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雁落霞

调研报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和分析的过程,需要具备综合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和工具的能力。针对不同的调研对象和目标,我们搜集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参考。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一

农业全产业链是在当代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同一农业产业内或不同产业间的多个经营主体,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利益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以产品或服务为对象,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做起,涵盖了种养殖与投入品采购使用、农产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等从田间到餐桌多个环节的产业链系统。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有利于推动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我市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提高我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有利于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来谋划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种子种苗工程、园区(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经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环节不断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截至20xx年底,我市已拥有产值亿元以上的农业(指种植业和畜牧业)全产业链15条,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3条(慈溪蔬菜、鄞州蔺草、余姚榨菜),产值5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3条(慈溪生猪、余姚畜禽、象山柑橘),产值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农业全产业链9条(余姚稻米、鄞州稻米、奉化稻米、镇海獭兔、余姚茭白、象山白鹅、甬优种业、江北奶业、宁海畜禽),主要农业全产业链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全产业链的产品特色鲜明。主要是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依托各地农业主导集聚产业,因地制宜形成农业特色产业链。通过整合各类农业市场主体,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逐步从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到现在的产业链条经济的转变。如象山的浙东白鹅全产业链、余姚的榨菜全产业链、鄞州的蔺草全产业链等都是在当地主导集聚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具有明显的产业产品特色。

二是全产业链组织形式多样化。目前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以果蔬、畜禽等大宗农产品为基础,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田头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将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连接起来。我市现有市场型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有xx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xx市肉禽蛋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6家,总产值达194.87亿元。二是企业带动型。如xx市蔬菜产业链,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海通集团为龙头,统一技术门槛和生产标准,抱团拓市场。该市蔬菜产业生产面积、产量和出口加工均居全省第一,蔬菜加工已覆盖脱水、速冻、腌制、保鲜、调理等200多个,产品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三是科企合作型。农业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围绕关键技术,深化与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储备研发能力,通过协作创新,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如市种子公司和市农科院通过紧密合作,围绕做强做大甬优系列杂交水稻种业,实现了科研、生产、经营和推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协作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甬优种业产业链的发展。

三是全产业链的发展凸显品牌化。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品牌的打造,要靠每一个农业企业长久不懈的努力。小产品必须通过全产业链的发展,才能形成大品牌。“加多宝凉茶,简单的配方,却能有300亿元的产值市场,这是农业全产业链效应和品牌塑造的典范。”目前我市余姚榨菜、鄞州蔺草、宁波獭兔、宁波牛奶、宁海土鸡、象山柑橘、慈溪出口蔬菜等产业品牌在全国消费者心中也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一)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基础条件不强,链上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一方面,硬件设施较为薄弱。本地稳定的产品原料基地难以落实,相对分散,不少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要产品原料均来自于外地采购;另一方面,软件服务难以跟上。很多鲜活农产品装车大多是在露天环境下而不是按照国际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下进行,冷链设施不够完备;还有农业全产业链上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也不健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完善。

企业加工销售能力不强。农产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上,精深加工能力较差,加工增值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还停留在传统销售模式上,网络营销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还不够多。

农业订单不够稳定。总体来看,订单农业范围还不够广泛,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稳定关系。农业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协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部分加工企业压价、拖欠欠款等现象时有出现,而订单农户也存在有缺乏信用的现象,导致订单履行率不高和发生农产品质量问题。

(二)全产业链集聚整合力不强,科技研发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

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人才缺乏,企业竞争力弱,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业集聚整合力不强,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影响我市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以余姚为例,农民合作社数量超过166家,xx市级以上农业企业达115家,但真正懂得农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屈指可数。而相对于专业型人才,复合型的农业人才更是“一将难求”,特别是休闲农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复合型的经营人才严重缺乏。

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新技术新设备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昂贵的投入使得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局限在传统的产品市场上,导致农业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较弱,发展停滞不前,多数农产品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低。以象山柑橘产业链为例,产业线的机器换人受到外部条件及政策环境影响,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全产业链链条较短,品牌、休闲农业等延伸发展不够。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类型多样、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但却少有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像国家地理标志慈溪杨梅等由于保鲜、储藏等问题,要走出去开拓市场难度较大。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上也还有挖掘空间,农业第三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还显不足。如河姆渡的稻米文化也尚未充分挖掘利用;榨菜产业其加工观光、历史文化等还没有进一步拓展。

(四)全产业链发展的政府扶持不够,产业行业协会发展缓慢。

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财政在农业全产业链扶持对象上较为分散,力度又不大,尽管我市已先后制定出台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具体的配套政策没有完全跟上具体产业链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信用体系、标准体系、检测检验认证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等仍然不完整、不健全。特别是在水利、交通、市场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相对落后,而且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也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搜集费用,加大了交易成本。

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信息服务水平不够高。虽然目前社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迅猛,有互联网、数字电视,甚至各个平台,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却较少,农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平台少、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不够高。

此外,我市11条产业链中只有蔺草、雪菜、兔业等已成立了产业行业协会,并开展了一些活动,其余尚未成立。因政府授权十分有限,又缺乏政策扶持,已成立的协会其协调管理作用发挥也是不够明显、组织机构比较松散、服务能力欠缺,还未形成独立运作的实体化社会团体,要真正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

按照中央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市场开拓、行业联动、信息服务等多种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有效连接,形成一批农业全产业链集群,打造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创建5个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打造10个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市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一批县级农业全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超1亿元。使各个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基本达到农业生产标准化、原料基地化、质量安全化、产品系列化、销售品牌化。

(二)主要对策措施。

按照整市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要求,重点围绕“七个一”,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农业产业链核心主体要素,以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依托,深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关联点,推进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实现标准化基地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品牌推动战略,以加工型农产品全产业链为母链,全方位拓展农业产业链,使产业链联接更牢固、更吻合、更高效,逐步构建和优化成一批宁波区域特色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1.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生产基地。以“两区”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筛选出当前有高附加值或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主产区,重点规划优先建设主产区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全产业链中核心领军主体的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的基础。

2.扶强一批领军型的经营主体。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培育经营主体,促进主体间的联动。以产业分工、利益联结为根基,建立健全各类经营主体间、主体与普通农民间的联结机制,促进各类主体与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做大做强龙头,引领各主导产业种子种苗、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主体联动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领军主导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名企、名人。

3.培育一批有影响的农业品牌。一要挖掘本地具有区域特性和优势的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形成响亮的有文化、有品质、有历史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二要继续鼓励宁波优质农产品创牌,包括市级、省级、国家级品牌,实现宁波名特优新农产品走的出去。集中培养打造创意农业品牌(商标、专利),并围绕该品牌构建全产业链。三是结合各类境内外农博会和展销会,推介、宣传本地特色的农业品牌。真正培育出一批在省内、国内叫得响的、有宁波特色的名牌、名品。

4.发展一批相配套的流通平台。一是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一批与全农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与专业批发市场的对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二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设直营店和连锁店,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流通企业对接,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电商换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

5.突破一批关键性的产业技术。一是根据我市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以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建设为核心,以推广应用为导向,以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为目标,集聚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及社会化农技服务优质资源,推进产学研协同、省市县乡联动、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融合,进一步优化农技服务,延伸服务链,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二是加强产业链领军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动力,缺乏科技的力量,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进程就无法有效地连接起来,因此在加强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产业链领军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开展产、运、加、销一体化的技术研究,使技术配套,衔接合理,使产业链在现代技术基础上高效运作。

6.打造一批多层次的创意农业。一要开辟新市场,拓展新的价值空间,构建多层次的宁波都市创意农业产业链和价值体系。进一步深入挖掘、开发、整合发展创意农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乡土民俗文化资源,在生产中,利用作物生长全过程,利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等,对其加以整合和包装,促进农业创意文化、观光休闲等新型业态高效发展,推进农业创意各产业的融合发展。二要紧密结合农副产品的加工再生产、服务、观光、营销特色等拓宽产业链,支持有优势的产业链建设主体文化博物馆,延长产业链。

7.成立一批服务优的行业协会。政府要做好服务和牵头工作,强化对行业协会的领导,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管理权限和职能,并对行业协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于重要农产品可成立相应的分会,组成联合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工作,加大行业协会与国内外同行业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地区合作。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二

按照xx省科技厅云科社发〔20xx〕15号文件的通知要求,xx县科技局组成两个调查组于20xx年12月29日下午至31日以走访的形式分别对全县四乡四镇的中草药资源及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了解,现将调查了解情况汇报如下:

xx县位于xx省东部,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县国土总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四乡四镇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有人口39.4万。境内气侯温和,干湿分明,立体气侯明显,年平均温度13。8℃。县城东面部有海拔1100米以下的温热河谷区,年均气温13℃;海拔1100~1700米的山区,年均气温15℃;西部高原地带,年均气温17~19℃;日温差10℃左右,年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年均降水量1235.6毫米;年均无霜期为248天;年均日照1626小时。县内土壤为红黄壤,ph值5.5—7.9之间,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宜中草药的生长繁殖。

(一)野生中草药资源状况。

通过抽样调查,结合有关史料资料分析,xx县境内野生中草药蕴藏量丰富,共有1300余种,其中最常见、常用的中草药有186种,已收录在(xx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组织编写的)《xx中草药汇编》一书中。近几年来,由于中草药价格稳中有升,人工采挖过度,导致许多野生药源处于枯绝边缘。

(二)中药材种植状况。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xx全县共有中药材种植品种17个,种植面积达63438亩。现已建立了中药材示范基地一个,面积200亩;建立了中药材服务组织一个,即龙庆家园中药材合作社。主要品种、面积及分布如下:

1、薏苡仁:20xx0亩。在高良乡。

2、生姜:40500亩。其中高良乡21000亩、五龙乡18500亩、龙庆乡1000亩。

3、三七:2500亩。其中龙庆乡落红甸、束米甸、豆温三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2440亩,雄壁镇雄壁村委会种植60亩。

4、板兰根:180亩。在龙庆乡落红甸村委会。

5、杜仲:20亩。在高良乡小坡村种植。

6、接骨散:100亩。在葵山镇黎家坝村委会种植。

7、天麻:100亩。在龙庆乡拖落村种植。

8、虫娄:10亩。在丹凤镇种植。

9、当归:8亩。在彩云镇种植。

10、瓜娄:5亩。在彩云镇种植。

11、黄苓、红花、黄芪等:10亩。在彩云镇有种植。

12、大力子、水飞蓟等:5亩。在龙庆乡有种植。

目前,由于对中药材这种特殊商品的认识不足,市场观念淡薄,市场服务体系还没有建全和完善,致使中药材进入市场的难度加大。许多种植企业和农户没有建立专门的营销机构,只靠当地多环节批发销售,造成中间费用高、成本增加,严重影响着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xx县对中草药是商品的认识不充分,对中草药能形成产业的认识更是较晚。因此,还没有形成具有带动性的加工龙头企业。

(一)相关政策与规划。

今年,特别是“全市特色产业现场会”召开后,县委、政府十分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把中药材产业列为xx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以专项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的形式出台。同时,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把办公室设在xx县药品监督管理局,另外,在招商引资、财政政策、土地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倾斜。

(二)管理机构及主要管理措施。

目前,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管理机构在药品监督管理局,种植技术由县农业局水果站来抓。具体的措施是: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品种上重点发展有特色、市场好、产销对接好的三七、薏苡仁、杜仲、板蓝根等中药材,并在高良、龙庆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00亩。

结合xx的自然条件,把xx的中药材产业分三个价段稳步推进:一是起始阶段(20xx—20xx年)。建立中药材种植、加工、营销基础,把中药材的种植和发展变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群众的共识。同时,积极引进中药材加工的企业一家。二是加快发展阶段(20xx—015年)。扩大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完善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巩固提升阶段(20xx—20xx年)。实现xx中药材的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各种中草药的种植面积达10万亩左右,产值达2亿元。

2、引进或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医院、昆明勋海经贸有限公司计划投资建立初加工厂。

3、完善体系,强化服务。

近几年主要是加大中药材产业的科技服务,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应抽调专业人员,开展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组建种质资源库,积极做好野生中药材的人工驯化和选育工作,培育适销对路新品种,并开展种子的提纯复壮。探索一些中药材种植的新办法和新技术,建立标准化示范区,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骨干技术。同时,要强化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以提升其操作技能和种植水平。

(三)相关人才队伍状况。

全县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7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3。6%。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过去和现在从事过中药材种植的有24人,这些人员在引种、人工驯化和种植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现在的龙庆乡中药材种植大户邓毛,他先后试种过10多个中药材品种,并都获得了成功,现在已拥有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又如半夏种植大户徐显增,在多年的半夏种植过程中,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半夏种植技术。这些人员的出现,为实现xx中药材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技术创新机构及其成果。

目前,xx中药材在种植方面主要由县农业局水果站来抓,他们着重抓引种和示范,对重点乡(镇)重点扶持搞好良种试验、示范和繁育,并提供优质、适龄、价廉的壮苗。计划在20xx年引进中草药种类试验10组,建立适销对路药材示范基地3个。

(五)投入情况。

xx的中药材种植资金主要是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截止20xx年12月31日,全县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共投入资金4800余万元,其中民间投入4560余万元,占资金投入总额的95%以上。

(一)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管理力度不够,多数种植户都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生产过程中,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

(二)没有具有较强带动性的龙头企业参与。

(三)对中草药是特殊商品的认识不足,缺少中介服务组织,开拓市场不力,市场营销严重滞后。

(一)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进一步明确中草药开发的地位和作用。

多年来,因为中草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因此,其开发利用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县委、政府首先应尽快确立中草药综合利用和开发的地位,给予应有的重视,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快其发展。其次应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出台专项规划,指导其发展。现在农业局和药监局都在抓中药材基地建设工作,究竟谁说了算,究竟听谁的。因此,应尽快明确两部门之间的职责,便于统一指挥,指导其发展。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对带动性、示范性较强的应采取拨款、资本金注入和贴息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资金应给予一定的补助。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整合各种资金,降低投资风险。

(三)强化服务,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除建立专门的机构引导、研究、指导中药材种植外,一是下大力气引进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二是积极鼓励种植大户或其他个人或者组织成立民间中药材经济合作组织。以便于统一指挥,开拓市场,或直接与市场对接。

(四)应加大宣传力度,聘请高层次产业顾问。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三

井龙村位于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坐落在六万山脚下,是自治区“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全村辖11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有耕地3880亩,有1854户农户,共有6546人,其中贫困户111户338人,贫困发生率为5.16%。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蔗、香蕉、中草药,养殖猪、鸡、鸭、白鸽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福绵区通过调查研究找准“贫根”,因地制宜制订帮扶规划,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井龙村实际,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和经济发展后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井龙村“两委”引进玉林市大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井龙村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观光、采摘核心示范基地项目。项目以公司投资为主、区产业扶贫资金为辅,充分利用公司的收入作为发展精准扶贫现代农业产业的资金支撑平台,与深圳海吉星农批市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搭建“肥料一种植一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摸索创建新型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助力精准扶贫,真正起到了造血功能。20xx年,通过这种模式,带动了井龙村61户贫困户增收,实现户均增收1000多元。

一是开展跨区服务。发挥公司与外地农批市场的联合作用,提髙贫困户及村集体经济收益,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思想由“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二是扶贫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做带动,让企业和贫困户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通过利益将公司和贫困户紧紧连在一起。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四

5.蔬菜加工初具规模,出口创汇初显端倪。

6.营销体系建设加快,中介组织稳步发展。

7.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1.生产大大超前,加工、营销环节滞后。

2.集约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

3.部分蔬菜基础配套设施差。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五

(一)发展目标。

(二)主攻方向。

二是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争取五年内规模基地全面实现无公害化。

四是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初级加工与精深并举,围绕特色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三)对策和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蔬菜产业化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2.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

3.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创国内外市场知名品牌 。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六

设施蔬菜产业现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沙坡头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4.56万亩,占全市20.83万亩的70%,占全区84.5万亩的17.2%。建成了以番茄、茄子、黄瓜、西瓜等特色品种为主的日光温室示范基地66个,小拱棚瓜菜示范基地6个,建成沙漠日光温室1200座、0.2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达到65万吨,产值达到9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设施蔬菜的收入达2204元,占沙坡头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4%,主产区设施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设施蔬菜不仅成为农民投资回收最快、效益最为明显的支柱产业,而且解决了3.6万余人的就业,有效带动了流通、运输、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日光温室以冬春一大茬,秋冬茬接早春茬,秋茬接冬春茬三种栽培模式为主,面积分别占30%、40%和30%;小拱棚以冬春茬韭菜和早春茬西瓜两种栽培模式为主。品种布局上,番茄占50%,茄子占10%,辣椒占15%,黄瓜占5%,瓜类占10%,设施园艺及其它占10%,产品的外销量占90%以上。制订推广了12项提质增效措施,平衡施肥、无土育苗、小气候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co2气肥、反光幕、新型覆盖材料、阴阳棚及热风炉等技术开始示范使用。

1、流通体系不够健全。一是没有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蔬菜交易在园区内直接进行,相互压价时有发生。二是缺乏流通销售龙头企业,现有的流通企业经济实力、带动能力、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对市场调节和操控的有效手段。

2、科技力量不足,技术服务滞后。现有市、镇(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50多人,不仅断档老化、总量严重不足,而且大部分专业不对口,真正的内行更不多,指导千家万户和几万座大棚的生产,不仅力不从心,碰到技术难题更是束手无策。由于技术服务跟不上,造成地区间、农户间的生产水平很不平衡,相当一部分日光温室的产量和效益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

3、标准化监控机制不完善,品牌保护意识不强。超市等生产流通环节的监测不够严格,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的价位优势得不到体现;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时有发生,病虫害重治轻防、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现象比较普遍,食品安全生产的意识亟待提高。在销售上虽然一再强调统一包装,但部分运销企业为节省成本而使用其他废旧包装箱的现象仍有发生;在蔬菜畅销时,部分农户对产品不分类,以次充好,对“沙坡头”蔬菜品牌造成不利影响。

4、种苗生产销售管理有待加强。个别种苗公司引进的蔬菜新品种不按程序严格进行试验示范就批量生产销售,造成部分品种稳定性差,品性下降;有的种苗公司有销售过期苗,病苗的现象;有的种苗公司技术力量薄弱,售后服务不及时。

5、基础设施不够配套,部分园区生产条件较差。一是老灌区设施蔬菜园区现有电路普遍为单相电,无法满足卷帘机三相用电需求,影响了农民投资安装使用卷帘机的积极性。二是沙漠农业园区大棚保温性能差,冬季棚内平均温度比老灌区低2—3℃,外界温度零下14℃时,棚内温度普遍不到10℃,不能满足蔬菜正常生长的温度需求,遇到极端低温天气,就会造成严重冻害;同时,风沙危害较重。

1、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一是采取招商引资、项目扶持、股份合作等方式,内引外联,尽早建设集蔬菜展销、检测、收购、保鲜、加工、交易、外销为一体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辐射面广的国家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一个高效、畅通、可调控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沙坡头蔬菜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组织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整合有关农业发展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扶持现有的蔬菜流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民经纪人,通过联合、重组,形成流通集团或大型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走龙头带产业、产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2、多策并举,强化技术服务。一是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适当增加市镇(乡)农技服务中心人员编制,面向区内外聘用一批具有蔬菜生产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再教育,促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对农民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技术操作水平和市场经济观念,真正把广大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充分发挥种苗公司技术力量的作用,通过销售种苗,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报务。四是加大聘用山东农民技术员的力度,充分发挥当地“土专家”、“种植能手”的作用,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

3、强化监控,狠抓标准化生产和品牌保护。一是把好蔬菜生产环节关,坚决堵住农药残留。继续完善无公害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强化无公害蔬菜知识的宣传,开展无公害知识培训,教育引导农民认真汲取青岛毒韭菜、海南毒豇豆的教训,积极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生物农药等无公害控制性设施,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保证蔬菜的质量。二是健全完善监测体系。现有的产地(田头)市场要建立健全检测机构,配备一定的人员和设备,对进入市场的蔬菜要加强检测,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场,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要对农民种植的蔬菜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地进行抽检,积极探索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三是继续实施统一品牌、分级包装、统一标识和对包装箱进行适当补助的措施,加大我市蔬菜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把“沙坡头”蔬菜打造成宁夏、中国的名牌农产品。

4、狠抓种苗质量和供应管理。严格程序,规范品种引进。所有种苗公司引进的新品种必须按照有关法规严格进行试验、示范,经有关部门评审鉴定,登记备案后方可推广。加大对种苗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向农户销售过期苗和弱病苗的现象。建立奖惩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对种苗质量高,技术服务好的企业,应给予相关项目优先申报及政策扶持;对育苗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无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种苗公司应限期整改或劝其退出种苗市场。

5、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改善生产条件。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园区供电线路改造,为提质增效提供基本保证。二是加强沙漠园区科研攻关,通过增设保温裙、防寒沟、双膜覆盖,增温火墙(炉)等,千方百计提高大棚保温性能;加快造林绿化,草、灌、乔和草方格相结合,在园区外围和主干路两侧建设防护林带,减少风沙侵袭。

20xx年广东省蔬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种植面积达130.7万hm2,种植效益也较往年有较大提高,生产区域布局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总产量占全省的38%,但仍存在价格波动大、技术人员紧缺、基地不稳定等问题.从蔬菜生产、区域分布、进出口、市场供给、价格动态等方面,对广东省20xx年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做出具体分析,并建议在制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蔬菜产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构建蔬菜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科技研发实力,完善蔬菜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加工流通体系建设,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促进广东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七

5.加快蔬菜批发市场建设的力度,切实优化流通环境。

6.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加强农民销售队伍建设。

7.加强信息体系建设,为蔬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8.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为发展蔬菜产业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八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xx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的提出为我们发展工业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大力推动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宽信息化应用领域,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为全市工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遵照王大虎市长指示,我局认真总结了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情况,并深入华北石化公司就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全市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80%的大中型企业、50%的小型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全市石油化工、管道装备、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大部分企业不同程度的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管理,开发建立了数据库,已将生产、技术、财务等实现管理控制一体化。

沧州大化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近几年来,化肥、tdi、烧碱等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屡创新高;沧运集团每年节约管理费用约500万元,增加企业效益300万元;好日子超市通过信息化物流配送,已发展了675家连锁店,2019年完成销售额4.1亿元。

华北石化公司已成功上线应用安全信息、项目管理、员工业绩和考勤等82套信息系统,并有358个流程在网上运行,实现了经营管理规范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工作流程最优化、安全隐患治理常态化和员工全面量化考核自动化。通过信息化建设,经测算,近5年华北石化公司节约管理费用4.5亿元以上,公司工作效率提升5倍以上。华北石化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做到了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从“人治”到“数治”的转变,成功实现了从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型。

二、当前全市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沧州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国家、省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以信息化服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沧州市“”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方向和措施,指导全市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重点推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二)树立示范典型。目前,我市拥有全省“百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16家、“百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企业2家,“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1家,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为我们提供了示范典型,对于推动全市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大培训力度。为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调动企业发展信息化的积极性,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我们举办了“沧州市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高峰论坛”、“信息化创建幸福企业”、“北京用友软件园参观座谈”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化经验交流会、培训会、观摩会。

(四)强力实施“特色产业示范网站工程”。根据沧州产业集群众多、中小企业量多面广、信息化基础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我局强力实施“特色产业示范网站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涌现出了河北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河北鑫农大宗商品现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中国管道交易网等一批b2b信息服务平台,年交易额在500亿元以上。

(五)积极开展“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为推动信息化强企工程,我局在各个县(市、区)组织专场活动,2019年为全市100多家企业进行“巡诊”,对40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信息化现状调研及业务梳理工作,并提出了两化融合“对标”建议及解决方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

三、全市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虽然大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并不到位,缺乏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自发状态,主动性不强,动力不足,发展过程不协调,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二)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时间长、投入大,多数企业更注重眼前利益,对有益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目前,我市企业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占投资额的比例偏低,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人才资源短缺。人才不仅仅是指信息化建设人才,还包括有效使用信息系统的管理人才。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it部门或it部门力量薄弱,尤其是缺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给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障碍。

(四)应用水平偏低。我市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虽已在财务管理、关键工序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但信息化应用水平偏低,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通过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作用还不明显。

四、进一步加快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出台鼓励政策。根据《河北省政府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河北省信息化条例》,研究制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优惠政策,在项目用地、财税减免、投融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工业技术改造资金要对两化深度融合项目予以特殊支持。

(二)加强培训力度。举办各种形式的企业信息化经验交流会、培训会、观摩会等,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认识水平,促其增强发展信息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尽快设立我市信息化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

(四)大力开展对标示范活动。认真开展对标活动,积极组织分行业、分区域的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宣传,以点带面,实现重点产业、重要环节和重点区域的突破。

(五)深入开展“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一是在产品设计中,推广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信息技术,实现产品的智能化改造;二是在制造和生产过程中,推广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其单元技术为重点的自动控制技术,完成生产过程自动化改造,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推广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覆盖主要业务流程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益;四是在企业供销管理中,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文档为doc格式。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九

总结。

相关经验,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力求蔬菜产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争取使我县蔬菜发展更加提升一个档次。

调研宗旨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城区蔬菜稳定供应为目的,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抓好蔬菜布局区域化,蔬菜生产标准化、产品质量安全化、蔬菜产业企业化四大工作重点,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我县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二、发展目标。

1、在巩固完善上一年的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按照县政府要求黄梅镇即周边乡镇,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其中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产量增加1.3万吨,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60元。

2、每个乡镇新建一个100亩连片的蔬菜基地有,大力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支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增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提高蔬菜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主要以走访调查、下乡考察以及数据汇报的方式开展此次的调研活动,现结合调查情况和数据说明总结如下:

1、黄梅镇在程白马村新流转蔬菜基地500亩(其中50亩设施)及育良与现代经典合作社加强设施建设300亩,黄梅镇将许铺和苗咀村新增400亩蔬菜基地(程白马村,成立千禾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种植露地蔬菜,其中有40亩大棚西瓜,新增蔬菜基地已部分完成,预计今年底达到预期目标)。该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当地菜农有较大的积极性,结合我县蔬菜产业政策与方针,蔬菜产业发展前景相当不错,在全县具有典型性。

2、独山镇在高岭村新建500亩基地(其中设施100亩,水生蔬菜200亩)。将新增100亩蔬菜基地(独山高岭村流转200亩土地种植白参),发展现状非常良好,但因其地域面积、蔬菜种植农户分散、经济条件受限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以稳定现有基础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再将重点转移,进入产业化发展。

3、杉木乡流转土地500亩,已新增100蔬菜基地,完成了预期计划。下新镇流转土地500亩(其中水生蔬菜400亩)。下新镇将新增400亩水生蔬菜基地,已基本达到三至四季度的计划目标。发展情况稳定,在种植技术上有了一定的改进,在已有种植经验上不断总结和摸索,引进先进栽培方法和管理方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大河镇新流转土地500亩(戢畈村150亩,赵畈200亩),今年下半年已新增200亩蔬菜基地(赵畈村,广文冲村各流转土地100亩)。苦竹乡流转土地800亩(其中高山菜基地600亩),苦竹乡已新增200亩蔬菜基地,11月份完成预期计划。以上两个乡镇具有一定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潜力,目前正大力倡导和推广蔬菜产业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快速成长。在种植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改进,今年下半年计划已基本完成,共待下一步发展。

5、黄梅镇、孔垅、小池、分路、刘佐等几个个乡镇蔬菜基地建设(黄梅镇蔬菜基地建设情况在前面已作描述)为全县重点发展对象,相对于黄梅镇周边其它乡镇蔬菜基地建设发展情况,孔垅、小池、分路、蔡山、刘佐、新开等六个乡镇有一定的蔬菜发展基础。在乡镇面积、技术、交通等方面优势,另外设施蔬菜大棚骨架由传统的竹架大棚部分变为钢架大棚,灌溉方式普遍采用喷灌,管理模式得到一定改进。蔬菜基地面积并未有太大变化,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萝卜、胡萝卜、番茄、辣椒、红茄、苦瓜、冬瓜、豇豆、苋菜、西葫芦等为主的时令蔬菜种植,目前部分规划已在进行中,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1、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小规模农户“模式,发展”外销+内保“的市场空间,形成”时鲜+加工“产业链。提升蔬菜产业的经济比重。

2、依托小池、分路、孔垄、新开、蔡山、刘佐等乡镇面积、技术、交通等方面优势,建成县级外销蔬菜商品规划区。依托黄梅镇、下新、杉木、大河、独山、苦竹等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新建城区内供蔬菜规划区5000亩,以本地蔬菜市场为目标,大力发展辣椒、番茄、瓜果类、根茎类、水生菜、姜、葱、蒜等常规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满足本县人们需求。将濯港、五祖、停前、柳林等乡镇列为常规蔬菜规划区,在主要公路沿线建设示范基地,发展常规蔬菜品种的种植,五祖镇重点开发高山蔬菜的种植。

3、突出区域特色,调整蔬菜生产区域、品种布局,将五祖、苦竹、柳林、大河等乡镇的山区作为雨花菜、野竹笋等野生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培育重点野生菜生产专业大户,发展绿色蔬菜品牌。

1、以土地流转承包促规模效应。

发展农业产业土地流转是瓶颈。各乡镇要把发展以蔬菜为主的产业农业的土地流转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采取转包、转让、置换、出租、股份等合作方式,规划好一个百亩以上钢构大棚或千亩以上连片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

2、以基础设施建设促产业发展。

主要解决规划区内的通路、通电、通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发展现代节级、环保、循环型蔬菜生产能力。

3、以项目资金投入促规划实施。

县政府将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新增蔬菜大户和规模蔬菜基地,发展大棚建设和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等设施(亩平1200元、且钢构大棚连片50亩以上),共安排补贴资金150万元。

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开辟小农户蔬菜绿色通道直销区的同时。在批发物流市场建立农残检测室和蔬菜冷藏系统、市场信息网络以及电子交易系统,实现蔬菜销售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物流化。

5、以优质技术服务促品牌建设一是县农业局成立一支技术服务队伍,负责蔬菜生产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服务。

二是编制一套技术推广资料,结合我县气候、土壤、季节、病虫害等因素,适时编制生产技术资料,指导菜农的生产。

三是上好系列技术课程。依托农民阳光培训工程和有关农民培训项目,聘请和邀请县内外专家,学者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为蔬菜种植户传经授道、解惑答疑,提高农民蔬菜种植技术。

四是重点培育野生菜、地方菜等蔬菜体系的深加工产业链,充分发挥我县蔬菜资源优势,增强蔬菜产业后劲。

6、以目标管理考核促持续发展。

建立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奖励基金3万元)。评选3个蔬菜生产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先进单位(重点考核乡镇完成目标任务面积、产量、新增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情况,以统计表数据为准,分别给予1.5万、1万、0.5万元的奖励)。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

各个产业有不同的优劣势,做好调研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下面是爱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调研报告,供大家阅读!

摘要:丝绸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巨大财富和遗产,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要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加强引导和扶持,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各种载体,真正把蚕桑打造成独树一帜、声名远扬的历史经典产业,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贡献。

根据办、县政府办《关于开展农业特色产业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蚕桑产业调研组在姜继美副指导下,分别深入柴坪、达仁、庙沟、米粮、高峰、五个蚕桑生产重点镇及镇安县锦源蚕茧有限公司、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召开镇村、企业座谈会6场次,参加座谈会的镇村干部、养蚕大户、企业代表110人,深入重点村27个,走访群众代表87人,发放调查问卷81份,对我县蚕桑生产发展、经营加工及管理体制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研。这次调研找到了我县蚕桑产业下滑的结症,看到了新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有利机遇和广阔前景,理清了发展思路,明晰了发展对策,坚定了促进蚕桑产业加快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一、历史与现状

镇安县位于北亚热带气候向暖湿带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有发展蚕桑生产的优越条件。据《镇安县志》记载,清乾隆十八年开始栽桑养蚕,民国20年全县有养蚕户1200户,有桑树12万株,栽桑养蚕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镇安、县政府的历届领导班子在自然条件极差的情况下,瞄准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蚕桑业,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兴桑养蚕,经过数年的努力,实现了从栽桑养蚕到缫丝加工“一条龙”的生产格局,使蚕桑生产发展成为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蚕桑综合势力位于商洛市第一位,全省第七位。到二00五年底蚕桑产业发展达到高峰期,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3.6万亩 ,累计桑树2600万株,其中田坎桑2200万株,当年养蚕2.78万张,产鲜茧750吨,干茧300吨。栽桑户达到3.2万户,养蚕户达到2.1万户,有鲜茧收烘站30处,92年建成2400绪加工能力的缫丝厂一座,93年扩建到3200绪,98年改制成为1600绪自动化缫丝生产线,年可加工干茧300吨。2005年茧丝绸总产值达到5600多万元,蚕桑产业的发展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成为镇安经济腾飞的一张靓丽名片和人们认识镇安、了解镇安的重要窗口。

“十五”以来,由于茧丝价格起伏不定,新兴产业短期交替崛起,冲击了蚕桑主导产业的主导地位,蚕桑生产徘徊不前。虽然蚕桑主管单位,做了大量辛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想方设法保持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县内外大环境和体制机制等一些深层次原因的综合影响,蚕桑产业呈现出滑坡态势,基地萎缩,生产下滑,企业亏损,表现为任其自然发展的低水平状态。到2010年,全县保留桑园投产面积不足1.5万亩,养蚕户减少至0.8万户,发种量下降到0.5万张,蚕茧产量锐减到不足15万kg,缫丝厂也倒闭破产,产业链断节。

“十二五”伊始,、县政府及时调整思路,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蚕桑产业主导地位,做出了《关于振兴蚕桑产业的意见》,进一步理顺体制,将蚕桑产业由林业局主管划归供销合作社主管,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激励政策,加大了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对栽桑建园、蚕种、蚕药、小蚕共育等项目投入进行补贴,使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发展,到2015年底投产桑园恢复到2万亩、养蚕发种达到0.7万张、产茧达到20万公斤。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并积极招商引资建设缫丝加工企业,于2012年在午峪工业园区新建了3200绪自动缫丝生产线、年产生丝280吨的缫丝厂一座,特别是蚕丝出口填补了我县外贸出口创汇的空白,为镇安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问题与原因

1、行政推动力度明显弱化。

一是蚕桑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优先发展的地位逐步丧失,重点发展项目沦为一般号召项目。二是现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蚕桑产业一体化体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专业合作社比较弱小,难以承担行政、技术责任,对生产发展和基地建设的投入和推动力都不够。三是蚕桑发展目标任务虽列入各镇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但分值比重小,执行不严格,监督检查、考核兑现不到位,仍是软任务,全县上下发展蚕桑生产没有责任感和紧迫感,举全县之力兴桑养蚕的共识没有形成,没有形成发展合力,措施力度明显减弱,这是我县蚕桑产业滑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们与蚕桑发展较快的市县差距最大的地方。

2、蚕桑比较效益偏低 。

由于我县节本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普及面小,蚕桑综合开发利用滞后,全年养蚕批次少,养蚕规模小,劳力、桑园、蚕室、蚕具都没有有效发挥作用,养蚕整体效益还比较低。在调研座谈过程中,很多蚕农说:栽一亩桑,养一张蚕,投入20个劳动力,产40公斤茧,毛收入1400元,很不合算。他们认为栽桑养蚕,要地多、房子多、蚕具多、劳力多,费时、费力、风险大,收入还少,不如劳务输出来钱简单直接,对发展蚕桑产业逐渐产生低触情绪。由于不养蚕,桑园弃管荒芜,挖桑毁园时有发生,桑园不断减少,这是我县蚕桑产业急剧下滑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3、资金投入力度偏小。

、县政府《关于振兴蚕桑产业的意见》中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扶持蚕桑产业,而实际都无法足额及时到位,蚕桑主管单位在指导生产时畏手畏脚、瞻前顾后,养蚕群众是心存顾虑、等待观望,贻误发展时机。基础设施投入缺乏,蚕室、蚕具等养蚕设施投入不足,导致设施陈旧简陋,饲养方法粗放简单,“人蚕共居”常见,消毒防病措施无法落实,造成蚕茧质量差、等级低。桑园更新换代投入大,低产桑园量大面广,追肥、防病、防虫都要资金投入。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推广,养蚕前统一消毒、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簇具改良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产实用技术也因资金不足不能有效持续开展。

4、龙头带动作用薄弱。

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主体与龙头,体制还不够成熟完善,尚没有真正解决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实质性问题,现在生产、收购、加工仍然脱节,相互失去促进作用,指导生产、投入基地、推动发展力不从心。原料严重不足,县内蚕茧只能满足公司一个月缫丝需求,无法满负荷生产运转,公司经营一直亏损,更谈不上拿出发展资金来支持生产,“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运行机制无法实行。与此同时,各基层供销社作为蚕茧收购的主要部门,如何与公司相互配合支持,有效衔接,还没有可行的办法与机制。县锦源蚕茧有限公司处在蚕茧收购和加工企业之间,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如何与公司和蚕桑业务部门建立紧密有序、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也需要及时研究,这也是蚕桑产业发展上最敏感最头疼的问题。

5、服务体系严重断层。

目前蚕桑服务机构网络不健全,镇村级根本没有服务网络,技术力量薄弱,“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到位,全县仅有两名蚕桑专业技术干部,聘请的43名农民蚕桑专干,因财政每人每月仅给130元的低待遇,使专干未能良好地发挥其长期为蚕农服务的作用,乡镇林业站原配备的蚕桑技术干部也只管营林生产,不再从事蚕桑技术服务。由于技术人员缺乏,服务不到位,使蚕农在技术上缺乏培训,在生产上缺乏指导,造成养蚕技术水平低,蚕茧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

6、产业开发基础矛盾增多。

一个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多元化,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家中仅剩年龄较大的妇女、老人和儿童,农村劳力大量外出,使养蚕季节劳力短缺。二是移民搬迁、陪子女进镇进城上学,远离了承包的土地,原有的种养殖产业不得不放弃。三是不少干部群众认为烤烟与蚕桑矛盾突出,相互打架,怕影响烤烟,减少政府税收,不愿养蚕或尽量少养蚕,造成大面积的桑园荒芜,桑叶浪费资源,养蚕量下降。

三、机遇与优势

(一)政策机遇不可多得。

中共中央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对蚕桑产业绘制了一张明晰的发展蓝图;书记赵正永也明确提出要把陕西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和桥头堡,一些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优惠政策将逐步到位;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社会整体脱贫,蚕桑将成为落后贫困地方农村的首选产业;近期国家农业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将对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都将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镇安是陕西蚕桑的主产县之一 ,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实现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促进全县整体脱贫和农村经济新常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市场前景看好。

蚕丝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无污染无刺激,因而是世界最推崇备至的绝色产品,素有“人体第二肌肤”之称。蚕丝具有独特的光泽、优良的染色性、良好的弹性、韧性、保暖性、保湿性等,被誉为“纤维皇后”。丝绸服饰冬暖夏凉,穿着舒适、美观、高雅,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其它纤维及其加工品无可替代、无可比拟。我国唐装的领袖风采、印度莎丽的女性魅惑、法国、意大利丝绸的时尚及各种流光溢彩的丝绸产品,曾一次又一次引起丝绸消费热潮。随着石油能源的消耗、人口的增长、消费意识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科技的研发应用、丝绸与生活和时尚的结合,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多功能的丝绸产品将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不仅引领国际消费主流,而且国内潜在的消费需求也将不断释放。近几年,蚕丝被、蚕丝家纺用品等丝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畅销,成为丝绸内销市场新的消费亮点,也预示着丝绸产品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消费前景。

(三)基础优势十分明显。

我县发展蚕桑产业历史久远,人民群众素有兴桑养蚕的传统习惯,50%的蚕农基本能够掌握常规兴桑养蚕技术要领,有一大批技术实用、经验丰富的养蚕专业大户和典型户。各级党政及专业经营管理部门都具有发展蚕桑产业的实干经验和专业技能。全县蚕桑基地建设仍具有一定的规模,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服务体系渐趋完善,带动蚕桑发展的龙头企业缫丝厂也具有做大做强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四)自然社会条件比较优越。

我县属亚热带半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不仅适合桑树生产,而且适宜蚕儿生长发育,全年可养蚕3-4次,县内没有污染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空气、土壤、水质均无污染,这为开发绿色蚕桑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县蚕茧质量上乘,2005、2006两年蚕茧上车率、解舒率达到91%和72%,丝长1200米以上,深受商客青睐,加之现在交通便利,西康铁路、高速公路纵贯全县,乡镇通公路,村通水泥路,这为蚕桑产业发展和产品运输提供了条件,同时农村6万多富余劳力,合理有序外出后仍能满足栽桑养蚕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 意见与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牢固确立蚕桑产业优先发展地位。

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它符合镇安实际,群众乐于接受,传统地位牢固,身兼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适生区广泛,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任何一项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无论经济如何抓、产业如何搞,蚕桑产业不能丢,必须在“产业富民富县”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确立蚕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树立抓产业就要抓蚕桑、要脱贫就要靠蚕桑,以蚕桑产业突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突破发展的思想,坚持走栽桑养蚕,富民兴县,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要尽快转变观念,重新坚定信心,要把蚕桑作为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发展蚕桑产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蚕桑主导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全县上下形成兴桑养蚕的共识,再创蚕桑产业辉煌。

(二)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兴桑养蚕的强大合力。

按照烤烟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在组织领导上,应尽快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蚕桑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在机构设置上,应整合资源、打破壁垒,“强抽人、抽强人”成立县蚕桑发展中心,其组建规格、人员配置、工作职能等参照县烤烟生产中心,以中心组织制定发展计划和政策措施,统一负责、指导和协调蚕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各镇成立由镇长负总责,分管镇长具体抓的实施机构,细化工作措施,解决产业推进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目标任务考核上,制定蚕桑产业发展目标考核机制,一方面将蚕桑产业发展主要指标细化分解作为乡镇、部门政绩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将蚕桑生产列入全县重点项目,与工业项目、招商引资项目一并下达管理,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两个方面都应严格考核,重奖严罚,兑现到位。

(三)加大投入,倾斜政策,千方百计调动群众兴蚕养蚕。重点应在资金投入、政策保障、表彰激励等方面,全面调动群众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加大投入,用活用好资金上把握好四点:一是紧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大力支持县业务部门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蚕桑项目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和效益。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精准扶贫、重点村建设等项目实施,对蚕桑产业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和投入。三是从蚕茧经营部门、龙头企业中提取发展基金,投入基地建设。四是政府从财政资金中进行投入或补贴,支持产业发展,每年扶持蚕桑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500万元。五是要建立风险发展基金,在蚕桑低潮来临时给予蚕农茧价补贴,保护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在优惠政策上,应尽快建立健全和恢复落实过去有效的促进蚕桑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在土地使用、设施建设、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在激励措施上,应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凡有利于生产和发展的都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对农村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应当推广烤烟生产上实行的披红戴花、物质重奖、媒体宣传的好方法,营造重视蚕桑,发展蚕桑的浓厚氛围。

(四)增强企业活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是我县蚕桑产业的龙头企业,要加强生产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强化自身实力,充当好蚕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要积极实施订单蚕业,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蚕桑一体化经营模式,要本着有利于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有利于促进蚕桑产业科学发展的原则,积极领办蚕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联合社把现行公司、收购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经营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彻底解决生产、经营脱节问题,解决只顾索取,不顾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其协调管理作用,促进生产、经营和加工的良性循环。收购经营部门和加工企业应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以大局为重,从长远着眼,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积极提取发展基金,以工哺农、促进生产发展,在我县蚕桑产业整体滑坡的困难局面下,形成产业同抓、风险同担、利益共享、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互动机制,使蚕桑产业重新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依靠科技强化服务,走科技兴蚕之路。

应突出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县、镇、村、组四级服务网络,要充实加强县蚕桑站的阵地建设,增强技术力量,基地镇应逐步建立蚕技站,要有人员、有房屋,产茧万斤以上的村要配备蚕桑辅导员,专门服务蚕桑发展;二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要以蚕农为主体,培养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技术队伍,结合培育新型农民活动,对各地养蚕能手,养蚕户进行测评考核,按技术水平高低,选拔为农民土专家和高级蚕农,由主管部门予以确认,须发聘书,动态管理,定期考核奖惩,真正培养一批永不离乡的实用专业人才。三是大力推广新型养蚕先进技术,推广和普及方格簇、专用蚕室、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自动上簇等养蚕新技术,提高养蚕效益和水平;四是积极探索工厂化养蚕模式,在桑树资源基础好的村组,把缺技术、缺房屋、缺资金的贫困户集中起来,按工厂化管理从事养蚕业,从而获得收入;要加强桑树、桑园的科学管理和技术投入,提高亩桑效益,要加强与省级以上蚕桑科研机构的联系,交流信息,抓点示范,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在我县生根结果,通过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兴桑养蚕效益和水平。

(六)培育“强村大户”,形成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作为养蚕主体的农户,要以养蚕为主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没有一批农户的主要劳动力兴桑养蚕,没有一定数量的养蚕大户和专业户,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的主导产业都是空中楼阁、天方夜谭。发展蚕桑主导产业必须抓住农户这个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大力培育和扶持养蚕大户和专业户。目前可供农户选择的产业效益状况及劳动力结构和流向,蚕桑产业最主要的劳动力竞争对手是外出劳务,只有养蚕效益赶上或超过外出劳务效益,农民才会在家养蚕。要使劳力优先选择蚕桑产业,必须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收入万元的养蚕大户,进而扶持发展成为年养蚕20张以上收入三万元的专业大户。只有年养蚕达到10张以上的收入,才能在农户中至少稳住一个主要劳动力从事蚕桑生产,只有年养蚕达到20张以上的收入,才能集中全家精力专门从事蚕桑生产。只有这样,蚕桑产业在农户的主业甚至是专业主导地位才能形成,一村、一镇、一县也只有越来越多的蚕农成为大户或专业大户,主导产业才会真正确立并发展壮大起来,劳动力才能倾注在蚕桑产业上。

丝绸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巨大财富和遗产,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要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加强引导和扶持,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各种载体,真正把蚕桑打造成独树一帜、声名远扬的历史经典产业,为全县整体脱贫做出贡献。

一、轨道交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轨道交通包括高速动车、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等交通组织形式,具有大容量、高时效、全天候、安全便捷、节能环保等特点,被大多城市广泛运用。轨道交通产业是围绕轨道交通而发展起来的集研发设计、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整车生产、运营管理、维修服务为一体的产业组织形式。随着轨道交通在新型城镇交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轨道交通产业拥有广阔发展前景。

近年来,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呈现出由单一组织形式向多样化组织形式转变的新趋势,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国际看,欧洲发达城市虽然已普遍建立起以轨道交通为主体、以地铁为核心骨架的公共交通体系,但由于地铁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在运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难以满足城市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因而欧洲城市开始尝试将现代有轨电车与地铁、轻轨有机结合,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在运量、投资和运营管理方面的最优组合。特别是随着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车体、转向架、牵引与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中的应用,现代有轨电车已经完全改变噪音大、舒适性差、运行缓慢等低端交通工具形象,而成为一种安全可靠、运量适度、机动灵活、投资回报比较合理的新型轨道交通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欧洲城市的青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城市现代有轨电车建设规模是地铁的10倍,与地铁的运营总里程比例已接近2:1。从国内看,轨道交通建设热度持续高涨,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300余条轨道交通线路处于规划设计或施工建设阶段,总里程超过10 000公里,总投资超过1.5万亿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地铁热”之后,多样化的轨道交通建设热潮也已在国内悄然升起。上海、天津、大连等地已经实现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等多种轨道交通形式的建成投运,武汉、深圳、苏州等地已在地铁建设基础上规划设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更多不具备修建地铁、轻轨条件的中小城市更将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选择,使得轨道交通的市场需求在更大范围得以拓展。

轨道交通产业高技术密集、资源利用效率高、产能巨大,其上游不仅涉及制造工艺及核心技术研发、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设计,更牵连带动高端铝型材、减震抗噪原件等新材料产业和仪器仪表、轮轴、传动器、转向架、供电设备等零部件制造业;中游涉及大型工程装备、整车制造及依托电子信息产品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运行控制装备制造;下游则涉及施工建设、运营管理、检测维修、设备开发调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据工信部预测,到2015年,轨道交通产业仅在装备制造环节即可实现年销售产值4000亿元,到2020年有望突破6500亿元,其依托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成长性产业,向上向下串连起工程建筑、规划设计、维护维修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将迅速放大2~3倍。

轨道交通产业具有高度的系统集成性,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即意味着控制住整条产业链的命脉,以技术标准规范即可实现对产品市场的垄断。但目前国内除南车、北车集团在地铁整车领域具有垄断地位外,在现代有轨电车等领域尚未形成规范、统一和完善的适合标准体系,如若地方政府配套适当扶持政策抢先推动,不仅有望主导标准制定,更有利于提升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水平,输出自主产品、技术以及“研发—生产—敷设—运管”集成模式,迅速占领国内市场,为当地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轨道交通建设和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基于轨道交通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经济贡献,国家已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确定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五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对发展时间节点、发展目标、重大政策等逐一细化,多层面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推进轨道交通装备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系统的研发,支持开展试验验证、标准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支持大中型企业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全面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

二、xx市具备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独特优势

(一)技术研发水平领先

关于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大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大发展的调研报告xx市素有“铁半城”的称誉,市内云集了西南交大、电子科大、中铁二局、中铁西南科学院等大批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机构,拥有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及多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次参与轨道交通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以及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是国内技术标准的领跑者和制定者。

(二)成果本地转化条件成熟

目前,在蓉科研机构已掌握多项自主核心技术,迫切希望本地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同时,国家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于2015年在xx市正式成立,产业联盟内搭建有市场信息共享、核心技术攻关、产业规划发展等重要平台,形成了产学研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为全市做大做强轨道交通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生产制造能力完备

目前,xx市已集聚了大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及零配件生产企业,生产制造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近年来,新筑路桥、腾中重工等本土制造企业已实现由核心零部件生产向整车制造的飞跃,北车长客与新筑路桥合资公司已建成多条现代有轨电车整车生产线,南车四方公司已在全市带动形成地铁总装能力。

(四)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显现

xx市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单位数量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已分别在xx区和xx县形成轨道交通技术研发中心和装备生产制造中心,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占地约500亩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一期项目主体已顺利竣工(园区总占地1 432亩),成为全球首座综合性、国际性轨道交通产业园和国家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规划在天府新区新津片区内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也已初步建成,占地2 000亩,总投资100亿元,即将形成整车生产和批量生产能力。

三、xx市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路径选择

关于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大发展的调研报告文章关于推进市轨道交通产业战略大发展的调研报告,虽然xx市在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载体建设等方面优势明显,但由于缺乏有机组织和系统规划,导致区域内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xx市亟待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及先导、理清产业发展路径,以推动高度聚集的轨道交通技术研发能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快将轨道交通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从轨道交通产业链分析,xx市应以装备制造为核心,带动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集成发展。位于产业链中游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是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上游决定着轨道交通线路采用的设计标准以及装备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类型,对下游决定着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以及运营管理和检测维修的方式,若能将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推入市场实现运用即可控制整条产业链。同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也是轨道交通产业的核心价值所在,据初步估算,2015~2015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投资约为1.05万亿,其中各类装备的采购费用占比超过50%。

(二)从自身优势特点分析,xx市应充分发挥在轨道交通技术研发领域的特殊优势,依托现有生产制造企业,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目前,xx市拥有的与轨道交通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已覆盖产业各个层面,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但进一步细分比较,全市在研发设计环节优势突出,掌握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在包括整车装备、新型材料、配套零部件在内的生产制造环节,已集聚大批国内知名企业,但普遍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不强;在生产服务环节,因轨道交通装备的特殊性,生产制造企业牢牢控制技术标准规范,对下游产业具有高度垄断性,全市在生产制造环节的劣势直接影响生产服务环节的发展。

(三)从行业细分与市场运用前景综合分析,xx市应以现代有轨电车制造为突破口和先导力,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地铁、轻轨、高速动车制造业发展。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可细分为高速动车、地铁、轻轨和现代有轨电车,对其细分研究看,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近年受“7.23”动车事故影响,国内高速动车发展有明显放缓迹象,虽然随着铁道部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高速动车安全性问题的妥善解决,其仍将是国家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但也存在一定不可预见性。在发展自主性方面,动车、地铁、轻轨等建设均需报经国家发改委审批,地方政府不仅缺乏自主性且在一定程度加长项目建设周期;现代有轨电车的建设规划审批则只需报经省发改委同意即可。在技术支撑方面,目前国内地铁装备市场主要由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占据,核心关键技术为其掌握,导致后发企业进军地铁装备市场难度较大、成本更高;而在现代有轨电车生产制造方面,全市已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并已具备整车生产能力,而且国内现代有轨电车领域则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有利于企业开拓抢占市场。除此之外,现代有轨电车还具有投资成本更低(约为地铁的1/5)、建设周期更短(通常1~2年)、运用范围更广(大中小城市均可)、节能环保(电力牵引无污染、车组编排灵活)等优势和特点,加之国内城市地铁、轻轨等规划建设普遍优先于现代有轨电车交通规划,使其不仅是当前轨道交通多样化发展的短板,更是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xx市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基本构想

(一)总体目标

围绕推进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把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新一轮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机遇,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为核心,以现代有轨电车产业为先导,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支撑,以工程建设与运营服务为补充,系统整合和探索建立全产业链发展标准和模式,加快建设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着力支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形成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2020年发展壮大为1 000亿元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2~3家本土100亿元企业,形成拓展海外市场的基础力量,努力把全市轨道交通产业打造成国际国内领先的高端产业,力争把全市打造成为全国研发能力最强、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备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二)发展重点

1.现代有轨电车全链产业。以市域现代有轨电车线路规划为前提,以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建设为契机,以新筑路桥等企业为基础,建立现代有轨电车产品技术平台,制定产品技术标准,提升整车量产能力,提高工程敷设能力,探索建设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技术研发—整车生产—工程敷设—运营管理与维护”的系统集成,力争在3~5年内培育形成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将xx市打造成为全国现代有轨电车领先发展基地。

2.地铁设备制造、机车组装及核心部件制造产业。以南车四方、北车长客等企业为基础,在加强设备制造、机车组装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低噪、低振动、节能产品研发,加强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运控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在总装基础上尽早实现核心部件生产,力争形成整车生产能力,将xx市打造成为全国地铁设备制造重要基地。

3.高速动车与轻轨车组制造、关键部件制造与新型材料等产业。研发并掌握高速动车车组技术,完善高速动车组研制,并以高速动车车组技术为基础,加强关键部件研发生产、环保产品生产、新型材料生产和车组生产,逐步形成城际轻轨交通装备产品技术平台与产业化体系,将xx市打造成为高速动车技术研发高地和关键产品生产基地。

(三)空间布局

根据xx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以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为研发设计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为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形成“一园一基地多配套”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空间布局。在xx区范围内,以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技术研发及设备开发调测;在xx县范围内,以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型轨道交通材料制造以及检测维修;在生产基地周边的县(市)范围内,重点发展配套零部件制造业。

(一)完善轨道交通产业推进机制。建议将轨道交通产业纳入xx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成立产业推进办公室,制定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明确发展重点和次序,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龙头带动作用,注重中小企业有机配套协作,培育和引进关键环节、关键技术,整合力量推动形成产业链发展格局。

(二)明确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技术线路图。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以现代有轨电车为先导,逐步向地铁、轻轨和高速动车组延伸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试验验证、认证认可等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在五年内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结构和产品水平,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的跃升,确立xx市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建立完善市域轨道交通规划体系。鉴于轨道交通产业市场受政府交通发展规划影响较大,建议根据xx市作为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尽快将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加密、补充和延伸,尽早完善全域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建设规划,形成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互为补充的市域轨道交通体系。

(四)提升产品配套带动能力。针对轨道交通产业市场特殊性和人们对现代有轨电车认知的不足,建议结合市域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在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与县城之间、县城区域内,先期规划建设2~3条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路,形成产品示范、技术示范、交通组织方式示范、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示范效应,树立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新样板,为企业尽快打开市场形成强大的助推力。

(五)积极探索现代有轨电车“研发—生产—敷设—运管”为一体的集成发展标准和营商模式。率先以现代有轨电车整车生产为龙头,积极探索现代有轨电车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敷设和运营维护的联动发展机制,探索以ppp为重点的投资模式,形成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产业链集成发展标准和营商模式,并为外部市场的拓展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和标准整体输出的能力,从而抢占市场发展先机。

“工业看柳州、农业看玉林”是人们对广西这两个城市产业发展的普遍印象。玉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双季稻高产区,以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区12%的粮食。近年来,特别是党的以来,玉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三农”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玉林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拉长短腿,补齐短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思考。

1、农村产业融合试点 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2009年起,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玉林在广西先行先试农村统合改革,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其间经历了破题开局(2009—2010年)、重点突破(2010—2012年)、全面推进(2012—2014年)、深化攻坚(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持续的实践探索,让玉林的农业农村发展,慢慢地摸到了“脉门”。

2015年和2009年相比,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31元提高到10292元,城乡收入比由3.5:1缩小到2.79: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由13.7%提高到54.8%。农民专业合作社由1482个增加到2826个。这些数据表明,玉林农村活力在增强,农业发展在加速,农民收入在增加,城乡差距在缩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聚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玉林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广西率先统揽推进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权已基本完成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已达全市总面积的61.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累计发证率达95.6%。通过依法确权颁证,让农民拿到“红本本”,赋予了农民依法对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抵押、担保权能,实现了“还权赋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产业融合的“火车头”和“推进器”。玉林坚持政策扶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策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产业融合“谁来驱动”“谁来带动”的难题。从2014年开始,实施了创建市级100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三个100示范工程”,引领带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覆盖了全市60%以上的农户、85%以上的行政村。从调查情况看,玉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

农业新业态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伴生产物。玉林坚持以调优结构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大力开发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休闲农业亮点凸现,目前全市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51个、农家乐旅游点350个、农业生态旅游经营农户1万余户。“五彩田园”成为广西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开园运营1年多时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6亿元。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发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玉林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地城镇化,释放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潜力和空间。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倒逼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形成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城乡居民自由迁移限制条件。以“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的覆盖面。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市1187个村卫生室实行“一元钱看病、免费供药”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90.37万人。

2、农业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玉林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在现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顶层设计。201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然而,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项农村领域的全新工作,有的干部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和舆论氛围。同时又缺乏现成的、成熟的模式可参考借鉴,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还不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等方面缺乏远景规划,相关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保险、科技、用电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尚未完善,还没有形成政策扶持和服务支撑体系。

农业生产摊子大品牌小。“农业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点,一产底子厚实,农村二三产业才大有文章可作。”这是调研过程中玉林上下的普遍共识。但就现状而言,玉林农业存在“少、散、闲、困”的硬伤,每年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达15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少,有的地方出现了农田撂荒、闲置的现象。粮食、蔬菜、水果、家禽等产业还处于传统的发展方式阶段,“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占主导,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特色品牌农业较少,像五常大米、胶东白菜一样在全国叫得响的地域产业品牌还没有。

农产品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长期形成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从事生产的不从事加工、物流、销售,从事加工的不从事生产,从事物流、销售的不从事生产、加工,导致了玉林农业的经营方式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相互脱节,缺乏具有全产业链的、“火车头”式牵引作用明显的农业企业。据统计,玉林农产品加工率仅为40%左右,与山东等先进地区的70%、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0%差距非常大。玉林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较晚,除了几个龙头企业外,大都规模较小,缺乏现代化装备和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经营主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小微企业为主力军,但实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

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实践证明,“股份+合作”是一种利益联结紧密的土地流转、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农民的利益递增,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和更高的土地收益。然而,目前玉林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大农民尚未参与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分享不到农产品增值的收益。

3、释放农业发展动力的规划和思考

玉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基本的思路是: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战略布局,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落脚点,把农业作为基础性、关键性的战略产业来抓,构建符合玉林市情、发展动力释放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超前谋划,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布局

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产业间融合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整合以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力争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经营性净收入的贡献率突破50%以上。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县为主、集聚发展,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更趋协同、协调和平衡,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

在政策保障上,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抓紧研究出台《玉林市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

2.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小康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农业。玉林农村一二三产都有一定的基础,但都是各自为大、相互支撑不足,单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质化,对农业多种功能的需求也越发显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就是牵住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因此,玉林必须在供给侧端发力,补齐产业融合短板。

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八大现代农业”。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促进休闲、旅游等其他业态与农业的交融,增强加工、流通等其他领域与农业的衔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力争“八大现代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通过整合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产业。按照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建设水稻(面积400万亩)、荔枝(面积110万亩)、龙眼(面积70万亩)、中药材(面积50万亩)、沙田柚(面积25万亩)、休闲观光农业(产值15亿元)、花卉苗木(产值10亿元)、三黄鸡(年出栏3亿羽)、生猪(年出栏700万头)、水产养殖(产值25亿元)等十大产业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

将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玉林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加快规划建设市一级的“五彩田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微生物技术(食用菌)产业园和各县市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园区。整合和改造提升一批现有的零、散、小、弱的食品加工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280家。

让休闲观光农业做到“引人”“留人”“留钱”“留心”。传统农业是产“物”,休闲农业是与“人”打交道。做休闲观光农业,一定要重视“引人”“留人”“留钱”“留心”,才能可持续发展。“引人”,就是要有吸引眼球的项目,有便捷的交通。“留人”,就是环境优美,配套设置完善,人家愿意留下来玩。“留钱”,就是有全产业链,不仅仅是观有美景,而且吃有口碑、住有情调、玩有趣味、购有特色。“留心”,就是文化开发有特色、有内涵,真正让人记得住乡愁。实现让人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发展绿色食品,抢占农产品生产高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力争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200个、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8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玉林农业的“绿色产业,绿色崛起”。

3.打通产业链环节,实现完整共享的价值链

全产业链是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养、物流、加工、推广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系统,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最佳模式。玉林应把构建全产业链作为主要路径,推进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连接,打造上联下接、前延后伸的融合发展态势,形成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让农业更多参与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共享价值链。

在产前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2016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形成更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到2020年,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形成1000亩以上产业化基地60个以上。

在生产端,生产体系要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的创新推广,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积极推广农机艺结合,大力开展清洁田园建设,力争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产加一体”的生产经营。

在流通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重点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公司合作,推进阿里巴巴·玉林产业带、淘宝特色中国玉林馆、玉林农特产品展示中心、“五彩田园”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商农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广西农村电商区域性中心和中国—东盟农村电商示范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设电商销售平台,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50家,力争实现名特优农副产品网上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以上。

4.依托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新平台

玉林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和北部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区位优势明显,潜力空间巨大。要创新搭建新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全新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快构建进出有序、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要规划建设中国(玉林)-东盟农业合作基地,加强与东盟农业产业合作,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扩大农产品贸易与深加工,打造特色鲜明、互利共赢的现代农业合作平台。规划建设开放合作的中国南药园、荔枝园、龙眼园、柚子园等一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中外农业友好交流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的典范。

玉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交流日益紧密,已经开展了中医药健康产业、有机果蔬、水稻种植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农业合作逐步建立形成直接、有效的对话共商机制。要进一步探索深化合作交流,积极创办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化发展合作论坛,在产业融合等方面共商发展之路,共建合作机制,扩大玉林农业的影响,强化与东盟国家深层次的农业交流。

5.培育产业发展“领头羊”,做好农村金融配套服务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重视研究“谁来融合”的问题。玉林要进一步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继续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场“3个100示范工程”,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羊”。

金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资金紧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用好金融这把“金钥匙”,大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配套,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域。推进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银政企合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融资担保业务,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一

日光温室以冬春一大茬,秋冬茬接早春茬,秋茬接冬春茬三种栽培模式为主,面积分别占30%、40%和30%;小拱棚以冬春茬韭菜和早春茬西瓜两种栽培模式为主。品种布局上,番茄占50%,茄子占10%,辣椒占15%,黄瓜占5%,瓜类占10%,设施园艺及其它占10%,产品的外销量占90%以上。制订推广了12项提质增效措施,平衡施肥、无土育苗、小气候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co2气肥、反光幕、新型覆盖材料、阴阳棚及热风炉等技术开始示范使用。

一是没有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蔬菜交易在园区内直接进行,相互压价时有发生。二是缺乏流通销售龙头企业,现有的流通企业经济实力、带动能力、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对市场调节和操控的有效手段。

现有市、镇(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50多人,不仅断档老化、总量严重不足,而且大部分专业不对口,真正的内行更不多,指导千家万户和几万座大棚的生产,不仅力不从心,碰到技术难题更是束手无策。由于技术服务跟不上,造成地区间、农户间的生产水平很不平衡,相当一部分日光温室的产量和效益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

超市等生产流通环节的监测不够严格,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的价位优势得不到体现;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时有发生,病虫害重治轻防、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现象比较普遍,食品安全生产的意识亟待提高。在销售上虽然一再强调统一包装,但部分运销企业为节省成本而使用其他废旧包装箱的现象仍有发生;在蔬菜畅销时,部分农户对产品不分类,以次充好,对“沙坡头”蔬菜品牌造成不利影响。

个别种苗公司引进的蔬菜新品种不按程序严格进行试验示范就批量生产销售,造成部分品种稳定性差,品性下降;有的种苗公司有销售过期苗,病苗的现象;有的种苗公司技术力量薄弱,售后服务不及时。

一是老灌区设施蔬菜园区现有电路普遍为单相电,无法满足卷帘机三相用电需求,影响了农民投资安装使用卷帘机的积极性。二是沙漠农业园区大棚保温性能差,冬季棚内平均温度比老灌区低2—3℃,外界温度零下14℃时,棚内温度普遍不到10℃,不能满足蔬菜正常生长的温度需求,遇到极端低温天气,就会造成严重冻害;同时,风沙危害较重。

一是采取招商引资、项目扶持、股份合作等方式,内引外联,尽早建设集蔬菜展销、检测、收购、保鲜、加工、交易、外销为一体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辐射面广的国家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一个高效、畅通、可调控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沙坡头蔬菜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组织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整合有关农业发展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扶持现有的蔬菜流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民经纪人,通过联合、重组,形成流通集团或大型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走龙头带产业、产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适当增加市镇(乡)农技服务中心人员编制,面向区内外聘用一批具有蔬菜生产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再教育,促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对农民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技术操作水平和市场经济观念,真正把广大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充分发挥种苗公司技术力量的作用,通过销售种苗,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报务。四是加大聘用山东农民技术员的力度,充分发挥当地“土专家”、“种植能手”的作用,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

一是把好蔬菜生产环节关,坚决堵住农药残留。继续完善无公害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强化无公害蔬菜知识的宣传,开展无公害知识培训,教育引导农民认真汲取青岛毒韭菜、海南毒豇豆的教训,积极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生物农药等无公害控制性设施,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保证蔬菜的质量。二是健全完善监测体系。现有的产地(田头)市场要建立健全检测机构,配备一定的人员和设备,对进入市场的蔬菜要加强检测,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场,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要对农民种植的蔬菜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地进行抽检,积极探索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三是继续实施统一品牌、分级包装、统一标识和对包装箱进行适当补助的措施,加大我市蔬菜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把“沙坡头”蔬菜打造成宁夏、中国的名牌农产品。

严格程序,规范品种引进。所有种苗公司引进的新品种必须按照有关法规严格进行试验、示范,经有关部门评审鉴定,登记备案后方可推广。加大对种苗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向农户销售过期苗和弱病苗的现象。建立奖惩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对种苗质量高,技术服务好的企业,应给予相关项目优先申报及政策扶持;对育苗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无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种苗公司应限期整改或劝其退出种苗市场。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园区供电线路改造,为提质增效提供基本保证。二是加强沙漠园区科研攻关,通过增设保温裙、防寒沟、双膜覆盖,增温火墙(炉)等,千方百计提高大棚保温性能;加快造林绿化,草、灌、乔和草方格相结合,在园区外围和主干路两侧建设防护林带,减少风沙侵袭。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二

近年来,大云镇工业得益于我县的招商引资的力度、得益于优越的区位条件、得益于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电声、轻纺服装、五金机械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目前大云镇全镇共有各类企业2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60家。自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镇的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同时也催生了企业“危机中求转机”的意识,加快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镇的企业在20xx年度却实现了投入、效益、利税的历史新高,多项工业经济指标在全县都名列前茅。但今年以来,我镇的企业在效益、利税等方面较去年相比却出现了下滑,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情况,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我镇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分6个组对大云镇现有规上企业26家和准备新进规上2家企业进行了为其2天的走访调研,了解20xx年第一季度企业生产、销售状况和第二季度的预期目标,以及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企业主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企业目前运行的情况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寻找出路,提升效益。

一、目前全镇规上企业的总体运行情况。

根据科学的统计学原理,按照行业选取28家企业作为调研对象,其中电子行业企业10家,纺织行业企业5家,新型材料行业企业9家,其他行业企业2家,准备进规上企业2家。通过对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能耗等方面第一季度的数据采集和第二季度的情况预测,分析企业的整体运行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28家企业总量指标有所增长。

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30336万元,增长27.71%。预计二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41449万元,预计上半年合计71785万元,比去年同期56090万元增加15695万元,同比增长27.98%。其中:出口产品交货值33611万元,同比增长16.65%;新产品产值38976万元,同比增长29.96%。

(二)28家企业效益指标有所下滑。

一季度完成(1)销售收入28806万元,预计二季度完成销售收入40408万元,预计上半年合计69214万元,比去年同期48544万元增加20670万元,同比增长42.58%。(2)利税总额一季度完成2140万元,预计二季度2923万元,预计上半年合计5063万元,同比减少26.62%,其中:利润总额一季度完成1482万元,预计二季度2155万元预计上半年合计3637万元,同比减少26.54%。

(三)28家企业节能降耗形势严峻。

一季度耗能3794吨(标准煤),预计二季度耗能4373吨(标准煤),预计上半年合计耗能8167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耗能6689吨标准煤增加1478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2.10%。其中电子行业耗能838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4.23%;纺织服装业耗能1440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0.31%;新型材料耗能3232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8.71%;其他行业耗能262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61%;准备新进规上企业耗能34.17吨(标准煤)。其中浙江荣丰纸业有限公司耗能最多,一季度耗能1270吨(标准煤),预计二季度1300吨(标准煤),预计上半年耗能2570吨(标准煤),虽相比同期下降1.15%,但是工业总量,效益同期相比却分别下降43.51%、85.45%。节能形势十分严峻,降耗任务十分艰巨。

二、当前企业运行情况原因分析。

企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都有明显提升;企业订单增多,二季度预期明显好于一季度。28家企业中销售收入环比增长40.78%,利税总额环比增长36.55%其中利润总额环比增长45.42%。分析制约企业更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产品的价格没有上涨。28家企业中有色金属类制品提高20%左右(如、荣丰纸业公司原材料木浆与去年相比提高一倍之多),劳动成本提高在15%左右。在调研28家企业中预计上半年有10家亏损,亏损额高达612.6万元。

(二)劳动力成本增加、用工难,造成企业成本增加。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回暖,企业用工量激增,导致用工出现短缺。还有劳动最低工资的上调,这些对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冲击很大,很多企业的生产线都没有充分运作,产能都没有充分发挥。

(三)金融政策的宏观影响。今年国家为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分膨胀,在金融政策上出现调整。从1月18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使企业财务费用增加,尤其对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20xx年我镇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为使我镇的企业能够真正摆脱经济危机影响,实现本质的飞跃,也为了我镇的工业经济能更上一层楼,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企业和政府都应该积极努力,思考发展对策。

(一)从企业层面上,采取的对策措施有:

1、企业销售方式的转变:全出口型企业开始逐步转型,由原来的100%产品外销向现在的产品内外销相结合转变,出口单一型企业开始开拓其他市场。如恒科实业和善银科技的产品更是打进了上海世博会。

2、选择性接订单:今年我国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为避免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目前企业对此应有预见性,尽量采取有选择的接单方式,控制接单时间,尽量与信誉良好、资金运作顺畅的客户进行贸易。

3、企业产品结构的转变:由生产传统的产品向生产精密机械、节能产品转型。转型升级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4、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创自身名牌:如恒丰包装、恒科实业,目前产品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企业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品牌的创建工作正在平稳开展。通过自身的品牌打入国内、国际市场的销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5、增加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务成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科学规划职工职业生涯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形式。

(二)从政府部门层面上,采取的对策措施有:

1、企业在做好自身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基础上,大云镇政府部门也积极注重扶持,规上企业的成长,特别是对部分规模以上的重点企业,建立了领导班子联系企业制度,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企业主研究对策,谋求发展,走出困境,共渡难关。

2、企业靠自身力量走向国际市场与大、中型企业合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要真正建立合作关系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我镇与市级、县级有关商务、科技等部门积极联系,大力推介大、中型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帮助搭建企业走向国际化销售网络的平台。

3、兴起招商引资新高潮。进一步健全招商推进机制,明确招商主攻方向,围绕电子信息、五金机械、机电制造三大产业,有针对性地实施招商,盯住重点项目和重点客商,积极引进好项目、大项目。今年以来已经多次在上海、广东等地召开招商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一季度内外资的引进都超额完成任务。

3、兴起工业投入新高潮。继续抓好服务企业工作,做到务实服务、全天服务、高效服务和全程服务。全力以赴抓重点项目推进,年内确保千万元以上新建项目开工14个,以新项目的启动带动整个工业投入,力争完成5.5亿元的目标任务。

4、兴起工业园区建设新高潮。继续加大工业园区硬件建设的工作力度,在今年完成工业区一路二桥建设,污水管网支线三期完成;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征地拆迁力度,做好大云村曹家自然村农户拆迁工作,实现新增扩容600亩,力争工业园区全年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万元的目标任务。

5、继续抓好节约集约和土地复垦工作。在目前土地指标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利用现有企业的存量厂房,着力引进租赁企业,继续深挖潜力,积极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区块、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三

20xx年底,北京华麟合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启动猕猴桃产业基地(理化)土地流转工作;自此,理化乡猕猴桃产业正式起航。4年来,在全体猕猴桃产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农工党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理化乡猕猴桃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吹响了理化乡脱贫攻坚的号角。

一、乡情简介。

理化位于大方县城南面,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9公里,交通便利。东与黄泥塘镇接壤,南与马场镇隔河相望,西与小屯乡相连,北与羊场镇毗邻,贵毕高等级公路从境内穿过,区位优势明显。全乡总面积124.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545亩,水田600亩,人均占有耕地1.59亩,主要以坡耕地为主。全乡辖10个村、1个居委会,142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48726人(13240户),是一个以苗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8%。

近四年的辛勤耕耘,到目前为止,理化乡现有标准大型公司+基地+农户猕猴桃基地3个,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猕猴桃基地5个,散户种植约63家,种植面积共计4100余亩。其中:

华麟猕猴桃种植基地位于果木村坡头组,占地面积1000余亩,种植品种为金圆,套种绿肥,20xx年基地猕猴桃种苗进行式挂果,20xx年正式投产,每亩实现产值1元。

瑞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理化村,占地面积300余亩,种植品种为金圆,套种绿肥、黄豆,20xx年进行试挂果,预计20xx年正式投产。

为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长春村白营组,种植品种为贵长,套种辣椒,占地面积150余亩,20xx年试挂果,预计20xx年正式投产,每亩实现产值7200元。

红平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长春村新营组、白营组,占地面积450余亩,种植品种为贵长,20xx年试挂果,预计20xx年投产。

为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偏坡村座坡组,占地面积400余亩,种植品种为贵长,套种魔芋,20xx年试挂果,预计20xx年正式投产,每亩实现产值7200元。

天生塔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大塘村大水井组,种植品种为贵长,占地面积100余亩,20xx年试挂果,预计20xx年正式投产,每亩实现产值7200元。

三、经验做法。

对象选择科学。产业对象选择科学,结合全乡气候、土壤特点,将猕猴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载体,逐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参与对象选择科学,积极引进北京华麟、贵州新农大等大型成熟农产企业,主动引导培育瑞峰、为民等规范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者角色丰富、结构合理。帮扶对象选择科学,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优先选择贫困建档立卡户入股、务工,为贫困家庭提供务工、分红机会。

服务方式科学。队伍建设精准,以目标任务为导向,成立专业服务工作组,国土、司法、宣传、扶贫等部门精准服务。过程服务精准,明确征地补偿标准、入股合作形式,做透明事、算透明账;宣传到组到户,征地测量服务覆盖全过程。

种植方式科学。“猕猴桃+”思维引领农业板块经济百花齐放。猕猴桃+辣椒,形成果蔬一体化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猕猴桃+绿肥,绿肥固氮、松土功效可改善猕猴桃生长土壤环境,同时绿肥可作为牧草,助推牧草经济与猕猴桃经济同步发展。猕猴桃+魔芋,结合猕猴桃市场属性,发展消费人群与猕猴桃相近的魔芋种植,实现产业抱团发展。

四、存在困难。

基础设施方面。水源保障设施建设滞后,现有水源保障方式主要以自然降雨、水车运输为主;水源限制了猕猴桃种植规模的扩大。路网设施建设滞后,现有种植基地主要都是临路而建,部分适宜发展猕猴桃产业土地待开发,如法乐村五组、六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路不通则商不进。

资金技术方面。小型合作社、地方散户都存在资金技术困难问题,现有资金来源主要为农户集资,技术知识来源为华麟等大型基地的参观学习。资金与技术的瓶颈制约着这些种植基地的发展壮大。

五、应对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乡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重点打通全乡交通路网,以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区域路网建设为主,启动理化至石牛、法乐、金鸡、新发三条通村公路26.9公里的建设,逐步解除道路交通对法乐、新发等村产业发展的束缚。完善配套水利基础设施,投资250万元在理化乡新发村修建水池1000立方9个,投资100万元在理化乡法乐村实施改扩建沟渠工程。

强化资金技术支持。结合“特惠贷”等专项扶贫政策,采用政府担保、农户贷款的形式,进一步解决发展资金瓶颈;继续加大外商外资引进工作,充分利用市场资本充实农业板块经济基础。加强技术支持培训,设立猕猴桃技术支持站点,聘请猕猴桃种植技术专职培训培训人员,宣传+培训+指导多维技术支持形式解决技术短缺难题。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四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开县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开县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开县”之美称。果品产业是开县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开县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重庆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20,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重庆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开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渝开”牌锦橙先后于、20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开县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开县“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本县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463小时,无霜期306天。我县海拨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成土母质氧化钾含量丰富,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因此,发展果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内市场上,我县与“三北”地区和京、津、沪、渝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的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县外年销售量柑桔7万吨以上,梨主要销往“渝——万”干线为纽带的周边区县;在国际市场上,我县每年向俄罗斯、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柑桔5000吨左右。入世后,我县以“渝开”牌锦橙为主体的开县柑桔将抢滩国际国内市场,优质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将在整个渝东北市场觅得更多的机会,开县水果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

二、果品产业发展规划。

至,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12.5万亩,其中:柑桔发展8万亩(锦橙3万亩,夏橙5万亩),优质梨2.5万亩,桃李等2万亩。到20,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产量达20万吨,产值2.4亿元,实现果品生产增加值1.77亿元,税收1939万元。其中:柑桔发展到35万亩(锦橙22万亩,夏橙5万亩,红桔4万亩,脐橙、桠柑等4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2亿元,增加值达1.5亿元,税收1664万元(锦橙产量5万吨,产值0.7亿元,增加值0.5亿元,税收560万元);优质梨发展到5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1200万元,增加值877万元,税收96万元;桃李等发展到10万亩,产量2.8万吨,产值2240万元,增加值1637万元,税收179万元。

三、果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发展资金。按照县委、县政府打造中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的发展要求,需果品产业发展资金2.5亿元,就目前看,资金投入较少。一是农民不原出钱发展果品生产,全县在县外打工的农民达30多万人,每年打工收入达2.4亿元,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房屋建设和发展三产业上,用于发展果品生产的资金较少;二是乡镇近年财政较困难,在果品产业发展中,很少有资金安排;三是据了解,今年县上安排的扶贫资金用于果品生产的发展资金只有75万元,较去年少一半,退耕还林政策也只有2万亩(其中柑桔1.5万亩,优质梨0.5万亩);五是去年县上安排用于柑桔高换的扶贫资金,经过县上有关单位验收后,至今部分乡镇资金还没有到位。

(二)部分乡镇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对果品产业发展认识不够,认为年年都在抓果品生产的发展,但“卖果难”现象仍然突出,没有真正将果品生产工作作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硬仗来打,对今年工作及“届期”规划思路不够清晰。如江里片区县上规划发展优质梨,但该片区的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县上硬性规定发展优质梨,而农民认为这些区域不适宜种植优质梨,愿意种植柑桔,因此这些乡镇领导对发展优质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县上规划的任务难以完成。

(三)部分乡镇规划不成片。前两年虽然新植的柑桔、优质梨面积比较大,但由于没有集中规划成片,而是分散种植,不利于田间管理;加之建园的基础条件差,管理技术没有到位;特别是去年其他部门从县外引进的优质梨种苗质量差,导致果树栽植后成活率不高。

(四)果树栽后管理不力。有些干部没有督促、指导果农按照科学技术要求抓好果树生产的管理,配方施肥、保果壮果、病虫综防、树盘覆盖、果实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实用技术落实到位差,特别是今年少数乡镇出现了柑桔高换树不能下砧的问题。

四、果品产业发展中的对策。

(一)借鉴工业思维模式。用工业思维谋划果品业,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按照技术高新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园办成“绿色工厂”,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全面提升果品产业升级。

(二)推行企业化运行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业主开发运作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在果品业发展中积极推行企业化管理。要主动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企业建立合约关系,为果品加工争取订单。大力争取有一定资金、技术实力的工商企业、私营业主到我县落户,从事果品鲜销及批发市场建设。壮大果品生产者及运销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

(三)探索绿色食品生产模式。果品业本质上即是一个生态型产业。“猪——沼——果”生态模式实用性强,经济、环保效益高,颇受果农的欢迎。要进一步合理利用果品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值,大力引进环保技术,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开发生产绿色食品。

五、果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果品产业发展资金。县政府应设立果品产业发展资金,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移民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等各种农业专项资金应集中使用。同时,建议县委、县政府及时安排和兑现今年果品产业发展资金,以确保果品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汇源三峡果业集团已落户万州,并计划在我县长沙镇建立分厂。建议县上应尽快与汇源三峡果业集团联系,早日在我县建立加工分厂,以确保果农生产的水果不售销路。

(三)建立果品产业激励机制。建议县上出台政策,凡机关、事业单位承包或参与果品生产、经营的干部职工,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并可领取本单位的奖金,同时对承包50亩以上的干部职工,在项目资金上应给予扶持。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五

近年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粮食稳定增产,生猪养殖、食用菌、蜂蜜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为巩固和发展这种来之不易的好形势,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对全县的生猪、食用菌、养蜂产业化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1、生猪:全县有养猪户6122户,生猪饲养量15370头,存栏9640头,出栏5710头。其中:能繁母猪84头,种公猪34头。10头以上大户80户,50头以上4户。

2、食用菌:全县食用菌代料栽培75万袋,食用菌干品年产量160多吨,产值800多万元,食用菌生产是我县农村经济的特色支柱产业,其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0%。

3、养蜂:全县养蜂9761箱,养蜂大户67户。使养蜂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蜂蜜以质量好、营养丰富、无污染、药用价值高的特点迎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二、资源和区位优势。

1生猪:猪肉是山区群众肉食消费的主要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群众对猪肉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并且生猪养殖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三成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生猪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食用菌:我县森林覆盖率95%,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无任何污染,适宜发展食用菌生产,发展袋料食用菌栽培,可充分利用农作物挤秸秆、果树和林木枝丫、杂草等废弃物变废为宝,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增加了农业收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养蜂:一是我县位于亚热带和暖温气候交接处,植被繁茂,种类繁多,大宗蜜源植物和零星蜜源植物交替生长,花期及流蜜期长,一年当中就有八个月的花期,为蜜蜂越冬提供了蜜粉源。二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高低差异大,形成许多小气候,蜜粉源植物分阴坡、阳坡、低山、中、高山先后交替开花,秦岭山区成为天然的蜜库。三是我县山大林深,地广人稀,农药、化肥用量少,为发展养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存在问题。

(一)生猪:

1、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商品率低。养猪户占农户的90%以上,但养猪大户仅占养殖户的1%。大多数农户仍在沿用传统的“吊架子”方式饲养,平均饲养周期10个月左右,商品率仅占30%。

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的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方式,不能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面对市场的变化,只能被动应付,一旦因为行情变化而亏损,便丧失了养猪的积极性。

3、疫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大。复杂多变的疫病形势与传统分散饲养方式,加之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有待完善,给疫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会不同程度造成动物疫病风险增大,影响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

4是动物防疫体系亟待完善。工作经费匮乏、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断层、疫苗运输、保管条件达不到要求,使用无效苗的情况发生、防疫过程中免疫程序不到位、基层防疫员总体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5、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所限,我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加上市场行情和疫病等影响,母猪饲养量持续下降,自繁自养能力减小。而外调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成本和疫病传入可能增加。多年来,我县在生猪品种改良上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因投资少,品种改良规模小,加之我县生猪饲养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疫病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二)食用菌。

1、在资源保护上和利用上的片面性。栎类资源是传通的周期永续利用的资源,周期性合理采伐利用,有利于调动广大菌农保护栎类资源的积极性,过分强调,不允许周期采伐利用,只会挫伤菌农的积极性。

2、龙头加工企业少,缺乏专业市场的引导。

3、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县内现有规模生产的产品都属香菇类,品种单一,导致市场受限,难以满足多样性需要,一部分农户栽培技术不熟练,技术标准不一,导致同一菌种,质量差别却很大。

4、品牌意识差。产品质量好、包装不规范,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低,价格上不去。

(三)养蜂:

1、养殖技术落后,产量效益低。我县的中蜂生产以传统的老式圆桶为主,占整个蜂箱的70%以上,养殖方式具有较大的历史惯性,养殖技术落后,平均每箱产量5公斤,产值仅100元,产值只有新法饲养的1/4。中蜂活框新法饲养每箱产量15-20公斤,产值400元左右,只占整个饲养比例的20-30%。

2、养蜂人员素质不高,家庭收入低下,影响了养蜂业的发展。我县养蜂人员中高中以上的人员只占调查总数的6%,养蜂人员素质低下,养蜂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很多养蜂人员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制作蜂箱、蜂具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更谈不上进行养蜂技术的培训,从而影响了我县养蜂业的健康发展。

3、蜂蜜掺杂使假,影响我区蜂蜜的品牌形象。

我县蜂蜜远近闻名,产量相对较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一些小商小贩和蜜农开始掺杂使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掺杂使假行为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我县蜂蜜的品牌形象。

四、发展建议。

(一)生猪:

1、切实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组织领导。把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内容,并结合新农村建设,把加快发展畜牧业生产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细化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充分发挥畜牧业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对畜牧业生产投入力度。要把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经费和畜牧兽医技术部门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依托财政支农资金和涉农部门支农资金,搭建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融资平台,确保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来源。

3、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科技培训,示范带动等形式,大力推广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技术、优质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高产优质牧草栽培技术、快速育肥技术。加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畜牧科技推广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强化科技支撑,强力推进畜牧业生产发展。

4、抓好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沼气配套、循环利用、标准化建设”的原则建立圈舍,大力推广绿色无污染养殖技术,努力改变传统养殖业脏、乱、差的状况。

5、强化网络信息,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建立健全畜牧业信息平台,利用乡、村信息网点,及时采集和发布畜牧业生产、销售信息。二是引导和支持养殖户积极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

6、狠抓良种繁育工程,着力提高生产性能。重点扶持和奖励引进良种繁育的养殖户,在实现良种母猪饲养总量及仔猪生产总量满足县域需要的前提下,达到我县生猪饲养总量的扩张。

7、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抓防疫就是抓生产,就是抓公共卫生安全”的观念,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强化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食用菌:

1、重新认识和估价食用菌生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食用菌是真正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和绿色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增强,人均销量增加,市场潜力很大。二是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山区大量的栎类资源及清林丫材,为木类菌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源。三是有广大菌农积累的比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四是只要各级政府认识到位、加强领导、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服务跟上,把食用菌当作产业来开发,食用菌生产必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2、健全服务体系。食用菌生产涉及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要积极做好开发、科技公关、信息传递、技术培训与指导,真正为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食用菌生产健康发展。

3、规范菌种生产程序,坚持食用菌质量标准。质检和农业部门要按照规范性的技术要求,抓好检查落实,保证菌种质量,为食用菌发展保驾护航。

4、合理利用资源。栎类资源丰富的地方,林业部门部门应按采伐周期有计划的批准菌农合理采伐利用,点种食用菌,提高木生菌品质量和效益,调动菌农保护林木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修林后的枝梗和木材加工后的木屑等农林废弃资源进行袋料生产,变废为宝实行生态良性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生态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5、开发利用名贵珍稀菌种。我县山地菌种资源丰富,在海拔800-1200米的松栎混交林是松茸、鸡油菌、牛肝菌、白灵菇和竹荪等珍贵菌种的适生区,这些菌类香味特殊、营养丰富、出口价值很高,应当积极开发利用,同时加以有效保护。

(三)养蜂:我县虽然有较好的自然资源,蜂蜜品质优良,养蜂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好,但也有许多突出的问题,要发展养蜂业,壮大养蜂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科学规划,加强培训,强化领导,增加投入,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独具特色的蜂蜜品牌,促进养蜂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是按照《畜牧法》,加强养蜂业的领导,做好全县养蜂业的各种规划、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养蜂人员的技术培训、养蜂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二是强化养蜂协会职能。养蜂协会由专业人员和养蜂大户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养蜂的技术交流,增强养蜂业生产的科学化,减少和杜绝养蜂业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养蜂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2、加强培训,提高养蜂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在人才培训上,要有计划的轮训和培训,利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强化养蜂技术人员和蜂农的培训,提高养蜂技术人员和养蜂农户的素质,提高其饲养、生产、加工、销售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批既懂得养蜂技术,又懂得经济管理的新世纪养蜂业人才,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大发展。

3、建立示范样板户和示范场,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在全县养蜂比较多、开展比较好、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选择一定的农户,大力培植示范户、示范场,在“专”字上做文章,以点促面,通过示范户和示范场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中蜂改良技术。养蜂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部农户掌握四季管理技术,特别是冬季补饲、春季奖饲、过箱操作、养群蜂养大群夺高产的养蜂技术,60%以上农户掌握基本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全面发展。

4、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开发。我县林草覆盖率高,植物品种繁多,药材品种齐全,境内无任何污染,空气洁净,生态环境保护好,蜜粉源植物丰富,适合养蜂业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展无污染的养蜂业基地,努力生产绿色蜂蜜产品,培育蜂业产品基地,培育蜂业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增加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开发,树立本地的特色品牌,加大蜂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开展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的开发,大打我县绿色品牌,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做到以开发促发展。

6、强化养蜂业与其它产业的有机配合。特别是要加强养蜂业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退耕还林工程和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首先,养蜂业需要丰富的无任何污染的蜜粉源植物,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如药材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既可以发展高质量的生态和有机食品,又可以为蜜蜂养殖提供大量优质的蜜粉源植物。其次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优质的蜜粉源植物,为养蜂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蜜粉源植物基地。第三是充分利用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把我县蜂蜜产品做大、做强、做响亮,使之成为我县走俏的一个旅游产品,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7、加强投入,建立养蜂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要多方面筹措资金,努力增加投入。一是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增加投入,对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实行一定额度的奖励,提高农户养殖的积极性;二是实行银行优惠贷款和政府贴息的方式,加强投入。对于想发展却没有资金的农户,可以实行小额贷款和政府贴息方式鼓励他们发展;三是将养蜂技术培训、新技术引进、推广、试验、示范的经费和基本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专业16篇)篇十六

近几年来,随着钟落潭高校园区不断有新的学校迁入,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在学校附近做水果销售。当然,工贸附近也有商家做起了水果销售。因此,我们这次调查是为了了解在学校附近做水果销售的盈利空间。

通过对工贸附近水果销售的实地调查,我们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我们学校附近做水果销售商户进行调查。我们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知道他们销售的水果主要是中低档的,而且附近有水果批发市场,他们可以每天进货一次以保证水果新鲜。我们将这些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总结,从中发掘水果销售的盈利空间及其制约发展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促使其有更好的发展。

1、背景:

正值夏季,消费者对水果的购买日益增多,市场上水果种类也日渐丰富,那么其在学校附近的销售情况如何呢?目前,学校正处建设阶段,很多条件如生活设施、学习辅助设备都不齐全,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师和同学的生活带来不便,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要到学校外面卖水果,针对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做了这份调查。

2、目的:

通过对学校附近水果摊位的水果销售情况的调查,了解其盈利空间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试找出解决办法以加深认识。

a)问卷调查b)实地观察c)访谈。

a)小型水果摊位b)学校超市。

经过实地调查水果摊位的水果销售情况,对其销售水果相关问题及其营销手段有了初步认识,以下是学校附近水果摊位的相关情况。

一、水果销售的主要群体0%0%40%学生附近居民外来工其他60%。

从图一可以看出,学校附近水果摊位销售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其次是附近居民。因此,水果销售应该以中低档为主。

二、什么水果卖得最好20%0%苹果橙子香蕉其他60%。

从图二可以看出,香蕉说的销售是最好的,应该要多进些比较好卖的水果。

三、摊位的租金是多少40%60%0%00以内300400500以上。

从图三可以看出,学校附近的水果摊位的租金存在差异,有固定摊位的在500以上。而在市场上的流动摊位,因为没有人监管通常在200以下。

4、问题分析如下:

(1)、通常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水果销售的主要群体虽然是学生,但是商家均表示学生消费不高,而主要的盈利来源是附近居民。(2)、水果的种类不够丰富,在校外的水果只能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没有反季节水果,没办法改善我们对一些水果的腻味感。(3)、商家表示水果一般储存在仓库,只有少数放在冰柜,容易造成腐烂。

(4)、水果摊位一般在马路边上,车辆经过引起灰尘,容易污染水果,拿来食用不够卫生。

(5)、商家为了盈利,私自调制电子称,从而出现短斤少两的问题。

(6)、商家没有明确地表明价格,使我们每次购物都要对单价进行询问,麻烦又费事,多数时候问多了价格后又不好意思不买,甚为不便。

(7)、水果摊位在校外,距离我们宿舍有点远,每次我们买水果都要到校外,因为水果不经放,所以我们每次都不可以买太多。

1、学校附近的水果摊位经营规模较小,条件不足。

2、学校附近的水果摊位主要的消费群体是学生,但盈利要来源于附近居民。

3、商家都是每天进一次货,以保证水果的新鲜,还根据水果的销量进货。

4、水果在夏秋卖得好,而香蕉是最好卖的。

5、商家都是自己去运输水果,运输成本低。

6、大部分商家都是把水果储存在仓库,很少放在冰柜里,难以保持水果新鲜。

7、商家没有自己的营销策略,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办法,加上宣传力度也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8、商家对市场需求认识不足,盲目跟风进货,没有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9、商家一致认为在学校附近做水果销售盈利空间不大,人流量不多。

1、增加水果品种:通过对市场细分,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很多种类水果在小型摊位没有出售,如果经济能力允许,还可以加进一些稀有品种,刺激消费者新需求,以扩大市场,而在同行获得竞争力。

2、水果的摆放:通过观察发现商家摆放水果没有目的性,体现不了整体视觉效益,应将水果摆放整齐美观,有必要可以利用水果做一些造型吸引消费者,把应季水果放在显眼的地方。

3、定价策略:利用顾客求廉心理,将某些水果低价吸引顾客,每天都要有一两种水果降价出售,吸引顾客经常光顾,同时也会吸引顾客选购正常价格的水果,还可以把价钱定在在中间价格上,适合更多的消费者心理倾向。

4、水果采购联合:通过调查发现商家一般都是每天进货一次。进货频繁,且物流费用都由自己承担,因为都是销售中低档的水果,建议联合,由统一供货商送货上门,减少成本,提高利润。

5、促销:普遍销售中低档水果,属于应季水果,价格波动大,很可能过几天卖价没有进价高,需促销加快流通速度,因此采取适合自己的促销活动,在特定的节假日销售。

6、宣传:尽管这附近的水果摊位都属小型,没有自己的品牌,不可能做广告等大型宣传,但可以进行简单宣传,如在摊位竖立小牌,写上个水果名称和其营养价值,人们都比较注重健康问题,消费者为了健康就会买没有计划要买的水果,还可以是写上水果产地,有的人会因为产地优良而选择。

7、水果再加工:只是仅卖水果,进货太多有可能滞销,因此,对部分水果进行深加工,如做水果沙拉,榨果汁,增加销量,提高利润。

调查问卷。

敬爱的各位商户:

您好!

本问卷目的在于了解在学校附近做水果销售的盈利空间。本次调查不会对您造成负面影响,仅供我们做实训参考,请放心如实填写。感谢您的配合。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xx年6月20日。

1、水果销售的主要群体是()。

a、学生b、附近居民c、外来工d、其他。

2、什么水果卖得最好是()。

3、卖得水果都是什么档次的()。

a、高档b、中档c、中低档d、低档。

4、水果在什么时候销售情况最好()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

5、摊位的租金是多少()。

a、200以内b、300c、400d、500以上。

6、运输费用是否自己承担()a、是(做第7题)b、否。

7、运输成本占销售额的多少()。

a、10%b、20%c、30%d、30%以上。

d、其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何储存你的水果()。

a、放在仓库b、放在冰柜c、当天进货当天销完,无须储存d、放在流动车上。

10、如何宣传你的水果()。

a、广告宣传b、打折促销c、发传单d、没有宣传。

相关范文推荐

    转校新生自我介绍(精选16篇)

    自我介绍是搭建人际关系的基础,一个得体的自我介绍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赏。下面是一些经过大量实践和总结的自我介绍范文,它们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我介绍的技巧和

    员工转正述职报告以内范文(18篇)

    这是一个让领导和同事了解自己所承担工作的机会,通过详实的报告内容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付出。以下是一些成功撰写的述职报告样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段时间,在领导和同

    网站建设维护合同书(汇总21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明确双方权益和义务的法律文书,可减少交易风险并维护双方的利益。以下是经验丰富的律师为您提供的合同协议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甲方:乙方:现经甲乙双

    新初一国旗下讲话内容(优质18篇)

    身为一个国家的象征,国旗在每一个国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国旗下写作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指导。新的学期,新的起点。

    土建施工员个人工作总结(通用20篇)

    月工作总结是向领导和同事展示自己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机会,也是自我反思和提升的重要途径。接下来,请大家阅读小编整理的多个月工作总结范文,相信对大家写作会有所帮助。

    毕业幼师自我鉴定(专业16篇)

    范文范本是在各个领域内,对于相同或类似题材或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范式性文本。在参考范文范本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加以运用和创新。

    无缝钢管采购合同(优秀22篇)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采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策略。公司采购范文五:在公司的支持下,我们建立了一套科学的采购管理制度,提升了采购效

    家具采购安装合同(优质19篇)

    采购的目标是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获取到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采购问题及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甲方:(需方)乙方:(供方)为保障甲

    学校停课不停学工作总结(专业22篇)

    每个人的月工作总结都是独特的,它不仅是一份成绩单,更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份负责和认真的态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

    祖国好家乡美的演讲稿三年级(热门17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提供给听众一个全面且具体的了解演讲主题,从而增加演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通过阅读以下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演讲技巧和表达方法。敬爱的老师、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