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雁落霞

范文范本的积累和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积极学习和实践。如果你对写作感到困惑或者找不到灵感,不妨先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一

[摘要]戴维森认为,一个意义理论的证据就在于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条件,而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结果证明是他用该语句表达的意义和他的信念的函数。为了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这个问题,戴维森引入了“宽容原则”。他通常在以下三种意义上使用这种原则:

(1)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对于他们共同环境的本质具有相同的认识;

(2)假定说话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信念;

(3)假定说话者是理性的。

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由于戴维森并没有论证全能的解释者关于其环境的认识的确是真的,并且对引起信念的对象的本质没有给予保证,因此仅仅依靠宽容原则,尚不可能确保得到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真理。

戴维森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一系列富有独创性和挑战性的观点在英美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语言哲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意义的阐述成为当代很多分析哲学家工作的出发点。根据戴维森的观点,关于一种语言的一个恰当的意义理论应当是这样的:假如一个人得以知道这种理论,他就将会理解这种语言。众所周知,在戴维森看来,这样的意义理论应当采用塔斯基式的真理理论的形式,因此他围绕这个话题进行的大部分著述都是在阐述这种理论的恰当性条件。粗略地说,他认为意义理论的证据就在于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条件。然而,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结果证明是他用该语句表达的意义和他的信念的函数。为了对话语进行解释,我们需要某种关于信念的知识;而为了认识信念,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对话语进行解释。这意味着没有关于意义的先在知识就不可能推断信念,没有关于信念的知识就不可能推断意义。为了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问题,戴维森引入了“宽容原则”。“宽容原则”最初主要是一个方法论的原则,对解释活动进行约束。后来,戴维森将对意义和信念的指派与合理性问题结合起来,进而指出“宽容原则”可以产生反怀疑论的认识论结果。然而,由于戴维森并没有对“宽容原则”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因此,“宽容原则”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彻底的解释是什么关系,它是否具有回击怀疑论的批驳力,关于这些问题还存在着争议。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对“宽容原则”进行探讨,以期对其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

一、“宽容原则”的含义。

“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获得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正如戴维森所言,“宽容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个具有一种可行的理论的条件。”然而,到底何为“宽容原则”呢?戴维森并没有对此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和明确的阐述。戴维森对“宽容原则”的认识散见于他的多篇论文中,他通常在几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这个原则。在他的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三种不同意义上的宽容原则。在他的早期论文中,戴维森通常把宽容原则看作是这样的一种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对于他们共同环境的本质具有相同的认识。例如,在《彻底的解释》一文中,戴维森就曾经指出:“我们想要的是这样一种理论,它满足对真理理论形式上的限制条件,并获得人们最大程度上的一致同意,这也就是说,就我们所告知的而论,使库特(以及其他人)所说的话尽可能经常地是正确的。”在《思想与谈话》一文中,戴维森也指出:“因此,最终必须考虑的支持一种解释方法的方而就是它使解释者与说话者一般来说是一致的:根据这种方法,当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并且根据解释者的观点这些条件成立的时候,说话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就持这个语句为真。”在《论认识图式这种观念》一文中,戴维森同样认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的全部知识就是一个说话者持语句为真,并且我们不可能假定他的语言就是我们自己的语言,那么我们不知道或者不假定关于说话者的信念的许多方面,我们就甚至不可能迈出解释的第一步。因为只有能够对话语进行解释才可能获得关于信念的知识,因此,开始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要假定信念的一致。”

上述引文表明,“宽容原则”预设了解释者与说话者在信念上的“一致”。在这种意义上,解释者应用“宽容原则”的一个结果就是他发现说话者与自己对于他们共同的环境大体上具有相同的认识,至少在这种意义上足如此,即指派给说话者的信念将被解释者所分享,解释者与说话者的信念内容就是解释者和说话者共同的环境中的事件或者条件。除了假定说话者与解释者具有大体上一致的信念之外,戴维森还赋予了“宽容原则”另外一种含义,即假定说话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信念。在《信念与意义的基础》一文中,戴维森指出,“我建议我们把一种语言的说话者持语句为真这个事实看作是证明该语句在那些情况下是真的自明的证据。”

在《思想与谈话》一文中,他又指出:“解释之所以可能,其原因在于我们能够先排除大量错误的可能性。一个使人们对大量错误的语句表示赞同的解释理论不可能是正确的。通常的情况必定是,当一个说话者持一个语句为真的时候,该语句就是真的。”在《关于真理与知识的融贯论》一文中,戴维森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指出:“当一个解释者发现说话者的这样一个语句,说话者在他认识的条件下对该语句有规律地表示赞同的时候,他把这些条件看作是说话者语句的真值条件。”

戴维森赋了;“宽容原则”的第三种含义是假定说话者是理性的。在下面的引文中,我们可以找到“宽容原则”在这种意义上被使用的佐证:“以一种使一致最大化的方式进行解释,这种方法论的建议不应当被视为依赖的是关于人类智力的宽容的假定,这种假定可能被证明是假的。如果我们无法寻找到一种方式把一个生物的话语和其他行为解释为揭示了一组根据我们的标准大体上是一致和真的信念,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那个生物是理性的,是具有信念的,或者表达了任何东西”。在《思想与谈话》一文中,戴维森又指出:“这里融贯在以下两种意义上含有理性的观念,即:不仅需要解释的.行动根据所指派的欲望和信念必须是合理的,而且所指派的欲望和信念还必须相互匹配。虽然这个关于理性的方法论假定并没有使向主体指派非理性的思想和行动成为不可能的,但是它的确对这样的指派施加了某种压力。”

鉴于存在上述这些关于“宽容原则”的不同阐述,人们无论把哪一种阐述作为基础,都会对以它为基础而获得的理论产生重要的后果,从而得出关于“宽容原则”可靠性的不同结论。下面我们就对“宽容原则”与彻底的解释的关系做一分析。

二、“宽容原则”与彻底的解释。

在戴维森看来,所谓彻底的解释,就是根据对说话者的态度和话语意义的知识没有任何预设的证据对他的话语进行解释。“彻底的解释应当依赖于这么一种证据,这种证据既不采取关于意义的知识的形式,也不采取关于信念的详细知识的形式”。因此,彻底的解释者能够用来对说话者的话语进行解释的资源极其有限。不过,他可以扮演田野语言学家的角色,对说话者的行为及其环境进行观察。通过对一个说话者的环境的观察,解释者可以发现在特定的条件下说话者对一些语句恒常地表示赞同。这样,彻底的解释者可以进入一个说话者的语言的第一个通道就是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这种初始证据在彻底的解释中之所以可以被利用,其原因在于知道说话者对哪些语句持真(这也就是说,哪些语句他们相信是真的)既没有预设关于他们信念的详细内容的知识,也没有预设关于他们持真的语句意义的知识。正如戴维森所言,“关于行为的或者倾向的事实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给予描述,这种方式并不假定解释,但是一个解释理论可以以这些事实为依据。这种行为的或者倾向的事实将会必定成为意义和信念的向量”。

然而,一个说话者持语句为真是由下面两个因素决定的:说话者关于世界的一般信念和他认为语句具有的意义。在戴维森看来,如果一个人相信,认为s意味着p,那么假定若p为真,s意味着p,并且s因此也为真,则他就可以有理由推断s为真。如果我知道在时间t一个说话者s持一个语句s为真,并且如果我知道s相对于说话者s在时间t的含义,或者知道说话者持语句s为真所依据的信念(假定他知道s的意义,并且根据这个信念和他的其他信念获得这样的信念,即s在时间t是真的),那么我们就能够解决这个对子中的另一个因素。正如戴维森一再强调的那样,这表明,信念和意义是如何纠缠在一起说明话语的。这也就是说,一个说话者之所以在某个场景中持语句为真,一方面是因为他说出那个语句的含义,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信念。在解释中,如果我们必须依靠的一切就是诚实的言语这个事实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在不知道意义的情况f推断出信念,并且我们也不可能在不知道信念的情况下推断出意义。因此,彻底的解释者所面临的问题就如同理性选择论者所面对的问题一样。“概略地说,我的论点是我们应当把意义和信念看作是一个单一理论的相互关联的构件,正如我们已经把主观价值和概率看作是决策理论的相互关联的构件一样。”在行动的理性选择中,如果我们把行动的选择看作是表现了行动中的偏好的话,那么一个人的理性选择就取决于他对自己认为可以获得的选择的偏好。一个人对一种选择的偏好反过来又取决于以下两种因素:一个人可以采取的行动将要导致的结果的相对合意性和一个人所认为的可能产生每一种结果的机会。例如,一个人面对这样的选择,是否要接受针对一场比赛的胜者的打赌。在这种情况下,在接受打赌与不接受打赌之间进行理性的选择,就取决于这个人对赌赢或者赌输这种结果指派的相对合意性,取决于他对产生每一种结果的概率所进行的评估,取决于不接受打赌的相对合意性。在决策论中,要对一个主体的实际选择进行解释的话,我们就必须努力地寻找到一种方式对相对合意性和主观概率这两个未知变量中的一个变量进行约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最初是由弗兰克·兰姆赛(frankramsey)提出来的。假定偏好是由相对合意性和主观概率产生的结果的话,那么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一个主体的行动偏好中的某些模式,它们足以确定两个独立的决定因素中的一个。与此类似,在彻底的解释中,解释者必须从持真的语句中确定对语句指派意义和对信念指派内容。如同决策理论一样,我们可能希望持真语句中的某种模式将会有助于揭示语句的意义。正如戴维森所指出的那样:“为了厘清事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方法,它将一个因素看作是稳定的,而解决另外一个问题。”这种方法就是引入“宽容原则”,把信念看作是确定的,从而解决意义的问题。

在彻底的解释中,根据对说话者的环境的观察,解释者所获得的说话者的持真态度,它指向的是一个说话者在回应其环境中的事件或者条件时时而持真、时而持假的那些语句。引起说话者对这类语句持真态度的因果链开始于他个人环境中的某一事件或者条件,这导致他形成了一个信念;具有这样的一个信念反过来又导致他持自己语言中的那个在当时表达了这种信念的语句为真。这就意味着根据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与其环境中的条件之间的关联,通过假定那些由环境中的条件激发的关于这些条件的信念(场景语句表达了其内容的那些信念)是真的,我们就可以获得对说话者的语句的解释。因此,“宽容原则”假定,大体上说,说话者关于其环境的信念是真的,这种假定是为了保证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与激发信念的环境中的条件相关联,从而通过确定信念的内容而获得表达了该信念的语句的意义。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假定说话者关于环境的信念为真这种意义上的宽容原则,从方法论上解决了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问题,通过假定说话者的信念为真,彻底的解释者可以保证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就是该语句为真的自明的证据,从而解决了意义的问题。

然而,在对说话者指派真信念的时候,彻底的解释者首先要发现,在说话者的环境中,什么显著的特征构成了他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持一个语句为真的理由,这实质上依赖的是解释者如何看待说话者对环境的认识,即彻底的解释者向说话者指派的是他自己对那种环境条件的信念。因此,为了把说话者在什么条件下持语句为真的事实用作一个真理理论的证据,我们必须假定他们相信我们认为他们应当相信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要迈开解释的第一步,彻底的解释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依据他自己关于真理的某些标准的认识,向说话者的语句指派真值条件,并且把这个真值条件当作说话者在持语句为真时实际上获得的真值条件。正如戴维森在《形而上学的真理方法》一文中所言,“如果我正确地向你指派了信念的话,那么你就一定具有与我自己的信念模式相同的信念模式。因此,毫不奇怪,只有当我的解释使你与我大体上一致的时候,我才能够对你进行正确的解释。”这就意味着,在彻底的解释中,为了获得初始的证据,使解释有可能进行下去,彻底的解释者必须假定被解释者与他具有相同的信念,即“宽容原则”所假定的解释者与被解释者在信念上的一致。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理解,而为了获得理解,解释者和被解释者必须在信念上保持恰当的一致。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的一个前提条件。由于假定说话者的信念是真的,“宽容原则”将彻底的解释者在解释一开始所面对的两个未知变量——信念和意义——减少为一个,从而通过尽可能地认为信念是恒常不变的而从解决意义问题人手来解决信念与意义的相互依赖性问题。由于假定了解释者与说话者具有相同的信念,彻底的解释者通过将自己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信念指派给说话者得以迈开解释的第一步,“宽容原则”保障了彻底的解释能够进行的初始证据。

三、“宽容原则”与怀疑论。

戴维森对“宽容原则”的应用并没有满足于为彻底的解释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他还宣称“宽容原则”会产生反怀疑论的认识论结果。那么“宽容原则”是否具有戴维森所期待的那种对怀疑论的驳斥力呢?尽管怀疑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即它们都宣称,尽管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任何信念都是融贯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们就是真的并因此会成为知识,因为我们通过感觉证据或者经验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并不可靠。正如笛卡尔的怀疑论所断言的那样,尽管我们具有所有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是我们可能产生了幻觉或者是缸中之脑错误地认为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它激发了我们各种各样的信念。这意味着存在下面这种可能性,即存在与实际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如缸中世界,笛卡尔的魔鬼世界等,而在其中我们的经验证据保持不变。这也就是说,怀疑论者的直接矛头指向的是我们通过感觉证据和经验获得的事实是否就是关于外部世界的事实。戴维森在《关于真理和知识的融贯论》一文中也对怀疑论给予了这样的描述:它是一种怀疑我们具有任何“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的观点。它承认所有“我(关于世界)的信念是统一的”。它质疑是否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融贯的信念是真的。

如果戴维森的“宽容原则”要对怀疑论的这种主张进行反驳的话,那么它就必须能够证明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信念的确是真的。

正如上面的描述所表明的那样,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宽容原则”假定了说话者的信念是真的,如同戴维森在《信念与意义的基础》一文中所言,“我们把说话者持语句为真这个事实看作是该语句为真的自明的证据。”然而,说话者信念的真是建立在与解释者具有相同信念的基础之上的,这也就是说被解释者信念的真是依据解释者的标准来判断的。“认为一个主体的思想和言语含有很大程度的真理和相容性,这种看法是解释者对一个人的言语和态度做出的正确解释所产生的一个人为的结论。而这种真理和相容性所依据的是解释者的标准。”这也就意味着,以“宽容原则”为前提的真和一致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解释者与被解释者的信念是基于对主体问世界的认识而达成一致的,他们的真理标准是彼此约定的,因而,这种一致只能在主体间奏效,这种真也只是一种人为的设定。更何况解释者的信念也很可能是错误的。正因为如此,怀疑论者会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不可能是根据他们共同的错误信念而彼此理解的呢?”因此,只有被解释者的信念与解释者的信念之间的一致并不能保证这些信念的真。“宽容原则”尚不能对怀疑论者提出的上面那种质疑做出回应。事实上,戴维森本人也承认会出现怀疑论者提出质疑的那种情况,“能够出现这种情况,并且毫无疑问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了回应怀疑论者的质疑,戴维森提出了两个新的论点作为对“宽容原则”的修正和补充,第一个论点诉诸的是全能的解释者这种观点;第二个论点利用了某些关于信念的认识本质和认识方式的思想。

所谓全能的解释者是指,他相信所有的真理并且只相信真理。假定现在这个全能的解释者要通过使自己与说话者之间的一致最大化而对说话者进行解释。根据这个假定,由于解释者是全能的、无所不知的,与他达成一致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信真的。这意味着被解释者关于其环境的认识不可能彻底地错误。如果所想象的这个解释者的“无所不知”意味着他关于世界的认识完全不可能出错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与一般的解释者有所不同。然而,这种意义上的“无所不知”并没有出现在戴维森的思想中。戴维森所依据的只不过是这样的事实,即“全能的”解释者关于世界的信念全都是真的。戴维森并没有指出实际上存在这样的一个解释者,他只不过认为如果存在这样的解释者的话,那么他所解释的那些人也都具有关于世界的真的认识。不过,不提及“无所不知”,同样的思想也是我们对自己或者对任何人都会有的思想。如果一个人关于世界的认识是真的话,假定信念的指派就是真值的指派,那么他所解释的任何人也都将会具有关于世界的真的信念。因此,倘若全能解释者的信念没有被论证在事实上就是真的话,那么引入这样一个解释者的思想实验也就没有增加对怀疑论的反驳力度。

作为对“宽容原则”的补充,戴维森应对怀疑论的第二个策略主要依靠的是他关于信念本质的认识,这使他坚持他所谓的说话者的环境与其话语和信念的不可分离。他认为,信念是通过将信念与激发它们的世界中的事实相匹配而认识的。因此,大体卜说,信念在本质上是真的。他明确指出:“我认为,妨碍对感觉持完全的怀疑态度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最清楚明白的和在方法论上最基本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把一个信念的对象看作是引起那个信念的原因。并且,作为解释者,我们必须如实地看待这些对象。”

相信一个解释者认为引起一个话语并因此产生了它的意义的原因一定就是事实上引起那个话语的原因,要找到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这种情况,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意味着,至少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解释者和被解释者认为是引起一个话语的原因并不是引起该话语的实际的原因。如果我们必须把一个信念的对象看作是引起那个信念的原因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把笛卡尔的魔鬼世界里或者缸中世界里的居民的话语解释为大脑中的计算机环境,无论它被推断具有什么经验。

因此,戴维森关于信念内容的本质的认识只不过确保r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之间的一致和相互理解,因为它要求,在每一个认知者在其中遭遇同样感觉证据的可能世界里,解释者和被解释者都应当被指派相同的信念。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可能世界里,一个认知者在其中根据某种证据被指派了一种信念,那么同样的信念就应当被指派给那个世界里其他任何也熟悉同样证据的认知者。但它并没有要求被指派的信念是真的。它并没有提到相关原因的本质。例如,我相信昨天有一个撞车事故,这个信念可能就是该事故引起的,或者是通过一个恰当的计算机模拟而引起的。“宽容原则”没有排除我是一个缸中之脑这种可能性。它只不过保证了当对引起信念的对象的本质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们的信念是真的。

四、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彻底的解释中,戴维森之所以要引入“宽容原则”,是因为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解释者面临这样两个相互依赖的未知变量——信念与意义,它们引起了说话者持语句为真的态度。只有假定其中的一个变量是确定的,彻底的解释者才能够从说话者的持真态度中获得另一个变量。戴维森诉诸的是通过引入“宽容原则”,假定说话者关于其环境的信念大体上说是真的。这一假定使彻底的解释者能够根据说话者环境中引起他持语句为真的条件对持真语句所表达的信念指派内容,从而对表达了这种信念的语句指派意义。当然,对说话者指派信念内容所依据的是解释者的标准。因为如果解释者不试图使自己与被解释者之间的一致最大化的话,那么解释就不可能发生。因此,“宽容原则”是彻底的解释的一个方法论原则,它是彻底的解释获得成功的理论前提。

作为反驳怀疑论的一个武器,由于“宽容原则”预设了说话者关于其环境的信念大体上说是正确的,因此,它似乎回答了怀疑论者对主体信念的真的质疑。但是,正如上面的分析所表明的那样,在彻底的解释这种语境中,解释者唯一能做的只不过是根据他自己关于真理的某些标准的认识,向说话者的语句指派真值条件,并把这个真值条件看作是说话者在持这些语句为真时实际获得的真值条件,而且这种指派是建立在“宽容原则”的另一个预设的基础之上的,即假定解释者与说话者对于其环境具有相同的信念。解释中以“宽容原则”为前提的一致和真,是解释者与被解释者基于对主体问世界的认识而实现的,是彼此约定的,因此,这种一致和真只不过是一种人为的设定。尽管戴维森引入了全能的解释者和信念内容的本质这些思想作为对“宽容原则”的补充和完善,但是由于他并没有论证全能的解释者关于其环境的认识的确为真,并且对引起信念的对象的本质没有给予保证,因此,仅仅依靠“宽容原则”,我们尚不可能确保得到一个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真理。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二

对于矿产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大型的产业严重缺少矿产资源,而很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又集中于远的地方,开发起来较难。这些都是计划经济的时候提出的,但是按照当前的市场经济状况来分析的话,对于矿产资源保护的实际效益不是很好,各种资源的总量也没有那么的丰富,所以对于矿产的开发和利用,保护和节约就是现在的关键。但是当今的矿产学没有更好的发现其本质,那么这方面的研究就要加强,要看到地质现象背后矿产的本质,有一个新的寻找矿产的理论和方法,这才是当前最需要的。

1.地质找矿方法。

1.1地质填图法。地质填图法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内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1.2砾石找矿法。砾石找矿法是根据矿体露头被风化后所产生的矿砾(或与矿化有关的岩石砾岩),在重力、水流、冰川的搬运下,其散布的范围大于矿床的范围,利用这种原理,沿山坡、水系或冰川活动地带研究和追索矿砾,进而寻找矿床的方法。

1.3重砂找矿方法。重砂找矿方法是以各种疏松沉积物中的自然重砂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现追索寻找砂矿和原生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地质找矿方法。

2.同位成矿理论。

同位成矿的理论被应用至今,已发现多处重要矿产,该理论中阐明重要的、巨型的成矿区带的形成,规模大的矿床特别是超大型巨型矿床的形成,均具有同位成矿的特征。这就是在同一空间范围内、同时代与不同时代、同类型与不同类型、同矿种与相关的不同矿种,均可出现相对稳定的大规模的同位成矿作用,明显地反映出同位成矿的客观规律。因而国内外有色金属矿产,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就集中在上述的重要成矿区带和矿床、矿体中。

同位成矿这是需要有一个相对较稳定的中心的,这里矿热活动集中,不管是不是同一个时期成矿的都是会有着比较稳定的,不会随机跑掉的活动的中心,这是基础的方面;这个方面相互需要的就是整体的富裕的矿物质的.来源;重要的是有一定范围的流体的运动;有着不同的矿物质的不同的流体会沿着一个方向迁移;在地壳变动中依旧相对的稳定、先后成为岩石和矿通道;有一个适合矿物质形成的条件;更有形成矿以后的各种保存的很好的条件等。只有上面说的这些有利于矿形成的条件最好的配置和协作下才可能出现同位成矿,最终产生重要的矿产。

而同位成矿有自己的特征:成矿集中,而且中心有一样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统一范围内;不同的类型分化的明显、范围很大,那么就有可能类似的不同的矿种大范围的矿床共生出产的特点;成矿的岩脉有着自己的演化和不断等特点,这些的特点就是说明整体的自然界是总体的不平衡的状态,而局部处在平衡的一种状态,这是有利于同位成矿的这种成矿的方式的产生的。

3.技术方法研究。

3.1对于区域地质研究。分析地质环境。对于工作的区域的地壳的变动和整体地质环境的研究,更要明确的记录相关的地质事情的时期表,从而研究成矿的时候和主要的这个时期的地质事件在时间上的各个时间点的匹配的工作,使用相关的资料来研究探讨成矿时候的地质的实际的环境,找出这样环境下的地质的构造,从而找到地质原因构造与成矿之间的联系。

3.2沿着有利成矿区带找矿,更能够得到好的结果。要对区域的大的断裂和它的地质构造等方面深入的研究,找到这样区域成矿和这样的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和不同分布的研究,从而能够找到管制矿田矿床分布的次级断裂的那些构造的形成和发展特征。常出现的情况是:控制矿田、矿床的断裂构造多与控制区域或矿带的深大断裂呈大角度相交产出,并可以一定的间距主席行排列出现,这就是所称的横向矿带规律;同时,在不同构造应力场的条件下,还产出与区域深大断裂带近于平行或斜交的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的矿田、矿床成矿带,并也以一定的间距主席行排列产出。因此,沿不同级次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断裂追索,对比成矿地质条件,易于取得好的找矿效果。

3.3找矿信息是最直接的依据,尤其是矿化信息应引起重视。要深入研究找矿信息,充分运用好这些信息指导找矿。在找地表矿、半隐伏矿时,遥感地质、化探找矿信息,具有找矿开路的先锋意义,结合其他找矿信息综合研究评价,易于快速收到好的找矿效果。找隐伏矿,进行矿产深部评价时,必须要有相关的物探找矿信息作为依据;要重视所获得的找矿信息反映的剥蚀程度,有的地表信息好但已剥蚀较深找矿前景不大,然而一些情况表明,上部出露的矿种类型已剥蚀深,而深部可出现相同矿种不同类型,或不同期次、不同矿种、不同类型、不同层位的隐伏矿床;要认真研究找矿信息产出特点、空间展布及其分带规律,这对指导主要矿种类型的找矿,寻找共生矿产和相关成矿系列的矿产,确定矿区自然边界与划分矿区矿化不同产出特征的类型等均有重要意义。

圈定矿区自然边界是根据矿化及相关信息产出特点与分带、地质构造特点的差异和深部大岩体(岩基)产出状况等条件予以圈定。在矿区内按矿化产出的特征不同,可分为多中心成矿矿区、主单中心成矿矿区和介于这两者之间主多中心成矿矿区。在注意矿区不同类别的情况下,努力寻找不同成矿中心,特别是其中的主要成矿中心,这对取得找矿突破至关重要。进而要根据主要矿体的自然形态、产状与展布特点,主矿体中矿化富集部位的分布和主要矿化地段、矿点异常与构造、建造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控矿条件及其展布规律,结合有关找矿信息,预测找矿部位和找矿前景。

3.4矿产勘查工作的部署:成矿区带找矿勘查工作。要按照由面到点、点面结合、落实到点的要求进行。也分三个层次工作:一是成矿区带小比例尺矿产地质多信息综合研究,初选出找矿有望的矿点异常,圈定找矿远景区;二是在找矿远景区进行1:5万左右比例的化探、遥感、地质、重、磁等工作,进一步筛选出找矿有望矿点异常,并做好检查评价,圈定找矿靶区;三是在找矿靶区内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选出找矿靶位,对找矿靶位要做好地表系统揭露和大比例尺地、物、化等工作。择优进行深部验证。

4.结论。

总而言之,资源的勘探和利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勘探技术也是在很快的进步,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很好的,其中矿产资源的勘探备受关注,因为资源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最为紧密。针对地质矿产勘查技术进行分析,讨论同为成矿等问题和相关的技术研究,以便做好勘查工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三

阳光校园文化是一种基于积极心理学和阳光教育,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健康人格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教育体系。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以及研究内容与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很多共同之处。

(一)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与阳光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以积极品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11]。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正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12]。阳光校园文化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内核,重视师生自身的价值和力量,阳光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言败、奔竞不息的奋斗精神;阳光是一种心态,一种热情待人、平静处事的良好心态;阳光是一种境界,一种欣然面对、坦然前行的平和境界;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驱散阴霾、传递温暖和快乐的语言,因此,阳光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温暖的教育,阳光校园文化是一种健康美丽、温暖和谐的校园文化[13]。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关注普通人群,重视正向力量的引导作用和积极氛围的熏陶作用,将建设性、发展性、预防性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健康个性的塑造以及自身潜能的挖掘,这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与阳光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主观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快乐等,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个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灵性、天赋和智慧,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第三,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14]。积极心理学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15]。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以“阳光物质文化”、“阳光活动文化”、“阳光学术文化”、“阳光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既包括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感体验,如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让师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和满意感,也包括个体层面上积极人格的培养,如通过阳光学生的评比、阳光活动的开展塑造师生健康的人格。但其建设内容主要以群体层面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为主,如阳光班级、阳光宿舍的建设、阳光校园氛围的营造,旨在通过群体层面的建设,达到优化个体层面的目的[16]。具体地说,即通过建设阳光的校园氛围来影响师生的心理和塑造师生的行为。因此,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7]。

独具特色的阳光校园文化实践与探索。

校园文化特色是高校特色办学的一个重要体现。女子高校校园文化既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18]。湖南女子学院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弘扬男女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观念,倡导“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19],以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女性人才为己任,大力推进阳光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阳光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基本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阳光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两个方面。学校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增强物质文化的情感体验功能,学校的校园环境经过精心设计,建筑、色彩、布局等尽量体现人文关怀和阳光文化育人的理念,努力做到让校园的一面墙、一个橱窗都能给师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如学校建筑的命名处处突出女校特有的文化气息,懿德楼、睿智楼、笃行楼、臻美楼等教学楼以校训命名,寓意着学校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希望学生成为“高尚道德、美好情操、渊博知识、健康体魄”的人;学校在教学楼每一层的楼道口摆放鲜花和绿色植物,让师生在某个片刻得到感悟和憩息;宿舍的宣传窗以舍友相亲相爱为主题,粘贴了平时大家集体活动的瞬间和点滴,提醒学生铭记幸福和友谊,因为学校相信积极的正能量可以化解误会和矛盾。校园网络是学生、家长、社会认识和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创建“阳光教育”学生网站,网站上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尚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和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源头上杜绝网络依赖。吴佳蕾[20]、曹宏伟[21]、周秀艳[22]、卓筱芸[23]、翟媛媛[24]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学能够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阳光活动文化。

活动文化是由校园活动中发生和进行的人际交往而产生的文化。学校认为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活动才能给学生带来触动和改变,因此阳光活动文化的建设将活动的目标从解决心理问题转化到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注重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通过可观、可感的活动,树立其自信心,增加其尝试的勇气,培养其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25]。具体的活动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以“阳光生活———打造精品社团”为目标,重点扶持“女性学协会”、“女红手工协会”、“女子管乐队”、“女子民乐队”、“阳光使者”等女性特色突出的社团组织,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以“阳光行动———女性主题活动”为中心,围绕“三八节”、“母亲节”、“5.25心理健康节”、“国际家庭日”、“感恩节”等节庆日,开展主题活动,培育学生乐观豁达、包容大气的女性情怀;以“阳光成长———阳光伴我行”为主题开展“五个一”特色活动,即“一本女性励志阳光教材、一个女性传统阳光节日、一个女性阳光论坛节目、一个女性的网络文化阳光网站”。这些阳光校园文化活动,突显女校特色,培育女性情怀,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将更多的阳光和快乐传递给周围的人。

(三)阳光学术文化。

积极心理学从群体层面上追求积极公民美德的形成,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公民美德的界定是:个体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而“遵守学术道德、坚持学术操守、追求卓越的学术态度”正是积极公民美德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教师积极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学校积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并增强制度的积极情感导向,而不是空洞、生硬的教条和约束。如学校定期组织博士、教授开展座谈会,不仅关心教师的学术成果,而且关心教师的情感、生活,学校相信有一支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就一定会出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在目标导向上,学校在学术文化的建设上并不机械地求全、求大、求多,而是注重品牌和特色。如学校以女性教育和女性文化研究为龙头,在女性文学与文化、女性教育、女性伦理与礼仪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特色和优势,并依托全国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进一步丰富学术活动的形式,提高师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四)阳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学校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培养目标、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学校以“懿德睿智、笃行臻美”为校训,用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引领学生成为言行文明、举止优雅、知识广博、品德高尚的阳光女性人才。学校倡导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相信女性的力量,鼓励女性追求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幸福。总之,湖南女子学院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渗透和应用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对于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四

新建本科院校要以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种形态为着力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一)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品味。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学校的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校内校外看去都应当富有吸引力。在校内,房屋应当清洁明亮,墙上应当饰以图像。这种图像应当是受人崇拜的人物的照片、地图、历史图表或别种装饰。在校外应当有一个空旷的地点可以散步和游戏,并且还应当附属一个花园,让学生们时时进去,在那里欣赏树木、花草、植物。[1]”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学校的长远设想,科学合理规划校园的物质与文化建设。要在建设校园的过程中注重建筑工程与校园风格的协调性,讲究整体规划与校园文化内涵的一致性,考虑花草树木的物质效果,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品味,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从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第一,在营造校园环境时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校园的建筑物既要考虑实用也要考虑美观,使其既具有先进合理的使用功能,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第二,在校园绿化方面,要讲究与建筑物的和谐,使其与建筑物在比例、对称、均衡上相协调,使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给人以美的感受,成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及生活的乐园,使师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第三,可以将升格前与学校有关的历史人物或是其他对学校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人物设置为寓情寓教、富有感染力的人文景观,做好学校文化的历史传承,提高师生的修养,净化师生的心灵,增强校园环境的感染力。第四,图书馆作为大学师生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要着力充实和丰富图书馆的馆藏,注重藏书的全面性和针对性,这对新建本科院校尤为重要。此外,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要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引导他们在校园环境的设计、建设以及维护中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抓手,建立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的制度规范。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助推器[2]。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为维持正常运转和教学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和组织性,对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及日常行为具有引领和约束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则,促使各部门形成合力。而新建本科院校无论在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在学校定位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已不能适应其发展。因此,必须在整合原有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建立一套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管理制度,提升和引导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制度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

1.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贯彻依法治校的原则。制度文化建设必须贯彻依法治校的原则,要按照法律原则和相关规定,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和谐校园氛围。首先,新建本科院校应从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等方面入手,完善制度建设,依靠法律法规规范办学行为和办学程序。其次,在全校范围内构建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抓紧时间形成一整套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并制定规划、程序以及监督执行办法,使本科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尽早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中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制度的建设,更多的应是使制度深入人心,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只有当高校校园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化成全体高校校园主体的“内在文化”时,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3]。学校制度是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和师生的普遍要求来制定和完善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参与制度的设计,拓宽渠道,群策群力,不断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的制定、修正过程中,学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人文关怀。一是在制度建设中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为师生钻研学问、增强本领、提高素质,创造一个理性、有序、公正的环境。二是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在目标的激励下,鼓舞师生员工的士气,使其为实现这个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三是在具体工作中始终遵循“整体管理、过程管理、层次管理”的原则,在整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给予师生员工工作和学习客观的评价,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做法,重视工作能力、效率和绩效的评估,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进一步细化学校内部机构组织的职责,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努力达到学校管理的系统化。四是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学校领导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做好表率作用。教职工要以身作则,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觉悟。

3.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实现制度创新。制度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不能脱离原来各学校的基础,但也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办学思维和模式上,而要善于挖掘原来各校在管理中的特色和优势,结合新的办学思想和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创新[4],从而才能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孕育出与新环境相协调的制度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自发走向自觉。而只有这种制度文化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并成为切实可行的规范,使广大师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学校的使命和责任,自觉树立荣辱与共的大局意识,发挥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产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实现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增强制度的有效性,强化制度的规范作用,促进新的制度文化的生成。

(三)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培养和谐优秀的校园人。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的读书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理想理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一所高校如果没有精神文化,就无法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在精神文化构建上,新建本科院校要想真正做到合校合心,就必须根据自身定位以及学科专业特点培育独到的、能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

1.提炼和塑造校园文化的核心思想,并使这一思想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校园精神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建设过程。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质性融合、构建新的办学理念和新的发展观时,应为师生员工提供相互交流与合作发展的平台,及时开展全校性的办学思想大讨论,提炼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核心思想,并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学习、讨论,从而获得广大师生员工对新建本科院校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整合、提升和发展,形成新的文化自觉,克服原有文化对新文化建设的阻力,从而形成全校上下一致、团结一心的良好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向前迈进。

2.挖掘和建设校史,培养师生的爱校情感。爱校是校园师生的精神支柱,培养和增强师生的爱校情感,是发展校园文化精神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自身的文化底蕴比较薄弱,大都呈现的'是一种现代化的气息,看不到多少历史的痕迹。事实上,组建升格前各院校所具有的文化积淀与精神传统,可以为新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提供养料。因此,要通过爱校教育,使师生了解学校合并前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珍惜学校的荣誉,努力融合组织内部的多元文化,围绕以自身特色为主的文化来创建可共享的价值观,并以此增进师生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增强凝聚力,为创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提供必要的条件。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和谐的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于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新建本科院校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单一的专科教育向多科性本科教育的转变,师生在新校区的建设和学校的快速发展中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此,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的快速发展中奋勇前进。一是领导者在精神文化的创建上要起表率作用,充分利用学校仪式、典礼、人物故事等形式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积极营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二要加强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并能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激励自己努力奋斗;三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职工爱岗敬业、遵守职业纪律的良好品德,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四要加强师生的家庭美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自觉遵守恋爱道德和婚姻家庭道德。

(四)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手段,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

行为文化是高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反映,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了强化师生员工的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丰富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1.倡导以先进行为为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当前,社会对校园人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对校园人的行为形象期望也越来越高。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都亟待提高。因此校园行为文化的内容就不能只停留在浅层面的寓教于乐上,而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将高层次、高品位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每一个校园人的心中。要结合时代特征,积极倡导以先进行为为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赋予符合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新的色彩。例如,紧紧抓住本校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结合本校的重要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方面的主题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全方位、多侧面的教育。同时,在主题教育中,融入思想理论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明确指出什么是优秀的校园行为文化,什么是不良的校园行为文化,让师生在行为文化的认知上达到共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品德、专业学习、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人的教化作用,不断把校园文化建设引向更高层次,为建设优秀的校园行为文化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针对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和专业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造性的特点,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要针对青年人的心理和专业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平与质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意愿和文化需求,尊重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与智慧、意志与能力以及特长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保证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3.使校园文化活动向多样化、多元化和立体化发展。学校在组织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时应精心设计,尽量使它朝着多样化、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在内容上加强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意传播科技常识,为大学生补给知识、开阔视野。二是在形式上从单一的娱乐活动,向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经济文化型活动互为补充、相互交叉的方向迈进,形成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日常社团活动与大型文体活动相补充的多方面、多渠道的活动结构形式,从而保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充实、形式新颖。三是合理运用网络、校报、学报、校园广播等媒介,引导师生员工吸收先进文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总之,新建本科院校要立足自身传统和优势,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种形态为着力点,加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五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武术传播的内涵,武术传播的根本,武术传播的基础三个方面论述了对武术传播的认识。认为武术传播的内涵是武术人群通过武术传播者的指引进行武术锻炼与学习,传承武术技术与文化,以此实现武术的最大价值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被世人认可的过程。武术传播的根本是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自尊、自信及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武术传播的基础是科学系统的武术理论。

引言。

当前西方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西方体育是世界主流体育,西方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主流语言,与强势的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显得无力。这些东西方强大的文化逆差限制了武术的传播,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就武术传播而言,必须要明确武术传播的内涵、根本与基础,这是武术传播的基本内容。本文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探讨,从而加深对武术传播的认识。

对于传播的概念,《辞海》中认为“传播即传布,在传播学中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以此实现信息共享与互换的过程”。[1]费斯克等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中认为:“大致说来有两种关于传播的定义,第一种定义将传播视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a送给b一个讯息并对其产生一种效果。第二种定义则将传播看做一种意义的协商与交换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讯息、文化中人(people-in-cultures)以及‘真实’之间发生互动从而使意义得以形成或使理解得以完成。”[2]对于武术传播,按第一种定义可以理解为a就是武术传播者就是武术信息的发出者,主要是武术教育者、书籍、影视、小说等;b就是武术人群是指武术信息的接受者,主要包括国内国外的武术练习者、爱好者、武术书籍阅读者、武术影视观看者等;讯息所指的是武术的内涵包括武术文化,武术技术等;效果就是通过武术的学习,武术学习者懂得了武术文化内涵,技击内涵,教育内涵等。按照第一种定义,可以把武术传播定义为:武术传播是武术传播者传送给武术学习者关于武术的文化内涵、技击内涵等内容并使其产生一种对武术文化、武术技术认同效果的过程。

对于武术传播按第二种定义,可以理解为:武术传播是武术人群通过对武术的锻炼和学习来理解武术、传承武术文化与武术技术的过程。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几个共同点。(1)传播是一个过程,武术传播也是一个过程;(2)传播是信息的传播,武术传播的信息包括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等;(3)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武术传播要有武术的传播者与传播对象;(4)结果是要信息共享。武术传播的信息共享就是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的共享,也就是武术文化与武术技术得到世人的认可;(5)最终目的是通过传播达到某种意义。武术传播的最终意义是:(1)通过武术的传播更大的实现武术的技击、健身、教育等价值。(2)借助武术的传播向世人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可,以此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比重。

由上,武术传播可以定义为:武术人群通过武术传播者的指引进行武术锻炼与学习,传承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以此来实现武术的最大价值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被世人认可的过程。

笔者认为武术传播的根本是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自尊、自信及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2.1传统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命题和概念,现在这一极富前瞻性的概念和命题已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与普遍认同。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

武术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国人对传统文化自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知之明,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存在并相信其价值,并追求这种价值。以此为前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全息缩影与传承载体的武术,其传播与发展才会顺利,其繁荣与昌盛才会可能,尤其是武术国内传播更需要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

2.2传统文化自尊“只有自尊的文化才可得到传播和发展,因为自尊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缺少自尊和失去自尊的文化是僵死的文化,是没有竞争力的文化,也是苍白的文化”[4]。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向文化一体化的转变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一场文化之间的惨烈战争,胜者将会成为全球的主导文化,败者要么被淹没,要么成为附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无法摆脱这场文化战争,事实上已经深深地陷入了战争当中。西方列强的炮声打醒了中国人闭关锁国,自我满足,自我发展的现状,自那时起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华的入侵,其文化侵略也在默默进行。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文化一直在西化。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不可否认,西方文化确实有先进之处,但同样也不能不承认西方文化是有缺陷的。所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要表现出文化自尊,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以为西方的都是好的,要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择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中国传统文化自尊的前提下武术文化的内涵才能得以保留,中国文化才能通过武术传播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也可以促进武术的国际化。

2.3传统文化自信。

北京大学哲学系郭建宁教授认为“:全球化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对话,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相互激荡相互对接,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因此,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是关系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5]只有站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去吸收或排斥外来文化,才能做到文化的交流、发展与创新。这就需要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不自信就不可能以其为基础。在与西方文化交战或交流中,不要妄自菲薄,强势的西方文化在这场文化战争中无疑是占有优势的,以美国文化为首的西方文化以其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学技术实力保障着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证明着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如何能做到与西方文化公平对话与交流,而不是一味的追赶与模仿,这就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全盘认可中国文化中的所有东西,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筛选扬弃是必要的选择。比如中国的“和”文化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追求和平与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现代社会比西方的个人中心主义与自然作斗争的价值理念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只有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才可能让其在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基础,也是促进武术发展的基础。

2.4传统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之间、不同人们的文化之间的碰撞、对抗和交锋。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决定了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是互为因果的。脱离开文化冲突,就难以把握文化认同的本质”。[6]面对本土文化要表现出自觉,在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中要表现的是对本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在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之后总得有一种或几种新的或旧的文化得到人们的认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场文化之战的表现直接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西方文化大多是一种知性的文化,探求的是知识寻求的是自然的规律,目的是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讲求的是个人的修养以及人与人与国家与社会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天人合一,物与我齐。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方文化各有其作用。西方打造了科学这一把双刃剑,而中国打造的是合格的执剑人,两者合则造福人类。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可以促使人们关注武术,可以促进武术的发展。

总之,现代武术的传播基于其文化的传播,武术文化的传播以国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文化冲突与交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在文化交流冲突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可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世人的认可,则武术的传播就会一帆风顺,事半功倍;中国传统文化被世人所漠视,则武术的传播如逆水行舟,事倍功半。

武术理论的建设现在还不完善,这给武术的发展造成了理论缺失,武术科学与武术哲学的理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武术理论是指导武术发展,解释武术的存在与价值及人们对武术的认识等内容的理论。离开了武术理论的指导,武术发展就失去了方向,武术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与否直接影响武术发展的方向与进程。离开武术理论对武术的合理解释武术就会变得模糊、神秘,认为武术无所不能,上天入地,飞檐走壁,隔空打人,甚至能羽化成仙等等。武术理论是还原武术真实面目,取消人们对武术误解的重要理论依据。人们对武术的价值认识也不到位,认为学了武术会打人等等,这都需要武术理论去纠正。

西方体育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成为世界体育的主流,这与他们先进科学的体育理论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他们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遵循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特点,形成了扎实的理论体系。反观中国的武术在“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中流传,沿用“口传身授”的方法,以苦修技艺为宗旨、以传承技艺为己任。封闭的传承系统,经验性的传承方式,为武术的传承带来了局限,只局限于极少的几个传承人,甚至因为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而排斥交流,固步自封,这样就造成了武术难以普及的现象,人们甚至因为它太神秘,而被人们进行神化,这样以讹传讹,造成了武术失真的现象,同时经验性的传承的方式,让武术的理论依据仅仅停滞于经验层次水平,很难有所突破,理论水平的低下就无法有力地指导武术的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武术发展的封闭性和非科学性,武术传承的宗派性,为武术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只有建立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并且以此来指导、指引武术的发展才能突破武术这种局限,促进武术的发展。

4结论。

(1)武术传播的内涵是:武术人群通过武术传播者的指引来进行武术锻炼与学习,来传承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以此来实现武术的最大价值和中国传统文化被世人认可的过程。

(2)武术传播的根本是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自尊、自信及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现代武术的传播基于其文化的传播,武术文化的传播以国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文化冲突与交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尊与自信,在文化交流冲突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可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世人的认可,则武术的传播就会一帆风顺,事半功倍;中国传统文化为世人所漠视,则武术的传播如逆水行舟,事倍功半。

(3)武术传播的基础是科学系统的武术理论。武术的传播应该以西方体育为榜样,以系统科学的武术理论作为基础,并以此来解释武术的存在,指引人们正确认识武术,促进武术的传播发展。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六

摘要:本文从分析供配电系统故障对电动机的影响着手,较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电动机再起动的方法及技术,重点介绍了电压与电流控制式电动机群再起动方法及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动机群再起动技术,以及如何选择电动机再起动的方法与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内具有数千台电动机的供配电系统已屡见不鲜。如此庞大的供配电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是很高的,一旦发生故障就会造成几十台甚至几百台电动机停止运行。目前电动机再起动的方法及技术有许多种,而且各有千秋,如何根据经济技术比较确定企业需要的电动机再起动方法与技术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一、供配电系统故障对电动机供电回路的影响。

供配电系统故障的不同对电动机供电回路的影响也不一样,再起动处理的方法也应有区别。供配电系统故障分单相接地、两相短路、三相短路、对称及不对称等多种故障形式,但对电动机供电回路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故障的时间及电压降低的幅度。我们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瞬时欠压(voltagesag)是瞬时的电压降低,而不是电压的消失,其过程分为电压降低与电压恢复两部分。供配电系统发生故障的瞬时,由于感应电动机转子的磁链不能突变,原有的电流将继续存在,并在定子绕组端子间感应电压。该感应电压并不立即下降,而且能保持相当长时间,此电压称为残余电压。由于残余电压的存在,如果电源断开后,很快又再次合闸,将出现较大的合闸冲击电流及冲击转矩,冲击大小由合闸瞬间电动机的残余电压大小及相位决定。

2、短时失压与瞬时欠压的'区别在于残余电压是否消失。短时失压是电压降低至消失而后电压才恢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继电保护时差配合等原因无法实现快速切除故障。故障发生瞬间,电动机的电流与转矩陡然增大,然后逐渐振荡衰减,而残余电压和转速也开始逐渐下降。电源恢复瞬间,电动机的电流与转矩也会迅速增大,然后逐渐振荡衰减,而转速也开始逐渐上升,经过短时的振荡后稳定在某一数值上。

供配电系统发生短时失压时,低压电动机交流接触器已断开,非再起动的高压电动机均跳闸,电动机转速下降很多,此时bzt等保护可立即动作。母线电压恢复后,电动机再起动技术的处理应是将全部参加再起动的电动机再起动,但采用的电动机再起动方法与技术不同再起动的过程也各异。

3、长期失压是指供配电系统电压消失时间通常大于10秒的故障。当电动机所在的母线发生长期无法恢复的故障时,电动机已全部停止运转。为了防止电动机随供配电系统的恢复同时再起动而造成的设备事故及人身伤亡,必须清除全部电动机的再起动信息。

1、无控式再起动方法。

在供配电系统故障后电压恢复瞬时,按电动机的运行信息,立即将所有参加再起动的电动机全部同时再起动既为无控式再起动方法。该方法电路简单,使用电器元件很少,费用低,但存在不少缺点。比如:受到供配电系统容量的限制不能完成全部运行电动机均参加再起动;可因电动机残余电压而产生电流及转矩冲击;由于多台电动机同时起动会产生很大的非周期冲击电流,可能造成变压器跳闸,同时也会造成电动机端电压显着下降,电动机最大转矩低于负载转矩,使再起动失败;无法防止短时再次再起动以及再起动时间过长。

2、可控式再起动方法。

时差控制式电动机群分批再起动方法是预先将全部参加再起动的电动机分为固定的多个批次,每台电动机固定在一个批次中,每批再起动电动机固定一个再起动时间,各批次再起动时间有一个时差,而且再起动时间越长时差越大。

时差控制式电动机群分批再起动的优点是控制方法简单,主要缺点是时差难以选择。时差选大了会使再起动过程拖延很长时间,最后一批再起动电动机几乎是在完全停转的情况下满载起动,这使得许多电动机因过电流而跳闸;时差选小了会出现相邻批次的再起动电流叠加,造成母线电压下降。

电压控制式电动机群再起动方法也是预先将全部参加再起动的电动机分为固定的许多批次,每台电动机也固定在一个批次中。正常运行时监测电动机群的母线电压,故障后电压恢复时用再起动电动机群的母线电压控制各批电动机完成再起动任务。该方法与电压与电流控制式电动机群再起动方法相比简单一点,但因为在再起动过程中再起动电流的变化很大,而母线电压变化较小,仅用母线电压控制很难实现监测电动机的再起动状态。

(3)电压与电流控制式电动机群分批再起动。

与上述两种方法一样,该方法也是预先将全部参加再起动的电动机分为固定的许多批次,每台电动机也固定在一个批次中。正常运行时/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监测电动机群的母线电压,而在故障后电压恢复时是用再起动电动机群的母线电压与母线总电流共同控制各批电动机完成再起动任务的。

在再起动过程中始终检测再起动电动机群的母线电压与母线总电流,如母线电压与母线总电流满足了再起动要求就立即起动下一批电动机,直至再起动完成。

(4)电压与电流计算式电动机群分批再起动。

电压与电流计算式电动机群分批再起动对电动机群没有固定的分批,供配电系统电压恢复后,该方法立即将停运的电动机按重要性及负载性质等条件排好再起动的顺序,根据预先设定的再起动最大电流im及母线恢复电压计算出第一批应再起动的电动机的容量及台数,并立即再起动第一批机群。然后检测再起动电动机群的母线电压及母线总电流,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下一批应再起动的电动机的容量和台数,并立即再起动该批电动机,以此类推,直至全部电动机再起动结束。

三、结束语。

企业必须首先提高对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维护及管理工作,以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及供电质量,但供配电系统的故障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电动机的再起动技术是对供配电系统故障后的补救措施之一,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供配电系统对电动机供电的可靠性,因此要求用于电动机再起动技术的元件及设备的可靠性应非常高,否则电动机再起动技术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企业选择电动机再起动方法与技术时应进行经济技术比较,根据再起动电动机的重要性、数量及供配电系统故障后对企业造成的安全及经济损失等方面确定最佳的再起动方法与技术。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七

大学生创业论文: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摘要: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目标,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事。促成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关键是,在大学生能力构成中从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等方面厘清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培养策略。

文献标志码:a。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转型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呼唤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同时也呼唤我国高校教育尽快转型,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业型人才。

1.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事关我国经济发展。

从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看,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期,知识经济对企业的管理者有着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为打造新型企业管理者搭建了平台,创业教育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内的创业能力人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他们成为未来合格的企业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培养就业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被动地适应社会。在此目标指导下,只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反复练习,而忽视对知识的再发现,忽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按照这样的目标培养的学生必然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和创业意识,缺乏开拓的个性。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来来的教育思想,指出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要把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作为高教改革的新目标。

3.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的劳动就业也逐步向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开始了双向自主选择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基本上通过市场渠道来实现。同时,上个世纪末开始的高等学校扩招,使大学生毕业人数迅速增加,给就业带来了严重困难。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

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对大学生来说,创业能力即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一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知识和技能。创业能力概念的外延包括三个方面:

1.专业、职业能力。

专业、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维持生存、谋求发展的基本生活手段,是创业者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生产的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业者要重视在创业过程中积累专业技术方面的经验和所进行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对于其他实践经验也要在探索过程中详细记录,认真分析,进行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起来。

2.经营管理能力。

经营管理能力的形成需要对商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要主动了解高新科技的发展动态,了解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不断从求知中汲取营养,从学习中获得动力,实现学习向发现的转变。

3.综合性能力。

综合性能力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非常规性的决策和用人的能力,交往、公关、社会活动能力,等等,是一种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开发和运筹的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业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决定了创业的总体水平和创业成功率。大学阶段是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应该在创业能力训练方面加大力度。

1.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除了知识、技能领域外,还应包括自信心、爱心、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定的创业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敢闯敢于的精神等。

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一是对外开放,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沟通,形成合力,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二是学校内部开放,加强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2.构建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创业教育体系。

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学科课程、开展创业教育特色活动、组建创业师资队伍等各方面相统一的创业教育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1)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

(2)组建有实力的创业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培训是推进创业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进行创业教育,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一,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教学;第二,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开讲座,与学生分享交流他们的创业经验;第三,聘任企业家或者科研人员担任高校创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创业实践。

(3)开展有特色的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活动,因此,要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

(4)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业教育评估是对开展创业教育全过程的综合性评价,目的是检验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和成果的实用性,发现创业教育体系各构成要素的合理性和相互间条件支持,以促进经验总结,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对调整教育方法、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有重要影响作用。对创业教育的评估,成功的创业活动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模拟创业活动的开展、可行性的创业项目设计、创业活动的效果等指标同样可参与评价。学院根据以上各种因素来评价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重新审视原有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活动内容与形式、环境氛围、设备条件和师资质量等。

3.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光靠高校的力量不行,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它需要学校和整个社会的配套措施来保障,这些措施可以通过增强创业行为的吸引力、减少创业行为的阻力来强化创业教育的效果。

(1)高校要创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现行的大学教育仍停留在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上,大学生创业使大学教育的缺陷也显露了出来。学生虽然对创业十分热衷,但是学校的教育和氛围无法跟得上学生的需求。其实,学校不仅是教书做研究的地方,更是育人授业的地方,注重学术成就固然可取,但轻视创业显然也有失偏颇。我们的高校不可能将每一位大学生都培养成理论家科学家,更多的大学生将走向社会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建设。如果在读书求学时就能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对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

(2)社会也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目前,很多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初步认识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自己与社会交融的能力,于是更迫切地希望社会各界为大学生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一,营造社会舆论氛围。一个理性地鼓励创业的舆论氛围,可以激发人的创业热情,进而驱动创业行为。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关于媒体舆论导向的监管措施,使其正确发挥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引导作用,同时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出台,加强有关创业的舆论宣传,以推动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一方面,政府可以对相关的诸如减免税收、创业援助、创业贷款、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进行收集整理,汇编成册,免费发放给大学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形势分析会、报告会、创业政策讲解课等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解创业政策、运用创业政策。同时,还要宽容大学生创业的失败,让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创业。

第二,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建设和谐社会,并制定了鼓励创业的许多优惠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创业政策。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帮助大学生争取创业政策,针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某些空白和缺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比如,创业实践课可计学分,在校大学生可以申请办理休学保留学籍去创业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优化社会创业环境,制定和完善市场竞争规则,规范公务员的工作行为,对扰乱市场发展的违法乱纪行为给予有力打击等。

第三,建立多渠道的金融支持。为帮助大学生缓解筹资压力,顺利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光靠地方高校设立一定的创业基金是远远不够的,地方政府对创业基金的投入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应该大有作为。地方政府可采取类似发达国家的政府、社会、银行三条渠道争取专项基金和贷款的做法,可以在实践中采用以下三种筹资方式:一是由政府、企业或学校担保贴息贷款。就是对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不足部分由政府、企业或学校作贷款担保,银行提供减息让利,必要时组织提供贴息。二是信用担保贷款。就是将学校向社会举荐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等,作为无形资产担保贷款。三是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大力支持,降低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公司注册资金,减免大学生到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应在国有银行建立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无担保贷款的论证机构。这一机构将对大学生创业计划报告进行审查、评估以及对投资进行风险预测。对于可行的创业计划给予无担保贷款支持。对于在农村创业,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帮助的,地方政府可以在银行贷款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土地使用、税收等政策倾斜。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八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反映社会生活最敏感的部分。新词语是指为了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维等出现在口语或书面语中,表义明确、利于交往的词语。新词语的活跃程度是社会活力的指标,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因此,只有对新词语和新语素进行及时有效的规范,才能它们具有较高的交际效率。我们认为,做好实验语言学工作,对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符合交际原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词汇作为其中最活跃的部分,自然要最大限度地使自身的发展更好地为交际服务。新词语和新语素作为词汇系统的新生细胞,更要符合人们交际的需要,具有较高的交际效率。太扎姆老师认为,研究新词新语是否规范,“要着重看它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在交际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能否使发射信息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有共同的理解,能否广泛地起到交际工具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判断某一个新词语或新语素是否规范时,应该重点观察它是否能被交际双方共同理解和接受,是否能广泛地起到交际的作用。如果,一个新词语或新语素只被社会上极少数的一部分人使用,那它必然无法在词汇系统中拥有长久的生命,必然会被从汉语普通话中淘汰。

二、于“快餐式”的新词语和新语素采取宽容态度。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新词语和新语素,当然,有一少部分词和语素是符合规范的,但是大多数的网络新词语和新语素是完全没有考虑造词规律的,有的新词语和新语素的产生甚至是极为偶然的.,而这部分新词语和新语素就是快餐式的。例如“虾米”“酱紫”这些都来源于人们在拼写时出现错误有不愿纠正,而有时人们感觉十分有趣,于是在网络上流传开来。或者有时为了输入的简捷,直接用首字母和数字代替,来满足网络交流的需要。这部分新词语和新语素在网络聊天和交流中不会影响人们的交流,而且能满足网民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又无伤大雅,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不必太在意它的规范与否。另外,这种快餐式的语言,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一旦流行过后,就会被人们所遗忘,也不需要去刻意规范。当然,语言的发展总是会有例外发生,谁都无法保证它们之中不会有成员因为某种原因被留在了规范的队伍里。当然,“学者、知识分子、教育者等在课堂以及学术等正式场合使用新词新语时要谨慎,不要滥用,甚至不能误导学生”,也就是说,我们的宽容是有条件的,只有在非正式场合下才能完全宽容。

三、持引导为主。

对于迅速产生的大量新词语和新语素,一些人采取抵制的态度,强调要保持汉语言的纯洁,或者过分的强调规范,对于不符合汉语传统造词规范的新词语和新语素一概否定,却忽视了造词规范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在规范之外,总是存在一些例外,一些不符合现在造词规范的新词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刘禀诚先生就认为,“我们不妨采取宽容与引导的态度,先让它们存在一些时日,在三原则的熔炉里锻造之后,是‘金子’的自然会发光,是渣滓的理应被摒弃”。因此,我们不应该一味地以传统的造词规范将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规范与否,而应该比较宽容地对待它们。也许一些现在看来超越规范的有生命力的新词语,随着类似新词语使用越来越频繁,会符合以后的规范。例如“雷人”这个词,“雷”是以动词的形式出现的,不符合传统的构词规范,可是这个词却很形象生动,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被普遍接受。在对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规范中,我们不应太过死板,而应该灵活对待,只要能够接受住交际的长期考验,就应该被纳入规范之内。

四、康性原则。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制定任何一种规范保证在规范之中没有例外,学术性的规范只是一个参考标准。但是,有一条规范是永远也不更变的,那就是要保证语言的健康性。对于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规范也是如此。对于那些充满生命力又健康的词汇,我们应该发扬,而对于那些江湖黑话、网络脏话和充满色情暴力色彩的新词语和新语素则要坚决摈弃。

五、新词语和新语素之产生的意义。

新词语和新语素的不断创造,是一个民族具有创新精神的象征,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语言发展和保持活力的动力。新词语和新语素的产生,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使得汉语词汇呈“族群式”扩大,一旦产生一个新词语,就有一系列补充进汉语词汇系统,满足人们更多的表达和交际需求。对外来语和网络用语及方言的引进更是体现出汉语普通话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宽阔气象和强大的生命力。新词语和新语素,是反映社会和时代变化的缩影,是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在语言上的反映。当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飞速,正是因为新词语和新语素的产生,才及时而且灵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语义上补充了汉语表达需要的空缺,满足了人们新的交际需要,具有很实际的使用价值。

因此,我们在使用和创造新词语和新语素的同时,还应该对新词语和新语素加以记录和整理,使新词语和新语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以便人们更好地使用新词语和新语素,让它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在当代,汉语词汇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的新词语和新语素,论文对新词语和新语素产生的原因、途径,以及新词语和新语素的特点、规范原则、影响等方面做了探讨。通过探讨,我认为,新词和新语素用一个字概括的话,就是“新”,这里的“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义新,不管是新词还是新语素,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总是能够出乎一般的意料,用熟悉的形式传达完全不同的意思;二是构造新,一些新词,就算使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和方法,也能够突破传统的构词规范,同时用充满了生动和新意;三是用法新,其实新词语在产生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新颖的用法中产生的,这也是为了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以上几点只是最主要的几个“新”,新词和新语素的“新”在我们发现和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对更多的“新”有所体会。另外,还有一点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所谓新词语和新语素,并非只要“新”就可以,还要有广泛的使用和流行性,若只是被很少的一部分人使用或者只是临时性的用语,我们就不能把它纳入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范围之内,因为这只是一种语用现象。当然,不能排除少数人用的发展为广泛使用的,临时性的一般性的,但是这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总之,新时期在对新词和新语素探讨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对于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过度强调的观点,这些观点过于刻板,不利于汉语词汇的扩大和汉语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汉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新词语和新语素采取宽容的态度,以引导为主。当然,完全放然自流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九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是前工业时代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两种文化类型。在整个古代史上,游牧社会与农耕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着整个世界历史的政治格局以及古代文明的衰落与兴起!在我国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我国历史的重要部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始终占据了中国历史篇章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北方游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虽然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游牧生产方式逐渐式微,原来属于游牧区域的大多数地区己经不再完全依赖于游牧经济,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草原荒漠地带,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群从事着畜牧业生产。在我国广阔的西部和北部草原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绝大部分地区都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仍然有相当大的区域是游牧生活的区域,仍以游牧经济作为主要生计手段。所以对游牧生计方式、游牧文化的研究探索,也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游牧文化、游牧生计方式,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对“异文化”的“误读”,这与我们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模式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古代的主要文明国家大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基于农业文明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认知模式等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占据着话语权,因此在各种历史文献、笔记小说的记载描述中,对游牧民族的记载描述几乎有着固定的、简单化、格式化的词语。在“我们的常识”中,在我们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对游牧生活的认识存在着一种“他者”的想象,存在着基于不同文化知识背景的文化“误读”。当然,这种“误读”或“曲解”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一、对游牧方式的认识。

游牧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各民族的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不同时期有着许多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丁零、柔然、突厥、回鹊、契丹、女真、蒙古等,他们族属各不相同,语言、文化也有差别,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制约,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却基本相同,是一种“逐水草而居”、“转徙无常”、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方式。

(一)游牧生活的移动性一一逐水草迁徙。

我国古代的各类历史文献中对于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留下了清楚的记载,如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匈奴列传》);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汉书・匈奴传》);乌桓“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后汉书・乌桓传》);鲜卑“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魏书・序纪一》);突厥“弯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j匕史・突厥传》);回给“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旧唐书・回给传》);契丹“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北史・契丹传》);蒙古“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元史・兵志三》)等等。这些记载虽然简略,却都明确表述了北方草原各民族生活的基本特点一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

(二)游牧活动的地域性。

各有分地虽然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的基本游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游牧社会的生活是行踪不定、漫无目的、漂泊动荡的。历代文献资料记载中都强调游牧民族“居无恒所”、“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主要强调的游牧生计下不同于定居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居住形式不像农业社会中的农民那样固着于一地的定居形式,人的居住地是随着畜群的移动而迁徙移动的,而不是表明游牧人群在游牧过程中没有地域限制。在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每一个游牧人群的随水草而迁并不是空间上的'无序行为,其游牧活动都是在相对固定的区域范围内(分地)进行的。文献中不乏此类记载,如《史记・匈奴列传》称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辽史・营卫志》载“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涅里始置部族,各有分地”;“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明史纪事本末》载卫拉特蒙古“虽逐水草,迁徙不定,然营地皆有分地,不相乱”等等。

(三)游牧活动的季节性或周期性一一顺寒暑,以时迁徙。

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游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因寒暑而变换季节牧场的季节性、周期性的迁徙移动。这在各类历史文献均有所反映,如《辽史・兵卫志》中记述了契丹人“顺寒暑,逐水草畜牧”;《辽史・营卫志》记载契丹“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败渔,岁以为常”;《元史・兵志》记述了蒙古人“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十月各至本地”。近代的许多游记、调查报告、民族志资料都记述了游牧生活中的季节性移动。草原游牧民族的季节性移动,主要体现在按季节划分牧场。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根据自然环境不同,一般分为四季牧场、三季牧场以及两季牧场。只要不发生特殊事件,牧民们就随季节更替,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放牧,在不同的时间利用不同的牧场,年复一年地循环移动放牧。

二、游牧生活的多样性的理解。

在我们的“常识”中以及一些研究游牧社会的文章中,将“游牧生活”、“游牧经济”看作是一些同构型的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似乎所有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事实上,我们经常提及的草原和游牧文化都是一个概括的概念,强调的是其与农业文化或者农耕区域的不同,并不能说明其内部就是完全同一的。整个草原地带的地形地貌、自然生态条件也存在着众多的差异,我国北方草原地带既有高山、台地、平原,也有湖泊、河流等,并非完全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既包括森林草原,也包括荒漠草原甚至戈壁荒原,在一些局部的小环境中,也有适合农业发展的区域。在这些不同的资源环境中,历史上生于斯长于斯的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牧民们各自发展出一套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游牧生活方式,具体体现在其经济生活、放牧的牲畜畜种组合、游牧的季节安排、游牧迁移的距离等等方面都并不完全相同,其游牧生活也是多样的。

(一)游牧民族经济生活的多样性。

农耕文明特色的产生,在于农耕农业在文明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样,游牧文明的产生及其特点的形成,在于游牧经济在文明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不论是我们所称的农业社会还是游牧社会,我们强调的都是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经济方式,事实上,在每一个社会群体中,都不是仅依赖于单一的或唯一的经济手段来维持生存发展的,人们尽可能以各种手段获得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去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都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农业文明或农业社会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于农业,畜牧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只是作为辅助生计,其家畜饲养并不占用农田,只是利用无法耕种的土地、荒坡、草地,扩展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利用了农业种植无法利用的区域来提供人类所需求的肉食,另外也为人类提供了畜力来源。草原地区,游牧是最主要的生产活动,牧民们的主要生活资料或经济来源主要仰赖于畜牧业,但也同时存在着采集、狩猎等活动来补充生活资料,甚至在一些条件适宜的地区也存在着农业耕作。

(二)游牧生产中牲畜种类及构成的多样性。

游牧生活中的主要畜种是草食性动物,包括羊、牛、马、骆驼等(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有一些地区性的品种如耗牛、驯鹿等)。在广阔的草原地区,各个地区的游牧人群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游牧人群,其所养殖的畜产品种和各个品种的数量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家养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适宜不同的生态环境,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同的用途。在游牧生活中,牧民的畜种的构成,涉及到不同畜种的生长期的长短、繁殖率的高低、对特定的草场环境的适宜性,不同的畜种构成满足人们生活中的不同需求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首先,不同的牲畜有着不同的经济价值或利用价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同的用途,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羊和牛的肉、乳可供食用,皮毛制作衣物、皮囊、皮革、毛绳、毛毡等生活用品,粪便可做燃料。牛也用作畜力,在牧民的游牧迁移生活中拉车运输、驮运物品。马和骆驼主要利用其移动力用作畜力,马主要用于骑乘,同时也是狩猎、战争和劫掠的工具;骆驼主要用于长途运输,亦可用于拉车驮运;当然马和骆驼肉乳也可食用,皮毛也可利用,但在大多数游牧社会中,马的肉与乳并非它们被牧养的主要目的,牧民牧养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移动性。牛的速度虽然没有马快,但它强韧的体力以及耐力比马更适合牵引车重。

三、关于游牧经济的“依赖性”或“非自足性”的讨论。

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包括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上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文化。两种文化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发展,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完全孤立、封闭的人群。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以及双方间冲突、战争,是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生活方式的分野导致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旷日持久的文化对峙和冲突,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历史上,中原农业社会与北方游牧社会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其表现形式既有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各个历史时期的和亲,以及通过赏赐、入贡、赐予、纳岁币、婚嫁、贸易、关市等,也有激烈的战争冲突。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北方民族的“南下牧马”几乎成了中原王朝的梦魔,历代统治者都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修筑长城,却一次次出现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历史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的记载占据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主要篇章。

所以,在谈到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关系时,首先关注的就是双方间的冲突和战争。许多学者从游牧经济的非自足性或游牧经济对农耕经济的依赖性或依附性来解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四、也谈马在游牧社会中的作用。

有关马的最早驯化时间,目前学术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依据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人类大约在60前,最早于乌克兰草原地区驯养了马,其主要论点是,在德聂伯河西岸,离基辅250公里的铜器时代遗址德列伏卡,曾发现被马嚼子磨伤的马牙和鹿角做的马嚼子,从而证明了马是最早于此时此地被作为拉牵的动力。在我国境内的考古资料中,虽然在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曾发现过马骨,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汤阴白营等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也曾有马骨出土,但不能肯定是己经驯化的家马,确凿的使用家马的证据是商代晚期的车马坑。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也没有发现早于青铜时代的家马的证据。但是,自从春秋时期“骑射”出现以后,马几乎成了北方民族的代名词。

在研究探讨游牧文化的起源时,许多学者都强调了马在游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将马驯化成功的时间与游牧的形成联系起来,或者说将家马出现的时间看作是游牧文化出现的时间上限。认为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421更有一些学者将骑射的出现作为游牧文化出现的标志,认为“具有真正意义的游牧生活,应从骑马术的发明开始,因为骑马术的发明才使游牧民在广阔草原上进行大规模远距离迁徙成为可能jjf431。所以在论述游牧文化起源时,多倾向于以春秋战国时期骑射术的出现作为游牧文化起源的时间。

结语。

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游牧活动,是一种不同于农业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在相对固定的“分地”范围内进行的,根据自然条件水草状况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的有规律的迁徙移动。这种“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是与草原地区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畜牧生计直接相关的,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长期以来不断地适应环境、积累经验,逐渐创造发展出的一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技能、技术手段,是一种对特定草原生态环境行之有效的文化适应方式。游牧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对草场的循环利用,而不是放弃原有牧场。

迁徙不定的游牧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了游牧民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到游牧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精神特质,同时也影响到游牧社会的社会组织结构、政治制度等。

对于游牧生活多样性的认识,强调在每一个社会群体中,都不是仅依赖于单一的或唯一的经济手段来维持生存发展的,人们尽可能以各种手段获得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去利用尽可能多的资源,都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当然,多样性与专门化之间是一种矛盾的关系,随着专门化,每个社会群体都有所偏重。不论是我们所称的农业社会还是游牧社会,我们强调的都是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经济方式,强调的是其典型性特征或区别性特征,其它的经济生活方式都是辅助性的,而不是单一的经济生活。

游牧和农耕,是两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它们之间不是一个生计系统内的不同分工,也不是一个生计系统内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生计方式,是针对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形成的生计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各自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性的文化特征。两者的差异,不是优劣之分,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差别。游牧生计方式是游牧文化形成的基础,对游牧生计方式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基于这一游牧方式所形成的特定的独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认识游牧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理解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更深入地理解游牧文化;也有助于探讨早期游牧生计方式的起源问题、探索游牧文化的起源问题、讨论游牧文化圈与农业文化圈的关系等。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十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面对新时期大学生,高校辅导员要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新时期;大学生。

一、新时期高等教育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当今社会和高校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校也掀起了拜金主义思潮,不仅一浪浪冲击着深居校园的高校辅导员,同时也冲击着在新时期大学生,高校辅导员传统的教育方法在阵阵“浪潮”中慢慢渐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一是就业带来的压力,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是硕士和博士毕业之后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才来到高校担任辅导员,工作岗位繁琐复杂,收入不理想,在思想上就业有些不牢固,总想着如何从辅导员转型。二是学校引领导对辅导员岗位的重视不够,给予辅导员提升和学习的机会太少,且辅导员在成家立业的经济困难时期,容易造成对前途和生活上的失望。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缺乏和抗压能力减弱。

首先,自我管理意识缺乏。与大学之前的学校相比,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更没有班主任与老师的严格要求,使得很多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其他的自由时间都不知如何支配。其次,抗压能力减弱。当前新时期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主力军,这个群体不只是是幸福的一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没有遇到过挫折,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辛,所以缺乏对社会的认识。

其一,贴在新时期大学生身上的标签就是自信、张扬、心态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大多数新时期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好,所以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按着自己的习惯去生活,不考虑周围的环境和外在的事物。其二,另外一个标签是自私、集体观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责任感,新时期大学生离开溺爱自己的父母来到大学他们就要面临新的压力,每天生活在自由、但还受敦促的环境中,这些不但超出了他们自身承受能力,还因为没有社会阅历,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较弱,也会感觉大学里的生活没有意义,更有甚者会产生压抑、恐慌、烦躁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界限模糊不清。

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两个形成基础:自我意识和自我需要。新时期大学生不只是幸福的一代,还是“拜金”的一代。在他们眼中“钱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网络流行语,已不只是浅显口头说说,而是深深地烙印在他们心里。新时期大学生虽然摆脱了中国旧的教育体制束缚,但同时也失去了传统铁饭碗的保障,以及各项福利的安乐,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新时期大学生,不仅要承受为生活谋生,还要承受社会就业的巨大压力。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一)提高自身素质是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前前提和基础。

面临新时代的.挑战,高校辅导员虽然依托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但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工作者和管理者,要能够及时地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方法,要不断研究工作方法,探索工作新思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以此适应新形势下的辅导员工作。创新辅导员管理工作方法,应重点把握以下两点:其一,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素质的道德修养,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敬业的工作态度,高尚的品格,关心爱护学生,用优雅的言行举止来感化学生,用渊博的科学知识来引导学生,增强开展学生工作的成效性。其二,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辅导员不但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政治素养,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同时,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熟悉网络新媒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新媒介。

熟练地运用网络新媒介。网络新媒介的发展给传统的高等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是高校辅导员所要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也为高校辅导员拓宽了新的工作空间和工作途径,还提供了新媒介使用手段。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一定要充分运用网络这块阵地,提高自身政治工作的成效性。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既要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介,又要找准学生工作开展网络化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尽快找到与新时期大学生交流的最佳方案,达到内容与形式、人文和科技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这块阵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引导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宋春宏.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巾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十一

摘要:社会需要楷模,大学生同样需要榜样引领。挖掘、宣传和学习好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本文重点研究新时期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意义、原则和机制。

关键词:先进典型;大学生;培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国内环境。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大学生中挖掘出普遍认同的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推动大学生学习他们,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大学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生一般群居生活,彼此之间很容易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朋辈之间的先进典型在大学生中往往具有导向作用,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能有效帮助大学生纠正自身行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因此探索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面临的问题。

1、先进典型形象过于完美化,真实性不足高校在选树先进典型时,喜欢全面完美的先进典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榜样效果,很少考虑真实性,这就造成很多时候将先进典型包装的过于完美,这样往往得不到大学生的认同,还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2、先进典型工作过于形式化,影响力不够高校在开展先进典型工作时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现象,给人感觉就是一阵风,而且选树的先进典型让大学生感觉相距较远,难以达到共鸣,其影响力和感染力自然不够。

3、先进典型机制过于传统化,持续性不强高校评选先进典型仅仅停留在评选上,往往搞成临时性的活动,缺少有效的组织和策划,更没有将先进典型的.事迹在大学生中进行深入推广形成持续性。

三、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原则。

1、挖掘原则——先进性、真实性和群众性先进性是指先进典型必须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具有感人的事迹和成绩,具有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切不可挖掘得过多,也不可轮流坐庄;真实性是指先进典型必须是事实存在的,事迹是真实的,决不能夸大或编造;群众性是指先进典型必须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和肯定,而且必须是可以学习的榜样,切不可望而不可及。

2、宣传原则——导向性、针对性和普及性导向性是指宣传过程中要突出正面宣传和值得学习的精神,要避免宣传模糊化及对榜样误传;针对性是指要结合先进典型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群体的大学生中有所侧重的宣传不同典型,达到人人都有学习的对象;普及性是指尽可能地扩大宣传普及的范围,采用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以达到育人效果。

3、学习原则——内化性、实践性和持续性内化性是指要引导大学生对先进典型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实践性是指将先进典型的精神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在学习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持续性是指对先进典型的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搞成临时性的活动。

四、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机制。

1、挖掘机制——以挖掘先进典型为契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应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各方面表现,有针对性的挖掘先进典型。先进典型可以是优秀学生典型,也可以是见义勇为典型,也可以是自强自立典型,还可以是爱心奉献典型等等。在挖掘过程中,要坚持真实性,要打破完美观,只要有一个方面可以引起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就可以树立为先进典型,要做到让大学生见到人、见到事、见到精神,让大学生感到可敬、可信、可学,这样才会贴近学生,才会影响学生,才会更容易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要用先进典型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

2、宣传机制——以宣传先进典型为榜样,牢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高校应积极总结出先进典型的好行为,探索先进典型的成长成才规律,结合大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有效运用网络、报刊,举办报告会、座谈会,拍摄教育片,编演话剧等形式,用生动感人的事迹和真挚可敬的情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使大学生不断受到心灵震撼和思想共鸣,教育大学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的,提升文化素质,推进先进典型的榜样引领。在具体开展工作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切不可奢望通过一次活动就能让大学生接受先进典型和学习先进典型,要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网络,一步一步的去教育引导大学生,不能搞成形式主义,应付了事。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十二

摘要: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来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介绍了课程设计选题的多样化,课内外结合,改进考核方法及加强指导老师学习等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宽口径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涉及到多学科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方向,以突出实用性为要求,合理、科学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信息管理人才。为了加强对地理信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都安排了课程设计训练。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课程设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扩展和融会专业课程内容,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完成一个复杂系统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专业软件想结合,进行实践性的软件二次开发。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以社会人才需求为方向,以宽口径人才为培养目标,辅以科研实践为激励体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题目单一,难度差异不明显。

在目前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只给一个班的学生指定一到两个固定题目。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部分学生对设计题目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自然不好。题目单一,难度差异小,考核的知识点也有限,由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题目很容易,而对另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有困难,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而统一的设计题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相互抄袭,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2、课程设计题目陈旧,内容更新慢。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技术紧密,不但知识更新的速度快,新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速度也非常快,有些几年前还在使用的技术如今已被新的应用技术所取代。我们的设计题目往往会用上好几年,设计内容更新较慢,设计题目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对过时的应用技术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学习,设计效果也不会很好。

3、教学组织形式落后,考核方法不科学。

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有资料收集、系统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安装调试和编写设计说明书这几个主要环节。教师主要做好辅导答疑工作,考核则根据设计成果结合设计说明书给定成绩。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与漏洞,使一些学生有机可乘,平时不认真按要求去做,等设计邻近结束时抄袭别人的成果,或是直接找人代做。所以单从设计成果和设计说明书去判定成绩,成绩的真实性与公平性都无法保证,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思路。

1、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内容要新颖。

课程设计题目要紧跟时代变化,内容要随着实际应用及时更新。例如“城市公交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最初只有对公共交通的换乘进行信息化管理,随后加入了路径分析,最佳路径选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给出了“城市二手房信息系统”、“城市路灯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医疗信息系统”等十几个内容新颖、贴近实际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们对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了适合的题目。

从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的实施效果看,大部分同学都很活跃,因为题目可发挥的余地很大,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设计内容的自由度大大放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施展的空间,也使他们的学习更有创造性。而且每组的设计都不同,他们之间也在互相比较交流和学习,也避免了以前存在的抄袭现象。

2、课内外结合,多方位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地理信息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gis专业软件相结合,进行实践性的软件二次开发。计算机技术和gis专业软件的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我们在gis课程设计中通过老师授课、请专业开发人员讲座、组织学院内“我爱gis”软件大赛、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知名的gis软件开发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对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效果。

每年从课程设计成果中筛选出优秀成果参加各种级别的专业竞赛,如中国最高级别的gis软件开发大赛――su-permap软件设计开发大赛,和面向全世界的arcgis软件设计开发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改进辅导、考核方法。

指导教师在设计期间要保证时时在岗,帮助学生理清思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由浅入深的解答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到的问题,消除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畏难心理,变被动为主动投到设计中。定期检查各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并进行记录,及时指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设计方案。在查中发现好的设计思路和想法时,鼓励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创造力去将这些好的想法加以现。最终的课程设计考核是根据学生的设计报告,设计的完成况和现场答辩综合完成的。答辩时除了提出一些针对题目内的问题外,还要求进行现场操作演示。通过这样的定期检查合考核的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相互抄袭现象,最终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4、加强指导教师的学习。

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作为教师要加强平时对业知识的学习,了解业内的最新动态,学习掌握新技术的实际用,并把这些融入到教学中来,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课程计题目的多样化,内容新颖并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掌握多种设计思路,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方法。这就要通过平时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否则也无法指导学生达到好的设计效果。在课程设计中,专业教师努力学习最新的专业技术,掌握最新的gis专业软件,在课堂中能向学生熟练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和热门软件,如:amview、arcgis、mapinfo、mapx、supermap、mapobject、mapgis等软件,并且向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征求意见,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

为使课程设计更紧密地结合软件市场,在课程设计课堂,还可以专门开设专业人员讲座,邀请软件开发实际工作者给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达到教学不脱离实践。

四、结束语。

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知识,学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学习系统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并动手实现,同时训练组织合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口头表达等能力,同学们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理论实践操作方面得到了锻炼,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十三

摘要:现如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各行各业为了更好的参与竞争,不断改与创新,化工企业作为国家基础建设行业,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坚持创新完善,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属于综合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不仅涉及到文件、公文、信访工作,也与监督、服务密切相关。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领导对管理不够重视,工作内容也不够细化,且任务的分配不规范,无法保证严格管理,阻碍了办公室职能的发挥。针对这样的现象,在新的发展时期,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创新,对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创设办公室管理的良好环境,制定管理规范制度,从而提出实质举措强化管理,为化工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办公;文秘工作。

一、新时期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不足。

办公室是化工企业管理的核心部门,也是综合化管理的基础兼具协调与辅助功能。它能够根据企业的供应情况及时调整好理工作,分配好各部门的职责,并完善监督管理,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加强与外界的沟通。然而,由于旧有管理模式的限制,以及管理办法的制约,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与新时期的工作需求不相适应,无法发挥办公室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缺乏健全的办公室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我国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无法为实际管理工作提供参考。首先,办公室管理制度不规范,工作分配不科学,存在职能交叉或空位的现象;其次,办公室管理监管不严格,监督工作不到位,考评不及时,不利于调动办公室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最后,管理制度执行力较差,有些部门不重视,执行工作不严格,存在职能缺失现象。

(二)办公室服务工作不科学。

化工企业作为国家基础建设行业,与百姓的关系十分紧密,作为特殊的资源供应产业,其工作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缺乏服务意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认识不明,会严重阻碍企业职能的发挥。具体而言,化工企业办公室服务层次不明,深度不够,管理流程不细化和完善,影响了服务范围的延展。据调查发现,有些办公室管理者无法及时答复人们的问题,管理枢纽性作用不能凸显,信息服务严重滞后。

(三)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内容多样,涉及到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管理者经常。

身兼数职,繁重的作业也会制约他们的发展。另外,一些化工企业的职工也没有接收过正规系统的学习,创新意识淡薄,组织素养不高。其中还包含很多老员工,他们的思想意识落后,对办公室管理不了解,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好,无法构建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二、做好新时期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完善化工企业办公室的制度。

管理制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首先,完善管理制度的体系,在管理时应当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多员工的素质、工作成绩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管理,避免管理的单一性,导致管理领域不到位。其次,管理的目标应当精细到具体的人或物甚至是工作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流程,明确规定什幺是该做的什幺是不该做的;最后,管理力斌应当先进化、创新化。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取长补短,吸取这些管理制度中的经验,完善化工企业办公室的制度。

(二)明确化工办公室的服务内容和方向。

深入全面的贯彻落实服务的职能,拓展服务职能的范围,将服务职能细化的每个部门,各个领域。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本着服务、监督、责任、规范的宗旨,进行深层次的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领导提供更加贴心的辅助性帮助。同时,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积极做好化工企业办公室的.后续工作,为化工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给企业带去更多经济效益。

(三)提高化工企业办公室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办公室管理队伍,强化职工的管理意识、管理职能是新时期化工企业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完善管理电力服务的核心。对此,化工企业领导要做好人员选拔,聘请接受过专业学习的管理人员,对上岗的管理者还要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在企业内部营造竞争的积极氛围,注意职工能力的提升,从而强化办公室管理水平,完善行业服务。加强能力建设,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办公人员学习化工生产技术、化工经营管理、化工改革方向、化工产业政策等电业基础知识,全面提升业务素质,提高办公服务能力。

(四)增强协调能力。

办公室管理要从整体系统来把握,提高管理效率,做到上传下达,沟通内外,及时向领导传递信息,协助领导执行决策,推动企业工作有序开展。办公室人员平时应注意做好资料的积累,对上级的指示、规定,化工行业当前的任务形势,与本单位相关的动态方面的资料等等。对内加强管理,在协调过程中,按原则、按规矩办事,消除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利益需求所产生的矛盾,分配好各个部门的职责。

(五)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运用能力。

企业办公现代化,信息传递都使用了电子网络,文秘工作者要熟练掌握这一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总结。

要更好地找出企业办公室文秘工作的规律,提高企业文秘工作的效率,使文秘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为企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香云,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企业办公室文秘工作,河北企业,07月。

[2]林静、王家杰,做好新时期电力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思考,科技咨询,月。

[3]李圣斌,做好新时期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思考,经营管理者,04月。

[4]刘盼盼,做好新时期电力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思考,经营管理者,12月。

[5]冯玉荣,做好新时期企业党委办公室工作的思考,东方企业文化,01月。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十四

作为新世纪小学班主任,肩负着培养适应本世纪所需的各种人才,要讲究教学艺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用班主任的智慧和爱启迪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体制管好自己的班级,一定能建立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根据我这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如何在新时期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师德感化学生。

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作为新时期班主任应提高自己的素质。首先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热爱学生,要不断地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有坚强的意志,乐观自信的心态。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以良好的形象教育和感化学生。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关注每个学生,以爱贯穿始终。

爱是教育的金钥匙。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爱护自己的学生,只有关注每个学生,以爱贯穿始终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扬优点,纠正错误,使之健康成长。

例如:我班的莹莹同学是语言残疾,她可以发音,但比其他孩子说话吃力。右手有些不灵便。她性格内向,不合群,自卑,集体观念不强。由于语言残疾的原因,很难与同学交流,加上右手有些不灵便,不能工整写字,学习成绩差,常常一个人看别人玩。有些同学背地里骂他哑巴,她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面对这种特殊的孩子,作为班主任的我要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她,用真挚的感情融进她的心里,生活上关心和帮助她。多与她沟通。课堂上,当她能把一段话读流利,我就及时表扬她,写作业稍工整时,我就给她画个小笑脸或小红花。此时,她总是高兴地笑起来。在班上找个性格外向,活泼,学习成绩好,积极参加课内活动的学生与她同桌,课后带她一起玩,鼓励她与同学交流,一起玩,有困难就向同学、老师请教。不让班里的学生歧视她,要尊重她,帮助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莹莹在班里活泼起来,说话也流利一些,常常听到她的说话声和笑声。

三、真诚对待后进生,做好转化工作。

爱因斯坦说过:“爱是最好的老师”。班主任对后进生要以诚相待,要对他们产生爱心,因为后进生学习差,纪律差,品德差,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有时不服老师的管教,常与同学闹矛盾,自尊心很强,也很自卑。班主任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育人着眼,因材施教。

(一)了解后进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后进生学习成绩差,原因很多,要对症下药,才有明显效果,为了更好地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绩,我经常用“学习园地”“展示台”等宣传栏进行教育,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常与科任教师、家长交流,了解每位后进生的学习情况、爱好、特长,制定转化后进生的计划。

例如:我班的兴兴同学,父母是做卖鱼生意的,每天早出晚归,没有时间管教孩子,每天一大早爷爷就把他送到学校。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有时打瞌睡,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纪律差,每天淘气惹事,经常有学生告他的状,不是打人骂人,就是破坏公共财物,针对这一情况,我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改掉不良行为的教育方案。我先准备一本笔记本,记录他每天的学习、行为情况。例如:上课时,我抓住他爱说话的特点,让他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做作业时,我让他做一些较易完成的作业。当他有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他的记录本上添上小红花,给他看看自己的进步。我发现他喜欢运动,下课后,让同学们和他一起运动,与他友好相处,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和改正不良习惯,每个星期五的班会课上,我会拿出兴兴同学的成长记录本,在班里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纠正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学习园地的”行为规范达标”里添上一朵小红花,在“争章栏”里添上一面红旗,此时,他总是开心地笑了起来,同学们也会为他鼓起掌来,渐渐地,他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增强了自信心,“六一“举行体育活动时,他积极参加,结果获得了二等奖。

(二)多与家长沟通。

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差或行为不良,是与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有关。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对家长说明学生的成绩、进步,提出希望与家长协商学习的教育问题,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纠正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多正面引导,增强学生的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勤奋学习。

(三)适当表扬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肯定,班主任要适当地鼓励学生,当学生做了件好事,要及时表扬他,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要积极引导,不能盲目的制止,更不能严厉处罚学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以表扬为主,不能辱骂、体罚他们,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四、培养得力班干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要组织好班级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长、住址、特长、爱好、品质、性格、德智体等情况。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例如,:选成绩好、责任心强、守纪律的学生当班长,选爱劳动的同学当劳动委员,选活跃的同学当文体委员等,每个组选两个组长分管语文科和数学科作业,我大胆应用,合理分工,严格要求,努力树立班干部威信,让班干部与学生相互监督,相互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团结合作、积极向上、勤奋严的学习气氛。

五、加强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所以,做为班主任,任应遵循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首先,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求新、开放的特性,我常用健康课引导学生克服孤僻、内向、脆弱的不良心理特征,养成守纪、合群、自制、顽强、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其次,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感。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家庭环境优越,往往缺乏责任感,不知感恩,对别人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没有责任感,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正确引导学生。在品德课上,我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引导学生如何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还利用语文课和班会课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贴在教室里,让他们常读,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每次班会课上,给品德好的学生奖励小红花,积极开展“学雷锋争三好”活动。再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抱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努力学习多门功课。最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交往,言行上自律,心理上自强。

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善心、爱心、诚心。班主任要常与各科老师协调好关系,把思想工作贯穿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把爱国主义,环保教育有机结构,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

六、增强感恩教育,加强安全教育。

爱是一切道德的源泉,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班主任要增强感恩教育,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我充分利用品德课、语文课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人,鼓励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利用“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给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另一方面,安全教育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每个学期我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利用班会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安全录像,有时做消防和预防地震和演练。

七、加强文体卫生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除了发展智力水平外,体育、卫生教育也至关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早操,眼保健操、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积极打扫卫生区和教室。特别注意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健康课上我树立讲究卫生的科学观念,如饮食定时定量,不偏食,少吃零食,讲究卫生。阅读课时,我把学生带去阅览室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书画比赛、体育竞赛,舞蹈比赛等,每个月出一期版报,让学生积极参加,踊跃投稿,展示学生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身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研究、积累。只有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生。我将坚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优秀人才。

校园文化建构的几点认识论文(汇总15篇)篇十五

按照工程管理现代化规划,不断提升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在沿江所有防洪闸口建立了视频监视和自动控制系统,在主要工程堤段、险工隐患处设立视频监视点,全面实现了水闸、堤防防洪工程体系的网络视频监控,并可与上级防汛决策系统相联,实现信息共享。沿线堤防布设离线式巡更系统,巡查人员按规定时间至巡更点采集信息,避免了工作漏洞。开发构建了数字化工程管理信息资料系统,实现了工程资料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管理。同时继续升级现有装备,不断探索建立更加完善、全覆盖的堤防安全远程实时电子监测系统,实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运行的现代化。明确经费投入财政保障,实施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和全员聘任制,做到“事企分开”,依托行业优势,挖掘水利工程经营潜力,实现“以水养水”可持续良性循环,并于率先在江苏省完成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在江苏省内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模式,形成了“以试点测算维修养护定额为基础、以市场化竞标发包为手段、以专业化考核检查为保障”的管理新格局,市场化运作成熟;率先在江苏省内实行水政、警务联合执法,违法水事案件得到及时有力查处,有效维护了水法规的尊严。

重规范抓落实,提升管理能力。

a.日常管理。制定完善管理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型以上水闸工程管理办法等,并严格按章执行;对堤防、穿堤建筑物、河道整治工程等均明确责任主体并落实到人;坚持日常检查、定期复查、重点抽查,落实工程维修养护及运行现状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按照江苏省《水闸注册登记管理办法》、《水利水电工程闸门及启闭机、升船机设备管理等级评定标准》、《水闸安全鉴定管理办法》开展水闸注册登记、等级评定和安全鉴定工作。

b.防汛防台。通过加强防汛宣传、落实防汛责任制、健全组织指挥网络、强化防汛检查、开展安全鉴定、落实除险加固措施、备足备好防汛物资、严格专项执法检查,扎实做好防汛工作,成功抗御了近年多次台风袭击,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稳定。

c.工程监测。工程管理范围内特别是险工险段布设观测点,按要求定期开展工程的沉降观测;通过规范的日常巡查机制强化堤身的外观观测包括裂缝观测等,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通过对重点地段定期开展近岸河势变化观测和定期获取岸线占用单位河势变化观测资料的方式,以及时掌握沿线河势演变及近岸河床冲淤变化情况;加强对资料的分析整编,并指导运用于岁修、急办、除险加固等工程项目的编报,确保工程的运行安全。

d.涉水项目管理。正确处理沿线开发开放与防汛保安的关系,切实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的管理,形成了一套全面规范的涉水项目建设管理服务办法。严把项目审批、开工许可、项目检查、项目验收、违规事件控制、考核管理等重点环节,建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提高了广大企业、群众的水法律意识,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同时不断提升涉水项目管理服务水平,为沿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重团队抓管理,创造和谐环境。

在拥有完备的硬件设施、规范的管理机制前提下,一个和谐稳定、勤政务实、开拓创新的管理团队是保持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

a.人才引聘、培养。坚持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近年来先后引聘多名本科以上青年技术人员充实队伍,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技术交流、轮岗锻炼、干部带岗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提升专业人员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培养技术能手、岗位多面手,充实一线岗位,构建了一支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要求的科技人才队伍。

b.廉政、效能建设。坚持加强党风廉政和思想作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廉政风险排查、“510”训廉日活动、廉政文化进单位、廉政承诺公示、廉政格言上墙等以“弘扬正气作表率、创新业绩当先锋”为主题的勤廉双优教育活动。以强服务提效能为专题,汇编水利工程管理与服务手册、组建行风监督员队伍、公布监督举报电话、设立监督举报箱,着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c.文明、群团工作。积极参与文明行业创建,通过加强职工文明道德教育、印发文明宣传小手册,设立文明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广大干部职工文明素质;以创建安全单位为专题,通过不断健全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并强化检查、督促机制,实现“五无”,确保一方平安;通过工会、妇女群团职能的全面发挥,以及职代会制度的执行、文体娱乐活动的定期组织开展、离退休老同志和困难职工关爱制度的建立等方式,维护职工权益、丰富职工生活、陶冶职工情操、关爱弱势群体,营造团结友爱、和谐有序的工作氛围。

a.考核责任的落实。对照工程管理考核四大项即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安全管理、经济管理,将相应的考核责任落实到办公室、工管科、水政科、财务科,并制定考核细则,将工程管理考核具体要求体现在日常目标管理考核过程中,实行每季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与年度奖惩挂钧,实现了考核工作的常态化,确保了管理水准的延续。同时经常组织管理骨干学习工程管理办法,对照相关的管理标准、要求,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逐一细化体现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形成一种长效管理机制,同时注重相关管理资料的积累,便于真实、及时体现管理效果。

b.考核过程的`意义。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是对工程管理单位的一次综合、全面的考核验收,对照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开展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基本可全局性地把握管理工作的不足与可提升之处,从而规范水利工程管理行为,维护水利工程完好,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提升水利单位整体形象。在水利部及长江委组织的3次工管考核过程中,专家组针对管理处管理现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为管理处工程管理工作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c.创建成功的意义。随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服务社会、服务发展过程中作用的不断体现,各级政府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日益关注和重视,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格的成功创建和两次高分顺利通过长江委的复核验收为管理处加快体制改革、理顺财政保障机制、引进人才资源、营造行政执法氛围等赢得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和社会环境,同时,荣誉的取得和保持是对奋战在基层一线水利干部职工不断振奋精神、做好工作的有力促进和鞭策,为和谐发展构建了牢固的向心力。

相关范文推荐

    牵挂可爱的小鸟(专业20篇)

    一篇优秀作文往往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引发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深思。下面是一些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作文,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我有两只可爱的小鹦鹉鸟,它们活泼可爱

    青春不一样的味道(实用17篇)

    青春是懵懂无知的时期,我们要虚心学习、充实自己,不断提高。青春是生命最美的一块画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感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共鸣。曲曲折折的走过十几个春

    积极分子学习思想汇报(精选12篇)

    思想汇报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可以让自己更加明晰和积极地思考问题。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思想汇报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和指导。我叫,性别x,x族人,

    组织亲子爬山活动方案范文(23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以便我们在面临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应对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份成功举办的活动方案,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的活动策划有所帮

    家庭申请助学金申请书(精选23篇)

    通过撰写助学金申请书,可以向资助方展示自身的学术成就和经济困难情况。助学金申请书范文中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如何合理地陈述个人情况和需求。您好!我是会计五班的学生__

    记战争与和平(优秀12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这些范文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

    大学生英文自我鉴定(优秀23篇)

    自我鉴定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大学生自我鉴定的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现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倡议书实用大全(21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经典的文学形式,通过模仿和学习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艺术的魅力。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高质量的总结示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大学生推优推先演讲稿(精选18篇)

    在大学生演讲稿中,我们可以借鉴经典演讲的技巧和风格,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现在请大家欣赏以下小编为大家特别精选的大学生演讲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

    部门财务管理制度(通用19篇)

    部门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为了适应不同职能和工作需要而设立的。在部门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信息落差和误解。14、按照各工程预算进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