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一语文课的课件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紫衣梦最新初一语文课的课件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课的课件教案篇一

作者邮箱:tomato4526@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学生,了解其对于语文的态度。

2、引导学生重视语文。

3、做好语文工作的`铺垫。

二、教学重点:

同目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自我介绍;

(二)教师介绍小学与初中的不同,并提出要求:

1、新教材。

2、笔记本:记生词、笔记、预习作业。

3、观察笔记:一周一篇练笔,写人、记事、抒情,200字以上。摘抄:好词好句,读本中的文章,每周一篇。

4、字典。

5、作业本。单线本一个;

6、作文本。大作文本一个,三周一次,600字以上。

初一语文课的课件教案篇二

教师年级五年级

学习

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重点词不达意、句、段,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的材料说明事物的联系的。

德育目标:认识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养成用联系的方法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懂得只有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受到初步的辨正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创新目标: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举出相应的例子,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学情

分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通过介绍了蛇能保护庄稼,猫有利于苜蓿的生长,吐痰会使肺结核等疾病传播开来等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告诉我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好些。作者先写了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写了猫和苜蓿之间的关系,最后写事物之间有简单的联系,也有复杂的联系,我们中只有掌握了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学生分析: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速度,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字词有独立解决

的能力,但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确定

五点重点:如何弄清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难点:如何弄清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创新点:通过朗读课文,认识文中例举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认识更多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德育点:通过对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从而懂得只有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受到初步的辨正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初步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空白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更多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具借助幻灯片,直观地了解更多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主要

技术留空白联想激励创新

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2、同学们,你们能想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3、事实上许多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看本课会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激发兴趣

1、同学读课题。

2、同学们猜测蛇与庄稼之间的关系。

二、创造条件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自主参与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文中讲述了哪几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3、朗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三、组织研究

1、小组交流,抓住具体的一种关系,看看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并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哪个小组汇报自己的收获呢?

提示:一个小组作汇报,其余小组注意倾听,作补充的准备。

提示小组可以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事物之间的关系。

3、提醒学生找出体现事物之间关系的句子画上。

体验发现

1、小组交流中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作好汇报的准备。

2、小组汇报。

(1)汇报小组探讨的一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并借肋幻灯片、示意图来说明。

(2)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内容,互相解答。

3、仔细听。

四、引导创新

2、齐读文中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应用实践

1、列举自己了解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说一说体会一下。

2、朗读句子,谈体会。

五、反思小结

朗读全文,谈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巩固提高

朗读全文。

谈出自己的认识。

[蛇与庄稼(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课的课件教案篇三

双基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方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思维发展目标:

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知道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借助拼音,读通读懂课文大致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谈话导入。

2、届时课题。指名读题,教学“青”。

3、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用“--”画出要求会认会写的字。用三角画出要求会认的字。

(3)给自然段加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略)读。

(2)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点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精读训练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河和小草是什么样的?它们是什么关系?

2、课文第一自然段就讲了这个意思,谁来读?

3、点名读。

4、句子比较:

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弯弯的小河边,长着青青的小草。

(1)这两个句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2)能不能把“长满了”换成“长着”?为什么?

5、指导朗读: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6、尝试背诵。

7、看图,设疑:

小河为什么会这么清,小草为什么会那么绿?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青边对能到。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一、复习引入

1、点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引入:为什么小河会这么清,小草会这么绿呢?听了它们的谈话,你也许就明白了。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我们先来听听小草对小河说了什么。

a教师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b自由读,想想小草对小河说这句话时该是什么语气?

c指导学生用真诚、赞美的语气朗读第二自然段。

d教师出示一瓶清水:这就是我从小河里取来的,谁再来夸夸它?

e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听到小草的赞美,小河骄傲了吗?

a点名读。

b为什么小河没有骄傲?

c“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是什么意思?

d现场演示,让学生理解“浑浊”。

e从“紧紧抱住”你读出了什么?

f指导学生用真诚、感谢的语气朗读。

g教师小结。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小草和小河接下来又说了什么呢?我们接着听。

(1)录音播放第四、五段。

(2)指导理解朗读第四自然段。

(3)听到这么美的赞叹,小草骄傲了吗?

(4)理解朗读第五自然段。

(5)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小河会这么清,小草会这么绿?现在小朋友明白了吗?

2、假如小河是骄傲的小河,小草也是骄傲的小草,那会是什么样子?

3、正是它们和睦相处,所以--

4、齐读第六自然段。

5、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小河和小草的话。

2、指名表演对话。

3、练习背诵全文。

五、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住得分干。

2、记忆字形,说说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指导书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板书设计】

13小河与青草

水分

小河青草

抱住

清绿

【教学反思】

[小河与青草教案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课的课件教案篇四

吉安市吉州区仁山坪小学

执教:刘迎评析:左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6》的第一、二小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海、鸥”等9个生字,会写“沙、海、军、苗”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美。

3、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尝试在生活中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

cai课件,不同形状、颜色的小生字卡,数量词卡片,一些常见的生活、学习用品(如牙刷、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旅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迎迎姐姐带大家去旅行,你们高兴吗?

生(欢呼雀跃):高兴!

师:请大家坐好,火车就要开了。

(播放课件:在《火车开了》的歌声中,一列火车开动了,越开越快。)

(点评:教师一开始就利用学生喜爱“玩”的天性,创设旅游情境,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像一块巨大磁石吸引着学生,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为学生愉悦地学习做了情感铺垫。)

二、指导学习第一小节,归纳识字方法

师:第一站--大海到了。(课件展示迷人的大海风光)

师: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1:我看见蓝蓝的大海上有一艘军舰在航行,军舰后面还跟着一条小小的帆船。

生2:我看见一只雪白的海鸥在天空中飞翔。

生3:我看见海边有一片金色的沙滩。

师:说得太好了!我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了。

(点评: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唤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设置语境,借助读物中的图画练习说话,培养了学生借图说话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课件展示课文第一小节)你们会读吗?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拼读字上的拼音。

生:还可以向您和其他小朋友请教。

师:好办法!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吧。(生在小组里自由朗读。然后师指名读,其他同学当评委,指出哪儿读得不准,及时纠正,鼓励他再读,直到读准为止。评出读的最好的同学,由他领着全班同学读。)

(点评:互助互评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乐趣,实现了“小老师”的帮带作用,缩小了同学间的学习差距,全体学生都有收获,乐此不疲。)

师:读得真不错。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课件去掉拼音)

(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

师:我们比比看,哪组小朋友读得好(开火车读)。小小火车谁来开?

生:小小火车我来开。

(生开火车读,拍手读,男女生接读。最后师生问读,师问“一什么海鸥”,生答“一只海鸥”。)

(点评:“开火车”的形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喜欢,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体现了乐中学,学中乐的新课堂理念。)

(生立刻在小组内认读生字)

师:注意看这些字的拼音,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滩、军、舰、帆”都是前鼻音。

生2:我发现“舰”是三拼音。“鸥”没有声母,只有一个复韵母“ou”。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吧!

(生跟读生字,先按顺序读,再打乱顺序读。)

(点评:去掉熟字,让学生在小组内认读,巩固识字,识字的难度在渐渐加深。通过跟读生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的形式,反复呈现,不断深化识字,教师变“告诉”为“引导”,学生变“接受”为“发现”。)

生(异口同声):想。(做“捡贝壳”游戏。学生读对一个字,竹篓里就增加一个贝壳。)

师:你记住了哪些字?你是怎样记的?

生:我记住了“海”字,海里有很多水,所以“海”的左边是“氵”,右边的“每”字就像海里游动的鱼。

师:想像力真丰富,送你一个生字宝宝(小生字卡“海”),让你永远记住它。

生:我记住了“鸥”字。海鸥是一种鸟,所以“鸥”的右边是“鸟”,左边是个“区”字。

师:你怎么认识“区”字呢?

生:我住在西苑小区,小区的大门上有这个“区”字。我天天从那经过,就认识了。

师:在生活中识字,好方法!(奖“生字宝宝”)

生:我请大家猜一猜我记住了哪个字,小车头上戴小帽,这是什么字?

生(抢说):这是“军”字。

师:编字谜来记住生字,也不错。(奖“生字宝宝”)

小朋友们,你还记住了哪个字,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记的呢?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点评:自主识字,奖生字宝宝,符合儿童识字规律,通过奖励的作用,激发了儿童识字兴趣。小组合作交流识字,课内与课外识字相结合,鼓励生活中识字,强调了让学生在生活中拓宽识字的渠道,感受识字成功的喜悦。)

师:我们不仅要会认字,还要会写字。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生1:先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写的,然后按照老师的样子写。

生2:要占好格子,写好笔画,横要平,竖要直。

生3:坐姿要端正,把手洗干净,把笔削尖。

师:请大家观察我是怎样写的。先写“沙”。口决:两点头向上,一提往上扬。一竖靠中线,两点在两旁,一撇要拉长。左窄右边宽,沙字写好了。再写“海”。“海”也是左窄右宽,“母”中间一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写“军”。“军”是上下结构,“”这一折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丨”写在竖中线上。

(生练习写“沙、海、军”三个字。展示几本学生作业。集体评议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点评:掌握正确写字的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新课标对一年级写字的要求。教师用写字口诀,讲解写字要领,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议,体会汉字的优美,为学生写好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我们马上就要离开迷人的大海,向下一站出发了。

生(向大屏幕展示的海景挥手):再见了,大海!

三、合作学习第二小节,反馈识字效果

师:第二站--农村到了。

生1(深情地):啊!农村真美呀!

生2: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生3:我想跳进鱼塘,和鱼儿一起欢快地游泳。我想摘一个果子,尝尝水果的香甜。

生4:我想再看看一畦畦绿油油的秧苗。

师(课件展示一畦畦秧苗):像这样长长一行的秧苗就是一畦秧苗。

师:把你喜欢的景物画下来吧!(生动笔作画。展示学生的画,学生根据画读课文。课件出示短文第二小节,全班齐读。)

(点评:通过课件展示再现农村迷人的风光,学生跃跃欲试,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借助图画有感情地读课文,表现美,也是阶段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综合性的学习真正反映出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师:请大家找出第二小节的3个生字,在小组里合作学习。(生在小组内学习生字)

生:我记住了“秧”字。禾苗的“禾”加上中央电视台的“央”,组成秧苗的“秧”。

师:看电视也能识字,你真是个有心人!(奖“生字宝宝”)

生:我认识“塘”字。把水果糖的“糖”的“米”换成“土”,就变成鱼塘的“塘”。

生:我认识“稻”字。我爸爸爱喝“稻花香”牌的酒,每次去超市,我都帮爸爸去货架上拿酒。

师:你们观察仔细,积极动脑,真佩服你们!(奖“生字宝宝”)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希望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能走到哪学到哪。

师:我们还要写一个字,稻田上面长青草,这是什么字?

生(抢说):苗!

师:请大家自己练习写“苗”字。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

(生练写,集体评议。)

(点评:奖励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环节得到了延伸,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更高了,正如老师说的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形,更激励学生养成主动识字,认真写字的习惯。)

四、回顾旅程,美读课文

师:时间不早了,我们不得不离开这美丽的地方了。

生:再见了,美丽的农村!

师(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欣赏过的美景吧!

(学生或坐或站,齐诵课文第一、二小节)

(点评:配上音乐,课堂上学生有坐的有站的,学生此时处于兴奋状态,在玩中体验了学的成功,在学中享受了玩的乐趣。)

五、找朋友游戏,用好数量词

生(热情地):我来帮!

(找朋友游戏:师拿着数量词卡片“一只”问:“一只’的朋友在哪里”?拿着“海鸥、山羊、花猫”等卡片的小朋友走过来,说“一只的朋友在这里。”生齐读词组。)

(点评: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拓宽学生思维,以免对文中数量词产生负“定势”效应。)

六、分发纪念品,拓展数量词

师:迎迎姐姐这里有很多纪念品,只要你能用上正确的数量词说一说,我就把它送给你。

(拿出牙刷、镜子、尺子、练习本等常见的生活、学习用品,学生争先恐后地用上数量词,获取纪念品。)

(点评:利用实物感悟数量词的用法,达到了不光是为了给学生纪念品的目的,这一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开放而充满活力。知识的拓展更广了,师生成了更亲密的朋友。)

七、结束旅程,展望明天

师:今天的旅行就要结束了。明天,迎迎姐姐将带大家去更美的地方游玩。我们乘上火车回家吧!

(课件展示:火车开了。在歌声中师生告别。)

(点评:师生在愉快的旅行中学到了知识,学生个个喜笑颜开,更向往明天还是这样的旅行学习。)

总评:教师通过旅行的形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根据一年级学生识字规律,按排合理适量的学习内容,有层次,有梯次地把识字放在“大海”“农村”的语言环境中,这种教学设计,说明教师课前充分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和学生对本教学的掌握规律,教学中由扶到放。写字指导到位,讲解、书空、范写,注意了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有的用部件法识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识字,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形。

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实”,立足于“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中表现出的学习方式多,教师的指导,师生互动,小组学习,生生互动,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识字在课堂与生活中相互渗透,学生在愉快的旅行活动中识记生字,展示自我,识字教学目标得以轻松实现。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体验了美,发展了语言,发散了思维,提高了认识能力及正确使用数量词的能力,学生体验到识字成功的快乐,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第一学段的“识字”提出了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在教学《识字6》时,力争贯穿这一理念。

1、精心创设识字情境

我精心设计了符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识字情境,把上课变成旅行,教室变成火车厢。师生角色也随之改变,我变成了领着孩子们旅行的大姐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课堂气氛轻松融洽,孩子们畅所欲言。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识字,孩子们兴趣盎然,变被动识字为主动识字,大胆发挥想像,归纳出很多切实可行的识字方法,合理巧妙地记住了生字。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识字6》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小节组成,整课要求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容量较大。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安排成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二小节。两节各有侧重点,我采用由扶到放的形式,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较多的第一小节。在总结出识字、写字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学只有3个生字的第二小节。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得到极大的满足,识字效果颇佳。

3、巧妙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数量词的用法时,我巧妙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一些常见的生活、学习用品作为旅游纪念品,颁发给能正确使用数量词的孩子。在游戏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感知了数量词的用法,学会了在生活中用数量表达熟悉的事物。孩子们热情高涨,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

[《识字6》教学设计与评析(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初一学生自我介绍与新学期语文课的要求(网友来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一语文课的课件教案篇五

陈远贵

众所周知,语文是软科学,没有数据,不可统计;没有公式,不可推理演算。人文性才是语文课的关键所在。多少年来,它被遗忘在不知什么地方的角落里。今天,反思二三十年代老一辈教育家的经验,我们要大声呼吁:归来兮人文性。

有人曾这样发问:“语文老师,你会讲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每个语文工作者都不免沉思。的确,我们好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曾做了什么。那么,是我们不知道人文性的重要吗?是我们没有能力上人文性的课吗?也许都不是。关键问题是三个字:有顾忌。与其戴着镣铐跳舞,还不如呆在囚笼里散步。于是很多语文课便变了味数学味、政治味。

语文课难上,这几乎是公论。原因之一是本身条条框框多。有大纲,不就不行;有教参,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有语法的束缚,很多流行的鲜活的语言在语文课上是不对的。原因之二是谁都听得懂,谁都来指点,于是教者便在少了主张,缺了主张,没了创新,没了信心。原因之三曰“祖宗”厉害。“祖宗”者,高考也。它是什么模样,小的们便要争相效仿,真恨自己不是被“克隆”出来的。这样一来,人文性哪有立锥之地。学校要的是分数,家长要的是分数,孩子要的还是分数,那么,老师何去何从,可想而知。面对高考,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苍白。于是,充斥语文课的是段落分析,好词妙句分析,思想大意分析。分析,分析,还是分析,真恨不能向像物理学那样分到原子、中子、质子、介子方肯罢休。殊不知,一篇好文章之所以好,并不会因为一个字、一个句或一个段,它是一个整体,它是作家完整的.艺术构思的凝结,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我们应该尊重其整体性。切切割割,条分缕析,本身已违背了文章的章法,又有何合理性好谈。这种完全不顾及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忽视人文性的急功近利的语文课,至今仍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不得不让人痛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好处是悟出来的,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是建立在相当的阅读量之上的水到渠成的结果,又哪里是教师凭一张嘴讲出来的。思如泉涌,汩汩滔滔。好的文章是有感而发的,绝不是凭空想象附会杜撰出来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讲得头头是道,写文章的方法也罗列条条,俨然就是一文章大家,正在给小的们指点迷津。可小的们的大作却依然是假话、大话、空话的堆砌。他们不敢说自己的话,怕犯思想错误;不敢表露真情,怕不登大雅之堂;不敢出格创新,怕离题丢分。我们本着好意的却缺乏人文性的语文课,培养出来的是出乎意料的平庸之辈,这恐怕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而又不得不接受的结果。

归来兮,重视人文性的语文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