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笔砚

教案模板可以作为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传承,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接下来是一些教育专家推荐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一

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1、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理解乘法的意义。

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一、观察中发现问题。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分类中提出问题。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尝试中分析问题。

1.尝试创造。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2.有序展示。

预设方法一:3+3+3+??3。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预设方法三:20×3。

四、抽象中解决问题。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咱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五、沟通中整体建构。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六、总结中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

板书设计:

乘法。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说课内容。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二、评价任务。

三、学习流程。

四、板书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习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二、说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说学习流程: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总结全课,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例1、

加法:5个3,3+3+3+3+3=15。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三

刘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通过学生特感兴趣的游乐园情景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比较、发现算式共同特点,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体会有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时还用加法算式特别麻烦,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最后巩固练习。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碎,每个大环节设计意图都很好,如果能把每个大环节整合一下,把问题集中在一个问题,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就不要老师领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了,比如情境图可以综合成一个情境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肯定会说出其中一种游乐活动,“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有5架小飞机”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小飞机上共做了几个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其他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放给学生,“你还能发现其他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这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或者直接回答(放给学生并不一定是小组合作),学生应该能模仿刚才的例子提出其他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应该就是乘法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加法算式简单的`变成了乘法算式,要提升到----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就可以用乘法算式,在这个环节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说一说,加深印象,比如,7×4表示什么,为什么用5×4?提出类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及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说,在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总结归纳出这些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然后分别说一说其他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如果学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老师应该紧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的解释也可以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然后紧接着让其他学生也来说一说,最后再比较乘法算式和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发现,意图是通过比较观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要比用加法简便,在学生能想到乘法算式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回到100节小火车能乘多少人,什么悬念。

刘老师一直在强调“几个几相加的和,几是这个相同加数,有几个就乘几。”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新课标要求不再区分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前后位置。只要学生会分析是几个几相加了,那么没必要非得强调是“5×3”中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最后应该提升到,有几个几就用乘法,不需要再结合加法算式,在具体情境中就能体现,比如,有三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能做6人,一共能做几人?就可以直接列式:3×6=18(架)。刘老师的板书设计特别好,字写得好,而且清晰能够很明确的表示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刘老师的语言特别丰富,教态自然大方,值得学习,如果讲课时能走到学生中间那就更有亲和力了,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刘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刘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四

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知道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

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这个特点,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具体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在游戏中复习用加法求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复习“少一点枯燥,多些乐趣。

二、引导探究,形成概念。

首先,通过“摆一摆”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发现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这个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利用1分钟写出一个长长的相同加数的算式,当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长算式充满成就感时,“老师说出能在1秒钟内把这种长长的算式写出来”,这种说法充分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我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将“加号”一歪变成了“乘号”,将相同的.加数合并成一个变成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将相同加数的个数变成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在变化中完成了加法到乘法的过渡,并清楚地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到乘法的简便。这样教学重点得以体现,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三、巩固练习。

我设计了一些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去练习,及时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应用、全课总结。

以游戏结束,前后呼应,在游戏中发现能用今天学的乘法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很多地方。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五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六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习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乘法的教学园地中,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问引导探式的教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这些教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对比认识、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米老鼠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这时老师继续课件演示并提问:你们看来了多少小动物呢?能用算式表示吗?(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米老鼠数数朋友的人数,捕捉孩子们喜欢的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学生讨论后回答。但是学生说的算式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加数不同,另一种是加数相同。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如果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脚怎么办?一只动物四只脚,难道一个四一个四的加吗?那样要写多长的算式呀!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

(4)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4、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注意活动中意志成份的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入教室,学生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急需将注意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所以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画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较好的维持了注意。其次,在教学重难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学生的感知过程。比如,先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再观察找到相同点,从而得出简便算法,最后介绍乘法的读、写和认识乘号。学生课堂练习,传统的方法是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学生在座位上练习,但座位上的学生,往往不是自己做而是看别人做,这样实际上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而使用了视频展示台之后,就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七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单元第页上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乘法的意义是学习乘法计算和用成发放解决问题以及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2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2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5个3相加,可以在5和3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5个3相加等于15,所以3×5=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5×3=15。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

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做一做的第1、2、3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练习九的第9题。这两题都是要求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本节课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基础。教材首先为学生安排了他们熟悉的反映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显示出生活中有许多那样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蕴涵了相同加数的因数。教材例1的情境图是排列有序的树苗,问题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同一情境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乘法概念的导入。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在结果上的一致实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接。

2乘法算式中乘号的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

乘法概念的导入。

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总结法、模仿法来学习。

教具准备: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休课件一套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4、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所以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巩固练习,巩固练习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育和心理学巨匠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理解乘法过程中,其数学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教科书应该提供合乎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和丰富的学习情境。

因此一上课我就引入教材第一页上的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抽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只要学生能将自己看到的讲出来(如有小朋友在玩滚铁环、接力赛跑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图中三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上去,并让他们采用有利于引出乘法的方法来数数。如:图中上面小男孩说:“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有多少扇窗户”的问题,引导学生一层一层的数,即有1个9,2个9,3个9。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数教学楼左右两边树的棵树、荡秋千的人数、赛跑的人数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验数数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不必强求一致。无论学生是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来解决问题,还是用连加计算来解决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列出连加算式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乘机说明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出例1的教学。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出示教材第2页例1植树的情境图(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你们怎么来解决图画中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采用数数的方法算出共植了多少棵树。数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如一棵一棵地数,两棵两棵地数,一行一行地数,一列一列地数等,不管学生怎么数,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如学生没有出现1个8,2个8,3个8……,1个4, 2个4,3个4……,这两种数法,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

接着提出如何算的要求,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算法用算式表达出来(可能会有如下情况)

并板书:

8+8+8+8=32(棵)

4+4+4+4+4+4+4+4=32(棵)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都是连加法,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结果相同等等。

然问向学生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启发学生说出: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老师引导:“像这样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在书写上十分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在这里,教科书采取了让学生进行接受学习的方式,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板书。

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时候,老师问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用乘法怎么样表示呢?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教乘法算式的写法:4个8相加可以在4和8之间写一个乘号,8个4相加,可以在8和4之间写一个乘号,在这里,我把书本上安排的做了一个下调整,把4×8=32(棵)写在了前面,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板书:

4×8=32(棵)

8×4=32(棵)

告诉学生:“×”叫做“乘号”,并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字母里的x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加深学生对乘号的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从书写形式上看,乘法比连加更简便,同时乘法也是实际生活数学应用必须的。

下面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对照乘法算式教读:

4×8=32 读作4乘8等于32

8×4=32 读作8乘4等于32

4、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我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4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让学生填空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并且能读出来。最后,老师把教材第一页的校园图画展示出来,作为第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能用乘法计算,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数学回归于生活。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练习之后,老师提问:孩子们,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那么完整,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部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九

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陈xx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

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算,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陈老师在这节课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够在这里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乘法算式,学生或许能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2、在3+3+3+2=11与前面算式的比较环节,学生感受还不是很强烈。

3、关注学生还不是很到位。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以上都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十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

我认为杨云丽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把“游乐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列出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

3、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8

老师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我探究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从俞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布局上来看,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上课一开始,俞老师让学生们动手,用小棒摆一摆,摆成几堆,并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一共用了几根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摆放若干小棒,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这说明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在引出乘法的时候,教师用一双手有10个指头,同桌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10相加,接着如果一小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5个10相加,最后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10,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但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有些心急,没有当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就已经迫不急待地介绍乘法,我认为这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课堂教学最后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室,举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例子,这一环节本应该是本堂课的升华及亮点,但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好,导至学生不能很好地发现教室里存在着的数学信息。其实如果教师能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那么相信学生能发现更多的信息,创造出课堂上的亮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几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算,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陈老师在这节课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够在这里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乘法算式,学生或许能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2、在3+3+3+2=11与前面算式的比较环节,学生感受还不是很强烈。

3、关注学生还不是很到位。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以上都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十一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本节课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基础。教材首先为学生安排了他们熟悉的反映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显示出生活中有许多那样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蕴涵了相同加数的因数。教材例1的情境图是排列有序的树苗,问题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同一情境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乘法概念的导入。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在结果上的一致实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接。

2乘法算式中乘号的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

乘法概念的导入。

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总结法、模仿法来学习。

教具准备: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休课件一套。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4、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所以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巩固练习,巩固练习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育和心理学巨匠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理解乘法过程中,其数学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教科书应该提供合乎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和丰富的学习情境。

因此一上课我就引入教材第一页上的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抽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只要学生能将自己看到的讲出来(如有小朋友在玩滚铁环、接力赛跑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图中三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上去,并让他们采用有利于引出乘法的方法来数数。如:图中上面小男孩说:“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有多少扇窗户”的问题,引导学生一层一层的数,即有1个9,2个9,3个9。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数教学楼左右两边树的棵树、荡秋千的人数、赛跑的人数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验数数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不必强求一致。无论学生是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来解决问题,还是用连加计算来解决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列出连加算式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乘机说明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出例1的教学。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出示教材第2页例1植树的情境图(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你们怎么来解决图画中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采用数数的方法算出共植了多少棵树。数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如一棵一棵地数,两棵两棵地数,一行一行地数,一列一列地数等,不管学生怎么数,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如学生没有出现1个8,2个8,3个8……,1个4,2个4,3个4……,这两种数法,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

接着提出如何算的要求,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算法用算式表达出来(可能会有如下情况)并板书:

8+8+8+8=32(棵)。

4+4+4+4+4+4+4+4=32(棵)。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都是连加法,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结果相同等等。

然问向学生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启发学生说出: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老师引导:“像这样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在书写上十分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在这里,教科书采取了让学生进行接受学习的方式,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板书。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时候,老师问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用乘法怎么样表示呢?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教乘法算式的写法:4个8相加可以在4和8之间写一个乘号,8个4相加,可以在8和4之间写一个乘号,在这里,我把书本上安排的做了一个下调整,把4×8=32(棵)写在了前面,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板书:

4×8=32(棵)。

8×4=32(棵)。

告诉学生:“×”叫做“乘号”,并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字母里的x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加深学生对乘号的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从书写形式上看,乘法比连加更简便,同时乘法也是实际生活数学应用必须的。

下面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对照乘法算式教读:

4×8=32读作4乘8等于32。

8×4=32读作8乘4等于32。

4、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我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4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让学生填空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并且能读出来。最后,老师把教材第一页的校园图画展示出来,作为第三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能用乘法计算,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数学回归于生活。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练习之后,老师提问:孩子们,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那么完整,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部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十二

本学期第七周,我们学校安排了数学组二年级同课异构活动。作为听课者,我认为这五位老师讲的各有特色,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我说一下刘xx老师的课,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问同学们都到那些地方去玩过?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孩子们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耿xx老师采用“抱团游戏”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整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金芳妮老师采用复习旧知的形式导入新课。刘春妮老师从生活场景出发,让同学们观察教室里面的窗户,并指出教室的后墙上有三个窗户,每个窗户上安装了6片玻璃,问一共有多少片玻璃?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数学问题。

总之,我认为每位老师讲的都有特色,很成功。因为每位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以及为什么要用乘法;第二,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可以用乘法表示?第三,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第四,个别老师还对乘号的来历做了简单的介绍。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十三

施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施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4+4+4+4…+4=?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习中突破难点。

施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的判断题中,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施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4+4+4+4…+4=?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十四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说课内容。一、学习目标的叙写二、评价任务三、学习流程四、板书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习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习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二、说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说学习流程: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总结全课,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例1、加法:5个33+3+3+3+3=15。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乘号。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十五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

我认为杨云丽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把“游乐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列出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

3、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十六

施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施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4+4+4+4…+4=?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施老师设计的练习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的判断题中,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

4+4+4+4…+4=?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习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十七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十八

x老师设计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通过学生特感兴趣的游乐园情景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比较、发现算式共同特点,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体会有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时还用加法算式特别麻烦,从而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最后巩固练习。

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碎,每个大环节设计意图都很好,如果能把每个大环节整合一下,把问题集中在一个问题,学生能自己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就不要老师领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了,比如情境图可以综合成一个情境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肯定会说出其中一种游乐活动,“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有5架小飞机”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小飞机上共做了几个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其他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放给学生,“你还能发现其他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这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或者直接回答(放给学生并不一定是小组合作),学生应该能模仿刚才的例子提出其他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应该就是乘法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有加法算式简单的变成了乘法算式,要提升到----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就可以用乘法算式,在这个环节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说一说,加深印象,比如,7×4表示什么,为什么用5×4?提出类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及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说,在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时,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总结归纳出这些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然后分别说一说其他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的和。如果学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老师应该紧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的解释也可以引出乘法算式及意义,然后紧接着让其他学生也来说一说,最后再比较乘法算式和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发现,意图是通过比较观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要比用加法简便,在学生能想到乘法算式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再回到100节小火车能乘多少人,什么悬念。

x老师一直在强调“几个几相加的和,几是这个相同加数,有几个就乘几。”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新课标要求不再区分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前后位置。只要学生会分析是几个几相加了,那么没必要非得强调是“5×3”中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最后应该提升到,有几个几就用乘法,不需要再结合加法算式,在具体情境中就能体现,比如,有三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能做6人,一共能做几人?就可以直接列式:3×6=18(架)。x老师的板书设计特别好,字写得好,而且清晰能够很明确的表示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x老师的语言特别丰富,教态自然大方,值得学习,如果讲课时能走到学生中间那就更有亲和力了,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十九

这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要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必须先突破“几个几”,因此我们备课组探讨出这样的探秘单:用画图方法表示4个3,再列式表示,还能怎样列式表示?学生在填写探秘单时经历了一个建构乘法模型的过程:先通过画图形成图形表征——列算式同数连加算式表征——乘法含义的表述。课堂当中谢老师利用探秘单精心设计以下几个环节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1、这幅图能表示4个3吗?简简单单地一个问题引出一组3个,有4组,也就是有4个3,让优等生带动中下学生获取4个3。

2、两次对比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义。第一次对比4个3,3+3+3+3=12,4×3=12,问:乘法算式中的4和3表示什么意思?理解3是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第二次对比3个4,4+4+4=12,3×4=12,问:为什么乘法算式中只有一个4,而加法中有这么多4,理解3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通过这两次对比提炼出乘法含义的本质。

3、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我有两个困惑: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对乘法的读写法作了明确的点拨示范,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

3、练习形式丰富多彩,及时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练习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式有动手摆学具、抢答、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习手段,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全方位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4、课堂中对学生的复述、分析能力方面训练到位。

建议:

1、在得出乘法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如4+4+…。+4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练习题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比较欠缺。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模板20篇)篇二十

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1、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理解乘法的意义。

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一、观察中发现问题。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分类中提出问题。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尝试中分析问题。

1.尝试创造。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2.有序展示。

预设方法一:3+3+3+??3。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预设方法三:20×3。

四、抽象中解决问题。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咱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五、沟通中整体建构。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六、总结中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

板书设计:

乘法。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绘本故事教案老鼠娶新娘(实用14篇)

    大班教案能够为幼儿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其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和安排,以下是几篇精心编写的教案供您参考。设计意图:最近经

    校园骨干教师学习个人心得体会(专业18篇)

    在教师心得体会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其他教师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教师心得体会,希望对教师们的写作有所启

    教师辞职的辞职信(模板22篇)

    尽管辞职是一项重要决定,但通过写一封辞职信,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和冷静地表达自己的离职原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辞职信范文,仅供参考。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情境下的辞

    会计年结准备工作计划(模板18篇)

    会计工作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部门合作,共同完成企业的财务目标。以下是一些会计总结经典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可以了解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

    四年级开学那天(通用18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深度思考和独立思维的能力,通过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给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以下是一些老师点评的优秀作文示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谈诚信以诚信为(模板17篇)

    诚信不仅仅是说到做到,更是要严守底线,不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以下是一些诚信的小故事,希望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传递诚信的价值观。诚信是高山之巅的水,能够

    销售部业务员工作总结(优质17篇)

    销售工作总结是对销售过程中的决策和行动的梳理和反思,可以为未来工作提供宝贵经验。以下是一些销售工作总结的实际案例和分析,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工作带来一些新的灵感和启

    党费检讨书范文(13篇)

    检讨书不仅仅是一种道歉和承诺,更是我们自我修正和成长的机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值得参考的检讨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尊敬的党支部领导:您好!我叫xxx,是一

    植树问题说课稿(优质18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指导教学的一种工具和规范。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规划和指导教学的一种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有条理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如何编写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热门19篇)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阅读一年级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清晰地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2.初步学会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