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曼珠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的文件。请点击下方链接,获取一份完整的教学工作计划模板,供您参考使用。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一

本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例1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列表呈现了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通过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比值,发现各个比的比值都是80,理解80是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由此得出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在数量关系中,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是旧知识,速度一定是这个问题情境里的规律,是正比例概念的生长点。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

试一试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购买铅笔数量和总价的表格里有三个空格,先计算买4枝、5枝、6枝这种铅笔的总价,让学生体会铅笔的单价每枝0。3元是不变的,总价是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依次回答其他三个问题,得出铅笔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的结论,并用式子总价/数量=单价(一定)作出解释。试一试的认知线索与例1相似,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比例1大,使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体验更深刻。

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教材第63页要形成正比例的概念。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首先用字母表示数量,每个实例里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分别是路程和时间或者总价与数量,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分别是速度和单价,因而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然后把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表示成y/x=k(一定),并指出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用抽象的字母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是认知难点,教学要联系两个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字母表示具体的数量?字母式子表示常见数量关系?字母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的过程,加强对式子y/x=k(一定)的理解。

练一练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是把正比例概念具体化,利用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具体地说,是分析这个情境里的生产零件数量和所用时间的比的比值是否始终保持一定,如果具备y/x=k(一定)这种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否则就不成正比例。学生在第62页试一试里已经进行过这样的分析和判断,那时是依据连续的四个问题进行的,现在要求他们独立开展有条理的推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的方法。练习十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3题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不成正比例。可以根据表格里填的数据进行推理,因为周长与边长的比4/1、8/2、12/3、16/4的比值都是4,面积与边长的比1/1、4/2、9/3、16/4的比值不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也可以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推理,从边长4=周长可以得到周长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确定的数4,即周长/边长=4(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从边长边长=面积可以知道,面积虽然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面积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变化的量,即面积/边长=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前一种思考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适宜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也符合《标准》的要求。后一种思考没有利用数据信息,推理的难度较大,不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教材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突出正比例概念的内涵:两种相关联量的比的比值保持一定。

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按照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了解正比例图像是直线对以后画图能起两点作用:一是画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如第64页练一练),可以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二是如果按正比例关系画出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表明画点出现了错误,应及时纠正。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要指导学生利用画垂线或画平行线的技能,尽量使得数准确些。如估计2。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要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过这点画横轴的垂线,得到垂线与图像的交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根据垂足在纵轴上的位置估计行驶的路程。

练习十三第4、5题配合例2的教学。判断实际问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看画成的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不成正比例。另一种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利用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比、求比值,从比值是否相等作出成不成正比例的判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应用后一种思路,在判断活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安排的教学活动线索和例1十分相似。在表格里可以看到笔记本的单价在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在变化,而且每组相对应的单价和数量的乘积都是60,这不仅是算得的,还和题目里的用60元买笔记本相一致,因此用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一定)表示这个问题情境里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反比例,是两个成反比例的量。试一试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在填表时体会工地要运的72吨水泥是确定的。然后思考三个问题,抓住每天运的吨数与需要的天数的乘积是多少,乘积表示什么数量以及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式,从每天运的吨数天数=运水泥的总吨数(一定),理解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通过上面四个实例的研究,学生初步感知了反比例的含义,于是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两个量的乘积,把反比例关系表示成xy=k(一定),形成反比例的概念。

练习十三第6~8题配合例3的教学,重温认识反比例的过程,应用概念进行判断,从而加强对反比例的理解。第8题在方格纸上分别呈现了三个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三个周长都是14厘米的长方形,看图在表格里填出各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前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121=12、62=12、43=12,即长宽=面积(一定),得到的结论是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后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61=6、52=10、43=12,这些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不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教学这道题要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强化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第9~13题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包括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的比较,成比例的量与不成比例的量的比较,比例尺与正比例关系,还要寻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编排这些练习,要通过比较与判断进一步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概念,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要联系正比例的概念体会比例尺的意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要体验生活中经常看到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培养数学意识。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二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六、课后作业。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三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四

p50第3——8题,正反比例关系练习。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判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知识练习。

2、练:950第4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三、综合练习。

1、练习:p50第5题。

想一想:这三种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练习十二第6题、第7题。

3、做第8题。

提问:从直线上看,支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习。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练习与测试》p25第五、六题。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五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谁能用比的知识说一说我们班男女同学的人数情况?

(指名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

回顾与整理。

1.(1)举例说一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尺以及它们的应用。

预设。

生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如5÷2,可以写成5∶2。

生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如8∶4=24∶12。

生3: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比例尺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生4:配制农药会应用到比的知识;地图上一般都有比例尺。

……。

(2)说一说比与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例。

各部分名称。

0.9∶0.6=1.5。

前项后项比值。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3)出示教材83页“回顾与交流”2题。

学生独立完成,思考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全班交流。

预设。

生1: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比的前项;除法算式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比的后项;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相当于比的比号。

生2: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比的比值。

强调: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所有分数的分母及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六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1234567……。

总价8.216.424.632.841.049.257.4……。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x/y=k(一定)。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4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出示表1。

路程(千米)5102550100。

时间(时)1251020。

表2。

速度(千米/时)1005020105。

时间(时)1251020。

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

判断: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被除数-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

(3)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七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实物投影。

一、复习。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

(2)用铜制成的零件的体积和质量。

(3)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5)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

(6)圆的周长和直径。

(7)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二、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9~13题。

1、第9题。

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a与b成正比例,并且在a=1。。时,b的对应值是0。15。

(1)a与b的关系式是a/b=()。

(2)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3)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2、甲、乙两人步行速度的比为5:6,从a地到b地,甲走12小时,乙要走几小时?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八

优点: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九

1.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a自然语言b列表c画图d关系式。

2.举出生活中正、反比例的例子。

3.完成课本84页巩固与应用。

独立完成,班内交流。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十

教学内容: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十一

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这一课时,我就开门见山的向学生提问那谁来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完成这张表格。出示小黑板。

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总结出两种比例关系下两种量不同的变化规律,即另一方面的不同点。

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我只是简单的安排了复习,让学生口述正反比例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做几个判断正反比例的题目,在实际上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复习完成上面的表格。

目的有两个:

1、使一部分不能完整说出意义的后进生有个清楚的再认识,达到巩固旧知的教学目的。

2、为让学生准确说出两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铺设道路。学生常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总结两者的联系表达出来,所以这一小小的临时改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个人认为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复习的设计也要多样化,要把复习当作新课一样来加以修改、创新,让复习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十二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到了大学还在继续着对函数的学习,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只是对函数的最初级的最浅显的认识,但却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函数的学习。从多方面理解变化的量,打破了思维的局限,利于今后函数概念正确的建立。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教学内容。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 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例1中的变化与不变。

指名说说,表中有哪两种量。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学生完整的说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教材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试着完成,并交流回答四个问题。

三、概括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板书)。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y:x=k(一定)。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练习十三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2题。

4、 做练习十三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完成书上的问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的量。

独立判断,交流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判断,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填在书上。

五、全课总结。

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板书。

课后感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2。

1、先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同学们,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并用直线连起来。

提问:(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点分别表示什么吗?(任意指几个点让学生回答)。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学生描点。

学生按要求操作完成。

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启发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已知图象的交点;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纵轴的交点;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做好后展示学生画的图象,共同评议。

问:你们画出的表示打字时间和打字个数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第(3)个问题。

2、练习十三第4题。

既可以根据图象的特点说明,也可以从图象上选取几个点,求出比值来作判断。

第二题要求估计,答案出入是允许的。

3、 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相互间说一说。

学生回答,要说明理由。

讨论第(4)小题后,引导学生在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总结。

说说,议论议论。

板书。

例2(图像)。

课后感受。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6~8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且知道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两种相关联的量可能出现的另一种比例关系——反比例。

板书课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

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数量和单价的乘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总价(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

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三、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xy=k(一定)。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6~8题。

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第8题。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

2、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十五

我们发现教材把比的认识放到了六年级的上学期,学完了百分数之后就认识了比,而删除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以及应用正反比应用题。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图片),加入了变化的量(图片),、画一画(图片)、探究与发现(图片),等内容。

为什么加变化的量、画一画、探究与发现等内容?

由困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课标》中,更强调了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念打下基础。学生绘图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亲身体验的过程,是他“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只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加深了对函数的认识。多种研究也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应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函数图像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变量的变化关系,并且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更好的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和课后的作业中找到答案。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到了大学还在继续着对函数的学习,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只是对函数的最初级的最浅显的认识,但却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函数的学习。从多方面理解变化的量,打破了思维的局限,利于今后函数概念正确的建立。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通用16篇)篇十六

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在7:9=21:27中,其中7与27叫做比例的外项,9与21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艺术教案设计服装(优质13篇)

    教案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大班教案的设计也在不断创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新颖的大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少年闰土读书笔记感悟与体会范文(21篇)

    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

    饭店租赁简单的合同(精选18篇)

    租赁合同应包括双方签字确认、合同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确保双方的权益都得到保护。如果你需要签订租赁合同,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来了解合同中的基本要素。出租方:(简称甲

    读后感高中(热门16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文学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观察力。以下是小编从网络中收集的一些读者对畅销小说的读后感,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和讨论。捧起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

    一年级期中班主任工作总结(精选13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促使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持续进步。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回首这半学期的

    普洱茶中的温暖(专业16篇)

    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我们都应该努力写出优秀的作文来。感谢以下作者的分享,他们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思考。那是腊月二十六的一天,那天出奇的冷,天空还布

    写我的家庭(汇总15篇)

    作文是我们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写出优秀的作文。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推荐一些获奖作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热情和潜力。有四个人——爸爸和

    又是一年平安夜大全(18篇)

    优秀作文词藻华丽,句式灵活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绪的飘渺。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和句子,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借鉴和思考。。平安夜,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我

    公正授权委托书(优质19篇)

    授权是指一个人或者机构赋予另一个人或者机构拥有某种权力或者行使某种权力的权利。委托是指一个人或者机构将自己的权力或者职责交给另一个人或者机构代理或者担任的行为。

    用一个字总结过去教学的一年(精选17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职业道路中的里程碑,每一次总结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欢迎大家阅读下面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起分享教育教学的成果和心得。《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