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QJ墨客

守岁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会以鞭炮和烟花来驱邪避祸,迎接幸福和吉祥。借此机会,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春节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一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二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每家每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小伙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艰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三

春节的来历非常非常的悠久,你们想了解它吗?那就跟随我来吧!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辰、元正、元溯、元日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了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前,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油、酱油、南北炒货、糖果等,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还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象征新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步步高!

我觉得春节不但给以后的生活起了个好头,还给大家带来了快乐、祥和!我喜欢春节!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四

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

春联。

贴福字。在很多地方都有倒贴福字的习惯。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春节为什么要倒贴福字呢?接下来就让本站小编为大家解说下春节倒贴福字的来历吧。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而今大多数人将“福”字倒着贴在门上,取“福到了”之意,其实是一种误解。过去对“福”字的贴法有特别讲究。首先是“福”字有“正福”、“倒福”和小个儿的“福”字之分,不同的“福”字,所贴的地方也不尽相同。

“倒福”也是斗方,要坐北朝南贴在门厅的正前方,这叫“福入厅堂”,一家也只能贴一个,如果多贴了,叫做“重蹈覆辙”,不吉利;小个儿的“福”字一般倒贴在家中的角落里,有“福气无处不到”的意思。如厨房、库房、茅房、牲口棚、磨房和存放杂物的地方,也可贴在窗户、柱子、柜子、箱子、水缸等处。

“福”字还有“两不贴”之说:一是祖辈(三辈之内,即父亲、祖父、曾祖)名字(含名、字、号)中有“福”字的不能贴,意为避讳,以示对祖辈、长辈的尊敬,多贴“禄”字。因为“禄”字的本义是福气、福运,同时古音“谷”与“禄‘同韵同义,有钱财、钱粮之意。贴上”禄“字意为希望得到福气和财运;二是当年家中有长辈过世的,不能贴”福“字,俗称”不见红“,意为守孝一年,表示对逝者的尊敬。

此外,贴“福”字时间应也有讲究,应在除夕的下午,太阳尚未落山之前,且顺序应该是从外向里贴,先贴抬头“福”,再贴门“福”,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才能贴倒“福”,意味着一年的福气都要从外面流进来。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五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那么你了解春节吗,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春节有什么传说故事?下面本站小编分享了春节的来历和传说,一起来了解吧。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

对联。

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的传说。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又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在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变成了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国君,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为纪念他,就把初一定为“年”。

春联。

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春节传说之四:“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这风俗越传越广。

春节传说之五:腊八粥的故事。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还有一个腊八粥的传说,朱元璋小时候家庭穷困,常有断炊之患。一日,他放牛归来饥饿难挨,忽见墙角有一个鼠洞,想逮鼠充饥,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黄豆、红豆、麦粒、花生等物。他把这些杂粮洗净后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尝,无不称妙。因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朱元璋就称此粥为腊八粥。后来,传至民间,就沿袭成俗。

春节传说之六: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节传说之七: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时日有所不同。

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区有些地方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我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民众鲜明的爱憎。

春节传说之八:贴春联的传说。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春联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就符。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优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连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拒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付对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老百姓家,除夕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出巡,埃们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提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春节传说之九: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传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也称“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主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深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暴烈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它可让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的吉利平安。

据说唐代时,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程串做成“编炮”(既鞭炮)。燃放爆竹以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春节传说之十: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六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节。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

对联。

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中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七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每家每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小伙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艰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会穿艳丽的衣服还有带着奇怪的面具来“跳神会”,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的群众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

黎族:每逢春节到来,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会举行一次“春节围猎”。

仫佬族: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

鄂伦春族:东北的鄂伦春族人,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分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八

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春节源于鬼节等,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即公元前20xx多年的某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这就是农历新年——春节的由来,因此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就是农历的岁首,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过“年”不是从除夕(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开始,而是在“腊祭”,即后来的“腊八节”开始。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小年节(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般到元宵节(正月十五上元节)结束,也有到燕九节(正月十九)结束的。

关于春节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口口相传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们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晚,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九

1.家里禁忌打家具。

人们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不过在当今社会,当孩子们由于不慎打碎了家具也不要紧,只要大人们赶快说上一句:“岁(碎)来(了)好,岁来好,岁岁平安”,也就化凶为吉了,会让自己的运势是比较好的。

2.禁忌争吵的出现。

在这一天小孩不要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来劝说制止,这样对于自己就是好的方式。

正月十三有什么说法吗。

正月十三是杨公忌日“又称为”杨公十三忌“,世传为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所订定。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返回目录。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十

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提前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每年这个时间大家都是很重视的。

2、滚龙灯。

繁昌荻港镇春节玩滚龙的习俗已传承了一百多年,一般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据南部山区的一些老者说,正月十三是一年当中最大、最不吉祥的”禁忌日“,这个时间很多事情都是要注意的。

返回目录。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十一

江南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门关起来,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夜饭后,就要将桌子的碗筷收拾干净,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这种习俗据说是为了哄骗铁拐李而传下来的。

相传,玉皇大帝想了解民间疾苦,于是派铁拐李在此时下凡查看。铁拐李是个跛脚叫花仙,因此便在人间吃年夜饭的时候,提着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家乞讨。讨完饭,他把讨来的东西提给玉皇大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富的,玉皇大帝便命令有关神仙让他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

这件事慢慢传到了人间,有一户人家,比别人都奸,很快想到了应对之策。吃年夜饭时,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家人谁也不准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他家年夜饭已经吃过,打开大门时,桌上空空荡荡的,无以施舍给铁拐李。铁拐李一看,这家够穷的了,连年夜饭都吃不起,于是在他家门口放上几个元宝就走了。这下,这户人家便发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出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跟着学起来。

后来,铁拐李见家家都关着门吃年夜饭,便知道人们已经知道了他的任务,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可是关着大门吃年夜饭的习惯,却从此流传下来,成为了春节特有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压岁钱,又称“押岁钱”、“守岁钱”等,是年俗的节物之一。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不过最早的压岁钱的“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专门铸成钱币的吉利品或避邪品,是小儿身上带的护身符。因为“祟”与岁谐音,所以压岁钱有“厌胜鬼祟”的巫术作用。

宋代以来,人们用现实流通钱币作为压岁钱,明清时代广泛流行。明清时代的压岁钱,由长辈用红线将铜钱串起来,吃过年夜饭后直接给予晚辈,或者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在床脚或枕边。

如果贪睡的小孩已入梦乡,长辈则要留一份,压在其枕边底下。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后从枕下翻出,一番惊喜。使用钞票后,家长们则喜欢选用号码相连(相联)的新钞票,因为“联”与“连”谐音,预兆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生”。而红纸包钞票,这种压岁钱称为“吉利红包”压岁不仅用钱,跟压岁有关的还有压岁盘,压岁果子等。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十二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是出于迷信,认为鞭炮能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有关放鞭炮还有着一个有趣的传说。过年时需要放鞭炮的原因,恐怕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叫“年”的怪物。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驱逐鬼怪。

相传,古时的人们曾深受一种叫“年”的凶猛野兽的袭击,每到除夕这天。“年”便会闯入村庄,伤害人们吞食牲畜,使得老百姓们整日惊慌失措。在一次躲避“年”的出逃过程中,村寨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因为受到村中老妇的帮助,他许诺为人们驱走掉“年”。老人在房门上贴了大红纸,点了许多火光,使得屋内通亮,还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了“劈劈啪啪”的响声,“年”一到村庄,看到这个场景,吓得浑身发抖,狼狈逃离。村民们欣喜若狂,纷纷换上新衣服,张灯结彩,互相道贺。从此人们一到除夕这天,便仿照着老人的方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烛火通明,燃放爆竹,在敲锣打鼓中通宵守夜,迎接新春的到来。第二天一早,人们还要走亲串友,互相祝贺道喜。从此这一风俗越传越广,随着代代的相传也就成了今天的过年。

延至今日,除夕放鞭炮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惊《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文献记载。

新年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民俗,

描写这一场景的诗词,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宋人王安石的《元日》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而在更早的唐朝,诗人来鹄在《早春》也描写了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新历才将半纸开,

小亭犹聚爆竿灰。

偏憎杨柳难钤辖,

又惹东风意绪来。

《荆楚岁时记》也记载道:“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按语中提到了东方朔《神异经》所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烞熚有声。而山臊惊惮……”这些文字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这也印证了我们更熟悉的——用爆竹驱赶”年兽“的传说。

民俗中的声声爆竹寄托了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然而,鞭炮会给21世纪的城市带来很大的麻烦:空气污染、垃圾碎屑、噪音扰民、医院也会在春节期间收治很多被鞭炮炸伤的病人。

当人们看到鞭炮负面社会效应后,就开始讨论是否要应该全面禁放、取缔“糟粕”了。尽管现在禁放的城市逐年增多,而燃放鞭炮的传统,并非理性思考可以根除。显然,在放鞭炮除了驱邪的作用,还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学意义和心理意义。

上文《荆楚岁时记》按语中也提到了《玄黄经》所言:”俗人以为爆竹起于庭燎,家国不应滥于王者。“即,世俗之人认为,爆竹起源于帝王宫廷中照亮用的火炬。诸侯大夫和普通老百姓不应该滥用王者的这种仪式。

这似乎和希腊神话中宙斯拒绝向人类提供火种有着共同之处。

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满》中认为人类的文明源于工具的使用,以及获得对火的控制和房屋的建造。并且认为:“获得对火的控制作为一个相当独特的成就而尤为出色,这种成就绝无仅有....”。他在脚注中提到:

“用‘排尿灭火’来满足与火相关的‘婴儿情欲’……原始人把向上喷出的‘火舌’看作具有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意义。”

后来,freud专门为该脚注写了《火的获取与控制》。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普罗米修无法将火藏在空心棒、茴香梗之中。相反,普罗米修藏在阴茎象征物之中的,是熄灭了火,也是尿水。

他认为,人们在获得火种后,为了获得对火的控制,就用尿来浇灭火。于是水和火这两个不相容的部分,就在人类对火的获取和控制中得以统一。正如,男性的性器官同时需要服务于欲望之火和膀胱排尿一样,而且排尿功能和生殖功能无法同时获得。其结果就是,人们用自己的尿浇灭了欲望。

可见,放鞭炮驱赶恶鬼也有着同样的心理意义。火和欲望一样难以控制,蔓延的山火会毁掉房屋和城市,无法控制的欲望会让人失去理智。在希望获得对火/欲望之控制的潜意识驱使下,人们在用竹筒的爆裂、鞭炮的炸裂,烟花的绽放进行象征和升华之中获得了对自己和自然掌控。

这就是鞭炮更深的心理意义:对自己欲望的掌控。在鞭炮的燃放中既宣泄,又浇灭了自己欲望,实现了对自我的控制。这也是世界各国在大型文艺表演、重要国际会议、新年来临之际用烟火助兴、彰显文明成果的原因。

在大型烟火表演中,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之惊艳令人赞叹!如此的艺术,将人类文明对烟火/欲望控制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导演蔡国强的另一个作品《天梯》将这种升华,推向了极致。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十三

提到拜年,有人握手,有人拥抱。其实,应该双手抱拳“作揖”。这个动作平时不常做,但是在春期间,就有特别喜庆的寓意。但是,怎样的动作才标准呢?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

餐桌的礼仪。

参加主人新年招待宴席,要以长者为主,谦让主座给长者。吃饭不能吧唧嘴、吃饭时捧起碗是最基本的礼节。此外,晚辈还得记得帮长辈和小朋友舀汤、盛饭、夹菜。年夜饭里的鱼,一定要留下头和尾,寓意新的一年有头有尾。同是,吃完一面鱼,记得不能说“翻”过来,要用“顺”字。

拜亲朋的礼仪。

拜亲朋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按照这个顺序拜年,既符合中华传统,而且也用担心顺序排前排后得罪人。咱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都会赞许讲礼仪之人。尤其是长辈,见到懂礼貌的后辈,那必定是人前人后都给夸一遍。所以看到长辈要主动问好,打招呼是很有必要的。

做客之礼。

进门要根据亲朋好友家的环境请求换鞋;对亲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了解亲朋好友的家庭成员情况及称呼);礼貌送上礼品;到亲朋家做客,以客厅为主要活动场所,未经主人允许,不要主动到各个房间参观;到亲朋家要以主人家的生活习惯为主,不要象自己家的一样随意。与主人之间的聊天内容多以问候、寒暄,增进彼此感情为主。

返回目录。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热门14篇)篇十四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是出于迷信,认为鞭炮能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有关放鞭炮还有着一个有趣的传说。过年时需要放鞭炮的原因,恐怕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叫“年”的怪物。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返回目录。

驱逐鬼怪。

相传,古时的人们曾深受一种叫“年”的凶猛野兽的袭击,每到除夕这天。“年”便会闯入村庄,伤害人们吞食牲畜,使得老百姓们整日惊慌失措。在一次躲避“年”的出逃过程中,村寨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因为受到村中老妇的帮助,他许诺为人们驱走掉“年”。老人在房门上贴了大红纸,点了许多火光,使得屋内通亮,还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了“劈劈啪啪”的响声,“年”一到村庄,看到这个场景,吓得浑身发抖,狼狈逃离。村民们欣喜若狂,纷纷换上新衣服,张灯结彩,互相道贺。从此人们一到除夕这天,便仿照着老人的方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烛火通明,燃放爆竹,在敲锣打鼓中通宵守夜,迎接新春的到来。第二天一早,人们还要走亲串友,互相祝贺道喜。从此这一风俗越传越广,随着代代的相传也就成了今天的过年。

延至今日,除夕放鞭炮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惊《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返回目录。

文献记载。

新年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民俗,

描写这一场景的诗词,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宋人王安石的《元日》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而在更早的唐朝,诗人来鹄在《早春》也描写了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新历才将半纸开,

小亭犹聚爆竿灰。

偏憎杨柳难钤辖,

又惹东风意绪来。

《荆楚岁时记》也记载道:“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按语中提到了东方朔《神异经》所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烞熚有声。而山臊惊惮……”这些文字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这也印证了我们更熟悉的——用爆竹驱赶”年兽“的传说。

民俗中的声声爆竹寄托了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在大型烟火表演中,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之惊艳令人赞叹!如此的艺术,将人类文明对烟火/欲望控制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导演蔡国强的另一个作品《天梯》将这种升华,推向了极致。

〈〈〈返回目录。

相关范文推荐

    让地球妈妈不再哭泣(模板19篇)

    优秀作文可以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精准的观点表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优秀作文是在某一领域内表现出色的文学作品,它具有深刻的思想、精巧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优秀作文能够打

    初中生的学习生活自我评价(模板17篇)

    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自己的表现,不仅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和努力。以下是一些自我评价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

    花儿朵朵开的大班科学教案(热门15篇)

    在大班教案中,教师需要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目标,能够全面培养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交等各方面能力。欢迎大家阅读以下的大班教案范文,相信对您的教学会有所帮助。

    大年初一的小(热门18篇)

    只有不断地阅读和学习优秀作文,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产生优秀的作品。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新学期开学典礼教师代表演讲稿(汇总13篇)

    通过演讲稿,教师可以向听众传达教育价值观、学科知识、学习方法等重要内容。尊敬的听众,教育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珍惜并善加利用,共同培养下一代的优秀人才。

    开学典礼初中新教师代表发言稿(专业19篇)

    开学典礼是学校给学生们鼓励和期望的时刻,激励他们在新学期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学典礼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

    中班数学的认识和书写教案(热门16篇)

    中班教案可以引导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掌握了这些中班教案范文的编写要点,相信你能够编写出更加优秀和适合的教学设计。1、通过游戏的方式,

    人力资源辞职信(优秀21篇)

    人力资源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下面是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实践,它们将为您提供灵感和思路。尊敬的领导:你好!我于7月9日入职,来公司

    选登我的家乡济南范文(17篇)

    优秀作文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唤起共鸣,并引发对话和探讨。阅读优秀作文范文,有助于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我的家乡是美丽的泉城——济南。我爱我的家乡,因

    小学体育篮球活动教案(优秀21篇)

    小学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编写小学教案,我们整理了一些教案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