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韩愈短文课文教案及反思 韩愈短文课文教案(汇总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文锋2023年韩愈短文课文教案及反思 韩愈短文课文教案(汇总8篇)

高三教案是对高三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系列的三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路。

韩愈短文课文教案及反思篇一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掌握字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品味文章写作特色,进行扩展性阅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阶段,二是师生梳理问题,解答问题阶段。注意事项:一是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题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字;一种是赠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

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乙生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解说: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必须等最后一组完成了初读任务后,才可宣布转入下一步讨论。)

如下词语、句子要讨论清楚:

《马说》:

骈死、槽枥、称、食、石、才美、外见、道、等、策、材、呜、临;是、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考。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举、适、兹、勉、遇、强、与、易、卜、吊、谢、仕;之、于、其、哉、苟、者、乎、恶、以、然、为、复;夫以子之不遇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

《马说》第1、2两句是作者的观点,意思是说世上本来常有千里马,但是因为缺少伯乐,无人识得它,千里马也就不被当成千里马了。作者重点不是论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而是感慨千里马在奴隶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围绕这一点展开论述。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复杂,思路不易梳理,对学生讨论要求不宜过高。文章第1段对董邵南的行动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韩愈表示了劝阻之意,末段要求其吊和现,劝其好自为之。学生能说到同情和劝阻的意思即可。

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见解主张,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解说:

1.任务的轻重、问题的多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主要内容、作者的见解、主张以及其思想感情要讨论清楚。

2.小组讨论的做法与初读做法相同。

3.要通过讨论弄清如下内容:《马说》中,千里马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伯乐指识别、理解并能运用人才的当政者;奴隶人指压制、摧残和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韩愈的见解是当今的当政的人都是摧残、扼杀人才的后者;他的主张是要善于识别、爱护和任用贤才。《迷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个有才能、有高尚志趣的不得志的人;他要去的河北,是古代多仁人志士,而今天风俗已变坏了的地方;望诸乐毅晚年不得志于族各国,被迫离开燕,但仍然念念不忘燕园。吊,是告诫量不要因自己不得志而做出损害国家的事;要童向河北的仁人志士致意,意在告诉量要为朝廷出力,不要依附割据一方的藩镇,做出对不起朝廷的事;韩念反复地说童生勉乎哉,一是希望他奋发有为,不要因失意而灰心;但更重要的是劝他要好自为之,不要误入歧途,毁了自己,表达了同情、担忧和爱护的复杂感情。

4.有些内容学生讨论后可能还弄不明白,教师可适当提示。

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大家已经能正确、流畅地阅读两篇文章了,对文中重要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也基本掌握了,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韩愈在《马说》中对人才被压抑、摧残,甚至遭扼杀表现了极大愤慨。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对朋友表达了同情、担忧和爱护的复杂感情。但是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是否有不同呢?各自有什么特色呢?请大家进一步思考。

四、布置作业

1.对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就如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两篇文章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它们在章法上是相同还是不同?

(2)通过有感情的阅读,看看两篇文章语言风格上是相同还是不同。

第二课时

一、课堂调查

两篇文章在章法上认为基本是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

在语言风格上认为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

二是为开展课堂争辩性讨论作安排。)

二、研读课文

1.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特色和写作特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的能力。具体作法:

(1)请同学们就语言风格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认为两篇风格相同的说明自己的理由;认为不同的说明认为不同的理由。

(2)所说的理由要结合课文谈,以课文为例,不得离开课文空谈。

(3)请两位同学(阅读水平高的同学)朗读课文(一人一篇),其他同学边听边品味,并准备自己的`讨论发言。

(解说:前两个要求是交代课堂讨论的论题和规则,坚持了课堂讨论的原则;后一个要求是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时间,让他们具体进行品味,并把品味的结果单拟出来。)

2.学生讨论发言。发言可以是个体对个体的辩论,也可以组成甲方和乙方,形成群体对群体的辩论。

(解说:1.辩论必须围绕论题进行,即只谈话言风格;2.辩论要对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都涉及到:《马说》是寓意深刻的讽刺小品,语言幽默中有辛辣的讽刺,如第3段,描摹形态的语言,有很强的讽刺力度。其次是论述中注入了强烈的感情,尤其是第2段。如:安求其能千里也?抒发了作者都积的愤懑之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语言委婉曲折,含蓄有深意,文辞曲尽吞吐之妙。不必过于纠缠同与不同,目的是通过辩论弄清这些语言特色。)

三、拓展性阅读

拓展阅读面,迁移学过的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具体做法:首先课堂调查,抄录了多少篇美文,多少同学抄了,谁的课文短评写得好一些。

(解说:调查的作用一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二是为课堂展示作调查。)其次是请学生朗读所抄写的美文和自己写的短评。可以多请几位朗读。三是组织好学生评论。可以组成一个以语文科代表为中心的评论班子,给朗读的学生打分,进行激励。如果有竞赛性质,可以让评论的人数多一些。

(解说:对朗读的学生一般要给较高的分数,使他感到自己选文有眼光,短评评得准确,对自己的学习有一种得到肯定的愉悦感,从而调动了学习兴趣。这种保护性的反映后刺激,对激发内趋力,对学生保持学习后续行为的持久性有很大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这两节课,学习了韩愈的两篇短文,大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基本掌握了抵骄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了解了韩愈在两篇文章中的见解、主张及在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品味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课后大家要巩固已取得的成绩,特别是词语要多记多练。其中易策食要重点训练,两篇文章要背熟。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第三题要求查相关的工具书,将3个文言实词的各个义项都列举出来,并在义项后举出例句。

韩愈短文课文教案及反思篇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人们已经发表了大量有益的意见。在这两篇短文中,培根的许多精辟见解,至今给人宝贵的启示;马南邨的一些看法,也发人深思。

谈读书[1]

培根

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6]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7]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8]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9]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10],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11]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12]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13],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14]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15],盖此辈皆吹毛求疵[16]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17]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不求甚解[18]

马南邨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19],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20],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21]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22]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23]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研讨与练习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四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读一读,写一写

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

疵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因小失大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以上几种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韩愈短文课文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学建议

一、《马说》谋篇立意

《马说》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二、《马说》结构内容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千里马常有”,而“执策”的庸人却曰:“天下天马!”这强烈的对比,是一个极大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三、《马说》.写作特点

1.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2.清晰的条理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四、《马说》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马,却只能屈辱于低贱的手中,(和其他的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为千里马。

驱使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是真不识好马啊。

五、《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谋篇立意

韩愈在这篇赠言中,既对董邵南不得志的遭遇予以深切的同情,又以诚挚的感情,殷切的希望,对董邵南提出忠告。以“董生勉乎哉”的微辞,劝他到叛变未息、割据剧烈的河北之后,要提高警惕,不要走入歧途。并让他到河北后,要以忠臣望诸君和义士高渐离等为榜样,劝其主和其他豪杰之士归顺唐朝。固然,这是劝告董邵南的赠言,但文中也明显的表现韩愈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儒家“大一统”的思想。

六、《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结构内容

文章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愿和劝勉。

第1段,写董邵南在京城不得志,往游燕赵之地,一定会有所遇合,鼓励友人努力。

第2段,写古往今来风俗移易,社会环境变化了,燕赵之行也可能没有什么结果,友人应有思想准备。

第3段,嘱托友人替自己凭吊望诸君墓,并向燕赵豪侠之士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为国效力吧!隐有劝友人不要离开京城之意。

七、《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写作特点

1.多用典故,引经据典,如“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指荆轲、高渐离之类的风尘豪侠;其次还有“望诸君”、“屠狗者”。

2.跌宕起伏,含蓄婉转,作者先对友人的举动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后笔峰一转,以朋友的身份规劝他去河北之后能劝说河北豪杰效力于朝廷,.写作意图跃然纸上。

3.韩愈写这篇文章,能因事立意,在较短的篇幅里,表达了充实而完整的思想内容。在赠序这种文体上,脱前人窠臼,颇有独到之处,劝告之意鲜明,语言含蓄、深微屈曲,文笔畅快简洁。

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译文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阶段,二是师生梳理问题,解答问题阶段。注意事项:一是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题“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字;一种是蹭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

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说:豆.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

必须等最后一组完成了初读任务后,才可宣布转入下一步讨论。又如下词语、句子要讨论清楚:《马说》:骈死、槽枥、称、食、石、才美、外见、道、等、策、材、呜、临;是、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考”。《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举、适、兹、勉、遇、强、与、易、卜、吊、谢、仕;之、于、其、哉、苟、者、乎、恶、以、然、为、复;“夫以子之不遇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3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马说》第1、2两句是作者的观点,意思是说世上本来常有千里马,但是因为缺少伯乐,无人识得它,千里马也就不被当成千里马了。作者重点不是论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而是感慨千里马在府限值耳的奴隶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围绕这一点展开论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复杂,思路不易梳理,对学生讨论要求不宜过高。文章第1段对董邵南的行动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韩愈表示了劝阻之意,末段要求其“吊”和“现”,劝其好自为之。

学生能说到同情和劝阻的意思即可。)2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见解主张,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作法是:小结初读之后,提出进一步精读的任务。具体任务是:《马说》中的“千里马”“伯乐”

“奴隶人”各捐的是什么?作者见解是什么了主张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韩愈短文课文教案及反思篇四

韩愈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掌握字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品味文章写作特色,进行扩展性阅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阶段,二是师生梳理问题,解答问题阶段。注意事项:一是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题“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字;一种是赠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

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乙生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解说: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必须等最后一组完成了初读任务后,才可宣布转入下一步讨论。)

如下词语、句子要讨论清楚:

《马说》:

骈死、槽枥、称、食、石、才美、外见、道、等、策、材、呜、临;是、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考”。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举、适、兹、勉、遇、强、与、易、卜、吊、谢、仕;之、于、其、哉、苟、者、乎、恶、以、然、为、复;“夫以子之不遇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

《马说》第1、2两句是作者的观点,意思是说世上本来常有千里马,但是因为缺少伯乐,无人识得它,千里马也就不被当成千里马了。作者重点不是论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而是感慨千里马在奴隶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围绕这一点展开论述。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复杂,思路不易梳理,对学生讨论要求不宜过高。文章第1段对董邵南的行动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韩愈表示了劝阻之意,末段要求其“吊”和“现”,劝其好自为之。学生能说到同情和劝阻的意思即可。

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见解主张,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解说:

1.任务的轻重、问题的多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主要内容、作者的见解、主张以及其思想感情要讨论清楚。

2.小组讨论的做法与初读做法相同。

3.要通过讨论弄清如下内容:《马说》中,“千里马”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伯乐”指识别、理解并能运用人才的当政者;“奴隶人”指压制、摧残和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韩愈的见解是当今的当政的人都是摧残、扼杀人才的后者;他的主张是要善于识别、爱护和任用贤才。《迷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个有才能、有高尚志趣的不得志的人;他要去的河北,是古代多仁人志士,而“今天”风俗已变坏了的地方;望诸乐毅晚年不得志于族各国,被迫离开燕,但仍然念念不忘燕园。吊,是告诫量不要因自己不得志而做出损害国家的事;要童向河北的仁人志士致意,意在告诉量要为朝廷出力,不要依附割据一方的藩镇,做出对不起朝廷的事;韩念反复地说“童生勉乎哉”,一是希望他奋发有为,不要因失意而灰心;但更重要的是劝他要好自为之,不要误入歧途,毁了自己,表达了同情、担忧和爱护的复杂感情。

4.有些内容学生讨论后可能还弄不明白,教师可适当提示。

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大家已经能正确、流畅地阅读两篇文章了,对文中重要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也基本掌握了,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韩愈在《马说》中对人才被压抑、摧残,甚至遭扼杀表现了极大愤慨。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对朋友表达了同情、担忧和爱护的复杂感情。但是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是否有不同呢?各自有什么特色呢?请大家进一步思考。

四、布置作业

1.对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就如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两篇文章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它们在章法上是相同还是不同?

(2)通过有感情的阅读,看看两篇文章语言风格上是相同还是不同。

第二课时

一、课堂调查

两篇文章在章法上认为基本是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

在语言风格上认为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各有多少人?

(解说:课堂调查有两个作用,一是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师上节课布

韩愈短文课文教案及反思篇五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b.推吾德馨()c.谈笑有鸿儒()d.可以调素琴()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把下列文盲句子译成现代文。

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读之势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附译文)

韩愈短文课文教案及反思篇六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阶段,二是师生梳理问题,解答问题阶段。注意事项:一是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题

“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字;一种是蹭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

1.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说:豆.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

必须等最后一组完成了初读任务后,才可宣布转入下一步讨论。又如下词语、句子要讨论清楚:《马说》:骈死、槽枥、称、食、石、才美、外见、道、等、策、材、呜、临;是、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考”。《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举、适、兹、勉、遇、强、与、易、卜、吊、谢、仕;之、于、其、哉、苟、者、乎、恶、以、然、为、复;“夫以子之不遇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3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马说》第1、2两句是作者的观点,意思是说世上本来常有千里马,但是因为缺少伯乐,无人识得它,千里马也就不被当成千里马了。作者重点不是论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而是感慨千里马在府限值耳的奴隶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围绕这一点展开论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复杂,思路不易梳理,对学生讨论要求不宜过高。文章第1段对董邵南的行动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韩愈表示了劝阻之意,末段要求其“吊”和“现”,劝其好自为之。学生能说到同情和劝阻的意思即可。)

2.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见解主张,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作法是:小结初读之后,提出进一步精读的.任务。具体任务是:《马说》中的“千里马”“伯乐”

他要去的河北是什么样的地方?

(解说:1.任务的轻重、问题的多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主要内容、作者的见解、主张以及其思想感情要讨论清楚。2.小组讨论的做法与初读做法相同。3要通过讨论弄清如下内容:《马说》中,“千里马”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伯乐”指识别、理解并能运用人才的当政者;“奴隶人”指压制、摧残和扼杀人才的当政者。韩愈的见解是当今的当政的人都是摧残、扼杀人才的后者;他的主张是要善于识别、爱护和任用贤才。《迷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董邵南是个有才能、有高尚志趣的不得志的人;他要去的河北,是古代多仁人志士,而“今天”风俗已变坏了的地方;望诸乐毅晚年不得志于族各国,被迫离开燕,但仍然念念不忘燕园。吊,是告诫量不要因自己不得志而做出损害国家的事;要童向河北的仁人志士致意,意在告诉量要为朝廷出力,不要依附割据一方的藩镇,做出对不起朝廷的事;韩念反复地说“童生勉乎哉”,一是希望他奋发有为,不要因失意而恢心;但更重要的是劝他要好自为之,不要误入歧途,毁了自己,表达了同情、担忧和爱护的复杂感情。4.有些内容学生讨论后可能还弄不明白,教师可适当提示。)

3.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大家已经能正确、流畅地阅读两篇文章了,对文中重要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也基本掌握了,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韩愈在《马说》中对人才被压抑、摧残,甚至遭扼杀表现了极大愤慨。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对朋友表达了同情、担忧和爱护的复杂感情。但是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是否有不同呢?各自有什么特色呢?请大家进一步思考。

四、布置作业

1.对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就如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两篇文章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它们在章法上是相同还是不同?

(2)通过有感情的阅读,看看两篇文章语言风格上是相同还是不同。

2.课后每人抄录一篇与《马说》在写法上相似的。

韩愈短文课文教案及反思篇七

一、《马说》谋篇立意

《马说》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语文教案-韩愈短文两篇。

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二、《马说》结构内容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千里马常有”,而“执策”的'庸人却曰:“天下天马!”这强烈的对比,是一个极大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三、《马说》写作特点

1.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2.清晰的条理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四、《马说》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马,却只能屈辱于低*人的手中,(和其他的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为千里马。

驱使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是真不识好马啊。

五、《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谋篇立意

韩愈在这篇赠言中,既对董邵南不得志的遭遇予以深切的同情,又以诚挚的感情,殷切的希望,对董邵南提出忠告。以“董生勉乎哉”的微辞,劝他到叛变未息、割据剧烈的河北之后,要提高警惕,不要走入歧途。并让他到河北后,要以忠臣望诸君和义士高渐离等为榜样,劝其主和其他豪杰之士归顺唐朝。固然,这是劝告董邵南的赠言,但文中也明显的表现韩愈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儒家“大一统”的思想。

六、《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结构内容

文章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愿和劝勉,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韩愈短文两篇》。

第1段,写董邵南在京城不得志,往游燕赵之地,一定会有所遇合,鼓励友人努力。

第2段,写古往今来风俗移易,社会环境变化了,燕赵之行也可能没有什么结果,友人应有思想准备。

第3段,嘱托友人替自己凭吊望诸君墓,并向燕赵豪侠之士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为国效力吧!隐有劝友人不要离开京城之意。

七、《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写作特点

1.多用典故,引经据典,如“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指荆轲、高渐离之类的风尘豪侠;其次还有“望诸君”、“屠狗者”。

2.跌宕起伏,含蓄婉转,作者先对友人的举动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后笔峰一转,以朋友的身份规劝他去河北之后能劝说河北豪杰效力于朝廷,写作意图跃然纸上。

3.韩愈写这篇文章,能因事立意,在较短的篇幅里,表达了充实而完整的思想内容。在赠序这种文体上,脱前人窠臼,颇有独到之处,劝告之意鲜明,语言含蓄、深微屈曲,文笔畅快简洁。

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译文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

韩愈短文课文教案及反思篇八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阶段,二是师生梳理问题,解答问题阶段。注意事项:一是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题“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字;一种是蹭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三.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说:豆.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

相关范文推荐

    幼师教学总结个人总结(大全18篇)

    考试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和考试表现进行概括和总结的重要环节。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批精选的学期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参考,为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幼师教学

    2023年税务主管工作职责简明扼要(汇总9篇)

    环保标语富有情感和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参与到环保事业中。环保标语的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通过简短的语言表达出环保理念和行动呼吁。以下是一些环保标语的

    钣金学徒转正申请书(通用8篇)

    奖学金申请书是一份申请者通过写作向学校或机构表达对学习和发展的渴望,以争取到更多学习资助的书面材料。每个人都有机会申请到奖学金,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如何撰写一份成功

    2023年山行古诗教案小班(大全10篇)

    大班教案是教师为幼儿园大班学生编写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材料。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小学教案范文,一起来学习和分享吧。山行古诗教案小班篇一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

    物业管理专业求职信 物业管理系毕业求职信(实用8篇)

    编辑要求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作者、读者和其他编辑有效地交流和合作。编辑应该始终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肩负着编辑的使命,小编为大家整

    最新校长研修班培训心得 校长提升研修培训心得体会(大全8篇)

    军训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下面的实习心得中,实习生们分享了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经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校长研修

    最新防灾减灾教育简报(大全8篇)

    安全是最好的礼物,让我们时刻为自己和他人负责。安全意识是保障我们生活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它呢?安全是箭,责任当先。防灾减灾教育简报篇一近期,全市进行了交

    元旦校园活动策划方案(精选20篇)

    广告策划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下面是一些调研实施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元旦校园活动策划方案篇一作为2

    班级工作计划初中 初一班级学期工作计划(汇总8篇)

    班级工作计划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学习、活动、组织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卫生工作计划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执行。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和执行思路,供大家参考。

    2023年女方家长婚礼感人致辞(精选16篇)

    提纲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要求和展示自己的观点。创建提纲时可以借鉴经典范文或优秀作品的结构和组织方式。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总结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