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

时间:2023-11-12 作者:紫衣梦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

范本是我们学习写作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要点和结构。范文范本启示录:这些范文范本能够启发你的思维,帮助你发掘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一

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2小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其内容包括: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第1—2题。

2、从课本内容的纵向接洽看,本课一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二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对加法互换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为背面学习加法的轻便算法打好基础。

从课本摆设的局部看,通过p48页例1的现实事例,使学生明白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盘算,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再接洽加法的意义,归纳综合性阐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门的名称,单独提出有关0的加法,提示学生细致。接着,课本借用例1的具方款式,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的笔墨表述情势和字母情势。一方面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3、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1、通过具体实例概括,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2、培养学生的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验算的习惯。

本课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时,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具体实例和线段图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采用了成语故事直观进行教学,呈现符合加法交换律的若干例证,让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通过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一)导入新课。直接切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学习新知(分3个环节)。

第1个环节:学习加法的意义。

1、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

(1)多媒体出示例1。先审题,帮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为理解加法的意义作准备。

(2)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展开讨论,多媒体配合在出示的线段图上演示,使学生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总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在“137+357=494”这个算式中“137”和“357”叫做加数,“494”叫做和。教师分别板书。

3、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集体讨论,再指名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算,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

4、介绍0的加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0的加法的几种情况,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第2个环节:学习加法交换律。

1、多媒体演示方向,指名回答:例1中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板书:357+137=494(千米),再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一方面巩固加法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下面比较两种解法作准备。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得出:137+357=357+137,启发学生说出:把357和137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让学生视察p48两组算式,用不完全归纳的要领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造就学生归纳推理本领。

4、解说加法互换律的字母情势:a+b=b+a,举例阐明a和b可以表现恣意一个学过的整数,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第3个关键:接纳团体训练,指名板演的情势完成p49“做一做”,牢固加法互换律,掌握用加法互换律验算加法的要领。

(三)训练牢固。

凭据课本内容训练:

训练十一第2题。

训练接纳团体训练,指名口答的情势举行。训练是使学生加深对加法互换律的了解,牢固运算纪律,从而造就验算风俗。

(四)全课小结。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二

一、口算。

8125=1-0.48=2.651=0.2500=。

2.54=3225=1216+816=。

二、运用运算定律填空。

0.42.1=○0.4。

(12.34)2.5=○(2.5)。

(8+0.4)25=25+25。

9.8124=(-)124=-。

三、简便计算。

0.125640.681013.265.7-3.260.7。

55.699+55.61.252130.819.625-(4.379+9.625)。

3.425.7+4.33.428.7511-8.759.9212。

四、用数学。

3、张阿姨家平均每月用电25千瓦时,照这样计算,她一年用电多少千瓦时?

4、李叔叔买了25箱饮料,每盒1.7元,一箱有8盒,共需要多少钱?

文档为doc格式。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三

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1、情景创设策略: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论知识与跨越式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自主探究、归纳乘法运算定律。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策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索新知、验证猜想、运用知识的工具,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课堂学习的互动。

3、感受成功策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通过科学的验证确定猜想的成立,感受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注入动力。

4、激趣策略:课件的使用比普通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课堂学习更具趣味性。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理解规律,通过猜测—验证,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2、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教给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比较,还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到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课本。

2、多媒体演示课件:利用图片、文字,创设情景,进行练习环节。

(一)、课前谈话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舒缓紧张环境。

(三)、在发现学习了结合律的规律后,安排了一个及时巩固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所学的规律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巩固。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并能很好的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实用性、有用性的渗入)。

(四)、在探索完乘法结合的规律后,直接引出两组算式,并由此让学生推导、验证出乘法的交换律。这种简约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在乘法结合的理解基础上,并且乘法交换律相对简单易理解。

(五)、最后是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是在学习完这两种规律后,在学生心中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后,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主要是根据认知的特点,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同时也是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方便。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四

《乘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讲授的是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而本节课着重讲授的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是学生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正确的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可以加深学生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在今后进一步的整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实数甚至复数的乘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好乘法交换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

乘法交换律的学习与之前所学的加法交换律类似,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乘法运算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计算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记忆。本节课的讲授应注重从学生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加法交换律,由学生来归纳。

依据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增强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学习,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二)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推导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学法: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这样安排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观察、分析法:观察、分析、概括发现是本节课的亮点,在授课过程中努力体现“观察-初步结论-举例论证-概括规律”的教学流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探究等有效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以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并让学生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指明列式,说明列式依据。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情境来发现数学问题,而且还可以指出列式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同时由学生来观察、分析图中信息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生成原理。

接下来我会通过“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首先尝试发现已知算式之间的联系,大胆提出猜想,得到初步结论,然后进一步发现类似的数学算式也具有这样的等价关系,最后将以上算式的规律抽象概括,并充分利用学生之前所学的加法交换律适时引导概括得出乘法交换律的表示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来发现归纳乘法交换律,对于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难度不大。再加之学生刚结束了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而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有很多相似之处。只要将研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迁移过来,学生就比较容易探究出乘法交换律。

(三)深化原理。

下面我会就学生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和今天的新知识乘法交换律之间进行比较,有利于发现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之间的异同点,实现知识的迁移。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思考,继而由学生来探究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这一环节教师充分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应用原理。

在这一部分我会要求学生用前面所得到的规律来探究变式练习:一道填空题、一道判断题,指名判断并重点指出错误原因来加深学生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完成,可以使每个学生的学生更具活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成就感。

(四)小结作业。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请多个同学谈谈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设计意图:小学的课堂应着重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并能真正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

25×4=4×25。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

以上就是数学经典说课稿《乘法运算定律》,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五

38×48+96。

+999×999。

先读一读、议一议、做一做。

第一个练习。难度不大,只要他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就能直接做,第二个练习,是学生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判断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算定律运用的正确性,第三个练习,需要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先要利用积不变来转换成有相同因数的算式,再利用分配律简便计算。

纵观全课设计,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算定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我想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第一课的内容,通过让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再学习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说学情。

课,不仅在于对教材的把握,还有对学生的研究。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自控力稍差。因此本节课将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数学课堂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牢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为认识、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并在探索过程中掌握本节重难点,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上课我便用多媒体播放有故事“朝三暮四”的情境视频:

同学们,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则小故事我们来看一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位老人,他在家里养了很多很多的猴子。有一年碰上粮食歉收,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地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们听了都高兴了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群猴子其实每天吃到的橡子是一样多的,学生会发现可以用3+4=7(个)也可以4+3=7(个)来表示,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因为3+4=4+3所以两种吃法不同,结果每天吃到的橡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继而引出本节课课题——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猴子相关的内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感受新知。

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

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

若果用算式表示的话即为40+56=96(千米)(板书)“40+56”是用上午骑的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还可以用56+40=96(千米)(板书)“56+40”是用下午骑的56千米加上上午骑的40千米。继而引导学生得出,同样的一个问题,可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板书:56+40=40+56)。

紧跟着我会在再次学生提问,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发现呢?组织学生3分钟时间同桌交流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会得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规律具不具备普遍性呢?在其他的加法算式中是否也是成立的呢?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验证。最后总能得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是成立的,向学过抛出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一般用字母a+b=b+c来进行表示。

以上教学活动采用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的推理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我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以闯关的形式将课本的习题展现在多媒体上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设计能增加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查看他们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我将此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性总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情感性总结,我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交流今天的收获和感受,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重难点突出,能够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算定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我想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加法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第一课的内容,通过让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再学习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节成功的课,不仅在于对教材的把握,还有对学生的研究。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自控力稍差。因此本节课将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数学课堂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牢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编写特点,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为认识、理解加法交换律及其含义,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能抽象、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并在探索过程中掌握本节重难点,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设备,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上课我便用多媒体播放有故事“朝三暮四”的情境视频:

同学们,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则小故事我们来看一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位老人,他在家里养了很多很多的猴子。有一年碰上粮食歉收,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地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们听了都高兴了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群猴子其实每天吃到的橡子是一样多的,学生会发现可以用3+4=7(个)也可以4+3=7(个)来表示,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因为3+4=4+3所以两种吃法不同,结果每天吃到的橡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继而引出本节课课题——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猴子相关的内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感受新知。

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

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

若果用算式表示的话即为40+56=96(千米)(板书)“40+56”是用上午骑的40千米加上下午骑的56千米)还可以用56+40=96(千米)(板书)“56+40”是用下午骑的56千米加上上午骑的40千米。继而引导学生得出,同样的一个问题,可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板书:56+40=40+56)。

紧跟着我会在再次学生提问,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发现呢?组织学生3分钟时间同桌交流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会得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规律具不具备普遍性呢?在其他的加法算式中是否也是成立的呢?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验证。最后总能得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是成立的,向学过抛出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一般用字母a+b=b+c来进行表示。

以上教学活动采用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的推理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我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以闯关的形式将课本的习题展现在多媒体上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设计能增加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查看他们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我将此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性总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情感性总结,我会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会让学生在课下和家长交流今天的收获和感受,从而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一个好的板书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重难点突出,能够对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因此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八

999×27+333×19。

38×48+96。

1999+999×999。

先读一读、议一议、做一做。

第一个练习。难度不大,只要他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就能直接做,第二个练习,是学生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判断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算定律运用的正确性,第三个练习,需要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先要利用积不变来转换成有相同因数的算式,再利用分配律简便计算。

纵观全课设计,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九

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一)口算训练。

课本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二)揭示课题。

上面这组口算25400、425等题目,你认为这些题目还在哪一类计算题中经常出现?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计算练习。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要进一步搞清三个运算定律的意义,并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三)分类练习。

乘法运算定律有哪些?用文字叙述并用字母表示,回答后。

完成书本第二题。

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批改,教师巡回检查。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简便计算。

书本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先观察,提问:这组题目的简便计算要应用什么定律?把。

怎样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中间两题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同桌合作。

(2)应用乘法分配律为主的简便计算。

书本第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观察,根据题目的不同特征,你能把第4题分成不同的几。

类?学生回答,教师板演。同时说明应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特别强调4(2530)不要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题目相混淆,教师补充一道对比题:4(25+30)。

接着由学生按分类的顺序进行计算,完成快的同学自批后再列举同一类中不同形式的题目。

全部学生完成后校对,同时请编题的同学汇报。如;

第一类:24125第二类:9956。

第三类:125(8+10)第四类:19956+56。

每类中各选择1道典的题目,由学生完成。

3、综合练习。

(1)课本第5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先观察、质疑:上面6个题目中你对哪些题目的解法还有。

疑问?同学之间相互质疑、释疑,教师适当引导。然后计算各题。全部学生完成后校对。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333774+113666999999+999。

学生根据板演讲解思路与理由。教师反馈出示1442+1458,思考:把这题改编成第1题的形式。(2821+1458或1442+7116)。

4、应用题。课本第6题。

(四)总结。

(一)作业《作业本》[15]。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十

教材第66~67页运算定律、规律,及其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二第68题。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里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1、口算。

7.2+2.8 42.5 812.5 34

1-0.8 56+44 0.50.2 10-3.7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今天,我们复习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方法。

1、整理运算定律。

(1)出示第66页表格。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板书填表)谁能用数举例并用字母式子来说明加法交换律?(根据口答板书填表)

(2)对下面这些运算定律,大家都能这样举例和用字母表示吗?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2、应用运算定律。

(1)提问:运算定律有什么应用?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这样,就可以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下面就分析一些题里数的特点,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

(2)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出简便计算的依据和为什么这样算。

1、出示第66页最下面两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符号。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指名说一说每个等式表示的意思。

2、提问:你知道减法和除法计算时,哪些情况可以应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吗?指出:计算连减或连除时,如果两个减数先加或两个除数先乘,可以用口算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就可以顺着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反过来看,如果把减去两个数的和转化成连减或者除以两个数的积转化成连除来计算,能直接口算的,可以反过来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看数的特点,再说依据什么来计算的。

4、做练一练第3题。

(1)做加、减式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提问:从这里的计算,你发现什么时候可以用这样的简便算法?加、减接近整十、整百数的时候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指出: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以先看做整十、整日的数计算,然后根据应该加上的数,确定再加上或减去几。

(2)做乘法式题。

出示乘法题,让学生思考怎样算简便。指名口答,老师板书,井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1、说说下面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简便。

0.8+4.6+0.2+5.4 12.5 2.50.84

9.6-5.7+0.4 6.31.4+3.71.4

2599 341-103 418+297

159+102 253-98 490352

2、改错。

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让学生改在课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改正,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这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指出:我们在式题计算时,要注意先看清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果数据符合一些运算定律或规律,能用简便算法时.一般应用简便算法,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6题后五行。

家庭作业:练习十二第8题。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十一

今天盛老师的课让我收获颇丰。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色:

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去计算,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比较,让学生去举例验证,让学生去逐步抽象,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举不完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不完全归纳的思想,体会数学符号感。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我们的课堂只有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思考,静静的思考,然后交流,让学生在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种学习才有意义,才有思维力。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思维活动开展的条件,多途径思考是规律发现的保证。盛老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提出列式计算的几种方法。然后,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几个算式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把特殊的数学现象推广到普遍的数学实事,从而归纳出加法的几个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的发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有特殊到一般,学生在列式、计算、观察、比较、验证中理解和掌握了定律并形成共识。

练习的每一道题设计的比较合理,每一道习题深入钻研,对于重点题目重点分析,丰富学生的认知,整合两种运算律,进行推广应用,体会学习运算律的作用,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整个练习有层次型,有深度,扎实有效。

整个过程,在问题情境中深入,在充分的举例验证中展开,通过多次的对比,逐步抽象出不同等式的共同数学特征,最后在运用中巩固深化了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认识与感悟。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十二

教学的设计是引导学生独立回忆学过的定律以及用字母表示的方法等,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提取,再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引导矫正,促使全体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同步发展:在知识的梳理沟通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评价,比较异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既有自己的自主探索,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交流和评价过程中,既有发现可交流,又有问题可研讨,从而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达到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的目标。但是,在引导过程中,没有大胆地放手的让学生自己完成,大部分知识网络都是老师代替归纳整理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十三

本节课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1)复习运算定律,(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在复习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

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开始时学生对简算还挺感兴趣,毕竟简算可以摆脱那些繁琐的四则混合运算了,也不用竖式计算了,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特别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的最多。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上了这节练习课后,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简便计算的方法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我认为“简便计算”的教学必须遵循“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十四

我一阵欣喜,学生已经学会了接受新知识时把知识延伸开来。虽然打乱了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我马上引导学生一起来总结刚才是如何学习得到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能不能根据刚才举例—观察—归纳—验证的方法来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们马上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验证。在经过短暂的讨论交流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乘法也有交换律,并能举例应用。但说到减法和除法时,有了分歧,开始争论起来。

生1:我认为减法中没有交换律,例如8-5=3,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5-8就不能减了。

生2:可以减得-3(学生已经从课外学到了负数的知识)。

生3:差不一样,所以没有交换律。

这时又有一个同学反驳到8-8=0交换位置后还是8-8=0,我认为减法中有交换律。这时很多同学露出了困惑的神情,到底谁的对呢?短暂的沉默后,马上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减法中必须被减数和减数相同时,才能出现交换位置差相等的情况,这是很特殊的情况。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任何数都可以的,所以减法和除法都没有交换律。我带头为这位同学的发言而鼓掌,更为他们的勇气和智慧而高兴。学生们在争论中解决了问题,从中体验到了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更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习的能力。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十五

本节课是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研讨目的是12月份的“新基础”现场活动的前期随堂课的性质,虽说是随堂课的性质,但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不亚与平时的研讨课,因为本次听课的对象是华师大的吴亚萍教授。之前我好几次也洗耳恭听过她的几次评课,对我的`启发和帮助是非常大的,因此对“新基础”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这次她能听我的随堂课,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正如学校领导所说的那样是对我的课堂教学的把脉与诊断。在《运算定律》这节课备课前拜读了吴教授的《小学数学新视野》,也试图想把新基础的教育理念能体现在这节课中,但是从课堂执行情况看,教学理念的更新不是搬家这样的概念,学习新基础理论也不是一种即兴状态,要想把新基础理念运用到实践上还要*平时的“练功”,那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意识的转变。就目前每个教师已经形成的课堂习惯而言,这样的转变在起始阶段是艰难的。听了吴教授的评课我也了了解自己的上课状态。

对“从容”一词的理解无非停留与遇到紧急的事情冷静、镇定不慌不忙。如果用在教学上,最多是在上课时遇到紧急的情况下也能泰然处之的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要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却是需要这样的“从容”,生怕慌乱情急之中乱了教学次序,然而已有近十年工作时间的我“从容”已不再是一向首要的教学指标了,把“拿什么来从容”应该是我的教学追求的目标。对这一词的理解已经不能停留在教师身体的层面,更应拓展到师生身心合一后的一种从容,是教师能处理各种教学意外后的一种从容,从容的背后反映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能力。

“激情”原本在我眼里那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上课状态,因为那是课文的需要,情感培养的需要,而在数学课上如果把“激情”放在首位的话,有些喧宾夺主的味道,所以几年来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做作情绪本人一直处于不屑一顾的鄙视,长期下来在造成上课“平”的现象。在听了吴教授的评点之后,我非常赞同她提出的关键时刻释放“激情”,能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这节课中,引导学生对规律的验证时,应对突出一些重点的关键词,能帮助学生对规律的验证有一定的指向。只有教师本身积极的投入到教学中,那么学生才有可能对你有一个“热情”的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的学生的思想意识上的回应。

在《小学数学教师》第10期《教师应追回失落的数学素养》一文中谈到了有关数学教师的素养问题,这次吴教授也在评点中谈到了这个问题,看来面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非常关注的问题。数学教师应当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不仅要明了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与作用,精通小学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小学数学内部的系统结构。其中包含四个方面: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

2、抓住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这些亮点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促进学生对新知理解和掌握。

3、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迁移,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进行合理的数学知识迁移,从而为新知的形成成为可能,变繁琐为简单数学知识学习,变枯燥为有趣数学知识学习。

4、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给学生带的绝不仅仅是会解更多的数学题,而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目前作为教师的我只注重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时缺少思考的方面,数学学科质量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做”的过程,忽视了自身“思与行”的反思。

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我眼中无非是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可以了。听了吴教授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阐述后,我觉得“人人都是教育者”这句话的真正理解。作为无论你是哪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因为这是每个教师共同的责任。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改革,从原来关注数学知识的层面向更深的层次开发。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至少还可以提供学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学生具有数学的语言系统;可以提供学生认识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不同路径和独特的视角,使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可以提供学生发现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可以提供学生一种惟有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和体验并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就需要育人的资源,这样的资源来自:

1、以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作为育人资源

2、以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

3、以数学发明的人和历史作为育人资源

4、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作为育人资源

5、以开放的问题设计提升数学教学的育人质量。

一堂短短的35分钟的课,在专家眼里可以发现许多问题,看来作为教师不应该停下学习的脚步,时代的需求远远超过你想象的速度。学习的态度也不能忙于求成,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对内容的本质的理解。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十六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习本节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课后的反思:

一、通过回顾验算的方法来完成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验算就是交换;通过摘苹果来暗示学生凑整可以使运算简便,为学习结合律以及简便运算打下基础。结合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导入新课,寓教于乐,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加法交换律,并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学生由特定的两个加数延伸到任意两个加数,从而引出加法的交换律。

二、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教学中,运算定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十七

计算能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小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小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的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要注意发展小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小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小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觉得非常简单的知识小学生学起来却感到很困难,总是没能达到老师自己想要的效果。

小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而掌握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1、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易混淆

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而在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非常相似,所以导致学生很容易混淆。如:25×7×4时,小学生总是把它当成分配律来计算,变成25×7+25×4或者25×7×25×4,不能理解概念。结合律的概念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对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在做题目时,老是出现错误。尤其乘法分配律是一个特别难理解的一个定律,比较抽象,而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一个过渡时期,因此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总是会忘了后一个数也要和那个数相乘。如:(125+8)×4,他们总是会变成125×4+8。并且特别容易把它与乘法结合律混淆,所以导致教学比较的难。

2、运算中添括号与去括号时,运算符号的改变与不改变分辨不清

如讲括号的作用时,难点是添括号、去括号时括号里边运算符号的变化规律。如:15-4-2=15-(4+2)与20÷4÷5=20÷(4+5),但是很多学生觉得因15+4+2=15+(4+2),所以应该15-4-2=15-(4+2),因为20×4×5=20×(4×5),所以应该20÷4÷5=20÷(4÷5)。这就需要让小学生在充分的计算实践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应该怎样变化,并且知道为什么?因为定律是建立在法则的基础上的。加不加括号,用不用运算定律,最后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条原则是不变的。只有小学生在熟练应用运算定律、括号后,积累了大量计算经验(如:4×25=100)的基础上再教简算才会显的自然、简单。简算是有效利用运算定律,括号使计算变的简单的一种计算技能,有时可直接口算,而不会改变计算结果,运用简算可提高计算速度。简算不单是在做简算题时才用,是可以随时使用的,这一点也应让小学生清楚。

3、运用乘法分配律逆运算易出错

为了计算简便,要灵活运用定律,而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却是一个难点,小学生难以理解。如计算3.4×0.125+4×0.125,本来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可是小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3.4+4.6)×0.125×0.125或者是直接计算,不会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但是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快,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出一些不同等级的题目,可进一步深化,挖掘学生的潜能,可以让学得快的同学拓展思维依次出示:1.25×0.34+4.6+0.125和3.4÷8+4.6×0.125这样,就不会让学得快的学生觉得无聊。还有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小学生都认为:我知道按顺序做是比较方便的,但这样就没有运用运算定律,就不是简便计算!也有的小学生:“我根本没仔细看过题目,因为是简便计算嘛,所以拿上来就运用运算定律。”这种错误是由于小学生不正确的简便意识所造成的,他们认为:简便计算一定要运用运算定律,否则就不是简便计算!

由于不看题,本来直接算括号时,算式会更加的简便,但是有些小学生却认为要用运算定律,式子才会简便。因此利用乘法的分配率,虽然最终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导致算式多走了弯路,反而不简便了。

我们在学习简便计算的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凑整思想”。“凑整”就是利用运算定律凑成整十整百,从而达到使计算简便的效果。但“凑整”必须建立在正确并熟练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地追求“凑整”,一看到可以合成起来凑成整十整百的,就不顾算式的特性,强制性的“凑整”,变成了为“凑整”而“凑整”,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有些题,由于受数字的干扰,小学生容易出现违背运算法则的思想错误,盲目追求“凑整”。

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算定律教学这一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安排的课时较短,内容既少又简单,题也典型,教材只是告诉你教什么内容,并提供范例,发挥都在于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一步一步的来,一条一条的说明。所以,在上课时,检查教学效果发现小学生都掌握的不错,都会运用,可是一到他们自己课外去做时,就不会运用了,因为在前面他们学习了四则运算,从而形成了思维定势,一下子比较难改变过来,还停留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在上课时,由于老师一直在强调所以才会运用,而到了课后没有人跟他们说,就不知道怎么使用了。如:56×37+56×63,他们只会按照以前所学的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去计算,不知道使用简便计算,灵活的运用到课堂中来。小学生很难转变所学的知识,所以导致在教学时比较困难。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十八

“算法易模仿,算理难深入”这是孩子们学习运算是碰到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我们教师教学是面对的棘手问题,今天的主题研讨活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既提供了理论支撑,又有了具体操作的章法可循,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这次活动先由来自北京教科院中心的贾福录老师带来的《“数的运算”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思考》微讲座,然后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运算定律》两个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说课研究,以实例帮助老师们理解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的算理算法。贾老师对运算教学中的“承重墙”和“隔断墙”的区分,让我有了清晰的理解。承重墙“是数学的本质,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运算教学中的”承重墙“是:支撑学生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重要”数学意义”;在运算学习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经验与能力。“隔断墙”是不利于学生知识建构、阻碍学生发展的数学内容及表面形式。运算教学中的“隔断墙”是不同阶段学习的运算法则、运算方法。如:凑十法、破十法、平十法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表面上的不同,体会到本质上的联系,就是打通“隔断墙”。

在《运算定律》单元整体设计中,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了它的内涵和价值,根据前测数据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已有板块很到位。通过对学习本质、学习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列举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编排特点抓住了核心概念,从而设计出匹配的教学目标。在两位老师的解读中,我们深入解读课标、梳理教材中的前位和后位知识,从“积累模型建立的学习经验”和“凸显推理、抽象、建模思维方式的构建”两个方面入手,在问题情境、列式解答、发现规律、举例验证、算理解释、模型表达的过程中实现模型的建构,在探寻规律环节通过四个步骤完整地经历建模的全过程,从学习知识到学习方法,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沟通,真正内化运算的意义。

两位老师进运算定律单元进行了整体设计。他们从单元的内容入手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内容的层次水平和学习要求,清晰的指出了本单元的能力目标。然后分析不同年级的教材找到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发现运算律在运算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基于对学情,教学内容的分析,将本单元的内容打通,将具有相同特点的交换律放在一起研究,把简单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整合在一课时,承载起种子课的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探究的方法,为后面探究其他运算定律做好准备。

这次课程也帮我打通很多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如:数的运算和数的意义其实是不分家的;课标提出的运算能力是正确的进行运算,在传授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加法和减法其实是单位的累加和累减;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时,要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

听了老师们的讲解和专家们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数的运算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更易理解算理,数形结合,抓住认知起点。数运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理解数的核心本质很重要。从生活经验出发,直观教学,理解抽象的内容。用实物教学,以及形象的图片讲解,非常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主动去学。感谢各位老师的经验交流与分享!

通过这次的研讨,在专家老师的解读与分析,让我对数学学科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有所理解承重墙与隔断墙,今后教学实践活动中怎样把握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点间的.联系,采取有效的手段引领孩子们学习数学概念,数学知识,受益匪浅。感谢专家和老师们的干货分享,对我来说是实质性的指导,正如视频所讲,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学生算法容易模仿,算理确是难以理解,今天有了更多的方法来指导我的教学,再次感谢这次活动。

运算定律评课稿(通用19篇)篇十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引导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很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这部分知识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1、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我认为将两课时可以合并为一课时。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但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应用时情况较好,但对两条定律的区分不够明确。于是,在接下来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运算教学时,我出示了大量的习题,分组冲关夺红旗比赛,让学生通过计算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去探讨问题,然后再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直观感知乘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因数位置不变,改变计算顺序,积也不变。这样,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把乘法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心领神会。由此,学生在进行简算过程中,得心应手,不但学得愉快,而且用得灵活,效果较好。

2、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在我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这样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回答问题的面也比较广,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还是掌握较好。

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这样的调整教学效果还不错,我自己认为已基本达到了我课前所设定的目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使得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很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值得注意,应该改进的地方。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音乐教案找小猫范文(18篇)

    大班教案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制定的一份教学计划,能够系统地整合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适用于大班教学的教案样本。

    心理健康班会策划案(专业18篇)

    策划书中应包含项目的详细计划、实施步骤、资源调配和风险管理等部分。在阅读策划书范文时,可以对比不同作者的观点和做法,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大学里,我们的生活

    三好生申请表自我评价(专业23篇)

    自我评价是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是一些自我评价的写作思路和结构,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现将我在近两年来的大学思想。学习。

    广告策划书格式及大全(17篇)

    在广告策划中,市场调研和竞争分析是关键步骤,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差异化的推广优势。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创意广告策划实施过程和效果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启发。1、企业和竞争对

    幼儿园预防踩踏事故应急预案大全(22篇)

    应急预案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和潜在风险,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做出迅速和正确的反应。以下是一些应急预案编写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工作总结心得口水话(专业18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本月工作内容、进展和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写月工作总结而言,范文的参考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一些案例供你参考和学习。20__年是报业

    班主任述职报告汇编(模板19篇)

    述职报告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专业能力,是一种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的表现。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以下几个部门经理的述职报告,或许能给你一些写述职报告的灵感。

    班主任工作总结幼儿园小班下学期(优秀13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不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份反思和改进的重要材料。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倡导文明礼仪,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不经意中,20

    品酒会的主持稿(模板18篇)

    主持词的目的是为了使活动有序进行,确保参与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小编精选了一些颇具创意和亮点的主持词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薪酬管理调查报告范文(17篇)

    调查报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接下来将为大家展示一份全面的调查报告,希望能给您带来启示和思考的机会。内容提要薪酬管理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