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汇总10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HT书生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汇总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反思篇一

在教学的过程,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月球的宇航员在月球面对说话能够听见吗?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的好的,因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想,或者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进行回答。有的学生能,有的不能。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我想现在的孩子读书读的比较的多,因此学生就会更好了解相应的科学知识。在下面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很是自然的想到了空气。那么空气是否传播声音呢?这个实验的设计我是首先做了个书上的演示实验,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蜡烛被震灭了。然而这个实验只是说明音乐有能量,而且声音的振动引起空气振动,从近及远的传播的。下面有设计了将闹钟在钟罩里罩住,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理解空气能够传播的声音的。

在学生实验验证了空气能够传播的声音的之后,我顺便提出水能够传播声音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设计怎样验证这样猜想。在这个时候,我们同学们将闹钟封上塑料袋放入。学生能够非常好的感受效果。这样实验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的人为在各个小组都能把材料备齐效果会跟好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准备材料。这样的学生才能够体验实验的乐趣。

在固体能传播声音的实验中,学生做的也很好。

现在我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小组的合作的问题。学生能够在小组的更加的积极一些会更好的。因此我想在需要对于学生分组积极的调整,同时对于那些不积极的学生的进行教育,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作用,体验自己在小组内学习乐趣。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反思篇二

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为研究我们人类的身体结构导入。通过两次脚站立和双脚站立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保持平衡,并感受人体外形的和谐美。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转入到对“人体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猜猜人体内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人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人体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的结构特点,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围绕自己的身体展开各种各样的研究活动,让学生们一起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健康地生活!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描述,理解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借助实验和想象,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教师活动材料:土电话、水槽、铃、线、纸杯、尼龙绳、棉线、木条、铝箔。

小组活动材料:纸杯、尼龙绳、棉线、木条、铝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出示“土电话”

师:这是个土电话,你们说这个土电话能通话吗?

师: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师:你为什么做出这样有趣的表情和动作。

生:我听见他说“做鬼脸”的指令。

师:描述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生:略(学生对听的过程进行描述)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振动物体与声波

(若学生回忆有困难,借助教材图片)

生:水面的波动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

师:刚才同学描述了纸杯里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其实就像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形成水波一样,纸杯里的声音也是一波一波的从纸筒到棉线到纸筒再到这个同学的耳朵。我们把这称为声波。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师:敲击音叉,你听见声音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

生:空气

师:我说话你听见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

生:空气

师:我们知道了原来声音是可以通过空气(气体)传播的。(板书:气体)

师:声音既然可以通过气体来传播,那么大家想一想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吗?

师: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操作

听一听在水槽中用音叉去碰铃铛,能不能听到发出的声音。

说一说,有没有听到从水中发出的声音?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刚才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板书:液体)

师:这节课老师准备了尼龙绳、棉线、木片、铝箔等四种固体材料。(展示材料时,把材料贴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种材料传播效果好?哪种材料传播效果较差?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记录单(见附录)。

师:有了这些材料,思考怎么设计:可以证明声音在固体中是怎样传播的?

生:讨论

生:汇报(在汇报中形成实验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老师多媒体展示)

生:实验活动

汇报分析整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效果也不同。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效果也不同。

四、拓展

师:(媒体出示图片)想一想,鱼儿为什么会跑开呢?

生:(回答)

五、分析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今天仅仅是研究了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研究的材料也是有限的,那么声音能不能在其他的固体中传播呢?在其他液体和气体中呢?这个就需要大家有时间在家里去做这个实验了。

附录:记录单

铝箔(1)

木片(2)

尼龙绳(3)

棉线(4)

预测排序

实验排序

我的发现

六、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觉得学了很多东西,是的,要上好一堂课是需要精心锤炼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争取更多的.机会,趁着年轻,好好地学习,以便更早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静下心来想想,有得有失,在这里结合科学老师们给我的建议谈谈自己不足的地方。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教学用语,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语方面应该比较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过程之间衔接语言用得不太好。

其中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位,应该把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数据,而其中又有些数据比较雷同呢?是因为误差的存在,导致这么多的不同,而误差又有很多种,比如线没有拉直,听筒的关系,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损坏等等多种原因,有的数据出现的次数多,大概就是因为它的传声效果比较好的缘故。

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拓展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2、让学生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3、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2、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资料库中的.《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阅读材料。一个塑料发声罐、几粒黄豆、棉花、毛巾、废报纸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怎样才能避免听力受到伤害呢?

揭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探索研究

1、远离噪声

(1)播放一段悦耳的音乐,让学生说说听的过程中的感受。

(2)提问:你们有没有听到过嘈杂刺耳、使人心烦意乱的声音,谈谈听到这些声音时的感受。

(3)学生阅读资料库中《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一文。阅读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

(4)引导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怎样保护听力?就如何使用耳塞等进行讨论。

2、控制物体发声

(1)用塑料罐和其他材料做一只“发声罐”。

(2)制定一个改变“发声罐”发生的计划。

小组合作计划并实验。

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小“发声罐”发出的声音?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发声罐”不发声?

把小组的意见集中、修改,选取小组最满意的方法试试。

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的计划并展示本组的实验。

(3)师生将各种方法进行归纳:这些方法从本质上看可分为控制声源和阻碍传播途径两种方式。

(4)布置学生课后对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减少噪声的进行调查。

3、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

(1)说说你认为我们说话的声音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说说你在不同环境(如医院、图书馆、电影院等)里的感受。

(3)讨论:我们在不同的环境里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声音呢?

(4)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课后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控制声音的措施。

五、板书

悦耳的声音使人愉悦;

嘈杂的声音使人烦躁。

医院、图书馆、电影院、教室等要保持安静,和别人交流要轻轻说话。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噪音对我们的耳朵及身体健康是有害的,我们应减少噪音,并设法减轻过高过强的声音。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验噪音和悦耳音乐之间的感受,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接着,通过学生们对以前听到的噪声的描述,来认识噪声对听力的.危害。音乐是不是就对我们的听力没有危害呢?也是不能让学生去听过高或过强的音乐或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来体会的。所以,通过学生以前的一些行为经验来说明噪音的危害,进而教育学生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第二部分是活动“发声罐”,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制作“发声罐”,并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领会“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在让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和方法减轻“发声罐”声音的过程中,去思考声音是怎样被控制的,这些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积累控制声音的经验,有助于对减少噪声方法的理解。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多思考,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一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给自己也给别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达到让学生养成“爱护自我,维护他人”的好习惯的教育目标。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反思篇六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也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静电现象从未做过深入的探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几个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物体间的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或的,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电流的形成。

我在教学中采取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的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下,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以及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学生小组经过研讨知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相同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懂得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的道理。但是,我对学生实验能力过高地估计,没有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因此,备课时要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反思篇七

本节课以学校音乐会上的唱歌、器乐比赛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从而产生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为学生创设猜想假设的情境,比如:可以带来吉他为学生弹奏,可以指导学生在说话时,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声音的产生。在这个环节,学生猜想出声音是摩擦、敲击、击打、拨动等产生的,但是也有很多的学生直接说出: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对于此种情况,是我没想到的,但是在课堂上,我因势利导,那怎样证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呢?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课本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够简单地说出证明的方法。这时我因势,出示小鼓和一些碎纸屑,帮助学生验证想法。在实验验证环节,给学生时间去玩音叉,在玩音叉时,学生可以感受到音叉的振动。这再一次证明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节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证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难点是教师该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这些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法的选取,实验记录的填写。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反思篇八

这是我的`第一节真真的科学课,最多要反思的是自身问题

1、上课条理不清,重难点不突出

2、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没什么评价

3、时间不够,这一课的内容两课时才上完

以上这几个问题是我上完第一节课后感受最真切的,要在备课上从多方位去考虑。不管怎样相信自己会进步!!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反思篇九

我执教了科学课《植物的叶》。课堂上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由于三年级学生还不能从事独立完整的探究活动,所以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上。此外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前让学生去收集树叶,并提出要求,这样学生就会到自然中有目的的观察和采集,同时就会有不同的收获。再通过课上的观察学生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牢牢记住抓住问题开展探究,具体事物来自生活身边,容易让学生接受,具体明确,指向性强,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课始,让学生对带来的材料分类,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无序的,感性的。后两个活动把学生的思维梳理清楚,让学生明白分类方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习得和掌握方法。这几个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像剥笋,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分类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通过比较分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没有抓准核心的内容,课题是《植物的叶》,教学应让学生认识到叶子的多样性,上完课后让学生有一种“自然界叶的种类真多呀!”的感叹。

2、出示具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叶过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筛选海量信息,找最有效的信息。(可这样操作:不同的小组分发代表性的叶子,有的组是形状方面的,有的小组是叶缘方面……)

3、在最后部分的拓展,将搜集到的叶做成粘贴画或标本。因时间关系指导不到位。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反思篇十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欲望,让孩子动脑动手,在感受和体验中进行科学探究。下面,我就以本课为例,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表演小魔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课堂伊始,我先给学生们表演“瓶‘吞’鸡蛋”的小魔术,当学生聚精会神地看完我的小魔术以后,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看着孩子那惊愕的表情,我趁机引导学生: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这时,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我想知道为什么广口瓶能把鸡蛋吞下去”、“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把鸡蛋推到广口瓶里去的”等等,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探究欲望。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科学课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重要。

二、引导学生科学猜想,为后继探究做好铺垫

在学生看完小魔术提出问题以后,我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本课的猜想需要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在三年级时对空气探究已有的知识储备。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层次不一样,因此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猜想会有很大出处,比如有些同学说把点燃的小纸条放在广口瓶里,鸡蛋被广口瓶“吞”下去,是火把鸡蛋烧下去的,像这样非常不切合实际的猜想,需要老师及时推翻。而有的同学认为鸡蛋被吞下去是和空气有关,这时我及时引导:空气在这儿到底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接着思考,这时又有学生认为是广口瓶内的空气支持燃烧,空气减少了,压力变小,外面的空气压力把鸡蛋推下去了。像这种有根有据的猜想,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肯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能为后面的科学探究提供指示目标,为课堂上的科学探究做好铺垫。

三、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精益求精

本节课,我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如:广口瓶、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玻璃片、矿泉水、饮料瓶、食盐水瓶、水槽、吸管、注射器等,让学生针对以上实验材料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汇报实验方案时,教师要通过组织双边活动,让学生说出每个实验设计的目的,比如“瓶子吸纸片”的实验,要让学生知道瓶子里装满水的目的是让里面的空气全部排空,保证里面空气的压力为零;再比如“食盐水瓶吸水”的实验,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的目的也是保证瓶子里没有空气等等;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想证明空气具有一种力量,必须创造一种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保证容器内排净空气,只有保证容器内排净空气,才能体验外面的空气是不是能给容器一种力量。在这一环节,设计实验时间要长,要充分,并且让学生把设计实验的目的说出来,他们的实验目的才更明确,科学课上让学生设计实验就要要求学生精益求精!

四、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大气压力的秘密

探究学习中,学生经过大量的实验,长时间的观察,每个同学都会发现许多问题。如何将学生在课堂中自己的发现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只去实验不去分析交流,学生就没有机会进行整理、归纳、概括这些思维活动,这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训练,一些共性的实验现象也就不会被揭示,这样的科学探究就显得没有很大意义。

本节课,在学生制定好探究计划以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实验探究,探究完毕,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参与质疑提问,让实验现象所体现的实验本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了一个正确的结论: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会很明显地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实验取得了初步探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重复做“瓶子吸纸片”的实验。让他们将杯口朝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转动,看看纸片是否会掉下来?结果学生又在欢快的动手感受中,得出第二个正确的结论: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也就是说一个在空气中的物体,它的各个方向都受到大气压力。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大气压力,我接着给学生播放了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通过欣赏这个实验,加深了对大气压力的认识,知道空气中确实存在着大气压力,并且压力非常之大!同时,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播放,也让学生证实了自己探究实验的成功,鼓舞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心,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