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

时间:2023-10-31 作者:笔砚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

范本通常是对某一种类型文体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选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一

豆瓣评分:8.5。

(3689人评价)。

作家出版社。

说到小说体的哲学启蒙读物,《苏菲的世界》肯定榜上有名。而书单狗说的这本,比《苏菲的世界》更有故事性。它讲述的是关于家族、“我是谁”的哲学疑问、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故事。不仅有推理小说的悬念,哲学的思维也在扣人心弦的寻找故事中给人以启迪。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人生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摸彩游戏,只有中奖的彩票展现在我们眼前。

2、他们来人间走一遭,不但是为自己的生命而活。

3、探讨万物固然重要,但时间最值得珍惜的,莫过于跟心爱的亲人共处的时光。

2、《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托马斯·内格尔。

豆瓣评分:7.8。

(2019人评价)。

当代中国出版社。

这是一本引导你哲学思考的书,在这本书里,内格尔向我们展现了哲学的真正旨趣所在,他抛出了很多问题让我们思考,告诉我们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你唯一可以确信存在的,就是在你自己心灵之内的东西。

3、一个你永远不可能从中醒来的梦压根就不是梦:它就是实在——你生活于其中的真实世界。

3、《谈谈方法》。

笛卡尔。

豆瓣评分:8.6。

(2267人评价)。

商务印书馆。

在许多哲学经典中,笛卡尔的《谈谈方法》绝对是逆天的存在,它轻巧通俗,篇幅短小,循循善诱,让人可以毫无负担地一口气读下来。它是理性主义的入门读物,讨论怎么认识这个世界,怎么发现和重建真理。读罢此书,你会被笛卡尔那种严谨、怀疑的精神深深触动。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我思故我在。

2、征服你自己,而不是去征服世界。

3、越是希望好好利用今后的时间,就越应当精打细算,好好安排。

这个作家了不起。

笛卡尔,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最著名的思想,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理性可破除习惯、迷信以及种种所谓的“已成观念”,让真正的思考渗透进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

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牛顿、莱布尼茨一样,终身未婚,没有享受到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他有一私生女,但不幸夭折,为其终生憾事。

4、《大问题》。

罗伯特·所罗门。

豆瓣评分:9.3。

(2719人评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直接面对世界和问题的导论,直接启发你去思考和面对那些问题,然后再看各个流派的哲学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在书单狗看来,只要你对生活还有好奇,那这本书就值得你放进阅读清单中!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客观的重音落在说什么,主观的重音落在如何说。

2、理性总是告诉我,凡是不能完全加以确定的东西,凡是能够找到怀疑之处的东西,我都应小心翼翼地避免相信,就像避免相信那些显然虚妄的东西一样。

3、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加以接受。

5、《幸福之路》。

贝特兰·罗素。

豆瓣评分:8.9。

(2323人评价)。

华夏出版社。

在这本书里,作者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疲劳、嫉妒、烦闷等等,制作出一张献给大家的方子,希望通过这张方子让无数郁闷的男男女女变得幸福。本汪和小伙伴们都觉得罗素的大智慧让人很有启发,各种被戳中。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2、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

3、需求对象的残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6、《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豆瓣评分:9.3。

(5058人评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很少有人这样直白地跟你讲人生智慧,教会你如何理解幸福。许许多多人都能在此书中找到共鸣,书单汪认为如果人生只读一本“心灵鸡汤”,那一定要读这本。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3、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

7、《小逻辑》。

黑格尔。

豆瓣评分:9.3。

(2004人评论)。

商务印书馆。

对逻辑学感兴趣的宝宝可以看一看这本经典。黑格尔在此书中,批判了旧式形而上学,创立和发挥了唯心主义辩证法。虽然这本书比较深奥难懂,但大师睿智的思维,还是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的。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其实哲学的教训正是要使人从那无穷的有限目的与个人愿望中解放出来,并使他觉得不管那些东西存在或不存在,对他简直完全无别。

2、认识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就是思维的纯粹形式,人采取纯粹思维的时候也就最为自由。

3、事物自身与我们对于事物自身的认识,完全是两回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二

学历:本科。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工作地点:广州-白云。

求职意向:编辑/记者/撰稿人。

教育经历。

至今在校江西师范大学哲学。

语言技能。

普通话:很好英语:较好。

自我描述。

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物联网方面。比较能吃苦,知识面比较全。由于接触社会较少,实践经验缺乏。学了四年哲学,空谈耽误人生,正经工作才能使人生更精彩。

更多。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冒号):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1者及其所有物》第1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1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1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冒号):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1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1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1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1.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施蒂纳代表作《唯1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2.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3.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冒号):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施蒂纳与尼采。

3.施蒂纳与阿多诺。

4.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4.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冒号):

施蒂纳《唯1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1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19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19年版。

张1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3联书店2019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19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19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论文题目(冒号):中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1目标,有效的手段之1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3.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拟从4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1部分主要从6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6个方面是(冒号):

(1)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2)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3)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4)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5)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6)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第2部分主要从3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这3个方面是;。

(1)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3)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我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3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设想从5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这5个方面是(冒号):

(1)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6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2)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3)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4)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5)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4部分是实例分析。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1家上市公司2019年度效绩进行评价。

4、本文研究的结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1是旨在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2是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提供参考;3是从理论和实践老感两个方面提高本人的专业知识水平。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四

冥冥运古,当第一股充满活力的气息注入混沌的海洋,生命由此开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此生命有了大胸怀;“巍巍呼高山,汤汤呼流水”,自此生命有了知音;“有了锲而不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自此生命有了愁绪“所谓伊有,在水一方”,自此生命有了爱情的朝思暮想,生命,源于水。

苏子贬于黄州,泛舟赤壁,于是他的生命为水所占据,有了水的胸禁,“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上;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水予他的豪迈,“惟江山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是水赋他的胸襟〃情怀,他为水所成就。

“既生瑜,何生亮?何生亮?”秋风送去熊火,胜得赤壁战瑜气煞,羞终命丧黄泉。滚滚长江东逝水,无私,宽广,博大荡漾在江面,周儿你为何不给水一隙之地呢?涤荡你嫉妒的心。生命,为水所成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水诠释着李白的深情厚谊,“花白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水诠释着李清照的相思之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诠释着愁的数量,“水何渗澹,山岛竦峙”水诠释着曹操的雄心壮志,生命,为水所诠释。

上善若水,感恩似泉。一树丁香灿烂的纷扬着,香气氤氲。人们吮吸着清香。拾起一片掉落的花瓣,放在鼻间上嗅嗅,感受生命,感受水的存在,树安静的沉睡着,安静的接纳着“从今若许闲来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生命,为水所包容。

水的鼻息,你感触到了吗?

水静静的流着,带着它的灵魂,带着它的气息缓缓流动。遗留的脚印上,生命聚其精华开始成长。撷一叶草,苍翠欲滴;拈一片藓,翠色、欲流,生命,无人不充斥着水的鼻息。

生命,为水所成就。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五

人的“生存”与“生活”的矛盾是人类存在的一对根本性矛盾,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类的“生活”方式同动物式的“生存”方式区别开来。文章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内涵,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二者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的异化活动下的“生存”与“生活”的转变与出路。

生存;生活;马克思主义;异化。

哲学不是超乎于人类世界之外的遐想,它总是深切地关注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大都对人类社会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他们苦苦探索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寻找着人们生活的意义及价值。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是一种最为矛盾性的存在,人类既与其他物种一样自然而然地生物性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又是能够自我意识、自我改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有人类特殊性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

一、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内涵。

“生存”,是指动物(包括人)本能地无意识地去适应环境来维持其生存的生命活动,是一种纯粹性的自然反映。古希腊先哲柏拉图曾对其门徒说:“人就是没有羽毛的两条腿动物。”强调了人的动物性与自然属性。近代法国哲学家拉美特里在其名著《人是机器》中提出:“人归根结底却是一些动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人的身体是一架钟表,不过这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极其巧妙的钟表。心脏是什么?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人的欲望、快乐、爱情、痛苦等等都是受到机械规律支配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多几个齿轮,多几根弹簧而已。”指出了人的动物性和机械性。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也说道:“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表明了人与动物一样也具有生理层面的自然反映。动物式的“生存”活动是没有意识的生命适应行为,它们依据与生俱来的本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动物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性”、“自在性”的存在。“生活”,是指人类有意识地认识自我与世界、改造自我与世界以及能动地从事物质生产的生命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超越本能的反映。“生活”是人类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同动物的存在是相区别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曾用神话的方式说明了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在于人类拥有技术和智慧,他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该命题虽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但却肯定了人的思维的能动性,有别于动物的本能式反映。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还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明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即“人是理性的动物。”动物是没有理性的,它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出于本能的感性,人类自身虽并不完全排除了本能的感性,但却可以能动地发挥着自己的理性,凭借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去“生活”。人类特有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创造行为,人类依据自己的意识与理性从事着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与改造着自己和世界,因此人类可以说是一种“自觉性”、“自为性”的存在。人类的生命是“生存”与“生活”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存在方式,是自在自为的双重存在。人类既服从着宇宙的规律、以大自然所赋予的本能去适应自然,又以后天发展起来的意识在实践中去实现着理想、改造着世界、刷新着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生存”与“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的主题从宇宙本体转向了人类世界,它寻求着把握人类世界的根据,探索着人类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性地运用了实践的观点去把握人类世界,指出了人类的生命活动是用实践的方式去创造有意义的“生活”活动,而不单纯是动物式的无意义的“生存”活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代表霍布斯认为人是一种“自然物体”,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而生活,这种本性不仅包括本能,也包括“自然情欲”(如自我保存、趋利避害等);以费尔巴哈为典型代表的人本唯物主义流派虽强调人的作用、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精神、人的理性,但强调的却是抽象的人、非现实的人。马克思批评这些旧唯物主义只是从纯客观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见物不见人”的、忽视人的主体地位的观点。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篇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摒弃了前人观点中的错误因子,开创性地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和人类世界都需要从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把握。实践活动使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把自然对象成为客体,使之成为“属人的自然”;另外,人类还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突破本能的“生存”反映,创造有意识、有目的的“生活”方式。首先,“生存”与“生活”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生命活动同样具有“生存”的层面,“生存”是“生活”的基础。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管仲曾提出著名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本能生存需求对高层次道德意识的基础性作用。无独有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其次,“生存”与“生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实践则使人类的生命活动从“生存”上升到了“生活”。动物只是本能地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命活动,而人类却能按照双重尺度去改变世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因此,动物式的“生存”是适应自然的一代又一代的种族复制,是非历史性的存在,而人类“生活”则是通过自我意识用实践改变世界的历史性的存在。

三、人的异化活动下的“生存”与“生活”

有意识的、能动的生命活动把动物单一化的“生存”模式与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区分开来,然而伴随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的能动性却遭到了异己力量的的奴役,使人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甚至非人的状态之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是人类通过劳动所得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支配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后的法兰克福学派知名哲学家马尔库塞也曾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单向度的人”,认为在当代工业社会的极权下,人们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在当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分工和生存竞争下,人类不同程度的被“扩大了的生产力”所制约,丧失了其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性,人类的种种能动性与创造性得不到机会激发或生成,其生命活动也逐渐沦为了同动物一般的单一机械式的“生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提出人要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才能去实现较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则把人的精神分为了四个境界,认为人在超越了本能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之后,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今,在社会巨大竞争和强制分工的压力下,人类或多或少地遭到了异己力量的控制,许多人的低层次需求和境界尚得不到满足,其创造性和能动性无法被激发出来,陷入了只“生存”、不“生活”的僵局。因此,人类必须消除人的异化状态,摆脱异己力量的奴役,达到马恩设想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脱离动物界的“|生存”世界,进入人类的“生活”世界。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六

二、专业。

外国哲学。

研究意义。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其书《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中第一次用了“历史哲学”这一理论术语。它以哲学思维的方式去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而研究反思历史演变规律和历史的意义,这也是历史哲学的重要研究意义。它使人类以一种历史意识的形态取代原有自然法的意识。然而,人们为什么要对“历史”产生这样孜孜不倦的兴趣呢?就是人们并不满足于对自己过去经历过的历史停留在莫名其妙的感觉中,人们为了在当下的行动中找到根据,总会去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到行动根据的来源。所以说历史知识的价值就体现在于人的自我认识中: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经历过的历史能为人类能够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提供了指导和根据。对自我的认识与人性是同一的东西,而人对历史的认识也正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马克思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指出:十八世纪的个人是历史的结果,并非历史的起点。

史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是关心那些真实地表现了人们在以往时代中的自我认识的历史事件,而非是简单地准确地记起、恢复各种仅仅作为事件的历史,而历史学家只有重新思想了那种创造了他们正在研究的事件的思想,他们才能理解那个事件。这就表明了历史研究与哲学探讨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切历史研究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过去的永存性就活动在当下之中。处于当代问题的视野中的历史学家,通过重做人的自我认识在过去曾经做过的事情而使这些过去的事情转化成作为当代人的精神财富的历史知识。

四、创新之处。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视角对论文进行撰写:

以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自由为研究重点对象,着重对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进行研究,系统梳理哲学史上关于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

就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研究与当马克思的历史为主主义中的自由观进行结合,浅析以哲学思维对当下世界历史问题重新进行理解。

本文地撰写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文献方法:

1.把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的自由思想,需要通过对《历史哲学》文献的研究与理解,从而把握其哲学概念的意义。

2.研究其他哲学家原着,与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进而丰富文章内容。

3.对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研究的二手资料进行吸收理解,了解对黑格尔历史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理清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自由思想,并对马克思的影响。

逻辑方法:理解黑格尔整体哲学的精髓,并以逻辑的方式展开叙述,然后整理出黑格尔其历史哲学中的自由思想的原貌。

本文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自由的观点作为研究重点,在系统地理清黑格尔哲学理论构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黑格尔思想中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并对后人及其当下的影响。

五、

黑格尔哲学是哲学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其构建的哲学的庞大的体系可以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而其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庞大的历史感对后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起到关键作用。

可以看出,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下,历史哲学在从古希腊,近代启蒙和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不同的哲学时期影响下的历史哲学的命运,直到黑格尔在其最具特色也是其思想最为成熟时期的作品《历史哲学》中完整的叙述其历史哲学思想,黑格尔思想体系的精髓可以总结是其强大的辩证逻辑与历史的融合性,并且以古典哲学的方式,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于逻辑与历史的自由之中。

在当代全球一体化的当下,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全世界沟通融合的局势,而如何更好的在全球多元化中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契合点,我认为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并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去寻找多民族共通点显得尤为关键。那么在西方强大政治文化背景下,更好的理解西方对世界历史的理解与趋势,就能更好的在全球化中争取优势并参与全球化构建。

当今世界格局下,我们应该为世界历史负责,尤其在世界局势紧张的地区,中国更应该作为一个大国,肩负自己的使命。而马克思唯物历史观会继续指引着我们前进。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历史哲学的研究意义。

0.2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1黑格尔历史哲学及其自由问题产生的背景。

1.1历史哲学产生前史。

1.2历史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1.3德国历史哲学的兴起及其对自由问题的探讨。

2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历史与自由的统一。

2.1黑格尔历史哲学概念界定与对自由的理解。

2.1.1黑格尔历史哲学概念界定。

2.1.2黑格尔对自由概念的理解。

2.2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础。

2.2.1思想对客体性的第一种态度:朴素的抽象态度。

2.2.2思想对客体性的第二种态度: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

2.2.3思想对客体性的第三种态度:直接知识论。

2.3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实现自由。

2.4自由在历史中的实现。

3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

3.1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自由观思想对马克思现实自由观的思想的影响。

3.2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中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超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七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历史,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知识,受到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线索的系统教育,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训练。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八

这是一个传统专业,一般高校均有开设。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哲学专业实力超强;吉林大学号称哲学界的“东北王”,偏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武汉大学的哲学专业是我国唯一一个完备程度上可以和北京大学媲美的老牌专业;浙江大学的东方哲学(尤其是日本哲学)较有特色;华东师范大学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九

论文题目:从顺应论的视角看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1、选题意义和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对外联系也日益增多。中国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企业网站或宣传册上的企业简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企业宣传资料,读者可以看出企业外宣材料既有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介绍,也有企业所做的文字上、句法上、结构上的这染来达到推广企业、大市场的目的。汉语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在英译过程中会涉及到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习惯、行文方式以及文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审美因素等,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调整,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语篇进行重构,以此实现对交际意图的顺应。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说,本文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笔者认为,企业外宣翻译属于“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兼而有之,而且更侧重于“诱导型”.因此,外宣翻译要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让读者产生共鸣,继而付诸行动,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m)提出了顺应论,将语言的使用过程看做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选择的过程。因而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优秀的企业宣传材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一个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务必在其外宣材料的翻译上做足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生活环境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企业外宣材料时为了获取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并激发他们付诸行动,就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以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对原文做出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调整,而这一顺应的过程也是语篇重构的过程。本文突破性的将顺应论与语篇重构结合起来,并结合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及其翻译,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现象。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1987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之后,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久国内学者就将其引进到中国来。国内学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顺应论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将顺应论应用到翻译理论和实践、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成果最大的当属顺应论对翻译理论和其应用的研究。我国真正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

1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ipra工作文集》(ipraworkingdocument1)(1987,45-48)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标志着顺应论的提出。1995年,他较为详细并系统地在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handbookofpragmatics)中对顺应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地选择的过程。他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综观,并将语用学定义为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阿萨卡瑟(asakasher)主编的《语用学的关键概念》pragmatics;:criticalconcepts)论文集中,维索尔伦发表了一篇名为《交际动态过程的语用模式》(v4pragmaticmodelforthedynamaticsofcommunication)的文章,主要研究了顺应论中顺应的动态性。,在他的专着《语用学新解》(understaningpragmatics)中,维索尔伦强调了语用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顺应论走向成熟。该书主张把语用学当作一种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学者将语用学看作语言学的一个核心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的看法,而认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的视角或纵观,贯穿于语言学研究和使用的方方面面,可以照应到语言的各个层次。运用这一视角,可以研究不同的语言材料。这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可以为语言的不同层面进行语用分析,也为语用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2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

钱冠连是国内第一位将顺应论引入中国进行研究的学者。在他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的.《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1991,62-66)的文章中,将维索尔伦对语言适应包括五个方面,即适应的对象、层次、阶段、领悟程度和适应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且就语言适应、选择和语言功能综观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真分析对比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新论和以往的语用学的区别。他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语用学: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2000,230-232),该文章首先解释了语用学综观论的理论源头。维索尔伦从morris的理论中得出了任何规则里都有语用成分,也能从不同的语言成分中审视到语用视角。其建设性意义体现在将语用学从语言学的并列学科出分割出来,使其不再属于语言资源的语言学,而是加入到语言使用的语言学去,作为是一种语言综观和视角来研究和使用,这不仅仅可以解决语用学问题,还为今后人们从语用学角度解释其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国内除钱冠连外,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一书也对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述。和以往语言学及语用学着作不同的是,该书紧紧把握住语用学研究与发展的方向,集语用学的三个前沿理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一体来向国内读者进行西方翻译理论的介绍。

关于顺应论的部分,该书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来源、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顺应论的视角观、顺应论的分析维度、顺应论的应用等。本书中理论与实例有效结合,为读者展现了顺应论的完整框架及其应用。该书指出,顺应论是宏观语用学的核心,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探讨语用学的全新视角。谭晓晨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的《语境的动态研究一--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介》(2000,50-52)中介绍了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探讨了语言和语境互为构建的动态关系,指出动态生成的语境观是对传统语境研究及时而必要的补充。孙炬发表在《山东大学学报》上的《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51-55)从语言哲学的立场阐释了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哲学立场的反映,纵观维索尔伦的语用思想,折射出体现在意义观、心理认知观和语境观三个方面的语言哲学。此外,刘正光、吴志高从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顺应论的理论基础,除了对语言顺应论做出肯定,他们还指出“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的朗匙,以解释所有的语言运用,有运用过度之嫌”(李元胜,2007:124)。

中国学者不仅专门对顺应论进行研究,还将其与其他理论结合或者将顺应论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在利用顺应论对其他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顺应论对翻译的研究占据多数。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有的学者侧重于顺应论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戈玲玲在发表在《外语学刊》上的《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2000,7-11)-文中,为我们展现了语用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它超越了以往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活动。文章还指出,根据顺应论,语言和语境之间的顺应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两者可以相互影响,同样,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过程,也会涉及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互顺应,这种顺应应该以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为目的,对交际语境、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结构做出改变。

有的学者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和方法,王建国发表于《外语研究》上的《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55-59)-文中,针对国内外翻译界对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争论,他指出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只是翻译方法,而不是翻译策略,动态顺应才是翻译策略。同时,他还指出翻译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顺应的过程和结果。

顺应论在与翻译结合的过程中,学者们除了从翻译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和阐释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外,还将顺应论应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去,比如文学作品译作分析、应用文本译作分析,同时还有学者将顺应论与语用策略研究、外语教学研究、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联系起来。

叶苗在其着作《应用翻译语用观》conpragmaticstransl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pragmatics)中,首先对应用翻译进行了定位,然后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应用翻译。同时她主张以顺应论为基础来讨论和解释异化,并以《选美中国》为例,结合应用翻译中“异化”和“归化”之争,提出了在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应用文本翻译时,译者可以采取异化策略,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扩大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语境、认知语境,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兴趣和探索,增强我国软实力。

纵观国内顺应论的研究现状以及顺应论与翻译结合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在顺应论对翻译的结合方面,研究者几乎都是从文学翻译、应用文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很多研究还是局限于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推介和重申,缺乏创新点,并且对理论的适用范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导致了顺应论在很多领域的误用和滥用。

3、参考文献。

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criticism,thepotential&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pragmatics.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黑龙江,外语学刊。(3):7-11.

公海燕《顺应论视角下广告翻译研究》。2012.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2.

李明。《商务英语翻译(汉译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30-232.

叶丽萍《顺应论在企业简介汉英翻译中的应用》。2012,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论文提纲。

1引言。

2文献综述。

2.1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

2.2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

3顺应论简介。

3.1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3.1.1变异。

3.1.2商讨性。

3.1.3顺应。

3.2顺应论的两个分析维度。

3.2.1语境因素的顺应。

3.2.2语言结构顺应。

3.3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4从顺应论的视角看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4.1企业外宣翻译的文本和语言特点。

4.2语篇重构的概念。

4.3从顺应论的视角看形式的语篇重构。

4.3.1语篇衔接和连贯方式与形式的语篇重构。

4.3.2语言风格与形式的语篇重构。

4.4从顺应论的视角看内容的语篇重构。

4.4.1心理世界与内容的语篇重构。

4.4.2文化现象与内容的语篇重构。

4.4.3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与内容的语篇重构。

5结论。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论文选取了两篇企业外宣材料,分别是《西麦克展览公司简介》和《海天味业网站宣传资料》,并由本人对其进行翻译。根据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顺应论的相关分析维度和语篇重构的两大类型,分析译者为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社会规约和心理因素等所做出的调整。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顺应论为基础,结合语篇重构的概念,分析了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英译过程中的语篇重构现象。企业外宣材料不仅仅涉及到基本信息传达,而且涉及到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影晌力的传递。因此企业外宣翻译不是简单机械地表达和传递信息,还要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对原文作出调整,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外宣材料时被其所传递的企业信息所吸引,继而激发他们采取行动。因此,译者为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要对原文进行内容上和形式上的语篇重构。包括语篇衔接与连贯方式的顺应、语言风格的顺应、心理世界的顺应、文化现象的顺应以及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的顺应。同时译者为了达到以上这些顺应的目的,选择顺应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对原文从词语、句子结构、篇章衔接以及内容上进行重构。

对于企业的外宣翻译,只有设身处地地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翻译,巧妙地对原文进行语篇重构来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文化,才能激发读者付诸行动,为企业的形象宣传和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7、预期的结果。

企业外宣翻译要通过对原文进行语篇重构来顺应目的语社会的语言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文化世界等,才能更好地实现外宣翻译的交际功能,达到良好外宣效果。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十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二、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研究意义。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巨匠,他不仅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深刻变革,而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分析和研究文化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目前,我国人民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进行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要成功地开展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开展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

首先,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唯一科学的文化哲学。现代西方文化哲学虽然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但总体上,明显缺乏科学合理性。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特别是西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正确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文化哲学。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有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思想实质,并运用它去批判吸收中外文化哲学中的合理成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其次,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除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外,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生态哲学等。过去,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研究还不够重视、不够深入。因此,深入开展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有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

再次,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文化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文化理论,它既是对各种具体的文化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各种具体文化理论研究。离开了文化哲学的.指导,文化理论就会迷失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正确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文化理论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加强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有助于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理论的影响,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

五、研究动态。

自20世纪20年代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性转换,即由经济领域转向了文化领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转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已成为世界哲学的研究主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转向,是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必然产物。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日趋频繁,各种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出了诸如矛盾和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国际哲学界逐步将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化哲学。在1983年召开的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上,文化哲学成为会议的主题。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哲学、文化和文明”。近三十年来。各国学者对文化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澄清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的哲学中不存在文化哲学思想的模糊认识,在梳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系统阐释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创建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解读体系,并探讨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当代价值,旨在为当代中国的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以马克思的经典着作为依据,参考国内外关于马克思文化哲学研究的相关成果,认真梳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脉络,系统解读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努力构建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解读体系,并结合我国当前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的实践,阐述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学理支撑。

七、论文创新点。

1、初步建构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解读体系。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上还不够系统深入。本文以马克思经典着作为依据,参考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初步建构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解读体系,形成了以文化本质论为基础、以文化结构论为中介、以文化规律论为核心,以文化动力论为关键的解读体系。

2、系统梳理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对马克思经典着作的研读,梳理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把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思想萌芽、初步形成、正式形成和丰富发展等四个阶段。提出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是对西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的观点。

3、具体阐述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价值。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当代中国文化改革与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阐述了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当代价值。论述了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哲学基础,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法宝,是实现文化自强的行动指南。

八、论文提纲。

中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本质论。

二、文化结构论。

三、文化规律论。

四、文化动力论。

第三章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培养文化自觉的哲学基础。

二、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法宝。

三、实现文化自强的行动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十一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身高:156cm。

诚信徽章:未申请体重:47kg。

人才测评: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促销员/导购:销售,会计:,文秘/文员: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1000--1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深圳,东莞。

工作经历。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影视/媒体/艺术。

担任职位:报纸校园代理。

工作描述:在每一届的新生入学时,就是各类学习类报纸征订活动竞争的最激烈的时候。我的从推销员做起,到每一间宿舍去向新生推荐该报纸拿下了“最佳销售个人称号”,后被提升做校园代理,主要工作是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并分配好工作。在新生到校的第一天,向他们推荐该份报纸。报纸要求征订一年,一年100块钱。我们的报纸每年都在20类报纸的激烈竞争中拿到每年的最高订阅数量。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华南农业大学。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良好粤语水平:良好。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哲学,不仅让我锻炼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思维方式、逻辑分析能力上使我得很大的收益。不仅如此它使我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得到许多启示。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对工作充满热情,具有销售与会计等相关方面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具有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绝不轻言放弃的奋斗精神;在人际关系方面,善于与人沟通,并能够积极主动去结交朋友,交际范围也较广;专长是善于交谈,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善于并乐于与人沟通,善于发挥创造性思维。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十二

外国文学教学是实现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哲学意识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理顺了外国文学教学与西方哲学思维方法培养之间的关联性和统一关系,结合恰当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哲学思维培养一定能成为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增长点,哲学思维培养也将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新视角。

文学教学;哲学思维;思辨方法。

文学与哲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前者是艺术的、审美的,因而是具体的形象化的;而后者是思辨的、逻辑的、推理的,因而具有抽象的理论色彩。二者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在文学中,普遍是通过特殊而揭示出来的;相反,在哲学中,特殊是通过普遍而揭示出来的。我们亦承认,文学与哲学同处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两者关系是密切的。关于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关联说”认为哲学是文学的思想背景,它所建立的完整的思考体系可满足人类知识上的好奇心,同时又可使人与人之间,人与宇宙之间有所配合。因为人能知道何者为真,善,美,人就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亦就能适应人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的内在自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家在致力于反映人生,描摹人生,提出人生的理想,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显然会受到哲学的影响。第二,哲学可作为文学批判的工具。因为文学作品是诉诸语言的表达,而用语言表达的食物都有线索及理路可供探寻,有它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因此,哲学可用外在的观点,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涵义,价值(吴锡民,1994)。

(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西方大部分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为一种综合思维能力,甚至上升为一种较全方位的人文精神,要求一个理性的批判思维者具备诸多人格特质,如好奇性,开放性、系统性、分析性、探理性、批判性、自信性和成熟性。它培养的是一种富于创新意识的批判精神。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联系西方文化、文学的背景,结合探索型的文学形象的评析和历代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批评,有意识的让学生意识到: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直接相关的。批判思维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质疑答问能力,更能成为一种解放力量,在不断的批判中实现不断的创新。

(二)哲学辩证思维培养。哲学辩证思维具有全面联系和系统整体的特性。对外国文学中复杂的文学现象,如何摸准其发展脉络。对前景做出准确判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我们只泛泛地讲解表现主义、心理分析主义等等,而没有对这些主义的出现做出分析,不能辩证地看这些主义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就会使这些知识单摆浮搁,不能上升到规律的层面上,也就不可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中,必须注入辩证法,用辩证法来融会贯通,对其正反两方面进行准确的剖析。

(三)发散思维培养。发散思维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善于进行发散思维,导致忽发奇想,超前想象等等,都能激发出灵感。当然,发散思维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站在坚实的基础上的。任何一种想象,都是在某一个系统中进行的。以外国文学而言,与其他的学科一样,是整个学科系统中的一个。因此,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站在外国文学这一层面,向周围进行思索,或者说,向周围进行发散,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在深思中碰撞出火花。

(四)哲学理论思维意识培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思维阶段划分为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后两个思维阶段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又分为两种形式,一为经验思维,一为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前者是在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属性和特点的比较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后者是通过对事物的各种属性或特性的关系的分析而进行的思维,大学生在熟记时能抓住主体、标出重点、编拟题纲即为理论思维的表现。

(五)求同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同思维是指在两个或多于两个的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求共同点。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事物共性和个性的把握。我们所要求学生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如对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过程中提升了哲学思维能力。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增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定义越来越取决于思维品质的高低,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作为主干课的外国文学在当前人才培养的格局中应该找到更加适合自身的位置。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培养,首先离不开的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这就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传知识更要传思维方法。一方面,要能随时把所教知识的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正在争辩的论题溶进教学内容中去;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地站在批判与创新的最前沿去启发学生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具有怀疑、挑战与开拓性,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具有怀疑、挑战与开拓气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结合自己的科研,采取一些与课本、权威不同的角度、方法,或针对疑点、难点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外国文学课程本身充满审美愉悦,通过教师带有批判性、创造性的导读,会更加充满生气。

(二)建立民主的宽松氛围,树立学生自信心,是培养哲学思维能力的前提。氛围看似一种无形的元素,其实它蕴含在师生互动与活动之间,体现在课堂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中,使完全可以被师生与观察者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积极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与保障。具体来说,可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组建有利的座次来增进教学效果。在理论上,萨特的“介入文学观”主要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艺术观。理论思维培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运用适当的西方文艺理论进行解读是可行的,但久而久之容易忽视了东方文论乃至中国文论的存在。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上,重视学习中国文学、文化,东方文化积淀的养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此外,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书摘要也不失为一种培养理论思维的好办法。

(三)整合教学内容,建构哲学教学内容体系。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和知识体系本身的建构也是密切相关的,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比较纯粹,以史为线索,阶段性的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著作、作家,这一模式较为固定,缺乏新鲜感。我们是否可以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适当并入比较文学的有关内容,尤其是渗入比较文学的思维方式。其次,除了按思潮进行教学外,是否可以按文学类型的划分,进行戏剧、小说、诗歌专题的教学,并举行戏剧表演,小说改编、诗歌朗诵等多种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

(四)梳理课程教法、考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谈活法、讨论法,准直观教学法外,还应当重视单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列如对戏剧的学习,可以形成专题,并联系中国传统戏曲展开探讨。以此类推,还可以构建国别文学专题,如一定时间跨度的美国文学专题、英国文学专题。同时,完善文学哲学思维考核模块方式。建立多层面的考核体系,包括记忆层面、理解层面、创新层面。其中创新层面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观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改革,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融合,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于春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哲学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十三

摘要:科学与哲学之争历来已久,对于二者之关系,牟宗三先生分别从中西方哲学家思想中去找寻。通过辨析,他将哲学与科学做了较为明确的区分,指出了自近现代以来,人们对哲学概念的错误理解。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哲学对科学所产生的引导意义,开启了当代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心思哲学科学。

一、“哲学底科学之误”

用“底”这个助词来表示所属,已是一些哲学家的所爱。“哲学底科学”,即哲学是依附于科学而诞生、发展的。这种观点对于我们学习哲学的人来说,真乃大谬。他们真不知哲学。那么,何为哲学?哲学与科学又有何关系?此间,又回到何为哲学该问题上来。牟宗三认为:“科学是为人之学,哲学是为己之学。己以外即为物,我以外之人也是物。科学在忘己而取物。”此处,他虽没有很具体、明确的给哲学下定义。然而,却以比较的方式,将哲学与科学做了细致、明白的划分。这种区分就表现在“内外的划分与物我的合离”。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科学多是与思(意识)有关,哲学则和“心”同在。依科学而言,对象是思维运行的前提条件,对象不现,思维便无法运行,目的就不可能达到,科学的意义也荡然无存。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看,思,无不是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的。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们交往最密切的仍是无限量的物(外)或对象。因次,在急需物欲的社会之中,一些人“预言”哲学将会消失。然而,就事实来看,哲学并不因科学的繁华、压制而退出历史舞台。

2.现当代的“玄学”

此处所言之“玄学”并非魏晋时期的玄学,而特指科学之后之对象之学。言科学之后,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推论出在目前已发现的最新之物(对象)之背后必然还“有”(隐藏)着一个“对象”。只是该“对象”在目前之科学的能力下尚不可破解。因此,将其悬起而称之为“玄”。也即是该“对象”还看不见,摸不着。―――“存而不实有,内而不外现。”比如:在物理学中,已能通过数学方法推出“超旋”的表达公式。然而,就目前物理学的情况来看,其尚无能力凭借实验、作用以将其找出。因此,超旋也暂时被赋予“至小”的概念。但若仅仅从理论上来推断,那么,则又可分析出在超旋之下必也有更小之“对象”而将其构成,使其成为可能。由此,这些只可通过理论推出但仍无法科学验证的“存在”――“科学之后之对象”便成为所谓的“玄学”或“哲学”领域的.分子。依此言说,那么,此处所谓之“哲学”实质与科学无异。这就好比是“已开花但尚未结果之大树一般”;“开花之树”为科学,“未结果”则为“哲学”。因此,牟宗三说:“但以为整个哲学即在依附,则不是好事。因为依附科学,从科学的根据上抽绎出道理,这无异于锦上添花,仍是锦耳,于锦之本质并无所增益。同样,于科学根据上抽绎道理,亦仍是科学耳,于科学本身并无所增益。”

二、上下合一,一体平铺。

此处言“上下”是指形而上与形而下。《周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将科学划归为形而下,而把哲学归于形而上则未有不可。目前,人们对“道、器”的解释不少,取任何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结合本文,“形”可作为“两境”之界线。“两境”――即形上之世界与形下之世界,“形”暂定为具体事物。其,上可归宗于其之所以存在之依据,保障(向内);下可探究为对其他存在所发挥之功用(向外)。冯友兰讲:“一物之存在是以整个宇宙作为其存在之依据、背景。每一事物之本身功用又反作用于整个宇宙。”正所谓:万物一体,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犹如亚马逊“蝴蝶效应”――亚马逊蝴蝶扇动翅膀,美国西海岸将产生飓风。若依此说法,那么将会陷入一个不可调和之境。先设一命题:你以非你作为你存在之保障;我以非我作为我存在的依据。那么,按照数学原理将“你”与“我”做一个交集,得出的结果即是独立的“你”与“我”。因为,除你与我之外,其他均为一致。亦即是从“非你”之中抽出“我”之后所剩下的部分完全等同于从“非我”之中抽出“你”所剩余的那部分。这是从形式逻辑上来推的。毕竟“我”与“你”都是所属于大全宇宙。正如熊十力所言:即体即用,体用不二,不可分而别论之。然,为了便于说明也只能依形式的方式展开。由此,所分离出来的“我’与“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体”,而非生物之我(意识)之你。因为,他们(思)都是科学的产物,不是真我。故而,对真我的感悟则如牟先生所言,须:“主客不离,一体平铺,物我双忘,然而,我们不讲认识则以,即讲认识,则不能不抬高主体,即不能不特显主体的特殊性能。而且若不显主体的特殊性能,亦不能达到最后境界的一体平铺,到处皆是。”

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对象的构造以及其变化发展之规律。使人们明白,什么是什么。这主要强调的是自然科学的作用。而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则往往表现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如:被就业、被买房等等。然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是:客体的彰显,主体的隐退。主体即是作为认识的我,客体就是被认识的“他”。目前,对客体的追溯与主体本身的遗忘,已成为当今人类的现状,它占据了人们的整个思维空间。同时,也相对的屏蔽了人们本来所固有的“性体”“本心”。使得本来就难得被人们所显之“主体”被埋藏的更深、更隐秘。因此,对主体的彰显便成为了当今学科的任务,思想的革命。彰显主体不仅可以填补空虚的精神世界,更可以调节、平衡已失衡的客体世界与主体境界的结合,使其回到和谐的状态之中。以至人类与自然界能更好的、有序的、健康的发展。然而,受科学学科本身性质的影响,其在对主体的彰显方面似乎“无能为力”。哪怕是所属于其的心理学也只能是做向外的认识,而无法行“自我”的内显。所以,只能由专注于向内的哲学来予以分解,参悟其中之根本,彰显主体的自我,最终让科学与哲学达到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牟宗三.《寂寞中的独体》[m].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

[2]熊十力.《体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十四

绪论。

本文虽然在心灵哲学的视角下研究命题态度的相关问题,但从渊源上来说,对命题态度这一概念的研究来自于语言哲学,因此必须澄清本文的研究与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研究究竟有何不同。

将命题态度纳入哲学中来,其源头来自于著名的弗雷格疑难,即态度语境下同一性替换问题。

对弗雷格及罗素关于此问题解决方法的评析促进了情境语义学(situationsemantics)的产生。

情境语义学注重研究命题态度的关系,即个体对命题的态度,比如“相信”、“期待”等,这些具有意向性的状态能够表达一个个体的态度。

该研究将命题态度形式化,即一个逻辑系统如何表示命题态度的关系,以及这个系统是如何构造的。

总体来说,语言学或者逻辑学对于命题态度的研究更偏重于形式化,从命题态度的结构入手来探讨有关语义的问题。

其结构要素包括命题态度主体(propositionalattitudesubject)、命题态度谓词(propositionalattitudepredicate)及命题内容。

其中命题内容指的是命题态度谓词指向(directat)或关于(about)的内容。

第1章命题态度的含义。

1.1命题态度与心理意向性。

也就是说,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虽然能够感知一侧事物,但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即“无意识的心理状态”。

除了上述情况,还有些无意识状态比如惯性。

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10年不变在同一个地方居住、并且在同一个区域上班,那么每当他上下班时,即使在路上不费力寻找路标甚至走神,他依然能到达期望的地点。

或者一个人惯用手写,提起钢笔就会自发地寻找纸张进行书写,那么当有人手持文件等待其签字,惯用手写之人可能在找到钢笔后由于走神而忘掉待签字文件,进而继续翻找纸张。

这些无意识的状态是否具有意向性?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无论主体有没有对当下状况的意识,他都在心理意向的驱使下完成了某项工作。

例如某人顺应心中对家的期待而在不故意的情况下抵达住所,或者能够遵循对书写的渴望而寻找纸张。

关于意识与意向性关系的进一步讨论我们将在下一节完成。

而这种无意识的意向能否称为命题态度?显然不能。

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意向并没有指向一个命题表达出来的内容,换言之,潜在的心理意向性并非命题态度。

1.2意识与意向性。

与上述分离主义不同,意向性基本论认为,意识与意向性是不可分离的,但是它们的联系体现在,意向性在二者中更为重要、是基本的,意识可以用意向性来解释。

表征主义是其中一种代表性理论。

表征主义认为,所有心理状态都是意向状态,意向内容可以由心理状态对事物或性质进行表征而得来,换言之,本应理解为由意识得来的内容,其实可以由意向(表征)得来。

其解释有赖于德雷斯克的“移位感知”(displacedperception)理论。

人的经验有一种透明性,“经验的透明性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当我们注视一棵树,并且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视觉经验,我们能发现的性质只是所呈现出来的树的性质。

这表明,经验恰如眼镜的镜片一样,可以让我们投过它知觉到外部事物的性质。

在此意义上,我们说经验是透明的。

3.1自然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命题态度如何解释行为........17。

3.2监视机制理论——命题态度的自我归属.............21。

结论.......................24。

第3章命题态度的归属过程。

3.1自然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命题态度如何解释行为。

也有例外。

比如当这个人害怕火焰,但假设他是一个冷血的人,在看到几百米外的一座房子失火时,由于他同时相信这个火焰不会伤害到自己,那么他将不会感到害怕,也不会如前所述,惊叫甚至避开。

还有一种例外是,当一个人拥有两种不同的信念,信念q的影响力远大于信念p的影响力,那么他会呈现出与我们假设不同的行为倾向,也可能与其他相信p的人表现不同。

例如,一个人虽然害怕火,但是当他独自迷失在森林中,此时如果不取火,他相信自己将被冻死;或者相信,他手边的猎物如果不用火烤就无法食用,而他将被饿死,那么此时他会抛开对火的'害怕而选择生存。

当然如果他相信只要点火他就会害怕到死掉,或者相信生肉也可食用、总比面对火好,结果将不相同。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一个危险的水边,主体a相信靠近水可能会丧失生命,那么他将远离水岸,而同样一个拥有该信念的主体b,由于他寻求刺激,或者有轻生念头,那么他反而会靠近水岸。

如此种种。

3.2监视机制理论——命题态度的自我归属。

在上一章提到的fp三种理论中,理论论和模仿论最为流行,但无论是理论论主张的人们对命题态度的归属能力由先天或学习得来,还是模仿论所说的人们虚拟他人视角来理解或预言他人心理状态,都将研究集中在命题态度归属能力的第三人称方面,因此,对第一人称问题进行考虑,mm理论就成了一个好的选择。

此外,对于解释自闭症人群能否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该理论也提供了解答。

然而,尽管mm理论作为前两种fp理论的补充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其中不乏值得考虑的问题。

例如,该理论的提出者并没能明确解释监视机制在什么情况下完成表达任务,同时,该理论关于信念的上升程式中的问题也没能给予良好的解答。

所谓信念的上升程式是指,当人们思考类似“是否相信p”的问题时,实际上在心中考虑的是“是否p”,这就将思考一种心理状态转化为思考一个事实。

对于这种现象,mm理论并没给出合理的解释。

结论。

关于命题态度归属的过程,我们从两方面进行了讨论,一是研究命题态度在解释行为时的表现,二是研究命题态度的自我归属,即人如何认知命题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这个部分的分析主要利用信念这一命题态度。

对于命题态度的解释过程,我们除了沿用理论论及模仿论,即利用理论或者模仿他人的视角来进行解释或预测行为以外,还参考了自然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在行为维度,我们知道命题态度对行为解释的表现为,同一命题态度引发的行为不唯一,且受所持命题态度的程度及硬度的影响;通过对神经生理维度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命题态度的解释方式是对每一个行动方面的解释而非行动整体;在社会历史维度,命题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则受社会、历史、语言的影响。

命题态度的自我归属则主要参考mm理论,即我们通过认知建构中的监视模块来完成自我认知,对于该理论不详尽之处,我们也尝试给出了解决方案。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十五

学历:本科。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期望薪资:-3000元。

工作地点:广州-白云。

求职意向:编辑/记者/撰稿人。

教育经历。

至今在校江西师范大学哲学。

语言技能。

普通话:很好英语:较好。

自我描述。

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物联网方面。比较能吃苦,知识面比较全。由于接触社会较少,实践经验缺乏。学了四年哲学,空谈耽误人生,正经工作才能使人生更精彩。

更多。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十六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同时也对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意识利用哲学思想指导生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还能培养文理兼长的后备人才。

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同时也对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意识利用学生们在政治课上学到的哲学思想指导生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还能培养文理兼长的后备人才。

现将如何利用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总结如下:

1.利用一般与特殊关系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中讲到:一般,指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指矛盾的特殊性。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

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意一般与特殊关系的处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中所讲的规律一般都是一般规律,任何一般规律都是对事物的共性的总结,事物还存在其个性与特殊之处,共性和特性相互依存。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在介绍细胞统一性时讲到:生物一般是由细胞组成的,但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一般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但原核生物蓝藻光合作用是光合片层;一般情况下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应有的细胞器,但植物的根尖细胞、叶表皮细胞不含有叶绿体;一般的细胞都含有一个细胞核,但双小核草履虫,胚乳细胞含有两个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一般细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型,但硝化细菌为自养型:一般真核生物的体细胞增加的方式为有丝分裂,但蛙的红细胞为无丝分裂;植物体一般组织的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与二氧化碳,但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细胞等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高中生物必修2讲到:生物的遗传物质一般是dna,但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高中生物必修3讲到:一般生产者是绿色植物,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原核生物蓝藻也是生产者;一般消费者是动物,但猪笼草这样的植物也可充当消费者,病毒、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

2.利用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中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与局部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有部分功能。

在生物学教学中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种学习策略在高三全面复习时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复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只有生物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使内环境维持稳态,换句话说只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共同配合使各器官、系统之间协调统一,保证内环境的稳态,生物体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动;另外,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体教学来说: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章节各本书内容的连贯性、整体性。

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只注重各个部分内容的讲解,而不从整体角度出发就可能使学生的理解过于片面,那么很多理由很多知识就可能让学生无法联系,很难构成知识网络,造成学生理解上的空缺和漏洞。高中生物课本的每一章节主要是对生物局部活动进行研究,如果教师能每节课的导课或小节时都站在整体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就是简短的几句话,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物学习完成之后,就可以建立生物体的整体结构和功能(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活规律等)的知识框架,如果建立的这个框架或网络很致密,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以前的一些不解和疑惑,也会在整体框架构建之后融会贯通,迎刃而解。

3.利用宏观与微观关系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讲到的宏观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微观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在自然科学中,微观世界通常是指分子、原子等粒子层面的物质世界,而除微观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被称为宏观世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生物的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中穿梭自如,“微”则进入细胞中了解原子与分子是如何完成细胞代谢的;“宏”则能跳出来了解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其实高中生物就是从微观入手的,从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到组成生物的化合物,再到组成生物的细胞;到了必修3又从个体水平认识生命活动的调节,从生态系统的水平认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对生物微观知识的认识,还必须注重宏观角度的理解。

4.利用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中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哲学中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它有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例如必修1讲到的细胞代谢的方式涉及到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同化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异化是生物的分解代谢,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自身的组成物质发生分解,同时放出能量。从细胞到生物体,包含了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生长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在这些生命活动中,需要不断的进行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整个代谢过程始终发生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一般认为,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有机物才能积累,生物才能表现出生长现象。

5.利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中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学生利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原理可以很好的理解酶催化作用一例。酶是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内在因素,但要使酶发挥其催化作用,外界环境条件比如说温度、ph值显得至关重要。生物的细胞发生癌变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致癌因子等外因作用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内因而发生的变化。学生在分析光合作用时得意识到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因有叶绿体色素的含量、酶的种类及含量,外因有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样,学生做关于光合作用的题就显得不那么难了。此外,高中生物学中的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生物进化的过程、群落的演替、生态平衡。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十七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叫xx,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专业xx届毕业生。我来自广东。我能吃苦耐劳,严于自律,积极主动,有着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我于xx年9月考入广西大学。四年多的大学校园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面对全新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我,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勤奋刻苦,并积极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具有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我深知,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在专业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基石。因此,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无论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我都要求既要学得牢还要学得精,并一次性通过了区计算机一考试,通过了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在校期间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关于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我兴趣广泛,曾选修过:《普通心理学》、《应用写作》、《社交礼仪》、《人际关系学》、《现代科学技术》和《领导科学》等课程,进而拓展并加深了自己的知识面。平时我喜爱体育运动、文学等。技能上,能熟练运用word、office办公软件以及excel电子表格等应用软件;安装98、me、xx、xp等操作系统,并摸索出自己的维护维修电脑的一套方法。

我一直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学生社团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我先后广西大学学生漫画研究社及协会干事等职务。在校期间曾多次参与各种学生活动,如参加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辩论赛、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情景英语模拟比赛等;在班级、社团、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单位,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性格勤奋工作,与同事精诚合作,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敬请指教!希望惠于接见面谈,谢谢!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十八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叫xxx,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专业2009届毕业生,有幸得知贵单位正在招贤纳士,已经毕业的我特来毛遂自荐,热切渴望能在麾下效力。

我来自广西柳州。我能吃苦耐劳,严于自律,积极主动,有着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我于9月考入广西大学。四年多的大学校园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面对全新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我,为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勤奋刻苦,并积极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具有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我深知,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在专业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基石。因此,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无论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我都要求既要学得牢还要学得精,并一次性通过了区计算机一考试,通过了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在校期间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关于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我兴趣广泛,曾选修过:《普通心理学》、《应用写作》、《社交礼仪》、《人际关系学》、《现代科学技术》和《领导科学》等课程,进而拓展并加深了自己的知识面。平时我喜爱体育运动、文学等。技能上,能熟练运用word、office办公软件以及excel电子表格等应用软件;安装98、me、、xp等操作系统,并摸索出自己的维护维修电脑的一套方法。

我一直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学生社团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我先后广西大学学生漫画研究社及棋牌协会干事等职务。在校期间曾多次参与各种学生活动,如参加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辩论赛、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情景英语模拟比赛等;在班级、社团、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单位,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性格勤奋工作,与同事精诚合作,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敬请指教!希望惠于接见面谈,谢谢!

此致

敬礼!

fwsir。

日期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十九

一、文化自觉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

(一)文化自觉概念的基本特征。

1.文化自觉概念的内涵。

在逻辑学上所谓外延就是指概念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亦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上面本文已经对“文化自觉”的内涵作了界定,因此“文化自觉”概念的外延应与其内涵相一致包括一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实践活动。

费老先生用一句话将“文化自觉”的内涵归纳为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16字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要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然后去尊重传统文化,继而自觉的去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开发,明确其发展方向。

第三,推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以上就是“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的主要内容。

2.文化自觉概念的本质属性。

费老先生的16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对“文化自觉”概念内涵最精准的概括。

文化自觉中“各美其美”,是指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美感。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文化,看到自己的优点。

“美人之美”是在欣赏自己文化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美美与共”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最后相互融合,和平共处,达到“天下大同”的终极目标。

可以看出“文化自觉”是充分认知本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充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且与外来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本国文化的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是“文化自觉”的小目标,不管对本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终极目标是实现文化的和谐发展,实现“天下大同”这一伟大理想,这一理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理想相契合的。

2.文化自觉概念的发展。

中国近代较完整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开始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

甲午战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得社会矛盾加深,同时也唤起了民族觉醒。

亲身经历这次事件的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役始也。”

民族觉醒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甲午海战这次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觉醒,让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审视国内和世界形势,导致了“公车上书”的出现,这是文化自觉的起点。

“公车上书”是知识分子们对祖国前途理性思考之后采取的重要举措,这些知识分子正是在甲午战败的刺激之下,直接或间接的改变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开眼看世界,使得他们成长为文化自觉的主力。

从甲午海战一直到八国联军侵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走在时代前列,主张“变法”,向西方学习。

他们一方面从文化上论述政治变革的必要性,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平等精神,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意义。

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更多的有识之士以实际行动自觉承担时代使命。

其中梁启超的“新民”说则大力宣扬自由主义的民主自觉。

孙中山则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弊端提出批评。

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近代化过程中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思考,是文化自觉的具体表现。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活动阵地,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等知识分子结成新文化阵营,主动承担起唤醒国民意识的使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改造国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国人尤其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促进了人的解放。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国民意识得到极大的解放和觉醒,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1.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想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必须对文化的本质属性有深入的了解,要想了解文化的本质属性必须要先知道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要讨论的是文化三个基本特性:第一,超自然性和超个体性。

文化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概念。

从文化的内涵中就可以看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是与人类世界相关联的,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人化的产物,具有属人性和社会性,它不属于自然界的范畴,所以文化具有超自然性。

同时文化是人化的产物,它不是单个人的实践活动的成果,而是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的成果,文化是相当于人这个类来说的,不是相对于其中的单个人而言。

文化以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品质附加在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中,一代代被继承和发展。

每一个个体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必须学习和继承前人创造的文化,习得这种习惯,这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所以文化具有超个体的特征。

第二,文化具有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不同文化,因此很显然文化具有民族性。

同时,在存在阶级对抗的阶级社会里,文化不可避免的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是僵化、静止的存在状态,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因而必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契合,不同时代拥有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特定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的时代性则意味着文化依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可促使民族文化推陈出新,避免固步自封,停滞僵化。

2.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

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是由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从宏观上来说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主要有满足需要的功能、认知的功能、规范的功能和凝聚的功能。

第一,满足需要的作用。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将文化创造出来,文化的作用也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正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文化的创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

第二,认知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本质能力的固化,展示出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达到的水平。

通过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人类文化知识宝库越来越丰富,使得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步提高。

特别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借助文化,人们日益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并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人们采取正确的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三,规范的功用。

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系统化。

它提供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使社会得以在一定秩序中存在和发展,因此文化具有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第四,凝聚功能。

民族文化是一个地域中的人们,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共同的价值取向凝聚沉积下来就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种民族文化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激励着民族内部成员奋勇前进,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一)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力求全面性....................25。

1.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必须把握其基本方面.............25。

2.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必须把握其联系....................27。

3.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必须把握其源泉和中介........28。

(二)从文化现象的发展变化中观察文化现象....29。

2.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29。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指导................31。

三、培养文化自觉的哲学方法。

(一)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力求全面性。

1.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必须把握其基本方面。

文化,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词,涉及的领域和层次十分丰富复杂,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上百种。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文化”最早来源于《周易》中的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通过礼乐文明教育和感化民众,使社会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与“武功”相对的概念,据汉代刘向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可见,“文化”又是与“武功”相辅相成的统治方法和手段。

西方的“文化”一词则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意是指对农作物的耕作和栽培以及居住、联系,后来引申扩大为所有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发展及其产物。

文化自19世纪以来就受到许多哲学家的关注,西方出现了许多文化哲学的学说,如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的文化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和韦伯的价值的文化哲学,尼采的强力意志的文化哲学,胡塞尔的本质的文化哲学,舍勒的情感的文化哲学,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的文化哲学等等。

这些不同的文化哲学流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的产生、实质、结构和功能等等作了有意义的探索,深化了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的认识,但是这些文化哲学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夸大人的主观精神、夸大历史偶然性、夸大文化相对主义的局限性,低估或者否认人类实践活动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实践活动是文化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人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不仅没有文化,连人的生存都不可能。

结语。

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提高本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决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做出的,为发展我国先进文化创造了有力的政策条件,它势必推动我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内必须发扬传统文化,深度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对外必须处理好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无论是发展本国传统文化,还是借鉴、吸收外来文化,都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觉,只有在对文化充分的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老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范畴,这一概念对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方法和路径。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如何更好的发展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对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哲学专业的论文范文(20篇)篇二十

西方哲学流派迭出,理论丰富,要做好历史性的研究就必须根据其演变历程,追根溯源,梳理出脉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教条主义哲学史观的影响,我国的西方哲学史研究一直遵循着这一基本模式,即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实际上,西方哲学的演变进程包括许多哲学要素的发展,常常显现出一定的脉络。这些思想的脉络在历史上相互交织,成为了西方哲学史特定的研究对象。把握西方哲学史的脉络可以有许多维度,只有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去透视历史才能从各个侧面去把握西方哲学史的整个图景。这也是追寻西方哲学史线索的意义之所在。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这个维度强调的是“哲学”,而不是“历史学”或其他。例如从哲学家的师承、学派、哲学的概念、问题、体系、方法等视角来把握的脉络就是突出了“哲学”的维度。

首先是以哲学概念、范畴和哲学问题的变化发展为线索。西方哲学史家们在这一方面早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就是以哲学家们的种种“问题”为基点来展开对各个哲学体系的阐述的。作者叙述哲学家的哲学体系时,大都先讲其“问题”,“探讨的问题”、“注意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思考的问题”等等。但是梯利只是以问题作为体系的开始,不是始终以它为线。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则算是一部经典的问题和概念的历史。虽然伽达默尔曾以文德尔班没有针对问题提出新问题为由,判定其哲学史为假问题史,但是从对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性研究上看,我们不能否认《哲学史教程》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概念、范畴是哲学的基本元素,研究哲学离不开对概念、范畴的哲学史梳理,而每一个哲学概念、范畴又都与某些哲学问题相关。至于为什么要强调寻找哲学问题的历史脉络,笔者认为有必要说明。的确,哲学史常常令人觉得哲学似乎总是在重复着那些永远也找不到答案的问题,那种无休止的批判和探索在一些人看来根本毫无意义,与其在这里兜圈子,还不如去找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做做。但是,哲学本身就源于惊奇,没有对世界、对人生的追问,就不会有哲学。为什么从泰勒斯至今这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中,总有一些问题是哲学家们无法回避的,这就说明哲学问题看起来虽然玄妙,实际上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只要有人类,这些问题就会相伴而生,成为永恒的问题。这些根本的问题在思维的历史运动中不断重复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谋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理论不断更新,这也就使得寻找问题的主要路线成为哲学史研究的必然。

其次是要理出哲学学派、体系及其相互关联和发展的脉络。这不是水獭祭鱼式地按照编年体的模式罗列哲学派别,而是重在西方哲学史理论、体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性。黑格尔第一次揭示全部哲学史是必然性的有次序的历史,提出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但是他夸大了“历史中的理性”因素,为了解决个人思维的偶然性混乱,以自己哲学上先验预设的内在逻辑次序为标准,忽略了历史应该遵循一个基本的时间次序,对历史进行主观剪裁和拼凑。历史本身是经验的事实,历史研究虽然加入了主体的因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毕竟是一个融入“创作”与“写生”的作品,它最终不能脱离经验历史,历史图景的描绘更不能忽视对“生”的还原的努力。黑格尔把对哲学史发展的内在理路的寻求当做一种哲学创造。所以,要批判地吸取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首先就要跳出其唯心主义的桎梏。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逻辑的、内在联系的因素在哲学史脉络梳理中的重要性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否则,我们就会像黑格尔所批判的“某些动物”那样,只听见音乐中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却没有透进头脑。

有了对理论的内在逻辑必然性的梳理,才能理解一种理论是如何发展的,是什么矛盾使这一理论最终走向困境,同时另一种理论又是如何诞生的。哲学家之间常常产生跨世代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如果缺乏对思想内在必然性的认识,缺乏对事物逻辑的自觉,就无法理解西方哲学史上的几次转向,也就不能更深入的了解西方哲学史。从哲学维度来追寻西方哲学史脉络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在这里得以凸现。所以,大多数西方哲学史的编写都以哲学学派、体系及其相互关联和发展为脉络。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就是极具代表性的著作。

“做哲学史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历史科学地’做,一种是‘哲学地’做。”〔3〕哲学史虽然定义了其“哲学”的领域,但它终究还是“史”,所以哲学史的研究始终离不开历史学的方法。把哲学史还原为历史而加以考究是必要的。笔者从葛兆光教授的《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方法》一书中获得了许多启发。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书中曾以哲学史研究的困境来反思思想史研究的出路,得出了不少新方法。本文又以此为出发点,回到哲学史研究的层面上去重塑哲学史脉络。

比如葛教授在书中提到思想史要眼光向“下”,要与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宗教史等方面携手。这颇类似于他介绍的日本历史学家丸三真男的史学方法。这一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丸三真男分别借用了地质学和音乐学的两个概念“古层”和“执拗低音”来说明其历史研究方法。他强调,在古层的上面是儒、佛、自由民主主义等外来思想,但底层也就是日本本身的文化却一直延续着。在近代日本,虽然欧美近代思想居于主旋律的位置,但也常常被低音部也就是日本自身的文化思想所修饰。这种低音有时成为背景存在,有时甚至压倒主旋律,有时又被主旋律掩盖,但它始终存在。所以在历史研究中他强调重视“古层”和“低音”。这一方法如果借用在西方哲学史脉络的重塑上就是要重视每一种哲学思想形成之前的文化积淀。任何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决不仅仅属于哲学家本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虽然处于古层之上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主旋律,但那古层之下和低音部分的东西应该值得哲学史家去探究。比如不研究古希腊的神话、诗歌就不可能更好的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不研究古希腊晚期的民间犹太教等各种宗教的流传、融合以及教义的变迁,也就不能把握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文德尔班也认为,内在联系的线在哲学史上经常被打断,所以,还有一条线是值得探索的,那就是“来自文明史的因素”。“因此在哲学史中,除开对于对象的基本特性有经常性的依赖性(内在联系因素)以外,起作用的还有从文化史中或从当代的文化现状中产生的一种必然性,此必然性说明了:为什么思维结构本身的历史存在权利不是持久不变的。”〔4〕这就说明了时代文明背景也限制和影响着哲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些观点与哲学观念史派的观点如出一辙。哲学观念史派主张哲学史是文化史、观念史,而不仅仅是哲学范畴、哲学流派的历史。

从这一维度来重塑哲学史脉络,在以往的哲学史研究中曾有过一个范例。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就尝试过“文化史”的写作模式,在时代社会政治的广泛联系中去分析、把握哲学论辩的生成条件。“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5〕可以说,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来自他的时代,来自当时社会的需求,任何一个时期的哲学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如科学发展的程度、社会文化习俗等。哲学家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甚至是自然条件的改变都有可能造就富有个性的思想。这些改变不但给哲学发展以动力,同时也在引导哲学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某一哲学体系中看到它身后的时代烙印,甚至还能从哲学思想的斗争中看到其他社会矛盾的影子。

又如,葛教授还认为思想史“推陈出新”的模式值得怀疑,它和“道统”的意义一样了,这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因此他首倡思想史研究不应该只做加法,还要注意那些被历史和历史学家减去的东西。一些东西是历史中渐渐减少的,还有一些则是史家们有意识地渐渐少记了的。而后人只能通过史书来了解历史,这样的历史我们的确不能说真正接近了历史原貌。

从史学的“减法”维度出发去重塑哲学史的脉络有特殊的意义。虽然至今还没有哲学史家从这一维度去开展研究,但是问题却是明摆着的。西方哲学历史之丰富毋庸置疑,所以每一个史家都必须用一个筛子去筛选他需要的东西,如果筛子的漏洞越大,那么历史所剩下的东西就越少。一旦史家们所用的筛子具有了普遍性――就如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为筛子一样,那么哲学史上的一些思想也许就会人为的消失在后世的史书当中,结果是一些历史被永远的漏掉了,余下的渐渐变得单调。如果史家们选择了形式各异的筛子,别人筛过的我们用不同的筛子重新筛一遍,那么,我们收获的就是另一种思想。一种思想较之另一种思想与米和米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别人筛下的米糠也许我们不屑于理会,而如果这些米糠换作一些思想,那么,这些思想对于恢复历史全貌而言,它们的价值就不是米糠所能比拟的了。且把这些形式各异的筛子当作不同维度的西哲史脉络去重塑它们,那么历史原貌保留的可能性就更大。所以,对于那些已经被筛选掉的或者即将被筛选掉的思想,那些在今天看来是过时的、没落的、甚至反动的哲学观念,也许应该引起哲学史研究的注意。

西哲史的脉络除了从以上两个维度去追寻和重塑之外,还可以从更广泛的维度来探索。各种脉络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可以并行不悖,甚至互相支持,只有这样,研究西方哲学史的意义才不会落空。从不同的维度去寻找脉络使哲学史具有无限的重塑性,哲学史研究的创意空间和意义深度才得以大大开拓。我们研究哲学史,除了原著也就只能从史书到史书,有时候,越是通行越是普及的脉络就越有可能成为我们思想的障碍物。而对西方哲学史脉络进行开放性重塑就要走出传统模式的限制,多视角的诠释西方哲学史,拓宽它的研究视野。历史不能做成万花筒,它再好看也是事先设定好了的,就在一个筒子里,这不是历史。

笔者认为人的维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这一点在文德尔班看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哲学历史进程之所以形形色色,是由于“观念的发展以及一般信仰成为抽象的概念,都只有通过个别人物的思维才能完成;而这些个别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深深地扎在该历史时期的逻辑联系和流行观念之中,然而他们总用他们自己的个性和生活行为添上某种特殊因素。”〔6〕因而在哲学概念的发展中会打上个体因素的烙印。他还特别强调在哲学史发展中占主导作用的人物的独立特性对他们思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个人因素值得重视的原因。尽管哲学家们的思想受到其所处时代的限制,但他们总有自己的个性,有各自不同的成长历程,这使得他们的哲学思想又独树一帜。哲学史的世界也就是哲学家自己的王国,他们通过思考一些人类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来展现自身。没有一种哲学体系能够脱离其哲学家来考察,所有的哲学体系都是个性的创造物。大哲学家们毕竟不等于哲学概念、问题或者哲学体系,他们是思想者,不是思想本身。每一位哲学家都是唯一的,在某一无法定义的点上是不可能被超越的。他们通过自身的展现而与时代紧密相连,形成了永恒的客观形象,他们超越了由他们所塑造的时代精神,他们可以在以后对所有时代都产生影响。

从人的维度来讲其实还不够具体,因为从人的维度还可以有许多取向。不同的取向得出的内容相差很远。在这一问题的探索上,笔者认为有几本书颇值一提。一是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以哲学家为线索,并不突出其概念、体系,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去阐释他们的思想,描绘他们鲜活的形象,赋予知识以人情味。二是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这虽然算不上是一部严谨的西方哲学史,但它却做到了将读者置身于哲学史之中去直接面对哲学家。他像是在讲一个侦探故事,实际上他已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他的脉络去穿越西方哲学史,与众多的哲学家们对话。这是许多哲学史家所没有做到的。三是雅斯贝尔斯的《大哲学家》。在导论里,他很明确地说了,这只是三卷书的第一卷,遗憾的是雅斯贝尔斯生前只完成了他哲学史计划的第一卷。他把历史上众多的哲学家分成许多大组、小组,如思想范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等等。雅斯贝尔斯从人的维度出发,借用了心理学的方法,承认并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无限性,并设法把人的这种无限性从各种理论的践踏中解放出来。另外,雅斯贝尔斯还研究过从其他角度去把握哲学史脉络,比如实用的角度、动力学的角度等。

史无定法,但有成例。真正富有启发性的哲学史并不在于其没有缺点,而是以其独特的视野去理出哲学史的脉络,去诠释和描绘历史。因为任何一部哲学史都有史家的取向,史家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他们只能在众多的线索中进行选择。就如文德尔班的“忍痛割爱”――确定了对哲学的历史发展作纯粹主题的处理,就不能够对哲学家的品格做同他们的真实价值相称的深刻描述,就不得不牺牲赋予哲学史更广泛阐述特殊技巧的艺术魅力;也如罗素的“大刀阔斧的选择原则”――在他所讨论的人物中,他只提到与他们的生平以及社会背景有关的东西,对于那些他认为似乎不值得详尽处理的人物他就完全掠过不提。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一部哲学史是绝对完美的,也正因如此,对西方哲学史脉络的多维度研究才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申请定居香港申请书(通用17篇)

    申请书是展示我们对所申请领域的理解和热爱的窗口,能够让招生官或考官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背景和动机。看看以下精选的申请书范文,或许会对你的申请书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帮

    最热工程实训的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个人对某个事物或事件进行思考和归纳的结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工程实训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

    优质石油心得体会及收获(案例15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字表达形式,既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又要有真实的情感表达。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彩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最优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对于所学知识的一种思考和总结,有助于加深自己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精选煤矿技能提升心得体会(模板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思考和成长过程。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年4月10日至11日,我有幸参加了集团公司组织的关于

    优秀科学教育培训心得(案例22篇)

    培训心得是一种对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实践问题进行反思和思考的机会。为了帮助大家写好培训心得,我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我有幸成为“围场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最热信息技术科组工作计划(汇总16篇)

    工作计划书应该包括对工作目标和计划的详细描述,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工作计划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工作的成败至关重要,以下的范文可以帮助您提升计划的水平

    最热水暖工程师个人总结(汇总20篇)

    个人总结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接下来是一些关于个人总结的精选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在上级领导及

    优秀阀门购销合同(汇总18篇)

    购销活动需要企业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做好购销工作不仅需要对市场有准确的洞察,还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灵活的应对方式。

    精选交流与合作心得(模板18篇)

    合作是团队中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促使我们实现更大的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作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一个班级四、五十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