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方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论文(实用5篇)

时间:2023-10-08 作者:念青松2023年教育方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论文(实用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我们应该重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不断提升方案制定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应该怎么去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教育方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的逐渐强化与普及,幼儿教师的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中重要技能之一的英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儿师范学校的英语课,目前英语课堂的现状如何,是否存在一定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试从目前幼儿师范学校英语课堂的现状,谈一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英语课堂创建的可行性。

关键词:幼儿师范;英语课堂;个性化学习;服务型英语课堂

前不久,教育部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普及学前教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亮点。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工作要点》中也把“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研究制订加快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作为工作要点之一。可以说,学前教育将是今后很长时间教育部的一项重点工作,更体现了全社会的需求。搞好学前教育,重中之重是教师资源,而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儿师范学校因此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在学校的诸多课程中,英语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对幼师生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适应不断发展的幼儿双语教学的需要。

然而,办学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幼师生素质高低悬殊较大,对不同于一般课堂的英语课堂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所以研究目前英语课堂的现状,认真研究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把握其专业特点及心理需求,强调英语个性化学习,创建服务型英语课堂,才能满足幼师生自身发展需要,进而实现社会的迫切需求。

一、幼师英语课堂的现状

目前幼师英语课堂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和老师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产生亦有许多因素。

从学生方面,笔者在徐州幼儿师范学校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摸底测试、谈话等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查问卷表数据显示54%的学生喜欢英语,其余46%的学生对英语的感觉是一般甚至不喜欢。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为注意力常常不集中,有的讲话,有的睡觉,有的看小说。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一部分是因为对英语课不感兴趣,另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历来学习习惯差,无论什么课都是混时间的样子。教师如果总是去训斥这部分学生,就会影响上课进度,如果不管,教师又会因为看不下去而很生气。

(二)调查问卷表数据显示65%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学习英语,而不知道英语学习过程中哪部分是基本技能,哪部分适用于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纯粹就是为了考试过关,能顺利获得毕业证,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激情。因此,英语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调查问卷表数据显示85%的学生不会购买相关英语书籍,课堂笔记情况也较差:都有记笔记占5%;一般有记笔记占14%;较少记笔记占70%;没有笔记占21%。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灵活,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一时还难以扭转。没有能够做好短期和中长期学习规划,没有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做好个性化学习的构思。

同时,从教师方面,通过听课、交流、反思等方式,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变化

根据笔者深入幼师英语课堂听课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多数英语教师课堂上采用的都是讲授法。平日的课堂上,大多数的英语教师把课堂45分钟中的35至40分钟花在了讲生僻词汇、短语、语法项目、分析课文结构和内容上面,在这期间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的听讲。剩余的时间中还要除去阅读、书面作业等花费的时间,能够真正用在口头练习上的时间很少。教师认为学生的基础薄弱,不适合进行口语实践,在学生所进行的极其少量的口头练习中,也是“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这一类能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类型,不需要学生进行太多思考和创新。

(二)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更新较慢

在幼师学校,教师不必像初高中教师那样为了升学率而努力拼搏,这样教师的压力就减少了许多。在压力不大的状态下,能够选择自己主动更新教学理念的教师实在是不多。大多数幼师学校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常规的培养,而忽略了对教学理念与技能的培训。组织得最多的教学交流也就是在校内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而许多教师去听课也只是为了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

(三)教师之间缺乏课堂教学经验交流

(四)课堂上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与行为

英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师是在用一门外语教授一门语言,语言中更多体现的是人文主义。如果教师只把自己放在高处,不去树立服务意识,不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无法满足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英语教师应该努力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民主的学习行为方式,教师帮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与判断,让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有选择学习的'机会,在个体关怀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探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英语课堂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幼师英语教学虽然有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积极创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服务型”的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学习英语服务,应该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的主体地位应由以往的教师转移到学生。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培养和提高使用英语能力与技能的助手,成为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服务者。服务型课堂应该关注以下特点:一是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满足其自主发展需要;二是服务型英语课堂的特质;三是教师的服务意识行为和课堂教学模式。

(一)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满足其自主发展需要

学生的自身条件不同,基础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根据测试成绩、调查和访谈结果,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为高分组,有强烈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性格外向;b层次的学生为中等组,对英语学习兴趣一般,学习动机较强,性格活泼开朗;c层次的学生为低分组,几乎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性格内向。每组包含3层次,每层次2名学生。教师指定一名小组长,负责每次活动的任务分配和记录,并在学期结束时总结小组成员表现,给出评价等级。小组长被告知组内成员的性格特征、英语基础等信息,要求小组长在分配任务时充分考虑组员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关注每一层次的组员。在教学准备中,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教学中运用不同教学手段,使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每一次课堂上都有不同的收获。根据发展需求配以相应课堂任务,从中各取所需,发挥特长,提高能力。

(二)服务型英语课堂的特质

服务型英语课堂区别于一般英语课堂,它应该具有一些独特的特质。服务型英语课堂是一种英语教育意识、师生角色、教学责任的转变与演进,其核心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理的帮助与服务。

(三)教师的服务意识行为和课堂教学模式

三、结语

美国学者普遍认为:“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是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师。”因此,建立主动学习的机制,抓住幼师学生的专业特点,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共同创建服务型英语课堂,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位英语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卜庆艳.个性化发展与个别化课堂教学策略实践探讨[j].时代文学,(15).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田金美.大班英语个性化教学的课堂管理研究及其实践[j].科教文汇,(23).

[4]宋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个性化学习的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6).

[5]何娜.幼师英语教育中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

教育方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论文篇二

一、问题提出

(一)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与实际态度

1.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最大的方面

1.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被试教师对阻碍他们专业发展的十二个影响因素进行由强到弱排序,对排在第一序列的统计结果依次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低”’(13.4%)

(一)小学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同、知识能力的适应与发展状况为“中等偏上”

其一,各有五分之一的被试教师不想做教师和不喜欢教师职业,这一现象不容忽视。从事教师职业者自身的幸福与快乐、生活质量会直接影响小学生身心发展与小学教育状态。其二,小学教师主动学习与自觉探究的意识与能力状况并不乐观,与其他方面相比更显弱一些,这是制约他们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三,小学教师将自身专业发展动力与阻力主要归因于外,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小学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强。这样的归因不利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持久动力来自于自身的生命发展需要。

(四)小学教师最喜欢“脱产进修”,不喜欢“校本培训”

(一)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支持性条件

尽管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从脱产培训变为形式多样的工作渗透培训是国际教师教育的趋势,但基于我国具体情况,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需要兼顾校本培训与脱产进修,且要有政策保证。脱产进修的时间、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目前已探索的一些做法值得完善与推广,如师范大学生“顶岗实习”等。

教育方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论文篇三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学术教育相对应的专门教育,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既有文化理论课教师,又有专业基础课教师,还有实践课教师。实践课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主导类型教师,是指从事实训、实习指导、专业技能课、实验课、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工作的教师,也指公司和企业兼职教师,他们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其专业发展程度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专业素养提高为宗旨,通过培养或培训以及个体自主学习和反思,使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自主与专业自觉、专业伦理、专业服务等专业素养及其结构不断更新和演进,并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直至完善。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具有复杂性和联系性。正如法国的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所说“对于世界上复杂的事物来说决定的因素是多样的,常常不能把这多种因素化归为一种因素,甚至也不能在其中确定一个主导因素导致低估其他因素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把多种因素看作是相互隔离的,而应看到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干预。”深入探讨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影响因素,既能扩展高职院校教师研究的领域,又能为提出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一、个体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本体

正如兰德曼所言“人总是保持着他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但他也得为了完善和确定性而不断地奋斗。”影响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因素主要来自于教师专业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特征及其变化,在变化中达到专业成熟与完善。

(一)知识因素

知识与技能是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养分。“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知识的价值在于“知识不仅是一个如何认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引导我们如何生存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问题,而且要关注知识对于人的生存意义的指引和生命境界的提升问题。”实践课教师教学的实践性、专业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决定其知识结构与其它类型教师有着重大差异,实践性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知识,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决定和引导着教师在实践中的行动,它是指教师在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所际遇的课堂情境和实践困境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认知范畴知识和应用范畴知识。认知范畴知识是实践课教师对人文科学、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等事实、原理和规律认知的知识,它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其所从事职业和专业的认知工具,它影响着教师对专业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应用范畴知识是教师在技能教学中关于怎么做的技能知识和如何做的人力知识,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技能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自我知识,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性知识,是实践课教师能够准确、快速和有效传授学生技能的保障,它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现实中,实践课教师通过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实践教学和自我反思与学习,使自身知识及其结构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技能因素

技能是人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日常中一般把技能与技术、技艺相等同。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是人类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实践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其劳动性质和生存方式使其受不同层次和类型技能的影响,技能的高低和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1.实践课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发展。实践课教师的劳动性质和生存方式要求其应具备高度专业的技术和技艺,它们一方面来源于职前培养过程中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教师示范的模仿和演练,这是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早期路径。另一方面来源于教师从业过程中对专业技能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程度。2.实践课教师作为教学技术人员的技能发展。这是由教师教育者身份和实践性与操作性的职业性质所决定的。教师不但要知道技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传授并使学生有效的掌握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就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并能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监控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等。教学技能虽不直接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却间接影响着教师对技能传授的效果以及学生技能掌握的多少。实践课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一方面来源于职前培养时期对教学理论理解和掌握基础上的模仿与演练,一方面来源于教学工作中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经验的反思与。

(三)专业发展动机因素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它是满足需要而追求特定的意识,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主要是需要、兴趣、理想和抱负水平等。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人的学习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不同内驱力会带来不同的学习行为,且三种内驱力在人的动机结构中的比重会随着人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因职业和教学的特殊性,使得三种内驱力在促使教师确立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标准上有所差异。认知内驱力占主导的教师,会把实践性教学、培训和自我反思等看作是理解事物、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师从认知的获得中得到满足。因此,这种类型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追求自身的成长与成熟,把获得高层次知识和技能作为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内容;自我提高内驱力占主导的教师,会把职业和专业看做是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把知识和技能看做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本。因此,这种类型的教师把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获得社会地位和威望,专业发展的内容追求的是社会标准;而附属内驱力占主导的教师,其自身专业发展既不指向知识和技能本身,也不把专业发展看做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获得领导、同行的赞许和接纳。教师作为一个发展的主体,同一个阶段会存在多种动机结构,无论哪种动机结构占主导,只要合理,必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兴趣,促进教师合理理想和价值观的形成,使教师获得成功感,反之,教师就会失去兴趣和理想,产生挫折感。

(四)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因素

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操、职业信仰和职业良心等。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支柱,它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双向互动性。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与教师的职业精神与职业伦理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一个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教师,他会有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和人格理想,并把社会要求、家长期望和学生需求等外在因素纳入到自身的责任范畴并成为推动自身专业成长的动力。他相信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与自己专业成长在职业中是融为一体的,自己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声筒或教材的扬声器,而是一个具有职业良心的个体,他会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来维持教育公平与公正,并从所从事的职业中获得信心与信仰,使自身达到更加成熟与完善。

(五)个体反思能力因素

美国的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是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对经验进行重组和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反思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显行为。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容,又是实现方式。从历史发展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经历了“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三个阶段。其中,“实践反思取向”阶段是连接前后两个阶段的桥梁,它强调实践课教师要从被动的技能型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反思。此外,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实施有效实践教学的保障。实践课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密切相关,而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更是关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生独立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反思,才可以帮助自己从感性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调控和教学评价等,以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二、学校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

(一)学校的组织文化与生态环境因素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和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它对教师的行为起着导向、规范与凝聚作用。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高职院校教师的组织文化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构成的关系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学校因素。在我国,学校教师组织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科层制。科层制下,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具有明确的权责划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等级服从关系等特征。科层制组织文化使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自主、专业自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实践性教学的课程、内容、方法选择权受到限制。教师参与专业发展培养与培训的机会不是来源于法律规定的权利,而是更多取决于行政领导的意志。因此,学校须按国家有关“学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思路,改变科层制的组织文化,使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在组织中形成教师自觉发展专业,提升能力的心理环境,健康、融合、和谐、民主的组织环境以及广开言路、心理沟通、宽严适度、管理得当的工作生态环境。

(二)学校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在特定的教育范畴和领域内,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其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等。每个教师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对他人或群体的情绪、生活、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也会对组织的气氛、沟通、运作和效率均有极大的影响。首先,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人际关系。任何类型学校的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人的教育本质决定了师生关系因学生而发生。正如卢乃桂言“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希望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准备高素质的教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也就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所处阶段的重要标准。其次,同事关系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人际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同事之间无论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或性质是否相同,都因培养人才的需要而发生了关系。这样的关系也因不同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发展的差异而带来同事间因价值取向的差异和利益划分不公平的矛盾。这样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处理得当,无疑将在教师间产生良性竞争而形成学习的好风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再次,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现实教育管理中,领导与员工因岗位和职责的差异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该关系在本质上统一于服务中,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领导和员工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者。因此,两者在追求自身专业成长中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两者和谐的关系才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三)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因素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它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和改进,而不是鉴定和奖惩。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的制定来源于学校对教师价值判断的取向。学校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取向,就会有相应的评价制度产生。教师评价制度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的选择。高职教师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对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主要倾向于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对技能的掌握、示范和传授能力,也就是注重对教学能力的评价,而对教师知识、道德伦理、学生关注和学术研究等领域的评价处于较低或忽视的位置。这就造成学校形成结果评价高于过程评价、教学能力评价高于智能评价、教学评价高于研究评价的教师评价制度。这样的教师评价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职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专业的片面发展,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社会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因素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人们对教师在社会中作用和影响的认可。“认识和评价教师社会地位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工资、待遇、福利、住房、晋级等经济性因素,也有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威信、荣誉、尊重等非经济因素。”实践课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由职业高等教育在整体的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由于受传统“重知识、轻技能”教育观念的影响,政府和社会对职业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往往把重点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这也造成职业高等教育被受教育个体或群体看作是选择高等教育的“底线”,因此,高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其社会地位没有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对高职教育价值产生了怀疑,也没有形成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高职教育在整个社会中较低的地位,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较低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而教师较低的社会地位又会影响着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在教师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和态度。此外,教师较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也会减弱社会上优秀高层次专业和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吸引力,从而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后备力量和专业化程度。

(二)管理制度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实践,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必须以制度作为保障。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以规则和管制形成对行为施加的一系列约束、检验行为是否偏离了规则和管制的一系列程序、一系列的道德和伦理行为规范。”制度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激励性等特点。制度的强制性一方面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遵循教育的法规和达到教师的从业标准,保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促使社会和学校必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培养和培训机会,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制度的规范性能够确保教师培训程序的规范化以及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的专业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外在保障;制度的激励性特点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健全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能够增加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能够根据教师劳动成效大小实施奖惩,这有利于激发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的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教师教育认可与审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人事聘任(聘用)制度等,发挥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功能,使教师专业发展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

教育方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论文篇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持的态度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只有在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中加大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成效的关注,才能真正将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内容运用到教学中,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作用。因此,当下要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思想,这是对教育进度和效率的负责,是对教育创新改革在实践中的真实反映。本文就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探索的发现与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带来的新鲜血液,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然而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这里不得不提出新出现的一个专业词汇——教学效能,他有一般教学效能和个人教学效能两部分。首先要说明一下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持的信念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在很大意义上突出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贡献,在付出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思想。一般和个人教学效能的区别在于看待教学关系上是双方还是一方,教师的教学一方面讲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相合作的过程,另一方面讲教师必须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对策和方案,有的放矢,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进度。教学效能作为一个社会新鲜名词有着不可忽视的曝光度,是当下教育关注的热点,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信仰、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的优良,是教育高层密切追踪的教学方向,尤其是对高校教育教学效能的关注度甚是高涨,在此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从此步入了正轨。

二、影响高校教育效能的各个环节

(一)高校老师自身的阅历和综合素质

俗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人的经验阅历是人生道路上重要的影响因素,放在教学效能感上就是说,人生经历不同教师教学效能感也不同。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讲,个人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能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的关系,教学能力又与阅历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教学效能感的强弱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生阅历和工作能力。

(二)教学经验

量的积累最终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没有一口吃个胖子的先例。因此经验恨重要,很多励志的历史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爱迪生发明灯泡就是在一次次的排除中积累经验最终找到合适的灯丝。所以教师的教学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改造和确定了教学效能感,是教学经验带来的思想上的改变。

(三)教学过程中的思想的更替换代

教师作为一个思想活跃的知识群体有着相当大的教学主张的认知,那是在教学过程中凭借教学经验一点点积累和更新的,这就教师教学中新陈代谢的体现。教师本身就处于一种学习的氛围中,无论是人事交往中、还是书籍读阅过程中都在刷新教师的认知与时代接轨,因此很容易认识到教师效能感的意义和发挥其作用。

(四)高校的教学评价

上过大学的人都清楚在每一次的成绩查询中都要进行教学评估,也就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更加全面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教育人士的不满和异议,然而学生的评价是对教师教育工作改善的主要因素,也是教师对教学效能感重新定位的考量源头。

三、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改善措施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学校的整个教学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程度,教学效能感会加深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责任感,激发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率。因此,可见教学效能在高校教学中的推动作用,是对教学任务的积极推动,为加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还要密切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加强管理、实行奖罚激励体制

高校在教师的科学管理要加强,完善教育制度,针对教师要制定一些时间的活动记录,鼓励教师积极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并做笔记留样,方便学校今后进行的评奖评优活动,以硬性规定来调动高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提高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二)定期对在校教师进行教育和引导

教师对于教学效能感的认知和更新树妖学校协助。因此定期进行特定的教师教育和指导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完善教学方案,更加充满动力和信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任务中去,不断弥补自己对于教学认知的欠缺,紧跟时代的步伐,全面配合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

(三)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

所谓人无完人,身为教师更是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短板,避免消息闭塞造成的教学信念落后的情况,不断从身边的教师身上吸取营养,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

(四)由心出发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心境决定的,教师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摆正教师的工作态度,才能树立正确健康的教育信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拥有健康的教学效能感,全面提高教育效果。结语教师教育效能感的提高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本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一句话来得实在,教师积极健康的教育信念必定是没差儿的。

作者:刘翳菲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教育方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论文篇五

1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迅猛,面貌曰新月异,特色益发鲜明,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竞争力。一般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面向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为目的。众所周知,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获取知识和熟悉职业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如何加强实践教学己成为近年来探讨的热点。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和强烈的技能应用性的专业,主要是为旅行社、景点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等培养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灵活的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从业创新意识的技术性、应用型、职业化的服务与管理人才。强调博学识、宽视野、远见识、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方向,这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十分注重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

2“一个核心”实践教学的目标指向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应该紧紧围绕“一个核心”一就业而展开,坚持以为旅游行业领域提供服务为宗旨、市场为导向,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为中心,树立能力为本的思想,理论够用为度,强化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以“圆满完成学业,学成本领就业,抓住机遇创业”的“三业”教育为抓手,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大胆的有益的尝试。一个就业率低下的学校是很难谈得上办学成功的。而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追求的实践教学,必须注意以下环节。

(1)以市场为导向。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类型等实际情况,依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结构确定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从业人员培养模式,以确保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而这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开展。

(2)以服务为宗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其培养的人才服务面向的区域应该立足于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要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培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立足地方、面向省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生产、管理一线,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旅游行业高级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手段,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旅游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3)以能力为本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为办学工作的中心。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果得到提升,就能进一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在社会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里的素质主要包括独立处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操作适应能力、理论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对于旅游服务与管理人员来说,要求尤高。

(4)以实用为原则。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加强,一切教学手段、方式和内容都得遵循一个重要原则一实用。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专科在校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和宝贵,无论在对其理论教学或者实践教学时,都必须注意实用的原则,让他们学有所用、学能立用、学能好用,这就要求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要始终贯彻实用的原则,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学习和掌握与其旅游行业与职业紧密相关的各种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很快适应未来就业需要。

(5)以动手为关键。实践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动手实践,离开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毫无帮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可适当让他们参加一些科研工作。旅游专业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也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做。这既是对其原有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检测,也有助于増强其观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3“两腿走路”实践教学的明确定位

31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训操作课程齐头并进

高职院校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但现在许多学校仍将实践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根据理论教学的安排来确定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中,要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应有的重要地位,避免出现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零散、重复的现象,努力构建相对完整,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训操作课程相辅相成,构筑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増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相对来讲动态性大,涉及到旅游行业更是如此。因此旅游管理教学计划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要以当前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社会和企业需要为依据,进行调整和完善。

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可以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让学生参加旅行团,以一个游客的身分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风景名胜进行认识实习,同时也观察旅行团中全陪、导游的工作,并进行模拟导游讲解将他们领进旅游工作的门槛;另一种方式是建立比较稳定的旅游服务专业实习基地,由各专业课程老师分别下到实习地,各自就所讲授的内容制作出整套的实习项目,如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景点模拟规划实习等,让学生纖些项目参与实习。

3.2专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拓展并驾齐驱

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要的是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化旅游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在经济时代,培养和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从事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工作,由于行业特点,既要求从业人员是个知识渊博的“杂家”,又要求具备较强的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各方面能力,达到优秀人员的条件要求非常之高。因此,为了培养深受社会青睐的从业人员,要求我们在旅游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増强感性认识,帮助其接受、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因此,通过实践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拓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果得到提升,就能进一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在社会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里的素质主要包括独立处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操作适应能力、理论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

3.3职业通识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统筹兼顾

当前高职院校旅游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相当普遍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旅游行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职业素质好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高职旅游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能“专才”化,忽视职业整体素质的培养。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操作技能和业务施行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的具体目的既包括旅游行业最基层服务技能的掌握,更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旅游行业、企业管理环境的熟悉,对旅游业经营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旅游行业实际管理活动的考察和见习。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职业通识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应该相互结合。可以按“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类课程平台对全校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素质养成的培养。学科基础课模块是按学科类群设置的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和相同学科类群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原则上相近专业尽可能横向打通。学科基础课平台内课程采用统一大纲、学分、学时、教材,为今后打通专业基础课,按大类招生培养奠定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在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融合和优化通识课程平台按一级学科,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按二级学科由学校统一搭建,相对稳定,体现“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的要求,为后期专业教育奠定厚实基础。

3.4专业实践理论与企业案例分析携手同行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改革另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实践指导教材。旅游院校应该在考虑多方实际的基础上,选用和编写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教材。另外,还要广泛调查和时刻关注旅游行业人才需要的特点和变化,以适宜地调整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做到专业实践理论与企业案例分析统筹兼顾。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一方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要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进一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増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建设和引进高水平、多样性、立体化实践教材,既体现基础性又体现先进性,既体现学科的内涵、内容的更新,又反映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使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促进虚拟、仿真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对辅助教材一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3.5教师“走出去”与“引进来”比翼双飞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较高水平、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措施来加以解决。“走出去”是指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经历的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或闲暇时间走进企业进行经验积累和实践锻炼,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适应了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引进来”是指可以聘用具有丰富经验的相关企业服务或管理人员来校兼课。比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要么是曾经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的现任教师或者正在从事导游工作的职业导游。这样,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师资策略既精简了机构,又提高了效率,符合高职高专的实际需求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

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繼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颁布的《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职业证书方面的要求。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都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资格。许多国家的应用型大学都在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他们从企事业单位招聘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余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是高级主管来校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学校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师资资源,也要从社会上选聘专家、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师资力量。在学院内部,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还应该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到各大单位进行相关业务进修和锻炼。要基本形成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术职称结构、双师型结构较为合理的学院、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