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

时间:2023-11-20 作者:QJ墨客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等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一

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它们出自《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一、作者介绍:

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

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

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二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三

课代表:下面挑本课重点注释, 。

生若干回答(流利和速度) 。

师:下面开始抢答。

师:说的非常有道理,很好,能说出理由,这是原则。看第二题。

生2:本题答案是c。本项中的“作”的意思是“奋发,指有所作为”。

师:这道题相对简单,我想就不用老师多解释了。

全体学生:不用。

师:那么,大家看第三题。

师:其他学生有异议吗?没有的话让我们一起看第四题。

生4:本题答案是c。因为本项翻译不够严谨。

师:还有别的的答案吗,没有的话你们赞同那个答案?

全体学生:选a,因为本项中的重点词语的解释出现错误,所以应选a。

师:在完成的过程中,注意书写的规范、端正、整洁。

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查看,了解学生做题过程中的疑难。

下课时,课代表收所有学生的学案。

谢谢大家!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教具:

预习指导:

1.自读两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断句及个别字读音。

2.结合注释,粗识大意。

3.搜集有关孟子及《孟子》的简要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关于西路军胜利的原因的论述,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2)。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二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二遍,再由教师范读课文(5)。

正音:“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u,谷子,与“栗”区别。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问题一二)(10)。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6人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5)。

5.齐读课文(1)。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问题三四五)(6)。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难度较大,教师可视情况作以讲解)。

2.教师巡视解疑,并进行调控。

3.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总结(15)。

附参考答案: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几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1.a类:熟读并诵课文。

2.b类:默写课文。

3.a类:完成《掌握语文》p之。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五

师:同学们,本节我们将继续复习九年级下册古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学们先自主背记本的基础知识,在五分钟之内完成,后有代表挑记。

代表:下面挑本重点注释,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池兵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畎亩。

饿其体肤。

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曾益。

恒过。

征于色。

发于声。

法家。

拂士。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若干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可以证明大家都是经过熟练地背诵,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努力。

师:下面进行合作解疑,老师给出六道选择题,几乎涵盖本的全部内容,希望每个小组都能认真分析,找出答案,五分钟后进行抢答,并且希望每位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能说出选择答案的理由。

师:下面开始抢答。

生1:第一题答案是a。因为b项“德”的意思是仁政,项里“饿”的意思是使……饥饿,d项“过”的意思使犯过失。

师:说的非常有道理,很好,能说出理由,这是原则。看第二题。

生2:本题答案是。本项中的“作”的意思是“奋发,指有所作为”。

师:这道题相对简单,我想就不用老师多解释了。

全体学生:不用。

师:那么,大家看第三题。

生3:本题答案是。本题不是“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而是“从个人再说到国家”。

师:其他学生有异议吗?没有的话让我们一起看第四题。

生4:本题答案是。因为本项翻译不够严谨。

生;;老师,我们组有不同看法。我们组选a,因为本项中的“发”指“被任用”。

师:还有别的的答案吗,没有的话你们赞同那个答案?

全体学生:选a,因为本项中的重点词语的解释出现错误,所以应选a。

师:说的非常好,也说出了理由,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做题的时候,多看重点,找出错误根源,最好能找出充分的依据。接着看第五题。

生6:本题选a。因为《孟子》一书是孟子的弟子及门人编着的,而不是孟子自己编着的。

师:说的好。这时我们应该能联系到孔子,《论语》也不是孔子编着的,而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希望同学们在这个地方不要混淆。另外,同学们还要知道“四书”和“五经”。

师:同学们,通过合理的合作,我们很好完成了本节的第二个任务。相信此时大家对本的知识已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么就让我们进入本节的最后一个环节,开始提升检测。

要求同学们能独立思考,在规定的20分钟时间内完成。下后交与代表处,老师要进行批改和总结。

师:在完成的过程中,注意书写的规范、端正、整洁。

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查看,了解学生做题过程中的疑难。

下时,代表收所有学生的学案。

师总结:同学们在4分钟时间内,能很好的进行自主预习、合作解疑、提升检测,圆满完成了本节的复习任务。相信今后同学们能用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堂。好了,下。

谢谢大家!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六

今天讲了《孟子》二章之后,我静下心来冷静的思索我的教学。

这节课本想向孩子们讲讲得到与失道,忧患与安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可是,讲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失误的地方其实很多。

首先,新课导学过程中的读文和翻译环节,给学生10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这个任务,本以为学生已经预习,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学生预习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一半的组完成,其他组参与度不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太仓促也太粗糙,虽然找学生起来翻译,但可能仍有同学不会翻译。还有几个重点词语没有做强调。

其次,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有点“一手包办”的感觉,没让学生自己探讨,只是结合学案上的几个问题进行思索,显得不够深入。

第三,拓展部分,没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致使拓展没展开,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课下。其实这应该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契机,我有点浪费了。

理念在实践中会不断创新,也会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积极改变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为一个跟得上时代理念的老师。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七

设计思想: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八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复习九年级下册古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学们先自主背记本课的基础知识,在五分钟之内完成,后有课代表挑记。

课代表:下面挑本课重点注释,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池兵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畎亩。

饿其体肤。

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曾益。

恒过。

征于色。

发于声。

法家。

拂士。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若干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可以证明大家都是经过熟练地背诵,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努力。

师:下面进行合作解疑,老师给出六道选择题,几乎涵盖本课的全部内容,希望每个小组都能认真分析,找出答案,五分钟后进行抢答,并且希望每位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能说出选择答案的理由。

师:下面开始抢答。

生1:第一题答案是a。因为b项“德”的意思是仁政,c项里“饿”的意思是使„„饥饿,d项“过”的意思使犯过失。

师:说的非常有道理,很好,能说出理由,这是原则。看第二题。

生2:本题答案是c。本项中的“作”的意思是“奋发,指有所作为”。

师:这道题相对简单,我想就不用老师多解释了。

全体学生:不用。

师:那么,大家看第三题。

生3:本题答案是c。本题不是“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而是“从个人再说到国家”。

师:其他学生有异议吗?没有的话让我们一起看第四题。

生4:本题答案是c。因为本项翻译不够严谨。

生5;;老师,我们组有不同看法。我们组选a,因为本项中的“发”指“被任用”。

师:还有别的的答案吗,没有的话你们赞同那个答案?

全体学生:选a,因为本项中的重点词语的解释出现错误,所以应选a。

师:说的非常好,也说出了理由,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做题的时候,多看重点,找出错误根源,最好能找出充分的依据。接着看第五题。

生6:本题选a。因为《孟子》一书是孟子的弟子及门人编着的,而不是孟子自己编着的。

师:说的好。这时我们应该能联系到孔子,《论语》也不是孔子编着的,而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希望同学们在这个地方不要混淆。另外,同学们还要知道“四书”和“五经”。

师:同学们,通过合理的合作,我们很好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二个任务。相信此时大家对本课的知识已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么就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开始提升检测。

要求同学们能独立思考,在规定的20分钟时间内完成。下课后交与课代表处,老师要进行批改和总结。

师:在完成的过程中,注意书写的规范、端正、整洁。

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查看,了解学生做题过程中的疑难。

下课时,课代表收所有学生的学案。

师总结:同学们在45分钟时间内,能很好的进行自主预习、合作解疑、提升检测,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复习任务。相信今后同学们能用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堂课。好了,下课。

谢谢大家!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九

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十

(1)知识目标:

对本文出现的生字词,掌握其音、形、义;有节奏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

(2)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理解孟子思想主张和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3)德育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崛起成才。

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学习本文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电子白板。

1课时。

1、课前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请学生借阅本文出现的“逆境造就人才”名人书籍,了解他们相关的故事并口述名人故事。

2、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

(1)读准下列字音:傅说胶鬲法家拂士曾益。

(2)注意句子的节奏,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将学生分成八人一组,试疏通文意,合作探究,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4、每组出两名代表,一读一译,教师针对相关问题,作适当指导。特别注意通假字及使动用法。

5、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屏幕出示下列问题)。

(1)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2)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问题有难度,学生讨论回答,锻炼合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优秀生有所提高)。

明确: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摆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磨练。内部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脉络。

内容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本文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成才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十一

上完《〈孟子〉两章》一文后,不能仅停留于对文言知识的把握层面。

所以,我又搜集了一些关于孟子的文章,一方面把学生从一个单元的文言学习的疲劳中解放出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消化文言课文,巩固背诵和积累,同时进行同一主题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以期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课文思想及孟子其人,最后通过写作来巩固这种认知成果。

一、回顾课文内容,思考一下你从孟子身上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孟子舍生取义的选择,义高一切的主张;。

读出了孟子忧生乐死的认识,居安思危的清醒。

(以上的总结还可完善,下同)。

由此,你又联想到了些什么?由此展开学生由此及彼的想象能力训练,结合平时的所见所读想,或补充,或论证,这样为“引-议-联-结”的作文结构训练做些扎实的引导,可以以《由孟子的xx(思想、主张)想到的》为题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有话可说,这样才能写出一些内容充实、有一定思想性的作品来。我想,这样的引导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读出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以民为本的可贵。

这样再结合从课文中所领悟的孟子的思想或精神,形成三个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把这些句子作为议论文写作的分论点,让学生分别从这些方面去搜集材料或直接引用教材中的素材去进行分析论证,让学生掌握另一种文章写作结构,让学生的论证思路通过这种结构清晰地展示出来,最后形成学生的一种基本的结构文章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公文(也就是常常要老师或其他人员所写的年终总结、质量分析、个人述职之类的文章)写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十二

教学方法。

自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参考对译: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熟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复述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了解孟子运用譬喻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有了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相信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学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有关内容,更应该受到鼓励。此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二)通假字是文言文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此题是本单元惟一一个有关通假字方面的练习。此题所选的通假字涉及本单元已学过的.几篇课文。具体参考答案为:

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通“猝”,突然。

2.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通“犹”,犹如,好像。

3.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说,通“悦”,喜悦,高兴。

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5.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田,通“畋”,打猎。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探究学习: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学习: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探究学习: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探究学习: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5.文中出现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探究学习: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

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

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十三

学习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掌握理解“舍生取义”的意思。

学习重点:全文字、词含义,全文大意。

学习难点: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提问有关孟子的资料和字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二、展示目标(如上)。

三、学习新知: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3、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课文分析。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近、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对于广大的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来说,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孟子是讲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这样便于读者的理解。这种写法也为同学们今后写议论文提供了经验。

4、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5、练习背诵课文。

四、小结:

内容和孟子思想。

五、作业:

默写课文和练习册内容。

板书设计:

熊掌。

舍鱼。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十四

教学目的:

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一、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二、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课型:精读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广大的就是孟子。现在,我们就通过连续两篇课文来学习一下孟子这位名人。”

2、简介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3、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

4、联系课后练习一,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节奏。然后有气势地齐读课文。

5、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的意思。重点词句:天时,地利,人和;环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分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分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再次齐读课文,感觉课文的气势。分析为什么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文辞铺张扬厉,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8、联系历史和生活,通过列举实例,理解作者的观点。如三国,抗日战争,运动会等等。

9、学生力争当堂背诵课文。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亚圣

天时 地利 人和

排比 对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教师范读第二篇课文,学生正音。

2、简介课文开头引用的典故。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4、分组讨论全文大意。教师讲解重点语句:苦其心志,动心忍性。困于心。

5、完成课后练习二,明确两文结构的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7、熟读课文,力争当堂背诵。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个人 治国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十五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体肤经受饿瘦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途径)来让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在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之后人们才会明白,(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十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十七

(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

(三)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三、布置作业。

(一)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师生齐读课文。

五、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十八

1.了解有关孟子及其《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比、反衬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4.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教课时数】:2棵树【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毛主席曾用“愚公移山”教育过全党;谈到文艺方针时,又提出了“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大家知道是指各种花卉,那么大家知道“百家”是指哪百家吗?对,它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种流派,它们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儒家一位集大成者孟子的两篇文章《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新课讲解:

《富贵不能淫》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与儿子!’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的,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百里奚是从市井之间被举用的。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入侵者,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沉迷安乐使人萎靡死亡。课堂小结:《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义正言辞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陈述六个出身贫贱却成就不平凡的名人的示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十九

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三、背景介绍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五、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活动)

六、作业:

搜集关于《孟子》的内容与故事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二十

这段时间以来,繁杂的琐事竟使我在教学上疏于反思,今天讲了这节课之后,我静下心来冷静的思索我的教学。

这节课本想借这次四川地震的灾难向孩子们讲讲得到与失道,忧患与安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可是,讲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失误的地方其实很多。

首先,新课导学过程中的读文和翻译环节,给学生10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这个任务,本以为学生已经预习,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学生预习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一半的组完成,其他组参与度不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太仓促也太粗糙,虽然找学生起来翻译,但可能仍有同学不会翻译。还有几个重点词语没有做强调。

其次,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有点“一手包办”的感觉,没让学生自己探讨,只是结合学案上的几个问题进行思索,显得不够深入。第三,拓展部分,没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致使拓展没展开,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课下。其实这应该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契机,我有点浪费了。

另外,在教学理念方面仍然滞后,还是在“放手给学生”方面做得太保守,自己太想面面俱到了,也正是什么也掌握不好的一个原因。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养成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

理念在实践中会不断创新,也会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积极改变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为一个跟得上时代理念的老师。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二十一

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舍鱼而取熊掌(乡为身死而不受)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我何加焉,对。

3、得。

二者不可得兼(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表修饰。

表转折。

表并列。

表顺承。

得,得到,拥有通“德”,感激。

为了,表目的。

动词,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采用。

5、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结构助词的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6、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7、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8、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结构助词,无实义。

生命。

保全生命。

通“欤”,语气词。

动词,给。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为。

9、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

得之则生。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如果。

10、可以。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可以用来是亦不可以已乎能够。

11、者。

二、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三、古今异义。

1、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2、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道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3、反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通假字。

1、曾,通“增”,增加。

2、衡,通“横”,梗塞,不顺。

3、拂,通“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必先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劳其筋骨。

忍:使......坚韧动心忍性。

乱:使......受到阻扰。行拂乱其所为。

动词用作状语:

入:在国内。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在国外。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名词用作动词:

过:犯错人恒过。

三、特殊句式。

1、舜发于畎亩之中“于畎亩之中”为状语应译在“发”之前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2、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2、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选拔,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3、士。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4、于。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从困于心,衡于虑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

5、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表顺承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才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翻译】先前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些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国恒亡。

1、《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于忧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最新孟子二章教案(专业22篇)篇二十二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掌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一起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五、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写出文章结构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七、处置课后习题。

八、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熊掌

舍鱼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幼儿园小班第二学期保教工作总结(专业15篇)

    在幼儿园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从失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接下来是一些幼儿园工作总结的模板,可以为大家提供写作思路和参考。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

    2023年大学生党员党史教育心得体会(优秀19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对党员参与群众工作和社会实践的心得与感受。接下来是一些党员心得体会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要时刻保

    2023年师德师风工作汇报(热门22篇)

    工作汇报可以激励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看看这些工作汇报范文,你会发现一些写作和表达的技巧和窍门。成员:李晓霞赵飞霞李学军、各学科教师组

    最新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书样本(热门21篇)

    各种合同样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适应各行各业的要求。在下面,我们为大家收集了一些行业内常用的合同范本,供大家参考和使用。邮码:_________。电话:__

    最新肿瘤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8篇)

    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总结下来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最后,以下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激情

    最新减肥心得体会经验(通用12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提炼重点,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哺乳期是新妈妈们为了宝宝健

    2023年培训常规心得体会和方法(热门19篇)

    通过培训心得体会的撰写,可以使培训效果更为深入和持久。在下面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作者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常规培训是每位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经常参与的

    最新神笔马良的读后感读后感范文(18篇)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人物命运的反思,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也能有所启示。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读了《神笔马良》我有感受。下面我

    2023年迎新生晚会结束语主持词(精选18篇)

    主持词是开场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整个活动增加仪式感。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天的活动能够给我们带来意义深远的启示与收获!男:青春是梦的起点,有梦才有目标,有梦才可

    最新露营活动策划游戏(专业19篇)

    活动策划需要对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确定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活动策划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