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薇儿

范文范本是一种标准的写作范例,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组织思想和展开论述。在写总结时,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这时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够启发你的灵感。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一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小学教育是立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学前教育是每个人学习知识的开端,是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因儿童的特殊性显得更为重要,除了要达到普通儿童学前教育的要求之外还要弥补特殊儿童存在的缺陷和障碍,因此本文将从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更好的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建议。

一、引言。

世纪之后国家、社会、家庭都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也逐渐得到普及。而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程度却远远没有跟上普通的学前教育。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要抓紧发展特殊教育。因此,需要明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更好发展。

第一,教育制度深化改革,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尽管近二十多年对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由于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仍旧有相当多的特殊儿童享受不到很好的学前教育,暂且以的数据为例,中国的一线城市中,只有将近10%的特殊儿童能够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可想而知,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特殊儿童是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只是在身体、心智方面有些差距,但是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却相差甚大。发展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关系到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如果不能很好的满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需求那么到义务教育阶段就更难与普通儿童进行竞争,无法平等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现阶段,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不断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满足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能够在他们小时候弥补一些不足的方面为以后的学习教育打下基础。

第二,减轻家庭负担。特殊儿童因其身体或心智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差距而显得特殊,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前教育能够分担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特殊儿童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而特殊儿童的身体缺陷的矫正和恢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经济负担,有很多家庭为了自己身患残疾的孩子四处求医以致于家财散尽却没有什么很好的效果,如果特殊儿童学校进行学前教育就可以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以分担家庭的压力还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同样能够使家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以增加家庭收入。孩子的健康对一个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专业、系统、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给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提供帮助,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可以促进家庭和谐,为特殊儿童健康的恢复提供更好的环境。

第三,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教育担负着启蒙认知的作用,是孩子主观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是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习惯引导的重要时期,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越早就能越容易取得教学成果。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康复,对一些存在语言和智力残疾的儿童来说在幼稚园进行教育和训练效果远远比在家中父母教导的要好。学前教育的早期干预能够让一些孩子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在心理方面,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的教育环境能够为孩子和老师都提供公平教育的平台,特殊儿童很容易因为身体和心理上的残疾而遭受外界的不公平待遇,从小将他们平等的放在一起学习玩耍有利于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健康心态的养成。学前教育能够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让孩子逐渐培养对社会各界的认知,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以培养交际交往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第四,有利于形成社会的健康心态。特殊孩童和身患残疾的人群在有相当大数量,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体现出了残疾人群与普通人群一样公平公正的享受社会资源,也有利于改变社会中一些观念狭隘的人对特殊人群存在歧视的现象,让人们明白特殊群体与普通人群是一样的,对待特殊人群更应该给予帮助而不是歧视和为难。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的缺陷,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人生观念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另外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在学校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文化教育,教授他们基本的生活和文化知识,让他们更好的养成道德、礼仪、传统习俗等文化素养,有利于特殊儿童的文化养成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也就更加体现出了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在存在的难度,与普通的学前教育相比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之前笔者已论述了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家庭、社会、国家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家和社会必须要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团结各个方面的力量给予特殊儿童所需的照顾。让他们能够更加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以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特殊儿童未来人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的贯彻落实教育兴国科技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2]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c版,2011。

[3]李鑫宇.有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意义及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1。

作者:石崇霞单位:永吉县实验幼儿园。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二

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发展经历了萌芽、诞生和发展等阶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更应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为障碍者和残疾者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启示。

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特殊儿童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本文主要是指广义上的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教育。

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古而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200多年历史。其显著特点是文理渗透、医教融合,它的发展既有赖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开明,也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发展水平。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发展阶段划分,大致经历了准备阶段、早期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特殊教育准备阶段:古代特殊教育思想的萌芽。

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残疾人的记载和对其原因的探究。如《左传》卷六记载着“耳不听无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同时,春秋时期有人将残疾分为失明、聩、暗、瘸、驼、痴、癫和狂疾等不同类型。此外,还对残疾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说法;《吕氏春秋·尽数》中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指出,“颠病”是“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由此可见,古代特殊教育从医学和教育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超常儿童的记载,尽管方中永的早慧因为教育失误和他自身骄傲而使其成为一个平庸者,但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特殊教育在特殊儿童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曰安福”。这种政策到春秋时就有了问疾、养疾(收而养之,官之衣食)之举。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置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对残疾者赐谷、设“悲田制”、“福田制”和“养济院”等。我国古代在用人机制上对残疾人一视同仁,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是肢体残疾者,受刑后仍被重用。

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现代特殊学校的产生。

漫长的封建社会,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直到1874年,苏格兰教会人士穆威廉在北京建立“瞽叟通文馆”(现北京市盲人学校)、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蓬莱)建立了“启喑学馆”(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20世纪初,张骞、周跃先等人率先创办特殊学校。1921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附小为弱智儿童开设的“特殊学级”,揭开了中国特殊教育各领域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制度化的特殊教育源于学习西方,1922年“新学制”的“附则”中提出应注意特种教育,这是我国学制史上的特殊教育。陈鹤琴于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间出席了国际幼儿教育会议,并到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前苏联、波兰、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士等11国进行了教育考察后,于1935年8月10日在《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中提出:“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够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从健康儿童转向特殊儿童,这是教育民主化和人类进步的体现。具有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学校正是在中国这一特定矛盾的文化氛围,低经济水平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地发展。

早期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承担起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及培训任务,致力于通过办学来建构特殊教育体系。刘先骥于1916年在湖南创办的导盲学校,是我国早期创办的特殊学校之一,1921年又增设了师范部,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实业家张骞也于1916年创办了南通盲哑学校。陈鹤琴(1892—1982)从致力于中国教育科学化和民主化角度出发,十分关爱特殊儿童,是站在中国儿童教育发展高度将幼稚教育、国民教育和特殊教育并列为儿童教育的第一人,充分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对社会进步的价值,积极呼吁社会关应注特殊儿童教育和发展。他认为,只有关注特殊儿童心理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他在上海国立幼稚师范专修科讲授儿童研究课程时,专章讲述了低能儿童问题:特殊教育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身体缺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因为特殊儿童具有许多不同于正常儿童的特殊心理,特殊教育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他还对耳聋儿童、口吃儿童和低能儿童的心理进行了研究。

特殊教育的发展阶段:现代特殊教育体系的形成。

到新中国成立前,共有42所盲聋学校,2380名在校生。旧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仅仅局限于盲聋两类儿童的教育,且盲、聋学校多为私立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于1951年签署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规定设置聋哑、盲人等特种学校,标志着特殊教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尤其是1988年,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新中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从1954年到文革前,前苏联留学生在北京和上海曾进行了弱智教育实验。1979年开始,北京创办了弱智儿童特殊教育班,1983年开始建立首批培智学校。

1985年,很多地区为节约经费,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采取了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特殊教育班的形式;北京、上海等地基于回归主流的教育理念,开始实验普通班级吸纳残疾儿童学习的形式,即后来成为“随班就读”。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发展特殊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1990年开始,为了使农村的弱智孩子能接受教育,在农村也出现了随班就读的安置形式,这种新形式与国际后来提出的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相吻合。之后,中国形成了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多种办学形式。

启示。

理性地对待特殊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形成科学的特殊儿童教育观,保障残疾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恢复、治疗其身心功能,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接近于正常人的生理或心理机能,这是其获得真正发展的途径。

加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与合作,通过家校之间合作来提高社会融合质量;使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和教育。在普通教育班级中进行个别化教育,将特殊教育技术运用于普通教育课程,儿童需求的多样性被最大限度地容纳在普通教育课程中。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虽然迟于欧洲,但对残疾人的认识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和人道主义倾向,其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殊的文化底蕴。特殊教育实践活动与尊重、保护人的基本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

公平、人道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其个性与人格发展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我国综合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特殊教育法规是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有力保障,因此完善特殊教育法规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系列相关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特殊教育条例》、《特殊学校暂行规程》等,推动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法制化进程。但现行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难以适应其发展,表现出某些条款滞后于特殊教育实践,操作性不强,执法的力度不够。因此,应将现代特殊教育理念引入特殊教育法,明确权利与义务的强制性。

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而我国受过专业训练的特殊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我国在1989—2000年的11年时间里下达的特殊教育专项补助款仅为2亿人民币。为此,应当尽可能增加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致力于为障碍者和天才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提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让他们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三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学前美术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解、辅导,学生临摹绘制为主,一幅四开大小、难度适中的简笔彩色画大约需要6个学时才能完成,有的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才能完成作业。这种教学形式费工又费时,会使学生的思想停滞,感觉迟钝,并且极大地浪费原本就很少的课时。现在一般中高档的幼儿园大都已实现电脑设备教学,环境美化也都是用电脑设计、绘制好后喷绘输出,或者采用幼儿园专用环保装饰墙贴,即便一个小小的指示牌都是用电脑雕刻的,既高档、防水,又方便清洁。手工绘制或制作的墙饰时间长了会变色、粘灰、脱落。以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观点和“形准”的评画标准,在快节奏的当下是有待商榷的。教学当随时代,现代幼儿园美术教学多采用电、光、声、影等多媒体综合形式或者在游戏活动中认色知形,很少用粉笔或者颜料手工绘制教学。笔者认为,学前的美术教学若主要以手工绘画和制作为主,是不太可能在极少的课时条件下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也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要拿出三分之一的课时用来开设电脑美术教学外,还要把音乐、舞蹈与电脑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美术游戏活动课程。

二、伊顿12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及电脑绘制。

笔者以学前大专班上的第一堂色彩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步骤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电脑美术教学改革的方法。该教学内容如果按以往的教学模式,先讲解然后手工绘制、填色需要4个课时,而借助电脑教学只需要2个课时就可以完成,可谓事半功倍。学生既学习了色彩知识,又掌握了电脑绘图技能。学习色彩要从认识色相环开始,了解色彩形成的过程,即色彩是怎样从三原色开始,经过不同的组合出现间色、复色,又是怎样排列后形成色相环的,以及色相环对学习色彩具有哪些作用。认清这些问题,学生将会对色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伊顿12色色相环原理。

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itten)是一位瑞士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色彩大师,他设计的12色相环非常鲜明、直观地展示了色彩规律,把本来十分复杂的色彩理论简化得十分通俗,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它的构成原理是由红、黄、蓝三原色开始,两个原色相加出现三个间色,再由一个间色加一个原色出现三个复色,最后形成12色色相环。

2.电脑绘制步骤。

第一,打开coreldrawx4软件(简称cdr),在左边工具箱中选择基本形,在出现的基本形面板中选择梯形,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动画一个正梯形,通过垂直镜像得倒梯形。第二,用挑选工具双击倒梯形,使之成为旋转状,按下键盘上的快捷键ctrl,垂直向下移动旋转轴心。第三,从菜单栏“排列”下的“变换”中选择旋转,在出现的旋转面板的角度框中输入30,点击“应用到再制”11次,得到图6的组合圆形。注意,倒梯形的旋转间距是靠移动旋转轴心的上下调节的,要想将12个倒梯形刚好组成一个圆,需要反复尝试。第四,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先填上红黄蓝三原色,先用挑选工具击活最上面的倒梯形,在调色板中点击黄色即可,图7为填充后的效果。第五,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在黄与红的中间填上间色橙色,在红与蓝中间填上间色紫色,在黄与蓝中间填上间色绿色,是填充后的效果。第六,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在黄与橙的中间填上复色黄橙色,在红与橙中间填上复色红橙色,在红与紫中间填上复色红紫色,在蓝与紫中间填上复色蓝紫色,在蓝与绿中间填上复色蓝绿色,在黄与绿中间填上复色黄绿色。第七,cdr软件的调色技巧:在填复色黄橙色时,先填上黄色,按住键盘上的ctrl键用挑选工具点击调色板中的橙色,即可在黄色中加入橙色,加入的多少与点击的次数有关,以此法依次为其他5种复色点击调色。第八,6个复色填好后,整体观察每个级别的过渡是否自然。如发现有的色过深或者过浅就要进行调整,调整好后用挑选工具框选所有图形,用鼠标右键点击调色板上的“去掉轮廓”按钮完成最后的制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四

(1)家长对孩子的压力。面对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许多家长认为知识就是财富,没有知识就没有同别人竞争的力量和底气。所以家长总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逼迫其努力学习,不能有一丝松懈。家长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错误,但是他们这种极端的做法并不可取,一味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希望孩子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期望,在无形之中给教育者和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学校对孩子们的管理要求越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

(2)幼儿园本身的压力。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第一教育阶段。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开发孩子潜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幼儿教育对培养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教会孩子们如何快乐学习、积极创造、健康生活,为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一些幼儿园不能对孩子的学习做出准确定位,他们认为开展小学化的教育,提前让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小学教师省心,还可以让家长满意,于是这些幼儿园就开始违背教育规律,提前为孩子们灌输一些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幼儿园的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一些家长的要求,于是纷纷把孩子送到这种幼儿园中进行学习,这样就导致没有开展小学化教育的幼儿园生源减少甚至面临倒闭风险。鉴于此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为了生存,也相继开展小学化的幼儿教育。

(3)来自小学的压力。幼儿教育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但是却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现在大部分幼儿园工作者们就开始把教育工作向小学教育靠拢。但是小学教学却没有考虑孩子的入学前状况,不能主动实现与幼儿教育的有效衔接。大部分学校在招收新生时仅仅考虑孩子的读写算能力,认为读写算能力强的孩子素质较高。受到这些方面影响,家长们就失去正确的评判标准,认为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孩子们识字算数才是正规的教育,而那些带孩子做游戏的幼儿园就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五

(1)重视社会舆论引导,渗透科学幼教理念。社会舆论对于一些天才儿童的鼓吹和推崇,使得家长对孩子施以更加盲目的训练方式,只要孩子能获得“天才”称号,家长们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满足。所以家长们对幼儿学前教育更加重视。然而这样的舆论引导,严重影响我国引导学前教育防止小学化倾向的执行能力。科学的学前幼儿教育很难得到家长和幼儿园的认同,研究成果很难得到社会认可,因此就不能发挥其指导性作用。因此,应通过多渠道纠正舆论宣传导向,尽快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清楚认识到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这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2)小学与幼儿园双向对接,规范小学招生程序。只有科学地解决幼儿教育同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好幼儿教育方向,进而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想解决好幼儿教育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政府必须要出台明确的规章制度,不能仅仅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而是要同时对它们进行优化。社会上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就希望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始让孩子们学习各种知识。

因此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国家出台完善的幼小衔接制度:首先,每一所小学都应坚持免考试入学制度,并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严格要求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合理规范小学招生流程,坚决反对围绕小学生招生过程中展开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一系列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其次,低年级小学的课程要与幼儿教育的课程有机衔接,实施“零起点”教育,即把刚入学的孩子当作“零基础”的孩子对待,严格地按照要求,从最基本知识开始安排教学。

(3)严管学前辅导市场,构建学前教育质量监督体系。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很多民办的学前教育学校在逐渐兴起,它们游离于公办幼儿园之外,虽然它们满足了大众对幼儿教育的多样化需要,但是与公办幼儿园比较起来,它们却是游离于国家教育政策之外的一种盈利性机构。目前幼儿教育机构开始兴起,国家对这些教育机构缺少相应的政策管理,导致这些机构鱼龙混杂。为了满足家长们的要求,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就想方设法地向幼儿传授一些不适合幼儿学习的知识,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受家长们的欢迎。一些幼儿园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规模上都达不到要求,例如他们仅仅有一间教室和一些简陋的桌椅,所用的教材也都是分科教材,大多数都是从小学课本中摘抄出来的一些内容。

事实上随着政府对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整治力度逐渐加强,使用小学教材和不规范的课本和辅导资料的现象逐渐减少。但是近年来社会上以“幼小衔接”为由头的各类学前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幼儿园的替代品,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接受小学化教育,反而让孩子在大班或者中班开始转学,开始在民办学前班里学习。短期内,学前班是无法被全面禁止的,只有加强幼儿辅导市场的监督和监管,这样才能够促进幼儿学前教育市场的良性发展。

4结语。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小学化误区,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种趋势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何正确定位学前教育,避免学前教育的小学化,成为当下学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要从其根本原因入手,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有效措施,方能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进而引导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六

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期是孩子的性格、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社会性和认知等的发展的最重要和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够在该时期得到合理、科学的引导、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越早进行教育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个体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特殊儿童的残损和障碍程度来看。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我们都知道,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残疾儿童,其治疗效果就越好,通过早期干预能够降低一些残疾儿童的残损程度,甚至使他们康复,发展成正常儿童一样的水平。同样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训练、教育等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从而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比如,英国有项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语言训练,幼儿园中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小学一年级时降低为二十分之一;母语不是英语的儿童有阅读困难的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到小学一年级降到百分之九。而我国的一些语言训练机构的教育经验也表明,越早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其语言发展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能够帮助减少残疾儿童残疾损害程度,使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和补偿。

2.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

3.从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方面来看。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三、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颖.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2]李鑫宇.有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意义及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1,(22).

[3]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1,(7).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七

xx今年4岁了。这几年也积累了一些育儿心得,以下我就从五方面谈谈自己几年来的育儿心得:

一、先倾听再出主意。

孩子会经历很多“危急时刻”,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忧无虑。不仅要帮孩子走过这段时刻,而且帮助她消化理解害怕、生气、失望、尴尬、伤心这些情绪,对于父母来说是很关键的。先是应该多倾听孩子,确定她的感受,然后再充当军师,这样孩子会学会在困境中和他人沟通,更有自主性。

二、每天都会跟孩子说一次“我爱你”,每天都会给孩子一个拥抱。

我跟好好爸爸约定好,每天都要跟好好说一次“我爱你”,无论是什么时候都行,有时候是她刚睡醒,有时候是晚上要睡觉的时候,有时候是去接她放学的路上。这时候,孩子也会笑眯眯的跟我或者她爸爸说“我也爱你”。我们总认为爱是应该用行动来表示的,但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怎样去表达,我们还是应该要常常虚实结合一下。

三、善用表扬和鼓励。

由于好好吃饭有包饭的习惯,而且吃一口饭要非常久的时间,以至于吃顿饭要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每次喂饭都催她要吃快点,不能慢吞吞的,再后来我就只有夸奖她了,她吃进一口我就表扬一下。可是到现在已经夸成了习惯,她也不以为然,无所谓了。所以,家长一定不要滥用表扬,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类)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好好的胆子不够大,很多时候很多事都不敢尝试。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依赖我们给她做,这样什么事都指望我们怎么行呢?我跟我老公就在很多时候试着鼓励她,她平时在家也喜欢画图画剪纸,可她拿着笔又不知怎么画,于是就老叫“妈妈你给我画”,我就把笔拿在她手上,鼓励她说“你一定会画得比妈妈好”就听了这句话,她会很快的画好。现在她已经会拿着笔没事就画,画圆呀,三角形,还会一一把画的图案剪出来。

四、避免批评和指责。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特别是当已经有人对某件事向她提出批评的时候,再在旁边横加指责,我认为是非常错误的,那样会很伤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时候,就应该心平气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她自己对故事中的行为进行评判,然后将故事中的行为与他的行为进行对比,让她知道自己的过错,最后表扬一番她的长处,告诉她这件事虽然做错了,但是没关系,只要能改正你还是和以前一样棒,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那样不仅使她找回自信,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一定会改正的。

五、让孩子帮忙做事。

平时在家我总是让好好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杂事,有时在我洗东西时,就会让她帮我端只小凳子。这些事可能在我们家长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这种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才能陪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只要我们多留心这种小事,就会让孩子收益一生。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初浅的育儿心得,相信各位家长朋友一定有比我更好的育儿方法。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八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是我国对儿童智力开发的重点基础教育。儿童的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家长及教师的引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促进儿童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完善。由于学龄前儿童正处在人生中智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因此,科学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及家长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儿童的学习模仿能力,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然而学龄前儿童也同样处于心智极不成熟的时期,这时家长及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出现些许差错,都将影响孩子的日后发展,因此只有谨慎对待孩子的学前教育,才能确保孩子心智的正常发展。

学前教育主要针对3-7周岁孩子进行的保育和教育,其思想最早由德国教育家提出并推广,到现在为止,学前教育的思想已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我国也开始了学前教育体系的构建。然而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较晚,国内缺乏专业系统的幼师培训学校,导致我国现有大部分幼师文化素养不足,无法满足儿童在智力发育时期的教育指导需求,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育,也阻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2、我国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作为我国重点的基础教育,由于其发展的时间较晚,而且国内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机构,导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只能根据教师自身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课程过于单一,且缺乏趣味性,降低了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此外,由于我国教育体系为应试体系,因此,国内学前教育机构难免将重心放在儿童的学习成绩上,一味的填鸭式教授儿童书本上刻板的知识,忽略了对儿童想象力及创新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儿童缺乏了自主学习能力,对儿童日后的学习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

学前教育作为对儿童智力开发的一门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将教学重心放在智育教学上,从而忽略了对儿童心理的培养。儿童处在一个心智极不成熟,却最易塑造与发展的敏感时期,过度的智育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儿童的智力,却限制了儿童自身的发展,容易扭曲儿童的学习观,导致儿童为学习而学习,丧失了学习的创新能力,造成儿童日后自身综合素质修养不足,不利于我国的稳定发展。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内缺乏对幼师专业系统能的教学机构,导致国内高品质幼师少之又少,现有多数幼师文化素养不足,而高品质幼师往往被经济实力较强的学前机构聘用,这些机构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但入学费用过高,只有一小部分人群能够承担起这些费用,而其他学前教育机构,由于缺乏资金,无法为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教授课程也过于单一,忽略了对儿童学前的心理教育,限制了儿童心智的发育,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3、我国家长对学前教育认知的误区。

3.1过于关注孩子的知识储备。

忽略孩子的学习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在日后拥有更大的竞争实力,不在学习的起跑线上落后别人,往往会选择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故而家长及幼师在对儿童进行引导教学时,也将重点放在应试方面上,限制儿童喜好玩乐的天性,将儿童禁锢在枯燥的书本中,一味的教授孩子上学的基础知识,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感受,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过度的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儿童在心智发育期只接受填鸭式教育,磨灭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只能做到死记硬背,无法做到融汇贯通,影响儿童日后学习与发展。

3.2为孩子制定过高的标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放在教学事业上,这也就造成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是我国家长的普遍心理,而学前教育恰恰满足了家长的这一心理。因此大部分家长为了自己的心愿,不顾孩子的意愿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同时家长也忽略了儿童的心智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为孩子制定过高的标准,导致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时,学习压力过大,反而阻碍了儿童的智力发展。

3.3国内学前机构大多按小学模式教学。

学前教育时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上学前发展心智水平,让孩子能更好的接受日后的教育。然而国内多数学前机构曲解了学前教育的涵义,将学前教育理解为小学教学的预备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立的课程也多与小学课程相关,过度的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培养,导致孩子心智发育缓慢,对孩子日后求学造成一定的阻碍,失去了学前教育的意义,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4、结语。

学前教育是我国重点的基础教育,受教人群为学龄儿童。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心脑智力发育极不成熟,在进行学前教育时,需要老师及家长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孩子的智力,达到学前教育的目的。然而我国目前学前教育机构并不十分完善,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也过于狭隘,往往造成孩子接受学前教育后,并没有心智上的发展,这不仅造成了家长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妨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对其日后求学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只有纠正人们对学前教育认知的错误观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才能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九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小学化误区,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种趋势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正确定位学前教育,避免学前教育的小学化,成为当下学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展开讨论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以期对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学前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十

首先,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导致有意识的、科学的'家庭教育几乎一片空白。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留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其次,家庭教育环境缺失。外出经商、务工、学习的家庭多半是当地经济萧条、家庭经济贫困、生活困难迫于无奈才背井离乡。外出者中也有一部分通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明显改善了家庭生活状况,而更多的农民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再加上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代养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十一

在学校中,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其他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学校和老师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使得部分老师也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没有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他们也选择了遗弃他人、抵制他人、抵制学习、抵制学校。从目前来看,要解决“留守儿童”这个教育难题,家长、学校、社会就应全部参与进来。这当中,对“留守学生”而言,学校教育的作用会大于其他一般儿童。但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最好不留痕迹,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是一视同仁、没有特殊化的。我认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增加校园的书香气。

多学知识让心灵找到归宿与寄托是对“留守儿童”最好的礼物,可以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为此,学校要加大阅览室和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多订阅一些报刊,多增加阅报栏,在食堂内安装有线电视。学校还可以创办文学社、书法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等,举办元旦晚会、体育运动会、歌手比赛、主持人大赛、演讲大赛等各种有益的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意识到,他们是集体中的一员,没有人把他们当成另类。

3.2再多一点关爱。

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需要他人的关爱与温暖。正因为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能时时得到父母的爱,他们的心灵才会变得更敏感、更脆弱。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努力让他们睡得安心,吃得甜心,学得舒心,玩得开心。教师应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自尊自爱,体谅父母。感恩他人,关注社会。

3.3教育者要时时提醒自己,他们是“留守儿童”

做好“留守儿童”的普查登记工作。各班在新学年学生报到注册时要将他们父母的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各班实行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一帮一”活动。教师多家访,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亲情就在身边。

当然,“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的特殊群体,教育难度很大,我们应该不断摸索,寻找更有效的方法。“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大家都来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十二

结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结构材料或玩具自己动手进行主观建构,从而实现对周围现实的反映。主要种类有积木游戏、积塑游戏、拼图游戏、玩沙玩水玩雪游戏等。它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帮助儿童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并促进儿童发展智力与认知能力。尤其在数学方面,较少有规则约束,幼儿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构思建造,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为学前儿童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构游戏在儿童数学教育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结构游戏有利于培养孩子探究、合作的性格品质。可以使幼儿了解要掌握的“内容”,并将其与课堂活动、课程教授相联系成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结构游戏是幼儿自主活动,更多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在动作基础上让幼儿建构其数学知识,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去体验,并且为其提供合适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我发展。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可以获得数学要素,如空间,几何体等;数学要素又与分类、排序等密切联系,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与学习。首先,结构游戏是幼儿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幼儿有好动的天性,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坐在一堆积木中不停的拼拼、摆摆,入园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对结构游戏由无目的到有目的的拼搭,由自己喜好转变为一种探索的乐趣。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各种材料直接接触,学习了物体的颜色、形状,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特征。在结构游戏中逐步学会区分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其次,结构游戏是生活化的游戏,将其与学前数学教育结合有助于儿童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比如玩沙玩水游戏,儿童用不同形状的器皿盛装水和沙子,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容量的守恒,水和沙子混合后还可进行立体模型的构建,这样幼儿可以通过建构来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最后,结构游戏有助于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发展其思维能力。

幼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符合其年龄特点。好奇心驱使儿童去看、听、做、发现与探索周围的环境,而结构游戏则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种满足其好奇心的可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学者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这样表述:“能从生活与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乐趣。”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结构游戏是发展、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以及数学问题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改进,以更好的促进幼儿园数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结构游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数学兴趣的培养有重要意义。结构游戏也有助于数学意识和数学知识的传播,是数学人才发现的有效途径。结构游戏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结构游戏与枯燥的数学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儿童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结构游戏中的一些建构游戏、角色游戏(象征性游戏)中的数学教育等对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结构游戏并不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唯一,但却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极为有利的数学教育途径。研究结构游戏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对推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十三

大多数“留守儿童”得到的仅是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很多人总是责怪“留守儿童”不好管教,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吗?父母不在他们身边,他们得到了多少关怀与爱?我们又怎能责怪他们的父母呢?他们的父母出门打工,是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主要经济来源。我们有几人对留守儿童是心平气和的?他们一不听话,大多数人就会说:“就是你父母没把你教好!到你父母那去!让他们教你!”这些言语会无形中会伤害孩子。而我们对这些“留守儿童”,可能会睁只眼闭只眼,他父母都管不了他!我们能管多少呢?逐渐就对他们冷漠了。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十四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层面、政府层面的原因。

1.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确的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都很不好;其次,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婆这些祖辈,他们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有的甚至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有限,而且大多数祖辈只关心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忽略心理健康,加之在农村,祖辈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更不能兼顾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社会层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边缘山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不想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日子,他们想带领自己的孩子走出这片穷乡僻壤。因此,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从而使子女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可以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3.学校层面。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但是在偏远的农村,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这一课程,更别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了。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他们渴望在这里收获知识和关爱。而大多数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心和爱护,这也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4.政府层面。

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程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再加上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两地分居”;其次,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忽略了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政府部门的放任不管,让留守儿童在其错误的人生道路上渐行渐远。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复杂综合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家庭和社会都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变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团圆。农民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为了给予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才来到城市打工的。长期与子女分开也让农民工不能全心全意在城市工作,只有改变现在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孩子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促使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健康的成长。其次,对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实行优惠的教育政策。政府应完善和推动有关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政策,特别建立和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

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使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权益。再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切身情况,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小组,制定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各项具体措施并且落实到实处。最后,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既能减少进城务工人员,让子女和父母团圆,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2.注重家庭的亲情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该从家庭抓起。第一、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目前,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有的父母认为,改变家庭经济环境,为孩子提供物质帮助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则认为,只要孩子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都可以最大限度的放纵孩子,不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还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教育孩子,干脆就放任孩子不管。其实,这些都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各种意识形成的初期离开孩子外出打工,孩子缺失父母的早期教育和关爱,因此在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都存在偏差。所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得已必须出门打工,必须增加与子女的联系,不仅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方面,也要着重关心子女的思想情感、心理健康、意识教育等方面;其次,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留守在家的子女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多与监护人联系,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第二、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看管或者寄宿在学校,祖辈由于身体状况、知识水平、生活条件等原因不能照顾到孩子的方方面面。要么放任孩子不管,要么溺爱孩子,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甚至有的祖辈只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方面,而对孩子的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一无所知。寄宿在学校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更是一步步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须为孩子挑选一位合适的监护人。这个监护人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应该对孩子的学业、心理、思想等各个方面负责做到真心关心孩子,补足孩子从父母这里缺失的爱。监护人还应及时与学校、父母联系,了解孩子的一切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3.加强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第一、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学校就成为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农村学校一般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许多留守儿童有了心理问题也无处倾述。所以,学校应建立老师———学生之间的的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上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学生的关心,老师的关爱,最终促进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许多农村学校由于环境艰苦、薪资水平低等等因素,导师学校缺失大量的教师,甚至出现一师教多学科的情况。有的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没有年轻教师加入,导致学校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丧失兴趣。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学生也就不能学到该方面的知识。使得本来就已存在的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学校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传授学生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而且学校应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可能的话,成立专门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第三、健全留守儿童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的家距离学校较远或者没有找到适当的监护人时就会选择寄宿在学校,而在寄宿学校老师就成为了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学校应该建立温暖的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这里有亲入姐妹的同学,有父母般慈爱的老师,使留守儿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十五

摘要:特殊化思想是数学领域的重要思想之一。运用特殊化思想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完全遵守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是数学发现最为关键的渠道。尤其是在运用特殊化思想解答部分数学题目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求解出答案。本文就特殊化数学思想及其应用进行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特殊化;数学思想;应用价值。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十六

摘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催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对其不能搞特殊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但是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须综合治理,方能解决问题。以何种态度对待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大量调查与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良策。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对待留守儿童不宜“特殊化”。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十七

有人说:学生是一艘轮船,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能否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教师起到导航的关键作用。对于学困生就更需要一盏导航的明灯,照亮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而学生学习困难是一个较大的群体,主要包括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和整体性困难学生。但往往有部分所谓的“学困生”,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和行为习惯上的表现较差,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对待“学困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呢?我经过尝试,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学困生,只要我们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关注,关心他们,并且利用班级的整体力量,对他们实行思想教育、跟踪、督促、辅导,给他们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困生一定会取得阶段性的、不同程度的进步。长此以往,最终能够使他们获得成功,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一直以来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对学困生要有热心。

我们平时说的“学困生”,主要是指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表现不好,影响了班集体,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冷落或薄待,因而感到心灰意冷,无心向学,导致各方面表现越来越差。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困生”也是自己的学生,人是需要尊重的,教师要学生尊重,反之,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共同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一般地说,老师比较关心重视品学兼优的学生,其实“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热情关心。作为教师,要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困生”,不要冷落“学困生”,要让“学困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热情关心,感受到被关心温暖,从而鼓起学习的风帆。

如我班的罗俊林同学,由于学习、行为习惯都比较差,受到同学们的冷落,甚至疏远。因此,他无心学习,整天闹事,经常与同学们发生矛盾,成绩越来越差。我觉得他是比较聪明的,只是他的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较差一些而已,只要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用心去学,相信他一定会学得好的。于是,我经常找他谈心,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他学习,经常打电话给他,跟他谈学习、谈将来,谈如何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同时,进行家访,得到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他。这样,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热心,感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慢慢地对学习有了信心。这时,我又发动同学们帮助他,特安排一名学习好的`同学跟他同桌,经常性地帮助他。每当他有的点滴进步,我及时在班上表扬他、鼓励他。这样,他在学习上越来越用功,改变过去那些坏的习惯。后来在水平测试中考出了比较好的成绩,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成绩都比上学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对学困生要有信心。

自信是成就大事最重要的条件。有这样的一句名言:胜利终将属于那些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人。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学困生”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有进步。其次,教师本身要对“学困生”有信心,相信经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加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们一定会有进步。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和长处进行鼓励,让其更加进步。再次,许多“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在心里有自卑感,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这些“学困生”重拾自信,树立信心。在学习上,给予差生更多的帮助,辅导,如课堂上多设一些让差生能够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多让他们做一些较易的练习题,课堂外开小灶,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及时在班上表扬,进行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如上学期我班有陈锋、庄学俞、郑伟杰等几位同学,由于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整天沉默不语。我在一次公开课中,比较多次数地请他们几位学困生来回答基础问题,并且特别表扬了他们,他们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连续以来的数学课上都表现出自信,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渐渐地有了学习的信心,水平测试时发现,他们的成绩显著提高。此外,给“学困生”制定适当的目标,积极鼓励他们去实现。在本学期初,根据本班“学困生”的各自实际情况,我给他们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还设了进步奖。对于每个“学困生”的每个单元测试成绩达到了目标,就给予奖励,即使没有达到,就算有进步,我都给予奖励;同时在班里开展小组学习竞赛,把“学困生”分到各个小组里,定期评出优秀小组,利用集体荣誉激励差生,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三、对学困生要有耐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包括学习成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加上他们的思想情绪反复无常,要转变他们,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教育。当“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作为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当“学困生”做错题时,不能急燥,不要挖苦,要静下心来,耐心地辅导,直到他们学会。在思想上,由于小学生的思想不稳定,变化无常,更需要我们教师耐心地教育。

如我班上的吴礼贤同学,就是典型的变化无常的例子。他性格倔强,好胜,学习缺少耐心,思想表现差,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动辄就发脾气。我经常耐心地找他谈心。利用课余时间(如早读,课间时间)辅导他,让他做一些比较容易做的练习,一点点地教,一次不懂,教二遍,教三遍,直至弄懂为止。注重教他学习的方法,纠正他错误的学习态度,上课让他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常在班上表扬他,还让他负责管理班级午休纪律,使他不断进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级工作也做得比较出色。

四、对学困生要有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在热爱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对“学困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对“学困生”有一颗真诚的“爱心”,这对转化“学困生”有极大的作用。在学习上爱“学困生”,在生活上也要关心“学困生”。让“学困生”体会到:教师这样爱自己,我要用功读书,我要用好的成绩来报答老师对我的受。多关心学生,多为学生想想,多向学生献出点爱心,多沟通与学生的感情,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这种爱不是无目的地“偏爱”,而是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时时刻刻地在关心自己。

如我班有个“学困生”彭乐儿,开学初,纪律比较散慢,学习成绩不好。我就经常利用中午时间辅导她做作业,上课时常让她上黑板演练比较容易做的题目,为她创设成功的机会,在班上表扬他,并且让她担任学校值日生,她觉得自己是一名干部,做什么事情应该要有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在学习上开始用功了,作业也按时完成了,并且比较认真完成。在几次水平测试中,她一次比一次进步,被评为进步奖,在颁奖的那刻,她高兴得热泪盈眶。现在,她的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偏上的稳定状态。

此外,对待“学困生”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要专心听讲,作业要认真书写,学习时要集中精神。同时,教给他们学习方法,让他们感到学有所得,学有进步。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他们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都能够抓住一个契机来重点关心学困生,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学困生良好的个性、排除学困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用心引导他们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所有这些,我们教师将责无旁贷。

学前教育特殊儿童论文(优秀18篇)篇十八

摘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对幼儿的思维认知和个体发展特征为依托实现对幼儿的科学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存在资源利用不足,主体欠缺,实践技能匹配不足的情况,高职高专院校需加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从项目设计、评价反思、媒介传导及交互参与等方面为课程构建优质实践体系,以实现课程改革。

1.专业认知程度低学前教育专业不被学生喜爱和认知。一是很少考生自己主动报考此专业,多数是别的`专业调剂。二是幼儿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偏低,不被人们重视,而且待遇不高。因此,很多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故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学生主动进行的,它们只是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而学习。他们在学校就没有好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将来如何更好地进行幼儿教学这种情况就导致学生小学生在学习时极大的降低学习兴趣,脱离了其现实生活,不能够很好的发展其科学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应该做到在小学生的教育上满足其需求,不超越其现有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安排一些小制作以及小实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的思维与能力。2.教学主体不明确现在提倡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进行引导、监督。可是现在有的课堂,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整节课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安安静静的听,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得师生之间缺少心灵的沟通,语言的交流。教师知识是完善的,但是他讲解的内容学生未必全理解,因为他把每个幼儿都理想化,没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没有让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能肩负起教育幼儿的重任的教师,提升幼教从教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然而从教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升幼教从教能力的最佳途径。目前我校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虽然有实践课程,但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到附近的幼儿园进行课程聆听、观摩。学生只是做观众,并没有真正的进行实践教学。他们学到的知识都是来源于课本,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来投身于幼儿教育就没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他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会“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这样单一的、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不能让他们获取真正的从教能力。

(一)结合理论学习提升科学教育理念。

我们要紧紧围绕课改内容,深深领悟课改精神。以社会需要、人才发展为出发点,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树立超前意识、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科学素养、整体素质以及终身发展。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学习中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并且将课改精神恰当的融入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进行理论的学习的时候,让学生明白高职院校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以前的区别,一是重视培养幼儿情感态度,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注重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取。这样做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乐学、会学、会用,并为其终身发展服务。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幼儿园的学习目标,并不是简单地个别活动所能达成的,而是需要教师课前进行一系列精心设计活动,促使目标的实现。当然也不是教师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从实践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二)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

让学生在高职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学习中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仅仅通过课本知识是无法做到的,这就要求在校期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我校针对学生科学素养较低的状况,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得他们将来成为幼儿教育领域合格的引领者。具体的做法:对课程内容做调整,增加科普类、科学领域、环境创设课等。同时,还要聘请校内相关专业教师、校外相关专家进行科普讲座。倡导每位同学必读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出版社的“幼儿十万个为什么(自然小百科)”和电子版“超有趣幼儿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读物,通过学生课外阅读自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要定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学生竞争意识都特别强,谁都怕落后,都争先恐后的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头脑,提升能力。组织学生离开课堂、走出学校,来到外面进行参观。总之,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增开课程、组织自学、听取讲座、走出学校等渠道,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最主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三)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学科定位,把课程教学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以教材为根本,对案例进行剖析;二是放下课本,走出校园,到幼儿园进行观摩、研讨;三是在学校进行模拟实践。第一种模式,我们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大多数是利用课件来展示案例,学生通过观看案例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结合课本的理论,自己捕捉更多的教学信息,并自己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对于难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避免一言堂,尽量的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活动中;避免教师权威性,尽可能的多听听学生的意见。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只有他们掌握了这种教学模式,将来才能在自己的幼儿教学中采用。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方向---探究式教学。只有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不间断接触,才能使教师更加的了解幼儿的生活脾性,以便于更好的管理以及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教师与幼儿融为一体,共同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事情的原由是因为教师在对于幼儿的指导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开自我,摆脱自己是一名教师的这样一个角色,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与幼儿的科学活动当中去,孩子们自然也就不能够放开的去玩耍,去探究,去培养自己的开创新思维。第二种模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理论讲解的同时,不可偏离案例教学,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到身边的幼儿园去走走、看看。将看到的实际情况和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比照,看看二者的异同,以免今后犯错误。这也是第二种模式的重要所在,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理论的不足之处。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理论中科学活动区的创建、利用等方面涉及的很少,我们通过实践观摩就会发现,活动区的创建对于幼儿科学活动得开展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5]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教基20号,2001.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读书心得体会(优秀17篇)

    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了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和努力,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不断成长。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出色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心得体会是在某项任务

    爱路护路小卫士倡议书(热门20篇)

    范文范本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写作要求,提出好的写作点子并加以转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铁路

    蚂蚁的启示学生(汇总23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个性化的写作风格,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包括了不同主题和风格的作文,可以帮助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教师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蚂蚁搬家三年级(精选17篇)

    优秀作文是对人生、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晶,能够让人受益匪浅。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摘录,它们以不同的主题和形式展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副院长就职表态讲话(实用22篇)

    就职意味着开始一段新的工作生涯,对于新人来说,总结自己的就职经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就职策略,以提高自己的求职成功率。

    酒吧活动方案(优秀16篇)

    活动方案应该具备灵活性和可变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和突发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二、活动地点。立信花园酒店。三、活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心得(热门14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做过的事情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这里有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学会留恋初中(实用15篇)

    在写作文时,我们始终追求着优秀的表达和思维深度。优秀作文是对文笔、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有卓越表现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展示。以下是一

    农产品合作协议(优秀17篇)

    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分享资源和分担责任,实现共同的成就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合作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甲方:代表:地址:电话:乙方:代表:地址: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