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教版一年级认识和的教案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QJ墨客2023年苏教版一年级认识和的教案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8篇)

高一教案的设计应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需求。中班教案的样例,希望能给教师们带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苏教版一年级认识和的教案篇一

1、认识常见人民币面值及特征。

2、知道人民币的用途及一些意义。

3、了解简单的钱币兑换关系,并学习简单的粘补技巧。

重点难点

认识人民币面值,人民币的兑换关系。

活动准备

1、各种面值人民币。

2、一些日常用品及价格单。

活动过程

一、了解人民币

1、出示人民币,教师:这个是什么?有什么用呢?

2、教师:对,是钱,钱是一种拿来交易的东西,比如用来买玩具啊,买生日蛋糕啊,或者请别人干活要给钱给别人啊。我们中国制造出来的钱叫人民币。

二、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1、在黑板上展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给幼儿观看,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何不同。

2、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纠正、肯定幼儿的说法。

4、简单告知幼儿人民币的基本货币单位是圆角分。

三、人民币的兑换

1、出示2角的人民币,请幼儿说说可以兑换成几张1角的人民币。

3、……

延伸活动

1、粘补残缺的“人民币”。

2、角色游戏:购物。

苏教版一年级认识和的教案篇二

[案例]

片断一

在引入新课阶段,师出示一道猜规律题:

师:屏幕上第一行有8块饼,第二行有4块饼,你认为这里面可能有什么规律?

生1:每行减少4块。

生2: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教师出示第三行的2块饼

生:它的规律是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师:那接下去是多少呢?

生:一块。

师:再接下去呢?

生:半块。

师:你能用手中的圆形折出半块来吗?

生折出后

师:怎么表示这半块饼?

生1:可以用“半块饼”表示。

生2:可以说“一块饼的一半”。

生3:可以画出半块饼“d”。

生4:可以用表示。

……

片断二

在学生认识了和这两个分数之后,师出示题目: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出吗?

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的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吗?

生动手操作后反馈

生1:我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生3:我用图形表示出。

生4: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生5: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

片断三

在巩固练习阶段,在进行了基本练习之后出示了一道提高的练习。

在下图中?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课件演示,逐步出现,逐步练习)

师:(课件先在1处出现问号),谁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出示第2处问号),谁又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谁能说出问号处是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你还能说出问号处是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演示出示第3处问号)你能仿照2处问号说出你的想法吗?

生1:它是原图的

生2:它是小的

生3:它是的

生4:它是的

[反思]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1][2]

苏教版一年级认识和的教案篇三

本节课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实际上是“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认识并扩展对单位“1”的认识,是概括和理解分数的意义需要,同时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颇费脑筋。由于单位“1”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最后借助实物“1个手指”,埋下伏笔,通过对“1个手指可以代表什么”的探讨,来帮助学生对单位“1”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处理,自我感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

在本节课中,我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学习交流、()动手实践等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本节课由于没有面面俱到,该放手的时候我放手,该我讲的时候重点讲,自我感觉效果还是比较好的,重视理解单位“1”以及分数的单位。学生表述分数的意义还是比较规范的。但这节课依然没有能够让学生说充分说彻底。

文档为doc格式

苏教版一年级认识和的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苏教版一年级认识和的教案篇五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学生对平面图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有效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本文是我在“认识图形”中的一个案例,以期与大家共勉。

1、回忆朗诵《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出立体图形。

2、猜想并验证。

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立体图形会在雪地上留下什么样的脚印。

学生猜想,教师操作验证。

(在故事情境中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在猜想验证中,初步感知“面”在“体”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寻找取“脚印”多种办法。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老师佩服极了。那你能再想个办法把它们的脚印留在纸上吗?拿出准备好的工具(印泥、白纸、铅笔)试试吧!

2、学生动手操作,取“脚印”。(配音乐)

3、汇报:

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用什么办法留下了谁的脚印。

生:我用印泥将长方体的脚印印了下来。

生:我按住长方体,将它的脚印描了下来。

……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1、学生将图形剪下,分类贴到黑板上。

2、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形,谈感想。

3、学生拿出学具袋的图形,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再请学生当小老师介绍这些平面图形基本特点。

4、教师导入课题 (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5、学生闭眼想象所学图形,用手比划模样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给“脚印”找朋友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分类整理,发现每个图形的特点,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 “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闭眼想象所学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师:你能用小棒把它们的脚印摆出来吗?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摆一摆。

2、生活动,师巡视。

3、汇报展示:

谁来向大家说说你用几根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

生:我用四根小棒摆出了一个正方形。

生:我用6根小棒摆出了一个长方形。

师:那用四根小棒能摆出一个长方形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那就成了正方形了,因为正方形每边都一样长。

生:我用3根小棒摆出了三角形。

……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都没有摆出来,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圆与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的不同。)

先找教室里的平面图形,再展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且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游戏一:火眼金睛找不同

(通过呈现出漂亮的图画,让学生找出图画中的不同,加深学生对各种图形特点的认识。)

2、游戏二:猜猜我是谁

(通过猜信封后藏着哪些图形,进一步感知这四种图形间存在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3、游戏三:数一数

(在数的过程中,感受有序的重要数学方法。)

苏教版一年级认识和的教案篇六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第60~62页。

教学目标 

1.  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1元以内

的人民币,掌握辨别人民币的基本方法,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  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

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换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介绍人民币。

自己一个人买过东西的小朋友向老师点个头。

接着问:“那买东西要用什么?”

介绍:你们知道吗?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钱有不同的名称。咱们中国的钱叫人民币。(板书:人民币)

2.  认识1元。

小朋友们都用过钱,都认识钱吗?我来考考你。

请学生取出1元钱。(学生取出的可能都不一样)同桌再互相看一看,是不是1元的。(初步判断)

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一个同学取出的1元钱,要求和他一样的小朋友向老师挥挥手,再把它放在桌上。

同样的方法课件共出示出4种1元人民币。

(如果有取错的,拿上来)这个小朋友取出的是这张,先放在这。

民币。

提问:大家都说自己取出的是1元人民币,你们都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提问: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简单小结:听了小朋友的介绍,我们知道1元人民币有纸币、有硬币、有旧版的,还不断有新版的发行。我们在辨认人民币时主要看上面的数字和汉字,有的还有拼音,也可以借助颜色、图案、大小、材料等来辨认。

(如果有找不到的)刚才没找到的小朋友,现在再找一找。

3.  认识1角。

吗?同时课件展示。

请学生把1元的人民币放回盒中,取出1角的纸币。

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是1角的。

1角人民币有硬币吗?学生在盒子里找出来,课件展示。

同桌互相看一看,说说1角硬币上有什么?把取出的人民币放回盒中。

4.  认识2角、5角。

课件演示:先出示一张1角的纸币,再添一张。

提问:几角?人民币中有2角的吗?

取出来向老师挥一挥,放回盒中。

课件演示:继续一张一张地添。

学生集体数:3角、4角、5角。

提问:5角有几张1角的?人民币中有5角的

吗?

找出5角的人民币。

交流:5角的硬币最好认了,是黄色的。

5.  介绍1分、2分、5分。

还有几种老师小时候经常用到的人民币,课

课件展示:5分、2分、1分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出来的?

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几种人

民币已不多见了。

[评析:1分、2分、5分已不再流通,只是简单介绍,重点是说说辨认的方法。]

6.  小结

小朋友们能通过认数字和汉字,有的读拼音,

有的看颜色等多种方法准确地认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了。

7.  猜钱游戏

现在,我想让你们猜一猜,我的口袋里有一

个硬币,上面有一个数字1,你猜会是多少钱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应出示1元、1角、

1分的硬币。

还有其他可能吗?为什么?(人民币只有元、

角、分三种单位)板书:元、角、分

告诉学生口袋里是1元的。

二、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取3角钱

学生独立取出3角钱,再全班交流不同的取法。(3张1角的、1张1角和1张2角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应出示。

2.  取7角钱

学生独立取出7角钱,再同桌检查,然后全

班交流取法。(1张5角和1张2角的、1张5角和2张1角的、3张2角和1张1角的、2张2角和3张1角的、1张2角和5张1角的、7张1角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应出示。

提问:哪一种取法张数最少?

3.  逐步添至1元钱

让学生跟着老师(课件演示)一起在自己取

出的7角上添1张2角的,问学生是多少钱?

再继续添1张1角的,问学生是多少钱?

提问:有人说1元,有人说10角,说1元的

小朋友数一数、算一算是不是有10角,说10角的小朋友也想一想,这是不是就是1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元=10角

4.了解角、分之间的进率

小朋友,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角=10分

5.应用

老师要将1元钱换成角币,谁来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动手试一试,然后全班交流,说说理由。

三、走进生活。

老师到商店里了解了小朋友常用的几种文具

的价钱,课件出示商品图。(橡皮2角、小刀9角、铅笔4角、自动铅7角、尺3角)

1.1元钱买一样,你想买哪样?

应找回多少钱呢?

把要找的钱从盒子中取出放在桌上。

同桌检查。

3.  1元钱买两样,可以买哪两样?

全班交流,并说说为什么可以买到?应找回多少钱?

(如果有学生说错,就说说为什么买不到?

如果没有学生说错,就问如果想买橡皮和小刀,买得到吗?为什么?)

4.  1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

全班交流。

引申:要想买得多,有什么小窍门?

5.  扩展

人民币还有许多种,我们以后再来一起认识。

扬州市东关小学  方智炜   执教

扬州市东关小学  韦波富   评析

苏教版一年级认识和的教案篇七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学习内容,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这也是本人在自己班级上的一节常态课。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孩子们在幼儿时期已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感性经验,辨认这四种图形,一点也不难。难的是,如何突出图形的“有趣”,并让学生在“趣”中体会“面在体上”,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而中低年级孩子关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为此,我认为:以孩子们实际生活背景中充满童趣又有意义的素材为载体,生动活泼地呈现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将不失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物体中寻找切入口,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感悟新知中凸现主体,从而用所学新知去审视世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他们意识到:在生活中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并获得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片断一: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 长方形。

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结合学具说明:(1)从正方体上得出正方形,揭示名称;(2)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3)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教学片断二: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方法用“体”描“形”。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教学片断三: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p36第1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p36第1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教学片断四: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

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

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习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一、在感悟新知中凸现主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多。因此,我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看一看、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 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新的发现,这是以前所没有留意的。知识的得知,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在学生的活动中感悟出来了。

二、在联系生活中增进学习信心。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身边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用所学新知从生活中寻找概念原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图形实际意义的需要。

为此,在认识图形之后,教师让学生回顾: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图形? 面向真实生活,用学得的数学知识观察解释现实世界的延续,更是促使学生了解、体会数学价值的一种数学教育功能的体现。

三、在活动中促进个性发展。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领悟到: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为媒体,对学生的学习更有吸引力,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看、玩、画、说等形式,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获得感悟,更有利将其转换、内化为自己的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1 、标准平面图形与近似图形的辨别,有困难,要进一步辨析。

苏教版一年级认识和的教案篇八

今天下午周老师教幼儿画地铁,播放了一辆地铁缓慢驶出站台的视频,但是状况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幼儿很多都说是火车,只有少部分幼儿能够说出是地铁,当然这个是很难解释的,因为首先他们本来就很像,幼儿没有实际经验的话,很难去区分。以致于到活动结束的时候,部分幼儿还是把自己的画说成是火车。不过,除去认知这个层面,我们班的大部分幼儿在画地铁这方面还是可以的,大部分幼儿都能够画出地铁车厢的结构,一个长方形有两个轮子,每节车厢是连起来的。只是在线条上不够直,轮子的大小控制不好。不过会发现不认识地铁的幼儿在画画时候缺乏兴趣,他们并没有很投入进去。在陈稀煜喊出“我不会”的`时候,又有三四个幼儿对老师说不会。

首先这次活动的内容很好,因为世博了,我们要乘地铁去看。大部分幼儿都很开心的画着自己的地铁,还带上了家人,看出来他们都很憧憬着去。但是由于是在海岛上,生活在这里的幼儿没能够像市区的孩子乘地铁频繁,有很多幼儿没乘过,所以直接导致在认识地铁上产生了偏差,把地铁说成是火车,而且有几个一开始没动笔,甚至像吴丁凯从头到尾没画,只是涂鸦。从而我们可以这样想,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愿意画,是因为不会,他们没有经验,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他们的绘画兴趣,绘画活动不仅仅是儿童对一种技能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儿童的绘画创作过程正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的过程。所以,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去了解他们的经验。有的放矢的培养他们的会话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