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

时间:2023-11-02 作者:薇儿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

教学计划还可以与其他教育教学资源相结合,如教学设备、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源等。通过研究和分析他人的教学计划,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陆游的《示儿》。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

生:介绍。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课件)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1177年,陆游《关山月》一诗中写道: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二、1192年,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诗人一心向往报效祖国,英勇杀敌的情怀。

三、1193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对收复失地的盼望。

四、1210年,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下了相当于遗嘱的绝笔《示儿》。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示儿》。

一)初读诗文,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生:先自读,再齐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给大家范读一遍。

生:指名读。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理解诗意。(课件出示相关释义)。

课件出示: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但:只。北定中原日: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阿日子。(多媒体出示,结合地图演示“北定”)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日子。

生:交流合作,理解诗意。

师:指名解释。诗里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

生:“悲”。

师:为什么“悲”,用原诗回答?

生:齐答“不见九州同”。

师:介绍当时局面。出示课件:(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中原,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报国,这种状况持续了95年。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

师:下面谁能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对祖国统一的牵挂。

生:指名读。后齐读。

二)再读诗文,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

出示“悲凉”的意思:悲哀,凄凉。

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为收复失地而奋斗终生,但临死也不能看到“九州同”。诗人死不瞑目,内心悲凉万分。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二

——南宋陆游。

其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其一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其二。

得道如良贾,深藏要若无。

冶金宁辄跃?韫玉忌轻沽。

儒术今方裂,吾家学本孤。

汝曹能念此,努力共枝梧。

其三。

斥逐襆被归,招唤振衣起。

此是鄙夫事,学者那得尔。

前年还东时,指心誓江水。

亦知食不足,但有饿而死。

小儿教汝书,不用日十纸。

字字讲声形,仍要身践履。

果能称善人,便可老乡里。

勿言五鼎养,肉食吾所鄙。

其四。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

食尝甘脱粟,起不待鸣鸡。

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

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鉏犁。

其五。

文能换骨余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

齿豁头童方悟此,乃翁见事可怜迟!

其六。

舍东已种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

早茶采尽晚茶出,小麦方秀大麦黄。

老夫一饱手扪腹,不复举首号苍苍。

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

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

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

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三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七、默写这首诗。

(学生互相检查)。

遗恨不见九州同。

示儿。

遗愿王师北定。

教学后记:

《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一、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上课伊始,让学生初读诗文后,教师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时局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导致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诗人陆游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时,已经85岁高龄了,但“北定中原”、“还我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胜利和祖国的统一,对光复中原,洗雪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要求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读诗文,琢磨首句,体会诗人的“悲凉”心情指导学生再读诗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让学生了解这一句表明作者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朗读时,“死”字应读得急促,很快地带出“去”字,以显示诗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读得强劲有力,以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让学生再读诗文,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进行精读、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诗意是作者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四、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对本诗的最后两句,应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来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的统一。朗读此句时,在重音读了“王师”二字后,即以流畅而充满信心的语调,以及较快的速度朗读完全句,句尾的“日”应稍微上扬延长,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使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儿辈们的嘱咐:家祭的时候,你们一定不要忘记把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朗读时,“无忘”要读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强力度,适当延长,以表达诗人不忘中原光复的强烈感情。“乃翁”要读得庄重沉稳。使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四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陆游卒于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这首《示儿》诗是他临终前写的,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干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分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著。这从他的大量诗篇,可以看得出来;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强烈感染。

南宋初年屡挫金兵的宗泽,在临终时,也念念不忘恢复大业,曾连呼“渡河”者三。徐伯龄在《蟬精雋》中称赞陆游的《示儿》诗说:“较之宗泽三呼渡河之心,何以异哉!”这一评语看到了这首诗有其悲中见壮的色彩。诗人在他的有生之年内,时时刻刻都以收复中原为念,到他写这首诗时知道再也不能实现这一愿望了,这不能不使他心怀沉痛之情,发为悲怆之音。但在同时,他又满怀信心,坚信最后一定有“北定中原”之一日。因此,这首诗的一个值得重视的特色是寓壮怀于悲痛之中,其基调并不低沉。

从语言看,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含和蓄积的感情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贺贻孙在《诗筏》中就说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可泣鬼神”。这说明,凡真情流露之作,本来是用不着借助于文字渲染的,越朴素、越平淡,反而更能示其感情的真挚。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五

年代:宋作者: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名家评析。

宋·梅尧臣《六一诗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明·徐伯龄《蟑精焦》:“较之宗泽三呼渡河之心。何以异哉!”

明·胡应麟《诗薮》:“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

清·贺贻孙《诗笺》:“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4]。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陈友冰、杨福生《宋代绝句赏析》:“诗的三、四两句来了个大幅度的时空跳跃,由生前突然转为死后,由悲愤转为希望。”

姚奠中《唐宋绝句选注析》:“二句‘但’字一转,引出‘不见九州同’,突出一个‘悲’字。”

后世影响。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其他评述陆诗,特别提到《示儿》诗,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具有宗泽“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此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写:“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

历代爱国诗中,朱自清先生特别推崇《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六

示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诗翁陆游有六子一女,他热爱子女,常常写诗劝勉和教育他们如何做人。

其中教育子女要爱国,这是陆游诗教的主要基调。“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陆游临终前的《示儿》诗,是诗人教育子女的绝唱。

“闻义贵与徙,见贤思与齐。食尝甘脱粟,起不待鸡鸣。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锄犁。”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示儿》诗,诗中要求子女在道德修养上要高标准,在生活待遇上应低要求。

此外,陆游还写诗指导子女如何学习。例如《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子聿是陆游最小的儿子,诗翁教导他做学问要从小狠下功夫,竭尽全力,坚持不懈,同时更要注意亲自实践,这样才能有所收益和成就。

晚年休闲在家的陆游,在一首长达三十二行的《送子龙赴吉州掾》诗中,告诫为吏的二儿子要为官清廉自守(“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要过清贫生活(“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趾”)等等。

陆游的诗教同他的身教一样,行之有效。他83岁那年,濠州(今安徽凤阳)受到金兵的进攻,当时在那里任通判的长子,直接参加了抗金斗争。陆游“出仕三十年,不殖一产金”,先后当了三十年的官,不增加一点私自的金钱财产。同样,他的四个出仕的儿子,都能为官清廉,替老百姓办实事。陆游晚年闲居山阴时,生活清淡贫困,足见其言行一致,为子女作出了榜样。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七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亲。

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名句赏析——“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全诗文字质朴自然,情感沉痛真挚,催人泪下,表现了作者相信恢复中原大好河山的壮志一定能够实现。

宋·梅尧臣《六一诗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明·徐伯龄《蟑精焦》:“较之宗泽三呼渡河之心。何以异哉!”

明·胡应麟《诗薮》:“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

清·贺贻孙《诗笺》:“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4]。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陈友冰、杨福生《宋代绝句赏析》:“诗的三、四两句来了个大幅度的时空跳跃,由生前突然转为死后,由悲愤转为希望。”

姚奠中《唐宋绝句选注析》:“二句‘但’字一转,引出‘不见九州同’,突出一个‘悲’字。”

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春,江南阴雨绵绵,牵惹得人心浮气躁。重病缠身已有数月的陆游,今天突然有了精神。他让儿子拿来纸笔,支撑着身子,缓慢而有力地写着《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徐徐放下笔,眼神一散,合上了双眼—这位被后世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爱国诗人走完了八十五年的坎坷道路,带着深深的遗憾和对统一祖国的无限期望,辞别了人世。这篇伟作,也成了诗人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心灵的绝笔。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15)。陆游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年代。北宋灭亡后,以宋高宗为代表的南宋统治者,在女真族奴隶主建立的金国威迫下,屈膝求和,偏安江南一隅,过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奢侈生活。而人民,不论是身居北方还是生长在南宋,包括有民族气节的士大夫阶层,都不甘心当牛做马,主张奋起抗争。

因此,坚持抗金,反对投降,拯斯民于水火之中,使祖国再归统一,就成了时代的政治主题和文学创作主题。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一个积极主战的爱国知识分子,与其往来的也都是一些爱国志士。他们每论国事,“未尝不相与流涕哀恸”,“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生活的陆游,年十二能诗文,二十岁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之志。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应锁厅试,取第一。次年,礼部复试,又名在前列。其时,权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应试,位在陆游后。对此,秦桧十分恼怒,以“喜论恢复”为由将其黜免,并祸及考官。遭受挫折的陆游回归故里,不仅未因此颓废,反而更加努力读兵书,习剑法,为建功立业做准备。在《夜读兵书》中,他真实地表达了这种感情:“孤灯耿霜夕,穷心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恥复守妻孥。”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终于步人仕途,出任福建宁德县主簿。

此后,随着主战主和两派在政治风云中的变换,他宦海沉浮,时而“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被重用;时而因反对“招权植党”,“鼓唱是非”,力说“用兵”而罢黜;有时又被指斥为“不拘礼法”、“嘲咏风月”而遭非议。他辗转浙江、福建、江苏、江西等地,一度还到过川陕抗金前线,得到四川宣抚史王炎的信用。在那里,他为统一祖国事业献身,戎装仗剑,在军前驰骋。兴奋地说:“会看金鼓从天下,且用关中作根本。”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他再次被罢斥。从此以后,直到逝世,他除一年去杭州主修孝宗、光宗实录外,再未被起用,在山阴三山故居过着“食且不继”的窘迫生活。

陆游是人民的诗人,不论在哪里任职,他都极大地关注着人民的疾苦。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立即组织舟船载米救济灾民,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严川(今浙江建德),由于他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民爱戴,为他立碑纪念。陆游深知人民生活的艰辛,力主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在《上殿劄子》中说:“观今日之患,莫大于民贫;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他吁请朝廷节省开支:“量人而用,量用而取,可蠲者蠲,可省者省。”可惜,这些为民请命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他人攻汗为对皇上的污蔑。

晚年,他“身杂老农间”,与老农、绩女、牧竖、樵童,山民相往来。他认为’‘农功最大”,’‘忠言乃在里闾间”,可是农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记老农语》中,陆游真实地记录了这一生活情景:“霜清枫叶照溪赤,风起寒鸦半天黑,鱼破车水人竭作,麦垅翻泥牛尽力。碓春玉粒恰输租,篮挈黄鸡还作贷。归来糠栖常不餍,终岁辛劳亦何得?虽然君恩乌可忘,为农力耕自其职。百钱布被可过冬,但愿时清无盗贼。”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人,不论何时,不论何种境况,诗人吹奏的都是爱国志士的进军号。即使在贫困撩倒之中,他仍然高唱战士之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风雨大作》其二)这种强烈情感,使他在八十二岁高龄还“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使他弥留之际写出千古绝唱《示儿》。

他渴望统一,深刻地反映了金国统治者对人民的荼毒:“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沉痛地表达了那里人民盼望收复的愿望:“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贵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诗人强烈的愤恨心情,还表现在他对投降派的妥协退让、排斥抗战将领、贻误国事罪恶的指斥上。如在《夜读范致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泪。感其事,作绝句》中,他写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寄意恢复”的诗篇,为什么在当时就受到一切爱国者和广大人民的欢迎;也不难理解他“为时而作”的言行,为什么一再受到妥协派的排挤和打击。与其同时代的著名学者朱熹曾为他鸣不平说:“恐不合作此好事,罚令不得做好官也。”这是十分中肯的评论。

陆游曾自况说:“忧国复忧民。”爱国与爱民在陆游身上是一致的`。他为政时关心人民;他写诗时也把饱满激情倾注在人民那里。他写终年不得休息的农民劳动:“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禾亢,牛领疮见背,叱叱犹夜耕。”写南宋社会贫富的悬殊:“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写官府和地主对农民的掠夺:.‘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谁能脱。”写农村风光习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秋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叩门。”(《游西山村》)他对人民的情、意、爱,都溶化于诗句中,使人们读后深深感到他与人民的亲与近。

陆游的诗以其高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技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时人将他比作李白,称之为“小李白”;也有人把他比作杜甫,誉之为一代“诗史”。清人赵翼在《瓯北涛话》中评论陆游时说,陆诗题材丰富,“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剪裁人诗”。这是准确的。在陆游的笔下,万事万物,万种情丝,都化作了美的形象。他本人对诗的创作有明确的态度、认为诗歌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抱儿戏态度。

陆游《宗史》有传。史称他“才气超逸,尤长于诗。”现存诗9300首。他的作品传世的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八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自己。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九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品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作品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作品鉴赏。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后世影响。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其他评述陆诗,特别提到《示儿》诗,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具有宗泽“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此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写:“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

历代爱国诗中,朱自清先生特别推崇《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十

每每读起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我的心里总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分。短短四句话,却强烈地表达了陆游那炽热的爱国情怀。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28个字,字字珠玑,发自诗人肺腑,真挚感人。“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出了陆游在弥留之际,却还依然为祖国的安危、建设着想,表现出他执着而强烈的爱国热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可以看出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他并不怕死,只是为不能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而悲伤,可见陆游是一个十分爱国的诗人。

古往今来,像陆游这样的爱国人士还有很多。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为我国航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来往;宋代岳飞,儿时母亲就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他牢记心头,最后为抗击金兵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代。

俗话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先人们都这么爱国,何况我们这些后来人呢?如果没有这些爱国人士,哪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因为他们的存在,祖国才变得繁荣富强。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黑暗走向光明,让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这一代孩子生长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一定要向爱国志士们学习,勤奋学好每一门功课,争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十一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词释义。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亲。

古诗今译。

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名句赏析——“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全诗文字质朴自然,情感沉痛真挚,催人泪下,表现了作者相信恢复中原大好河山的壮志一定能够实现。

名家评析。

宋·梅尧臣《六一诗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明·徐伯龄《蟑精焦》:“较之宗泽三呼渡河之心。何以异哉!”

明·胡应麟《诗薮》:“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每读此未尝不为滴泪也。”

清·贺贻孙《诗笺》:“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4]。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陈友冰、杨福生《宋代绝句赏析》:“诗的三、四两句来了个大幅度的时空跳跃,由生前突然转为死后,由悲愤转为希望。”

姚奠中《唐宋绝句选注析》:“二句‘但’字一转,引出‘不见九州同’,突出一个‘悲’字。”

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春,江南阴雨绵绵,牵惹得人心浮气躁。重病缠身已有数月的陆游,今天突然有了精神。他让儿子拿来纸笔,支撑着身子,缓慢而有力地写着《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徐徐放下笔,眼神一散,合上了双眼—这位被后世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爱国诗人走完了八十五年的坎坷道路,带着深深的遗憾和对统一祖国的无限期望,辞别了人世。这篇伟作,也成了诗人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心灵的绝笔。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15)。陆游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年代。北宋灭亡后,以宋高宗为代表的南宋统治者,在女真族奴隶主建立的金国威迫下,屈膝求和,偏安江南一隅,过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奢侈生活。而人民,不论是身居北方还是生长在南宋,包括有民族气节的士大夫阶层,都不甘心当牛做马,主张奋起抗争。

因此,坚持抗金,反对投降,拯斯民于水火之中,使祖国再归统一,就成了时代的政治主题和文学创作主题。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一个积极主战的爱国知识分子,与其往来的也都是一些爱国志士。他们每论国事,“未尝不相与流涕哀恸”,“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生活的陆游,年十二能诗文,二十岁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之志。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应锁厅试,取第一。次年,礼部复试,又名在前列。其时,权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应试,位在陆游后。对此,秦桧十分恼怒,以“喜论恢复”为由将其黜免,并祸及考官。遭受挫折的陆游回归故里,不仅未因此颓废,反而更加努力读兵书,习剑法,为建功立业做准备。在《夜读兵书》中,他真实地表达了这种感情:“孤灯耿霜夕,穷心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恥复守妻孥。”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终于步人仕途,出任福建宁德县主簿。

此后,随着主战主和两派在政治风云中的变换,他宦海沉浮,时而“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被重用;时而因反对“招权植党”,“鼓唱是非”,力说“用兵”而罢黜;有时又被指斥为“不拘礼法”、“嘲咏风月”而遭非议。他辗转浙江、福建、江苏、江西等地,一度还到过川陕抗金前线,得到四川宣抚史王炎的信用。在那里,他为统一祖国事业献身,戎装仗剑,在军前驰骋。兴奋地说:“会看金鼓从天下,且用关中作根本。”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他再次被罢斥。从此以后,直到逝世,他除一年去杭州主修孝宗、光宗实录外,再未被起用,在山阴三山故居过着“食且不继”的窘迫生活。

陆游是人民的诗人,不论在哪里任职,他都极大地关注着人民的疾苦。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立即组织舟船载米救济灾民,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严川(今浙江建德),由于他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民爱戴,为他立碑纪念。陆游深知人民生活的艰辛,力主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在《上殿劄子》中说:“观今日之患,莫大于民贫;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他吁请朝廷节省开支:“量人而用,量用而取,可蠲者蠲,可省者省。”可惜,这些为民请命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他人攻汗为对皇上的污蔑。

晚年,他“身杂老农间”,与老农、绩女、牧竖、樵童,山民相往来。他认为’‘农功最大”,’‘忠言乃在里闾间”,可是农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记老农语》中,陆游真实地记录了这一生活情景:“霜清枫叶照溪赤,风起寒鸦半天黑,鱼破车水人竭作,麦垅翻泥牛尽力。碓春玉粒恰输租,篮挈黄鸡还作贷。归来糠栖常不餍,终岁辛劳亦何得?虽然君恩乌可忘,为农力耕自其职。百钱布被可过冬,但愿时清无盗贼。”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人,不论何时,不论何种境况,诗人吹奏的都是爱国志士的进军号。即使在贫困撩倒之中,他仍然高唱战士之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风雨大作》其二)这种强烈情感,使他在八十二岁高龄还“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使他弥留之际写出千古绝唱《示儿》。

他渴望统一,深刻地反映了金国统治者对人民的荼毒:“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沉痛地表达了那里人民盼望收复的愿望:“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贵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诗人强烈的愤恨心情,还表现在他对投降派的妥协退让、排斥抗战将领、贻误国事罪恶的指斥上。如在《夜读范致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泪。感其事,作绝句》中,他写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寄意恢复”的诗篇,为什么在当时就受到一切爱国者和广大人民的欢迎;也不难理解他“为时而作”的'言行,为什么一再受到妥协派的排挤和打击。与其同时代的著名学者朱熹曾为他鸣不平说:“恐不合作此好事,罚令不得做好官也。”这是十分中肯的评论。

陆游曾自况说:“忧国复忧民。”爱国与爱民在陆游身上是一致的。他为政时关心人民;他写诗时也把饱满激情倾注在人民那里。他写终年不得休息的农民劳动:“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禾亢,牛领疮见背,叱叱犹夜耕。”写南宋社会贫富的悬殊:“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写官府和地主对农民的掠夺:.‘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谁能脱。”写农村风光习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秋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叩门。”(《游西山村》)他对人民的情、意、爱,都溶化于诗句中,使人们读后深深感到他与人民的亲与近。

陆游的诗以其高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技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时人将他比作李白,称之为“小李白”;也有人把他比作杜甫,誉之为一代“诗史”。清人赵翼在《瓯北涛话》中评论陆游时说,陆诗题材丰富,“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剪裁人诗”。这是准确的。在陆游的笔下,万事万物,万种情丝,都化作了美的形象。他本人对诗的创作有明确的态度、认为诗歌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抱儿戏态度。

陆游《宗史》有传。史称他“才气超逸,尤长于诗。”现存诗9300首。他的作品传世的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十二

陆游是我国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最近我学习了他的一首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的大意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心痛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这首诗是陆游八十九岁高龄,重病在床时写给儿子的诀别诗,也是遗嘱。人死之后,本应无牵无挂了,但诗人偏偏“但悲不见九州同”。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他不悲;即将与家人永别,他也不悲;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才是他心中唯一悲伤的事情。这其中既充满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又包含对屈辱求和的南宋王朝的不满和谴责。这种拳拳爱国之心,殷殷爱民之情,感天动地,催人泪下,又令人振奋。

正是这千千万万爱国人士,用他们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激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的'颂歌。

热门陆游示儿教学设计大全(13篇)篇十三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家祭无忘告乃翁”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其他评述陆诗,特别提到《示儿》诗,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具有宗泽“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此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写:“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

历代爱国诗中,朱自清先生特别推崇《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申请补办公章申请书范文(15篇)

    在撰写申请书时,需要认真考虑申请的目的和自己的优势,并且针对性地进行论述和说明。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申请书。盖章日期:备注:

    优质加强使命担当心得体会范文(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方向。接下来是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发展,

    2023年村一改两为五做到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心得体会的撰写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成长的动力和热情。这里列举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村一改两为五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要农村改革政策。

    实用离婚协议书赔偿(案例19篇)

    离婚协议的签订应该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和条件,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最终协议的合理性。欢迎大家查阅下面整理的离婚协议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业手工社团活动方案大全(17篇)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社团活动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文的分享,能够激发同学们对社团活动的兴

    优质男女双方离婚协议书有效(案例16篇)

    撰写离婚协议时,建议请咨询专业律师或婚姻家庭法律服务机构,以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下面是一些实际案例中的离婚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了解离婚协议的表述方

    精选公共机构节能情况自查报告(汇总19篇)

    通过撰写自查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方式,进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写好自己的报告,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2023年茶产品加工合作协议书范文(18篇)

    通过合作可以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合作关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合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专业医护人员实话实说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写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状况和情感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样文,为我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医护人员作为社会责任感极

    优质退出机制协议书(通用23篇)

    10.合同协议的变更和解除必须经过双方的协商和一致同意。合同协议范本中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具体地理解和应用合同的要素。丙方: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