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字优秀

时间:2023-05-26 作者:储xy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字篇一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插图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2、师小结。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组织学生自学讨论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字篇二

初晴:晴天的西湖

后雨:阴雨天的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原文】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翻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v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字篇三

"晴方好,雨亦奇。"便是苏轼给这西湖的一大评价,与友人在船舱中。把酒言欢,共享晴天里的西湖,金光粼粼的波面荡着点点涟漪,衬着远处的垂柳,云雾朦胧的小山刹是好看。不过比起晴天的西湖,我更喜欢的雨中的西湖。

这"奇"便奇在雨中。毛毛细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如西子的薄纱般,笼住了整个西湖。湖面上织起一道雨帘,似乎腾着水汽。从高高的六和塔的塔檐上,到矮矮的雨珠,无声的往下低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湖面微微颤抖着。湖中青青的圆圆的荷叶仰望天空荷叶上还缀满了泛着白光的水珠。仔细凝望着它们,便能隐约瞧出荷叶边亭亭玉立的荷花的影子。荷花的几花瓣;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想着蓝色的苍穹。娇艳的荷花在美丽的湖面上,接受着雨水的洗礼。在烟雨中,清高的荷花也倾倒了。

雨渐渐停了下来,隐隐绰绰的群山在雨后像一群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含情脉脉,蹉眸不语,似朵朵出水芙蓉。西湖也平静下来杨柳也停止的曼舞,荷花也静了,满山的花草,满湖的荷叶都缀上了亮闪闪的水珠,满目晶莹。这雨后的西湖美得让人不肯挪动脚步,空气中泛着甜润的味道,湖面上的一层薄雾,是这西湖分外妖娆,夕阳在湖面撒下一片斑驳。湖面,垂柳,交相辉映,如梦一般。若让苏轼见到了这副美景,不知道还会不会将这西湖比作西子。

晴方好,雨更奇,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字篇四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园不值》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诗中描写了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到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很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但从那一枝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诗中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是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巧妙景象,后两句则用美女西施的浓妆淡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写夏日西湖的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为是在夏天的晴日,而且是在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

教法建议

1、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来感染学生,引入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根据诗意,自己画画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凭借情境,品味诗句。教学不是教师一字一句的释义,而是让学生图诗对照,先说出图上的情景,再借助图画诗的词句。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3、开拓联想,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反复吟诵,升华诗情。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5、课后拓展,可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

词语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苍苔:即青苔,地上长的一种绿色的苔藓。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湖:指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空蒙:形容水雾迷茫。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的打扮。

浓抹:浓艳的打扮。

总相宜:都非常合适,意思是都很和谐。

晓出:早晨走出去。

净慈寺: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经做过直阁秘书的官。

毕竟:到底。

四时: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诗句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与天相连接。

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映日:阳光照射。

别样红:红得不同于一般。别样,特别,不一样.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柴扉——柴门 毕竟——到底 相宜——适宜

怜——惜 宜——适 穷——尽

反义词:

小扣——重敲 相宜——不适 同——异

淡——浓 关——开

文章导读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句写的是作者游园,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出来,所看到的西湖两岸的美丽景色。赞叹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风光。

【原文】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赏析】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菏花别样红。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注释】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相宜:合适。

【赏析】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茫无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诗句直译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出墙外来了。

2.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波光闪动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我要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淡妆或浓抹同样都适宜。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难句解析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看花进不了门,这的确是件扫兴的事,诗人只有望园兴叹。正在流连之时,他忽然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里一阵惊喜,园里的花开得正盛,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出了墙外。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浓浓春意。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诗是作者看到西湖的美景而产生的奇想。把西湖和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相比;不论是薄施脂粉,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妩媚动人,使人流连忘返。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意思是片片荷花,编织成一望无际的翠绿,直接与碧空相连。朵朵莲花,沐浴着阳光,显出特别的鲜丽艳红。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怜:爱惜。小:轻轻。意思是:大概是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2)方:很。亦:也。意思是:波光闪动晴日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的景色也很新奇。

文章结构

《游园不值》:前两句写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是叙事;后两句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是写景,蕴含着深刻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景色;后两句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代佳人西施来比喻西湖在任何时候都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两句总写西湖六月的景色不同于其他季节;后两句抓住西湖的莲叶和荷花,具体描绘其夏日美景。

写作特点

《游园不值》:取景角度小——墙角的一枝红杏,但是含义丰富而深刻。“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对应描写,相互映衬,不仅表现出春光无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用绝代佳人西施比喻西湖美景,生动形象。除此之外,这首诗并不着眼于一处一景,而是概其全景,笔力恢宏,极富艺术感染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写六月西湖的美景,只抓了莲叶和荷花,突出了重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莲叶的多和绿。

要点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通过朗读诗句,想像作者描写的春天、夏天的美丽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中心思想

《游园不值》:写的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作者想象了满园春色,进而赞美了春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写西湖晴天、雨天的景色,并用西施作比,赞美了西湖美景。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

(一)导入  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附:板书

《游园不值》

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

(一)导入  新课

(二)回忆学法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写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赞叹了西湖美景。

教学设计示例(二)

12 古诗三首

一、素质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目标: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字篇五

师:同学们,你们旅游过吗?都到过哪些地方呢?(生答)王老师也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还把它拍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生答)出示西湖美景图,师做简单介绍(看课件后加入文字解说)

师:看完后,你想说什么?

生:真美啊!真想去西湖玩个痛快……(师: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师:西湖啊,又叫西子湖,是来源于我们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师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一)、感受“雨”

师:读完了吗?你看到带水的字了吗?

生:我找到了湖,潋滟,淡,浓。还有濛

师:好眼力,因为有水使得这些字格外有灵气,咱们读读它们好吗?

生:齐读这些字

师:如果,你把这些字送到诗句中那诗句会更加鲜活,谁来试试?

生:读诗句

师:其实,还有一个带水的字隐藏在诗中,你再大声读读,它肯定会跳出来。

生:是雨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它,把它送到句子里读读。

生:读带雨的句子。

师: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啊,该怎样读呢?

生:再读诗句。(重读“雨”字)

师:谢谢你让大家听到了雨。因为有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

生: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

生:景色很美,雨水打在游人身上,感觉很舒服,游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请你用心感受,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山色——

生:空濛雨亦奇。

师: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

生:(把声音压得很低)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色——

生:(声音大一点)空濛雨亦奇。

师:雨越下越大——

生:(声音更大)山色空濛雨亦奇。

生:要,因为下雨了让西湖更美,没有雨就不那么美了。

师:对,我们带着对雨水的感激再读这一句!

生:齐读山色空濛雨亦奇。

(二)、感受晴

师:那下雨之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晴天西湖的诗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一 句,结合注释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

生:自由读。

师: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的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描写的晴天的西湖呢?继续说一下吧

生:晴方好

师:板书(晴方好)师读“水光潋艳晴方好”。还明白了什么?

生:晴天的水光,粼粼的波光,作者写的是晴天

师:你还解释了潋滟,给大家说一下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水面上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波光闪动的样子吧(播放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师: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

生:波光粼粼

生:银光闪闪

师:亮晶晶的湖面,你觉得就好像

生:像星星掉进了湖里一样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心情怎样?

生:激动、赞叹-------

师:读啊,把这种感情带进诗句中读!

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我真想大声地赞美——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阿,这就是古诗的魅力,,正当诗人沉浸在晴天的西湖美景中时,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三、读诗句,悟诗情

师:如果你在这样的美景中畅游,你有什么感受?

生答-------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再读,你明白了什么?

生:他把西湖比作了西子

师:西子是谁?——生答-------

师:西子是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湖——西子。西子——西湖。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待改)

师: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认识一下“西施”这位美女!

(播出“西施”图片,师讲“西施”的故事)

西施又叫“西子”,是越国一位有名的美女。

师:“西湖”和“西子”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请生自由说,适时点拔:“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谁还愿意读这首诗,读出“美”的感觉。

问:“西湖之景”美在何处?(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之景”妙在何处?(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景色都是那么奇异美丽,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还是那么美丽动人。所以诗人不禁咏出了这样的诗句,读——(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件放大)

师: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你能读出这种美丽的神韵吗?(配乐读)

想像:假如此时你就是苏轼,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你会想些什么?(请学生自由发挥)

此时,你站在西湖边,欣赏着美丽的湖光山色,你醉了,读——

四、回归诗题

生:出太阳然后下雨。

师:在哪里?

生:在湖上

师:他只是在观赏景物吗?

生:还在饮酒

师:他醉了吗?

生:没有醉

师:但我觉得他醉了

生:对!他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

师:就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听着一首小曲,看着一池美景吟诵这首千古绝句吧!

生:男女对读

师:能背吗?

师:同学们,放下书站起来大声地吟诵一番,

学生大声读。

五:扩展延伸(还待修改)

《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为“西湖”之绝唱,但它仅仅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写景的古诗。

请看:(大屏幕出示;播放音乐)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生:望庐山瀑布

老师:同学们,会背的跟他一起背好吗?

学生齐背

老师:望庐山瀑布,名诗啊,还有吗?

学生:小池

学生齐背

老师:还有吗?

学生:梅花

学生齐背

老师:还有吗?没发过言的同学给你一次机会。

师:还有啊,好,请你来

生:小池

学生齐背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字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理解诗意,认识西湖自然的美;

深入品味,感受诗人奇妙的观察、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学习环境不同景物也不同的写法。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课件。

1课时

一、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了解西湖吗?请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西湖美景好吗?(请生谈谈自己眼中的西湖)听了你的描述,我看到许多同学的眼中都充满了对西湖的向往,那么好吧,下面我就带你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西湖的美景!(课件出示西湖照片,相机介绍西湖景色。)

2、师:看了这些图片后,你有些什么样的感受?(请生谈感受)宋朝大诗人苏轼, 1071年至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歌,西湖也叫西子湖,提起这个名字的来历,它是和苏轼的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有关系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题)

3、认识诗人: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苏轼知多少?(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又名苏东坡,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生1:这首诗是诗人在湖上饮酒时作的。

师:这做湖就是指“西湖”。你还了解了一些什么?

1、(课件出示诗文)下面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他读得节奏。(生交流汇报节奏,43、43、25、43)

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

2、读懂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诗歌,看看从诗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附注释(课件出示):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好。 亦:也。 西子:西施。

3、谁来分享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师总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饮酒,开始天气还是晴朗的,不大的功夫,竟阴了天,下起了雨,这样,饮酒还没有完,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它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变化万千又显出它另外的一番奇妙的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潋滟的水光是她浓艳的脂粉,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那天生的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1、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理解,想象当时的情景,带着诗人的情感再次读读诗句,仔细地品味诗人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

2、师相机点拨:

(1)学习前两句:

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你感受到诗人描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生:晴天时和雨天时的景色。)

②那么在不同环境下的西湖的景色又有什么不同呢?(生:晴天像浓妆,雨天像淡抹。生自由谈感受)

③诗人是怎么描写的?(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引导学生用诗句回答)

④诗人又是怎样评价这些景物的?(生:睛方好,雨亦奇。相机板书)

⑤你从中这六个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西湖真是美呀,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迷人。(自由发挥,抒发对西湖美的赞赏)

⑥你能加上自己的想象来描绘一下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丽景色吗?

生自由发挥

引导品味诗韵: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出西湖山光水色的美,晴天阳光明媚、波光粼粼,雨天气宇纷飞,山色朦胧,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的景色都是那样的美妙,各具情态,诗人写得具体,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性,所以后来有人再评说,说从古到今多少描写西湖的诗,全被这两句给包含进去了,可见这两句写得是多么的美。

师:请同学们美美地读读这两句吧!

生齐读。

相机点评:这两句要读得美,就要读得慢,要有停顿,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尤其是“晴方好,雨亦奇”要读得重一些,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指导朗读:诗之美,美在音律动听,美在语言优美,诗之美,美在诗情画意,精练的14个字让我们欣赏到西湖极致的美,就请大家伴着优美的音乐,自由再读读这两句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谁想来读读?(比赛读)

师:初上西湖,晴空万里,波光粼粼,在苏轼眼中显得那样美丽,于是不由得发出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南方的天总会下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濛雨亦奇——生齐读)

谁再来试试?

(2)学习后两句:

引导生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西湖……

大家不约而同地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看来你们和诗人都有同感,那么诗人把西湖比作了什么?

生:比作了西子,也就是西施。

课件出示介绍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历代美女之最。她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苎萝山苎萝村。苎萝山现属绍兴诸暨市城关镇。苎萝有东、西两村,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为什么这样比喻?

生自由谈看法,通过西施和西湖的对比,体会西湖的美。

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喜欢西湖,赞美西湖的美。

生:热爱、崇尚。

师总结:是的,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正是要赞美西湖那自然的,不靠人功雕琢的美,表达了诗人崇尚自然美的思想感情,诗之美,在于诗人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这足见诗之伟大。一首诗让一个地方名扬四海,这最是文化的魅力。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赞,从此西湖也被人们称作西子湖了。

指导朗读:现在就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想象,一边在心中再细细地品味一下这两句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请生读。(请你为我们读读这两句——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相机点评:这两句中的“浓妆淡抹”要读得舒缓,“总相宜”的“总”要强调,把诗人对自然美的崇尚读出来。

3、在朗读的时候,要想象诗中的景物,把握住赞美的情感,通过重点词语,把体会到的读出来,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诗人对西湖的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配乐朗读全诗)

过渡:这精练的28个字,在你眼前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1、请用你最美的语言把你的所想表达出来。

晴天时诗人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让我们欣赏一下西湖是不是和你想象中一样美丽。(课件播放录相)

2、老师这也有两首关于西湖的诗,让我们在他诗的魅力中再一次感受西湖之美。(课件出示诗歌)

生自由品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苏轼 [宋]杨万里

黑云翻墨未遮山, 毕竟西湖六月中,

白雨跳珠乱入船。 风光不与四时同。

卷地风来忽吹散, 接天莲叶无穷碧,

望湖楼下水如天。 映日荷花别样红。

3、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4、除了西湖,你还知道哪些与“水”有关的古诗呢?

生自由汇报。

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做一张有关“水”的诗词手抄报。或苏轼的诗词手抄报。

(宋)苏轼

晴——方好

比西子——总相宜

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字篇七

关于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如何写呢?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大诗人苏轼的作品,也是老师和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作文题材。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关于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春风卷着愁飘扬,苦情的桃花再度红颜,失意的文人于某月某日登临这西湖,湖光山色虽好,却掩不了仕途失意的悲伤。小雨微漾起池中的游鱼,惊碎了一个个小心翼翼的泡沫之梦,五彩明灭在蓝天的影像中。诗人独饮,对着这无边无际的雨雾,看不清来路,也看不见去路。

然而似乎是眨眼之间,当诗人饮进一杯,举目四望,天已晴朗,金灿灿的阳光射入平静的湖水,绿色的叶子极力舒张它柔弱的身躯。酒已尽,人未醉,苏轼傻傻地凝视这一池山水。天地,寂静无声。

远方,山的轮廓清晰可见,背后,树林掩盖着那条泥泞的小道。怎无去路?一个大诗人欣喜地呼喊,他上路了。固然,京城辜负了他,然这自然风光却不会辜负一个诗人的热肠。

从此,开始了一个文人的辉煌故事,流传了一个诗人的传奇。

读诗人的这首诗,我认为不应当只从写景的层面上来理解,更应该从诗人的内心去探究.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一切变故,处处表现出一种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它其实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在 这首诗里,作者已把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把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不管是“晴”也好,“雨”也好,事物总有美好的一面,重要的是你自己以何种心态去看待罢了!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字篇八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谁来说说平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师:指读“山色空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山被雾包着,很美。

师:在什么时候看到过这种景象?

生:冬天的早晨。

师:还有吗?

生:下雨天

师:这种感觉美吗?请你把这种美读出来。(组织个别读、小组读)

诗人看见晴天和雨天的奇景,心情大爽,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两行吟吟看。

师:看着看着,作者不禁想起了古代的美女西施,于是他就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你明白了什么?

生: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

师:关于西施,你了解多少?

生各抒己见。

师:是啊,西施之美无人能比。如果西施戴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抹上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生接:浓抹总相宜)

联系前两行诗,听老师读读,你还能懂得什么?

生:淡淡的妆饰和化了浓妆,穿着华丽的衣服总是那么恰到好处

师:出示句式指读:看看“水光潋滟晴方好”,作者想到了___的西施;赏赏“___”,作者想到了___的西施。

师:在作者的眼里,西湖晴也好,雨也好,都是那么迷人。于是忍不住说(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当时的苏轼是在杭州当通判,相当于我们的现在的县长。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出口就吟起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师播放音乐,生集体读全诗)

三、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1、关于描写西湖的古诗有很多,老师课外搜集了两首(出示补充资料《望湖楼醉书》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请小朋友们自己去读读、背背。

2、组织齐读这两首诗

3、看着这两首诗,我们回想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我们再来轻轻地背一遍。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 雨       晴

比              

做                             

西子:淡妆——浓抹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u2]、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 [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职中高三语文教学上学期工作计划精选

    计划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一个前提。做好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才能使工作与学习更加有效的快速的完成。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

    2023年职中高三语文教学上学期工作计划及目标通用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大家

    2023年医院经验交流发言稿(优质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医院经验交流发言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全册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

    医院营销工作计划(大全5篇)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计划范文

    2023年小学安全广播稿字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

    最新小学安全广播稿字优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以学为主题的演讲稿字通用(三篇)

    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用到演讲稿的地方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写演讲稿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

    最新好学的演讲稿字(通用9篇)

    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用到演讲稿的地方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写演讲稿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

    2023年乡镇干部工作计划四篇(通用)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计划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