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

时间:2024-03-28 作者:灵魂曲

透过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总结的不同类型和风格,使自己的写作更加多样化和富有个性。以下是一些经过认证的范文范本,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出色的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一

摘要:分析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环节教学改进方案,即建设一个供多门课程使用的可复用教学案例库,并采用分段式教学手段推行案例,配合完整监管与考核体系,保证课程设计环节教学质量。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案例库;可复用。

课程设计是一门课程结束之后安排一周或者两周综合实训,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际的课题巩固理论知识,对课程知识体系获得更深刻全面的理解,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1]。目前,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从第4、5学期陆续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需求分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uml技术》、《软件测试》等,这些课程均安排了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但大四毕业设计时发现部分学生实践能力达不到专业培养要求,原因主要在于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没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调研发现,这些课程设计周是由各科授课老师布置一个相关课题,明确课题要求,给一周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最后提交一个小的系统与课程设计报告。这种课程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方面。老师未能提供系统、综合的课程知识相关案例,导致学生对题目理解不足,对课题认知模糊,无从下手,降低了学习主动性。(2)教学手段陈旧。基本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师生互动较少,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即使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课后问题可能不了了之。(3)课程设计考核体系不完善。实践环节大多为考察,导致学生不够重视,提交一个报告了事。由于缺乏完整监管机制,学生对整个课题的开发过程认识不清,没有收获。另外,老师凭提交的报告给出成绩,区分度不明显,不够合理公平。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本文提出软件工程类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进方案。首先,建设一个可复用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案例库,案例库中的教学案例运用主流开发技术、管理技术及开发环境。“可复用”是指同一案例根据不同课程分割出不同的知识单元,软件工程类课程之间本来就紧密联系,相互承接,案例库可供多门专业课在实践环节教学中使用。其次,推行案例同时更新教学手段,采用注重学生参与及师生交流的分段式教学模式。最后,制定明确的课程设计监管与考核方案,对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严格把控,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课程设计环节教学效果。

1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中的项目不仅要考虑案例库的可复用性,能够服务多门课程,还需体现软件工程专业能力培养需求,并考虑开发难度与学生接受程度。因此应选择学生熟悉的业务系统,采用主流开发工具来实现轻量级工程化系统。系统功能尽量有代表性,同类系统可以仿照实现,并根据课程知识结构需要进行功能定制。如案例库中的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用c#与sqlserver2008开发。该系统是典型的小型mis系统,主要实现了学生、教师、管理员3类用户对学生信息、课程信息及成绩信息不同程度的增、删、改、查。该案例可以服务于《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uml技术》、《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课程的设计教学。案例库项目开发融合了软件工程很多专业课程知识,在不同课程中使用,学生可以明确各门课程学习目标,从不同视角体验软件开发流程,提高对软件工程整体把握的能力,建立软件工程的思想。

2知识结构划分与整理。

案例实现之后,为了服务于不同课程,不同授课教师需要重新组织教学资源,梳理课程大纲、划分教学内容、整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课件,这一步至关重要也最为核心。想要通过一个完整教学案例,使学生建立起课程知识结构网络,授课教师不仅要基于案例将课程相关基本知识点及联系贯穿其中,还要对知识进行高度提炼,体现课程内容有机联系。这样学生通过案例讲解,不仅对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对课程体系也会有更深刻的把握,学习效果取得质的飞跃。下面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实现为例,按不同课程知识侧重点进行概要划分,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授课教师结合案例针对本门课程侧重讲授知识结构。(1)《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讲授如何利用c#语言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常用控件来搭建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界面、实现窗口间跳转、消息传递;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系统业务逻辑与主要功能;利用ado组件访问数据库,完成对系统数据的基本操作。(2)《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讲授如何进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后台数据库设计。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的创建;概念结构设计(e-r图的绘制)逻辑结构设计,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如何考察关系模式、规范化程度、规范化理论、视图机制、安全性及完整性设计;数据库的实施:sql的应用,建库、建表、录入数据等。(3)《软件工程》,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按照软件工程流程,讲解每一阶段任务及涉及方法,结合案例从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现及系统测试几个步骤进行。(4)《uml面向对象设计与分析》,对应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开发各阶段从建模的角度讲解uml的9种图,主要包括在需求阶段如何识别参与者与用例,建立用例模型;在分析设计阶段静态结构模型的建立(类图、对象图)及动态行为模型的建立(顺序图、状态图、活动图);系统实现阶段物理模型的建立(组件图、系统部署图),及将uml自动转换为面向对象设计语言的实现。可以看到,不同课程使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案例侧重于不同知识体系。

3案例推行与考核模式建立。

授课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推行案例,按照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模式来进行,课堂讲授仍然是不可或缺的[2]。首先通过分析案例程序引导学生学习,由案例的讲解分析,深入浅出地引出知识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重点、难点,深化理论知识学习[3]。其次提出本次课程设计任务要求,老师详细分解设计题目内容与步骤,给出参照与示范。案例讲解与任务分解交叉进行,课程差异性使得案例教学不必拘泥于固定模式与时间,讲授案例时间大概是6~10学时,老师可以自行调整授课进度与节奏。在案例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了“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演示案例―学生实践―学生总结、师生交流”分段方式进行,并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阶段进行考核。在案例讲解、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下,建立完整考核机制,教师监控整个实践过程,激励学生参与到每一个阶段中,学生遇到问题也可以反馈给老师,及时得到帮助,提高学生主动性。成绩考评是根据学生每一阶段任务完成情况,从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语言表达及文档书写能力表现作综合评定,不仅保证了评价结果客观性,也引导了学生加强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

4结语。

针对学院现在软件工程类多门课程在课程设计环节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设可复用的案例库,并根据不同课程教学需要对案例进行知识结构划分与整理,在实践中采用分段式教学推行案例,加以完整考评方式,现已收到较好教学效果。基于案例库的实践教学改进方案还可以应用在软件工程综合实训环节,为了达到更高教学要求,培养高质量人才,案例库还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二

1.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设计总体实践培养计划。

根据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参考国内其他高校的专业建设,课题组组织专家教授开展了5次关于生物工程专业方向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的研讨,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实践培养体系。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理论实践并重,校内校外并举,校企共同培养”的应用型实践培养体系,并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与优化要找准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适应宁夏生物发酵产业强、人才需求量大的产业特点,与地方形成互利共赢、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调整专业建设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食品生物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实践性强、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更要具备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解决企业各种难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根据宁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要求,需要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方面、基本技能培养方面、综合技能培养方面、创新能力培养这四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改革,所以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这3个方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进行课程改革,同时依托于食品学科的生物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根据农业院校学科群的发展状况,丰富食品行业各个领域的知识及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根据食品生物课程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实践课程设置上做了如下的调整:

(1)减少理论学时,加大实践学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2)强化综合实践效果,设置综合课程实验;

(3)设置三个综合实习模块:生物反应与发酵工程综合实验实习模块,涉及的课程包括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原理、工业微生物育种学、氨基酸发酵工艺、有机酸发酵工艺、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程等;果蔬产品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原理综合实践模块,涉及的课程包括生物化学、果蔬采后生理、果蔬保鲜技术等;机械与设备综合实践模块,涉及的课程包括生物工程设备、机械基础、发酵过程控制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学分获得也需要进行改革,在学校制定的创新能力获得及认定办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体现本专业特色及创新学分获得途径,如:

(1)食品生物发酵企业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2)家乡传统特色食品调查研究,

(3)食品生物类企业调研报告,

(4)创业新建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学生选择完成其中一个内容,通过学校认定后均可获得2个创新学分。

1.3通过多层次的实践环节设计,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1.3.1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优化专业实验课程,学生基本技能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验证性实验并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一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演示实验、基本技能实验);二是围绕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如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优化试验方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基本技能实验由教研组教师共同研究编写“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指导手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综合性实验是将原分散在不同课程的实验进行整合,开设统一的实验课(如生物工程综合实验),避免出现重复或漏开实验的情况,同时也加强了实验设计的连贯性和综合性[7]。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依据企业、市场或创新需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方案,通过研究项目的应用前景、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撰写论文或项目报告、准备项目验收等环节,训练学生的项目研究、方案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观察、分析和表达等能力[10]。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方向开设了95%以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1.3.2实行专业课程综合教学实习模式,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改变过去单科教学实习的模式为综合教学实习,根据每学期设置综合实习的内容、时间,制定实训指导书,针对生物工程方向专业特点,设置了生物反应与发酵工程、果蔬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原理、机械与设备三个综合实习模块。实习根据专业特点、生产周期及生产季节统一安排,相关课程的老师都要参与,在基地或车间与同学共同工作,解决同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将各门专业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知识的系统性,极大地增强了实习的效果。

1.3.3实行跨学期顶岗毕业生产实习,提高实践技能毕业生产实习改过去的一学期实习为跨学期实习(3个月实习期(第八学期春季)延长为6个月实习期(第六学期4月-第七学期的9月底),毕业实习实行毕业生定岗实习,由于毕业环节与产、学、研课题融为一体,学生受到了实际的工程与科研的训练。此过程既有利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师科研项目的完成和转化,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定岗实习使学生了解参与全生产周期的环节,掌握了关键环节的技术,熟悉了主要实习环节,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同时,结合这种顶岗毕业生产实习方式,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方向)的学生最近几年尝试了订单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1.3.4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或研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工程素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由两个模块组成:第一个模块为与产、学、研关系密切的小型发酵食品中试生产线,主要由全自动啤酒发酵中试线、乳酸菌发酵饮品小型生产线、代谢控制发酵系统等组成。第二个模块是建立了生物工程专业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代谢控制发酵、现代酿造工艺、生物工程设备等生物工艺仿真实验。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快了解和掌握真实的工厂操作、工艺过程、自动控制、安全生产、企业管理、质量控制和物流等环节,有助于提高专业兴趣。选择本地区现代化程度高、管理规范、影响力较大的企业,重点建设了1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伊品生物、百瑞源枸杞、金河乳业、万胜生物、夏盛酶制剂、夏进乳业等;继续以挂牌或合作的形式增加校企合作型校外实习基地,如宁夏伊利、灵武果业、泰瑞制药等。

1.4自选科研能力训练项目的实施,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

生物工程方向的建设总体上在保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前提下,侧重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产业化工程技术人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依靠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去探究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4.1设置自选科研训练项目选择本专业本科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后的任何时间开始自己的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承担一个小型研究课题。研究题目既可以由学生自行提出、指导教师认可的方式确定,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本科生科研训练科目要求学生完成文献检索分析、实验、实验结果分析或研究论文等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过程。设置专项负责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评估小组,从立项至完成都需经过评估,最终通过结题验收的学生将获得2学分,计入专业选修课学分。同时,科研训练项目工作开展时间达到一年,且取得良好进展的科研训练项目,可以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提交,学生无须再按学校的统一要求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目前每位教师都指导1-2组不同年级的`科研训练小组,目前该项目已实施了三年,参与学生约120人,师生评价效果良好。

1.4.2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挑战杯等创新项目自开始,学院出台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验,除了参与国家级、区级和校级的创新实验项目,学院和系拿出专项资金,设置科研导师制项目和各类科技服务为主体的实践创新活动项目。各类项目均严格按照有关的管理规定,认真组织实验立项、中期质量监控与结题验收环节,确保落到实处。几年来,食品生物学生主持6项国家级、13项区级、48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试验,主持参与18项“科研导师制”项目,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达92%以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在各类比赛中获奖20项,其中国家级2项。有35%的学生参与了科技服务实践活动,先后组织8个社会活动小组参与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2.1通过教改实践,推进了专业及课程建设进程。

结合宁夏特色产业建设,食品学科群下的生物工程专业方向,在教学方式创新方面,积极开展自治区及教改立项和宁夏大学教改立项,通过多方面建设,形成优秀教学团队。宁夏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获批区级、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由自治区教育厅唯一推荐申报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目前正在审批中;申报区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极大地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为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根本保证。获自治区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获批1个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

2.2信息反馈结果显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效果明显。

生物工程专业方向依托食品学科开设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实行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跨学期毕业生产定岗实习以及各类创新实践活动,综合掌握专业知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大部分同学掌握了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生产管理和关键技术,生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达到免试推荐研究生条件的学生比例比实施前提高25%,应届毕业生中攻读硕士研究生达15%,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6%以上,毕业后自主创业学生占12%。先后有8名学生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选送到对口支援学校进行访学。由于生物工程方向的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出了具有较高适应能力、就业能力的本科生,毕业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生产经营和技术指导服务,受到了各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20以来,生物工程方向先后有10余名应届毕业生被选聘为科技特派员,20余名毕业生工作2-3年后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部门主管,10余名毕业生自主创业,有1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创业之星”称号。

3实践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三

摘要:案例教学是如今较为新颖的一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换,因而在教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结合《大学物理》教学实际,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大学物理;研究;实践。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利用常见的现实生活场景进行模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验,在讨论中强化学习和记忆的一种教学方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发源于美国,后被世界各国的教育界逐渐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法自从引入我国以来,引起了教学领域的高度认可和重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和改进已经逐步完善与成熟。通过案例教学来比较和学习各种实际案例的经验,进而总结出相关知识的一般规律和结论,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发散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更加鲜明的优势,鼓励大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大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总结得出案例表达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和总结知识。案例教学法不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将理论只是转化为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精心挑选和编写案例教学库,是将案例教学法有效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的首要步骤。为贴切教学需要和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案例的挑选和编写中必须按照典型性、适用性、贴切性的原则,紧密联系《大学物理》的学科特点与基本理论进行案例的挑选和编写,充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逐渐丰富和完善教学案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大学物理》案例教学库,进而为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足够的合适的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的《大学物理》教研机制。

第一,准备恰当的教学案例。要想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首要的基础环节就是准备科学恰当的案例。教师根据《大学物理》教学的需求,选择一个或几个教学案例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同时也引导学生根据案例材料了解和思考教学案例,进而通过图书、网络等工具来充分理解教学案例及相关问题,在熟悉教学案例后,结合所学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整理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一般在学生对教学案例经过思考和研究之后,便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讨论小组分别配备有小组长和秘书来分别负责教学案例的讨论和记录,在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分别就教学案例阐述自身的观点,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分享、补充和归纳教学案例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此外,《大学物理》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等方式引导和开拓大学生的思维。例如,在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关系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模拟的电场线以及其特点,并通过电通量的含义和关系式等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高斯定理是以高等数学的基本工具来阐述闭合曲面的电场线条数(或电通量)的组织下进入班级案例的讨论。

第三,班级的教学案例综合讨论。在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的重中之重为学生在班级的教学案例综合讨论,经过激烈的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已经对案例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言,进一步开拓思维,通过老师的解析形成新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引导班级案例综合讨论的方向和结果。例如,在讲解光学部分的等厚干涉时,先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牛顿环试验以及劈尖干涉试验,通过试验体会和分析等厚干涉的特点以及干涉图样的不同之处,进一步通过班级的教学案例综合讨论为教师的理论教学积累了充足的背景知识。

最后,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教学阶段。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教学的归纳、评价和教学。《大学物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观点进行归纳和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并引出正确的理论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得知自身思维的不足之处,还在讨论和教师的评价中加深学习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有着突出的优势,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的发散,进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要提高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的效果,大学物理教师不但要精心准备案例材料,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完善案例教学的应用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鸣宇,李慧.对大学物理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及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辛旺.物理科研对大学物理教学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5。

[3]贾福全.浅谈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四

知识与技能是支撑教师立于讲台而不倒的两根支柱。新教材中,文学作品占40﹪,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不少于300万字,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就无法驾驭教材引导学生。当然,不仅仅是文学,还应该有史学、哲学、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知识的准备。因此,就知识而言,语文教师应具有高层次的网络化结构,才可能左右逢源。同时,现代教学的新局面也要求我们在教学技能上应具有高智能的复合型结构。由于新教材对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中注意追求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有了新的内容。我们要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能说会写,博学广识,力求做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二、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素质。

素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天赋、素养、才智和能力。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对社会善美丑恶以及其他现象的认识、行为和做法。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素质。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五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该体系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网页设计、javaweb编程技术、javaee框架技术、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web应用软件开发实训等课程。

2.1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实践类课程,主要解决结构化编程问题。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于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把握好,不能舍本逐末。有很多教师没有全局观念,在授课时过多强调语法知识,而忽略了核心内容,显然是不对的。另外,在课程最后需要让学生在理解结构体的基础上,能够应用结构体设计一个小的应用程序[2],为学生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打下基础,因为类本质上是在结构体的基础上增加了成员方法。

2.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主要解决面向对象编程问题,因此,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于类的定义及在定义类的基础上创建对象。在本门课程中,需要理解并熟练掌握对象可以调用类的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定要求学生认真、不折不扣地掌握。实践证明,由于后期的javaweb编程技术和javaee框架技术是以本门课程为基础的,如果本门课程没有掌握,后期的学生就没有办法继续学习。

2.3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主要解决算法设计问题。有的教师和学生错误的认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只需要掌握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工具和开发技术,不需要去研究算法,这是严重错误的。因为,高校和培训公司不同,高校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要为学生毕业后的成长打好基础。

2.4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主要解决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存储问题。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数据库的应用。由于在信息系统、web系统等应用中处理的数据可能来自不同的表,因此,让学生学会处理数据库中表与表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

2.5网页设计。

网页设计即web系统的`页面设计,主要解决web系统中前端页面的设计及其美工问题。在本门课的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ui的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美工意识,使其设计的界面足够“美观”。

2.6javaweb编程技术。

javaweb编程技术主要解决mvc模式的编程思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模型层、视图层和控制层各自作用的基础上,学会处理三者之间的逻辑调度关系。视图层主要负责web系统的页面展示,是web系统与用户交互的窗口;模型层提供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控制层接收视图层的数据后,主要负责对模型层的调度,相当于一个“管家”角色。

2.7javaee框架技术。

javaee框架技术是在mvc模式的基础上,主要解决j2ee架构的问题。在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中,采用的架构是流行的ssh架构(spring、struts和hibernate)[3]。由于该课程内容较多,应用性强,而且学生毕业后主要以本课程学习的技术求职,因此,需要加大课时量,同时要安排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教。

2.8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主要解决软件测试问题,以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随着软件复杂度的不断提升,软件测试的地位急剧上升。然而,在实际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高校教师对软件测试还不够重视,总觉的软件开发完毕经过调试就可以了,所以,讲授时有敷衍了事的情况发生。

2.9web应用软件开发实训。

web应用软件开发实训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校的最后一门课程,同时也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教学课程。本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从而使学生提高软件工程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六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有必要合理构建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体系,以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化应用能力。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了合理、规范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并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七

摘要:《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对具有计算机背景的学生而言比较容易,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能否采用适合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授课就显得十分重要。底起至今,mooc的到来为解决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做出很大贡献,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科目,都能在mooc平台上检索到,无论国内、国外,学校还是公司,都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丰富的途径。因此,通过分析自己学习《软件工程》的经历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充分了解当今mooc的成熟发展环境后,试图找到一种能够将抽象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新途径,为学生树立“从做中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和“学以致用”的理念。

一、引言。

在教育技術界公认的20——mooc元年[1]发展至今的6年间,且不说mooc发展前景,单从各个平台和学校开设的mooc内容来讲,对课堂授课就是非常大的帮助。对于在学校没有办法操作的课程,通过在公司或者工厂等地进行录制,借助mooc平台进行的后期制作,使没有机会走到一线的师生都能通过眼前的视频获得感官体验,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并且节省课程开发的人力物力。而mooc平台对于这一类课程的开设不断增多,涉及内容越来越丰富,为实地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手段。

二、浅析《软件工程》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

《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非计算机专业选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的“工程学”思想对学生来讲都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不仅仅在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方面,在问题解决、论文写作、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站建设等等方面上,无不可以运用“工程学”的思想。软件工程是指导软件开发与维护的工程学科,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证明正确的原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以经济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并有效地维护它[2]。将工程的概念[3]运用到软件的开发和维护上面,不仅为计算机领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研究方法的大门,并且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

《软件工程》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将“工程”这一宏观理念与“学科”和“教学”等微观理念联系起来的纽带。同时也启发教育者们如何将“微观理论”与“宏观实践”结合起来,将“原理”和“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

三、新视角下mooc带来的全新教学环境。

mooc,中文翻译是“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4],“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它是线上的,也就是说,一方面,它的传播媒介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就为没有办法在教室开设的课程或者没有办法在教室演示的教学内容打通了一条新的出路,使学生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展现鸿沟”变得模糊。

另一方面,它的传播内容可以经过后期个性化的'剪辑和制作,这就是说,它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传递更加丰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知识和内容,使接受者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四、课堂教学与mooc的融合。

(一)教学内容的融合。

对于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无论教学环境或者教学场地有何不同,也就是说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线上的mooc,其教学内容都不会有太多的不同。

对于同样的课本或者教案,经过不同教师的消化吸收,再呈现出来,教给学生的时候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教师有各自独特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经验,那如何能够博采众长,听百家之言呢?从一个学校跑到另外一所学校,从一位教师跑到另外一位教师那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有了mooc,学生只需在搜索栏里检索自己想要查看的教师的课程即可,一位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听到来自不同大师对于同一个问题进行解答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技术带来的便利,更重要的是思想火花的碰撞与交融。

(二)教学环境的融合。

环境的研究对教学的研究不断发展,教学环境的概念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起初,教学环境仅仅指学校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建筑、温度、光线、声音等物理因素。后来,人们把教学环境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上的教学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家庭条件以及亲朋邻里等;狭义上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5]。

课堂教学的环境是以教室为主场景,虽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教室媒体变得更加多元化,视听渠道更加丰富,但是对于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来讲,搭建现实的操作环境和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理念的融合。

通过观察不同专业开设《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发现,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讨论布置作业。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学生从该门课程得到的收获就是一个看得见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而对于“软件工程”的深层内涵和思想精髓却缺乏够多的体认。

仅仅从一本教科书上学习一门工程类课程,若学得好,那理论和技能都会得到提升,若教学方法不当,不仅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就连最基本的理论也会忽略,最终课程结束也就是思想火花熄灭的时候。

五、结语。

mooc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免不了遭遇些许的批判和质疑,但是一个事物能长久发展下去,势必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掘mooc的优势,并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对课堂教学服务,是我们今天该关注的重点。

在mooc发展过程中,不少专家学者分析mooc学习行为、mooc教学设计、mooc教学理念等等,在这些分析的背后,有一批又一批非常优秀的mooc课程不断涌现出来。

如何充分利用mooc平台和mooc课程的优势为学校教学服务,却很少有人提及。在mooc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势必会经历初期的拦阻、中期的困难,关键在于面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如何找到更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达到后期的突破和提高,达到真正的深度融合,这是我们现阶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瑞林,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n].中国教育报,-923-(003).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八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不同于其它理论性课程,它主要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及软件开发能力。因此,考核方式最好不要采用考试的方式,而应该以软件设计类的大作业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编码能力、系统演示情况、创新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合理构建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体系直接关系着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湖北文理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构建实践类课程体系地基础上,定期安排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去参加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扩展了教师的专业视野,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湖北文理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合理的构建实践类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3]梁于玲.基于ssh的网络教育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江西农业大学,2015.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九

【内容摘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软件产业逐步迈入了健康、持续的快速发展通道。在此过程中,大量工程型、应用型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师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科院校作为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专业建设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联着软件产业发展,有关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在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现状作出简要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就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践进行了研究。

目前,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同时也存在人才适应性、实用性差等问题,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成为顽疾,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人才作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然而,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水平,限制了软件产业发展,其创新与优化工作至关重要。

一、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大肆扩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体系缺失。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是一项体系化工程,需要大量的保障基础作铺垫。现阶段而言,大部分本科院校应时代发展需求,逐步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课堂,并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改革举措,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实践机制。然而,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保障体系建设依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缺乏与软件产业及相关技术发展变化的有效弹性配合,体现了多阶段逐级过渡的特性,很难实现理论、实践与工程的循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拘泥于书本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与全面发展的考查,不利于其实践能力的提升。究其根本,造成此类现象主要是因为素质教育建设与渗透不足。在软件工程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思想,本身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创新素质与优化意识,在方法选择上显得过于拘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终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保障体系缺失是影响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步伐的重要因素。

(二)产学联盟滞后。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并非高校一方的责任,其社会价值决定了需要政府支持和企业配合。事实上,软件工程人才培育与相关企业人才需求缺乏反复性地对接与持续性地跟踪,使得本科院校教育逐步脱离了经济市场的导向,所培养的毕业生人才必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其基本价值沦丧。新时期,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决定了,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目前,很多本科院校与企业建立的产学联盟还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度挖掘软件工程专业建设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真知灼见、长治久远。有些企业过度“计较”对合作育人的成本投入,专业选择具有强烈的“功力”色彩,参与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在此过程中,政府如何发挥引导职能,合理介入校企合作,为其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及资金支持是当前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没有健全的管理措施,校企双方的权责就不能得到有效拷问与执行,一旦发生纠纷,势必会影响两者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产学研一体化也因此走向尽头,不利于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完善与深入。

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践成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结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践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优化课程设置。学科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同时还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健全的专业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否则势必沦亡。因此,本科院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之初,就需要综合考查自身现有的学科实力,有针对性地做好铺垫工作。具体而言,本科院校要树立良好的市场意识,并以此为导向,明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合理配置相关学科,设计完善教学内容,逐步形成科学体系,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社会价值。为适应软件产业发展对多元人才的需求,本科阶段应放宽口径,不细分专业培养方向,但需要考虑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夯实毕业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拓展其知识面,使之深入了解某类系统软件及其应用领域。一般而言,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软件数学类课程、软件基础类课程、软件系统类课程、软件工程类课程等内容,着重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对于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考评也应关注其软件数学知识、基础知识以及工程知识水平,全面考查其综合素养及能力,并据此决定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方向。

(二)加强师资建设。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主导,既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对象,又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参与者,其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最终工作成效。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本科院校面临着巨大的人才引进压力,需尽量在短时间内优化整个师资团队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职称结构等。在此过程中,本科院校要致力于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及时更新其理论知识素养及专业技能构成,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能力,使之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简单来讲,本科院校应制定完善的教师培训计划,以职业培训为主、脱岗培训为辅,根据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需求,分清轻重缓急,优先发展特色学科,为广大教师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分享有效经验,从而为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同时,本科院校还需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保证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资源充沛,给予表现优异的教师适度职位晋升、薪酬增长等奖励,鼓舞他们自主创新,树立其良好的职业发展愿景,从而使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本职工作上。

(三)推进校企合作。本科院校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根本目标是打造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只有其自身才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方向的决定者。政府方面应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支持校企合作,明确双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两者构建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而企业方面也需要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可就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也可与校方专家共同协商专业课程设置,将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引入到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当中。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本科院校需树立良好的市场意识,将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紧密联系市场,结合自身实践,走特色发展道路,以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同时,校企双方还应整合可以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积极打造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引入先进技术及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总而言之,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践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作出的探索可能存在不足,未来其实践工作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因此,希望业界更多专家和学者持续关注我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实况,全面总结其现状及问题,并深度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促进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对策,从而推动软件工程专业创新优化发展,为我国软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3]吴海涛.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天中学刊,2016,6:133~135.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十

一、引言。

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鉴赏著名作家作品,来提高学生分析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而随着现代文学作品的不断丰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多元化环境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则成为当前现代文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1.兴趣入手。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有意无意接收到的能够吸引兴趣的广播电视等作品众多,其中以视频、游戏为主的符合青年学生爱好的网络资源吸引了众多青年,因此,十几年前学生们业余时间在图书馆读书的场景越来越少见。以往学生们都会在图书馆排队借阅文学读物、在自习室抢占座位认真苦读,而当前图书馆的馆藏越来越丰富,自习室越来越宽敞,而以往的场面却已不见。当然一部分学生在寝室内通过互联网也在阅读文学作品,而大多数学生则因为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而走上了娱乐路线。因此,现代文学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在课上让学生学会几篇名家名篇那么简单了,这门课程担当着重拾学生阅读兴趣的重任。因此,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就应该放在兴趣培养这里,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同学们对现代文学主动阅读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驱动其自愿自觉的进行阅读,从而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并让这种阅读习惯伴随终生。2.开拓视野。就文学作品而讲文学作品有时会显得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整合各种各类资源,让文学课上的知识含量丰富,让学生在阅读文字的本身还能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让学生期待每一节文学课。3.融入价值观教育。文学作品鉴赏不仅仅是知识的融入,更应该是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潜移默化的融入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略了价值观的教育,要让现代文学课程承担起引导学生健康思维的重任。所谓教书育人,教师不能忽略了育人的重要职责,而当代青年当中,价值观混乱的越来越多,教师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解、作家的分析,要让学生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激发起青年人对祖国、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意识。4.注重综合素质训练。如果说价值观教育是一种融入教育,那么综合素质的提升则一种需要训练才能提高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后要面对就业、组成家庭等,因此,在教学中将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思维等融入教学中进行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1.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对于现代文学课程,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成不同小组,然后在小组内实施任务驱动、讨论法等具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习、在讨论中进步。2.研究型教学法。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很复杂的课程,很多问题是作家自己的思考,已经提升到哲学的高度,然而,由于现代文学本身就具有的.启蒙性,使其创作和接受都很艰难。因此,运用研究型教学法给学生思考研究作品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型教学法是通过研究学习知识的具体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开拓思维,并提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在现代文学课程中运用研究型学习可以逐步开展,最初教师会给定研究的每一个主题和具体研究任务,让学生针对一个个任务去研究。逐渐演变为教师给定主题和框架,不给定具体任务。最终演变为教师只给定文章,各小组自己确立研究主题。这样,逐步开展、层层深入,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能力。3.展示汇报。现代文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自愿主动自觉的过程,如果培养起学生的这种自主动意识,也需要采取具体的手段与方法。如通过展示汇报的具体手段,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意识。教师可以安排每节课前10-15分钟做文学欣赏展示。这种展示不是由教师进行,而是由学生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为全班同学展示一部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读后感,还是故事梗概讲解,再或是作者分析等形式不限。同时,还可以配合音乐、图画等其它艺术形式。实践中每个同学对于这样的展示机会十分重视、充分准备,并且讲解的清晰流畅,较平时有很大进步。四、小结当前现代文学课程对于提高青年人对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甚至是价值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同时也要积极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如积极的运用音乐、视频、动画、图片以及微课等资源。

参考文献:

[1]付金艳.师范院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1).

作者:王书英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辽源分校。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十一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时代之下也不断地对人才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不仅要求其掌握基本的理论,更要求其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基于此情形之下,我国各大高校已逐步意识到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并逐步完善其教学模式、教学定位,只为了更好地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概况为着眼点,进一步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继而探索完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方法。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十二

一、“阅读”为“主”,“看图”为“宾”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向,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正在形成:从科学主义的精细处理到和人文主义的机智探索相平衡,以人为本成为基本趋势。高中语文,正是从科学主义的精细肢解走向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

高中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积淀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才是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的一览无余,思维的直接势必挤兑了文字想象的空间,其操作性质是感性的、平面化的,学生脑海中的空间是直观的、僵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图像反“宾”为“主”,久之,学生甚至沦为图像的“奴隶”。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本位,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激发想象力,以致练就欣赏和鉴赏能力,然后以图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也就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看图”为“宾”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本位就名副其实了。

二、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合一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学生接触一定规范的语文材料后,习得语言,学会用语言交流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与语言文字相互作用、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结果。

可见,体验阅读获得的知识是学生发展的资源和起点,当学生体验某种特定性质的知识时,知识所内含的特定内容和掌握方式,就以改造了的形式转化为学生个性经验的一部分。学生的各种发展是在体验阅读(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引起的,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的超越。那么,教师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

一切知识不需要,也没必要都让学生亲自探究,同样也不可能让学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积累下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况且,高中阶段的读书,除了极少的“经验性阅读”以外,绝大部分属于“体验性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体悟前辈先哲的人生经验,以丰富自己的思想,优化自己的思维。只有把“经验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受到全面性的教育。不能为了有限的直接经验,而排除或轻视间接经验,人为地把“探究式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对立起来。以“接受式学习”引领“探究式学习”,把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是支撑教师立于讲台而不倒的两根支柱。新教材中,文学作品占40﹪,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不少于300万字,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

教学。

方法。

实践,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一、要有较高的知识技能素质。

知识与技能是支撑教师立于讲台而不倒的两根支柱。新教材中,文学作品占40﹪,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不少于300万字,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就无法驾驭教材引导学生。当然,不仅仅是文学,还应该有史学、哲学、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知识的准备。因此,就知识而言,语文教师应具有高层次的网络化结构,才可能左右逢源。同时,现代教学的新局面也要求我们在教学技能上应具有高智能的复合型结构。由于新教材对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中注意追求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有了新的内容。我们要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能说会写,博学广识,力求做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二、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素质。

素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天赋、素养、才智和能力。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对社会善美丑恶以及其他现象的认识、行为和做法。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素质。

一、要有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

有什么样的语文。

教育。

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合理使用新教材,必须要有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学的本身其实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鉴于此,我们提倡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过论述:“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育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

文化。

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可见叶老把学习语文和做人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语文学科的价值功能。使用新教材,就要求教师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魔圈,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以长远的、发展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另外,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篇目多,这就要求我们有新的教材观。

二、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是还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学中要教多本书,教科书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学生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

经验。

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一、“阅读”为“主”,“看图”为“宾”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向,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正在形成:从科学主义的精细处理到和人文主义的机智探索相平衡,以人为本成为基本趋势。高中语文,正是从科学主义的精细肢解走向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

高中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积淀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才是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的一览无余,思维的直接势必挤兑了文字想象的空间,其操作性质是感性的、平面化的,学生脑海中的空间是直观的、僵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图像反“宾”为“主”,久之,学生甚至沦为图像的“奴隶”。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本位,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激发。

想象力。

以致练就欣赏和鉴赏能力然后以图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也就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看图”为“宾”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本位就名副其实了。

二、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合一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学生接触一定规范的语文材料后,习得语言,学会用语言交流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与语言文字相互作用、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结果。

可见,体验阅读获得的知识是学生发展的资源和起点,当学生体验某种特定性质的知识时,知识所内含的特定内容和掌握方式,就以改造了的形式转化为学生个性经验的一部分。学生的各种发展是在体验阅读(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引起的,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的超越。那么,教师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

一切知识不需要,也没必要都让学生亲自探究,同样也不可能让学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积累下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况且,高中阶段的读书,除了极少的“经验性阅读”以外,绝大部分属于“体验性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体悟前辈先哲的人生经验,以丰富自己的思想,优化自己的思维。只有把“经验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受到全面性的教育。不能为了有限的直接经验,而排除或轻视间接经验,人为地把“探究式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对立起来。以“接受式学习”引领“探究式学习”,把直接经验(经验阅读)和间接经验(体验阅读)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

一、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入情入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使用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教具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的一种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使教学内容变直观,通过视、听等多种方式触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感知,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语文课本中具有沉重的历史意义的课文时,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这是可以利用电脑播放悲创的音乐,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可以获得一种生动真实的感觉。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它作为应试教育必考科目,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新的新课改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究学生学习效果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而课堂教学作为学习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门极其深厚的学问,吸引着广大教育人士探索、创新。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不断。

总结。

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钻研探究。

二、实践与理论结合。

众所周知,在所有学科的教师讲授课程的教学目标中都有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过程和所要采用的方法。这个目标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经历学习的实践过程,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探究、合作研究来实现学习目标。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在课堂上最能施行的实践方法是结合课内外阅读开展活动。阅读本身即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在阅读过程中撰写。

读书笔记。

摘抄。

好词好句。

交流阅读感悟。通过课内外阅读活动学生不仅增加了知识容量而且对课内知识有了更好的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

文章。

主人公的情感,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十四

教育部在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并明确提出:“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发展,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紧迫任务,具有重大的意义。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政策的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研修、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而高校思政课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保证大学生日后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在实施思政课新方案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的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在新课程设置方案实施中,强化实践性教学是时代的呼唤、理论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

第一,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原则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理论产生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离开了实践,人们的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反复以至无穷。大学生思想品德认识的提高与进步,必须依靠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缺少的认识环节。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机制,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走进社会,发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从而更深入地思考。现代教育理论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教育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讲授空洞、内容单一的问题,学生学习没兴趣,认为跟现实生活联系不多,甚至对思政课产生逆反心理,并且导致思政课课堂出勤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能够促使思政课教师改变教学思路,加强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课堂讲授中,不断创新思维,深化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在教学中只有超越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扩展,才能真正做到发挥学生能动性,促使大学生将自己所学向生活经验的转化。

第四,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在思政理论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向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用辩证思维去审视社会,帮助他们澄清在认识上的错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高辨别是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思维水平。从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新方案实施以来,尽管在教学中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却存在着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认识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学习之外,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遵照思政课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国情民意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增强意志,坚定信仰,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但在多数人眼里,实践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多数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积极性不高。有些学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简单等同于假期社会实践,让学生自由调研,草草的以一篇实践报告结束,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第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教学要求。目前所有的高校都开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但多数学校对思政课理论实践教学没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标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计划学时、实践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经费划拨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是很规范。有的'学校领导很重视,把思政实践课纳入了教学计划,而有的则没有。有的学校占的学时多,有的学校占的学时少,这都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三,缺乏经费支持和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外进行实践活动,从事这些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虽然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各高校每年都要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但还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并没有把这项活动经费划拨到位。有些学校虽然有,但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但由于学校社会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难以为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基地,多数学校在开辟实践基地时都遇到各种困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度。

第四,模式上缺乏创新。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理念落后,没有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学生的发展特性出发,常年不变、形式陈旧,缺乏创新。社会实践教学的手段和形式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式和需要。还有些高校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有意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可有可无。

三、有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第一,增强使命感,统一思想认识。首先从观念上重视思想政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是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认识程度的高度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课是基础,实践教学又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其本质是借助实践手段将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论体系,转化成为改造世界的力量。

第二,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统一的教学要求。各个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策,这些政策应该包括: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最低课时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列入思政课的教学计划,确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数目、经费来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严格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等。高校应该严格执行中央文件精神,确实落实教学经费,严格实施教学任务。在评价体系上,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书本内容的考试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考察,笔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避免单一死板。

第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从实践角度看,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也可以在校园内、课堂中进行。思政课教学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在讲课内容中应尽量弱化系统的理论知识,少一些死板的说教内容,代之以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培养批判和诘问意识。基本思路应弱化教材,以学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实践问题为中心,注意授课应当对学生有切实的职业指导的作用,整合相关内容。就思政课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而言: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辩论)、观看教学录像、案例教学、读原著等;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参观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孤儿院、敬老院做卫生打扫,为贫困地区儿童募捐书包、字典、衣服等。到社会生活中接受锻炼,体验生活,认识社会,体会民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把学生到实践基地接受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社会实践环节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细化量化各项指标,纳入考核成绩和学分评定。

第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大量增加,思政课担负着全校的公共课,教学资源显得相对缺乏,经常是大班上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思政课教师工作量大,上课时间多批改试卷量大,科研时间减少。而且,思政课教师长期以来地位低下,填鸭式教学、学生对此课的轻视,很多老师竟然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职业,针对这种现象,清华大学的做法值得学习。这个做法就是“加法”和“减法”共用。“加法”是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增加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增强思政课老师的科研能力等。“减法”是指:首先减轻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负担,营造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在清华大学,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任组长,教师享受专门的课时津贴和奖励,且逐年增加,等等。“减法“做到位,“加法”跟得上,思政课教师的学时识魅力自然会增加。

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认清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历史重任,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十五

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合理使用新教材,必须要有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学的本身其实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鉴于此,我们提倡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过论述:“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育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可见叶老把学习语文和做人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语文学科的价值功能。使用新教材,就要求教师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魔圈,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以长远的、发展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另外,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篇目多,这就要求我们有新的教材观。

二、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是还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学中要教多本书,教科书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学生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十六

21世纪正以倒计时向我们走来。和平和发展,将是它的主旋律;而竞争,将是它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不管是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竞争,还是经济上或科技上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高低的竞争。

关于素质教育,柳斌同志指出:它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实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我们普通中小学落实和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根本所在。

普通中学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部分,渗透在各门学科之中,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虽然世界上其他国家在中学里没有开设我们这样的思想政治课,但类似的功课则是必须开设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政治课教学上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程,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

第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首先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克服单纯的智育型和片面追求升学(即分数第一)的旧观念。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教师,特别是教师自身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

过去,思想政治课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是围绕升学指挥棒转动,教学工作不是为“育人”服务,而是为片面升学服务,“升学”教育压倒了“育人”的素质教育,结果往往是思想政治课的“教书”做得比较扎实突出,“育人”却未放到应当重视的位置。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现象,年复一年,屡见不鲜。还有许多人把政治课看成是升学考试的“拿分课”,甚至以此作为评定职称和发奖金的依据。这种错误的导向,造成政治教师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应付考试和拿高分上,而不是放在培养四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政治课的理论条文虽然背得很熟,考试成绩也很好,但他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并不高。这样的情况从反面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在育人方面存在着不足。

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要按照中央有关通知精神改革教学思想,根据其指导思想及基本任务的要求,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克服单纯的智育观念,片面追求升学的观念,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

只有克服了片面的升学教育观,确立了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观,我们才能真正地进行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以及考试等方面的改革,即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考虑到育人,在运用教学方法时注意到育人,在拟定试题时也想着育人,从而把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从升学指挥棒的高压下解放出来,完成中学阶段思想政治课的素质教育任务。

第二: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现在所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在过去的教材以及各种改革实验教材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是比较成熟的教材。它的组织体系、内容结构都比较科学,这是广大政治课教师及编写人员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

认真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每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下功夫做好的工作。比如:初中一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则是此前的《公民》课脱胎而来的。两册书共十课,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培养学生具有“五爱”道德,做“四有”新人来编写的。其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教育学生懂得做人之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做到: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社会实践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一致;坚持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先行作用;坚持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采的校园活动之中。以上“热爱祖国”一课为例,我着重引导学生对祖国和社会主义以及特区的基本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的教育,并建议班级组织同学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祖国的建设成就,尤其是深圳特区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这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了生动的教育。此外,开展壁报比赛、歌咏比赛、组织“我爱祖国”、“祖国和我”、“我爱特区”为主题的演讲会等。这些实践活动,既把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化,情感化,又把教学中热爱祖国的内容与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统一起来,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在教法上,针对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丰富的特点,多采用直观性的教学法(如放映教学录像、幻灯,组织调查采访、参观城镇农村等);针对初一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搜集名人名言编辑成册等;针对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开展幻想畅谈主题班(队)会,组织小辩论会,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针对他们自尊心强的特点,采用表扬为主,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改正缺点,等等。

此外,依靠班主任、年级教师,依靠家长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组织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形成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网,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抓好素质训练,把学生培养成为“三个面向”的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今天的中学生,是下个世纪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实现我国下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快慢。

对中学生而言,抓好素质训练,让他们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确实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光荣的任务。

思想政治课怎样抓好素质训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教学目标,逐步地全面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成为有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时代新人。

思想政治课,有它的总体教学目标:即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目标之下,具体到每一册每一课,又有其子目标。比如高中一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原来的课名就叫科学人生观。它的教学目标是:上册要求学生从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入手,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生的理想与价值,逐步树立科学人生观;下册要求从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入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第一观点、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上册的内容偏重感性知识的教育,下册突出的是理性的教育。明确了两册书的教学目标的不同点,我们便好因材施教,抓好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素质教育了。

2.注重能力培养,训练学生多才多能,做既懂理论又能实干若干的新型人才。

每门学科都有能力培养的问题。思想政治课怎样注重能力培养呢?我认为,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随之而来的`是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能力,即能说会写。

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城市建设,细心的学生看到道路清洁,绿树成荫,花草繁盛,没有纸屑果皮;粗心的学生则一路说笑,城市的房屋道路、花草果木,一概未进入眼里。二者的观察力就有高下之分,如果再就此问几个为什么:“城市的环境好说明了什么?”“我们从中能得出什么理性的认识?”有的学生能说出许多道理,有的学生则说不出什么来,这里,分析能力就有强弱之分。老师就此再引申一下,举一些环保的典型事例启发教育一番,那么学生就会在参观城市活动中受到一次生动的环保意识的教育,增强爱护、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同时又培养了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前面所述的调查、访问、墙报比赛、歌咏比赛、主题班(队)会、小辩论会以及其他活动中,都能达到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搞与不搞,情况与结果大不一样。这些能力训练的活动,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既有书本知识(理论)的指导,又有具体的出力流汗的行动(实践),通过反复的锻炼,就能达到培养他们成为多才多能,既懂理论又能实干苦干的新型人才的目的。

我们的感觉是,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行动滞后于认识较远。

3.重视社会实践,训练学生顺应潮流发展,做21世纪的有用之人。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特区的变化天翻地覆,丰富的社会实践生活,是我们思想政治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教育学生重视社会实践,就是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须不断地向实践学习,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潮流,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成为21世纪的有用之才。

思想政治课,许多老师认为难教,许多学生也不重视。这的确是事实。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要我们端正教育思想,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认真吃透课本的体系结构难点重点,实施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就能常教常新,学生也会越学越喜欢学,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任务就会圆满地完成。

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以及家长与社会的配合支持,只要认真地长期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相信:一代热爱祖国、诚实、勤奋、敬业、乐群并勇于开拓进取、具有较高科学文化与良好文明习惯,对社会环境及未来的种种挑战有较强适应与应变能力的新人便会出现在祖国的大地上!

上一页[1][2]。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十七

(重庆交通大学国际学院,重庆400074)。

摘要: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土力学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背景。本文探讨了土力学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土木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十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揭示生命奥秘的科学,涵盖了诸多与生命现象有关的人体结构与功能、物质与代谢、基因与调控等广博的信息,是诠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基本理论与实验的基础,在生物化学教科书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1],因此在医科院校中作为临床医学的主要课程深受重视。但是,在教与学中表现出的问题也是非常突出,从教的方面来说有3个问题:一是内容纷繁复杂,涉及面广,使得学生难记亿;二是道理比较抽象,分子结构式、反应方程式、信号转导形式等非直观内容妨碍了感知觉,使得学生难理解;三是平淡无奇,缺少临床医学的生动性、兴趣性和感染性,使得学生难应用。从学的方面来说也有3个问题:一是学生难以应对大量的认知信息,只能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吸收学以致用;二是临床前期学生尚缺少医学实践体验,认识不到生物化学对于医疗工作的奠基作用,难以抓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如直接应用临床病例作为引导,生物化学难以解释诸多方面的知识点。尽管有不少教师也采用了病案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并对生物化学与临床学科的联系与相互融合作了深入细致的研讨[3];尝试应用生物化学与临床联系的教学法[4],但是,课程设计难度大,选用病案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课堂应用仍然不够广泛。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浅显的做法供同道参考,以图使得生物化学教学变得生动与实用,现将学习方法归纳如下。

1“顾名思义”法。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就是以生物化学名词来命名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贴近临床医学,可以达到顾名思义,望文生义的作用,达到易学、好记、会用的效果,如胆红素代谢障碍可联系高胆红素血症(黄疸);脂代谢障碍可联系高脂血症;笨丙酮酸代谢障碍可联系笨丙酮酸尿症。给单调的分子结构式与反应式赋予生命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抛砖引玉”法。

在讲授物质代谢章时,根据代谢的某些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环节,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启发学生理解其相应的临床意义,如三羧酸循环中酮体产生过多可导致酮尿症,尿酸产生过多引起的痛风病(尿酸沉积),血糖代谢障碍可导致糖尿病。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事倍功半的陋习。

3“触类旁通”法。

分子生物学章节中有大量叙述pcr(多聚酶链反应)原理和操作等内容,而临床检验工作中已开展了不少检测项目,解决了病因学诊断问题,其学习内容横跨了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学等5个临床前期学科,如果在讲授本章中适当引入相关内容,学生就会感到pcr不单是实验方法,更是诊断手段,仅仅是针对不同目标基因设计的引物不同而已,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4“画龙点睛”法。

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到人类基因测试的完成,使得疾病的'诊断谱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分子时代,我国首次发现的神经性耳聋基因为世界嘱目,因此在授课中,阐述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中,例举一些基因诊断的意义可以极大提升学习本章的目的性和趣味性,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5“顺水推舟”法。

在讲解心脏和肝脏酶的章节时,在理解酶对物质代谢的必要性的同时,指出某些特定酶还是疾病的重要标志,如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升高提示心肌细胞或肝细胞受损,在临床诊断疾病中有重要意义,使得学生在记忆转氨酶的特点、性质、功能时联想到心脏病、肝脏病的诊断是出之于生物化学的酶学基础,顺水推舟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临床推理的思维方法。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十九

作者:余晓游。

从50年代末开始,教学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原有基础将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掀起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运动。这一改革很快波及许多国家,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进入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在总结前十年教学改革的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又将改革引向深入。从80年代开始、美国、前苏联、日本、法国等都先后开展了一次新的教学改革,进入90年代,各国的教学改革仍方兴未艾。目前,世界各国在中学增设劳动技术课、职业课程已成为一大趋势。美国70年代推广生计教育,强调把普通教育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法国在75年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强调职业教育,在初中三、四年级必须开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科目。80年代末,法国更加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提出学校必须“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常”。我国也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努力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政治课教学的特点,从实践教学的视角来探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就是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所有环节之中,使他们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列宁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是时代的发展的客观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创新能力是人的重要能力。创新能力又来自哪里?它必然来自教育。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与较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是摆在我国教育面前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

思想政治科的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探索、重知识掌握轻知识创新等等倾向。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则强调教学实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几十年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思想政治科的实践教学也是对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探索。

第一、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

人本观念是以现代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认识。它认为,各项活动都应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成为组织管理的参与者,使每一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和工作,从而全身心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由此可见,人本观念要求在一切管理活动(包括教学管理)中都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即应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用人问题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着眼点,即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本。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作业这一个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着是教学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和鼓励其“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着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则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思想政治科的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的发挥其主体作用。

如我在讲授《联合国》一节时,我代表联合国秘书长,每一个学生代表一个国家,用四十分钟模拟联大的程序召开联合国大会。又如在讲授《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由学生扮演一个消费者和一个售货员进行小品表演,然后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小品中二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分析,等等。学生情绪高涨,学生不仅把握了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那些用文字很难表达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更主要的是很好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充分张扬了他们的鲜明的个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前几年,我国的思想政治课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标,强调学科内的细分化,带有完全的学术化的倾向。这种教学,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需要;重记忆而不重理解,窒息儿童的个性。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或“吃不消”,造成中学生厌学、辍学,影响了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有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即理论性强,政策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登。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从这意义上说,掌握理论就是掌握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著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说:“理想的教学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识,而在这些知识中,支架着科学的联系。”我们认为,他说的“联系”既是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是作为知识形态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而且,后一种联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等于给学生一把开启生活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过去的应试教育只满足于学生对观点的死记硬背,以记得牢、会答题,作为衡量以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这必然出现那种考试完了,脑子里的死记硬背的东西也就随“分”而去,不留任何痕迹了。从某种角度看,我们过去的那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科教学不能使学生了解理论观点的实质,掌握理论思维及其方法,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可以说是失败者。过去我们也说理论联系实际,但是那只是教师的事,或者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思想政治科实践教学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做法,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任务由学生来实现和完成,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使课堂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向社会延伸的。进一步说,就是让学生运用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在求知、探知和用知中都充满学习的乐趣,达到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增长才干的目的。

比如,我在讲授国有企业的改革时,带领学生到我县的一个国有企业做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在讲授商品的价格时,带领学生到我县最大的农贸市场做市场价格调查,并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市场的价格现象;在讲授依法治国问题时,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的全过程。等等。

由于我国理论界和广大教师对双基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教师比较熟悉双基教学的操作程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我们欠缺的是对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进行理论与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我们也应当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就忽视甚至否定双基教学的偏向。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给学生们不仅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机会,而且为他们还提供了一个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舞台。不仅重视双基教学,而且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

总之,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较好地实现了思想性、教育性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当今素质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杜威在他的教学实验中基本上完全尊重儿童自己的意愿,儿童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教师基本上对学生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杜威的教学实验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有所忽视,但杜威的实验成果无论是在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和大学教育就成为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便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一种隐含的特征。同样一种教学,持不同教学观念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能有些人认为,这种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另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判断一种教学是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另一个外显特征便是“谁是学生学习外部活动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如果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那么这种教学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反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围绕“学生”进行教学改革,以“是否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

但是,为了以上目标,国家还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这里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第一对关系是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即儿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是动态平衡的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求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当前,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是针对学科本位论而提出的。这里所说的学科本位论的主要表现,一是过分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以致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二是只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各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三是只强调学科课程、学科教学,而忽视活动课程、活动教学的作用。第二对关系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即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未来教育越来越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三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知识传授的关系,一方面,智能发展有赖于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另一方面,知识必须转化、升华为智能,才可能最迅速最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应当是“知识经济”的正确含义。第四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不等同。总之,学生发展的内涵同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必须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必须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成为目前课程领域的主流词汇,这对我们树立现代的、科学的课程现是极大的推动。

只有加强中学教育教学的各项配套改革,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与实践(优秀20篇)篇二十

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被称为是“未来最伟大的事业”。“环境保护”在现行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就是要通过环境教育,形成学生对人与周围环境关系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认识到人是自然之子,而不能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存在着共命运和互相依存的一面,要树立起在合理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新观点,特别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环境责任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把“第一课堂”作为实现学生全面人格教育的`主渠道。

一、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是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是对立的,不能将环境保护理论应用于实际中去,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将整个课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自主确立一个主题,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结合三月“植树节”、四月“爱鸟周”、“世界地球日”、六月“世界环境日”等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寒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资料,访问当地环卫站,参观工厂,了解主要污染源及污染处理办法,通过环境保护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把环保知识教育与提高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结合起来,与学雷峰、为社会做好事等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建立青少年护绿队,分块包管校内外区域绿地,开展护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育人效果。

二、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的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环境教育也要讲创新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环境知识的说教,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物质环境污染与意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要通过社会实践将环境意识转变为自觉行为,把“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相互联系起来教育,把学校的教育置于社会之中,与社会息息相通,让学生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生物百项活动”等社会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提高能力,在参与中提高人格品味。这几年,学校成立了“大气监测”、“水质测试”等课外活动小组,用动、植物做试验,进行环保课题研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从小增强环境意识,提高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想结合,加强直观性与时代性。

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能够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但学生对环境保护理论知识还是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加强实践运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化。根据教学内容,可分别组织学生到各公园、街道绿地、居住区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习与观察,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它不仅是政治教师的任务,而且应该融入各科教学当中。在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该深入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渗透德育内容,使显性的知识与隐性的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把知识传授与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寓德育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之中。

五、注重过程评价,改革评价方式。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点,既能起到检查教学的效果,又能起到对教学过程导向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环境教学的评价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对《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屋租赁合同书详解(热门21篇)

    租赁合同是租赁交易必备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需要一份清晰明了的租赁合同吗?以下是一些范本供您参考。一、出租人根据承租人需要,同意将___________

    医院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承诺书(模板18篇)

    生产是指通过劳动和技术手段将物质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生产计划和进度管理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使用。为了确保我作为安全生产组织实施做

    大学生中秋节活动策划指南(实用18篇)

    活动策划是指根据特定目标和需求,制定相应方案并运用相关资源,从而策划和组织各类活动的过程。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活动策划模板,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财务部门员工职责解析范文(19篇)

    部门是组织中团队合作和协同工作的重要场所,它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沟通能力的发挥。下面是一些部门管理者的讲演和演讲录像推荐,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实用16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工作总结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教师的教学秘书工作总结(精选17篇)

    通过教学工作总结,可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我于月底到办公室秘书科,通过近月

    感谢信交警大队(汇总18篇)

    感谢信是一种表达感激之情的书信形式,可以用来对他人的帮助或支持表示谢意。如果你对写感谢信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范文,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解决的思路。

    腊八节活动策划与推荐(热门18篇)

    活动策划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确保活动的成功和顺利进行。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活动策划失误和解决方法。一、活动时间:20xx年x月x日二、活动地点

    教育工作者的应急预案方案(专业17篇)

    工作方案的制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工作方案的编写过程中,查阅以下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类型工作方案范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上课迟到检讨书(通用20篇)

    检讨书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反思自己的过错,并为之付出行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好检讨书,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尊敬的老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