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念青松

通过比较范文范本和自己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展示一些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和写作风格。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一

希望整理的法史学论文:论犯罪未遂与既遂的基本问题能够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摘要:是职务犯罪中常见的、多发的一种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财物,进行权钱交易的犯罪,其实质反映了权力和金钱之间的对价关系。当前,这种犯罪给我国反腐倡廉、严惩的工作造成了很大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成为我国刑法打击的重点。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区分既遂与未遂的界限,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更对打击该犯罪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

一、既遂与未遂界定的标准。

是一种故意犯罪,与其他故意犯罪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对其产生的不同作用,完成犯罪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而出现了既遂、未遂等犯罪形态。刑法理论上,以犯罪人的行为是否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来区分行为的既遂和未遂,既遂犯是犯罪的完成形态,未遂犯是面对自己无法克服的阻力,被迫停止犯罪或者使得犯罪未能够完成。

按照我国刑法学理论的通说,犯罪既遂是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别具体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的犯罪形态。犯罪构成要件是否齐备是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唯一标准。犯罪未遂是行为人处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被迫停止犯罪或者使得犯罪未能够完成。对于导致行为人未遂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仅指客观情况的意外变化,有的学者认为还包括有碍犯罪既遂的主观因素。笔者认为一般可以将“意志以外的原因”定位在与行为人实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志相违背的界限上。

的一般构成要件可以分析为若干方面:首先,在客观上基本要求:本罪的犯罪对象是财物,但不应狭隘地理解为现金、具体物品,而应看其是否含有财产或其他利益成分。这种利益既可以当即实现,也可以在将来实现,因此,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必须是具有物质性利益的,并以客观形态存在的一切财物。另外,对人而言,其所追逐利益的着眼点,既可以是该财物的价值,也可以是该财物的使用价值。其次,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权钱交易的行为。最后,在主观上是故意实施的利用职务行为与收取贿赂交易的故意行为[1]695-696。

二、既遂与未遂标准的学理判断。

我国刑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一般都认为,存在未遂的犯罪形态,但由于的客观构成要件较为复杂,对于该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划分标准我国刑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有若干不同的理解,总体来说存在下列观点。

(一)承诺说。

收受财物型行为人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索取财物型行为人完成索取财物的行为,是区分既遂与未遂的界限。在收赂的形式下,只要人作出利用其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收受他人贿赂的承诺时,即构成既遂;在索取贿赂的形式下,完成索贿行为即为既遂。其主要理由是:行为人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或实施向他人索取财物的行为,均侵犯了的客体,破坏国家的廉政制度。

行为人收受了他人财物或索取了他人财物是区分既遂与未遂的界限。以人是否实际收赂作为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只要人收了人的财物,无论其是否为他人谋取了利益,均构成既遂;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收受人财物的,属于未遂。

(三)谋取利益说。

行为人是否为他人谋取了利益是区分既遂与未遂的界限。只要人为他人谋取了私利,无论其是否已经索取到他人的财物或收受了他人的财物,均构成的既遂;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才构成的未遂。

上述观点主要是基于对构成要件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不同看法,这几种观点均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承诺说以侵犯的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作为理论根据,单纯地以承诺行为的法律属性为出发点,去探求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这种做法显然无视的客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存在收赂和索取贿赂两种形态,其客观方面表现为收受、索取贿赂和为他人谋取利益。而这里的为他人谋取利益只要求行为人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真实意思表示即可。如果行为人先承诺,承诺以后未来得及收赂就案发,这种情况完全符合犯罪未遂的特征。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二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棠湖外国语学校)。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追求。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自由而有效的挖掘除历史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包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作为国家课程补充的地方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能真实还原本土历史,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鉴于此,我们学校开展了地方课程之地方史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尝试活动。

关键词:地方史;课程资源;历史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那么,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加里宁也说过:“祖国是扩大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这些话说明了祖国与家乡的关系。无疑也为我们初中历史开辟了一条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从培养爱家乡开始。爱家乡首先就要了解家乡的`历史,家乡的人、事、物的变化等,通过对家乡历史的学习,激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为家乡而自豪,从而达到热爱祖国的目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说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它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关系呢?地方史的教学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下面就我自身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中地方史的概念。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地方史一般来说主要是指我们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包括文字、实物和人们口耳相传的地方文化。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地方史的必要性。

由于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目前生活的环境相差太远,无法像其他学科那样复原和复制。时空的间隔,使历史在学生眼中成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知识的堆砌,是一串串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的集合体,因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或难以持久。而地方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和演绎的,它缩短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了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激发他们对生活地域的探求欲望,从而增强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历史教材的理解,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知识。基于此,我们更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进行地方史在历史课堂中的实施。

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地方史。

1.运用地方史知识导入新课。

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如,在讲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时,我就用与三国有关的宜宾历史来导入:看图说史,让学生找找宜宾的哪些建筑与三国有关?有什么关系?(图片有:丞相祠、馒头、悬棺、观斗山、洗马池等)学生一看这些就在自己身边,迅速积极投入到三国说史中,无疑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关系,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讲到七年级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宋朝末年,元军攻宋时,适时插入地方史:元朝军队也来到了宜宾,在白塔山遭到了叙州府(当时宜宾)宋军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元军占领叙州府,于是叙州府改名为徐州路,由旧州坝迁往三江口附近,至今未搬迁。身边史实的描述让历史穿越了时空的距离,让干瘪的过往变得触手可及,拉近了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习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

3.利用地方史升华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达到“知情合一”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一个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如,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一课,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宜宾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让孩子们体会到变化之快,在感叹家乡变化之大和自己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意识到这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国家领导人策略得当的结果,由此激发孩子们为中国的变化而自豪,为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而自豪。

4.利用地方历史进行探究性学习,明白历史的真谛,落实开展好素质教育。

(1)通过学生自主考察身边的历史,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和考证历史的能力和素养,并从中明白历史是一门“求真”的学科,正如陈旭麓先生说的“率实是最有权威的发言人,历史的权威就在此。”(2)通过亲自对动手动脑对历史的考证,更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感受历史的美,人性的美和思想的善,从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会诗沟的自然环境美;赵一曼的人性美:黄庭坚等在流杯池的书法艺术美等。(3)充分利用学生的爱好、特长和智力优势,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如,根据平时教学活动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可以是书面答卷、口头抢答、猜谜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做一些黑板报、墙报和图片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历史并配上文字,提高历史学习兴趣,丰富课外知识。(4)根据需要利用地方史相关资料进行课外阅读,如《宜宾地方史》《宜宾年鉴》《宜宾人》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启迪智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实现历史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改变历史课堂沉闷的状况,就必须让学生爱学、乐学,就必须开阔学生视野,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应该找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切入点,找到和学生思想相连的契合点,而地方史就为我们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可能。只是,目前任何一个学校都没有现成的地方史教材,那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在教学之余去查找资料并进行印证,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同时,所有的地方历史都是教科书的补充,我们在使用地方史时不能喧宾夺主,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资源进行精心的筛选和合理的运用。希望在这个痛并快乐的过程中我们能把两者结合得更好!

参考文献:

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01)。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三

摘要关系营销聚焦于买卖双方的互动,通过维持营销、质量和顾客服务之间的关系来赢得和保持顾客。简述了关系营销的理论概况,说明了寿险行业采纳和加强关系营销的必要性,结合我国寿险行业,说明寿险业应如何采纳和推进关系营销策略。

关键词关系营销中国寿险。

关系营销对营销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发了营销学的重要变革,即从原来的以交易为基础的营销转变为以关系为重心的营销。其中一个解释如下:20世纪80年代的交易营销重点在于个人销售;90年代的关系营销则把侧重点放在单个客户,试图建立顾客与公司之间的长期关系。这种转变的结果是营销的定义把重点放在了关系上。

在人寿保险领域,由于保险服务的特殊性,使得关系营销策略在寿险营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在我国寿险领域内,关系营销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促进我国寿险业务的发展,要双管齐下,在当前的交易营销策略下,还要实施关系营销策略。

1关系营销的理论概况。

关系营销的基础在于卖方应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待顾客关系以确保能保留已有的顾客。实际上一些理论家对营销学领域只注重吸引新顾客而非保持旧顾客感到十分惊奇,而实际上,保持原有顾客远比吸引新顾客来得容易。根据美国信用卡行业统计表明:当顾客保留率提高5%,公司利润就会提高60%。

理论界对关系营销的认识可分为以下几种:保持顾客;锁住顾客;承诺与信任理论;关系、网络与互动理论;数据库营销。

主张关系营销是保持顾客的代表人物是berry,他认为营销的目的不仅要争取更多的新顾客,还要保持原有的顾客,因为保持一个顾客比争取一个新顾客容易得多,且花费的成本也较少。

主张关系营销是锁住顾客的代表人物有jackson、turnbull和wilson等人,他们认为买卖双方可以由结构纽带和社会纽带联系起来。由结构纽带联系起来的买者在前期关系结束后不能与卖者结束关系;社会纽带是指由个人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的买卖关系。关系营销通过建立和加强这两种关系形成出走障碍,把顾客锁住。

主张关系营销是承诺与信任理论的代表人物有morgan和hunt。他们强调了关系交换与非连续交换的区别。非连续交换以实物交换为基础,且时间较短,而关系交换以无形的东西为交换基础,且时间长,反映了一个持续的过程。

主张关系营销是关系、网络与互动理论的代表人物有gummesson,他认为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联系,网络是关系的集合,互动是人们在关系和网络中的相互影响。有效的关系营销就是以“关系、网络与互动”促成各种关系的协调发展。

主张关系营销是数据库营销的代表人物有colpulsky和wolf,他们认为营销者与顾客发展关系的动力总是存在的,但是只有获得发展关系所需资料及资料成本较低时,发展与顾客的关系才是划算的。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对有关数据的掌握变得比以前更为容易,对数据的管理也变得更为有效。因此,关系营销就是利用数据库去保持顾客,发展与他们的关系。

关系营销的好处正由于以下4个因素受到重视:服务营销的逐步成熟、关系营销所提供的潜在利益、顾客利益和技术进步。服务营销逐步成熟的重要性在于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使得那些寻求产品差异化的企业把重点放在关系这个话题上。

2在人寿保险领域,关系营销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1)寿险产品的无形性以及顾客在购买这些无形产品时所面临的风险使得服务的持续性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来研究一下“服务相遇”。这个用语用于寿险公司与保户间在购买保险时以及售后服务时的互动。“服务相遇”发生在一个顾客与寿险公司代表直接接触进行双向交流时。因此对这种“相遇”的管理,对于寿险公司的产品传递而言十分之重要。当买卖双方的互动随着时间增长时,由互动变成交易关系的可能性也进一步提高,这就隐含着相遇双方的信任和承诺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相遇并不会演变成关系,而这个会导致我们研究寿险的销售机制。它是以个人销售为特征的。大多数的顾客仍要依靠那些有着保险产品相关专业知识的保险公司职员来作出其购买决定,人寿保险是一种无形产品,在个人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要解释这种产品的好处及特征,顾客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直接接触在营销机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2)寿险产品多为长期契约,保户与保险公司的关系是长期的。传统的交易营销仅注重于交易时的短期关系,与寿险契约的'长期性不相符。关系营销正是把重点放在建立和保持与保户的长期关系上,与寿险契约的长期性相适应,因此发展寿险业的关系营销是符合保险公司和保户利益的。

(3)根据英国两学者对英国15个规模较大的人寿保险公司(其雇用的销售人员多于1000人)中的5个公司进行调查,所抽取的5个公司是根据其市场份额大小来划分的。根据调查发现,许多寿险公司的销售人员更乐于发掘新顾客而不是为原有的顾客服务,而在原来顾客群体不稳的情况下去发掘新顾客的意义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寿险领域中采用关系营销策略,稳定原有顾客群体,再去积极发掘新顾客才是寿险公司的正确发展之道。

(4)保险产品的特殊性还在于保险合同的签定仅是保险活动的开始而非结束。保险功能体现在保险赔偿或给付,这些都是发生在契约成立之后的。传统的营销仅重视产品的出售,对售后服务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保户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还是取决于保险赔偿或给付,即保险公司所提供的售后服务,如保险合同履行是否迅速、是否按合同约定赔付等。因此,与保户建立长期的关系,对提高保户的忠诚度进而促进寿险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我国寿险营销的现状。

我国寿险公司目前采纳的传统的“4p”(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模式,属于交易营销,注重于如何开发新险种,把保险产品推销出去,不注重如何维持和提高公司与原有保户之间的关系,如何使两者关系发展成保户对公司的信任与依赖的关系;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保户对公司的投诉;如何提高保户对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一连串的问题都非传统“4p”模式所能解决的。而这个正是关系营销所要做的事。当前我国的寿险营销主要是依靠保险代理人制度,许多寿险公司都雇用了不少代理人,但存在的问题却不少:代理人服务意识淡薄,趋利意识强化导致其只重业务,不重本身技能,无法提高保险服务水平。而保险公司也只重业绩不重服务,对其代理人的管理不到位。殊不知,提升服务水平、维持与保户的良好合作关系才是寿险公司生存的大计。由于不注重服务,顾客与公司间的关系仅限于买卖关系,不少顾客缺乏对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不仅会造成顾客对公司的不信任,还会造成原有保户退保及社会信誉度降低,从而减少潜在的顾客。最终阻碍寿险业的发展。

此外,我国寿险业传统的交易营销忽略了技术在寿险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4我国寿险业应如何采纳和推进关系营销策略。

4.1保险公司本身。

(1)向关系营销经理提供有关顾客的信息和数据,让其尽可能了解保户的需要及当时的环境。

(2)要考虑关系定价问题。保险公司要充分认识到,要成功地与保户建立友好的关系,公司的信誉和所提供产品的高价值性都是必不可少的,保户倾向于了解公司、相信公司,而且他们与公司的接触会加强这种了解。对一些产品和服务进行关系定价,鼓励保户购买更多本公司的产品,加深其与公司间的关系。

(3)保险公司应重视如何使保户感到其价值的所在。这主要有进行保险公司与保户间的经常往来;经常性的保户服务反馈;实施忠诚度计划,在原有保户群中提高保险产品的渗透力。如5年忠诚管理计划或3年忠诚管理计划,这种计划的基本原理在于公司与保户的整个关系都是有价值的。

4.2保险公司职员方面。

保险公司职员对关系营销策略的实施十分重要。公司职员不应赞成“硬销”的策略,他们应能倾听保户的心声,即使保户对公司整体印象不好时,也能对公司职员有个良好关系,通过这个层面的接触可以为公司的改进出谋献策。

保险公司销售队伍的角色不但要反映在关系发展过程中,同时也要反映在销售培训当中。招收新成员及培训计划要进行修正以确保那些以保户为行动导向的个人能得到报酬或奖励。薪金结构也需进行调整,以奖励那些与保户接触较频繁的职员,从而表明留住保户与向保户推销同样重要。要把公司职员从交易为导向变为以保户为导向。

4.3技术方面。

保户信息是公司的重要资源,保户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是寿险公司发展的基石。随着科技的进步,寿险公司可通过直接接触、电话、电邮等方法获取保户的相关信息,并利用电脑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现在不少公司开发运用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是关系营销的一个有力证明。当然,获得和管理这些信息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去发展公司与保户间的长期关系。寿险公司的客户信息主要包括了与保单相关的信息,还包括了保户本身的一些信息,如其对保险产品的购买习惯,对某种保险产品的偏爱程度,其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及受益人的情况等。这些信息可以让保险公司了解客户对保险产品的态度及信仰,了解每个保户的潜在生命周期价值,了解保户特定的“生命事件”,如是否加薪水,是否有过重大疾病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了解,整合现有体系,提高保户服务水平,还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开发出适合多数保户需要的新险种或新服务项目。通过这些发展与保户的友好关系,保险公司在分析客户数据时,会对有份量的保户加以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可以忽略那些盈利能力较差的保户,因为这些人随时可能会成为盈利能力强的保户。

可见,传统的交易营销模式已远不能满足我国寿险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实施和推进关系营销策略,依靠以上三个方面的共同协调发展,使保险公司与保户建立稳固的关系,我国寿险业才能真正突飞猛进。

参考文献。

2庄贵军.关系市场和关系营销组合:关系营销的一个理论模型[j].当代经济科学,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四

摘要:本研究以小学球类教学中的竞赛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比较法来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竞赛法教学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我体育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能促进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

关键词:竞赛法小学生球类教学。

一、引言。

小学的体育课必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他们的素质结构更加完善,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需求开展体育教学,就成了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思考和教学中去积极实践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对比实验法。通过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践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体育兴趣、体育能力改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排球是否会成为今后终身体育的主要手段等内容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同时对他们的排球运动水平再进行对比评价,来检测竞赛法运用的结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竞赛法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项能力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主动性较强。在课后主动请教,思考和继续练习排球技术的现象明显增多。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适合于体育技能的巩固和提高。见表1。

竞赛法教学,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比赛法教学为学生创造了相互竞争和体现个性的条件,使学生经历胜利与失败、喜悦与焦虑、满足与遗憾等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也为学生面对不同的对手时去适时调整各种相关状态,以不断提高心理调节能力提供了机会。

竞赛法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锻炼的自觉性。

从对学生的访谈中获悉,他们反映学到的技术在实践中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并能在课堂比赛中得到提高,有利于及时巩固。并认为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他们掌握排球技术和锻炼的方法,而且使他们懂得了排球比赛规则,提高了欣赏比赛的能力。见表2。

(二)分析与讨论。

竞赛法教学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我体育能力。

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是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能力。在排球教学中运用竞赛法,课堂练习时具有比赛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获得比赛能力的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相互比赛中,往往能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在练习中就会更有针对性,更加主动、自觉,练习也就更加卓有成效,自我体育能力随之提高。

竞赛法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

在排球课中采用竞赛法教学,掌握和运用规则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之一。一方面,掌握和运用规则,可以加深学生对排球运动的欣赏水平,有助于学生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去创造性提高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完成身心发展的任务;另一方面,学生掌握规则,遵守规则参与排球活动,养成自觉遵守规则、接受规则规范的习惯,规范意识得以牢固树立。

竞赛法教学能促进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体育运动在培养小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活动难以替代的,而竞赛法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有效形式。排球课运用竞赛法教学,就具有合作与竞争两个基本要求。同时,由于竞赛法教学还实行选优晋级和末位淘汰制度,学生就容易产生强烈的自我超越意识和紧迫感,这些对学生竞赛意识的树立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也是更为有效的。

竞赛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

学生出了校门便不再参与体育活动,这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缺失有很大关联。在排球课中采用竞赛法教学,其主要的优越性在于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求知,求胜的欲望,引导他们去自觉主动的进行锻炼,为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结论。

竞赛法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它突出了体育的竞技性和娱乐性特点,尊重了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在球类教学中采用竞赛法教学,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五

图画书作为早期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学前教育内容中必不可少的。本文对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对图画书的教育价值理解有很大误区。针对上述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图画书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样式,它单纯用图画或以图画和文字共同表现故事内容,是包括了文学和美术的综合。图画书的教育意义在于,它是一种以图文并茂共同叙述一个故事的特殊艺术的形式,以其丰富多彩的图画吸引幼儿的眼球,引领幼儿进入一个绚丽多彩的神奇世界,让幼儿对图画书产生一种好奇,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近年来,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状况受到人们日益关注。笔者通过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对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该如何运用的不同看法,以及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教育作用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一)图画书在家庭的运用现状。

家庭是幼儿成长中最重要的环境,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个老师,因此父母对幼儿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图画书在家庭中的运用对幼儿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家长也有同样的看法吗?笔者对定西市安定区的50个家庭发放了问卷调查,收回48封,其中有效问卷48封,有效率为96%。

定西市安定区是一个在西北都贫穷和落后的地区,幼儿家长的`文化教育水平偏低。近几年家长通过电视等媒体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意义重大。但由于对幼儿的教育理念还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有85.6%的家长认为,图画书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文字、符号的兴趣。他们之所以选择图画书是因为幼儿在阅读图画书时,会对书中的图画和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更有助于幼儿去识记里面的汉字和一些符号,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15.2%的家长认为,图画书的主要教育功能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等综合能力。而在图画书的选择上,有88.3%的家长都会选择一些中国古代诗歌、自然科学、百科知识等知识型图画书书籍。

(二)图画书在幼儿园的运用现状。

在幼儿园图画书早期阅读中,幼儿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对定西市安定区中50名在职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问卷47封,其中有效问卷47封,有效率为94%。进行了有关幼儿教师在幼儿早期阅读中是怎样组织教学活动、如何利用图画书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教师们都尝试着追求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方式。除了传统的“诵读”、“集体教学”,普遍把“拼图”、“听赏”等新的教学方式引进课堂。但有84.6%的幼儿教师在进行图画书阅读活动时,依然采取的是以老师为主进行讲述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去记忆,初步理解图画故事书中大意,导致幼儿在阅读课上只是随意的乱翻图画书,根本没有兴趣去阅读。有79.2%的教师在图画书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提问很少解答。他们认为幼儿只要了解图画故事书的大致故事情节就可以了,没必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阅读。

二、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的教育理念——兴趣的培养。

图画书能让幼儿感受图书的美,培养幼儿一生阅读的好习惯。我们应该引导幼儿家长正确认识早期阅读的教育意义,幼儿园应该多开展“亲子读书会”、“家长读书研讨会”等活动,由教师带动家长,从根本上让家长体会到早期阅读的意义所在。让幼儿家长知道早期阅读的目标,改变教育观念,学会正确指导幼儿阅读的方法。

(二)幼儿教师“深层次的导读”

1.挖掘图画书背后的奥妙。

图画书的品读,一次充满期待的思维之旅。在图画书中那些出奇不意的内在东西也正是其灵魂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能只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大致了解,要做更深层次的教导教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故事中所含的情感点,以幼儿为主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幼儿能更好地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

2.个别指导,体验阅读的快乐。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各自的个性特点,让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图画书,不要以教学方式的局限而限制幼儿个性的发展,让幼儿在自主、独立的形式下体验阅读的快乐,并在日常阅读中积累独立阅读的经验。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允许幼儿犯错,应该及时抓住幼儿所犯的错加以引导;把错误作为教育幼儿的时机。教师要对幼儿的提问要及时的解答,使师生互动不只是停留在形式上。

(三)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展图画资源。

幼儿园图画阅读区角普遍缺乏,幼儿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因此,幼儿园应在每个班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鼓励幼儿借读图画书,从而引起幼儿对图画书的关注,激发幼儿阅读图画书的兴趣,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幼儿停留在一个事物的时间并不长,他们的注意力会被一些新的事物分散,因此,幼儿园的图画书应该经常更换,以此来保持幼儿对图画书的阅读兴趣。

图画书作为幼儿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努力的创造条件,让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地利用图画书资源,通过阅读图画书,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六

文学中有历史,从其中挖掘史实是另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实历史未免太过绝对。《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但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大错特错了。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历史,但不能绝对当作史料来研读。《三国演义》所写的战争场面和实际的历史是大相径庭的。

宋词是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宋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以抒情怀古,可以畅想未来,可以反映当下风貌,又可借古讽今。始于唐,成型于五代,繁荣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明珠,在古代文学的长廊里,它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它美妙绝伦的风神,可以与唐诗争艳,可以与元曲斗妙,宋词历来都与唐诗并称双绝,为一代文学之盛。宋词中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最为出名。比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宋词也好,唐诗也好,都是历史文化与作者感触相结合的产物,经典之所以是经典,那是因为它反映的精神永远是人类文明中最能触动人心的东西。

明清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而且经过民间化街坊化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成为普通大众津津乐道的谈资。

明清时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分为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历史类章回小说,把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英雄辈出的时代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给广大民众。有虚构、有思想再加工,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出入。作者认为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不能等同视之。小说应该说是历史的抽象再加工,并不能等同于历史,或者说小说里的故事情节能反映当时的历史现实,但不是史料。史料是历史学家用来还原历史原貌所必须依仗的资料,很显然小说不能作为这种资料。

二、历史中的文学。

历史是不是文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书写历史必须具备文学写作才华。当年明月能把枯燥无味的明史写成老百姓都爱看的形式,这说明只有具备当下大众接受的写作才华才能让人爱上历史,去读历史。

如果一部史书没有文采,是不可能传之久远的。所以,只有文学色彩浓厚的历史著作才会永远流传。《左传》《史记》《汉书》与《资治通鉴》等都是这样的著作。床头常放着两本书《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不仅仅是从中吸取政治智慧、治国之道,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文学成就对一个人精神面貌、气质、心境等的熏陶何其重要。其他很多史学著作,就只能是历史学家去攻读。历史和文学作品是密不可分的,许多作家创作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

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唐诗发展至顶峰。诗歌题材广阔,流派众多。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们的诗是整个中华文化史上的标杆,在他们笔下,无论是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还是古风歌行皆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月下独酌》;杜甫的《春望》《恨别》等;另有以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以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派。这些著名的名家,无不把现实、历史和文学艺术相结合。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产物。它是历史学家桌案必不可少的史料文献,亦是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资料。可以这样说,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人无不不通史记。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史学著作,有两本最为著名,一部是《史记》,另一部是《资治通鉴》。这两本书有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文学经典。不论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他们的床头都少不了这两本书,特别是《资治通鉴》。

史学与文学的异同:(1)文学更偏重想象,历史更偏重现实;(2)文学从一般到特殊,史学从特殊到一般;(3)文学更注重抒情议论,史学更注重叙述准确。

参考文献:

[1]洪子诚.文学与历史叙述[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七

摘要: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立繁荣发展,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永续发展更是离不开对历史人文的传承和创新。

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对历史人文进行传承,把历史文化当中优秀的成分充分的吸收过来转换为可供现代化的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已经成为时代的焦点。

高校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尤其是对于那些直接体现历史文明和对历史文明更为具象的表达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融入历史人文内涵,不但可以增添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而且还符合现代大众的欣赏习惯,并且可以吸引特定的人群,可以说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以及环境艺术作品实践性和艺术性的提高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历史人文;环境艺术设计;高校教学;传承。

艺术设计是决定创意产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能够实现我们“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对艺术和设计教育的改革与高校艺术教育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必须与时俱进。

环境艺术设计之所以不同在于是以环境的本身为前提依据,以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共同实现,使得艺术设计达到最高的境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它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环境艺术实践活动与人类改造世界和影响自己周边环境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这一系列特征出发,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在历史人文的熏陶下进一步发展。

下面笔者将从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出发来具体研究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的融合。

一、高校教学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教学模式的僵化。

目前的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而很多教师都习以为常的按照美术教学的模式和思维来进行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美术,加之受到美术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重视学生对于平面二维设计、电脑特效的设计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立体的思维能力。

这些就造成了教学课程的单一化、形式化,使得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走向了“形式主义”或者“装饰主义”的弊端,十分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这样的课程设计缺少对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的学习研究时,会因为综合知识尤其是历史人文知识的匮乏而无法对设计任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表达。

2、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虽然借鉴的国外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但是却与实践严重脱节。

很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还只是在教室中进行,并没有深入的接触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兼具实践性和艺术性的课程,与实践脱节就意味着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缺乏生命力。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多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很少鼓励学生或者带领学生进行艺术调查。

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了“纸上谈兵”的“形式主义”。

二、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的融合。

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者,在历史文化浓郁的环境之中要将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历史人文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并与大环境想匹配的艺术设计作品;另外,也可以把周围环境中的古来的建筑中的经典的部分有机的结合在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

2、人工环境的融入。

在众多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尤其是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要特别重视富有标志性的建筑的设计。

这种标志性的建筑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帜。

这种建筑物的设计要和城市的发展背景、历史文化、人文特征和现代化发展的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们看到建筑物就可以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的与众不同。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辅,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新思维,并对授课的内容和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可以适当的压缩理论课程的学习,加大对专业综合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感知能力,实现艺术设计的创新。

三、加大历史人文对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

高校的教育只有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深入的研究具有本民族文化才能够不断拥有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

基于民族文化立场的设计需要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并借以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呈现出来,从而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在目前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二部分主要针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具体探究了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当中的融合;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了应该如何加强历史人文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研究。

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不断吸收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和设计理念,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长久繁荣和发展。

作者:刘静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1]雷洁清,秦海东.历史人文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j].艺术百家,(27).

[2]李霞.综合性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18).

[3]程静.历史人文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j].飞天,2013(23).

[4]王瑶.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探究[j]林区教学,(02).

[5]江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视野下————实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包装世界,(01)。

[6]侯爱萍,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八

摘要:本研究以小学球类教学中的竞赛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比较法来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竞赛法教学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我体育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能促进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

关键词:竞赛法小学生球类教学。

一、引言。

小学的体育课必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他们的素质结构更加完善,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需求开展体育教学,就成了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思考和教学中去积极实践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对比实验法。通过为期四个月的教学实践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体育兴趣、体育能力改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排球是否会成为今后终身体育的主要手段等内容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同时对他们的排球运动水平再进行对比评价,来检测竞赛法运用的结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竞赛法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项能力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主动性较强。在课后主动请教,思考和继续练习排球技术的现象明显增多。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适合于体育技能的巩固和提高。见表1。

竞赛法教学,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比赛法教学为学生创造了相互竞争和体现个性的条件,使学生经历胜利与失败、喜悦与焦虑、满足与遗憾等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也为学生面对不同的对手时去适时调整各种相关状态,以不断提高心理调节能力提供了机会。

竞赛法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锻炼的`自觉性。

从对学生的访谈中获悉,他们反映学到的技术在实践中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并能在课堂比赛中得到提高,有利于及时巩固。并认为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他们掌握排球技术和锻炼的方法,而且使他们懂得了排球比赛规则,提高了欣赏比赛的能力。见表2。

(二)分析与讨论。

竞赛法教学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我体育能力。

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是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能力。在排球教学中运用竞赛法,课堂练习时具有比赛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获得比赛能力的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相互比赛中,往往能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在练习中就会更有针对性,更加主动、自觉,练习也就更加卓有成效,自我体育能力随之提高。

竞赛法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

在排球课中采用竞赛法教学,掌握和运用规则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之一。一方面,掌握和运用规则,可以加深学生对排球运动的欣赏水平,有助于学生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去创造性提高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完成身心发展的任务;另一方面,学生掌握规则,遵守规则参与排球活动,养成自觉遵守规则、接受规则规范的习惯,规范意识得以牢固树立。

竞赛法教学能促进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体育运动在培养小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活动难以替代的,而竞赛法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有效形式。排球课运用竞赛法教学,就具有合作与竞争两个基本要求。同时,由于竞赛法教学还实行选优晋级和末位淘汰制度,学生就容易产生强烈的自我超越意识和紧迫感,这些对学生竞赛意识的树立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也是更为有效的。

竞赛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

学生出了校门便不再参与体育活动,这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缺失有很大关联。在排球课中采用竞赛法教学,其主要的优越性在于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求知,求胜的欲望,引导他们去自觉主动的进行锻炼,为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结论。

竞赛法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它突出了体育的竞技性和娱乐性特点,尊重了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在球类教学中采用竞赛法教学,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作者单位:滕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九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法史学论文格式模板。

目录。

目录两字为黑体3号,居中,下面空一行。

第一层次标题一、顶头,黑体、小四号,第二层次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第三层次再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页码加小括号,页码前为连续的点,垂直居中。

如果采用1、1、1、1、1、1的形式,则每层缩进半字。

参考文献按第一层次标题的格式。

正文。

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号,每段开头空两字,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理科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6000字,工科、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字数视专业情况而定。

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毕业论文内容要实事求是,尊重知识产权,凡引用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计算的数据要求真实、客观、准确。

标题。

所有标题左侧空两字,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空两字,或者采用1、1、1、1、1、1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顶格。

注释。

采用本学科学术规范,提倡实用脚注,论文所有引用的中外文资料都要注明出处。中外文注释要注明所用资料的原文版作者、书名、出版商、出版年月、页码。

图表。

正文中出现图表时,调整行距至所需大小,返回正文再将行距调整为22磅。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文后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1.最新版大学生法史学论文格式写作要求。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十

口述史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民族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口述历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口述史是指由访谈者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搜集和记录对受访者有特殊意义的口传历史记忆,这种口传历史记忆亦称为“生活史”或“传记性访谈”。

由于口述史方法的兼容性及其“平易近人的特点”,使得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口述史的方法也被许多学者所使用,特别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们不认为他们自己是口述史学家……而出于不同的理由,专业历史学家也不太可能将他们的工作想像为‘口述史’。”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二战以来,口述史已经在西方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广泛使用。例如,在英国,“口述史另一个令人称奇的发展便是怀旧疗法。缅怀过去可以成为老人在变幻不定的世界里保持自我感受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方式正在日益为研究老龄化问题的专家所承认。”口述史不仅用来重新唤起严重孤独和抑郁者的精神,甚至还用作治疗精神病和发狂的老人的方式。在美国,北卡罗利纳州的社会工作者则对hiv成阳性者,开展进行口述历史计划,以期在性与药物问题方面对他人有所裨益。

口述史应用于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获取案主资料,作出科学诊断。所谓诊断,就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对案主(受访者)基本问题的了解,确定其功能失调的状况和原因,找出解决的路径和方法。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对案主(受访者)的现状进行把握,而且对其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加以深入分析,主要涉及到其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家庭文化、家庭机构等方面内容,其实也就是对案主开展生活史和家庭史的资料搜集过程。“倘若没有口述史的证据……就不可能恰如其分地发现普通家庭与邻居和亲属之间的联系,或是其内在的关系。夫妻角色、抚养子女、情感和物质上的依赖关系、年轻人赢得自立的斗争、求爱、婚内外的性行为、避孕和流产――所有这些,都是十分隐秘的领域。”,不可否认,案主所发出的“过去的声音”,成为社会工作者研究和解决当下问题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消除不良症状,舒缓心理压力。(教育论文)社会工作者应用口述史方法,能够发现案主个人的早年经历,澄清许多错误的想法,有助于缓解和消减内心存在的心理阴影或障碍。通过口述历史,案主内心的焦虑、苦闷等不良情绪,也得到一吐为快的机会,产生身心上的愉悦,因此“接受口述历史访谈,可使他们长期郁积的情感得到纾解和净化。”s社会工作的对象是有困难的个人和人群,简言之就是所谓社会弱势群体,“任何一个有这共同艰苦经历的团体,都可以采用口述历史访谈,经由记录其想法与记忆而获益。”

(三)激发个人潜能,产生积极影响。社会工作者采用“叙事史学”的方法,通过案主讲述“自己的故事”,帮助他们找到个人生命故事中的遗漏片段,容易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唤起案主内在的改变力量。这一方式对于“讲故事者也具有医疗价值。那些接受过访谈的人都对自己的生命有着较为正面的感觉”。口述历史对老年群体似乎更为有效,“那些专注怀旧治疗的人们发现,敬老院中参与访谈的老年人提高了自我的评价,而且在肢体语言上有明显的变化。”

当前,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日益密切,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口述史方法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关系及其应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口述史方法,不仅使得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研究社会现实问题,而且可以更好地解决案主的许多实际困难。正如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所强调的,“如果不运用历史,不具备心理事件的历史感,社会科学家就不可能对现在应成为研究定位点的那些问题进行完整的表述。”

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口述史方法,不仅可以展示自身特点,而且能够彰显专业优势,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用与影响。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发挥专业优势。访谈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技术之一,它“是一群专门的、精于会谈技巧的人,主动与会谈者做的相互接受且有特定目的的一种专业性的谈话”。在访谈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案主的具体情况,灵活做出调整和应对,诸如扩大受访者的范围、修改口述计划以获得更多材料。同时,社会工作者还特别擅长做访谈记录,“即使在什么都不能用的情况下,熟练的访谈员还是会掌握足够的主要信息和关键语句的,并在访谈后很快把它记录下来,从而使有价值的访谈最终完成。事实上比较而言,在磁带录音方面使这类方法带上印象主义的色彩以前,它始终是最最普通的社会学实践。”

第二,深化课题研究。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自由选择课题与研究项目,制定较为详尽的口述访谈方案,包括受访者的选择、口述范围和内容的限定、口述计划的设计等。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同一受访者或不同受访者就同一主题实施个人口述或集体口述,开展一次口述或多次口述,进行纵贯式研究或横剖式研究。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就受访者口述中的疑问之点或是个人研究的困惑之处,开展多方查证或进行交叉研究,以此厘清和解决口述访谈中的矛盾和争议问题。因为“口述史特别适合于课题工作,它不仅可以成为群体,也可以成为单个学生的事业:不管是在学校、大学或学院,还是在成人教育或社区中心,口述史可以随时随地地落实下去”。

第三,提高教学质量。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口述史,可以通过大量鲜活的个人体验,丰富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改善和优化社会工作教学和实践。口述历史实践能够让学生跳出课堂,走入社会,思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由于口述历史课程在触手可及的实际环境下运作效果最佳,因此相互讨论或是实习的上课方式,会比老师单独在课堂授课要好些。”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他人和社会,使其自信心及对专业的认同感得到明显加强,其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口述史“还能够破除师生之间、代际之间、教育结构和外部世界的障碍”。

社会工作者应用口述史方法,需要精通口述史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因为口述史的“田野工作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在与被访者的互动过程中掌握人际技巧和社会技巧,同时也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此外,社会工作者在口述史实践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立足发挥访谈者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案主的主体作用。通过口述史学,搜集有价值的案主资料,是社会工作实践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当然,口述资料的收集并非轻而易举,而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过程,充分调动受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尤为关键。如果受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应有发挥,即使访谈者事前制定了科学、详尽、合理的口述方案,也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从许多方面看来,最理想的口述历史关系,往往是在访谈者退居学生角色、受访者为老师时才出现的。”因此,访谈者必须谦虚有礼,充分尊重受访者的尊严和权益,调动其主动参与的意愿和热情,使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正如保尔・汤普逊所总结的,“他必须具备某些素质:他不仅要关心对方,而且要尊重对方,要能够灵活地应对他们;他需要对别人的观点表示理解和同情;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听。”当然,访谈者在尊重受访者口述优先权的前提下,必须保持清晰的思路和对全局的有效掌控,不能被其语言、行为和情绪所左右,“个人回忆的生动性是口述证据的力量所在,也因而是它的主要局限性所在,历史学家需要谨防陷入被访问者的思想范畴之中。”

其二,创造适合口述历史的情景。访谈者在口述访谈之前,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营造出类似的历史环境,简单地说就是为受访者创造出一种怀旧情结,使其徜徉于个人记忆之中。例如,使用特定环境下的实物(日记、笔记、家谱、报纸、照片等)、影像资料、音乐等,使其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迅速勾起对往事的回思,打开尘封的记忆。因此,访谈者可以有意营造与主题相关的情景,为顺利收集口述资料创造条件,“要仔细了解直奔研究主题的价值,有时可以提供那个时期的器物或音乐来帮助进行回忆。”

其三,强化对口述资料的分析和诠释。社会工作者采用口述史,主要是为案主提供服务,并不在意口述资料真实与否,更为注重考察受访者口述时的动机和意图。口述历史通过对个人亲历的生活事件及其感受的叙述,试图回答“人们如何理解他们的过去、怎样把个人的经历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过去如何变成现在的一部分、人们如何运用过去来诠释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周围的世界”等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结合其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加以理解和解释。访谈者在口述过程中,还必须做到察言观色、洞察全局,要特别留心被访者的非语言信息,例如表情、手势、语调等方面细微变化,都可能隐藏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访谈者必须掌握这些非语言的线索,因为他们是无法在抄本上显示出来的。”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十一

一、口述史学——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较之于其他历史学科,口述历史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国历史上孔子著《春秋》,就运用口头传说追述了唐、尧、虞、舜的历史:司马迁写《史记》,更是大量引用口述史料,从而使笔下的秦始皇、荆轲、陈胜、刘邦、项羽、韩信等等人物显得栩栩如生。口头传说和民间传说不仅是口述史研究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是人种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来源之一。说它“年轻”,一方面是因为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史学研究方法(以学科的创建为标志),口述史学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才出现。美国口述历史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口述史是在1948年作为一种记录历史文献的现代技术而确立自己的地位的,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学家a.内文斯开始录制美国生活中的要人们的回忆。”1948年,美国史学家a·内文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口述传记,主要就是由这家机构完成的。传统口述史的致命弱点是,或者口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或者历史工作者在记述某种口述史料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从而有损作为主体的历史的科学性。我们现在所说的口述史学,正是这种由史学工作者与口述者合作的建立在录音、录像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口述史。无疑,这个意义上的口述史和口述史学,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比较年轻的。

二、口述史学在国内外发展概况。

口述史学的研究,美国走在了前头。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并于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汇编》。六十年代,全美相继建立了90个研究口述史的专门机构。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正式宣告成立。从60年代起,现代口述史研究逐渐越出国界,开始由美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口述历史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口述史学家和专业研究团体。随之而来的是,内容庞杂的口述史杂志和口述史专著大量出版,其势如雨后春笋。著名的有英国的《家庭与劳动》,日本的《闻书——丹波的庶民史》、《日本的放浪艺人》,法国《骄傲的马》等。直至80年代,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口述史学才作为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正在悄然兴起。目前,口述研究已成为这些国家史学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口述史学对中国大陆学界产生深刻影响则是90年代以来的事情。最近几年,一批冠以口述历史的书籍陆续出版,口述历史成了备受人们青睐的热门话题。这种境况带来了口述历史的普及和推广,然而相比较口述历史在出版界的火热,口述史学的研究无论是在口述史实践还是口述史学科建设方面都相对滞后,另外对口述史学基本概念界定不清、操作原则和评价标准尚未明确、学术规范无所适从等现实问题,也阻碍了口述历史的制作和口述史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底在扬州召开的“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11月在成都又召开的“口述历史研讨交流会”等学术会议。相信,在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口述史学在中国会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口述史学对史学发展的作用。

1.口述史学为史学研究提供佐证。

从广义上说,口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印证和重现历史,而非解释历史。历史研究仅仅依靠文字史料和实物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充分的口述史料作为补充,两者必须相互印证,才能够真正地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从狭义上讲,被调查的当事人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其叙述的历史事实至少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口述史学家在访谈和取证时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的凭证,这样,口述凭证和口述史料搜集工作的流程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口述史对于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

以往大部分历史资料,均查之于图书馆、档案馆,所谓“无一字无来历”,实际上是无一字不是来自文献。文献资料之与口述资料,一个死,一个活。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历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读者与文献的关系,只能是读与被读的单向关系,文献不会说话,作何理解都是读者的事。口述资料不同,不光受访对象有声音,可以与同一对象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重复对话,反复验证结论,不断地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其结果,可以使得研究结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口述史的开展,为历史研究特别是当代史的研究,开辟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史学工作者可以从与世隔绝的深院,走向鲜活生动的民间。

口述史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工作方法,一种成果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理念。它突破了以往历史著述偏重于政治和上层、较多地“自上而下”写历史的传统,使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的变迁,人民大众对历史的认识更多地走进了史学领域,从而有助于把“自上而下”写历史和“自下而上”写历史结合起来。正如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p.汤普森所说,口述史学的最大作用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联。口述史凭着人们记忆里丰富得惊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述时代根本变革的工具。”。口述史学家毫不隐讳地宣称,证言也可以来自下层的非特权阶级,其所表明的鲜明的社会性给当代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4.口述史学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纵观传统的历史文献及档案,能被载入史册的不是统治阶级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就是社会各界精英的所见所闻。可是在历史研究范畴不断拓展的今天,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学者们重视的课题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史、社区史、社会生活史、艺术史、妇女史、普通民众史、少数民族史、灾难史等,涉及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学者关注的是能够为传统史学中没有或者是少有位置的老百姓的声音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同样能反映时代面貌的事件留有位置。因此,来自于平民百姓的访谈资料,对于丰富和深化历史的内涵,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正如英国口述学家p.汤普森所说,历史学家正在逐渐发现“口述史”的价值,并且不止是一次发现,而且是一次复兴,“它赋予历史学一个不再与书面文献的文化意义相联系的未来。它也将历史学家自己技艺中最古老的技巧交回到他们手中。”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述历史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工作者所认可、重视,口述历史之花必然会在中国史学园地里盛开!

参考文献:

[1]王俊义,丁东.口述历史(第4辑).

[3]杨雁冰.口述史学百年透视.

[4]林韵妮.口述历史——值得发掘的火史料.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十二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奕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19,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5月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7月23日,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达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途因有法国特务监视,转入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十三

证明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进行分析、阐明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科学技术研。

究中的。

各种问题及成果的文章,都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

学术论文是一种具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是进行成果推广和交流的手段。

是考核科技人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基本单元,

或为人。

类精神财富的一部份,并能为科学界有效地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

用。

(一)、学术性。

学术性或称为理论性。学术论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体产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论,

或某。

一具体实验,将其研究过程的资料或发现,经过加工、提炼与浓缩的程序,提升为。

理论性。

的叙述。故学术论文侧重理论的辨证,这些理论和技术成果,且都必须在实践中经。

过反复。

探索、研究而成,实践即是学术论文的源泉。而学术论文如果缺乏学术性,也就失。

去了它。

的基本特性。

(二)创造性。

创造性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大,论文价值高;反之,论文价值。

就低。

这里所谓的创造性是指论文中阐述世人尚未谈过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创。

造性的。

模仿。一篇没有创见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但它对科学技术发展。

不起作。

用,也无法提供科技领域新的内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但国外已有,

严格言。

之应无创造性。

学术论文是记录创造性成果的知识载体,是传递新生的科学信息。有些成果不宜。

作科。

学论文,但可以作科技报告发表。

(三)科学性。

『科学性』这个词在论文中有多重含义:

(1)内容的客观性:论文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要求科学内容真实、成熟、

可行,

而且可重复性。

(2)表达的全面性:论文的科学内容,须用语言、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表达,并且力求。

文字简。

洁、明确及全面性。

(3)结构的逻辑性:文章结构所显现的科学内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

规律,

其逻辑性强。

(4)格式的标准化:论文写作格式已逐渐趋标准化,必须严格遵守其法则。

(四)可读性。

论文中之文字应力求平易通顺,切忌生涩难懂,否则大大削弱文章的社会效果。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

论文。

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

三种,

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

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

学研究。

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

万字,

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

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

不太。

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

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

有自。

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

其基本。

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

其基。

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

观测。

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

复、

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

新的。

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

学术。

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

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

论问。

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

测数据。

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

象化,

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

文正文。

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

按一定。

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实验型论文的重点在于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它也可分两种:

一种。

是介绍实验本身为目的,重在说明实验装置、方法和内容;另一种是通过对实验结。

果的分。

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客观规律。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型论者不同,主要是。

由实验。

报告的结构演化而来,并已形成一定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

结果』。

和『讨论』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适当调整,其重点内容则必须对实验作说明。

和分析。

描述型论文的重点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说明,向读者介绍新发现的某种客观。

事物。

或现象,重在说明事物或现象。描述型论文的结构通常由描述和讨论两大部份构成。

如论。

述动、微生物新物种,描述新发现的地质现象,新发明仪器等的论文属之。

设计型论文是指对新产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进行全面论述的书面技术文件,一。

般由。

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组织而成。其内容有理论或实验,也有设计的描述说明(包括图。

纸)。

建筑工程方面之论文属之。

上述学术论文的『四分法』是相对的,理论型论文中也可能有描述,也会引用一。

些实。

验材料,实验型论文中也有必要的理论分析和描述;描述型论文也不是全无理论分。

析。但。

因研究目的手段不同,各有重点。当然,有些论文可能介于上述几类论文中间,这。

得看其。

归类。

一、科研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的关系。

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是三个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科研课题是指人们所。

围绕。

进行研究并想得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课题一般要经过调研、筛选和可行性论证。

最后。

才能正式确定。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通常在科研课题完成以后,以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或。

某一。

部份写成论文。因而,一个课题可以写一篇或数篇论文。但论文的内涵与延伸不能。

超越课。

题的内涵与外延。

论文主题是作者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或课题研。

究的`。

结论。因此,主题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于论文的题目。有的论文,题目概。

括表达。

主题内容,但也不是题目就等于主题。亦即,题目和主题是两个概念。

科研成果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提练与再创造,才能成为学术论文,而选题不仅。

关系。

到科研的成败,也是形成学术论文的重要步骤。对此,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评。

价和选。

择课题,便成了战略的起点』。实践证明,只有择适当的课题,才能收到较好的科。

学研究。

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论文。因此,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是十分重视课题的选择。爱。

因斯坦。

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

上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

要有创。

造性想象力,而且标明科学的真正进步』。一些著名科学家重视科研选题,又有洞。

察世界。

某个领域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科研课题的能力,往往可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选题原则。

选题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也与学术论文之撰写休戚相关。在确定科研课题时。

须以正确思想指导,考虑客观条件及主观作用,选题合适,科研工作较能达其预期。

结果,

从选题者立场而言,题目有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一般来说,参与大计划的研。

究时。

研究人员无法依个人旨趣和意愿自行选题而必须遵从总主持人的分配故这种。

选题属。

约束性方式。研究者若能获得最大自由度,就其兴趣、意愿选择题目,甚至有可能。

自行调。

动人力、物力相配合者,则属非约束性选题。无论那一种选题,都必须共同遵循科。

学性、

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原则。兹说明如下:

1.科学原则。

研究课题的内容是否科学,尚待研究中去证实,但其选择,应以前人在该领域取得。

的成。

果(理论与事实)为基础。若违背已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事实,就会导致科研工作的。

失败。

2.创新原则。

所选课题要以已知科学理论或事实为基础,且不是已知理论或事实的重复,而是在。

此基。

础上的创新,这才是科学研究的价值。因此,选题时,一般应选前人未做过的,或。

前人做。

过而有谬误或不足的课题。当然,这是一种估计和预测,并不是论文的结论。

3.应用原则。

研究课题着重于其实际应用,故其成果以能获得实质效益为原则。由于科学技术的。

迅速。

发展,人类知识之伸展度年年倍增。因此,考虑这类课题时,一要注意信息,避免。

重复;

二要充分估计课题的完成时间,争取尽快得以应用。

4.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是课题满足主观和客观条的要求。从理论和主观上可行的课题,事实。

和客。

观上可能无法实现。因此,要选择主观因素占优势的课题,诸如容易发挥业务专长。

经过。

自己努力可以做出来的题目,其效果较佳。

此外,选题目时还要考虑经费来源、实验条件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这些客观条件不。

具备。

再好的题目也难以进行。

(二)选题目的方法。

在选题原则指导下,注意选题方法,就会迅速选到适当题目。

1.从实际系统中寻找课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学科分支已达2500种,各学科交错的情况日益增多。

学科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有些题目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科学研究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下构成的大大小小的。

系统。

这些『系统』又从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系统。从考察实际系统之后会发现一些大。

小不等。

的课题,可以供研究者根据主、客观选择研究。

2.在旧理论和新发现的矛盾中寻找课题。

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这些新发现的事实,有时难以用已知的理。

论去。

解释。在这种旧理论与新事实矛盾的地方,有可能潜藏着未知的科学领域。选择这。

种课题。

容易有新的突破。

3.在学科史上提出的问题、猜想、假设中选题。

这类著名课题,难度大,若能解决科学性,其创新性是无疑的。

4.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找课题。

遗传工程亦称基因工程,是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是物。

理学。

化学渗透到传统生物学之中,使生物学的研究推进到分子以下的层次而形成的新。

学科。

在上述学科的交叉地带找到科研的课题,往往容易出成果。

当今,科学技术正由专业化向综合化阶段转化,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

断涌。

现,有很多新的课题有待研究。

5.计算技术在各学科开发中提出课题。

近年来,计算器应用日趋普遍。以计算器为工具,对实际结果作分析,可以使课题。

深入。

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过去达不到的计算深度藉助计算器可以实现。其次。

利用。

计算器直接作为控制手段并与实验装置串连,这系统的本身是一种创造。选择这类。

课题也。

容易获得成果。第三节科学论文的信息。

一、何谓信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称为信息。控制论。

创始。

人维纳说:『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受到的过。

程中,

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名称。』那么,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是什么呢?具。

体说,

就是消息、情报、指令、代码及包含有一定科技内容的符号。随着通信技术和控制。

论的发。

展,信息概念在廿世纪中期普遍被认识后,迅速与材料、能源齐名,成为现代科学。

技术的。

三大支柱之一。

二、信息的特性及分类。

信息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活跃的要素,是教育的基础。信息的特性如下:

(1)既依附于某种介质,又具有独立的意义。

(2)既可生产,又可消失。

(3)既可传递,又可封锁。

(4)既可记录,又可存贮。

(5)既可搜集,又可扩散。

(6)既可浓缩,又可延伸。

(7)既可永久,又可失效。

(8)既可共享,又可独占。

(9)既可消费,又可增值。

(10)既可免费使用,又可成为商品。

信息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搜集方式分为两大类:

(1)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在科学考察或科学实验中直接获取的数据。如:自己观察。

的试。

验记录(或原始实验记录)、观察日记等等。

(2)间接信息。

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收集到各种文献资料,是第二手或第三手的信息(或称一。

次文。

献、二次文献)。例如:前人积累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和假说。可以是书面的。

也可。

以是其它各种存储信息的载体。

三、信息与科研和科技写作的关系。

信息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的基础,信息又是科学研究的产物。从信息论角度看,

技工作者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再由大脑加工和处理(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并向外。

输出新。

的信息。这就是写作的过程,也是信息的接收、处理、输出的传递过程。通过实践。

检验输。

出的信息,即构成信息的使用。在使用中,科技工作者还不断收到反馈回来的信息。

并用。

来不断改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应该看作为一个互相联系。

互相。

制约的可控系统。

科技写作是科技研究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研究成果集中的反映。

要求作者正确,论据充实、有力。但要达到此目的,是与信息搜集与处理密切相关。

所以。

归根究底科技与写作是以信息为基础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传输信息的方式不断改进,人类征服自然、改进自然的信息。

日益。

增多。这给科技写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创造性地劳动,迅速处理大量的信。

息,以。

便及时交流,取长补短,以满足『信息社会』中,其后之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的需。

要,把。

科学技术不断推向前进。

四、信息的作用。

人是信息的活源泉。一定的信息,只有传递给有关人才能使信息活化、增值,以。

至创。

造财富。

在信息、科学研究和写作的关系上,已揭示了信息的功能。专就写作而言,信息。

的功。

能有:

(1)通过信息数据可掌握前人科研成果,明白自已作品的『起点』。

(2)通过信息数据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科研上的经验教训,使自己论文少走弯路。

(3)与论文暂时无关的信息保存和传播,也是有一定科学价值。

五、信息的搜集。

信息搜集的含义有四层:

(1)信息的接收。这又分前人或同行科研成果的接收和信息源作用于感官的接收(指。

自己直。

接实践时)两种。

(2)信息的求索。这是指主动地去搜集数据,主动地在科研或社会实践中去寻找。

(3)信息的累积。这是指信息的储存,可以是剪报、录音、录像等。

(4)信息的处理。这是指信息的初步加工。例如:分类、选择、归纳,而不是指加工。

成论文。

只有经初步整理后,信息才变活,才能为我所用。

(一)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工作者要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新的知识,就应从研究对象中直接获取最新的信。

息,

以便推动科研工作。

1.通过实验获取信息。

实验是在较理想条件下,使自然现象(或过程)可控制地重演,并给人们获取第一。

手资。

料。实验方法能够强化研究对象,使其处于极端状态,有利于揭示新的规律。利用。

实验获。

取直接信息的常用方法有:

(1).观察记录。

在实验时,要全神贯注地观察所有实验现象的细节,并作详尽记录所发生现象的客。

观条。

件。任何现象的微小变化可能带有本质性的信息,而产生某种现象的条件也是重要。

信息。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飞行员信手抓住飞机舷舱旁的一颗子弹,这是在。

飞机与。

子弹相对运动等于零的条件下出现的。杰出数学华罗庚为了推行优选法,到过二十。

几个县。

市,数以千计的工矿、农村。他观察到,优选法可以在不添人员,不添设备,不增。

加投资。

的情况下,收到优质、高产、低耗的效果。

在观察时,需要选择观察时间与观察点。如,观察哈雷慧星,不能选在皓月当空或。

艳阳。

高照的时分,也不是站在任何地方到处乱找,否则会事倍功半或亳无结果。

(2).测量记录。

实验中常常要对某些现进行定量测量。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反映自然现象的重要信。

息,

应认真作好记录。为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时要重复实验,要记录一连串数字,

同时,

要用精密仪器,良好的测试方法等,以便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二)通过考察获取直接信息。

科技工作者在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的条件下进行观察的过程就叫考察。考察。

和实。

验不同。它要求选好观察点后细心地观察每一个细节。考察是十分复杂的事,必须。

紧紧围。

绕科研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其次,有用的信息是纷繁的事实中选择。

出来的。

然后才可用这些真实的信息说明问题。

考察(特别是野外考察)是异常艰苦的工作,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需要。

有踏。

实细致的作风。有人说:「直接的信息渗透着考察者的血汗」,这话毫不过分。

(三)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文献、情报数据及其它存储的科技信息,均叫间接信息。间接信息可分为书。

面存。

储和非书面(包括计算器软件、微缩照相、电视录像、电影等)存储信息两大类。下。

面简单。

介绍书面文献的分类和搜集方法:

1.一次文献的搜集。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称为文献。书面文献可以分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献等。一。

次文。

献又叫一级文献。它是直接从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所写的文字数据,是新技术、新。

知识、

新发明等新的科研成果的记载和报导。

一次文献包括:科技专著、论文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主要指专利说明书)。

科书、技术标准和其它有一定价值的文献(如学位论文、内部学术报告等)。

一次文献的搜集一般分四步进行:

(1)检索准备,即分析研究课题基础,明确检索范围。

(2)选择检索工具。

(3)确定检索途径和选择检索法。

(4)根据文献线索找原始文献。

2.二次文献的搜集。

二次文献又称为二级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基础上,经过加工、压缩后产生的数据。

便作为查找一次文献的检索工具。二次文献功能如下:

(1)广泛了解科技动态创造条件。当今是信息的社会,要想通过一次文献的阅读来全。

面了解。

本学科或本课题的动向简直不可能。然而,二次文献是经过加工、摘要、提炼的文。

献资料。

为科技工作者广泛了解科技动态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通过题录、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很快找到你。

需要的。

一次文献。

鉴于上述二次文献的功能,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二次文献的处理工作,这些文献。

在一。

般图书馆均有收藏,也有建在网络上供人查寻。

3.间接信息的其它搜集方法。

(1).采访。除查阅文献数据外,通过采访或专访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国外有。

人出售。

信息,国内也有科技咨询机构。

(2).参加会议、展览会,搜集书面信息。专业会议往往信息量大,信息也较集中,

参加会。

议可以受益非浅。在产品或科技成果展览会、博览会上,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

(3).交换、索取。除了数据交换,有时可与其它构相互交换一些信息,以充实自己。

的『资。

讯库』。当你从信息流中发现了信息源,正好符合自己的需要,就可写信求索。有。

时这样。

也可得满意的信息。

4.科技信息的利用。

一次文献数据在科技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散见于图书期刊中。正确利用这。

些材。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十四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编写史学论文是不可避免的任务。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经验,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史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此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写作论文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构思和准备。

在撰写论文之前,构思和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构思阶段,首先需要确认论文的主题和目的,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其次,需要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充分的收集和整理,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在准备阶段,还需要对论文的结构和格式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详细的时间计划表,以保证论文能够按时完成。

第三段:论文的撰写和修改。

论文的撰写和修改是一个极为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在写作阶段,需要充分运用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文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将其有机地融入到论文中。在修改阶段,需要对论文的结构、内容、语言和格式进行全面的反复审查,以确保其科学、严谨和易于理解。

第四段:困难和挑战。

在论文撰写和修改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文献和资料的收集不易,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论文的结构和内容的规划需要深入思考,这也是我在写作论文过程中花费最多时间的一部分工作。而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则在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和分析,需要具备较高的历史学知识和综合能力,这对我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五段:结论。

撰写史学论文是一项需要耐心、细致和创造力的工作,也是一项对自己专业水平的考验。通过这些艰辛的努力和付出,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技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会更加勇于挑战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十五

首先,宗教,特别是1718世纪时期的宗教,对当时的公共活动和私人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出生成人结婚死亡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无不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最早到达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也就是被后世尊称为“移民始祖”的群体,最初的移民动机便是宗教信仰问题他们是一批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由于在英国主张清洗国教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而受到王室的压制,惨遭迫害,不少清教徒被国王囚禁,当时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声称,如果清教徒不顺从,就把他们统统赶出国外“移民始祖”是为了逃避宗主国宗教迫害,实践自身宗教理想而来到北美的所以说,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从一开始心理上便与宗主国有着一定的离心倾向而且,这一群体特殊的移民背景和宗教信仰决定了他们总是雄心勃勃,怀有强烈的使命感或救世意识,这点可以从移民领袖温斯罗普在向他的清教徒旅伴们宣讲教义时的预言得到体现,“我们将如山巅之城为万众瞻仰因此,我们如果在已经着手的事业中欺蒙我主,使主收回目前赐予我们的庇佑,我们就将成为世人笑柄,天下丑闻”

总之,心理史学对于历史研究是可行的有启发性的,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谨慎,不能走到心理决定论的极端,必须勇于探索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尊重历史的真相最后,引用理查德舍恩沃尔德的话来结束本文对心理史学的初探——心理学家敢于再现过去,并声称“我叙述了历史事件”,而心理史学家甚至还要加上“我揭示了过去的心理”,这看来真是荒唐之极但是,如果心理史学家不懈地努力的话,他总有一天会感到:“我从人的心理活动中,发现了人的真相”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十六

文学中有历史,从其中挖掘史实是另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实历史未免太过绝对。《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但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大错特错了。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历史,但不能绝对当作史料来研读。《三国演义》所写的战争场面和实际的历史是大相径庭的。

宋词是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宋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以抒情怀古,可以畅想未来,可以反映当下风貌,又可借古讽今。始于唐,成型于五代,繁荣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明珠,在古代文学的长廊里,它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它美妙绝伦的风神,可以与唐诗争艳,可以与元曲斗妙,宋词历来都与唐诗并称双绝,为一代文学之盛。宋词中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最为出名。比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宋词也好,唐诗也好,都是历史文化与作者感触相结合的产物,经典之所以是经典,那是因为它反映的精神永远是人类文明中最能触动人心的东西。

明清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而且经过民间化街坊化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成为普通大众津津乐道的谈资。

明清时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分为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历史类章回小说,把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英雄辈出的时代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给广大民众。有虚构、有思想再加工,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出入。作者认为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不能等同视之。小说应该说是历史的抽象再加工,并不能等同于历史,或者说小说里的故事情节能反映当时的历史现实,但不是史料。史料是历史学家用来还原历史原貌所必须依仗的资料,很显然小说不能作为这种资料。

二、历史中的文学。

历史是不是文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书写历史必须具备文学写作才华。当年明月能把枯燥无味的明史写成老百姓都爱看的形式,这说明只有具备当下大众接受的写作才华才能让人爱上历史,去读历史。

如果一部史书没有文采,是不可能传之久远的。所以,只有文学色彩浓厚的历史著作才会永远流传。《左传》《史记》《汉书》与《资治通鉴》等都是这样的著作。床头常放着两本书《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不仅仅是从中吸取政治智慧、治国之道,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文学成就对一个人精神面貌、气质、心境等的熏陶何其重要。其他很多史学著作,就只能是历史学家去攻读。历史和文学作品是密不可分的,许多作家创作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

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唐诗发展至顶峰。诗歌题材广阔,流派众多。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们的诗是整个中华文化史上的标杆,在他们笔下,无论是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还是古风歌行皆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月下独酌》;杜甫的《春望》《恨别》等;另有以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以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派。这些著名的名家,无不把现实、历史和文学艺术相结合。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产物。它是历史学家桌案必不可少的史料文献,亦是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资料。可以这样说,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人无不不通史记。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史学著作,有两本最为著名,一部是《史记》,另一部是《资治通鉴》。这两本书有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文学经典。不论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他们的床头都少不了这两本书,特别是《资治通鉴》。

史学与文学的异同:(1)文学更偏重想象,历史更偏重现实;(2)文学从一般到特殊,史学从特殊到一般;(3)文学更注重抒情议论,史学更注重叙述准确。

参考文献:

[1]洪子诚.文学与历史叙述[m].河南大学出版社,.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十七

亚洲主要城市发展建设经验由于地理的接近性和文化的相似性,更具有借鉴意义。

基于城市发展话语的视角,本文选取首尔、新加坡、上海、南京、杭州5个中外历史文化名城,对其城市发展的话语作较为系统、详尽的分析和评价。

二、话语分析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问题框架。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中,话语分析者研究话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长句和短句,以及话语与其所处的语境间的关系。

话语研究者一般从功能主义的语言哲学视角分析话语:说话人受到特定语境影响,策略性地运用语言达到一定的目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收集文献、访谈资料;观察分析历史、文化语境;分析谁(不)在说话,(没)说什么如何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别人如何说,等等。

话语分析者分析语篇时,需要关注下列问题:语篇中的参与者是谁,即写作者和读者、说话者和听话者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是否平等?参与者在知识与权力上的不同之处?在这个语境中这段话意味着什么?说话者或写作者用这段话表达什么?话语研究者可以选择描写在某特定场合的公共媒体中,谁在说话,谁不在说话,以便进一步了解在媒体中的主体力量的分布。

对事物采用的描写方式和策略方法?通过话语分析,来揭示该作者的意识形态、叙事结构、修辞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给社会带来的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等。

另外,话语研究者需要运用跨文化视角,关注整个人类文化交融话语,研究中西文化碰撞下中国文化的演变性质和走向及其后果。

当然,在实践中,话语研究者需要将施旭博士概括出来的“基本要求”转换成为语言使用形式操作性更强的`实践话语研究。

三、强化城市文化品牌,以文化为内核,构建有效城市发展话语。

城市之间进行的全球竞争使得各个城市必须有区别与他人的特色,并不断持续开发城市良好的商贸环境、拥有高技术移民或者旅游资源丰富等各方面的禀赋。

这种竞争的自然结果就是各个城市都开始定义并强化各自的地方认同,讲述各自独特的城市发展话语,树立独特的城市品牌。

世界上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通过城市发展话语,述说各自独特的文化属性,重新激活城市的活力。

1、韩国首尔(seoul)首尔作为一个巨型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形象,但是首尔缺乏明显的特色,没有显眼的、类型独特的名胜或价值资源。

首尔并没有努力将自己的特点定位到哪几个上,而是将自己的优势进行了多重定义,并以各沟通交流对象为目标,努力构建有效的城市发展话语,实现与众不同。

这些反而成就了首尔城市品牌特色。

面向亚洲地区,由于韩国电视剧和“韩流”明星很受欢迎,首尔在亚洲地区已经家喻户晓,并且被视为是“有文化的城市”。

首尔的领先者形象又延伸到了流行时尚、设计等领域。

若强调传统,首尔难以同中国竞争,因此,首尔的城市宣传话语强调尖端领域,“it先导城市”、“尖端城市”、“具有现代感”和“有文化的城市”。

2、新加坡(singapore)新加坡给自己的定位是国际都市、地区金融枢纽和不断发展的文化城市。

新加坡采取了支持贸易、鼓励外资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

新加坡拥有良好的商务环境、生活环境和旅游环境,他在亚洲的定位是———“独一无二的新加坡”。

新加坡寻求成为21世纪国际都市,并加入伦敦和纽约的国际文化名城之列。

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规划为“:创造一个适合居住、工作、游玩的伟大城市”;新加坡旅游局则不断强调新加坡的独特性。

新加坡《城市规划》具体说明“:我们展望的新加坡是一个充满活力、商贸繁荣、在国际竞技场上有自己一席之地的枢纽城市;一个为大家广泛认同的具有独特身份的城市;一个精力旺盛、充满激情、文娱丰富的令人愉悦的城市。

3、上海(shanghai)上海是中国最大经济中心之一,并正在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上海获得世界博览会主办权。

从此上海世博会就与上海一起成为上海对外城市形象推广的重点。

上海在境外举办了一系列城市形象的对外推广活动。

它着眼于推广上海整体的城市形象与定位。

4、杭州(hangzhou)1993年,杭州市定位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正式把“构筑数字杭州建设天堂硅谷”作为新世纪初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号工程”。

20,杭州推出一条包括西湖三大“情人桥”———断桥、长桥、西淀桥的“杭州爱情浪漫之旅”的新旅游线路,解读白娘子爱情之谜,推出“人间天堂、爱情杭州”的城市宣传话语。

杭州城市品牌发布会正式公布了“生活品质之城”的宣传话语。

杭州还提出了打造“东方威尼斯”的旅游宣传话语,设计了动态反映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河文化迪斯尼”、余杭三白潭湿地公园、三家村农业观光园等体验产品,规划浓厚民生的历史街区、文化创意街区。

5、南京(nanjing)南京城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南京历史厚重,文化积淀深蕴,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如明孝陵、中山陵、夫子庙等名胜古迹,拥有古老的石刻,独特的建筑,辉煌的艺术。

在,南京确立了城市发展定位: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南京提出新的发展目标“把南京都市区建成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绿色都市、幸福都市”。

“人文都市”的话语,不仅充分体现了南京城市的“文化”、“古都”两大特点,更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十八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学科一直备受关注。而在历史学中,论文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以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更具深度和全面性的研究结果,更好地了解人类历史的真相。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选题、查阅资料、分析论据、论文组织和审阅改进,分享我在学习和写作史学论文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一、选题。

选题是史学论文的起点,而如何选题需要我们考虑自己的热点和兴趣,同时也要选择一个符合实际的主题。在选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主题,找到自己有独特见解或思路的角度,从而能够进行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同时,也要了解专业领域中的热点和前沿,避免选择过于陈旧或过于特殊难度过大的主题,从而确保选题符合实际。

二、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是史学论文的关键,一方面是为了了解研究主题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还需要了解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基础知识和新的思路。在查阅资料时,不能简单地抄袭或者重复前人的研究结论,而应该保持创新性和批判性思考,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自主分析和评估。

三、分析论据。

分析论据是撰写史学论文时的重要步骤。资料分析主要是对文献、数据等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概括和比较,从而系统地得出研究主题的基本结论。这一步骤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概括,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结论。

四、论文组织。

史学论文的组织结构通常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论等三个部分。在选择组织结构时需要注意,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同时,也需要注重文章的逻辑性和通顺性,注重标点符号的使用和句子的表达清晰程度,保证文章令人易懂。

五、审阅改进。

审阅改进是撰写史学论文的最后一步,也是毫不可少的一步。对自己的论文进行适当的修改和改进、精益求精,从而使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更加充实和优秀。在审阅改进时,需要重点关注文章中的语法错误、标点符号的使用、逻辑性和主次关系等各个方面,确保文章呈现出最佳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总之,撰写史学论文需要掌握很多技巧和方法,但最重要的是需要在学习和写作中不断深入思考、挖掘和探索。只有在不断深化自己的思考和知识积累过程中,才能够写出内容优秀、质量高的史学论文。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十九

读这本《中国近代史》感觉并不像之前的历史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像听一个长者在述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一样,既充满遐想,又不失趣味和深刻。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民族复兴道路的坎坷,真可谓是“乱世出英雄“,中国近代史跨越了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制度的三种社会体制,对于古老而守旧的中国而言,就像是一个高龄迟暮的老人要拼命奔跑着追赶一辆急速飞奔的蒸汽火车一样,显得十分力不从心,并且最后幡然觉悟,却也只能望其项背,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浪潮袭来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只是输在起跑线上了,我们背负的包袱过于沉重,却还是一厢情愿的把这种包袱当成我们封建王朝的资本。

封建的思想和封建的体制束缚着我们的民族裹足不前,自以为是的王朝终于在面对强大对手的层层武力打击和主权被不断瓜分、帝制权力不保的危机情况下,终于开始图谋改变,但是顽固的士大夫阶层和封建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不肯积极的应对改革与变法,导致很多有才能、有远见的仁人志士不能被很好的重用,反而受到压迫和排挤,最终这种封建势力严重阻碍了我们民族的复兴,种.种变革的尝试都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失败了。

说实话,读近代史其实就是在读”耻辱史“,近代史从清朝后期到民国初年,中国的处境一直都是”外有列强,内有**“的窘境,外面有八国列强不断的虎视眈眈,欲瓜分中国或者盘食利益;内有太平天国,义和团、匪拳,邪教、土匪,等等藩镇割据势力此起披伏,大清王朝军事落后,政治昏庸无能、明君良臣少之又少,封建体制已经不能迎合开始近现代化市场和时代,中国的领导决策者又未能及时改革,战争频繁,民怨民愤满溢,所以各地各种藩镇割据势力和农民运动不谋自发的揭竿而起,最终导致大清王朝和封建体制岌岌可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觉得对于失败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我们才能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发展。

从大的方向看,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主要是在于两点:第一,器不良,第二:技不熟。

器不良,主要是说,我们的武器军备要落后敌人很多,无论是军舰、还是枪炮,我们都远远落在了列强的后面,古语云: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我们想打败敌人,还是要先夯实最基本的基础,在作战工具上一定不能输于对手。

技不熟,主要是说,我们的战略战术,实战经验方面远远逊色于敌人,我们长期的养尊处优,让军队严重丧失了战斗力,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留血“,但是当时大清朝军事还是停留在”人海战术“、”大刀长矛“十分落后的层次上,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工业革命时期的现代化战争上。最重要的是,官员腐化严重,军训军政不强,军心不稳,导致士兵没有斗志和战斗力。

但是从更深的层面分析,我们就会了解,近代屈辱史的最主要的根源不在于”器不良、技不熟“,或许在于我们输在了文化和体制上。

在文化方面,这里不是说传统文化不好,而是说我们既没有把传统文化活学活用,也没有很好的借鉴学习西洋文化,反而近代的八股文科举制度的僵化不仅限制和扼杀了很多优秀并有主见、创新能力的人才,也让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和所谓的精英阶层都背负着严重的封建思想,所以士大夫对清政府的愚忠和守旧导致中国所谓的精英阶层不会成为中国前进的动力,反而成为了中国励精图治,改革变法的最大阻力!

在体制方面(尤其政治体制方面),中国没有及时改良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引进更多的民主制度,而是维持着陈旧的封建专制制度,这种统治制度已经严重不符合工业革命以后的时代了,日本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了明治维新,开展君主立宪制的尝试,开始全面接受西方的先进教育、文化、先进的体制和改革政策、包括利用拖欠的巨额外债胁迫列强来扶持日本的经济、军事等方面,并且积极的在列强各国设立大使馆,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这种兼收并蓄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日本迅速的跻身强国的前列,才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进而导致列强随后瓜分落后的中国,并且落井下石,签下了很多不平等条约!

最后直到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很多从小就接受先进的西方教育的孙中山,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最终折服了千千万万中华有志青年的心,中国一夜之间封建王朝就被推翻,步入民国时代!

这本书上也有分析说:中山先生的青年生活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他与外人接触最早,十三岁就出国了。他所入的学校全是外国人所设立的,他对西洋情形和近代文化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之上。这是我民族一大幸事。(因为我们既然只能从近代化找出路,我们的领袖人物应该对近代化有足够认识。)第二,中山先生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近代文化的至宝。但是这种方法不是一两个月的训练班或者速成班所能培养的。我们倘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了解为什么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是具体的,精密的,有步骤的,方方面面都顾到的,因为他的思想是经受过长期训练的!

可见思维方法是如此重要,小则影响一个人,大则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中国的近代史的启发,就是有形的军备我们都是可以买,但是无形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才是决定事物发展走向的根本原因,一个民族同样如此,一个不团结,价值观不统一的民族如果不能解决自身的文化、思维、精神、信仰方面的问题的话,遇到任何一个外在的问题都会陷于各种内部矛盾和无休止的扯皮内耗当中,而不能共同团结起来一致解决外在面对的各种问题,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蒋介石的政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确实很有道理,只是有很多历史学家把这句话”误读“了,其实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如不能先解决好自身的心理矛盾和内在问题,当外在的”意外“问题来了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自己先暴露出问题,而疲于应对所有的突发状况!

最后一句话结束,我们都常说”修行故在修心“——其实治国何尝不是如此呢?若每个人的文化和思维理念正确了,每个人都能生活在民主、民权、民生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变得包容开放、并且具有不断颠覆、改变、创造、创新的文化意识,每个人都能更好的掌握自我命运、发挥自身作用的时候,这个国家自然也就有救、有希望了!

法史学论文(模板20篇)篇二十

匆匆地走过求学的两年时间,毕业即将来临却依旧浑然不觉,只记得刚踏入研究生阶段时的激情与理想,细数着现今的遗憾与感慨,两年多的研究生涯让我得到了很多,也让我明白失去的是什么。

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李怀政教授,您见证了我的求学路上的磕绊与成长,在我的一段重要的人生道路上给予我指引。当我在学习上或是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您总会以开导与帮助让我重新建立起信心;而当我犯错误时,您总是细心劝导,帮助我改正。怀藏万卷书的您,总是将之前所走过的万里道路浓缩成人生真谛,传导于我们。所以,您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其实是如何做人的道理。从您那儿,我学会了很多很多。这篇论文无处不渗透着您的心血,在此,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谢谢您!

此外,我还要感谢陆云航老师与林杰学长,因为有你们的鼓励,我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研究。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师姐郑霞、钟冰平和黄娜,感谢我的师兄陈俊斌与王林立,感谢我的同门唐凌男和陈先特,感谢我的好友查永波、严龙、郑航星、吴金薪以及我的室友陈錾宇、陈健、王江航,感谢徐小红,谢谢你们在我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感谢我家人的关怀与理解,感谢国贸班的全体同学,是你们陪伴我度过了快乐而又意义的两年研究生生活。

最后要向各位评审专家和老师致以真诚的谢意,感谢您们为本文付出了宝贵的时间。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幼儿中班英语教案(优秀17篇)

    中班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有力保障,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中班教案的范文,希望能给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一、:1、用图谱理解歌曲内容并学

    幼儿园三字经教学计划(优秀22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反映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切实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案例,通过学习这些范文,你将更好地理解教学计划的重要性和编写方法。

    幼儿园中班交通工具活动教案设计(专业19篇)

    幼儿园中班的教育着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为进入幼儿园大班打下基础。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些幼儿园中班教育的精彩瞬间,感受孩子们的进步与成长。

    拼音h教案大全(17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高效教学的。

    大班语言活动春天教案(热门22篇)

    大班教案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以下是一些大班教案的创新实践和有效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一

    教育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实用18篇)

    汇报材料应该力求言之有物、卓有成效,既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作实际,又要积极主动地展示团队或个人的价值和贡献。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汇报材料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

    四年级水资源美术教案(通用23篇)

    编写教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确保教学内容对其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为了帮助四年级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以下是一些适合四年级英语教学的教案示例。

    人生规划的名言(优秀15篇)

    人生是一片海洋,每个人都在海的浩渺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人生的智慧和感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心灵的触动和启迪。1、成功的秘诀是努力,所以的

    一片树叶读后感(优秀16篇)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书籍中的内容。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拿破仑的读后感(模板19篇)

    读后感记录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是对书籍内容的一种回应和表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最近这几天,我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