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实践调查报告(精选5篇)

时间:2023-10-08 作者:紫衣梦全民阅读实践调查报告(精选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全民阅读实践调查报告篇一

新媒体阅读的确容易形成碎片化倾向,但也有较多优势。最重要的是,它让全民阅读得到落实。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达6.8亿,很多都通过智能手机,来浏览相关图片,查询资料,就连最偏僻的乡镇角落,文化程度不高的打工者,也学会了现代化阅读方式,阅读行为通过手机传达到了基层角落。公民阅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朴实扎实,深入人心。

其实,新媒体阅读早已呈现出浓厚的知识化倾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在对龙源期刊网的网络传播排行发布的解读中就曾表示,20的网络读者不再像那样目光散漫、游移不定、无心阅读,而是心无旁骛地为他们所喜欢的期刊内容而来。除了注重传统的休闲性阅读,也开始注重知识性阅读。另据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数字化阅读群体中,阅读主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网络阅读的认知与接受度也越高。其中,博士研究生的数字化阅读比率最高,高达90.9%。新媒体阅读的知识性、深厚性、目的性不断增加,并不是一些媒体所担心的浅尝辄止。

苏格拉底曾把文字比作有毒的礼物会拉大人与人心灵与心灵直接对话的距离。我们用传统思维一味否定新媒体阅读,何尝不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担忧呢?作为新阅读实施者,他们有没有得到收获,愿不愿意继续阅读,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国民阅读率的不断上升,也证明了他们愿意选择这种方式。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利文森认为,人的主体性会促进媒介向着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观点显得更积极一些。

与其抱怨,不如对新媒体阅读进行科学引导。如可以建立现代化的公共阅读资源库,为公众提供更多方便。另外,还要多提醒网络阅读的双刃剑效应,让大家提升网络自控力,逐步培养独立自主、懂得思考的网络阅读习惯。

全民阅读实践调查报告篇二

“世界阅读日”前夕,亚马逊联合新华网发布了“2016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已具有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数字化阅读的环境影响,电子阅读设备备受读者青睐,选择亚马逊kindle阅读设备的人数超越手机。

“全民阅读调查报告”已连续发布三年。亚马逊中国全球副总裁张文翊表示,今年通过覆盖全国500多个城市、一万一千多位受访者的数据样本,对读者阅读习惯、消费行为等进行了趋势性分析。

数字阅读普及率连年增加

报告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已培养起阅读习惯,超过八成受访者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超过1小时的受访者比例达40%,较的36%上涨4个百分点。

电子阅读普及率近三年连续攀升,今年,读过电子书的受访者达84%,比上一年提高了6%。56%的受访者表示,电子书提升了阅读总量,因其携带方便、价格实惠、使用便利。调查显示,首选kindle等电子阅读设备阅读的人数超越了手机。

过去一年中,超过一半受访者的纸质书阅读完成率在50%以上,同比电子书阅读完成率只有44%。其中18%的受访者电子书阅读完成率低于10%,而纸质书阅读中仅8%的读者有这样的现象。据亚马逊分析,“来不及阅读”成为阅读完成率不够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同时,数据也显示,付费购书对电子书阅读完成率的提高有显著正向影响,付费额度越高,完成率越高。亚马逊中国副总裁石建军认为,付费购书增加了读者对书的承诺和投入,也更有助于培养读者“有始有终”的良好阅读习惯。

在各年龄段阅读习惯调查中,60后、00后更爱深度阅读,80后、90后更爱浅阅读。石建军认为,这与各年龄段对应的生活有关,80、90后大多忙于职场,而60后均已退休,00后还学校在读。

近年来,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化阅读成为趋势,数据显示,男性每天通过社交媒体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比例为45%,女性则高达55%。相比而言,60后和00后每天纯读书的时间比花在社交媒体上的多。

通过对受访者的调查发现,爱好和实用是最重要的两大阅读目的。阅读目的群体性特征明显,男性更偏于实用性,32%的男性是为职业规划和知识储备而读书。学历越高则阅读实用性越强,博士以上的受访者为工作、考证及职业规划而读书的比例达39%。

在读书品类上,文学小说高居阅读题材榜首,其次是社科经管类图书。不同年龄段对图书的需求有较大差异,社科、哲学类更受60后欢迎,80后偏爱经管、孕产育儿类图书,社会新人90后则更青睐文学和励志类书籍。

在探索实用性与享受性阅读选择这一话题上,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涛认为读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消除贫困、贫乏,第二激荡思想,第三推动文明,“读书的实用性和享受性能在这三个层次中找到一些逻辑,贫乏在人生各个阶段都存在,而不同阶段实用和享受是相互影响的。”

全民阅读实践调查报告篇三

为了进一步激发全民的阅读热情,亚马逊中国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宣布启动“亚马逊挚爱阅读”系列举措,通过“体验阅读之美”、“分享阅读之乐”、和“参与阅读行动”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为中国消费者打造至臻完美的阅读体验,进一步促进“全民阅读”。同时,亚马逊中国还联合新华网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全民阅读”大调查,通过一万一千多位受访者的数据调查和亚马逊的数据分析,发布“亚马逊2016‘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洞察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独特需求,为他们提供更佳的选书、购书和读书体验。

“亚马逊2016‘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经过社会各界对“全民阅读”的不懈努力,大部分的受访者已逐渐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超过八成受访者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每天阅读多于1小时的受访者比例高达40%。同时,电子阅读普及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高达84%的受访者表示会阅读电子书,同比去年高出六个百分点;尤为值得关注的是,kindle首次超越手机,成为受访者最为青睐的电子阅读设备。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kindle中国区总经理张文翊表示:“阅读是亚马逊与生俱来的基因,我们始终致力于为读者打造最佳的阅读体验。自进入中国,亚马逊已经为中国读者搭建了以网络书店、电子书店以及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为核心的阅读平台。为了实践促进中国‘全民阅读’的长期承诺,亚马逊中国将启动贯穿全年的‘挚爱阅读’系列举措,通过携手社会各界,激发全民的阅读热情,让阅读在中国蔚然成风。”

亚马逊一直关注用户的行为和需求,通过洞察为读者和行业合作伙伴服务,引领并促进“全民阅读”。今年,通过覆盖全国500多个城市、一万一千多位受访者的调查,并结合多年来亚马逊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读者在线消费行为的分析,“亚马逊2016‘全民阅读’调查报告”,从读者行为、喜好等多个维度对阅读热点和趋势进行了全方位的权威解读,为出版行业提供有益参考。

数字阅读普及率连年增加,kindle超越手机成受访者最欢迎的电子阅读设备

随着科技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同时也成为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亚马逊2016‘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电子书因其携带方便、价钱实惠、使用便利而受到读者的欢迎。在受访者中,读过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连续三年增长,达到84%,比上一年提升了6%。同时,kindle以45%的比例首次超越手机,成为受访者最欢迎的电子阅读设备。同时,56%的受访者表示,电子书提升了其阅读总量,并且近九成受访者表示未来计划阅读更多的电子书。

纸质书阅读完成率略高于电子书

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超过一半受访者的纸质书阅读完成率在50%以上,只有44%的受访者电子书阅读完成率在50%以上;同时,只有8%的受访者的纸质书阅读完成率低于10%,而电子书则有18%的受访者完成率低于10%。“来不及阅读”成为阅读完成率不够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同时数据也显示,付费购书对电子书读书完成率的提高有显著正向影响,付费额度越高,完成率也越高。付费购书增加了读者对书的承诺和投入,也更有助于培养读者“有始有终”的良好阅读习惯。

在阅读方式上,男性偏爱深度阅读,女性偏爱浅阅读;在各年龄段中,60后、00后更爱深度阅读,80后、90后更爱浅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男性每天通过社交媒体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比例为45%,而女性则高达55%;男性每天读书时间高于1小时的比例为41%,而女性仅为36%。90后是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每天通过社交媒体阅读超过1小时的比例高达54%,每天读书超过1小时的比例为41%。受访者中00后和60后每天读书时间超过1小时的比例,比社交媒体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的比例高出约12%。

阅读的娱乐性与实用性并重

通过对受访者的调查发现,“业余爱好”和“职业知识储备”是最重要的两大阅读目的。在读书的`品类上,文学小说高居阅读题材榜首,其次是社科和经管类图书。同时,阅读目的的群体性特征表现明显:男性阅读的实用性比女性更强,数据显示69%的女性是为了业余爱好而阅读,高于男性的59%,而32%的男性是为职业规划和储备知识读书,高于女性的21%;学历越高,阅读的实用性更强,博士及以上受访者为工作、考证及职业规划而读书的比例达到39%,高于本科(33%)和高中以下学历(31%);从年龄段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读书的品类体现了其所处人生阶段的特殊需求,比如,社科、哲学类图书更受60后受访者的欢迎,而80后更偏爱经管和孕产育儿类图书,社会新人90后则更青睐文学和心理励志类书籍。

纸质书读者更爱“艺术”,电子书读者更爱“科技”

亚马逊中国数据显示,选择不同阅读介质的读者对于阅读的内容选择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亚马逊纸质书读者最喜欢的前五大图书题材为文学、少儿、社科、经管和艺术;kindle电子书店销量排名前五的图书题材则为文学、经管、社科、科技和少儿。对比纸质书及kindle付费电子书第一季度畅销书榜单,除了文学、社科和经管是各类读者共同的爱好外,纸质书读者更偏爱艺术、教辅教材类书籍,而kindle电子书用户则比较偏爱科技类书籍。这些特点与阅读介质的特点相关,纸质书能提供艺术类图书阅读时对于精美画面的需求、以及教材教辅类书籍中随时演算练习的需求;由于kindle用户对于科技潮流和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更高,这一群体特征也反映在了阅读内容上。

全民阅读实践调查报告篇四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于昨日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首次调查的微信阅读指标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其中,成年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此外,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

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58.1%

据了解,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持续开展了十二次。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20xx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较20xx年的57.8%上升了0。2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55。1%,较20xx年的52.7%上升了2。4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40.3%,较20xx年的38.3%上升了2。0个百分点;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xx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综合以上各媒介,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8。6%,较20xx年的76。7%上升了1。9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和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均表示,相关统计显示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

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本4.56

此外,20xx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65.03期(份)和6。07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与20xx年相比,期刊和电子书的阅读量均有所提升,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成年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6本,与20xx年的4。77本相比,减少了0。21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65。03期(份)和6。07期(份)。与20xx年相比,人均报纸阅读量下降了5。82期(份),期刊的人均阅读量增加了0.56期(份)。魏玉山表示,这与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的发展相关。

手机阅读

成年国民接触率

首次超过50%

调查显示,20xx年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8%,较20xx年的'41.9%上升了9.9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时长稳步增长,在20xx年首次超过了半个小时,达33。82分钟。20xx年成年国民选择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为56.2%,与通过电脑上网的比例(56.9%)基本持平。

听音乐、用微信、手机qq等是我国成年国民中手机阅读接触群体的重点消费内容。

微信阅读

聊天、看朋友圈

比例均超80%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率为每天2次,成年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据调查,有34.4%的成年国民在20xx年进行过微信阅读;而在成年手机阅读接触者中,超过六成的人(66.4%)进行过微信阅读。成年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使用频率为每天2次。从微信阅读时长来看,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其中,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7.22分钟,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40。98分钟。

聊天、查看朋友圈这两项活动是成年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选择比例均超过80%。而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也是很多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看新闻、阅读朋友圈中分享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文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2.9%、67.1%和20.9%。徐升国认为,社交阅读是推动全民阅读的有利推手,同时,内容上以碎片化、浅阅读为主,不能取代传统纸书阅读在内容上深刻和系统性的需求,浅阅读与深阅读,碎片化阅读与系统化阅读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延伸解析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人均阅读量

不同国家“人均每年读几本书”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昨天徐升国也表示,对于此前媒体上盛行的以色列人均每年读60多本书的说法并不准确。当然经了解,以色列的阅读量确实比较高,图书馆分布、借阅量也在世界名列前茅,但经过他们的调查并没有看到以色列人均阅读量调查的有关数据。在国际上人均阅读数量是一个比较通约的指标,就其收集到的其他国家的数据来看,美国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韩国是11本左右。20xx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阅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全民阅读实践调查报告篇五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布。本次调查仍严格遵循“同口径、可比性”原则,继续沿用四套问卷进行调查。对未成年人的三个年龄段(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分别采用三套不同的问卷进行访问。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调查对成年人群的调研放开了年龄上限70周岁的限制,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为我国全年龄段人口。

1、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

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较的57.8%上升了0.2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55.1%,较20的52.7%上升了2.4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40.3%,较2013年的38.3%上升了2.0个百分点;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

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光盘阅读接触率均有所上升,电子阅读器阅读接触率略有下降。

具体来看,20xx年有49.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13年的44.4%上升了5.0个百分点;51.8%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3年的41.9%上升了9.9个百分点;2.0%的成年国民用光盘阅读,比2013年的0.9%上升了1.1个百分点;5.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较2013年的5.8%下降了0.5个百分点;9.9%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对微信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有34.4%的成年国民在20xx年进行过微信阅读,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超过六成的人(66.4%)进行过微信阅读。

2、20xx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

从成年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减少了0.21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65.03期(份)和6.07期(份)。与2013年相比,人均报纸阅读量下降了5.82期(份),期刊的人均阅读量增加了0.56期(份)。

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3.22本,较2013年的2.48本增加了0.74本。此外,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78本,较2013年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7.25本增加了0.53本。

3、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间最长

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间最长,为18.80分钟,比2013年的15.50分钟增加了3.30了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8.76分钟,比2013年的13.43分钟增加了5.33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时长为13.42分钟,比2013年的10.05分钟增加了3.37分钟。

从新兴媒介来看,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间最长。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54.87分钟,比2013年的50.78分钟增加了4.09分钟;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33.82分钟,比2013年的21.70分钟增加了12.12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3.79分钟,比2013年的2.26分钟增加了1.53分钟。20xx年新增对pad(平板电脑)接触时长的考察,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在20xx年人均每天接触pad(平板电脑)时长为10.69分钟。

4、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65.8%

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65.8%,比2013年的59.2%增加了6.6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有超过半数(56.9%)的国民通过电脑上网,有56.2%的国民通过手机上网。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3年的42.7%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5、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期刊、电子书的价格承受能力有增强

手机阅读群体20xx年手机阅读人均花费为16.47元,较2013年有所下降。

对于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的价格,有23.2%的国民能够接受8—12元的价格,有30.8%的国民能够接受12—20元的价格;11.3%能够接受8元以下,27.4%能够接受20元以上,另有7.4%的国民认为只要喜欢多贵都买。我国国民能够接受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的平均价格为16.01元,比2013年的13.68元增加了2.33元。

对期刊价格的承受能力分析发现,我国成年国民平均可接受一本期刊的价格为7.42元,比2013年的6.80元增加了0.62元。

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44.3%的国民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这一比例比2013年的38.7%上升了5.6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接触者总体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1.58元,价格接受程度比2013年的1.28元略有上升。

手机阅读群体中33.3%能够接受付费阅读,而有66.7%的人只看免费的手机读物。手机阅读群体在20xx年全年人均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费用为16.47元,较2013年的21.43元有所下降。

6、纸质读物仍是近六成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

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周岁人群占到40.3%,30—39周岁人群占27.3%,40—49周岁人群占20.8%,50—59周岁人群占8.6%。可见,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中88.5%是18—49周岁人群。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57.2%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4.3%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23.5%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有3.4%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6%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另外,有8.0%的`数字阅读接触者表示,在阅读过某一电子书后还购买过该书的纸质版本,较2013年的7.1%上升了0.9个百分点。

7、超四成国民认为自己阅读量较少,近七成成年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20xx年我国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0%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8.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有38.3%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44.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从成年国民对个人纸质阅读内容和数字阅读内容的阅读量变化情况的反馈来看,有8.9%的国民表示20xx年“增加了纸质内容的阅读”,但有11.3%的国民表示20xx年“减少了纸质内容的阅读”;有4.7%的国民表示20xx年“减少了数字内容的阅读”,但有9.6%的国民表示20xx年“增加了数字内容的阅读”。

从成年国民对于个人总体阅读情况的评价来看,有25.8%的国民表示满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比2013年的21.0%有所上升;有16.3%的国民表示不满意(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比2013年的23.5%有所下降;另有47.6%的国民表示一般。

我国成年国民对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期望程度要高于城镇居民。20xx年有68.6%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比2013年的66.3%略有上升。其中,城镇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阅读活动的比例为65.5%,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则高达72.3%。

8、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6.6%

20xx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6.6%,较2013年的76.1%略有增加。20xx年我国各年龄段未成年人群的图书阅读量均较上一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合三个年龄段(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20xx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45本,比2013年的6.97本多出1.48本。

9、在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习惯陪孩子读书的占88.8%

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xx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8.8%,较2013年的86.5%提高了2.3个百分点;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64分钟陪孩子读书,较2013年的23.87分钟略有减少。

此外,20xx年我国0—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3.52次,比2013年的3.40次略有增加。四成多(42.3%)的0—8周岁儿童家长半年内至少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三成多(31.1%)的家长会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