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后感(汇总9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紫薇儿培根随笔读后感(汇总9篇)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促进民族团结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建立和谐、友好、互助的关系。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团结的关键之一。为了实现民族团结,我们应该提倡平等、团结、互助、奋斗的精神。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提高民族团结的方法和途径,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以下是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倡议和行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一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在三者中最高。

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二

《培根随笔》这本书适合各种人群阅读,而且都会受的启发。启发我的文章很多,因此我在这里只略举一二,以简略的表达我对这本书的.思想感情。

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如果人人都按照这书上面说的去做(除个别小错误以外),那么人间也就变成世外桃源了。

《培根随笔》就像一本字典,当你有什么烦事和闹心事时,就可以向它请教,它不仅会帮你解忧,还会教你走正确的方向,以摆脱困难的纠缠。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三

《培根随笔》第二篇——谈性善,其中有一个观点和中国的一句话不谋而合,那就是“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人性的善讲究一个尺度,把握好这点很重要,因为有时人性中的这种向善的倾向会犯错误,甚至带来重大恶果,意大利也流传着一句谚语“过分的善良,有如一个傻瓜。”

如前段时间网上沸沸扬扬的江歌案和杭州保姆纵火案。

江歌案中受害女子江歌是在帮助闺蜜刘鑫时,殒命于与刘鑫纠缠的前男友陈世峰的刀下的。江歌一直将刘鑫当成真心朋友,对其施与了极大的善良,不仅提供给刘鑫躲避纷争的居所,且为保护刘鑫挺身而出,最后不幸殒命。反观刘鑫,却是一副恶毒小人的丑恶嘴脸。事发中,当江歌遭遇危险时不管不顾,甚至置身事外;事发后,刘鑫毫无感恩之心,晒美图、晒幸福,对江歌妈妈恶相以对。看过此案的人们无不痛心疾首,千万网名对刘鑫的口诛笔伐自在情理之中。

杭州保姆纵火案,简直上演了一部现代版的《东郭先生与狼》,纵火案中犯罪分子——保姆莫某晶,采取恩将仇报的方式,对主家所有对她的善良和友好毫无感恩之心,反而心生狠毒,因一点点不如意,一点点小私利,就起杀心燃起一把大火,将女主人和三个年幼孩子付之一炬,看到这样的案子简直令人发指,这个蛇蝎保姆简直突破了人类底线、可恶至极。

这样的事例,让我们痛心疾首,更让我们警醒——盲目的.善良不是善良,是愚蠢!

江歌的所谓闺蜜刘鑫,事发中对江歌的求救置若罔闻、见死不救,事后坦然事外逛街晒图,面对江母态度漠然蛮横,完全背离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底线。同样,杭州纵火保姆案中,蛇蝎保姆莫某晶,一边享受着主家对她的善良,拿着高薪,拿着主家的恩惠,享受着难得的尊重和高待遇,却行使着杀人越货的卑劣勾当,完全泯灭了人性。

对于像刘鑫、莫某晶这样的人,你的善良就是她们利用的工具,她们根本不值得善良对待。

事件发生后,带来的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家破人亡的严重后果,更严重的是它会将人心向善的信念摧毁,让人不得不对“性本善”保持足够的怀疑。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会让这个社会失去基本的信任,造成人人自危的信任危机,是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悲剧。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刘鑫和莫某晶的道德审判和严厉惩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认识到这世界上不单单拥有善良,同时也有丑恶和仇恨。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才能不丢掉警惕,才能不盲目行善,才能实现理性的人性向善。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四

初读这本书,培根的博学多识使我震惊,从贵族到贫民,从无神论到迷信,从性格到品质,从消费到贷款……培根的文章几乎写到了各个知识的角落。

细细品味一下,培根的文章蕴藏着很深的哲理。就拿培根的《论美》来讲,他以这篇文章阐述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这篇文章着墨不多,却十分精彩,说理透彻,语言优美,让人真正理解了美的内涵。

如果你再稍稍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培根还在书中举了大量历史上的经典范例,神话中的优秀故事,以及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理论。不仅如此,你还会在他的书中找到很多帝王、名人的名字以及有关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到培根几乎对历代帝王了如指掌。像“假使他不曾成为帝王,大家或许会相信他有雄才大略,有能力治理国家”这句塔西佗批评卡尔巴的话;《圣经》中的“天父使太阳照好人,也同样照给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作恶的。”;西塞罗的评论“只爱自己却不知怎样爱别人者终会引火而自焚”也都名列其中。至于古代帝王及名人的名字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如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等等。我很难想象,培根在那个没有高科技,只有书籍的年代是怎样记住这么多东西的。也许他费了很大劲记住;也许,他有一个自己的记录本,专门记录这些知识。总之,他一定下了苦功夫,才练就了这个自己。

培根,一个传奇人物,他以书的形式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给人以震撼与知识,也同样洗涤了人们的心灵。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精】

【热门】《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热门】

【热】《培根随笔》读后感

【荐】《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热】

【推荐】《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推荐】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五

说到培根,他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遐迩传扬地在每个人脑中回荡。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友谊》。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友谊,因此我也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这句话像是有一种魔力,使我们切身体会到朋友的重要性。每个人只要看懂了这句话,一定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朋友,甚至会有想对对方表示感谢的冲动。

友情能给你一个宽敞的空间,在那个空间里,你可以随心所欲,自然的相处。心有灵犀,是友情中最美的风景。爱情、亲情是一种责任,只有友情,令人最为感动,它只有付出,而无所求。它总是默默的守侯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在你欢喜的时候为你开心;在你郁闷的'时候,就会义无返顾的走到你身边,给你安慰。

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着这本书,一开始会发现它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慢慢品味时,又会感觉到这是一位老人侃侃而谈地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相信,这本书读一遍肯定不足,并且我也知道,只要多读,这本书一定会让我受益匪浅。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甚至改变一生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明理。1626年4月9日,本书的作者培根逝世了,但他的精神仍会永垂不朽。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六

这篇随笔包括了《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七篇从这些篇目当中可以看出培根的哲学才能和政治天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培根认为:只有用知识丰富的美,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无不由得想起了今天,这个浓妆艳抹的时代有太多的美因为没有了而失去灵魂,只有美与德行结合起来再能绽放最美的`光辉!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七

"美"分为:外在美??美貌,内在美??美德。有句谚语:"virtueisfairerfarthanbeauty."(美德远胜于美貌。)

拥有美德之人在川流不息的茫茫人海中,显得格外晶莹剔透,璀璨夺目。而朴实无华,不刻意打扮、追求华贵,端庄严肃的美德者,就更令人肃然起敬。19世纪英国成功学开山鼻祖,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书:"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的通行证。"像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他们不仅有胸怀天下的王者风范,还有出类拔萃的俊秀仪容,真是羡煞旁人。

《小窗幽记》有云:"美女不尚铅华,似疏云之映淡月。"如此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没有浓妆艳抹的自然美人却更深入人心。阿沛里斯和杜勒这两位画家,将攫取不同人身上最美之处的.特点,拼凑组合出来的人物像,仅仅代表个人偏爱,画质再精妙绝伦也算不上真实存在的美。伏尔泰曾评论:"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所以说我们不应该和眼睛一样盲目追求、粉饰表面的美,而应该提高自我修养和内在的高尚灵魂??美德。

芸芸众生,时光荏苒。清晨出现在斑马线边,穿着橙色反光工作服的身影,有可能是弓腰偻背、沧桑白发的老人。他们和蔼可亲,动作细腻柔和的清除垃圾,美化着我们共享的城市生活环境。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们相比,虽然不再有青春和美貌,但是他们脸上慈祥的岁月印记,无悔的辛苦付出,如三月阳春的绵绵细雨温暖备至、熠熠生辉。正所谓"暮秋之色最美"!像他们一样可敬可爱的人还有很多:驻守祖国边疆防线的钢铁国魂战士;日复一日坚守工作岗位的敬业工作者;体贴周到、乐观热情的白衣天使……他们可能相貌平平,角色平凡,但正是拥有这样一群崇高心灵美的奉献者,社会才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

白驹过隙,再惊为天人的美貌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褪色、凋零,而美德却因时间的沉淀,如酒馥香浓郁,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谈美》一文中还有提到:如果年轻的时候不注重自己言谈举止、道德素养的修炼,肆意妄为、放荡不羁,等到老时就会悔恨不已。显而易见,随着时间的洗涤,即使我们相貌平庸,但注重内在美的提升,一样可为"极致美丽的人"。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八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收赂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友谊》。他在这篇随笔中写到:“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并告诉我们:“从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是一本备忘录,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且时刻告戒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朋友是可以倾诉、可以依赖、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朋友,他们不仅是一种角色,他们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在这五十八篇随笔中,我们可以看出各有各蕴涵的深远意义,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往往是一个才情并茂,文采飞扬的人。而培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随笔展现了他的文采,展现了他的人格,也展现了他的论点。

培根随笔读后感篇九

最近一直在看《培根随笔》,越看越觉得培根(1561--1626)是个了不起的智者。他的眼睛不仅能看透整个人类社会,而且穿过历史的隧道,今天仍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培根随笔内容涉及很广,有政治、经济、社会、人生、宗教、爱情、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他语言洗练,比喻精妙,娓娓道来,让人拨云见雾,脑洞大开。我感觉他似乎站在宇宙中探测着地球,不然怎么会把地球上的芸芸众生看那么清楚?台前幕后、里里外外、枝枝叶叶,都别想逃过他鹰一样犀利的眼睛。“人类社会”在他面前是通透的。他简直就是在用仪器给“人类社会”做ct了,骨、肉、筋、脉全一清二楚。你原来看不清的事和物,看了他的随笔,你一定会忍不住直呼: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比如《论嫉妒》,他说:“没有任何技能的人容易嫉妒别人的长处,因为人类的心灵不是从自身的优点中得到滋养,就是从别人的缺点中得到滋养。”人确实总是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且紧抓不放。特别是当自己因不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而失败、失落的时候,看到的“敌人”通体都一无是处。残缺的他人简直就是自己最好的滋养品。实话实说,我想是人都概莫能外。

一个抑郁苦闷的人,为什么上上心理学课就会逐渐开朗起来?我想完全不是心理学那些方法在起作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使他看到,自己原来并不是最倒霉的人。

关于嫉妒,培根还说:“爱管闲事、喜欢打听事的人通常嫉妒心很重。这种人只所以喜欢打听别人的事情,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与他有关,而是他从中得到了看客的乐趣。一个人如果整天埋头干自己的事情,是无暇去嫉妒别人的。因为嫉妒是一种喜欢游荡的情绪,他喜欢在街头巷尾闲逛,而不肯待在家里,所以古人说:一些喜欢管闲事的人肯定没安好心。”原来爱管闲事与嫉妒也有关?我觉得有些道理。爱管闲事的人在我们周围大有人在,我原来就没想到这一层。原来一直对这些人的行为很纳闷,与你何干这么“包打听”?现在想来,他们除了看热闹外,确实有嫉妒在作祟。看哪些人运气太好,语言上践踏践踏;看哪些人倒霉了,笑话笑话。乐此不疲,无非如此!

他说:“那些经历千难万险才获得荣誉的人,很少遭人嫉妒,因为人们认为他们一路坎坷,荣耀来之不易,有时候甚至还怜悯他们”。“那些一步步得到提拔的人,比那些平步青云之人遭到的嫉妒要少。”事实确实是这样。嫉妒并不是坏透了的娼妇,它有时候也是正义的化身。公平了,嫉妒就少了,而我们目前的现实是什么呢?通过不正当手段而实现平步青云者屡见不鲜。那些经历千难万险,一步步努力过来的人未必有什么好的结果。我觉得这已不是嫉妒那点事了。处处不公平,事事不公平,积怨太重,必将波及社会的稳定。

《论高位》中,培根说:“居高位者需要通过别人的眼睛来发现自己的幸福,如果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去判断,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快乐。”“他们追求到了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权力,却丧失了掌控自己的权力”。我想起了一个多年来一直很努力的朋友,他现在是一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忙的灰天黑地。妻子一方面感到荣耀,一方面也痛苦不堪,原因是老公常常加班加点地工作,晚上开会到一两点那是常事。“白加黑”、“5加2”的工作要求,使他就像快速旋转的陀螺,想停也停不下来。因为他还受更高一级领导的领导,完全身不由己。我想他除了享受荣誉的鼓励,“从别人眼里发现幸福”外,剩下的还有什么呢?说到这里,我倒是庆幸自己事业无成了。

培根还说:“当权者有四大恶习:拖沓、腐败、粗暴、耳根软。”“古语说:权位之上,真相毕现。身居高位会使人变得更加伟大,但也会使人显得更加龌龊”。他说:“至于耳根软,这是比腐败更加糟糕的恶习。因为腐败只是偶尔的行为,可是如果一个人容易听信无理要求,那么,他就会不自觉地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从而永世不得脱身,正如所罗门所言:看情面办事是不好的行为,因为这样的人会因为一块面包而徇私枉法。”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权力滋生腐败,所以习总一再强调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培根说:“权位,实际是有德之人实施德政的职位,这就像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一样,在奔向目标时势如排山倒海,而达到目标之后则十分平静。德行也是如此。追求权位时往往野心勃勃,大权在握后则稳重而平和。”这应该就是我们说的“德要配位”。另外,这应该也是,为什么越大的官见人愈是平和而温暖的最好解释。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