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大全(五篇)

时间:2023-04-13 作者:储xy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

知识与技能: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

2、能通过实验探究努力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

3、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简单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收集数据,引导学生用比值法和图象法去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并学习用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由此建构密度概念,理解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种类的可行性。

3、通过查表和练习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刻度尺、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乐于探索自然的奥妙。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难点是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准备:天平、砝码、刻度尺、体积成倍变化的三个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多组。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

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主题:

新闻图片放送:

假"金元宝"骗取数十万(多媒体展示)

逐次出示实物或图片:

1、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

2、同体积的铜块、铝块

3、同体积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

4、体积悬殊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

师提问与引导:

1、你怎么辨别它们呢?

2、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吧!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取大小悬殊的两个砝码,请学生比较他们的质量大小。

学生通过看,尝,闻,掂,甚至咬等多种活动来辨别物质的种类。

(说明:来自身边的这些物体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非常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很快就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师鼓励和引导:数学中我们是如何分析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关系的呢?

生猜想:同种物质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关系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师巡回指导,及时提醒

生交流思想,商讨做法,拿出方案

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分析交流

(注:全班分三大组,三人为一小组,甲组用大、中、小三个木块进行探究,乙组用大、中、小三个铁块,丙组用大、中、小三个橡皮块)

论证猜想得出结论

展示、分析、评价。

发现问题建构概念

交流成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木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2、铁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3、橡皮块的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自习,帮助学生交流,协助学生建构。

(注:作布白处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自主建构的时间)

3、建构密度概念:

(1)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是一个相同的量,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这个比值来鉴别物质的种类,可见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2)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我们把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即密度=质量/体积。(ρ=m/v)

(3)密度的单位是由哪两个物理量的单位组合在一起的,每个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应该怎样表示密度的单位。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应用演练固化新知

投影4道应用练习:

1.通过查课本密度表可知:金的密度为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

2.相同体积的金块和铜块,_____的质量较大,这是因为______。

3.10m3的大理石它的质量是多大?与多少m3的水的质量相等?

结束语

提问与交流:

【板书设计】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

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单位:国际单位制:千克/米3

密度常用:克/厘米3

换算:克/厘米3=1×103千克/米3

1.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值,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理解:

2.反映了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密度可用计算,但ρ与m、v无关。

密度知识的应用

1、求质量

2、求体积

3、鉴别物质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二

为使学生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位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社会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特制定本学科教学计划。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数学教材内容包括: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章《勾股定理》、第三章《实数》,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及其应用。其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第二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其中勾股定理的应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三章《实数》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概念和运算。本章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教学难点是算术平方根和实数两个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是通过可能性的大小认识概率,并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概率计算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讲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确定,会找出一些点的坐标。

第六章《一次函数》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函数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一次函数的图像的表达式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要求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一些实际的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3)班共有学生44人,从上学期期未统计成绩分析,及格人数为人,优秀人数为人,这个班的学生中成绩特别差的比较多,成绩提高的难度较大。从上学期期末统测成绩来看,成绩是分,差的分,这些同学在同一个班里,好的同学要求老师讲得精深一点,差的要求讲浅显一点,一个班没有相对较集中的分数段,从几分到多分每个分数段的人数都差不多,这就给教学带来不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5、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勾股定理

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掌握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实例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第三章实数

1、让学生经历数系扩张探求实数性质及其运算规律的过程;从事借助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3、了解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及其相关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并会求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能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运算。

4、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

1、经历“猜测——验证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活动过程。

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

3、能对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4、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从事对现实世界中确定位置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活动,经历探索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形状变化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化后点的坐标的变化合格点坐标变化后图形的变化。

第六章一次函数

1、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像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性质;初步体会方程和函数的关系。

4、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做一次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

3、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4、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从而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

五、教学措施及方法

1、理论学习

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多听听课,向其它老师借签学习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2、做好各时期的计划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以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及初二的数学教学任务和内容,做好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计划和安排,并且对各单元、各课题的进度情况进行详细计划。

3、备好每堂课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初中各阶段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不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4、做好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相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立学习小组,实行组内帮辅和小组间竞争,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及自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学法指导。积极应用尝试教学法及其他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5、批改作业

精批细改好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师生都心中有数。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6、做好课外辅导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生障碍,增强学生信心,尽可能“吃得了”。积极开展数学讲座,课外兴趣小组等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三

知识目标

1.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深入把握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能力目标

1.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培养正确的语感。

2.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设计思路

1.诵读法。作者永志不忘的第一本书承载着感人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社会人生,感悟读书的意义。

2.拓展延伸。课文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作者深情追忆的“第一本书”所展现的是在窘迫的时代情势下,对生活与人生的严肃思考,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为丰富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感悟,运用同类题材的阅读材料进行对比引申,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联系语文积累,顺势导人新课学习。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品评文中含意丰富的语句。对比延伸。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明确:

(投影)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中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爰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下列词语。

(投影)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住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出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十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方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文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探人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第一组同学认为文中展现的父子深情打动人。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得知“我”考了第二名后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问清原委后,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组同学深入体味了文中的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当父亲得知孩子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邻,村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组同学关注文中补叙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的语段。人狗合演“双簧戏”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深深感动于儿童时代的那份稚真的童趣,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恶劣、生活窘迫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四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1、填空。

(1)一个正方体棱长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木箱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棱长和是( ),占地面积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方钢,横截面积是12平方厘米,长2分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底面积是25平方米,水深1.6米,这个水箱能装水( )升。

(5)一块正方体的钢锭,棱长是10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锭重( )千克。

(6)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棱长和扩大( )倍,表面积扩大( )倍,体积扩大( )倍。

(7)用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这样的小正方体( )块。

(8)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米、b米、h米。如果高增加2米,体积比原来增加( )立方米。

2、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2)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3)a?表示 a×3 。( )

(4)一个长方体(不含正方体),最多有两个面面积相等。( )

(5)一个长方体(不含正方体),最少有两个面面积相等。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五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教学工具

ppt、题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2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19.4÷12 ≈ 1.62(元)

答:每个大约1.62元。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2)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 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3 巩固应用,内化方法

1.计算下面各题。

保留一位小数:4.8÷2.3≈ 2.1

保留两位小数:1.55÷3.9≈ 0.40

保留整数: 14.6÷3.4≈ 4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选择。

(1)37.3÷2.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c )。

a、13.82 b、13.80 c、13.81

(2)23.5÷0.91的商( b )23.5。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取近似值的各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明确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就先直接除到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地进行保留,这样既简便又不易出错。

4、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情况。

③组织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上午铺路速度:164.9÷3.5≈47.1(m)

下午铺路速度:206.7÷4.5≈45.9(m)

47.145.9

答:上午铺路的速度快。

6、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1)蜘蛛的爬行速度大约是蜗牛的几倍?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①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②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一般要除到被保留位数的下一位;也可以除到被保留的位数后,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超过或等于除数的一半时,可直接向前一位进一,取商的近似值;如果余数不到除数的一半,则直接保留。)取商的近似值。

板书

商的近似数

爸爸为小明买了一桶羽毛球,一共12只,花了19.4元,每个多少元?

19.4÷12=1.6166666666667……(元)

1.看——需要保留几位小数或整数。 保留两位小数:1.62

2.除——除到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 保留一位小数:1.6

3.取——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19.4÷12≈1.6(元)

答:每个约1.6元?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难忘的时刻如何写(优质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最新银行柜员个人工作计划(模板9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通过制定计划,我们可以将时间、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并设定合理的限制。这样,我们就

    2023年省时省力的工具教案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

    2023年中国港口心得体会及收获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及收获(实用8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

    资源配备计划表优质(三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计划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计划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大家

    最新七一讲话5篇(实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微课心得体会视频教学 抗疫视频心得体会(优秀12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

    疫情专题生活会发言大全(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十九报告宣讲稿(大全5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公司年会主持人主持词结束语(模板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