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文言文默写名句练习及答案(模板9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LZ文人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文言文默写名句练习及答案(模板9篇)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写范文范本时,我们应该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观点的独特性。接下来分享的是一些经典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篇一

(1)田家少闲月,————。(白居易《观刈麦》)

(2)树木丛生,————。(曹操《观沧海》)

(3)————,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4)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6——————,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人不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8)——————,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9)世有伯乐,——————。(韩愈《马说》)

(10)—————,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1)五月人倍忙

(2)百草丰茂

(3)采菊东篱下

(4)病树前头万木春

(5)淡妆浓抹总相宜

(6)大漠孤烟直

(7)将军白发征夫泪

(8)商女不知亡国恨

(9)然后有千里马

(10)己所不欲

(每小题1分,错、漏、添字均不得分。)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篇二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阅十余岁阅:

不亦颠乎颠: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

众服为确论。

翻译:

【小题4】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2分)

答案

【小题1】c(2分)

【小题2】阅:经过,过了。(1分)颠:通癫,疯狂。(1分)

【小题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分)(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2分)

【小题4】a(2分)

参考答案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可直接判断,可用反选排除法。c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本题中阅是古今异义字中,颠通假字,要注意辨析。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比如物理古今异义,要有古义解释,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从文中找到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句子,理解后据此选择答案。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篇三

(1)——————,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2)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酒困路长惟欲睡,——————。(苏轼《浣溪沙》)

(4)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5)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6) ——————,风多杂鼓声。 (杨炯《从军行》)

(7)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8)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9)人们常用“ ——————, —————— ”,来表达自己在艰难困苦面前,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展望。

(用李白《行路难(一)》中原句回答)

(1)山河破碎风飘絮

(2)赢得生前身后名

(3)日高人渴漫思茶

(4)淡妆浓抹总相宜

(5)人迹板桥霜

(6)雪暗凋旗画

(7)俱怀逸兴壮思飞

(8)塞上燕脂凝夜紫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篇四

文言文阅读。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把画线的地方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死而后已()

(3)士不可以不弘毅()

(4)温故而知新()

3.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简要谈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让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1)生气、发怒;(2)停止;(3)刚强,勇毅;(4)学过的知识

3.(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学习和思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意对即可)

5.要做到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相互体谅。(意对即可)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篇五

(1)关关雎鸠, ———— 。(《诗经·周南》)

(2)欲穷千里目,——————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6)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7)——————,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 (《〈孟子〉两章》)

(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 ————,———— 。”这表明他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

(1)在河之洲

(2)更上一层楼

(3)长风破浪会有时

(4)会当凌绝顶

(5)长河落日圆

(6)只缘身在最高层

(7)落红不是无情物

(8)必先苦其心志

(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每空1分,有错、漏、添、倒,本句不得分)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篇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

传不习乎()死而后已()

【小题2】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1)人不知而不愠()(2)温故而知新()(3)是知也()

a.通智,智慧b.了解c.知道

【小题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小题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传说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举出一个)

答案

【小题1】通悦,高兴生气老师传授的知识停止

【小题2】(1)b(2)c(3)a

【小题3】c

【小题5】温故知新、举一反因材施教、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说是通假字,传为活用字,应译为传授的知识。已、愠均是用法较固定的词。

【小题2】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中的知分辨时要用心一些,前一个为了解,的一个知道、学到。

【小题3】其都指前面所说的我师,但之前者指善者,后者指不善者。所以应选c。

【小题4】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罔殆,都是课本注解中的重点字,分别译为迷惑而无所得有害。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5】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很多都是耳熟能详的,如文中提到的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择善而从等,但这些不可以写出来,因为题干中的还起到限制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写如:因材施教、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等。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于字词句子的相关内容应有识记,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还要由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大积累的力度。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篇七

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一、选择题

1.《秋水》中北海若对“自多”的态度是()

a.反对

b.赞成

c.无所谓

d.顺其自然

参考答案:a

2.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

a.庄子

b.河伯

c.北海若

d.河伯与北海若

参考答案:c

3.本文阐述的观点是()

a.在无限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无限的

b.在无限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c.在无限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在有限和无限之间

d.在无限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渺小可怜的.

参考答案: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c

二、填空题

1.《庄子》亦称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参考答案:《南华经》;道

2.庄子,名____________,后世将他与____________并称“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周;老子;老庄

3.庄子的主张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无为

4.出自《秋水》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5.本文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与__________对话的寓言故事。

参考答案:河伯、北海若

三、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浚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们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不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这段话实写了哪两种自然界景物?虚构了哪两个神话人物?

参考答案:黄河和北海(今渤海)。河伯和北海若(河神若)。

2.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庄子文章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

参考答案: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3.这段话说明庄子文章说理时常用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对比方法。

4.写出由这段文字概括出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原来的意义。

参考答案:“望洋兴叹”:河伯仰视着北海若而发出感叹;“贻笑大方”: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篇八

二、填空。(每空1分,共45分)

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以语录体和体为主。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2、《论语》与《》、《》、《》合称为“四书”。

3、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

,?

4、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5、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6、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

7、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

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0、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12、《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

13、《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

14、写出五个在《论语》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篇九

瘐质,字行修,少而明敏。八岁诵梁世祖《玄览》等十赋,拜童子郎。开皇元年,除奉朝请,历鄢陵令,迁陇州司马。大业初,授太史令。立言忠鲠,每有灾异,必指事面陈。而炀帝性多忌刻,齐王谏亦被猜嫌。质子俭时为齐王属,帝谓质曰:“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何向背如此邪?”质曰:“臣事陛下,子事齐王,实是一心,不敢有二。”帝怒不解,由是出为合水令。八年,帝亲伐辽东,征诣行在所。至临渝谒见,帝谓质曰:“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质对曰:“以臣管窥,伐之可克,切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帝作色曰:“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自退也?”质又曰:“陛下若行,虑损军威。臣犹愿安驾住此,命骁将勇士指授规模,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事宜在速,缓必无功。”帝不悦曰:“汝既难行,可住此也。”及师还,授太史令。九年,复征高丽,又问质曰:“今段复何如?”对曰:“臣实愚迷,犹执前见。陛下若亲动万乘,糜费实多。”帝怒曰:“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岂有成功也!”帝遂行。既而礼部尚书杨玄感据黎阳反,帝大惧,遽而西还,谓质曰:“卿前不许我行,当为此耳。今者玄感其成事乎?”质曰:“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终必无成。”十年,帝自西京将往东都,质谏曰:“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帝不悦,质辞疾不从。帝闻之,怒,遣使驰传,锁质诣行在所。至东都,诏令下狱,竟死狱中。

(节选自《隋书·列传·卷四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官职任免中的常用词语,例如“左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本文主人公就由鄢陵县令升任为陇州司马。

b.太史令: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等,为朝廷重臣;隋炀帝时负责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为从五品官员。

c.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

d.西京、东都:在不同时代所代指的城市不同。如本文中,西京指长安,东都指洛阳。到北宋时东都指开封,西京指洛阳。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瘐质聪明机敏,屡受提拔。他八岁就能背诵梁世祖的多篇赋文,隋文帝时做过鄢陵县令和陇州司马,隋炀帝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b.瘐质刚正不阿,个性耿直。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而且两次阻止炀帝亲征,即使被夺爵罢官也不屈服。

c.瘐质富有远见,才能超众。他认为炀帝亲征劳民伤财,只需派遣精锐出其不意去攻打敌人即可;他还料定叛军不得民心,一定不能成功。

d.瘐质心怀社稷,情系苍生。他反对皇帝连年征战和出巡,主张安抚百姓,与民休息,使他们能全力耕作,尽快过上富足的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2分)

(2)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2分)

1.【答案】b

2.【答案】a (左迁,降级。)

3.【答案】b (原文并没有显示出“他被夺爵罢官”。)

2分:采分点“事”(征讨)、“度”(估计、估量)、“当”(相当)、“不”(同“否”)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1分。

(2)翻译:玄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但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

2分:采分点“素”(向来)、“因”(依靠、凭借)、“冀”(希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2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