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梦幻泡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

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教学计划是指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和组织的一种系统性的计划,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要求,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计划的制定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一

(一)理清全文结构,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三)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分析:

(2)体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

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茶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言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伤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圳特区深的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还知道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行政管理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这对全面、正确评价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们的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伤口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这些,对作品主旨的认识也不会落到实处。

下面,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如不具备这个条件,可由教师表情朗读)。

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教师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现在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

(二)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在教法上可以有两种考虑:

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然后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说明:上面的“段意”,“部分划分”中有关文字可作为板书出现)。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分析作品结构框架。

(三)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摊牌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反正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也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各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学生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一见陈竹隐藏《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_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不幸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说明: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四)解析第4段,看作者是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词表达意境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审按观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1)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是站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各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为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五)关于”通感”问题。(见”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六)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与用”照”相比较进行品味。)。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

(尹淑纶设计)。

(二)绿1、教学目标2、

(一)梳理文章的结构,弄清作者行文思路。由寻访梅雨瀑写及梅雨亭,并以此为”观察点”,展示、描绘周围环境,进而细写梅雨潭水醉人的”绿”。首尾两段言简情深,起领、收束十分严整。

(二)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特别是比喻)表现出梅雨潭水的”绿”神奇而充满活力;单调的绿色被作者写”活”了,赖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三)体会全文的基调:清郎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要求学生按这种基调练习朗诵,进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散文阅读应该注意什么?分析:一般说来,阅读时首先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再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再看作者组材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立足点。最后再鉴赏散文的语言。阅读散文可采用以下方法:

(1)缘景入情,就是透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洞察作者如何寄情于景。融情寓理。

(2)控求哲理,就是在阅读中,力图把握作者对生活独到的思考和理解,探求作者对生活所寄予寓的深刻哲理。(3)以小见大,指在阅读中,关注作者对小题材的开拓,从平凡的题材中挖掘不平凡的思想意义,读者应善于见微知著,因小见大。

(4)寻找题眼。指标题中能显示文章思想意义和感情倾向的具有关键性的词语。它包含着作者在标题中要传达给读者的最重要的意思,标志着文章的写作的角度和重点。其字数没有限制,位置出不固定,但提示文章重心,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用意是必须的。题眼出现在句子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理清文脉。体现着文章结构内在脉络。它是作者设计文章主题、安排材料顺序、结构文章肩架的表现,有了文脉,文章才会有条理,才会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有机体。因此,文脉对突出文章中心、表现作者感情倾向起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读者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容。文脉应具有清晰、合理的特点。

(6)理清语脉。语脉是文章中起承拉连贯作用的相互呼应契合的词语线。有时这个词语线存在于一个语段(句群)中,有时则存在于这一语段与另一语段中,条贯相通,有的则流贯全篇,虽然相隔很远,但语脉相通。文章的语脉可以起前且勾联,脉络贯通,文气畅达的作用。

(二)第2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若不写此段,对全文艺术效果会有什么影响?分析:作者要写的是梅雨潭的绿,先总写梅雨潭的景观是为写”绿”作必要的铺垫。如果起笔就在”绿”上做文章,不仅使读者觉得突兀,在行文上也会很困难。梅雨潭的绿使作者”惊诧”有两层原因:其一,梅雨潭的景色极为诱,飞瀑形色俱佳动人心魄;潭水汪汪一碧引人遐想。动静结合,本身就富有审美价值。试想,只给读者展示一潭凝滞的死水,文章会多么呆板,作者要极力表现的意旨--派勃发的生机--也必然会受到限制。其二,飞瀑流泉的美姿,苍鹰、白云、青山、奶草的谐色彩,可以说得上赏心悦目了,但毕竟不抵”梅雨潭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更”招引”游人。天外有天,美联社中有美,文章蓄势饱满,待到第3段专笔写绿时,自然是一发不可收了。

(三)作者为什么要写梅雨亭?

分析:这一段文字,笔头甩得开又不枝不蔓,领人进入佳境,地读者带着悬念与作者一道去追捉神奇之绿的途中已经有了一番美的享受。写梅雨不属于节外生枝,它是作者审视整体景色的驻足点。写亭是为写瀑布服务的。当然,梅雨亭也是梅雨潭整幅风景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作者就顺势描写了亭的位置、气势以及亭上之人的感受。散文的自如性在这里得以表现。梅雨亭是临潭赏瀑的最好去处,作者在亭中居高临下,潭上美尽收眼底,写景的文字也自然层次清楚,条理明晰了。

(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言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作品给同学们留下了深深的美好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背诵《春》结尾那几行令人感奋的名句吧: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衷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蓄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过天青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

绿(节选自《朱纂表文集。温州的踪迹》)朱自清。

(二)理清文章结构。1.课文题目仅一个”绿”字,简明、醒目,标示出行文的中心内容。”绿”,处处可见,这里时”绿”不是泛说而专指--梅雨潭的绿(板书、要学生答出这几个字)。

省略定语、突出中心词。

绿,离不开梅雨潭。当然要写梅雨潭的景观了。

第2段集中写了梅雨潭。

梅雨潭的物质是什么?用原文一名话回答。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板书)。

既然是瀑布潭,便由两部分构成(板书)。

(以下讲述便可利用上现板书的构架,其他板书文字尽量缀附其上)。

第2段主要写的是瀑流。

位置--梅雨瀑在仙岩三瀑布中居”最低”处。

声响--”花花花花”(刚到山边便听得见)。

形、色--”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面三刀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以上悉用”简笔”。为了细写,作者交待了一个观察点(当然也是一处景观)--梅雨亭。

虽然对”亭”的形状、气势也有描写,但目的还是写”瀑流”:

人(作者)与潭流的位置更明确了(让学生找原文语句--”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以看见它的全体了”)。

当时的季节、天气也顺笔写出十分自然。

再次写瀑流的声响、动态的状貌(让学生读有关文字)。

由宏观写瀑流转入细腻描绘飞溅的水花。--于结构上看,是描写的推进;。

--于内容上看,是交待了梅雨潭的名称原由;--于技法上看,自然插入作者的评议感触,景中见情,用笔散淡,散文的特色轻巧巧地表现出来了。

3.几星入怀的水花,撩拨了作者的情致,他在亭中坐不住了--第3段起句承上连下,十分巧妙: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这里显然是写瀑流下的”潭水”了--全文开始”出绿”(”也绿”是摄影术语,指充满生机的基调色在作品中出现)。

怎样写”绿”,我们暂且不谈,但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句句不离梅雨潭的绿,越写越迷人,越写越富于情致,则是一读就感受到的。因此,这一段是全文的主体。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的行文内容。

梅雨漂神奇的绿色使似醉。作者对”绿”有特殊的感情。

作者着意写梅雨浊醉人的”绿”。

梅雨潭的绿是无与伦比的。

(显然、两项都不准确,都没有反映出第3段的”主要信息”;、相较,更妥切,既表明了描绘对象又表明了行文重心)。

上项提问可以用”投影幻灯”辅助进行。

4.再看首尾两段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

先说第4段,与首段紧密呼应,用字几近一落千丈致,仅仅多出”不禁”二字,既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也是行文水到渠成归宿,极稳重地民束了全篇,把奔放的感情”蓄”在”惊诧”二字中,交由读者品味、想象。

第1段不仅民交待揽胜的时间、地点、人物人微言轻记游的领起,”惊诧”呢?悬念顿生,引起读者的兴趣,这样的一句话,作为起首段无论从结构上或艺术效果上看都是极为适合的。

(上面的内容,应由学生”凑集”出来,然后再由教师作准确的小结)。

将”绿”人格化的基础上,作者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写”绿”的灵性、质感。作者并不满意这些比喻,又调动了其他手法来写”绿”(通过提问来实施,引入《思考题》第3题的答案)。板书:

(上表中画横线的两个短语,启发学生提出来。)。

这一处比较,很有特色,冲破了一般的模式--用具有明显差异的同类两事物作比较。作者选取的都是名胜佳处,白璧觅瑕,既”苛刻”又有意趣。几句话构成一组,文字美,结构也漂亮。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阅历很丰富,平时观察很细致;材料成竹在胸,一旦用时,信手拈来,这几句写得精彩,还在于作者变换了手法,由描绘改为评说,抒情色彩也十分浓重。

(6)展开丰富的联想,凸现作品的立意。

《绿》是写景散文,但不单为记景也不拘泥个人的审美情趣,它的立意是很高的,仔细品味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对梅雨潭奇异绿色的描绘来歌颂青春活力、咏叹生命之绿常在。全文明朗的格调,活泼的节奏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第3段后半部分的联想。

引导学生体会有关语句(”大约潭是很深的……她必明眸善睐了”),师生共同分析。板书:

总之,在对”绿”的歌咏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文章充满了高尚的情趣,流溢着活力。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二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难点。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ppt演示文稿。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四、课文精读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五、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六、文章主旨。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七、写作特点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新隽永。

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3.意蕴深刻。

《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八、布置作业。

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首诗对应作业部分。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

三、整体感知。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四、课文精读。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一看红莲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红莲:左右攲斜无依无靠三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摇动。

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母亲炽烈的感激、爱恋和赞美之情。这样讴歌母爱,联想丰富,自然贴切,新颖独特。“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5.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试从写景、意境、感情三个方面进行赏析。文章美在三处:一是场景美。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二是意境美。作者被美景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三是情感美。母爱是纯洁的,总是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母亲是无私的,她将永远罩临着你,伴随你一生。

五、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六、文章主旨。

《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七、布置作业。

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首诗对应作业部分。

八、板书设计忆故乡莲花——莲花初绽——引出回忆????

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三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谁能说说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课件出示2)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课件出示3)

2、分小节读诗文。

(二)范读诗歌,整体感知出示诗文(课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自由朗读课文听师读说一说观看课文配图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练习读诗读诗歌,品诗意思考回答边读边想讨论诗意思考回答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比一比,组词语。

渡()倦()坐()度()卷()座()

2、课文整体梳理。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一幅倦鸟、斜阳的画面。

《花牛歌》中描写了、等景物。

自由做题,指名交流答案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归巢的鸟斜阳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白色的芦苇教学反思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写诗歌。

2.过程和方法

训练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交流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鉴赏诗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通过《大自然,你好》认识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认识了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她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在她们的行动和文章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乐观。希望这节课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板书:生活)

1、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人读生词并理解

3、造句练习。

三、品悟诗情。

1.生活是什么?诗中用了四个词告诉了我们,下面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来。

找出后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

(微笑着走向生活)

2.学生自读自悟。

师:诗人采取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崎岖和不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请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有关语句,勾画感受深刻的地方,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倾听。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的思索!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师:那么想想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则是怎样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的?

学生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或名人。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指导表情朗读,并作不同形式练读。

4.那么大家就带着坚强、乐观的态度再读这首诗。

四、拓展练习

1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观点?请试着用一两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

2、仿写练习。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生活报我以快乐吗?我会()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会()生活报我以酸楚吗?我会()

五、拓展阅读。

说说文章给你的感触。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五

1.把握两首散文诗的主题思想,深入理解爱与同情的含义。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的奉献与回报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二、作品评价。

(一)翻译者对屠格涅夫作品的评价:黄伟经说,“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是个精品”。他在阅读、译校过程中,常常“被它们优美的文笔,清新的格调,和诗一般的韵味所吸引。有时,我不知不觉地陶醉在欣赏作家所描绘的自然风光美的情感中。”张守仁说这些散文诗,“像是散文和诗熔炼成的合金。结实、厚重,内涵丰富。”“作者往往通过一个细节,表达一种哲理的思考,把具体的感受升华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王智量更是动情地说明,为什么在已经有了许多前人的译本以后,他还要重译:“我因为爱它,不译不足以满足我的情感,不译不足以说明我为什么爱它,不译也不足以表现出我对它的爱有可能在个别地方或许会比其他同志更深一点,于是我就译了。”

(二)普遍性的认同:屠氏的散文诗里,几乎充满着他的人生经历中积累的经验,由此升华、思考、总结而成的深邃的哲理性的语言和形象,是那么富有智慧和诗意,既给人警示、联想和咀嚼的余味,又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愉悦、欣赏的同时,得到灵魂的净化。这与当前那些浅薄的、庸俗的、装腔作势的、甚至冗长无味、痞气十足的“作品”相比,无异是一座高高的丰碑。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

1.《乞丐》:同情是一种爱的表现,同情心是一种美德。任何施舍都是对等的,任何帮助都是互相的,当施舍者施予他人物质的帮助时,他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

2.《麻雀》:《麻雀》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文中的麻雀为了自己的子女,奋不顾身地站出来与比自己高大几倍的猎狗怒目相对,面对猎狗的恐吓与怒斥,毫不退缩。瞬间,一个高大无私的母亲形象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心中。借此,作者告诉人们:母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她不仅可以延续生命,甚至可以征服生命。

(二)问题设计。

1.在《乞丐》一文中,“我”给予乞丐的施舍是什么?“我”又从乞丐那里得到了什么?

提示:当“我”没有东西施舍给乞丐时,用平等的、诚恳的态度向乞丐表示歉意,这种态度使“我”与乞丐之间的关系平等了。于是,乞丐也感到了满足——我们从乞丐的.话里能够体会出他对真正的爱心和同情的理解与感激。“我”对乞丐的关爱具体表现为:“紧紧地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别见怪,老哥;我身边一无所有呀,老哥。’”

“我”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爱。任何施舍都是对等的,任何帮助都是互相的,当施舍者施予他人物质的帮助时,他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这种回报是多样的,比如被施舍者对你说一声谢谢,你的心也会感到一阵热。这就是一种温暖,一种回报。其实人是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满足的。

2.是什么给了麻雀勇于牺牲的信念和力量?

提示:是对“子女”无私的爱。

(三)教师小结提示语。

1.爱是人类的美德,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常说要有一颗善心,这颗善心是爱产生的最基本的条件。所谓“善心”就是对任何生命都懂得去珍惜和爱护、去关心和体贴,不会恶意地去伤害、蹂躏它们。在这种善心中对生命自然会生出无限的爱意,去求得人的情感与外部世界共同建构起美好和谐的境界。

具有爱心的人,其对人对事的情感往往是温柔的。温柔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贵的气质,它拒绝残暴,维护美好,它的力量有时能够变得非常强大,化干戈为玉帛,使邪恶的人受到感化也变成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只要一个人有一颗温柔、善良的爱心,他就会感受到人间生活的美好。

爱是善良的、温柔的,同时也是美好的。这里的美好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具有爱心的人本身就是美好的,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另一层是说有爱心的人必然对美好的生活有执着追求。在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在对于美好的人类生活的追求过程中,爱是克服自私、冷漠、残酷的有力的内在力量,只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地走向美。

2.现实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人在遭受灾难的时候往往显得格外的孤立无援,这时候就需要亲朋好友的同情。同情是帮助别人渡过难关的一种美德的。

真诚的同情能给弱者和贫穷者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帮助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人的心灵中撒下了爱的种子,使一个人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灾难、自私、冷漠之外,还有一种温暖和关怀。这种温暖可能对给予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在被给予者来说却能享用一生。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六

教学。

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三、

教法:创设情境法四、学法:小组探究法五、教学准备:课件六、课型:新授七、课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旧引新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你们正处童年,一切都是新鲜的、美好的,对千年以前的儿童来说亦是如此。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有几首古诗,谁来读一读?(指生读)。

这边的儿童急走追蝴蝶,那边的儿童却在湖边忙垂钓。春天到了,孩子们放学后都在忙什么呢?追蝶的、垂钓的、放纸鸢的,孩子们多欢乐呀,而袁枚笔下的儿童又在做什么呢?一首首古诗在不知不觉间读完了。这四首古诗讲的都是什么?(板书:童年趣事)。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童年趣事的古诗。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1.古诗二首2.学习方法古诗我们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其实学习古诗是有方法可循的,谁来给大家读读?(1)。

解诗题(2)。

抓关键词理解古诗(3)。

感悟诗情3.朗读方法师:是啊,学习古诗首先要解释题意,然后抓住关键词理解古诗意思,最后感悟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遵循这些方法的一切又都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读古诗,要做到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二)《牧童》。

1.指生读《牧童》。

师:好,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第一首诗。

(1)。

读准确。

师:请你来读,你读的字音准确(多找学生)。谁能读出诗的节奏?(2)。

读节奏。停顿得当,读出了诗的节奏。(多找生)。

(3)。

师:谁能读的既准确又有节奏?好,我们一起齐读!2.解疑答惑,理解诗意(1)师: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呢?或者结合注释,你明白了哪些字词的意思?(2)那你还有不懂的吗?谁来帮帮他?(3)齐读古诗。突破了这些小障碍既然没有问题了,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意吧。

(4)。

现在你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指生说,两位)说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了。

(5)。

(课件出示)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板书:闲适惬意)谁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指生读古诗)。

深吸一口气,嗅到的满是泥土与青草混杂的气息。广袤的天空中悬着一轮明月,周围几颗星星,隐约可见。那投射下的银光,随着这波浪一动一漾。听!笛声和着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原来是牧童放牧回来了,他匆匆忙忙吃饱饭跑了出去。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个影子连蹦带跳的。他跑到那原野上,连身上的蓑衣也顾不得脱,就躺在这月夜的草地上休息。假如你是牧童,你是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牧童的闲适、惬意。

(三)《舟过安仁》。

《牧童》描绘的是一个小孩放牧归来到月夜下的草地上休憩的场景,那《舟过安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1.小组学古诗。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舟过安仁》。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起来汇报展示。

(2)小组汇报展示。

师:哪个小组想来展示一下?(两到三组)。

师:听刚才史雪莹同学读的真是充满童趣,谁还想试一试朗读?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两个小孩在嬉笑间解决了眼前的困难。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一个怎样的困难?你看到了两个怎样的小孩子?(板书:机智灵敏)。

2.拓展想象。那这两个小孩是如何想到这么省力的方法?展开你合理的想象,说一说。(你的想象也充满了童趣,真是可爱)。

3.再读体会。就这样,他们撑着伞,乘着风,缓缓地驶向远方,还时不时传来两人爽朗的笑声。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

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

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

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的三首与童年有关的诗,首先第一首稚子弄冰,谁来读?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这样一首充满童趣的诗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谁来解释一下?师:带着这种可爱与童趣我们再读。这样有趣的描写,半分钟迅速积累下来,好,我们一起来读。

师:现在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独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谁再来读?(三四个)。

师:这首诗又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童趣呢?师:好,这一排从你开始,读出诗中的诗情画意与天真童趣。

师:这样可爱的描写,半分钟时间迅速积累下来,开始。

师:这时候,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师:

谁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诗意呢?多么天真可爱啊!女生读;

男生读;

齐读。半分钟时间积累下来,谁来试一试?齐读。

是啊,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在这儿布置一个作业。课下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童年是美好而独特的体验,无论你是一个人独处时,还是跟同伴玩耍时,还是跟家人相处时,简简单单,彼此安好就是快乐,希望你们也像诗里的儿童一样简单快乐。

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四)《清平乐•村居》。

童年的美好是一人独处时的轻松自在,也是和小伙伴玩耍时的畅快,更是与父母相伴时的闲适温暖。《清平乐•村居》讲的就是这样的童趣。

1.自由读。对照课件,把字音标注在学习单上,自由朗读。

2.展示读。谁来展示你的朗读。

3.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体会?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

4.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九、作业布置必做:有感情朗读古诗。

选做:小练笔。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七

1、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内容,理解“清凉”、“香甜”、“温暖”等词汇。

2、幼儿能用优美的声音朗诵。

散文。

诗。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表现出艺术作品的美。活动重点:幼儿能够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活动难点:幼儿能用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表现出艺术作品的美。

图片、伴奏音乐等。

1、教师用“。

谜语。

”引出课题(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他,满天乌云黑蒙蒙。谜底:太阳)。

4、教师配乐朗诵散文诗,进一步帮助幼儿熟悉诗歌内容,初步学会朗诵散文诗。

5、幼儿集体、分组配乐朗诵诗歌,体验诗歌的美,重点引导幼儿能用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表现出艺术作品的美。

幼儿进行表征:引导和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表征。(仿编诗歌、诗配画等)。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八

1.认识“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课件。

一、谈话激趣,交流导入(课件出示2)。

2.(落叶、丰收)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苇、罗、眠、霸、占”并分别组词。(课件出示3)。

2.分小节读诗文。

三、

范读诗歌,整体感知。

出示诗文(课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自由读诗,理解诗意。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课件出示5)。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

3.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课件出示6)。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

五、指导朗读,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生谈自己的发现。

六、

总结。

拓展,布置作业(课件出示7)。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从孩子精炼的发言中,我发现孩子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了。我想,此时孩子们心中已经积淀了一定的情感。围绕诗歌的中心,让孩子对各种新诗内容的细节(关注诗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一节课就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悄悄地的过去了,通过诵读,感悟讲解,分析,孩子们对儿童诗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了升华,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心想要让学生对诗歌有个比较系统地了解,自己时间观念又不强导致了效率不高,看来,还是要赶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严格要求自己,上出实用高效的创新课。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九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妙的自然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领略一番。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

第1。

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

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四、课堂回顾,交了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两首小诗,从中体验了美的风景。我们还学会了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我们还仿写了诗歌,提高了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精选了两首现代诗,这两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这样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所以,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好地体会夕阳西下的情景和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是如何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方面来塑造海燕的形象。

3、领会在新的时代,海燕形象的意义。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乐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最强音。

走近作者,了解作品时代背景。

高尔基,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海燕》是19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高尔基写此诗时,正是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这篇散文诗。

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呻吟苍茫飞窜胆怯翡翠蜿蜒。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海燕之前填上一个修饰词,初步感知海燕的形象。

()的海燕。

3、请几个学生分别朗读这三个片断,进一步感知海燕的形象。

品味探究。

1、文中是如何描写海燕的?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海燕的有关语句,并抓住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3、请几个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有关语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海燕的形象。

4、除了海燕,课文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请大家在文中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有关词语画下来。

5、这三种海鸟有怎样的共性?它们对表现海燕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7、联系高尔基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理解海燕形象的代表意义。

拓展延伸。

2、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对生活的暴风雨,你是怎样做的?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同学交流一下。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一

1.认知目标: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自然界中大海的壮阔,西湖的美丽。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写景揭示深刻的道理,表达自己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阅读量。

3.情感目标: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有《浪淘沙》和《初晴后雨》两篇古诗。第一首作者是白居易,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观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自主合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初读时,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教师借助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适时播放有关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片,利用壮阔优美的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辅助理解古诗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古诗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段关于大海的录象、西湖风景片;学生搜集有关写水的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二

《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这篇讲读课文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近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通过比较、辨别,理解诗意;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感悟诗境;通过动手拼图,培养想象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想象拼图,口语训练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诗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图”,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大古诗学习的外延。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主题。

2.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

3.学习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

2、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3、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

2、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出示学习目标。

(1)一读课文清字词。

(2)二读课文理层次。

(3)三读课文说形象。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作品: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评价: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2、背景介绍。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一读课文清字词。

1、比赛朗读,看看哪位同学能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记下学生在朗读中读错的字词。

四、二读课文理层次。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

“将来”――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

“逼近”――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来临”――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五、三读课文说形象(小黑出示)。

1.文中除了“海燕”还描写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本文的抒情主人公是海燕,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海燕的人生因_________而__________;我们的人生因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

六、齐读(有感情大声的朗读、思考)。

同位间交流,完成这个任务。

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家?要求:要切合文章的内容;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四、总结。

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无比巨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八、布置作业以《海燕:我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随笔。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六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孤独蜿蜒曲折。

荒凉流程长。

同情激奋。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优秀17篇)篇十七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相关范文推荐

    木工课程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4篇)

    心得体会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梳理所学,还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共同进步。下面是一些学生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努力和积累发现了一些学习方法和心得。

    筷子的语言教案(热门13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您正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以下范文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升入中班以后我们

    钢企业职工安全演讲稿(汇总20篇)

    安全演讲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在这里,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安全领域的精彩演讲稿,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安全话题的关注和思考。各位领导:你们好!安

    临时工转合同工申请书(优秀21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确保各方的权益得到保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使用。尊敬的领导:我是xx部门的,于xx年xx

    区委政协工作大会领导讲话稿(通用19篇)

    领导讲话稿是领导在重要会议上向全体员工进行的重要讲话,旨在明确工作方向、推动工作进展、增强工作动力。希望以下的领导讲话稿范文能够对大家在撰写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帮助

    清华博士心得体会总结(精选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个人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帮助。《清华博士心得体会》是一篇关于在

    技术创新培训心得(热门19篇)

    培训心得的写作可以增加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传递给他人。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培训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大家写出生动、有价值

    销售总监试用期工作总结(优秀19篇)

    销售工作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销售工作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销售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

    农业除草心得体会(专业19篇)

    写心得体会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第一段:引言(100字)。农业是人类最早的产

    设备安装合同书(模板13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规定各方在特定事项上的权利和义务。您可以在下面找到一些实用的合同协议模板,供您定制和使用。委托方:承接方:第一条标的物。第二条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