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教学设计(模板8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BW笔侠最新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教学设计(模板8篇)

梦想是我们生命的灿烂之花,它绽放出无尽的激情和无限的可能。不断学习和进步,保持对梦想的热情和动力,不停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计划。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梦想实现的真实案例,它们将激励你勇往直前。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一

生1:大量的木材指什么?牺牲

生2:鲁迅是不主张的

师:鲁迅是否都是否定?有没有肯定

生3:中国女性的从容

师:在课文第20段有没有找到相关的片段

生齐读“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那么这个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

生4: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例证

师:苟活者,真的猛士这样的事情可以激励苟活者和真的猛士

生5:回答不出

生6:这说明她们虽然牺牲,她们的亲友时不会忘记的

师:课文的1、2部分写了什么呢?

师:同学们可以找到重复率高的句子看看哪些句子在1、2部分都出现

【ppt: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二部分,……】

生:我也觉得也有写作的需要了

师:【ppt】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说说作者写作的缘起是什么?

生7:要给死者一点安慰因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庸人快要忘却了

师:是为了唤醒庸人

师:对执政府是抨击,对反动文人是反击,对庸人是唤醒

生8:这个非人间

师:这个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生9:很悲凉,色彩很厚

师:第4部分“我为什么无话可说了”?

生:流言使我耳不忍闻,惨象使我目不忍睹

师:这是对第11段的转折吗?

生读:但段政府……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师:连用两个“但”怎样的效果?

生10:情感很强烈表达了愤怒

师:如果把“但”去掉,变成了一个长句

当鲁迅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告诉我们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生:直面人生

师:鲁迅把直面人生的人称为什么?真的猛士

生读“真的猛士,敢于……”

【ppt】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真的猛士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呢?与真的猛士相对的庸人又有什么特点?(给大家2分钟时间思考一下)

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生11:敢于……

师:为什么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那么与之相对的庸人呢?

生12:庸人是苟活,逃避

师:庸人逃避之后就开始忘却

师:同学们又怎样理解哀痛者和幸福者?

生13:哀痛者,这些猛士虽然付出了,但被人遗忘

师:同学们说他们为什么而哀痛那么,他们为什么而幸福呢?

生14:他们为自己改造历史而幸福

生15:

师:鲁迅是不是一个真的猛士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观课后感:

教学资源的引入要恰如其分引入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对学生的冲击还不够

停留在文本上的东西比较多,深层次的东西比较少,还只是在文本上滑来滑去

设想:

4、学生的活动怎样判断:是课堂气氛,还是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5、教学有效性的检测标准是什么?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二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的:

1、抓住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思路。

2、提高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大家放假在家肯定都看过电视吧。在十月一号那天电视里就有这样一条新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缅怀革命先烈。大家都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正面,上书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哪有谁知道它的背面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幻灯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此弥漫着战争的滚滚硝烟,广大爱国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屈抗争,无数的人民英雄就在这前赴后继的抗争中壮烈牺牲,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纪念的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民英雄——刘和珍。

二、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鲁迅。相信大家对鲁迅都非常熟悉吧。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啊?(《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

(幻灯片)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三、课文背景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请大家看到课文27页下面的注释。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他怀着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于是用沉重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

四、当堂练习,巩固字词。

这篇文章中有一些比较难懂的字词。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熟悉一下生字生词。大家手里都有一本语文的《名师导学》练习册吧,请大家拿出这本书来,翻到25页,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几道题。(2—9题)

五、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

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

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

鲁迅

一、写作缘起(1-2)

二、记念主体(3-5)

三、教训、意义(6-7)

六、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明确:第一个“必要”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是要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所以第一部分两次强调、突出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形成板书1)

2、分析第二部分(3—5)的思路。

问:这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叙写烈士生前事迹,再详细叙述遇难经过。叙述遇难的经过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形成板书2)

3、分析第三部分(6—7)的思路。

问:关于惨案的意义,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何以体现?

明确:先否定了这种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形成板书3)

整体板书:

七、基本问题解答:

1、文章写于同年4、1,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

明确:“也”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

明确:“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八、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理清局部思路

1、学习第二部分。(1)学生集体朗读。

(2)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自然段共5个句子,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可以这样表述:

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3)背诵这一节。

2、学习第四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

(2)思考:围绕惨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思路的?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明确: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可见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的。(3)背诵这一节。

二、从理清思路入手,解读难句。(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第二节第一句)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这一句可以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以改变黑暗现实,为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2、“惨象……流言……灭亡。”(第四节最后一段)

明确:“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套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30页最上面)明确:“伟大”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的概括。如此英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另外,我们再看到这句“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这里这种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显然是一种极大的罪恶,但是却被鲁迅讥讽为“丰功伟绩”,显然是在什么——“正话——反说”。所以说这里还运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反语。

4、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第六节第一段最后)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牺牲,“但情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5、苟活者……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文末倒数第二句)明确: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是作者自指,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愤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三、布置作业

1、背诵二、四部分。

2、找出文中你不能理解的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检查背诵。

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同寻常的恨。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2、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3、第5部分为什么用短句?

明确:表现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

4、“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

5、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明确: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文中不是这意思。

“默无声息”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可悲局面。“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6、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三、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2、写作特色

本文最大的特征是以情感(爱憎)为线索来组合成全文。作者要写的东西很多,材料也很庞杂,怎样在纷繁复杂中理出条序来,这里就很需要一种智慧了。鲁迅选取了由各个自然板块相对独立的经,而又以情感爱恨交错编织为纬线穿织组成:“我有话要说”,却又“我说不出来”,但“一定要说”,于是欲说不能,欲罢不休。长歌当哭,一唱三叹,给人们极其沉重的哀伤,并又有催人坚毅的强烈感受。

这种板块独立组成,而又以主线贯穿全文的行文形式,是一种很好的写作形式。其优点是:

3、抓其一点,不及其余,有利于某个方面、某个角度的重点描写或评述;

4、可变性大,机动灵活,可长可短。让自己有个性,有特长的方面,有充分发挥的天地;

5、在繁杂纷乱的材料或思绪之中,较容易理出头绪,也给读者们较清晰的认识,文章脉络条块分明,容易把握等等。

这种自然分板块,并标注一、二、三的结构方式,经常为人们使用。与之相似的方法还有:

2、除了分成板块,还有标注小标题。例如:《内蒙访古》、《天山景物记》等。无论是那种形式,它们的思维方式是相同,产生的作用也是相同。建议同学们在习作中不妨试试。

四、课堂训练

27—28页阅读文章训练,帮助学生运用新课中学到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内容。2.预习下一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教学设计篇四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多年来已被众多评论者作出过繁多的评说,但一些根本特点尚未被“读”和“评”出来,而这些根本特点实在是极为宝贵的,对于我们不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

一提到鲁迅的作品,我们似乎会立刻想到隐晦、艰深、语句拗口以及以“战斗”为主要特征。其实也不尽然。他的《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文集中的许多文字,或光鲜华美或曲折隽永或典雅温润,语词优美如奇花异草,散发着特有的“鲁氏”韵味。即使是他的杂文,虽因时代所限,可能如鲁迅所自谓“无花的蔷薇”——以“多刺(战斗锋芒)”为表征,但仍有许多篇章与《野草》《朝花夕拾》等一样,显现出由深湛的文学修养孕育出的典雅之气。这其中,《记念刘和珍君》就是典型代表。

《记念刘和珍君》虽是杂文,同《“友邦惊诧”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战斗性很强的着名杂文一样,最终的旨归在于揭露、批判和斗争,但风格上却迥然有异。这主要表现在:一、该文文学意味很浓,是一篇文学的华章该文全篇有多处“文学性”很强的词句,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段话创造性地用雅致的词语和句式抒发了狂涛巨浪般的愤怒和哀伤。读到这些词句不禁令人击掌叫绝:原本不容易合到一起的两样东西——“美学上来看颇为典雅的辞藻句型”与“大恸大恨的情感”,竟然被鲁迅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了一起!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采用形象。在这里,鲁迅连续创造了三个鲜明的形象:把众多青年烈士的血写成如江河涨水般的“洋溢”;把反动军阀统治下的地狱般的悲凉具象为“浓黑”的色彩;把自己将要显示于非人间的哀痛物化为“菲薄的祭品”。这些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给予读者的是更切实的感知和更难忘的印象。

又如:“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一段文字的文学性更强。“血痕”可以“浸渍”实物,但却不可能“浸渍”人心;会被水所冲淡,但却不可能被“时光”所洗。鲁迅的形象创造力极强,联想力也过人,将难写之情形轻易地驱诸笔端:将刘和珍之死带给亲族、师友、爱人的深切痛楚形象化为“浸渍”于他们内心的血痕;将因为时移事易造成亲族、师友、爱人悲伤的减淡形象化为血色由深红褪成浅红;将至爱亲朋对她的无尽思念形象化为永存在心底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而在人世间,人们失去亲人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又是极为复杂的,属于最难“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的事物之一,但鲁迅不但做到了,而且是创造了连缀的“意象”。“意象”乃高水平的文学形象,何况鲁迅的这些“意象”又是富有新意的戛戛独造!这实在是文学“造象”的奇迹!如此的文学建构力,实在是超群绝伦的。

如上两例充满新异文学意味的文字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还有不少,在遣词造句上都是那样地令人称奇和回味无穷。鲁迅的其他杂文也常有文学的意味,常用形象的手法,但是与《记念刘和珍君》相比,在深度与精度方面都略逊一些。因此,《记念刘和珍君》应该说是一篇精美的文学的华章!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五

记念刘和珍君..

导教新概念:

这是一篇传统篇目。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b同学们,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爱国志士王伟的飞机被撞的历史我们至今记忆清晰,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和一位英勇战士我们将没齿难忘。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几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思路,如何表达你的哀思与愤怒?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吧,学了本文,我们定将受益非浅。

二、出示投影,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参考注释一)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学生听录音

四、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

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五、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局部思路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爱

控诉反动政府(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痛斥走狗文人

(1、2)唤醒麻木庸人恨

追述生平事迹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主体概括惨遭杀害(时间顺序)

(3、4、5)详写遇难经过遇害

教训意义劝戒徒手请愿否定

(6、7)激励奋然前行肯定(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输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教学设计篇六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析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

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

1、梳理文脉,分析结构及局部思路。

2、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

一、导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二、了解作者

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运合写了一副悼念鲁迅的挽联,现上下联各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内容用鲁迅的两个文集名补全。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三、写作背景

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四至九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严正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四、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阅读全文,打记生字词,并注音解释。

2、全文主要写了哪几类人,作者对其感情态度有什么不同?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七个段落得主要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七

2.学习第三部分,思考回答:记主要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看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写刘和珍的内容:

开头:“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第三部分第2段:“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校长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

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先写事件概况,再写事件细节。以如山铁证,揭露敌人的暴虐、阴险、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表达作者的强烈愤慨和无比哀痛之情。

六、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作者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中心安排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背诵一二段

二、学习六、七两部分。

思考:1、第六部分是如何探究事件的教训影响的?

(a、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b、作者运用陶潜诗句说明,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2、第七部分是如何进一步探究事件的意义的?

(一是一般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二是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讴歌了中国女子勇于献身的精神,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三、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提示:“已”“尤”时间程度副词连用,表达强烈递进语气。惨象已见军人凶残,文人流言比刀枪更加阴险,有形无形的刀枪形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种野蛮恐怖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可是沉默到极点就是爆发之时,“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提示: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思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方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表现互相救助,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

接下来又从执政府一面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罚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

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反语。

4.“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五.总结。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上是以此为切入点,重点评述“三一八”惨案。在文中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非常鲜明。一方面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另一方面又无比沉痛地悼念了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表达了对烈士的悲哀与尊敬,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鼓励人们要“愤然前行”努力创造一个新世界。学习本文就应透过作者的语言,深入领悟其“悲”“愤”之情。

六、课后练习

看了“《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记念刘和珍君公开课教学设计篇八

几天来的培训,我认识到我们这些老师都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热烈讨论,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化发展,可老师的愿望是美好的,实际操作起来,学生却不领情。课堂上常出现尴尬现象:

一种是学生只是回答“是”“不是”;一种是学生无所依傍的乱答一气,整个课堂进入一种无序状态;一种是老师一问,学生一答的毫无波澜的问答式;还有就是任凭老师怎样启发,学生茫然不知怎样作答……出现这些现象我们能只怪学生吗?哪个学生不想表现自己?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我认为多数情况是老师设计的课堂问题不够科学,过难或过易,或者问题的衔接不科学……致使老师美好的愿望得不到实现。下面我以教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那国土沦丧,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执政府软弱无能,国将不国,风雨如晦的年代。你将何去何从?我想你一定会挺身而出。因为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祸福避趋之”的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谭嗣同为变法而大声疾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历史上那些为了祖国而甘愿流血牺牲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无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二、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蕴含的感情

三、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

讨论结果1:通过讨论,我们了解到刘和珍是一个热爱国家、思想进步、和蔼可亲的女子,这样的人牺牲了,作为有正义感的生者,写一篇文章作为微薄的祭品,以此来纪念死者,是很有必要的。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提示:从3、4、5部分找出描写刘和珍的语句。

分组讨论明确: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反抗广有羽翼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讨论结2:我觉得“这么一个热血青年,鲁迅称她是真的猛士,并且是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女子,却被反动者“虐杀”了。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等人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对刘和珍等人的死表示沉痛的哀悼,对反动派的暴行感到无比的愤慨。

讨论结果3:我组认为,面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的情况,写一篇文章来唤醒他们,唤醒麻木的国民。也很有必要。而反动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段政府的虐杀及其诽谤,面对这些,写一篇文章来澄清事实、戳穿反动者的无耻谰言,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再读第四部分认真体会。

讨论结果4:刚才我们讨论了课文第六部分、第七部分,我们认为付出血的惨重代价,收效却甚微,也很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来提醒生者要讲究斗争的方式至此,老师可顺势领着学生研讨第六部分。赏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出示投影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空谈》)

生研讨后

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讨论结果5:我们认为用刘和珍等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来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不也很有必要。

小结:通过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的探讨分析,我们了解到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勇毅,当时黑暗中国的国民状况,体味到作者“悲愤”的情感,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整体。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中心。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后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

四、整理反思

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反思本课的收获与疑惑。学生整理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组内反思,组长整理在课前发的整理反思纸上,组内解决不了,交给老师。通过整理,学生养成质疑问难、有创造性阅读的好习惯,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我们往往被成绩牵着走,凡是试题中可能出现的知识老师都要讲,而且反反复复地讲。讲得多,问题就多,“碎问碎答”成了课堂的主流,这种课不利于课堂教学中阅读与互动活动地开展,尤其不能引发学生的广泛参入、积极讨论、深层探究。要想真正打破这种局面,我们就必须关注课堂提问中的问题设计,尤其是这种“一问抵多问”的问题,它关注了课文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因而课才有可能上得精彩纷呈。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新学期倡议书(通用8篇)

    小学生新学期倡议书篇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一、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不奢侈、不攀比,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二、以光盘为荣,剩宴为耻。就餐

    最新生日祝福语唯美句子宝宝(通用13篇)

    运动会是一次全员参与的盛会,我们需要每个人的支持和参与,为学校运动会增添光彩。如何进行一次成功而精彩的运动会宣传呢?争金斗银,燃情奋斗,你,最强的舞台在等待!生

    最新赞美菊花品质的诗句古诗(精选8篇)

    总结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分类,如学习总结、工作总结、生活总结等。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是个很具挑战性的问题。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总结范例,供大家进行学习和

    最新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翻译注释 触龙说赵太后的教案(精选8篇)

    导游词是导游通过语言掌控游客参观的过程和游览的内容,它可以使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与欣赏景点。那么如何写一份优秀的导游词呢?以下是一些建议供您参考。导游词作为旅行中

    喜迎中秋佳节送客户的祝福语说(通用8篇)

    在就职后,我们要积极融入团队,与同事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就职总结应该突出自己在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绩,展现自己的职业能力和领导才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最新幼儿园游戏活动教学反思中班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反思(大全17篇)

    奋斗是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动力,它使我们能够超越自己的极限。在奋斗的道路上,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接下来是一些奋斗的案例分析和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

    古代寓言故事手抄报(汇总10篇)

    发言稿可以提前准备好,从而避免在演讲中出现词穷和思路突然中断的情况,让演讲者更加自信和从容。发言稿的写作可以从了解受众、明确目的、选择观点等方面入手。曾经许多优

    学会看病教案学案设计意图(优质8篇)

    安全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危险情况的应对策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精心挑选的高三教案范文,包含了多个不同章节和学习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适用性较强。学会看病教案

    励志人生座右铭 励志人生的座右铭(汇总5篇)

    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们要学会欣赏风景,也要勇敢面对逆境。如何在人生中找到平衡,让生活更加有意义和幸福?在下面的总结范文中,或许有着你我共同的人生追求和感受,不妨一

    2023年外科护士先进事迹材料(实用8篇)

    理想不仅是对自己的期望,更是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指引。要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计划,随时适应环境和变化。对理想的定义因人而异,下面的理想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