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

时间:2023-10-26 作者:文轩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时间,做好预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条不紊。教师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以提高自己编制教学工作计划的能力和水平。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一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一)、设疑导入。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

那怎么办?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二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第课时: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三

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课后小结: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五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会觉着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应该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着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举例、验证,通过大量的感知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的训练,形成数学模型,丰富应用的经验,提高简便运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经历推导、发现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六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七

《乘法分配率》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承接前面学过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几个几加几个几的运算和四则运算法则的知识,后起整数的简便计算和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我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几次类似的学习经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由于乘法分配律不像交换律、结合律只针对一种运算进行的变化,其中不仅有乘法还有加法或减法,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概括运算定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概括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

教学本课时,我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次感知规律、解决问题形成规律表象、探索等号两边算式的联系概括规律、巩固运用规律等环节的学习,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意识,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率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我设计了4道口算题:25x7x4;8x9x125;(8+4)x25;3x12+7x12。前两道题让学生说运算过程的同时,说说运用了什么定律?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的复习,为后面和乘法分配律进行比较做准备。后两道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时产生学习困难,大部分学生采用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所以很慢,也不见得准确。这都没有关系,这只是这节课的一个伏笔,是第一次让学生隐隐约约地感受惩罚分配律。然后老师快速神秘地说出答案,并激励学生说,“只要你们这节课认真学习,也能像老师一样快速准确地说出结果,你们愿意吗?”。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期待。

(二)解决问题,探索定律。

1、再一次呈现种树的主题图,直接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围绕着问题,从熟悉的信息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利用前两次课的主题图,既可以使内容显得连贯,又可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加突出这节的重难点(即乘法分配律的概括和运用),而不是解决问题。学生提取出有价值信息后,给学生出示一个完整的实际问题,有利于让学生下一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汇报方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出现后,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思路不同,结果相同。由于学生有前面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就能把(4+2)x25和4x25+2x25用“=”连接起来。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等号两边的算式,左边的算式先算什么?先算4+2=6。6x25表示什么?表示6个25是多少?右面的算式表示什么?4个25加2个25是多少?也就是6个25是多少。我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一步步地追问后,让学生懂得4个25加2个25就等于6个25,所以等号两边相等。这是第二次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率了。但并不急于揭示定律,因为孩子的概括能力有限,还需要做进一步的铺垫。

于是我设计了“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这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着他们马上想验证一下,我顺水推舟地让他们在小组里写写试试。小组中有的同学喜欢用大数、有的同学喜欢用小一点的数、有的同学则喜欢用1、10、99这样的特殊数,无论怎样他们都通过自己的验证和同学的交流中感受到了,这条规律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3.总结定律。

这个时候再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条规律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学生的语言并不规范。我会引导学生一步步说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这就叫做“乘法分配律”。边说边板书,尤其是表示分配的时候用彩色箭头标明怎样分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随后板书课题,就更突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并不难,但是有可能出现(a+b)xc=axc+bxc或ax(b+c)=axb+axc,都要列出来给予肯定。

(三)对比理解,巩固应用。

1、呼应口算,体会价值。

做练习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回归口算的小环节。让学生再看上课之初不好算的那两道口算题。学完定律后,再看到(8+4)x25,自然会想到用分配的方法,见到3x12+7x12会想到3个12加7个12,其实就是10个12,就得120。这样的前后呼应设计,既使课堂显得完整,又让学生开始的疑惑解开,有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从而真正深刻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好处。

2、对比定律,加强理解。

与乘法结合律的对比,是基于我往年的教学经验,学生经常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用混的现象。比如:44x25=(40+4)x25=40x25x4x25=1000x100=100000。所以,我让学生找出他们的不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条定律,以便日后准确运用。

3、多种联系,巩固应用。

判断和填空的练习,旨在进一步对比区分,巩固乘法分配律。买衣服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

简便计算中,我设计了分配律正运用的练习,逆运用的练习,减法的分配练习,以及三个乘法合并的练习。一个比一个难,每个都有挑战性,有让学生蹦一蹦够得着,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其次我提出了45x99+45,35x102,23x99这样需要稍加变化才能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下节练习课做好铺垫。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八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本事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

(三)情感目标: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125x825x4。

25x6x47x8x52x3x50。

课件设计能够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40+4)x2537x45+55x37。

68x32+68x68(80+8)x125。

比赛的结果:教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教师怎样你算得那么快?这时教师导入:刚才的比赛教师算得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明白吗?此时同学们必须很想明白,学生的求知欲望到达了高潮。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64·65页的资料。要求学生用6、7分钟的时光掌握学习目标中的资料。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我最大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帮忙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梦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教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头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我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必须会异常想把自我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供给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我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幻灯片出示下头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a+b)xc=axc+bxc。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求平均数的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共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师简要介绍我国及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情况。(板书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

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1、解决问题。

师::"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就是求两辆车两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借助课件或画出线段图,表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后,师适当板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公路的全长。110×2+90×2=400(千米)。一种是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再求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10+90)×2=400(千米)。

2、观察猜想。

师: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交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

师:根据前面所学的定律,结合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验证猜想:

你们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学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写算式。验证揭示了这些例子共同特点,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4、用字母表示规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学生尝试表示,师板书。

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a+b)·c=a·c+b·c.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交流是怎么链接的,为什么这样链接?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3、第三题,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说说错的原因并将错误的算式进行纠正。

四、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评价一下你和小组同学的表现吗?

板书设计:济青高速公路。

方法一110×2+90×2=400。

方法二(110+90)×2=400。

综观上述设计,在创设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通过猜想验证巩固规律——简单运用规律。我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已有两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上述教学流程,并不断地充实、完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数学课堂"活"起来。通过这样精心的安排,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呈现了数学思维规律的探索过程。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十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

(2)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2)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1、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参与的学习。

2、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资料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概括的方法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观察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尝试练习;扩展延伸;全课小结”共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节课是规律的学习,就资料本身而言枯燥,单调,学生很难感兴趣,所以我从男女生的比赛开始,一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经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到用相同的数,相同的运算符号,组成的结果也相同的算式,由于运算顺序不一样,使计算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引导学生找这些式子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时,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为接下来归纳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二)、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经过例题的教学,学生会在观察、比较后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肯定为这一发现感到欣喜不已并有表达的欲望,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就让学生先交流,但受学生的抽象概括本事的制约,表达的肯定不是很清楚,这时教师立刻让学生练习课前练习题来比较、观察,一来让学生明白用语言表达困难时能够借助式子用行为表达,二来也是以此来验证规律是否成立。接下来让学生把众多的的案例概括起来———即用符号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除了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资料。学生在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也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最终教师把文字规律呈现出来,一是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二是进一步巩固规律。

(三)、练习的设计。

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我让学生经过”课堂活动”第1题的练习,再次体验乘法分配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之后设计了一组紧扣规律的简单填空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中”分配”的意义。紧之后经过一组确定题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最终的拓展延伸练习,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体会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这样的类型题也能够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使学有余力学生的本事进一步得到提高。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十一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十二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求平均数的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共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你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一些情况吗?山东境内有哪几条主要的高速公路?你。

知道济青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师简要介绍我国及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

情况。(板书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

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

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1、解决问题。

师::“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就是求两辆车两小。

时行驶的路程和。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借助课件或画出线段图,表示出解决这个问题。

的两种思路。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后,师适当板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辆车分别行。

路程和,再求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10+90)×2=400(千米)。

2、观察猜想。

师: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交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

师:根据前面所学的定律,结合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验证猜想:

你们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

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学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写算式。验证揭示了这些例子共同特点,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4、用字母表示规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学生尝试表示,师板书。

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a+b)・c=a・c+b・c.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交流是怎么链接的,为什么。

这样链接?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3、第三题,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说说错的原因并将错误的。

算式进行纠正。

四、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评价一下你和小组同学的表现吗?

板书设计:济青高速公路。

方法一110×2+90×2=400。

方法二(110+90)×2=400。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十三

《乘法分配率》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承接前面学过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几个几加几个几的运算和四则运算法则的知识,后起整数的简便计算和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我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几次类似的学习经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由于乘法分配律不像交换律、结合律只针对一种运算进行的变化,其中不仅有乘法还有加法或减法,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概括运算定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概括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

教学本课时,我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次感知规律、解决问题形成规律表象、探索等号两边算式的联系概括规律、巩固运用规律等环节的学习,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意识,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率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3*12+7*12。前两道题让学生说运算过程的同时,说说运用了什么定律?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的复习,为后面和乘法分配律进行比较做准备。后两道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时产生学习困难,大部分学生采用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所以很慢,也不见得准确。这都没有关系,这只是这节课的一个伏笔,是第一次让学生隐隐约约地感受惩罚分配律。然后老师快速神秘地说出答案,并激励学生说,“只要你们这节课认真学习,也能像老师一样快速准确地说出结果,你们愿意吗?”。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期待。

(二)解决问题,探索定律。

1、再一次呈现种树的主题图,直接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围绕着问题,从熟悉的信息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利用前两次课的主题图,既可以使内容显得连贯,又可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加突出这节的重难点(即乘法分配律的概括和运用),而不是解决问题。学生提取出有价值信息后,给学生出示一个完整的实际问题,有利于让学生下一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汇报方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出现后,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思路不同,结果相同。由于学生有前面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就能把(4+2)*25和4*25+2*25用“=”连接起来。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等号两边的算式,左边的算式先算什么?先算4+2=6。6*25表示什么?表示6个25是多少?右面的算式表示什么?4个25加2个25是多少?也就是6个25是多少。我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一步步地追问后,让学生懂得4个25加2个25就等于6个25,所以等号两边相等。这是第二次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率了。但并不急于揭示定律,因为孩子的概括能力有限,还需要做进一步的铺垫。

于是我设计了“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这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着他们马上想验证一下,我顺水推舟地让他们在小组里写写试试。小组中有的同学喜欢用大数、有的同学喜欢用小一点的数、有的同学则喜欢用1、10、99这样的特殊数,无论怎样他们都通过自己的验证和同学的交流中感受到了,这条规律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3.总结定律。

这个时候再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条规律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学生的语言并不规范。我会引导学生一步步说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这就叫做“乘法分配律”。边说边板书,尤其是表示分配的时候用彩色箭头标明怎样分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随后板书课题,就更突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并不难,但是有可能出现(a+b)*c=a*c+b*c或a*(b+c)=a*b+a*c,都要列出来给予肯定。

(三)对比理解,巩固应用。

1.呼应口算,体会价值。

做练习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回归口算的小环节。让学生再看上课之初不好算的那两道口算题。学完定律后,再看到(8+4)*25,自然会想到用分配的方法,见到3*12+7*12会想到3个12加7个12,其实就是10个12,就得120。这样的前后呼应设计,既使课堂显得完整,又让学生开始的疑惑解开,有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从而真正深刻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好处。

2.对比定律,加强理解。

与乘法结合律的对比,是基于我往年的教学经验,学生经常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用混的现象。比如:44*25=(40+4)*25=40*25*4*25=1000*100=100000。所以,我让学生找出他们的不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条定律,以便日后准确运用。

3.多种联系,巩固应用。

判断和填空的练习,旨在进一步对比区分,巩固乘法分配律。买衣服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

简便计算中,我设计了分配律正运用的练习,逆运用的练习,减法的分配练习,以及三个乘法合并的练习。一个比一个难,每个都有挑战性,有让学生蹦一蹦够得着,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其次我提出了45*99+45,35*102,23*99这样需要稍加变化才能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下节练习课做好铺垫。

最热乘法分配律教案(汇总14篇)篇十四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

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课件出示)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想知道老师算得又对又快的秘密吗?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看到大家学习积极性这么高,老师送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张笑脸吗?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45*4+3*4]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来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板书=)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又能使学生乐学、易学。

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因此,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学校准备购买校服,上衣每件35元,裤子每条25元,要购买三套这样的校服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根据大屏幕上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我适时板书:[35*3+25*3(35+25)*3]这时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的总价相同,所以也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板书=)。

这样,由生活情境产生数学问题,由浅入深,不断地创境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当学生产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时,我将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合作探究。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两个算式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让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进一步的达成共识,学生可能会发现:左边是两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把左边的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当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时,我将继续引导他们:你能仿照上面的例子再举一些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这一过程学生将会举出大量的例子,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我问:同学们,在以上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以上的合作探究、观察交流,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进行归纳,(课件出示并板书课题)这时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定律的?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字母公式,(教师板书)结合公式教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过来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样一层深入一层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采用各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对有特殊见解的我将予以充分肯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我把第四个环节设计为:

当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后,我将设计以下的闯关练习:

第一关是一般性练习,数字找家。(出示课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帮数字找准自己的家。

第二关是小判官。这一关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将让学生通过打手势的方式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关是提高性练习,我能行。这一关练习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律的能力。

第四关是开放性练习,我最棒。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这一过程我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20个足球20个篮球一个多少元?如果学生提出20个足球比20个篮球贵多少元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乘法和减法的性质[(a—b)*c=a*c—b*c],这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在以上的闯关练习中,循序渐进,学生在用中巩固了新知,最后一个环节是: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改进教学以及反思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探究气氛。在课的最后,我将让学生做最后的自我评估: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帮你?让学生自我梳理,最后布置作业。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子女抚养协议书(模板20篇)

    合同协议的执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确保协议条款得到有效落实。以下是一份合同协议的样本,可根据您的需求进行修改和定制。甲方:________________(女方)

    最新环保督查情况汇报大全(18篇)

    通过情况汇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矛盾,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情况汇报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情况汇报案例,供大家参考。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安排部署

    精选园长秋季开学工作会议讲话(通用18篇)

    演讲稿的语言要简练明了,尽量使用通俗的词汇和短句,以方便听众理解。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演讲稿范文,希望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各位教职工:晚上好!花开花谢,春去

    实用晚宴发言致辞(案例20篇)

    通过致辞,演讲者可以向听众展示自己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在这些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不同场合、不同主题的致辞例子。尊敬的何市长、杨常委、贾书记、袁台长,各位领导、各

    热门党员身边无违章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对党的群众工作或党的建设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思考。为了加深大家对党员心得体会写作的理解,小编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探讨学习。公安部边防局党委决定,从2

    2023年银行投诉心得体会报告(模板12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写心得体会,特别整理了一些实例,供大家学习参

    最热餐厅服务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餐厅服务的要求

    热门第十三次州党代会心得体会报告范文(17篇)

    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小编特意收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中国共产党杭州

    实用法人转让变更协议书(案例14篇)

    无论是物权转让还是债权转让,都需要经过合法的程序和协商,保证各方的权益。下面是一些专业机构提供的转让服务和咨询,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转让。转让方:(甲方)

    最热事故隐患心得体会(案例14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接下来是一些青年人的心得体会,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困惑时,通过总结和思考找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