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

时间:2023-10-27 作者:笔砚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

范文范本是对优秀作品的总结和概括,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范文范本,寻找灵感和素材。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一

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莲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年少时写的一首《如梦令》,词里描写了李清照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欢乐愉快的少女时期生活,词里描绘了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活泼而富有情趣。真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轻快的节拍感,毫不掩饰地传达出作者开朗愉快的心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醉花阴》,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李清照闺中的寂寞和离情别意,是抒写闺情的名篇。她在词里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但这种感情思想,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礼义教条,受到当时社会的责难。正因为如此,才体现了这首词的思想价值所在,反映了李清照纯真无邪的思想情感。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族戴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写这首《永遇乐》和《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时,李清照已连续遭受到靖康之难以来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长期的流亡生活,使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篇非常凄楚动人。《永遇乐》表现了作者在元宵佳节的融和天气中,她想到的却是可能到来的风雨,曾经的中州盛日,更忖托出现今的憔悴。说明她在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对现实所怀有深深的忧虑。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问天宇,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渔家傲》是李清照晚年写的词,寄托了她“梦魂归帝所”的幻想和“路长嗟日暮”的感慨,她用《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苏轼“我欲乘风归去”的语意,流露了她无家可归的痛苦心情,同时表达她要求摆脱现实的苦闷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读李清照的词,感受李清照的心路历程,觉得李清照就是我们身边可敬可亲的朋友。她处于士大夫大力倡导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宋代,但她并没有屈服。在早年她献诗夫君赵明诚的父亲,那是当朝的赵丞相,说他“炙手可热心可寒”,南渡后,她更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诗句鞭挞南宋统治集团那些见了敌人就知道逃跑的人物。她没有半点一般封建社会妇女的自卑感。

李清照在艺术上也有很多的独创性,《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舴艋轻舟反忖心情的沉重。《永遇乐》以别人的笑语烘托自己的抑郁寡欢,《声声慢》一开始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形容她孤寂无依的处境。她的词语言明白如话,较少粉饰,流转如珠,富有声调美。她不仅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人品纯真善良,不仅具有婉约派的词风而且兼有豪放派风格,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二

李清照,金朝末年女词人,其优美的词风和切实的艺术风格备受赞誉。其作品中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她的情感和才华。本文将探讨李清照的诗词风格以及她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词风特点。

李清照的词风清新脱俗,常运用对比手法以抒发情感,如“断肠人在天涯”、“满目山河空念远”等。她还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切实性,如在《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个场景只有她自己的经历才会如此真切,读者也可以通过词语中的细节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另外,她的词歌言简意赅,浅显易懂,易于传唱和理解。

第三段:心得与感悟。

李清照的作品中充满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理解。如在《声声慢·丙辰中秋》中,唱出了对流离之人的牵挂和思念;在《如梦令》中,表达了对青春的怀旧与追忆。同时,她也表现出对人生的独特认知,如在《如是》中写道:“岁岁年年看花落,恨自是,能多少。”这句简短的词语深刻地反映出了她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和感慨。

第四段:时代背景。

李清照生活在宋朝末年,此时社会风云变幻,贞观之治日益衰落,战乱频繁,人民生活愈发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清照的作品充满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在《点绛唇》中写到“望君容易得,惜我心无他。”这句话中表现了李清照的女性特色和自立意识。

第五段:结语。

李清照的作品深受百姓喜爱,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她的词歌,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寄托了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认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她的作品中寻找到珍贵的灵感与启示,去探索生命的真谛。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三

翻译: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夜晚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一般的通行本作“晚”。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理解。这里既写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着”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瘐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者愁如江如海,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四

宋词,和唐诗一样,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现存二万首上下的宋词中,佳作无数,词人也不少,但出于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女词人却不多,能写出流芳之作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无疑,李清照是杰出的。李清照用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感受,为后世留下不少传世名篇。后世研究李清照的学者不少,从现存的一百多篇李清照研究论文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涉及《声声慢》;在现存二万首左右的宋词中,虽然不能说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最好,但可以说它是全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的词篇之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写的名篇之一。(也有人说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南渡是李清照生活逆转的分水岭,靖康之变后,金兵南侵,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因为祸不单行: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流丽,乐观活泼,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丈夫安葬以后,她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此后的李清照成为一名寡妇,一直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一、叠字运用造出奇创意。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回溯李清照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寻寻觅觅”,是说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想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而“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孤独寡欢的气氛所包围,感到“凄凄惨惨戚戚”。象这样使用叠字,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李清照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后世的词话家都赞赏她这样创造性地使用叠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徐釚的《词苑丛谈》中评道:“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二、层层渲染抒悲凄之情,

接下来一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说的是什么季节?一般人习惯用这句话来形容早春天气,李清照在这里写得却是秋天的早晨。朝阳初出,故曰“乍暖”;晓寒犹重,故曰“还寒”。“最难将息”是“最难调养、休息”的意思。此句与上文“寻寻觅觅”呼应,说明自己从一清早就不知如何是好。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人们认为此词是写李清照在“黄昏”时一段时间的感受。因“晓”字与“黄昏”相抵牾,即便是《词综》及其前后的约十几种版本都作“晓”字,也未引起应有注意。但俞平伯、吴小如等专家均认为应作“晓”,因为此词写的是一整天的事,并非一晚的事,“晓来风急”正与“乍暖还寒”相合。而且古人有晨起于卯时饮酒的习惯,叫做“扶头卯酒”。秦观有一句词叫做“晓风力暴”(《迎春乐》词,《淮海词》卷一)。李清照的“晓来风急”,是否受到秦句的启发虽难以断言,而秦、李二句均与《诗·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句有关,却是可以肯定的。关于此篇的题旨有两种说法,一是《诗序》所说:“《终风》,卫庄姜伤已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二是《诗集传》云:“庄公之为人,狂荡暴疾,庄姜盖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终风且暴’为比。”且不说此二解本身是否有牵强之处,李清照在此化用这个典故,与自己的身世则极为吻合。见于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十四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是高宗赵构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四十九岁,再嫁张汝舟不久与之离异后所作。启中有句云:“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这就是说李清照再嫁后,受到张汝舟的肆意打骂和虐待。启中又云:“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捫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这里当是指李清照因婚变、诉讼之事受到时人毁谤,哀求綦崇礼,为她止谤恢复名誉。李清照的这段经历,与庄姜颇有相似之处,亦与庄姜一样,以晓风为比。又因在当时看来,李清照和庄姜的这一隐衷可能被认为是不名誉的,所以她在词中暗用其典,以致使后人难以解开这个谜。再从训访方面看,“终风且暴”,《传》曰:“暴,疾也。”《疏》:“《释天》云:‘日出而风曰暴。’孙炎曰:‘阴云不兴而大风暴起,然则为风之暴疾。’故云疾也。”意思很明白,“日出而风曰暴”,“暴”又作“疾”解,那么“暴”也就是“晓来风急”的意思。这个典故运用得很有工夫。说它是大匠运斤,也不过分。

“雁过也“三句,是说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这句中最受称道的是“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这个字古人称其“绝妙”(《词菁》卷二),又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词笔,殆间气也。”(《白雨斋词话》卷七引张正夫语)等等。其实这个字之所以十分难得,还是因为李清照写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据载,李清照结婚不久,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丧夫后更是茕独栖惶,几十年来,李清照不知孤零零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所以对“黑”字有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李清照大半生所受的煎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刘体仁在《七颂堂随笔》评道:“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3、以声摹情展乐章之美。

综观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前人一致赞赏李清照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都不如李清照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4、血泪交迸蕴破碎心声。

当然,衡量一篇作品的高低优劣,还离不开对其思想内容的具体分析。以往在相当一部分有关《声声慢》的评述中,存在着对其思想内容的过多挑剔或否定,与对其艺术形式高度赞赏的尖锐矛盾。对这首词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性予以高度评价是必要的,但如果贬低了其思想性则又是失算的。思想性一词已经不新鲜了,今天假若继续使用这个词时,似不必专以某一作品所达到的所谓思想高度,或它的李清照所隶属的阶级、阶层及其世界观如何,定其高低。不错,在《声声慢》里,听不到有论者所要求于它的“时代号角”的战斗声响,听到的倒是令人“伤心”的雁叫和雨打秋桐的凄厉之声;看到的不是李清照于“黄昏”之时,象抗金志士们那样“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词),而是一个蹙额敛眉的已老徐娘独酌难敌风寒的“淡酒”,以及满地憔悴的黄花、雨中飘零的桐叶;李清照自身也不是象“亘古男儿一放翁”那样的好汉,倒曾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贵家子弟”——礼部员外郎的女儿和权相的儿媳。然而,事物的这种固定的属性,往往难以说明事物的本身,至少是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事物的动态及其复杂的内部结构。所以,读这首词,首先应克服那种机械的查阶级定成分的做法。对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身分、有才学,抑或品貌端正的女子来说,她的思想愈有光彩,举动愈是正义、大胆,将会愈益招致物议和蒙受攻讦。李清照和她的有一些作品所遭受的正是这种命运。奇怪的是,对《声声慢》一词“昔人极口称之”(《词林纪事》卷十九及《词综偶评》),间或有微词,也只是说它在技巧方面“刻意播弄”(《历代名媛诗词》卷十一)、“并非高调”(《白雨斋词话》卷一),顶重的也不过说它“颇带伧(粗俗)气”(《词林纪事》卷十九及《词综偶评》)。而今人对其却十分苛责,曾经是动辄批判,甚至说它是“贵族妇人的哀鸣”、有“毒害和腐蚀作用”等等。当然历代也有一些揄扬过甚、蓄意拔高的言辞,比如,说“雁过”以下三句,与朱敦儒南渡以后写的“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朱敦儒《临江仙》词)一样,都是表达恢复无望的苦闷;说“梧桐更兼细雨”至煞拍数句,与张炎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词)一样,是表现李清照对时事的忧伤;还有的说李清照的这首词比她的诗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她甘洒热血的爱国激情。以上看法,有些虽然不能说一无可取,但总的看缺乏应有的说服力。从众多评述来看,最为中肯应是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所说的:“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总而言之,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是一篇言愁绝唱,凝聚着词人对北宋亡国、丈夫壮逝的幽愁暗恨和破碎心声,它的血泪交迸、感人至深之处,令注家甚至指认它是李清照晚期的“悼亡之词”。它表现了一个女词人言必己出、多含妙悟的极其敏锐精致的语言感觉,简直可以看成一种深度生命体验和鲜活的语言学相融合的标本。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五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六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翻译: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

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

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

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

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

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

赏析: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靖康之难后。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建炎三年,赵明诚卒。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善属文,于诗尤工。《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创为“易安体”,为宋词一家。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八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歌才华横溢,作品充满了悲愁和浪漫色彩。阅读李清照的词作,不仅能感受到她的情感丰富和艺术才华,还能领悟到她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智慧领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李清照的心得体会,并探讨她的词作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段:词作看人生。

李清照的词作深刻地反映了她对生活的领悟。她的词中常常以物为抒情主体,将自己的情感借物鲜明地体现出来。例如《如梦令》一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以雨夜、醉意为主题,唤起人们对逝去的时光和深深的痛苦。又如《声声慢》一词“深院静,小窗昏,梧叶送秋波”,描述了一个将友情与爱情斗争同时描绘的深情抒发。通过她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深情和人生领悟。

第三段:词作触及人性。

李清照的词作也着重描绘了人性的面貌。她将自己对人性的理解融合在词中,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例如《醉花阴》一词提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以初恋为主题,表达了对爱情的怀疑和对人性真相的思考。又如《蝶恋花》一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来,新社芜漫卷袖,惜别情多”将花、燕子、分别的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凸显出人性脆弱与渴望的本质。通过她的词作,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也可以看到她对生命本质的真实认识。

第四段:词作透历史。

李清照的词作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如锦衣行袖》一词,是李清照为了提醒自己的丈夫常时“乘骢马出门”,“戴金高翠冠”,“穿刺绣锦袍”,才写出来的。她的词作歌颂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文人,同时也揭示了这个时代背后的政治和社会情况。通过她的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并了解到自己历史的渊源。

第五段:结尾。

李清照将她的才华和智慧传递给了我们,她的词作激发了人们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她的词歌充满了悲愁和浪漫,也传递了希望和温暖。通过她的词作,我们可以找到力量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她的词作不仅反映了她个人的思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她的作品带给我们极大的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人性和生命的本质。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句词中我最为感叹的是那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再美丽总有一天也有凋零的时候,辉煌过最后融入土地,这便是大自然的仁慈与无情。水流不停的奔流着,这是大自然的规则,无可违背。给人留下一种萧瑟的感觉。同时这句话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

我喜欢诗词不只因为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更多的是每赏析一首诗它给我的独特感受,让我站在作者的角度感受每一丝情感波动,我喜欢李清照的婉约,也喜欢李煜后期的`悲意,让我感受接触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十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十一

李清照,生于宋代,是一位才女词人。其词文优美动人,风格多样,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在阅读李清照的词集《易安居士文集》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词文魅力,同时也从中领悟到了一些人生道理,下面就让我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清新脱俗的文化氛围。

李清照的词文有着清新脱俗的文化氛围,常常以自然为主题,表现了她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感悟。例如她在《如梦令》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对雨夜交织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展现了对于人生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二、真挚的感情表达。

李清照的词文中常常交织着她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用笔墨浓缩着无尽的关怀、忧愁和思念。例如《武陵春·春晚》中写到“花太香,莺舌长。谁为断肠人,据此飞快乐前行。同去,同去。”,表达了她对失去爱情的疼痛和对幸福的伦常生活的渴望,使人读后感到丝丝温暖。

三、悲天悯人的人生疏离。

李清照的词文中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悲愤情绪,深刻折射出当时深重的社会困境。例如她在《卜算子·咏梅》中写到“但恨无人惜花寂寞,流年徒自减闲愁。人事往来如梦幻,开心笑语已成休。”,表达了她对人世凉薄和自身痛苦的思考与反思,极具借鉴意义。

四、轻松俏皮的人生态度。

李清照的词文中还有一份轻松俏皮的人生态度,充满了对人生的欢乐和无奈。例如她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写到“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寝,松柏寒。今夜郎君双鸳鸯,风华正茂,试问今夕何夕,见此良人。”,通过对悠扬的羌管和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欢乐,带给读者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

五、思想性的文学魅力。

李清照的词文具有思想性的文学魅力,常以儒家思想为背景,以人文关怀为主题。例如她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中写到“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反映出她对人性的探究,深刻揭示了人性追求的空洞与矛盾。同时,她的词中也展现了对人文精神的崇尚,凝聚了一种深远的儒家文化思想。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文风格多样,内涵丰富,具有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性的文学魅力。读李清照的词集,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人生启迪。她的词文让人感到生命的不易和人生的短暂,更让人深刻领悟到珍视当下,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和人文精神。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十二

李清照的愁,首先是一缕闲愁。《一剪梅》将这一份闲愁演绎得极为细腻: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何谓闲愁?胡云翼先生在他的《宋词选》里注道:精神上的苦恼。不能说错,却总嫌不贴切,关键是一个“闲”字没有说透。闲愁,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愁,相反愁情别绪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排遣不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然而,此愁又生出多少闲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好一份闲情逸致,却以一个独字透露了羞与人言的相思之愁。正是:愁生闲,闲生愁,绵绵无绝期。

人们通常将《一剪梅》认作情侣之间一份甜蜜的思念,却是没有读出那一份闲愁的滋味。其实,这一段相思,包含着女词人内心深处的一点埋怨与一丝无奈。“云中谁寄锦书来”,明写别后的思念,“谁”字自然是指丈夫赵明诚。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又可知是无人寄也。下阙第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词意不断。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与上阕的“红藕香残”相呼应,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可见,这首词描写的并不是甜蜜的相思,而是一种隐隐的恨淡淡的怨浅浅的忧,似痛非痛,愁中带伤,正是这一段难以言说的闲愁。

愁生何处?当然是与丈夫的别离,“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元伊世珍《琅嬛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在封建社会,男子追求的是功名利禄。明诚出生官宦之家,自然会奔赴各地,求学进仕,沉浮于宦海。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生活空间很多时候局限于自己的闺房。初入夫家之时,她曾同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一起出入相国寺,逛街购书。这样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幸福的,令人艳羡。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李清照始终只是作为“李格非之女”或“赵明诚之妻”的身份出入社交场合,她不可能有独立的人身地位,生活圈也必定是狭窄的。难怪李清照会发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叹,这一句抄的是欧阳文忠公《蝶恋花》词首韵,李清照对欧阳修的词批评甚多,但对这一句,她酷爱之,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不难想象,这样一个才女美女,独居闺房,无人相伴,唯有窗外的花草与之对语,她的心会是一种怎样的寂寞与凄苦?而与丈夫无奈的离别,也使才华横溢的李清照凭添了一段愁情,成了一位词情飞扬的思妇。

然而,再多的悲再深的怨,也埋没不了李清照与丈夫的恩爱。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如胶似漆,生活美满幸福。“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从这首《减字木兰花》中能够非常细微地体察到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状态那种满意的程度,她恨不能向所有的人宣布,自己太喜欢,太欣赏,太爱丈夫赵明诚了。李清照之所以对自己的婚姻、对自己的丈夫那样的满足,不仅仅因为赵明诚品行端正、富有才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深层原因,就在于他们俩志趣相投。嫁给赵明成之后,李清照很快地对于赵明诚的金石字画文物收藏,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夫妇两人在淘宝游赏中过着一种淡泊、高雅、纯真的生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给两人的婚姻生活记下了这一段幸福的回忆:“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而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上,赵明诚其实跟他的父亲有些不同。打击元佑党人的时候,朝廷下诏,像苏轼、黄庭坚这些苏门师生,所有诗文集子的印版全都销毁,不许收藏。此时的赵明诚,这个年轻的收藏家,却还在收集苏轼、黄庭坚的有关的资料,“以此失好于父”。虽然在政治恐怖的气氛下赵明诚很难帮自己的妻子一把,但他依然故我地去收藏苏、黄字画、碑帖的时候,李清照的心里多多少少感觉到一点安慰与温暖。所以,在《一剪梅》中,李清照设想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由己身推想到对方,相信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当然,也正因为她与丈夫真心相爱,才使那段相思之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被休的李清照满怀着对丈夫的一片深情和对未来的一丝希望,心甘情愿地沉浸在那一份闲愁中了。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十三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十四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的内容,《醉花荫》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含蓄地述说了女主人公闺中寂寞哀愁和对爱情的向往,展现了哀婉凄清的意境,以及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词作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该词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分析鉴赏的方式,让学生从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方面入手,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感情,对于今后学习鉴赏古典诗词有较大帮助。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教育技术标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过程和方法:

1、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词中重要意象,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

2、探究与活动:能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感情,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二、作者介绍。

沈谦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篇章,分别成为蜚声中华词坛的“婉约派”与“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易安体,以人名入体,词坛未有。

李清照生于济南,其父李格非熙宁九年进士及第。李清照十六岁时,随父亲李格非迁到京城汴京。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赵挺之为吏部侍郎。李清照18岁,嫁给21岁的赵明诚。当时赵明诚是太学生。赵明诚是赵挺之的第三子。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合,岂止是“郎才女貌”,而且是“夫妇擅朋友之胜”。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史书碑文。后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调官异地),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三、词作分析。

(一)上片。

后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一个“又”字,蕴涵着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情绪,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后两句补叙节序变化,令人倍感惆怅。“半夜”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贯穿的则是“愁”、“凉”二字,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十五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他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天才。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

莎士比亚主要以其剧作闻名于世,但他的诗-主要是十四行诗,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十四行诗原是中世纪流行于欧洲民间的一种抒情短诗,是为唱歌而作的一种诗歌体裁,后被文人所掌握运用,并完善发展。十四行诗大约于13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在16世纪初,英国诗人怀亚特(thomaswyatt)及其友人萨里(surrey)将这种诗体引进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得到了许多诗人的青睐,而当时最著名的莎士比亚在其创作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式十四行诗的韵律格式,写出了精美绝伦,闻名于世的154首十四行诗。

一.十四行诗的主题思想。

莎士比亚写十四行诗,先是按照当时的风尚,以向自己心上人倾诉衷肠为中心内容,并效法典范的意大利写法,每首诗都有一个题目,前四行点题,中四行写主题的发展,后四行推向结局,末尾两行用简明的格言告终。继之他在逐步掌握这一复杂形式之下,便挥洒自如,一步步达到自由支配形式的境界,将其表现的内容日益拓宽,既能装下整个世界,又能装下巨大的戏剧性内容,还能装下无限的感受、思想、想象与激情。

莎士比亚毕生写了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这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诗坛上绽放的一束绚丽的花朵。这些诗不仅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而且还蕴含着深邃的思想。

在这些诗里,诗人通过对一系列事物的歌颂、咏叹和抨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谊和爱情的理想、以及他进步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诗人通过对友谊和爱情的歌颂,提出了他生活的最高准则:美、善、真,以及三者的结合体。如在第一百零五首中,诗人写道:。

美、善、真,就是我全部的主题,。

美、善、真,变化成不同的辞章;。

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

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屠岸译)。

这是诗人对他所希望的社会、人生、文学、人性的一种高度概括,对人的内在美质的高度赞赏和歌颂,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人生活和创作的最高标准和追求,是对这一百五十四首诗的最简洁的概括。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思想主题主要包括情爱观、伦理观、审美观三个方面,而它们又分别是以美、善、真为理想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情爱观里包含着对美的肯定和享受,以歌颂友谊、爱情为基础,通过对爱友之美、情爱之美的赞颂,传达了诗歌艺术能够战胜时间实现美的永恒的理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伦理观是以求善为理想的,它塑造了一个弃恶从善、惩恶扬善的社会秩序,这种善事要抨击虚伪、丑恶的旧伦理体系,通过道德熏陶、理性引导和人为努力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审美观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艺术的最高理想,他强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实人性的倾心描摹、真实社会的客观揭露,以及艺术上的不事雕琢、崇尚自然,这种真又是以客观对象,通过善的引导而最终实现的,是与美、善高度统一的真。

二.情爱观。

情感是审美过程中一种主要的心理活动,也是审美认识的主要驱动力。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描绘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复杂的,但他着重于对美的描绘,揭示了他对美的表现、美的理想。而他的十四行诗的主要魅力之一就在于他的情感美,即其宣扬的情爱观中渗透的对于美的理解、欣赏和追寻。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情爱观里包含着对美的肯定和享受,传达美是诗歌的主要功能,美在现实生活中要受到时空的限制走向毁灭和消失,但却能通过诗保存下来,永垂不朽。莎士比亚相信诗歌可以鼓励人们追寻美好的情感,相信永恒价值的存在,提升对现世幸福和美的品味。

正如莎士比亚在其十四行诗中的第七十六收缩宣称的一样:“我老写同样的主题/……/我的主题是你和爱,永远不变”,他的十四行诗所追求的是对爱情和友谊的歌颂,并且要不断追求与重复这一主题,从这一主题中提炼出新意。爱情和友谊就像是一座源源不断地宝库,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爱情、友谊内容,之所以具有“永远把旧话重提”的永恒意义,是因为其中渗透着诗人以美为品味的情爱观,使人将爱情和友谊视为美德源泉和灵感,诗人赞颂爱情和友谊,最根本地是出于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这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超出普通的传统爱情诗的关键意义所在。

由于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莎士比亚赞颂精神之美,主张精神的高度结合。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看不到肉体的放纵,只有最大限度的心灵结合。他对爱友的思念从不因为时间、空间的阻隔而中断,而是始终如一地强烈,虽然肉体还在,思想却遭就飞到爱友身边,他与爱友之间的感情也容不下半点不忠、间隙、隔膜和不和谐。

诗人是用全部生命和热情来追求爱的,他从不因对方的放弃而放弃,也不因困难和阻碍而气馁,爱对他来说就是灵感的源泉,没有了爱的诗人会衰朽。而这种爱的核心就是爱友之美,是对美的发掘和尊崇。

如第九十八首:

在春天,我一直没有跟你在一起,

但见缤纷的四月,全副武装,

在每样东西的心头点燃起春意,

教那悲哀的土星也同他跳,笑嚷。

可是,无论是鸟儿的歌谣,或是。

那异彩夺目、奇香扑鼻的繁花。

都不能使我讲任何夏天的故事,

或者把花丛轩昂的茎上采下:

我也不惊叹百合花晶莹洁白,

也不赞美玫瑰花深湛的红色;

它们不过是仿造你喜悦的体态。

跟娇美罢了,你是一切的准则。

现在依然像是冬天,你不在旁边,

我跟它们玩,像是跟你的影子玩。(屠岸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这种情爱观之所以能够长存不朽,永恒坚贞,最根本的是这种爱是一种美的理想化身,它不仅聚集着所有亡友的爱,而且是美德集中和最高体现。这种爱又是和艺术统一在一起的,诗歌艺术记载着爱友的美,而爱友的美也会因为诗的纪录而永远流传。可以说这种爱是对人类的整体之爱,是对美的忠诚和敬奉。

从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大部分主题都是与时间有关的,诗人对爱友和情人的爱都要与时间进行抗争,以图达到不朽。在时间与美德关系中,莎士比亚得一个基本命题就是:生命是短暂的,时间是残酷无情的,而艺术是永恒的,美只有在诗歌中得到永恒,在生命死亡后仍然流芳百世、世代传承。事实上,在诗与美的关系上,莎士比亚也有一个思考和寻求的过程。最终诗人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通过爱友结婚生子、诗人写是这两种方式来达到对美德永恒的实现。

总之,对美的追求,是莎士比亚诗歌创作不可缺少的驱动力。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正式通过对美的歌颂来提升世俗的友谊和爱情,通过建立热烈忠诚、宽容美好的情爱观来追求精神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同时,莎士比亚认为美必须通过诗歌的形式才能万世长存。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将美作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典范和准则,将诗作为记载美的手段,极力歌颂渗透着精神之美、理性之美的世俗爱情和真诚友谊,充满了肯定自有人性、褒扬热烈情感的人文主义理想和激情。

三.人文主义风貌的体现。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歌颂友谊和爱情为主要内容,赞颂美好的感情世界,渴望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伦理秩序、寻求真实客观的审美理想,即美、善、真高度统一的艺术观念和社会理想。而美、善、真的和谐统一,又统一于爱中,爱是它们集中和最高的表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美、善、真思想主题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有关对友谊、爱情、婚姻、生命价值的称赞,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个人命运的拷问,对时间、社会、历史、艺术的思考,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人文主义的风貌,而且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和开放性意义。

把友谊作为人类之爱,并具体化为美、善、真的融合与协调,赋予无限的境界,在不断的变化中进行着千差万别的艺术创造。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十四行诗创作的中心所在,指导思想所在,以此出发,写出了数以百计的友谊之歌,一首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篇,争放异彩。

在诗人的笔下,把友谊时而看作高于人生痛苦的精灵,“于是别的苦痛,现在显得苦痛,比起丧失你来便要无影无踪”;时而又认定“你的爱对我比门第还要豪华,比财富还要丰裕,比艳妆光彩,它的乐趣远胜过鹰犬和骏马”;时而愿为友谊而全力付出:“我为你将展尽辩才反对自己,因为你所憎恶的,我绝不爱惜”;时而又意识到“爱呵,你这美妙的题材,值得更高明的笔的精写细描;可是你的诗人不过向你还债,他把夺自你的当作他的创造。”诸如此类颂扬友谊的诗句,翻开诗卷,俯首即拾,表达了诗人对人与人的友谊,对人类之爱的重视和酷爱,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世界观一个极为重要的特色。在他的心目中,这决不是一个抽象的理想,而是体现在具体人的身上,相互辉映。

还有一些十四行诗是专门写爱情的,它们献给的总是称之为黝黑的太太的女人。

诗人笔下的爱情是无条件的,至高无上的:。

夺掉我的爱,爱呵,请统统夺去;。

看看比你已有的能多些什么?

没什么,爱呵,称得上真情实义;。

我所爱早属你,纵使不添这个。

我不能对你这享受加以责备。

风流的妩媚,连你的恶也妩媚,。

尽管毒害我,我们可别相仇视。

但是,猜疑是爱情的仇敌:。

若没有猜疑把你的清光遮掩,。

多少个心灵的王国将归你独占。

所以,检点些,谗言只能更恭维你的美德,。

既然时光对你钟情;。

因为恶蛆最爱那甜蜜的嫩蕊,。

而你的正是纯洁无瑕的初春。(屠岸译)。

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无论是对友谊的褒奖还是对爱情的赞美,都贯穿着一根主线,就是对人的爱扩而言之,就是博爱。洋洋一百多首诗作,都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式,悲剧式的结局,共同表达着一个爱字,人与人的爱,人类之爱。

四.结语。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作,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抒情诗的瑰宝。它们以礼赞生活的颂歌开头,以近似悲剧的心情结束,从中反映出时代的全部精神史,也反映了时代的现实进程。十四行诗无论在莎士比亚的诗歌中还是在他当代的诗坛上,都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虽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歌颂友谊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但更是为了赞颂美好的感情世界,渴望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伦理秩序、寻求真实客观的审美理想,即美、善、真高度统一的艺术观念和社会理想。而从创作的宏观上看,莎士比亚对外在于诗人的美或美善真三位一体的认识、把握和表现中也体现出它作为诗人的善和真,即敢于以诗传美的“善”和真诚审美、真实写美的“真”,三者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的美学观和诗歌创作观。从而内在的美善真三位一体与诗歌创作中的美善真三位一体相互呼应,相互印证,展示了莎士比亚具有创新意义的诗歌成就:

美、善、真,过去是各不相关。0。

现在呢,三位同座,真是空前。(屠岸译)。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十六

摘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诗词文采上独领风骚,然而她的最大魅力却是其独特的精神世界。从李清照的人格、经历及其诗词文赋中探寻其崇尚自我、追求平等、勇敢叛逆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李清照;精神世界;崇尚自我。

作者简介:朴晓琳(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文学院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里,女词人李清照可为卓然独立。她写诗立论,驰骋词坛,为历代文人所欣赏。同代人王灼说她:“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偌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1]4清代李调元说,易安“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出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1]97王士祯则进一步从宋词的流派进行概括,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1]57这些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但都是就其文学史地位而论,且带有某种男性意识,并未充分关顾到李清照的精神世界。其实,一代才女李清照的卓异之处就在于她有着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女子所没有的而又迥于男子的独特的精神世界。

1趋向俗化,崇尚自我。

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更替飘摇动荡之际,政治气氛阴晦非常,学术氛围中以程朱理学为最盛,重重封建礼教,宛如一道道看不见的绳索束缚着女性的自由,禁锢着她们的个性和创造精神。被认为宋代通俗话本小说的《碾玉观音》和《快嘴李翠莲》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有价值的信息。《碾玉观音》中的主人公是崔宁和秀秀,两人相爱,企图依仗自己的才能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但终是失败。值得注意的是,女主人公秀秀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一反中国妇女在社会、家庭乃至两性关系中的顺从、依附、被动的地位,一反传统婚姻制度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陈规,有了粗浅的崇尚自我、崇尚个人才能、女人和男人一样有追求自身合理愿望的权利及实现社会价值的观念和要求。

《快嘴李翠莲》中的翠莲也以口齿锋利,言谈不让他人的“快嘴”优势,驳翻了孔子“木讷近仁”的千古遗训。秀秀和翠莲这种崇尚自我、不让须眉的价值观念成为一种新的思潮,长住开封六载的李清照接受了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并将之继承和发扬。

李清照崇尚自我、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文化观念,使她初涉文坛就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选择了词作为载体来表达自我。在当时,词较之诗而言,更能体现出言为心声,一切文学作品都体现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词也不例外。词有别于诗,在抒情方面犹有特殊能力。诗直词婉,诗尚敷畅而词尤贵蕴藉。正如王国维所说:“词之为体,要眇修宜,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2]106换而言之,词勇敢地担当了抒发诗文所不能言、不便言的某种感情任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况周颐也说:“‘真’字是词骨。”这些无疑是李清照以词为文的理性依据,目的是直抒胸臆。

使难以言传的相思之情,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如果说李词早期的“闲愁”非男性所能描摹,那么,晚年的丧夫亡国之痛更是丈夫中无人能比。如《永遇乐》此词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于今昔的反复对照中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那“人在何处”的苍凉自问、“春意知几许”的感伤叹息”、“次第岂无风雨”的无端忧虑,都反映了国破家亡所形成的特殊心境;下片追忆昔日的热闹与繁华更衬托今日的寂寥与凄黯;结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谢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独坐帘内,孤灯伴人听帘外笑语欢声,独自咀嚼着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通篇是形象的心理描绘,宛如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李清照的作品中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文化内涵,展现给读者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极度崇尚自我的超凡脱俗的女性形象。

2追求平等,鹏举之志。

李清照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敏锐地捕捉到女性应有的正视自我、表达自我、怜爱自我的自我意识。除此以外,在其精神世界里,还有一种追求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新的价值观念。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女人被视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是男性的附庸,甚至是男性的工具。而李清照的行动和言论向封建礼教发起了挑战,与陈规旧念彻底决裂。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教,羁绊着封建女性的个性发展。女子的职事是专致于针黹女工别无他求。李清照出生在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为“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亦“工词翰”。小时候的李清照就在父母二人的熏陶和影响下研读经史,得到了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力,这是她要求男女平等的第一步,也为她以后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女时的李清照就抱有远大的政治理想,17岁时她就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态度和诗张文潜的'《读中兴颂碑》,用以警策和规劝宋王朝的统治者,不要重蹈大唐天宝之乱的覆辙,误国伤民。这时的李清照冲破了传统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关心政治,关心社稷,并有了朦胧的“言论自由”意识。

在李清照的政治理想中,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是其一生的“负累”,至死不渝。靖康之变后,金贵族扶持张邦昌、刘预先后建立了伪楚、伪齐两个傀儡政权。面对两个汉奸的狐假虎威和卖国求荣的可耻行径,李清照愤慨作诗《咏史》。

诗的首两句,通过对东汉继西汉而立的肯定和对王莽“新室”的否定,表明作者对中原傀儡政权的痛恨和鄙视,表示了对建立南宋王朝的支持。后两句热情歌颂了嵇康至死不屈地反对司马氏篡魏的坚贞态度,借古讽今地歌颂了当时的爱国志士,谴责和鞭挞了卖国求荣的奸臣贼子,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爱国抗金的鲜明立场。

晚年李清照也壮志不减当年。她以戏谑的笔调讽刺了新贵张九成的乖巧谄谀之词:“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即使在“家事沦替”又贫病的时候,“但神明未衰落”,适逢韩肖胄和胡松年出使金国,她仍“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3]173。李清照曾用“南来尚却吴江冷,北守应悲易水寒”的诗句,尖锐地谴责了赵构忘却父兄陷于敌手,不思北进收复国土的可耻行径,而这次又以“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何等辛辣的讽刺,入木三分!在写给胡松年的诗中,诗人抒发了“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的激情,这些适时之作无疑是李清照政治抱负的经典再现。

“词,别是一家”,这是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的作词理论,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位女文人有立论著作问世,让读者真切地感觉到李清照精神世界中男女平等的意识已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词论》中对词家前辈一一评点,褒贬虽有偏颇之处,但也不乏真知灼见,使以男性为尊的文坛泛起了涟漪。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曹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邪?”读者在这里见到一个“狂妄”、“不知深浅”的李清照,居然能褒贬词之大家柳永、欧阳修、苏轼等人。正如清人沈曾植所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的苏、辛,非秦、柳也。”李清照的丈夫气使她勇敢地点评前人,标新立异,与男子在“词论”面前一决高低。

3无视礼教,勇于叛逆。

崇尚自我、追求男女平等是李清照精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有叛逆的勇气。

李清照在理想中是浪漫飘逸的,在现实中也是洒脱无拘的,虽然“生不逢时”,无数礼教束缚着她,但她却有着让今天女性也为之崇敬的反抗精神———对封建礼教的蔑视与挑战。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就较之一般女子自由,经常出外郊游、饮酒,甚至“浓睡不消残酒”,与赵明诚结为连理后,二人琴瑟相合,踏雪寻诗,射典斗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崇宁元年李格非遭遇党祸,为救其父脱离干系,李清照上书当时气焰正盛的公爹赵挺之,但其却为求自保,而无动于衷。

崇宁四年,赵挺之荣升至丞相。李清照不以为贺,反以为惧,对公爹的舞权弄势反感至极,再次上书:“炙手可热心可寒”。

她化用杜诗,把公爹赵挺之与祸国殃民的奸相杨国忠相比,有力地表现了她的勇敢、正直、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憎分明的高贵品质。

李清照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还有一例可证:王灼的《碧鸡漫志》中记载:“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在宋朝那个封建社会里,刑法规定,凡是妻子告发丈夫,即使罪状属实,也要判处两年徒刑。两年的囹圄之难并没有吓倒李清照追求自由真爱的意志,她还是毅然绝然地将“某氏”送上了“法庭”。“讼而离之”虽古已有之,但对于当时已有盛誉的李清照来说,却是传统贞洁观与自由真爱意识的较量。置流言与名节不顾,何惧落得“晚节流荡无归”,这种为求“自由真爱”的选择在当时女性的眼中是多么的不可想象和难于理解,不然怎么会有人“空待乌丝变白头”。

李清照“上书公爹”、“讼而离之”的行为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犹如疾风骤雨席卷全国,影响于世,直至今天。

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新社会,她那种不失自我、坚持正义之举可为当代女性的楷模。

李清照以其独特丰富的精神世界烛照世人,她崇尚自我、追求平等、勇敢叛逆和爱国忧民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十七

考古发掘表明,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在我国南方出现,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约7800多年的白陶罐残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白陶实物[[}],此后距今约70左右的深圳咸头岭遗址和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3]也都有白陶残片出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大坟日文化及其后的龙山文化的白陶已比较发达,以近似高岭土的“柑子土”为原料轮制成型。进人历史时期,白陶在北方继续发展,到商代二里岗文化时期出现了刻纹白陶[。殷墟文化时期,刻纹白陶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殷商时代特制的工艺品”。殷墟白陶作为中国白陶中的翘楚在殷商时期独树一帜、品质超群,但进人西周以后却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针对这一奇怪的现象,本文试图在梳理殷墟白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其兴盛和衰落的原因进行探讨。

1殷墟白陶的基本状况。

白陶是指以白粘土为胎烧制而成的陶器,殷墟白陶与普通白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类似瓷土或高岭土的原料作胎烧制而成的,其烧成温度大约在1000摄氏度左右。殷墟白陶绝大多数出土于殷墟的大、中型墓葬中,极少发现于遗址,根据1994年出版的《殷墟的发现与研究》一书所举资料,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出土的殷墟白陶完整器不足20件,而其余均为残器和残片叭与普通陶器相比,其数量是十分稀少的。从完整器和可复原的残器来看,殷墟白陶主要有以下几种器类:假腹豆,有矮足与高圈足之分;深腹晏,有小平底与矮圈足之分;侈日、收腹、底、高圈足盂;侈日、收腹、底、矮圈足盘;侈日、鼓腹、矮圈足篡;折沿、鼓腹、矮圈足u;侈日、深腹、矮圈足卤;小日、短颈、折肩瓮;敛日、鼓腹尊;橄榄形埙。殷墟白陶的纹饰均为在陶坯上刻制成形,式样远较普通陶器和硬陶丰富,除了有普通灰陶常见的绳纹、涡纹、云雷纹、附加堆纹,还有模仿自青铜器的兽面纹、夔纹、龙纹、蝉纹,更有殷墟白陶所独有的兽面人体纹、折叠式雷纹等等。花纹繁褥精致,布满全器,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相得益彰。

总的来说,殷墟白陶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精工细作,品质上乘。殷墟白陶采用瓷土或高岭土作胎,烧成温度较一般陶器要高,胎骨接近“瓷化”,比起普通陶器来硬度更高、吸水率更低。胎土淘洗较精,细腻而少有杂质,器表光洁平整。器物以轮制成形,器壁厚薄均匀,器形规整,形态端庄华美。花纹先以浅线条勾画轮廓,复以粗线精刻,繁褥流畅,更有仿青铜器三层花纹者,例如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回纹白陶曼,以回纹为地,回纹上有夔纹,其上复贴塑双耳及一兽头,工艺繁复而细腻。

第二,产量稀少,用作礼器。李济先生在《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一文中,通过统计三座同出白陶和青铜器的墓葬中白陶和青铜器的数量,得出了“白陶与青铜器的数目上的'比例,至少为1:5,在5倍以上”的结论。其实,李济先生的结论还是保守的,因为殷墟白陶仅出土于大中型墓葬中,现存完整器仅有不到20件,而殷墟青铜礼器仅1949年以来就出土了近1000余件,虽然白陶相比青铜器更难保存,但其生产数量与青铜器相比绝对是小巫见大巫,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如此珍贵而稀少的白陶,它的用途亦不会简单。李济先生认为“白陶是用于殉葬或祭祀的器物,而不是寻常的日用品。供应工室的需要,可能是一个例外;除了这一例外,它们最要紧的用途就是作敬鬼神的祭器”。此外,已发现完整的殷墟白陶中有一件橄榄形白陶埙,它让我们知道,原来殷墟白陶还有乐器的作用。商代已出现了专门的乐师,甲骨卜辞称作“丐”,有了专门的礼仪用音乐,甲骨卜辞称作“庸”、“美”,此件埙出土于小屯宫殿区的墓葬中而日_表面装饰有精细的瞥臀纹,必是用于高规格的礼乐仪式中。先秦时期,礼乐并提,有礼则必有乐,有乐则必有礼,此件白陶埙便是殷墟白陶曾用作礼器的一大例证。

第三,兴盛时间短,分布地域有限。考古发现表明殷墟白陶“盛行于殷墟第一期,花纹较精细,第二期有所减少,中型墓已罕见白陶,花纹趋向简朴”,而到了第四期“殷墟式白陶”数量进一步下降,仅在墓hpkm1567中有出土[[s],此时白陶的表面打磨光润,刻划纹饰已经消失。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殷墟文化持续时间从公元前1300一1251年到公元前1075-1046年,前后约250一150年左右。殷墟白陶真正的兴盛时间比这一区间肯定还要来的短,这与彩陶、灰陶动辄流行数千年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从分布地域上来看,殷墟白陶并不局限于殷墟,在河北莫城台西商代遗址上层发现了14片白陶片,器形有盖和篡两种;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商代遗址发现残片1片,可能是碗[[1长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发现一件器腹残片!,以上几处零星的发现表明,殷墟白陶的分布范围并不大,仅局限于殷墟文化所属的部分方国,而日_每个方国能掌握的白陶的数量均极其稀少,也许只有这些方国的首领方能拥有,这似乎表明殷墟白陶具有某种权力象征物的意味。2殷墟白陶兴盛原因之分析殷墟白陶的品质与工艺均达到了历代白陶的最高水平,“我们未否认先商时代已有白陶,但在殷商时代发展甚速,则可无疑”,这种情况应当与殷商时期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殷商贵族的独特文化理念有密切关系。

第一,殷商时期手工业的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部门,为殷墟白陶的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殷商时期手工业的专业化突出表现为专门的铸造作坊的大量出现和专业手工业者队伍的形成。手工业作坊主要集中于殷墟工瓷周围,目前在苗圃北地、孝民屯、薛家庄、小屯村东北地发现了四、五处铸铜作坊遗址,在小屯宫殿区范围内发现了一处制玉作坊遗址,在大司空村和北辛庄发现了两处制骨作坊遗址,而制陶作坊则“分布在宫殿宗庙区前南北干道以西。这一带已发现陶窑多处”。专业的手工业者队伍往往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出现,张光直先生在《商文明》一书中列举了商代金文中与职业有关的32个族徽[[15],其中就有常见的商代陶高形象,代表的正是制陶者家族。此外,河北邢台贾村遗址商代陶窑附近仅发现了灰陶高及高的残片,表明这是一处专门烧制陶高的窑址。常见的灰陶器都已经出现了如此细致的分工生产情况,制作工艺精益求精、专供贵族使用的白陶必定也出现了专门的生产作坊,只是具体的窑址尚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确认。

第二,殷墟时期高超的青铜器艺术对殷墟白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殷墟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造型端庄厚重,纹饰繁褥瑰朋,极具高贵、雄浑之美。殷墟白陶中的晕、篡、u'l.卤等器物的造型以及兽面纹、夔纹、龙纹、蝉纹等纹饰均是从同时期的青铜器中借鉴而来,这就摆脱了普通陶器单调的器型和纹饰风格的束缚,极大提高了白陶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同时也为白陶增添了一份原本仅属于青铜器的神秘与威严之感,切实符和了殷墟白陶作为祭祀和礼乐用器的特质。

第三,殷人对白色的崇尚从根本上决定了殷墟白陶在殷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古代文献中对殷人崇尚白色的记载俯拾即是,例如《尚书大传・甘誓》记载:“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礼记・檀弓上》记载:“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这是说殷人崇尚在正午时硷葬,战争时骑白马,祭祀时用白色的牺牲;《史记・殷本纪》记载:“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这是说商朝的建立者汤改变历法,改易衣服的颜色为他所崇尚的白色,“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这是说殷人的路车最好,在颜色方面崇尚白色。从以上记载来看,商人对白色的崇尚涉及现实中的各个方面,从生活中的衣服、车辆到祭祀中的牺牲再到军事中的战马都以白色为上。殷人对白色的崇尚使得白陶成为殷人尚白文化的载体,经过精心的制作后,殷墟白陶成为殷人首要的祭器与礼器,“在为死者安排的仪式顺序上,白陶显比铜器更占高贵的地位”殷墟白陶衰落之原因分析。

第四,进人西周以后,陶器的“陶色以灰色为主,其他有褐陶、灰陶和红陶”,完全不见白陶的踪影,殷墟白陶就这样赫然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我们仍然可以从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来加以分析。

第一,殷人尚白的传统在周人那里终结了。文献记载周人是崇尚红色的民族,例如((tl记・檀弓上》记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毓,牲用骆”;《礼记・明堂位》记载:“有虞氏之旅,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周人兴起于远在殷墟西方的岐山周原,有一套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在对殷商文化进行损益的过程中,周人并没有保留殷人对白色的崇尚之风,而是建立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审美观,作为殷人尚白产物之一的殷墟白陶失去了其得以立足的文化根基,随着殷商的灭亡而一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此外,西周早期开始,青铜器成为最重要的礼器与祭器,大凡祭祀、赏赐、征伐、契约之事统统要在青铜器上铸以长篇铭文,完全摒弃了殷商时期将白陶作为祭器或礼器的做法。

第二,殷遗民中的陶工在西周时期被重新整编,白陶不再被要求生产。《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昔武工克商,成工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西周初年,周人对殷商遗民“分而治之”,其中六族分给了鲁公,七族分给了康叔,这“十三族中至少有九族是工”,而分给康叔的所谓“陶氏”便是殷遗民中的陶工家族。“这些手工业工匠,一转移间,都转化为周人的手工业奴隶,要疆以周索,要帅其宗氏,以法则周,为周工室的制造服务”。作为周人奴隶的陶工必然只能以新主人的意志从事,并不为周人所崇尚的殷墟白陶自然就不可能再生产了。

第三,西周时期陶器均被作为日常生活用器,实用性能不高的白陶被硬陶和原始瓷所取代。硬陶和原始瓷在商代早期就已出现,相比白陶,它们硬度更高、吸水率更低,进人西周以后被更广泛地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白陶一方面在实用性上比硬陶和原始瓷要差得多,另一方面又丧失了作为礼器或祭器的地位,白陶的消失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十八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现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词眼。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李清照感想论文(模板19篇)篇十九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都是因为她的词。清照的词就是千年来经过无数读者受众的检验和评判而流传下来的,并且是经久不衰的。从传播学角度讲,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可以让易安词这么广泛的传播呢?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浅显地讨论一下。

一、宋代印刷术的全面盛行和广泛运用。

在东汉末年造纸术改进和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出版过程是繁琐且劳力伤财的,故宋代之前出版的书本也是较少的。隋朝开始就有了雕版印刷术,但是因复杂和成本等原因运用地较少。从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文学作品的结集出版就简单多了。传播史上也表明,由于客观原因,记载文字和出版书籍的困难严重阻碍了古代文学和科技的传播和继承。宋代以来,是传播自觉觉醒的时代,活字印刷术的盛行使得很多文人的优秀作品得以出版,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李清照恰好就处于这个时代,而且当时苏东坡、辛弃疾等杰出词人辈出,举国上下对词的创作和接受都空前繁盛,故曰宋代是词的时代。在这种主观的社会背景下,在这种客观的印刷术前提下,不少词人都有自己的词集。李清照词集在宋代时就已经有四个流行的版本,即《漱玉集》一卷本、《漱玉集》5卷本、《漱玉集》5卷本和《易安词》6卷本。活字印刷的时代造就了李清照词集的大量涌现,也看出李清照词在宋代也是极受读者青睐的。

二、李清照的家世背景及学习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受到优越的教育,造就了她博闻强识,通晓经史,善书画,知音律,很早就开始自己创作,并且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着较高的造诣,尤其是她的词,无论是宋代还是后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礼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两人门当户对,志同道合,还共同研究金石书画,可谓是才子佳人一对。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播者的知名度更是直接关系到其传播的信息的范围广度和受众的接受热度。李清照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的家世背景,都可谓是高知名度,高关注度的。所以李清照词的广泛传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她的家世和学习背景。

李清照独特的女性思想和性格魅力。

古往今来,李清照可谓是中国第一才女,对于她的思想和性格人们都是倍加关注的,也有很多人对其进行研究,试图发现李清照是有着怎样的妇女情怀和独特的性格,才能写出如此深得大家喜爱的词。

李清照的词中无不透漏着真、善、美,也留露着她本人的性格特征:敢说、敢笑、敢于讥评有地位的男人。她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更加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她勇于表露自己真实的爱情,才留下了那关于情思关于离愁的千古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很多人怀疑李清照是否有爱国思想,我想这点是肯定的。我们没有理由用一个男人对国家应该有的担当、用男人的眼光来批判李清照,她只是个女子,只是个憧憬自己的爱情也热爱自己国家的女性。可是在那样的条件,在男权当立的社会,李清照不可能像屈原、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也没有武则天那样的野心去统领朝政,她能做的只是祈祷只是希望国家能够保全,人民能够安康,这种爱国思想在她后期的词中也是有很多体现的。

四、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和价值。

李清照主要以其易安词享誉宋代文坛,并且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吕思勉说:“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约,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特以闺阁见称也。”可见李清照对词的把握是多么的精妙,婉约也是易安词的灵魂。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境遇大不相同,词也有所不同,前期的多清丽妍媚,后期的多凄楚淡净,但是前后词的创作都不失婉约。

李清照词的言语风格被概括为两点:清新工巧,善用浅俗语。也有人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清照的词,都是比较精确的。清照的词之所以这样广泛的传播,在传播学来说首先浅显易懂才能被大众接受,当然她的词写的是那样的真切、动情、通俗又朗朗上口,这也会让很多受众产生共鸣,这便是传播信息内容与受众的接近性,而心理上接近性最能吸引大量的受众。清照的词就是有这种力量,虽然她是近千年以前的人,却让人感觉到了心灵的相通,情感的共鸣。这也是传播中“内容为王”所决定的,李清照词的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欣赏的。

舆论是指人群中相当比例的人对公众关注的话题所持有的意见。对于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问题的看法已经有长达近千年的争论,而且历代学者都乐此不疲。

本文暂且不谈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之事,单看这个学术的争论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个舆论了,而且对于这个问题的争执使得李清照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也为李清照的词能广泛传播出力不少。

也许李清照根本不知道舆论这个词,更不会用舆论使自己出名。但是关于她的改嫁说无疑就是一个舆论的话题,也是这么多年来可以长青的话题。而这个舆论话题在潜移默化中也帮助了李清照的词的传播,因为关注这个人,就会关注这个人的其他,更何况是她的词本身就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这么一来,强强联手,李清照的词想不广泛传播都难上加难了。

李清照的词传播之广泛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切身体会的。本文只是结合传播学的某些观点,浅略分析了其词广泛传播的几点原因,从客观到主观,李清照的词都有着极好的传播条件和传播环境,也难怪易安词这样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宋词研究.华书局,1926.131.

[2]刘尊明,王兆鹏.从传播看李清照的词史地位——词学研究定量分析之一.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1).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10).黄升.宋史艺文志.

[4]李清照.漱玉词——一剪梅.

[5]李清照.漱玉词——声声慢.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违法行为心得体会(案例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有意识地去获取知识和经验,加深我们对于某一领域的理解和掌握。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心得体会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迪。

    优秀死亡赔偿保密协议书图(汇总15篇)

    保密协议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就某项事务或信息保密达成的一种协议,它起到保护机密信息的作用。在下面,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行业内常见的保密协议模板,以供参考之用。

    优质农业基层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培训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培训机构和师资团队的评价和反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随着我国新时代的到来,基

    实用论述摘录心得体会(汇总18篇)

    总结心得体会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第一段:引言(200字)

    专业电力防火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1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开启自己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思考之路。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心得体会范文,通过比较和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水平。段落一:引言(150字)

    最优教学实训报告心得体会范文(12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能力。【示例文本一】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变革。

    2023年工会换届讲话稿工会换届发言范文(16篇)

    讲话稿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我们的观点。无论你是需要撰写一个校园开学典礼的讲话稿,还是企业年会的致辞,这些范文都能给你提供

    最优银行工作警示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工作中的收获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重要方式。下面是一些个人撰写的工作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警示教育就是给人一种警示,也是一种教训学习

    精选森林大熊读书心得体会(模板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1.从这次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合作能够带来更好的成果。

    专业大学生自我介绍范文(19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展示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的机会,它可以帮助他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个性和喜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校院领导: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