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GZ才子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课程设计能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一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例1及例2。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引导学生讨论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同学们踊跃发言。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vp和v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vp则v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vq则v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

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期待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

断它们的真假.,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二

1.教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照本宣科,不加分析的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感觉有点看电影。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不要大包大揽,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多边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个性思维积极活跃,人格发展自然和谐。

2.学生要转变学法,主动出击。鉴于目前的教学实际,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渗透了民主平等、自然和谐的教学思想,注重自主合作与探究生成,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参与的时间明显增多,老师们能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形式多样。让学生主动站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上台演排,让学生间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知识的生成。

3.课堂要形式多样,追求高效。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数学课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在内容上,新课程注意把算法的内容和思想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44页。——《实习作业》。本节课程体现数学文化的特色,学生通过了解函数的发展历史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在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对函数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新的学习方式带给他们的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该内容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44页。学生第一次完成《实习作业》,积极性高,有热情和新鲜感,但缺乏经验,所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体现教师的“导演”角色。特别在分组时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成绩的好坏、家庭有无电脑、男女生比例、口头表达能力等),选题时,各组之间尽量不要重复,尽量多地选不同的题目,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共享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的熏陶。

三、设计思想。

《标准》强调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体现数学的文化的价值。数学教育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理性精神,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以及数学文明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品尝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3、在合作形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实践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函数在数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

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准备】。

1、分组:4~6人为一个实习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教师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位学生都参加。

2、选题:根据个人兴趣初步确定实习作业的题目。教师应该到各组中去了解选题情况,尽量多地选择不同的题目。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四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2)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及其证明。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前边学习了如何根据所给条件求出直线方程的方法,看下面问题:

问:说出过点(2,1),斜率为2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答:直线方程是,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肯定学生回答,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表述。再看一个问题:

问:求出过点,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答:直线方程是(或其它形式),也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肯定学生回答后强调“也是二元一次方程,都是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启发:你在想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谈谈?各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边评价边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认识统一到如下问题:

【问题1】“任意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自己先研究研究,也可以小组研究,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或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教师组织开展集体讨论。首先让学生陈述解决思路或解决方案:

思路一:…。

思路二:…。

教师组织评价,确定最优方案(其它待课下研究)如下:

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线的位置有两种可能,即斜率存在或不存在。

当存在时,直线的截距也一定存在,直线的方程可表示为,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当不存在时,直线的方程可表示为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学生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上点的坐标形式,与其它直线上点的坐标形式没有任何区别,根据直线方程的概念,方程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因此把它看成形如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

综合两种情况,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

至此,我们的问题1就解决了。简单点说就是:直线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而且这个方程一定可以表示成或的形式,准确地说应该是“要么形如这样,要么形如这样的方程”。

同学们注意:这样表达起来是不是很啰嗦,能不能有一个更好的表达?

学生们不难得出:二者可以概括为统一的形式。

这样上边的结论可以表述如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形如(其中、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

启发:任何一条直线都有这种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觉得还有什么与之相关的问题呢?

【问题2】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吗?

师生共同讨论,评价不同思路,达成共识:

(1)当时,方程可化为。

这是表示斜率为、在轴上的截距为的直线。

(2)当时,由于、不同时为0,必有,方程可化为。

这表示一条与轴垂直的直线。

因此,得到结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为方便,我们把(其中不同时为0)称作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合理。

【动画演示】。

演示“直线各参数”文件,体会任何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至此,我们的第二个问题也圆满解决,而且我们还发现上述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大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个大问题揭示了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同时,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对直线特殊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且抽象的层次越高越简洁,我们还体会到了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关系。

(三)练习巩固、总结提高、板书和作业等环节的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五

合理制定三维目标,明确重点与难点。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学生要知道、了解、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目标和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实现数学科学中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战胜困难的精神、认识数学之美感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有机地融合、渗透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合理地制订三维目标,注意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相辅相成。所谓重点,指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新知识,即联动全局,带动全面的重要之点,是学生认知发生转折与质变的地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谓难点是一节课中学习起来最困难的地方,是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知识跨越最大的地方,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中的重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倒序相加法”。只有合理制订三维目标和确定好重点与难点,才能围绕三维目标和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制定出出色的教学设计。

创设生活情景,使数学生活化。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提高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学生学习数学能力。

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使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能把新知识巧妙地溶于生活情境中,那将会是学生非常欢迎的,一旦接受也会被牢固掌握。而现代教学手段比以往更容易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再现或模拟于课堂。因此,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课堂效果一定会很好。用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教师要敢于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比如在引入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提出:建造一座大楼,怎样才能使墙面与地面垂直呢?学生很快会联想到建筑工人常常用一端系着铅锤的细绳让其垂直地面,并以这根绳子为参照,看看所砌的墙是否经过这条细绳。然后问:为什么若墙面经过这条绳子,所砌的墙就与地面垂直呢?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门板与地面的位置关系,它们是否垂直?转动门扇是否还与地面保持垂直,奇怪吗?为什么?到底隐藏着数学上的什么奥秘?由这些亲切真实情景,导出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就水到渠成了。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六

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多媒体电脑和诸如《几何画板》、《几何画王》、《几何专家》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例如,在上“棱柱和异面直线”课时,我们指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和上述课件,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数学实验,探讨上述问题。

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尤其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实验情景、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数学定理的证明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巧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投入感。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我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使之成为数学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周围。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课程标准》在综合实践的教学建议部分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

要求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并依据所收集的数据展开讨论。其程序是:(1)作为家庭作业提出此问题;(2)学生自主进行统计活动;(3)请某学生在课堂上对结果做现场统计(列出统计表,老师也把自己的统计结果融入其中);(4)统计分析(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全班一周丢弃塑料袋情况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描述和评价);(5)结合问题情境深入领会有关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含义,并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统计量来表示同一问题的必要性;(6)问题自然延伸(计算这些袋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先估计一个袋的污染,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计算推及到一周呢?一年呢?全校同学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就会污染整个学校呢?)。由此例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着学生日常生活来展开的,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关系,朴素的问题情境自然让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以让他们真正应用数学,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七

首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抛物线的知识时,可以这样导入:让学生回想一下打篮球的情景,由于场地限制,在课堂上可以用乒乓球代替篮球,做投篮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篮球(乒乓球)落地时的轨迹,在学生积极参讨论时,引入抛物线的知识。在导入中联系实际生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进行导入。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都与数学史相关,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课堂导入时可以从这一点入手,先通过提问或者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等,引起学生的敬佩和仰慕之情,然后引入相关的数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期待下展开数学教学,无疑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在具体的操作环节,教师要注意导入方式的多样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使用。

做好课堂提问设计。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因此,教师提问的问题不能是单调、重复的,而应该是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步步深入。最重要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师不仅应该了解教材,并且要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使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数学水平是不同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教师要注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并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促进每个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

其次,课堂提问的方式要多样化。如同教学方式需要多样化一样,提问的方式也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否则,无论教师设计的问题多么巧妙,学生也会感到厌烦。根据问题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问可以是直接问答;可以是导思式;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思考的开端,对于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懂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八

1、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

2、通过利用测量活动的结果,形成“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3、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2学情分析。

我对五年级6班的25人进行了前测:。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以及用分数表示度量结果的情况。

调研题目:请你用纸条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表示出它的结果,并说明你测量的过程。

调研结果: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会表示结果但没有人能够说明测量过程。说明学生没有用单位度量的意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学生会表示结果,会利用表示,而不是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要想让学生能够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就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需要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用单位测量的过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用单位进行度量的意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1、回忆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办?用什么作单位?

2、如果用1米长的纸条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行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用尺子测量长度为切入点,有刻度可以准确测量,没有刻度能不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2【活动】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创造三分之一。

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文件袋的长,看看你能表示出它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能够选取合适的单位,体会单位的固定性,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今后的生活实际,使其更具实用性。)。

(二)活动二:创造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分数单位。

小组合作,再次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课桌上三条边的长度,完成小组学习单。

1、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测量要求:

(1)请把选取的单位涂上颜色。

(2)利用你找到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2、小组交流。

整理本组测量结果。

如何找到测量单位?如何利用测量单位进行测量?

3、全班交流汇报。

4、像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动脑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明白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分数单位的重要意义。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5、完善“分数墙”。

观察分数单位,发现并完善“分数墙”。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感受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数单位与“1”之间,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3【活动】总结。

谈谈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九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我园课题研究《智育爱》中的《分类游戏》这节课,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制定出符合幼儿发展的目标;运用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和ipad的游戏功能,通过多次情景化的活动引导幼儿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类。从而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我班幼儿处于中班阶段,部分幼儿有简单的分类经验,但是对双维度的分类接触的很少。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设计了这次活动。通过层层递进的分类游戏提升幼儿的分类经验,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事物的的差异。

2、鼓励幼儿尝试学习按一至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3、体验分类游戏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事物的的差异。

难点:鼓励幼儿尝试学习按一至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简单分类的经验。

物质准备:课件,操作单,不同颜色的衣服和头饰。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带领幼儿玩电子互动地面游戏《打地鼠》,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观察图片,简单分类。

2、教师播放白板课件,利用聚光灯的功能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猜想后教师退出聚光灯。

4、师:啊,真是小老鼠的家,在它家里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

摆放?

6、幼儿观察讨论后一名幼儿到白板上操作,其他幼儿利用ipad帮助小老鼠摆鞋子。

7、教师根据幼儿情况观察指导。

(三)观察图片,复杂分类。

1、师:鼠妈妈要带小老鼠去游玩,因为孩子很多,所以要分坐几辆车,小朋友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颜色的汽车和哪些司机。

2、幼儿观察大胆表述。

3、教师讲解坐车的规则:小老鼠穿xx颜色的衣服,身上有yy小司机的标志,就坐yy小司机开的xx颜色的汽车。教师结合白板课件反复讲解游戏规则。

4、一名幼儿到白板上操作,其他幼儿利用ipad进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5、教师利用白板小结活动结果,对了播放鼓掌声,错了播放哭声。

(四)操作活动,巩固分类。

1、师:嘟嘟嘟,小老鼠们坐着车来到了科技管的儿童乐园,工作人员提出了一项任务“搭建城堡”。

2、小朋友们观察城堡房顶和房间的颜色,寻找房间颜色和房顶颜色的分类组合来搭建城堡。

3、教师讲解搭建规则后幼儿操作。

4、一名幼儿到白板上操作,其他幼儿利用操作单进行活动。

(五)游戏活动:小老鼠找朋友。

1、幼儿头戴不同颜色的老鼠头饰,身穿不同颜色服装。教师利用白板播放音乐,音乐一停,出现一个小人,幼儿穿的衣服和戴的头饰和白板上的小人相同的抱在一起。反复听音乐游戏。

(六)活动延伸:将本节课的内容发布到安康家园网或新浪博客,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帮助幼儿练习分类。

活动总结。

在这次数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了白板的拖拽、声音动画链接、聚光灯、画笔等功能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通过多个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交流――感知――操作,了解、感知从简单分类到复杂分分类的过程,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成果,整个活动充满了自然、和谐、创造、快乐。幼儿在积极有效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幼儿变被动学为自主学,变接受性学为发现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很好地达成了目标。

不足之处:在活动之后我们发现了不足,教师在给予幼儿玩小老鼠找朋友游戏时,时间不充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周全细致地考虑,继续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十

1)。

2)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2、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

2)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

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

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1、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之前也刚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

2、学习需要分析:

1.课前复习。

1)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复习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2.情景导入。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十一

教学过程:

刚才老师教大家折纸的时候,用到了一个词,谁知道?

生1:1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1分钟,1分钟有多少,能干什么。

课件出示钟表:

师:谁知道有关1分钟的哪些知识?

生1:16秒。

生2:60秒。

师:谁能告诉我哪个是分针?

师:分针走1格是1分种,那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远呢?

生3:60格。

师:那1分钟到底有多长啊?感受下。(课件演示)。

谈感受:

生1:我觉得有点长。

生2:我也觉得很长。

生3:我觉得很短。

生4:很快。

师:有的觉得长,有的觉得短,……。

测一测1分钟内自己的脉搏。

汇报:

生1:60(板书)。

生2:97(板书)。

生3:88(板书)。

生4:12。

师:老师帮你测一测。只测10秒就能推出。78下。(学生:啊?)。

生5:96下。(板书)。

生6:70下。(板书)。

师:根据这些数字,你能估计其他同学的心跳大约在多少下吗?

生1:90。

生2:60。

生3:80。

小结:每个的…………不一样,所以心跳也不一样。

师:老师带来了一组活动,活动内容:

计算拍球数小棒读字画画。

要求:每小组选择一项内容进行活动。并记录下相应的次数。

汇报:

生1:我拍了122。

生2:我拍了50个。

生3:我小棒数了50个。

生4:我小棒数了30个。

生5:我1分钟读66个字。

将活动记录下来:(课件出示表格,当场填入数字)。

拍球。

活动内容。

组员代号。

结果。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

师:我能看出,1号1分钟拍90个,我能推算出2分钟拍几个。

提问:4号2分钟大约能拍几个?

做实验:1分钟你能写多少个字?

先估计:

生1:50个。

生2:30个。

生3:90个。

验证到底写几个(课件出示要写的字)。

学生开始写。

汇报:

生1:我猜想的是10个字,我写的就是10个字。

生2:我猜的是30个字,只写了13个字。

师:刚才猜90个字的同学呢?

生3:我也只写了十几个字。

通过刚才的体验,你有什么感想?

生1:只会说是没有用的,得做出来。

师:你能猜测2分钟写多少个字吗?

师: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吗?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十二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1)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设计意图]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问题6】例1的讲解。同学们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问题7】例2的讲解。请同学们思考课本第6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问题8】请同学们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内容?有什么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学习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布置作业。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十四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

(2)已知动点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万能(优秀15篇)篇十五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钟面,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60小格。

2.掌握读取时间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中,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2.感悟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守时和惜时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2.理解1时等于60分,掌握“几时几分”这种读取时间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读出钟面时间。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钟面、学生自带闹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故事引入。

小朋友,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上一次小白兔输得很不服气,于是它约小乌龟到绿树成阴的圆形运动场来比赛,看谁先跑完一圈,还请小红当裁判。它们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小红一说开始,它们跑起来。

2.提出问题。

(1)它们所跑的路程一样长吗?

(2)他们所用的时间相同吗?

3.引出“钟表”

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这样的赛跑。钟表有什么用呢?它能帮助我们认识时间,每天我们都离不开时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

(二)认识钟面。

2.得出结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为5小格,一共是60小格。钟面上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三)认识时。

3.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四)认识分。

1.媒体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2.启发提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

3.得出结论: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

(五)感受一分钟。

1.活动:通过读、写、算、数等活动,亲身体验一分钟的时间观念。

电脑计时,学生分组操作,第一组:读课文;第二组:写字;第三组:口算;第四组:数数。一分钟结束后,提问:

(1)一分钟读多少字?(统一读一篇课文)。

(2)一分钟写多少字?(统一抄写字)。

(3)一分钟做多少口算?(预先印好题)。

(4)一分钟数多少个数?

每组推荐二人汇报。

2.教师总结:一分钟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一分钟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六)认识时、分关系。

1.导入:刚才的时间大家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时和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分组活动:学生拿出准备的小闹钟,拨一拨,看一看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大格,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结论:时针走了一大格,即1时。

提问:谁知道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

结论:60分。

结论:1时=60分。

(七)读写时间。

1.启发提问:(出示学具钟面)有时时针不是正好指着几时,应该如何表示时间?

2.师生共同总结读写时间的方法:

要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

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方法,是几时几分,就写几时几分;第二种是像电子表那样,就两个小圆点把左边的时和右边的分隔开。有几时就写几再打两个小圆点写右边的分。需要注意的是表示分的数字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比如,9时5分,不满10分,我们就先写0再写5。

(八)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要下课了,你知道这节数学课多长时间吗?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老师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珍惜每一分钟,让生命更有价值。

时间悄然流逝,守时和惜时是一个人可贵的品质。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时间的读写方法,更要注重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其珍惜时间的意识。

相关范文推荐

    hr绩效管理工作总结大全(17篇)

    月工作总结是我们对自己努力和付出的一种正向反馈,可以增强工作的成就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良好的月工作总结成为了职场人士必备的技能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

    协会法人述职报告(专业18篇)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工作挑战,现在是时候撰写述职报告来总结一下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通过学习这些范文,大家能够写出高

    宣传工作个人总结范文(16篇)

    利用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将经验进行沉淀,便于今后的复盘、学习和实践应用。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彩片段,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平安创建活动开展以来,特别

    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初心演讲稿(通用18篇)

    演讲稿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阅读这些范文时,请大家注意其中的优点和亮点,以便能在自己的演讲中加以借鉴和提升。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银行客户经理个人工作总结报告范文(13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总结出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为将来的工作提供参考。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2xx年各项工作基本

    农业银行工作证明表范文(19篇)

    银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钱庄和寺院储蓄,如中国古代的钱庄和欧洲的圣殿骑士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银行总结,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参考。英国大使馆签证处:兹证明__

    体育教师实习鉴定内容(实用12篇)

    实习鉴定是对实习期间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下面是一些实习鉴定中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首先,在体育课方面,我积

    药店药品自查报告(模板17篇)

    自查报告是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所做的事情进行梳理和总结的方式。想要了解如何写一份出色的自查报告吗?不妨看看下面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成功经验。x零售药店一贯能坚持执行《

    供电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汇报(通用19篇)

    工作汇报可以记录下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方便今后查阅和借鉴。下面是一份以往同事的工作汇报,通过学习他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写出自己的汇报。

    琐记读后感(模板22篇)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思想的交流,写下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记录和思考。接下来请欣赏一些读后感范文,相信它们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领悟。《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