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单元教学反思与总结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文轩苏教版数学三年级单元教学反思与总结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模板5篇)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单元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一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们试着计算两位数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竖式计算),并让同学们说出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进位次数不同。)

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

(二)讲授新知:

出示课本第15页图片,让同学们认识这些动物,并引导学生回答这四种动物分别属于哪个种类。

接着让同学们看图下面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试着分析。教师让学生试着讲解“已知种类”、“中国特有种数”以及“濒危和受威胁的种数”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保护动物的思想,让同学们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让同学们试着从15页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找出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页上面的简化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统计表。

由学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种)

再让同学们不用笔算,是这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教师指导估算的方法。)

再让同学们用笔算计算出,让一名同学上黑板列式计算并点评。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写“答”。并根据学生计算的实际情况做单独指导。

(三)强化新知,巩固练习:

让同学们先估算、后用竖式计算第16页“做一做”第1题。

65+7839+8667+9543+88

教师巡视,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与提示与解答,特别是不要忘了进位,计算要认真……

(四)课堂小结:

着重提示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方法,渗透估算的思想。

(五)课外作业的布置:

1。第16页“做一做”第2题(用竖式计算);

2。练习四第2、3题。

六、板书设计加法

98

+215

――――――――

123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单元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二

本单元主要掌握showmeyour…句型以及简单的问候和几个简单的关于文具的英文单词,教学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在进行教学时,先通过对熟悉的动物的复习引出并学习新的句型,这样过度自然,易于学生接受掌握。可以用歌谣或者说唱的形式,使单词的学习生动有趣;对于句型showmeyour…通过tpr活动得到操练,并将前面所学的文具单词加以巩固,学生兴趣很高,掌握得也比较好。单词和句型的学习都要回归书本。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发挥了小学生爱说、善于表现的优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单词效果比较好,句型学生就学过即忘,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还不够吸引学生,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很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新颖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单元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三

一、口算。

40×5=720÷8=8×50=88÷4=

120÷3=6×90=6300÷7=9×700=

84÷2=150÷3=270÷9=93÷3=

7×600=14×6=12×8=180÷2=

400÷2=48÷4=99÷9=15×5=

二、填空。

1、39÷3读作(),商是()。

2、16×5读作(),积是()。

3、80里面有()个十,900里面有()个百。

4、5000里面有()个千,也可看作()个百。

5、4乘70再减去28得()。

6、3个40相加得(),60是2的()倍,60的2倍是()。

7、因为4×9=36,所以40×9=()。

8、计算16×7时,可以这样想:10×7=(),6×7=(),

()+()=()

9、计算36÷3时,可以这样想:30÷3=(),6÷3=(),

()+()=()

10、小华看一本书时3天看了60页,那么他每天看()页,照这样计算,他9天共看了()页。

三、脱式计算。

=

=

3、列式计算。

1、3个900相加是多少?2、比35的3倍多28的数是多少?

4、小明的爷爷、爸爸的体重各是多少?

5、(1)还剩多少页没看?

(2)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单元教学反思与总结篇四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作业反馈:

练习中的1―3题学生完成得比较好,但在解决第4题时,由于24米长的篱笆围的是三面,(有一面靠墙),要先求出一面的边长,是24除以3,而不是除以4,有些学生理解为,一面的篱笆长为24米,用上了24乘24。有的学生将24除以4,当成四面算。此类的,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正方形的面积的题目还需要练习。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学生对公顷与平方千米面积概念的建立很难,何时选用“公顷”何时选用“平方千米”,有时候自己觉得都比较难把握。因此做题目时,我都是先从网上进行查阅后,心里有数了,才让学生练。普遍说来,在种植园、或花园、公园之类的用“公顷”,在说地区面积大小时用“平方千米”,不知我的这种理解对不对。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中有这样两道题目错的较多:1、判断: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2种拼法。有些学生把相同拼法的不同方向摆放认为是不同的方法。2、一面墙粉刷,长8米、宽4米,里面有两扇窗,是边长2米的正方形。此题,用图出示。很多同学算出墙的面积后,也知道要减去窗户的面积,但从算式上看,都减去正方形的'周长。看来,学生对面积与周长分开独立计算时情况好一些,混在一起,有些混淆。需要再进行对比练习。

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反思:这节课当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后,时间已经占去了大半,因此进行练习的时间不多,练习的第7题学生对洒水车的运行不大能理解,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把第7题提到课堂上进行练习,并讲解洒水车的运行情况,使之明白,求洒水的大小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作业反馈:

此次作业的第三题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5平方厘米的图形,你能画几种?周长相等吗?我要求学生画出后,算出图形的周长,发现较多学生画出的2种图形算出的周长相等。这样对学生理解“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应该进行汇总,再进行比较。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单元教学反思与总结篇五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建立观念。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四、课时安排

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千米的'认识2课时

吨的认识3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

生: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教师直接指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新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

3、提出学习目标:

1)1分米有多长?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

2)1分米等于几厘米?1米等于几分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展示内容

1、小组内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2和“做一做”

2、全班展示

(1)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2)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分米与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等于10厘米)、(1米等于10分米)

(3)、汇报课桌的长、宽、高。

(4)举例说明长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二)活动过程

1、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收集信息(优生的创新做法,学困生的错例)

2、组内合作,质疑问难。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中,适时调控合作时空。

3、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书本第6页第5题。

2、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3、书本第6页第6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