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观天宫课堂第三课有感 观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及心得(大全5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雨中梧最新观天宫课堂第三课有感 观天宫课堂第二课有感及心得(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有感篇一

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昨天下午,在距离地面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开启“天宫课堂”。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课堂,全国6000万中小学生一起观看了这场激动人心的课程直播。我市多所中小学在课程开始前,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科普教育。

“同学们,大家知道中国空间站的位置在哪里吗?”昨天下午,“天宫课堂”开课前,天津科技馆天文教师宋媛媛走进河西区平山道小学,为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太空科普教育。她利用三球仪模型帮助学生们建立起空间概念,随后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的运动轨迹。

同一时间,在天津市第十四中学的数字图书馆里,物理老师魏征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地面上的浮力实验。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入水中和漂浮于水上物体的重量。

15时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讲。太空细胞学研究、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泡腾片等一个个特殊的太空实验在三位“太空教师”的联袂操作下,接连“上演”。

在校园中,观看着直播,学生们也跟着“太空教师”做着相应的地面实验。

看到自己的乒乓球浮在杯子的水面上,太空中的乒乓球沉到了水中,和平区鞍山道小学五年级学生曲凌菲惊喜地说:“快看快看,空间站内的浮力消失了!”

看到王亚平在水膜上贴上和女儿一起做的折纸花,北辰区安光小学六年级学生李佳玉羡慕地说:“真希望下一次,航天员老师能把我为他们折的千纸鹤带到太空中。”

看到水膜张力实验中,王亚平往水球中注入一个气泡,叶光富在水球中形成一正一反两个图像,天津市第七中学初二学生翟思乔兴奋地表示:“这样的凸透镜真的太神奇了!”

这是充满神奇的课堂,学生们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一颗颗科学的种子已经播撒在了他们的心里。

这也是一堂思政大课。时隔8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和8年前一样,这堂课的讲授者依然有王亚平老师。但和8年前不同的是,这堂课的讲台设在了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内。听课中,学生们一次次伸出大拇指,一次次举起手中的小国旗,表达着中国青少年的自豪。

8年前,神舟十号乘组的三位航天员走进天津市第十四中学,为全校师生进行科普讲座。“‘要想飞上太空就必须经过艰苦的训练。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再苦再难,我们都会努力’,当年王亚平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学校科技辅导员马荣华感触颇深。

在过去的8年中,十四中学开展了机器人社团、无人机课程、高中科创社、航空原理与模型制作等一系列科技精品活动。“学生们对科技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祖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激励着同学们勇攀学业高峰。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有感篇二

阔别8年,太空授课又来了! 昨天下午,“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引发广泛关注。

8年前,“物体在太空中如何漂浮”“美丽的肥皂泡到了太空会不会破灭”“太空中有火焰吗”……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与好奇,观看了神舟十号飞行乘组的航天员们的首次太空授课,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

8年后,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天地互动交流,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精彩纷呈,好评如潮。

宇宙之大,浩瀚无垠。千百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逐梦太空的脚步。“神舟”“嫦娥”“天宫”“天问”,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是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见证了中国航天向宇宙迈进的铿锵步伐。探索太空的奥秘,我们求知若渴。传道授业天上来,“天宫课堂”为科普插上翅膀,让未来充满可能。将科学课堂搬上太空,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如此科普,仪式感满满,值得点赞。

那里是太空,那里也是生动的课堂。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空间站搭起桥梁,“天宫课堂”引航天科普入“百姓家”、青年心。太空授课不仅刷新了科普教育的固有模式,也拓展了科学课的外延。“天宫课堂”让科普教育活起来、燃起来——宇宙,不再是神秘莫测、遥不可及的“高岭之花”,直观生动的太空授课让它离我们更近了;科学,不再是书本上高度浓缩又晦涩的知识,在生动的太空实验中它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玩。“天宫课堂”让学生动起来、思维转起来——航天员在空间站开展实验,中小学生在地面课堂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地面提问,航天员在太空答疑,天地实时互动,让这堂科学课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科学本身就是求知、求真,而求知求真需要动力。动力来自哪里?源于梦想,源于兴趣。古今中外,很多大科学家就是从小对科学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后,才与科学结缘并将一生献身科学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航天员王亚平曾经说的这句话,至今仍萦绕在很多人耳畔。也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保持着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勇气热忱,有着为了梦想无惧风雨、奋力攀登的无畏坚持,科学才能不断进步,航天事业才能向前发展。“天宫课堂”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天宫课堂”中那些前所未知、与地面上截然不同的现象,会让学生头脑中产生很多“为什么”,这便可能成为他们太空梦、航天梦、科学梦最原始的起点。

“天宫课堂”是传承,是梦想,是向上仰望。一次太空授课意味着在无数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种下航天的梦想。仰望星空,我们更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让梦想近一点、更近一点。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有感篇三

在天宫一号实验舱里,宇航员聂海胜伯伯为我们表演了一个“悬空打坐”,“哇哦!”我们惊讶地张大了嘴,王亚平阿姨玉指一点,聂伯伯竟然轻飘飘地旋转起来,这精彩的开场吸引了我们所有人的目光,太厉害了,宇航员的本领太高强了。

随着王亚平阿姨的讲解,我们才渐渐明白,这是太空的失重条件下造成的神奇现象。

王阿姨拿出一个水袋,把开口朝下,并不见一滴水珠滴下,她轻轻挤出一滴水,那水滴形成一个亮晶晶的水晶珠,稳稳地附在连接水袋的吸管上,阿姨微微一抖,水晶珠脱离了吸管,在空中飘福阿姨风趣地说:“要是诗圣李白生活在天宫,一定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因为在这里是不可能有飞流直下的景象的。”说完,她以独特的方式收集了这颗水珠,她—口吃掉了它,说不能让它随意飘浮,影响了天宫里面各种仪器的正常工作。

王亚平阿姨接着做了一个水膜实验,她用一个金属圈伸进剪开的水袋里面,小心地抽出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像放大镜样的漂亮水膜了,王阿姨举着它左右晃动,水膜被拉出半个泡泡的模样,却丝毫无损,我们屏住呼吸,看阿姨把一个可爱的中国结贴在了这个水透镜上,水膜竟然安然无恙。我们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说,哇,这水膜真结实!

最不可思议的是王阿姨开始用注射器向水膜注水,真像变魔术一下,水膜在我们眼前变化,中间慢慢鼓起来,直到变成了一个晶亮的大水球。阿姨用针管细心地吸出里面的小气泡,又特意从两边分别向水球中间注入两个大些的气泡,它俩在水球中游弋,相互接触却不会彼此相容,和在地面上看到的`现象完全不一样。

王阿姨向水球中注入红色的液体,水球就变成了可爱的红宝石了,鲜亮的颜色实在迷人。

小球单摆,陀螺飞旋,太空称重,直立睡觉,三位宇航员不断向我们演示着各种有趣的现象,教室里掌声和惊叹声频频响起,我们瞪大眼盯着宇航员们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当王阿姨告诉我们,他们在天宫一号,每天能够见到十六次日出,老师和我们一起露出惊奇的神色,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啊?”

宇宙太空充满了奥秘,等待我们去探寻,过去只在诗里读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如今我们的宇航员叔叔阿姨们已经进入天宫,还为我们开辟了奇妙的天宫课堂,为我们传授宝贵的知识,这一刻太奇妙。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有感篇四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只有那些能够沿着陡峭山峰攀登的人才能够抵达更光辉的顶点。”这是曾经马克思为激励青年人为科学而奋斗所说的一句话,而如今正在被一代又一代的华人所证明。今日的天宫课堂令世界瞩目,今日的科技令世界惊叹。

今天,万众瞩目的“天宫课堂”第三课正式开始。中国航天员陈东、刘洋、蔡旭哲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的“问天实验舱”上向全国青少年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观象,给我们直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此次的天宫课堂,三位天宫讲师为我们进行了丰富的授课。首先,航天员刘洋为我们介绍了“问天实验舱”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试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每个实验装置都令我们眼前一新,充满好奇与想象。航天员陈冬在太空中做了有关“毛细效应”的实验,为我们展示了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现象。同时告诉我们毛细现象的重要性和工程应用。我们都对“水球变懒”得实验充满兴趣,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与固体混合所形成的水球,在遇到冲击时与单纯的水球振动的不同,我听得聚精会神。

一个又一个实验解开我心中诸多疑惑,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伟大的事业离不开持续的奋斗。当中华大地的先人们仰望星空,畅想嫦娥飞天,牛郎织女时,何曾想到后辈以勇气和毅力,牺牲与奉献踏步走向太空-----嫦娥问月、北斗指路、神州十三号返回、神州十四号升空。从近地到探月、探火,一颗颗卫星翱翔与九天。然而,太空探索离不开航天人的晨光实干。从捡漏的科研院院所到孤寂的实验基地,从荒凉的戈壁沙滩到浩瀚的星辰海洋。他们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终让祖国的声音传遍世界星际,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国人逐梦新时代。

不断刷新的飞天足迹,彰显了中国航天在创新道路上,以往天前的豪迈。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天船绕地球飞行,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18年后的几乎同一天,三名“神十三”航天员太空出差,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从太空出舱到空间站舱外维修。包含神州十四号在内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8次载人飞行。可以说,次次都充满挑战,但也次次都是创新,次次都是挑战。

尊敬的前辈们,您的一腔赤诚,不会被辜负。和我一样的航天梦的新一代,正在赶来的路上!

天梯无捷径,唯有苦攀登。尊敬的前辈请您放心,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吾辈一定谨遵教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拥抱星辰大海。弘扬航天精神,让夜晚的天空因无数颗星星的闪耀而熠熠生辉。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因有更多的我们而薪火相传、行稳致远。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有感篇五

今天下午,我们收看了“天宫课堂”的直播视频,地面课堂是在中国科技馆,连线了西藏和新疆两个分会场。同学们各有各样,穿得整整齐齐,都很期待上课。

其中,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太空中给我们授课。我映像最深刻的是在太空中拧白布。她把水把挤到白布上,然后拧一拧,没想到水居然不会流下来,而是越拧越不下来,水全覆盖在阿姨的手上,形成了一个水膜,像个透明的果冻,看上去很q弹。

突然,画面一转,屏幕上显示着阿姆斯特朗的照片。主持人说道:“人类第一个踏上月球的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而对于人类来说,是一大步。”这是他的自豪,也是他们国家的骄傲。

现在我们的祖国,已经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宇航员在上面生活,他们不仅要克服失重的环境,同时还要研究科技。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祖国正在不断发展,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作为一位青少年,要相信祖国,相信民族。虽然我还搞不懂水为什么在太空中掉不下来,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一定会明白的。

所以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