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教学心得分享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时间:2023-10-01 作者:ZS文王最新科学教学心得分享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科学教学心得分享篇一

读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后觉得该书十分适合小学科学老师借鉴,它抓住了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学的一些困惑,使我看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没有大量的科学知识,也没有真正地掌握科学探究式的教学,对探究式教学经历了懵懂到入门的阶段,有这本书指引方向真是一大幸福的事。

学习了本书,让我知道了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学生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上过科学课的老师都深切的感受到上好一节科学的难度是很大的,学生课堂中探究活动进行的越好,老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即使是精心准备的课也有可能课堂教学中一句话没有落实,一个要求没有说具体,而导致探究的效果不佳,甚至是一节课的失败。

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切实的看到探究的效果,教师工作量是很大的,书中提出“作为科学课的教师需要掌握或了解三方面的知识: 科学概念和模型、教学法以及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这三方面的知识对于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预设课堂教学,以适合学生的语言进行科学概念的解释。而且“教师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目的理解引导着科学教育课堂活动的方向”。教师的科学教育应该面向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只有明确了科学教学目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这个大目的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为这个大目标而服务。

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教师的入门阶段,想要得到晋升,课堂的语言组织非常的重要,作者为我们提供探究的各个环节中的一些引导语和提问,(p46——49)这些引导语和提问很有代表性,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细节,进行科学的探究,提高探究的效率。我摘抄了书中的这些适合在课堂上运用的引导语的提问内容,如以下:

为了搜集我们需要的证据,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需要做什么实验?这是一种好方法吗?这样做公平吗?

我们能用其他方法吗?那可能好一点儿吗?

我们做这个实验时需要一定的顺序吗?

我们从哪儿能得到帮助?谁能帮助我们?

……

我们首先需要做什么?我们怎么样分工,谁做社么?

我们怎样用这些物品和工具?我们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我们小心地做了吗?你想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我们应该记录什么?

我们看见了什么?它意味着什么?

我们可以用什么模型去分析这些数据?

我们得到的数据支持我们原来的设想吗?

我们得到的数据支持什么解释和不支持什么解释?

这样的结果令我们满意吗?

我们确信我们得到的结果吗?

它意味着什么?有其他方法吗?

我们以前看过类似的事吗?

这样的结论和我们原来的想法一样吗?

这样的结论对我们有用吗?

我们可以怎样向别人显示我们的结果?

教师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提出适当的引导和具体的问题关系一节课的成败,只有经过不断的课堂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科学教学。

科学教学心得分享篇二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大单元教学的理念渐渐被广泛认可。在大单元教学中,我认为科学这门学科更是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分享我在科学大单元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科学大单元教学强化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重视学生记忆和理解方面的能力,常常忽略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在大单元教学中,科学老师需要在教学前对本次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具备全面的教育知识、科学知识和实验技巧,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多样化,还要能够接受学生的质疑和挑战。因此,科学大单元教学需要我们从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等多方面提高自己的水平。

其次,科学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前,我对实验类课程难度较高,学生普遍反映乏力,很难给出满意的答案。但在大单元教学中,实验课已经变得更加有趣、丰富和实用。例如,在普及科技方面,老师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做“小手电筒”,学生会体验到实际上为什么射电信号会改变,为什么在拐角处一定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措施。重视实践探究能力的开发,让课堂生动、幽默、有趣,学生学起来也更有成就感。

再次,科学大单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产品设计环节中,学生需要选定一个自己认为错误或是缺失的产品,然后以批判的态度进行反思和修改。进一步增加了学生投入时间、精力,亲自亲眼尝试的内容,更能让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信心,根据自己的学科理解判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进行实验和总结,最后创作成产品,形成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因此,科学教育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兴趣相关的自主地学习和探究能力。

当然,科学大单元教学同样存在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如沟通交流能力、诊断辅导能力、革新试验能力等方面。尽管如此,实践证明,科学大单元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养,让科学更有生命力,更有探究科学事务的动力和意愿。

总而言之,科学大单元教学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探讨知识点的之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的功能和用途。在实践技能方面也更能及时掌握,更具有实用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实际性。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深化大单元教学理念,以一种更加普遍、有效的方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学教学心得分享篇三

20xx年4月20—21日,我受学校领导派遣,有幸参加了由安康市教研室和岚皋县教研室联合举办的“市、县教研联动科学观课议课活动”。本次活动地点在岚皋县城关二小,市、县教研室负责人及部分学校的教导主任、语数教研组长参会。活动分两个板块组成:专题讲座板块---县教研室黄仲武主任、市教研室小学数学研究员李志、市教研室小学语文研究员侯曙光,分别作了《基于课堂观察的实证分析与教学指导》、《教研员如何走进课堂做研究---观课、议课的思考》、《基于改进教学的观课议课》的专题讲座。观课、议课实战板块---参会人员分语文、数学两个组分别对对城关二小的四位教师的课例进行了观课、议课。

之前对观课、议课的了解只是来自网络或书本,理解比较肤浅。通过本次参训活动,对观课议课的概念、好处、指向、基本方法、问题与困惑、策略、记录方法、反馈技巧等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结合研训内容,我反思了“传统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的存在的弊端:大多时候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拿着凳子就进课堂,提着凳子就走人,带着思考的听是很少的。评课也只是流于形式,即使评课,也只是少数人发言,大多人保持沉默。有时评课环节干脆就省去了。这样的教研活动有什么意义呢?有什么作用?说真的,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也正是平时教师们锻炼的少,缺乏指导,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研讨课、赛教课,很大一部分教师不知从何说起,课堂的诸多问题也难以发现,当然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难以的到改进与提高。

传统的评课方式,容易使授课教师精神受挫,缺乏安全感。由于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的几个权威人士手中,他的肯定与否定,直接决定课的优劣。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那就要用到“科学的观课议课”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课本来就没有优劣之分,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节课都是生命的表达,都凝聚着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我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可以通过发问,教师澄清问题,探讨教学新的可能。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我认为观课议课的首要前提是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情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效果,这样在议课中才能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

观课---用心灵感悟课堂,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观”对观课的老师来说不只是形式,而实质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议课---用对话理解教学,不是要评判出优劣,而是分享经验,改进策略,完善行为,探讨教学的新可能。

总之,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方式需要改进,观课议课的方式、方法、策略需要学习和完善,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科学教学心得分享篇四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教育也在逐步推进。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教学新报道不断涌现,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教材也应运而生。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从“科学教学的现状”、“新的教学方式”、“新教育模式的优点”、“教师改变思维”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看科学教学的现状。目前,我国传统的科学教学方法是以讲解为主,而学生的角色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不少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科学知识,在将来出现实际问题时,仍然无法实际应用所学的知识,这往往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和无力。

针对这种情况,科学教育的新的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新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互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互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沉淀。

新教育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设定目标,并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期望。同时,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认识体系和思考方法,并逐渐摆脱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对于偏低的学生而言,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在科学领域的自信心,促进他们更好地实现科学学习的目标和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借鉴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必须也要有思维的改变,学会倾听和启发,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和自己积极的可能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科学知识学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的结合背景和融入实践。

未来,科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趋向于个性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服务的对象变成了含有不同了解学生的差异,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灵活出奇地开展科学教学,满足不同群体的各类需求。

总之,科学教学新报道体现了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代表了教育与科技的不断深入,对于培养有思想、有想象力且有基础的青年才智,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教学心得分享篇五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学习新课标活动,通过这段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首先,科学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能够做到师生互动。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努力用新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上好每节课,尽量选用一些比较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次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在识字与写字方面,新课标规定,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在老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三至四年级学生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科学“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科学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在写作方面,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在写作中,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最后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合理利用资源,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教学质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