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免费(实用5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影墨2023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免费(实用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免费篇一

材料+论点(引出论点)

要求:如果材料只有100字以下的基本可以照抄,但是如果材料太长的只要概况事实即可。

过渡词语或句子+论点。

第二部分:本论部分

过渡+反面的事例+自己一两句的议论

第三部分:结论部分

用100字以下总结,得出结论即可,要求与文章开头呼应。

材料: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他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逆境中成长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过渡(如:古今中外,有众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是侵透了……在逆境中成长,成就事业的。)+正面事例(事例一定要概况)+自己的议论。

过渡(如反之……)+反面事例+自己的议论。

第三部分:结论

第三部分:结论部分

用100字以下总结,得出结论即可,要求与文章开头呼应。

谈磨练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会把巢穴里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当幼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本领--飞翔!由此观之,经受磨练,往往能使人成材!

纵观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正是因为经受了磨练,才创造出另一番伟业。司马迁正是遭受了皇帝的误解、官员的诬陷,承受了残酷的刑罚,才下顶决心用自己的生命与黑暗的官场做斗争,最终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假如司马迁没有经受种种的磨练,那么他根本就不会想到用另一种方式去提升生命的价值,或许他一生也只是一个平庸的小官。正是因为经受了磨练,才使司马迁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新的彻悟,才使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心,用饱受磨练的心灵铸造了“史家之绝唱”。泰戈尔说得好:“没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炼造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没有流过血的手指,怎么弹出世间的绝唱”。

反之,如果不经受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等到暴风雨来袭时,就会一蹶不振。就像沉迷后宫歌舞的李后主,一直过着奢侈的生活,从来没有研究兵法、朝政。宋兵来袭时,慌张的李后主如梦初醒,没有什么办法,只得做了宋国的俘虏。可见,磨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只有经受了磨练,才能使自己更坚强,如果沉迷安逸,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经受不起半点风吹雨打。剑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永远不会被打造得锋芒四射;梅花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永远不会吐露出醉人的芬芳;而人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永远不会拥有坚韧的生命,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敢于在挫折中奋发向上,敢于在磨练中不断完善自己,生命会变得更加充实而精彩。

材料:

墙壁上,一只虫子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过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步艰难地往上爬……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免费篇二

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识记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价值观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本文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作抗争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加以体验与感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二、检查预习情况。(见学案)

三、通读——说内容。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师范读,布置听读任务:

(1)注意感受朗读节奏、人物语气。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分角色展示朗读。(听读任务:感受各人物性格特征。)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四、说读——说意味。

1.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2.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五、评读——说技巧

1、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后各抒已见。师总结:

唐雎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胆识过人,忠君爱国,具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再者,真理站在了唐雎一边,在道义上是偏向唐雎的,唐雎的义正词严有着强大的威力,震撼敌论。

另外还与他卓越的口才不无关系,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说话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2、本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呢?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六、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深身地被古人唐雎那种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感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吸取这种精神,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有正气的人。

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八、作业

1、复述故事。

2、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以“唐雎,我想对你说……”或“秦王,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 唐雎

前倨后恭 胆识兼备

色厉内荏 有智有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免费篇三

发表日期:2004年3月16日

作者:李镇西

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已》这篇小说。(板书课题:《孔乙己》)

教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乙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 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 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乙已》,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学生独自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乙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

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女生a: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教师:好,谁来帮她解答?

男生c: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

教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哪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

众学生:后面一种意见有道理些。

教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在这里,作者主要还是为了交待时间背景。

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

(学生思考)

教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 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

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说明他是一个读书人,有一定身份。

教师:为什么?

女生c: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莱,慢慢地坐喝。”这说明孔乙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

教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

教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大笑)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

众学生:死了。

教师:根据何在?

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学生思考)

教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

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

教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

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

众学生:第四段。

教师:好,我们就研究这一段。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乙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乙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

(学生开始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换、补充一下看法。

男生a:从作者对孔乙己外貌描写和穿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已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是个懒汉。

教师:依据何在?

男生b:课文上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教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还有没有同学发表看法?

男生c: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说明了孔乙己在……

男生c:作者说“他身材很高大”……

教师:这说明什么?

男生c:说明孔乙己还是具备起码的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的。

教师:好,继续讲下去。

男生c:作者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教师:这又说明什么?

男生c:说明他经常受人欺负。

教师:对了,本来孔乙己身材高大,又读过书,可是还是经常被人欺负。这就是他的日常遭遇。刚才这 位同学说得挺好的,请接着往下说。

男生c:还有,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有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洗过也没有补过,这说明他不怎 么勤快,比较懒惰。

教师:好,还有吗?

男生c:还有,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说明他自视清高。是个书呆子。

教师:好,请坐。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描写对孔乙己的形象特点作一个概括。比如刚才第一 位同学说孔乙已是个“懒汉”,第二位发言的那位同学说孔乙已是“书呆子”,那么,你认为孔乙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这儿有50多位同学,应该就有50多个“孔乙己”。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女生e:我认为孔乙已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男生j:我觉得孔乙已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

男生k:我觉得孔乙已是一个本性很善良,但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人。

女生f:我觉得孔乙已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李老师把我的理解也抛出来。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供同学们参考。

(出示投影片,并解说)

我从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了解到,孔乙己刚出场时,动作是“站着喝酒”,还有“排出大钱”——注意这个“排”字,特别传神。我这儿不作详细分析,但可以作个比较乙你们以后读高中要学鲁迅的另外一篇小说,叫《阿q正传》,里面写到阿q到酒店是怎么付钱的呢?“满把铜的银的一抛:‘拿酒来!’”而孔乙己呢,是一枚一枚的“排”。这不同的动作神态,显然反映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心态。

众学生:精神上的伤痕。

教师:很好,还是指精神上的伤痕。现在,我可以对孔乙己做这样的概括——孔乙已是一个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板书)

(学生默读,思考,小声讨论)

众学生:“黑而且瘦”。

学生:不高大了。

教师:为什么?

女生c:他的腿被人打断了。

众学生:有。原来是长衫,现在是“破夹袄”。

女生f:他的面孔“很颓唐”,他的语气比以前更低沉了。

男生c:原来只要有人说他“偷东西”,他就会“争辩”,现在是“不十分争辩”,还有他“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等等,都说明他的自尊心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他命运更不如过去了。

教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要发言的吗?好,你说。

男生l:他的动作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站着喝酒,现在只能坐着喝,但这个“坐”并不是由于他有钱了,而是由于他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还有,原来他付钱是“排”,而现在是“摸”,这说明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了。

教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分析的孔乙己的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命运的恶化。

众学生:孔乙己还欠着掌柜十九个钱。

女生h:这表明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乙己的死。

教师: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看见孔乙己死呢?

众学生:也没有。

教师:为什么没有呢?书上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众学生:(读)“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众学生:(看书、思考)中秋节前后。

男生m:腿被打折了。

男生b: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同情。

教师:秋风和同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男生b:因为秋风是令人感到萧瑟的,而孔乙己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这是用秋风来烘托一种感情,烘托一种气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好,你说。

男生n:我的?理解是,这间接地写出了孔乙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死亡的季节。这就暗示了孔乙己的必然死亡。

教师: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秋风一天凉比一天”,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社会也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凉比一天!你刚才说秋天是死亡的季节,但实际上对人们来讲,秋天本来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孔乙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收获”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读到这里,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心的读者都会感到心情的沉重。同学们再看一看,孔乙己最后是怎样从人们的视线中 消失的?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女生工:孔乙已是“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很好,这是对他个人的描写;那么,其他人又是怎样的神态呢?

女生工:其他人都没看见。

教师:没看见吗?请你再仔细看看课文。

女生工:周围的人在“说笑”。

教师:请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读出感情,好吗?

女生工:“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是啊,最后孔乙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远的消失了! 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在课题“孔乙己”的下面板书了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好,我刚才写的这个副标,可以看作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李老师,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乙己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学生开始思考)

男生0:“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教师:好,可以。

女生j: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借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表达她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很新颖,而且说明这位女同学课外阅读面是比较宽的,值得大家学习。

男生c:“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

(众鼓掌)

教师: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让更多的同学讲。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有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乙已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乙己,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写出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倾听了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到了40年代末,发展成为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为代表的全民族的“呐喊”,一个崭新的中国由此诞生!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在就要告别凹世纪之际,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历史使命。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永远留在20世纪的绝唱!

谢谢同学们!下课。

[简评]

1997年10月,四川省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李镇西老师一堂《孔乙己》征服了所有听课老师,产生了轰动效应。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李老师的这堂课真正把学生激活了。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求知欲望,群情振奋,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道道火花,课堂气氛热烈而和谐。借班上课,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实属难得。而课堂的生机勃勃,学生的积极投入,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创造性的设计。其创造性表现在:

1.让学生质疑问难,开启思维闸门。开始老师不急着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提问,使学生的思.想不囿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创造性地思考,大胆地提出存在的疑惑和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思维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

2.用关键性的提问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究。李老师用 “孔乙己究竟死没死”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然后抓住“大约”“的确”大做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牛鼻子牵得好,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都顺势牵了出来,迎刃而解。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及语言材料感悟人物的心灵。文学作品的教学,关键就是这个“悟”字,即能否领引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进入了,则大致也能理解作品的主旨了,没进入,学生的情感活动仍然游离于作品之外,即使教师口若悬河,对作品条分缕析,学生仍不能理解。

(成都市教科所 吴玉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免费篇四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身心发展特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中考的关键阶段,除了做好对学生语文的课文的传授、知识的梳理之外,更多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答题技巧,举一反三,掌握语文解题技巧及规律。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相比初三上学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仍需提高。所以,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如何促进全体同学均衡、合理发展,更好地迎接中考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新教材分析

春季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六个单元分别以“深情咏叹”、“人世百态”、“古典精粹”、“读书论艺”、“舞台天地”、“先贤智慧”为专题内容,新版本教材融合“诗歌”、“小说”“戏剧”“议论文”多种体裁文章,与旧课本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改进,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古诗文方面,注重诗歌经典的学习与养成,所选课文充满睿智与哲思,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第一单元是以“深情咏叹”为主题组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抒情诗,描述了中国过去的贫穷和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苦难,展现了中国让人振奋的新生和崛起,深情地抒发了诗人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无限期盼和献身决心。《梅岭三章》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必胜的信念。《短诗五首》中《月夜》运用托物咏志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独立不移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萧红墓畔口占》诗人通过自己去拜祭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断章》这首哲理诗,撷取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获得的哲理与智慧;《风雨吟》表达出一种战胜风雨的决心和勇气;《统一》以“树叶”、“花朵”、“果实”这些平凡的物象,形象地向人们阐释了现象和本质的道理。《海燕》这是散文诗用象征手法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本单元写作是“学习扩写”。意在指导同学们了解扩写的概念,掌握扩写的技巧,并在扩写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第二单元由“人世百态”主题内容构成。《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制度下深受毒害的情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变色龙》这篇讽刺小说,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溜索》这篇小说通过写我的观察和感受,讲述了在怒江大峡谷中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蒲柳人家(节选)》这篇小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北运河农村的风情画,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本次写作是“审题立意”,指导同学们学习“审题立意”的方法,掌握“审题立意”的技巧,日常写作中能够通过巧妙的“审题立意”,提升写作水平。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旨在回顾三年初中生活,梳理同学们的成长历程,通过制作班史的方式学习,学习资料整理和归类的技巧。

第三单元是以“古典精粹”为主题编写的,四篇课文都是古诗文中名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一书,这篇文言文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这篇文言文运用对比的方法记叙了弱国使者唐雎不畏强敌,用他的正义、果敢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赠序运用对比的写法,记叙自己求学的艰辛和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勉励同乡后生勤奋读书。《词四首》分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及秋瑾的《满江红》。《渔家傲·秋思》借景抒情,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思乡忧国的思想感情;《江城子·密州出猎》运用典故塑造了词人雄心勃勃、英武豪迈、弯弓劲射的英雄形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了抗金战斗生活的情景,抒写了壮志成空、理想破灭的悲愤。

本单元写作主题是“布局谋篇”,指导我们对材料的选择和组织结构的安排做整体规划,具体做法是要围绕中心,对材料作进一步梳理,拟出全文的框架。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清代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手法,代表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成为讽刺文学的佳作。

第四单元以“读书论艺”为主题编写。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及作用。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议论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启用的方法,批驳了对任何问题都不求甚解的观点,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的观点。李可然的《山水画的意境》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阐释了获得意见的途径。朱光潜的《无言之美》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分析艺术的无言之美,归纳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叶圣陶的《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一篇文艺评论,深入浅出的阐明了关于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的问题,介绍了文艺鉴赏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写作是“修改润色”,指导我们从内容和语言两个角度润色文章,使文章更流畅,更有表现力。口语交际“辩论”引导我们针对某一现象表明自己的态度,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自信大方的气质。

第五单元以“舞台天地”为主要内容。郭沫若的《屈原》这部历史剧,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运用了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记叙了暗害屈原的密谋人及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何翼平的话剧《天下第一楼(节选)》创作于1988年,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文章通过“福聚德”这个典型环境,刻画了各色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人物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孙鸿的话剧《枣儿》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一段亲切的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任务二“准备与排练”,意在引导同学们熟悉排练话剧的过程,体会人物感情。任务三“演出与评议”,旨在引导同学们学会表演和评议话剧。

第六单元以“先贤智慧”为专题内容,《曹刿论战》这篇叙事散文记叙了长勺之战的故事,通过人物对话比照映衬,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了邹忌委婉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计论、叙事、抒情交融,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决心。《诗词曲五首》篇篇都是千古绝唱。《十五从军征》暴露了古代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人性的损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发了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壮烈胸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流露出作者报效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表达浓浓的爱国思想;《过零丁洋》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和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山坡羊·潼关怀古》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本单元写作“有创意的表达”,指导我们要有创意的表达,有新意、有个性、不落俗套,从新奇的角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名著导读”《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名著阅读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人文、陶冶情操、提升阅读品位。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贴近时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的编写,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四、教学目标

(一)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9.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1.阅读三至四部名著。本册要求阅读《水浒》、《傅雷家书》及培根随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补充。

(二)写作

1.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学会写调查报告。

2.本学期应完成大作文10次,其他练笔等不少于5000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600字的习作。

(三)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4、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活动,在演讲、调查、讨论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就教材提出的问题,或提出学习的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先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五、教学措施

(一)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要与备课组教师提前共同备课,优化“一案三单”的设计。对“导学预案”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设计,要突出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环节设计,要严格按照“导学预案”中的时间设计安排教学环节,不得拖延时间;“问题训练单”要参考练习册设计,避免顾此失彼或重复训练;要突出梯度练习。

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重点和难点。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小组学习的合作精神,提倡互助互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要努力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要继续培养学生耐心阅读的习惯,掌握解题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文字表达。要加强作文训练,讲练结合,要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中考押题作文训练卷”,争取写好记叙类文章,学会议论文体的写作。要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在班级张贴,以鼓励学生写“原创作文”。

另外,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尝试互批互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时间培优辅差,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减少低分人数,力争整体提高。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作业的检查要及时,有效地杜绝学生不做、不交作业的现象;作业批改要准确、及时,要求学生一定要更正作业中的错误之处,知道错误原因,还要记住正确答案。按学校的要求做好假期作业考试和月考的各项工作,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力求完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总结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成绩和问题,并且认真写好教学反思。让教学总结与反思不断循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

(二)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和信心。要了解课文中出现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描写方法、修辞方法和句子成分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的音形义,以此作为练习写字的内容之一;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读文言诗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积累并熟记常用文言字词意思和句式,能独立完成课外简单文言文的习题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指导学生学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以便为中考打下良好基础。

(三)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要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要使用读书“六字诀”阅读课文,养成圈画词句、疑难问题的习惯;上课要专心倾听他人发言,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养成速记的习惯;要强化汉字和诗文的书写,养成正确、端正、清晰写字的习惯;要有耐心读书的习惯,使阅读与思考想结合;养成自觉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养成有疑难,设法解决而不逃避的习惯;要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勤奋、有恒、认真、专心、团结、协作等学习的意志品质。

(四)钻研业务、参与教学教研活动作为毕业班教师要切实加强中考试题的研究,加强针对性教学。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参加校本培训,并完成校本教研手册中要求学习和研究的内容。要参加学校、教研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要主动听取同科教师的课,多听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课,课后多与同事探讨交流,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免费篇五

1.通过学习,了解布局谋篇的方法。(重点) 

2.能掌握几种写作的方法。(难点)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理解意义,找准方法。

 1.布局谋篇及其作用 谋篇布局就是思考文章的整体架构,是指文章的结构布局。进行谋篇布局的好处就是使所写的文章言之有序,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2.布局谋篇的方法 

(4)材料排列。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次要的材料略写,笔墨少些,主要材料详写细描,多下笔墨。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情感变化来进行材料先后的安排。情节波澜起伏,柳暗花明。

 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技法指导。 

例文赏析 

感受中学生活 ——高三进行曲 

高三了,真是个多事之秋。

 走进高三,走进生活,体验高三进行曲,体验个中酸酸涩涩、苦苦甜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紧张:生活的主旋律

然而,紧张并没有吞噬我们。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体验着充实的兴奋,感受着紧张的步伐。

 牢骚:生活的小夜曲 

高三阶段,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

 “唉,考试太难了,我看我希望不大。”甲垂头丧气,一脸苦行僧的模样。

 “本人已数月不知电视为何物,不知音乐是何味了。”乙苦苦地唉叹着。

“啊呀!差点忘了大事,下午历史课还要模拟考试呢!”丁的一声提醒,惊动了梦中人。于是大家各就各位,赶紧备战。

 牢骚,为高考而发;议论,因高考而起。反正牢骚、议论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听多了也就自然了,仿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支小夜曲。

 希望:生活的狂想曲 “新闻上说了,今年大学扩招,咱们都大有希望噢!”传播消息的同学眉飞色舞地告诉大家。“对呀,对呀,大家好好努力,一定能行的!”临近高考,大家都诚心诚意地彼此鼓励,彼此加油——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地努力。特别是接二连三的家长会上,学校一次又一次发布招生信息,更使我们的信心指数不断上升。“对!下定决心,努力拼搏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