还能吐清字,这表明歌唱中的“下巴紧”得到了缓解。又如:歌唱的呼吸支点过高,常给人以“吊着唱”的感觉,属于不正常歌唱,教师就提示“空咳”练习,体会深呼吸支持,并在每一乐句的起端附加“空咳”的动作,来分散高支点呼吸的歌唱,以提示呼吸的注意向下,气沉丹田,使前注意中产生的高支点呼吸注意衰减转移时,以改变或淡化前记忆的错误提取。这种以分散注意来纠正歌唱错误的教学法,实例很多不再例举。

参考文献:

[1]《认知心理学》[美]johnb.bes著,黄希庭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卢家媚、魏安庆、李其维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篇十九

一、歌唱前的热身运动

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师从西俄勒冈大学声乐教授凯文·哈儿皮(e)博士,他是美国国家声乐教育联盟及华盛顿合唱指挥组织的成员,在西俄勒冈大学任教多年,有着丰富的声乐教学经验。在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带领学生一起做一套热身运动,从头颈部运动到肩部运动,再到腰部腿部至全身,并在热身运动的过程中穿插气息的练习。例如在做双臂画圈的运动过程中,当双臂伸展于头顶时保持吃惊的吸气状态,稍事停顿后,在伴随着“斯”的发音中慢慢放下双臂,也可以保持发音让双臂在身体两侧多次摆动,以加强肺活量的练习。这看似简单的一套唱前热身动作,使笔者受益匪浅并深受启发,它不仅活动了喉部的肌肉,也充分调动了全身的肌肉,让这些肌肉都积极的参与到歌唱的运动当中,整个人不再是单独的喉部发音,而是整部歌唱机器的运转。尤其在寒冷的冬天,热身运动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而在我国的声乐课堂中很少有唱前的热身运动,如果能将此项训练加入到我们的声乐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热身运动充分调动起歌唱的肌肉,这将对解决声音僵化的问题有很大帮助。

二、练声曲和歌曲的选择

在美国,很多声乐老师都有自己特有的练声曲。他们有从著名声乐练声曲中摘取的,也有自己创作改编的,有大线条的练习,也有无声的练习,有多字母的练习,还有带英文歌词的快速级进旋律的练习等等,练声曲的花样很多,并且针对不同声部都有很多相对应的练声曲。在凯文·哈儿皮博士的声乐课堂上,他专门把自己的所有练声曲装订成小册子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背会与自己声部相适应的练声曲。同时他认为只有充分活动好嗓子才能更好的进行歌唱,所以在上课过程中,练声曲和歌曲往往占有同等的时间和分量。而在歌曲的选择上,美国的老师则希望学生演唱更多的艺术歌曲,这对年轻学生建立正确歌唱状态有很好的帮助。艺术内涵深厚的艺术歌曲对学生提高音乐修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内的声乐课堂在练声曲上往往过于单一和随意,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了歌曲演唱上,弱化了练声曲的功效,如果加强练声曲的开发和练习,让学生在练声曲中体会到更多的声乐技巧,想必对我们的演唱会带来更大的帮助。另外在曲目的选择上,我们的师生也喜欢以大的作品来显示歌唱的能力,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对艺术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上耐心不够,这是我们国内声乐教学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鼓励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美国的声乐课和中国一样,都是采用一对一的教授方式,但美国的课堂气氛相对于中国较轻松、活泼。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讲一些非常幽默的话语,甚至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和形态,憨态可掬,叫人忍俊不禁;加之美国的学生因为所受教育模式的不同性格也比较放得开,不拘谨,演唱真挚率性,使整个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在教学过程中,美国的声乐教师更多地是采用鼓励与赞扬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表现,无论学生唱得如何,教师首先是予以鼓励,然后再根据具体问题加以指正。这样,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发者。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声乐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科学的发声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并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实现。中国的声乐课堂气氛较为严肃,学生也比较内敛和含蓄,加上长期以来都有师傅带徒弟、师道尊严的传统,学生要听从老师的要求,不能持怀疑的态度,所谓严师才能出高徒,当练习中出现纰漏时,总是批评在前,指正在后,鼓励不多。当然这与我国的历史传承和教育模式有关。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各有利弊,太多的鼓励式教学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学生,但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形象化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四、课程设置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美国高校在教学制度上多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条件为自己选择课程,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学生跨专业选课现象很普遍。美国西俄勒冈大学音乐系的课程设置也较为丰富,有音乐技能类课程,例如声乐技能课、钢琴技能课、合唱课、合奏课等;有音乐素质类课程,例如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音乐技能课等;还有一些扩展类课程,例如美国本土音乐历史、录音艺术、声乐教育学、人种音乐学、爵士乐历史等等。学生在选课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可选择两个以上的专业来学习,甚至还可以选修其他学院的课程,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美国高校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这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学分选修上,还为学生创造很多的实践机会。以西俄勒冈大学音乐系为例,他们在每个学期的中间都会设置几次专业技能实践音乐会,又有不定期的各类技能课程的汇报音乐会,还有一些学术交流的音乐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包括残疾同学也有同等的机会,不仅教学和演出场所都有为残疾人设置的专用设施,当他们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尽管还有很多的瑕疵,但大家都给予真诚而鼓励的掌声。

在美国访学的一年期间,笔者选修了很多的课程,切身体会到了美国高校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宽松又严谨的教学模式,获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多对声乐教学的启发。但笔者认为美国的声乐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过多地鼓励和赞扬的教学方式虽然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但也会让学生有骄傲的情绪,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过于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虽然会使学生没有压力地学习,但也会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教学成果不够显著。笔者认为,轻松和严格的适度结合才更有利于声乐的学习。

当今的中国飞速发展,我们的声乐教育也不断地与时俱进,和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由于国情的不同和所受教育的差异,我们的教学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既要发扬我们的长处,也要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我国的教学特色相融合,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把我们“民族的”真正变成为“世界的”,这将是新时代中国声乐教育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琼·道纳门,玛利亚·契亚切亚.完美的准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

    中秋国庆双节祝福语短信(模板5篇)

    企业标语应该与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价值观相契合,能够准确地传达企业的定位和特色。最重要的是,企业标语应该真实准确地表达公司的特点和竞争优势,不做虚假夸大宣传,避免给

    乡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的简报(精选5篇)

    竞聘可以让人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提升自我。如何在竞聘申请中体现自己的真实实力?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实用经验。接下来是一些成功的竞聘写作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

    最新文员的辞职报告 公司文员辞职报告(实用10篇)

    开题报告需要包含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预期成果等内容,以确保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对

    研修宝研修心得(优秀11篇)

    军训心得是对自身在军事训练中所取得经验和成长的归纳和总结,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军事素养。请大家聚精会神地看下面这些工作心得范文,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路。研修宝研

    2023年幼儿园期末园长工作总结会议记录 幼儿园期末园长工作总结(优质8篇)

    导游工作总结是对导游在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教训进行评估和总结,为提高导游质量提供参考。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顾问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

    最新急诊科护士年度的工作总结(精选8篇)

    导游工作总结是我对景点解说和旅行安排的评估和总结。接下来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德育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急诊科护士年度的工作总结篇一光阴似箭!一晃眼,从我加

    成长的故事 成长的感悟九年级(精选7篇)

    就职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写就职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文笔的流畅和修辞的适度,让自己的总结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

    最新旅游会议简报(通用8篇)

    通过评估岗位职责的完成情况,可以衡量员工的绩效和工作质量。制定岗位职责需要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确保员工对职责的理解和接受。岗位职责总结范文三:意识到自身

    2023年销售总监年度工作计划(汇总7篇)

    通过工会工作计划,工会组织可以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合理的目标和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阅读这些教师工作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应用。销售

    最新小学生国庆爱国演讲稿分钟 小学生迎国庆爱国演讲稿(精选8篇)

    竞选是一种让我们学会合作和团队精神的机会,团结协作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我们来看一些精选的三分钟演讲片段,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小学生国庆爱国演讲稿分钟篇一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