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后感的提纲该如何写(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灵魂曲最新读后感的提纲该如何写(模板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读后感的提纲该如何写篇一

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作。

《提纲》共十一条,一千多字。它告别了旧唯物主义,标志着新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这一新的哲学概念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体现了强大的社会功能。

在《提纲》中马克思着重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在第十条中说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条被称为是提纲的结论性的一条。这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出发点。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旧唯物主义也是通过对现实的认知来认识世界,但只是在直观的通过表征现象去理解食物,这样单纯感性直观的结果是片面孤立的,不能有效的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个人联系起来。这样的旧唯物主义理解方法容易导致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感性的现实被人为的分为了自然界和社会两部分,不是把现实世界看做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机的共同体。

马克思的新哲学体系出发点是实践精神,具有革命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从社会的人的感性活动,从主体和主观方面,从社会人的实践活动和自然事物的变化,从两者相互关系的方面去理解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社会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辩证关系,彼此共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变化和发展。

首先,在《提纲》的第一条中,指明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纯自然人、抽象人的认识基础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中社会人、现实人的认识基础。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态度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看做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观点中没有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没用看到主体和客体以及人与自然该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中,认识脱离了社会关系的纯自然人和抽象人。而新唯物主义从人参加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出发,承认人依赖于自然,并强调了自然的人化,自然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这样的自然社会中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会受一定的关系制约。

在《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费尔巴哈强调认识脱离社会的、撇开历史进程的、彼此孤立的抽象个体。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是单个人的抽象物。马克思反对这样的理解,他从认识社会的,认识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出发,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提纲》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市民社会的直观是左右单个人的原子结合体看,原子结合体中的原子是孤立的,彼此不发生什么关系的。《提纲》以实践为中轴,探索人和社会的关系。

在《提纲》第十条中提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旧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阶级立场是旧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有的时候,会把市民社会直接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把市民等同于资产阶级。《提供》中的“市民”是指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事实上,“市民”是18世纪资产阶级学者使用的术语,用来表示当时的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马克思借用了这一术语,说明“旧唯物主义哲学是一种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提纲》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人是单个的人,是脱离了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体。旧唯物主义不是理解人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而是简单的把社会看成由孤立的单个人相加组成。“市民”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里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同其他人没有关联,而只是自己活动的个体。《提纲》第十条中“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从阶级立场来看,新唯物主义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世界观。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社会联系,反驳了认为人是脱离社会,并不相互依赖的错误观点。人为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在《提纲》第十一条中说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容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的新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只知道一味的.解释世界,新哲学着重考虑人对世界的认识问题,要解决实际问题,光靠直观的理解是不行的,还要感性的改造性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正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在进行改造性实践活动时,必须具备充分的条件。首先要对改造的对象,这里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要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必须在正确或真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改造性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强调的实践是使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内在统一展现出来,正如马克思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着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里的“环境”不是仅仅指原生自然环境,还要包括社会自然,对这种环境的改变,首先是在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才有了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的改造性实践活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这样的状态才得以存在。

实践观是《提纲》的核心和灵魂,实践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实践观从根本上划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提纲》全篇是以时间观点为核心,以人的问题为层面展开。在关于人的问题上,新旧唯物主义在对待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有着根本分歧。

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读后感的提纲该如何写篇二

19世纪40年代前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费尔巴哈提出了实践的一些问题,才让我们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

人通过实践是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分别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实践是人类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二为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通过阐发有关实践的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定义是什么呢?实践概念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就已经出现。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和形式。这一定义把实践同人的观念方式和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分开来。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运用时间的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任何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只要涉及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陷于唯心主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实践,不知道、不理解实践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历史产生的基础就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在所有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因此,物质实践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让我们更加去了解了实践的含义,更好的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读后感的提纲该如何写篇三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对旧的唯物论的完善和提高,指出了旧唯物论的不足,建立了自己的唯物论,让唯物论变成一种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理的哲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世界。

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实践哲学

在写《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前,先介绍一下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艺术出版,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事情,因为它标志着“唯物主义重新登上历史的王座”。历史上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唯心主义在做主导,他们鼓吹天才和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有她片面的一面,而且有很多的局限性、消极性和直观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旧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在阅读《基督教本质》时,写下了这一片字数不长,但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费尔巴哈提纲》。恩格斯这样评价这一片文章:“作为包含着心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的确是这样的,在这字数不多的提纲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句话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经典语句,可谓之“一字千金”,而且“惜墨如金”,没有丝毫的赘言,句句切中肯綮,直接指明真理的所在。

可以这样理解,《基督教的本质》是旧的唯物主义,而这个提纲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萌芽”。它在这提纲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实践。换一句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插一段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邓小平最经典的话之一。当1976年后,讨论中国该走怎样的路线时,我们依旧要依靠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同时我们还必须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创新,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通过实践来明确自己走什么路线,检验真理。我们中国有今天的发展,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也离不开我们将马克思在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运动的伟大实践。

所以又回到了《费尔巴哈提纲》一个本质上的问题:实践。引用一段他人的话:

马克思在《提纲》中十分强调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把实践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马克思把是将实践的观点应用于认识论,相对于费尔巴哈的就唯物主义理论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革命的实践意义。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比传统上的唯心主义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却有很多的狭隘性,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就是“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没有掌握革命的实践性,在提纲中的第二条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实践才可以判定你的思维是不是真理。

可以说人类因为有了思维,才让我们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是我们的思维不能离开实践。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批判了宗教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件事情做得彻底,只是稍微起了一个头,对于宗教没有从本质上去分析,比如宗教的来源怎样消灭这些宗教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就如马克思所说,“他做的工作只是把宗教师节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而马克思的观点则是“对于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进而分析这些矛盾,认识这些矛盾,在实践中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推翻原来的制度,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世界。

对于这一句“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对于这句话,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论是费尔巴哈就唯物论的升级版,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只是将“直观的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而马克思给新的唯物主义定义为“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并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费尔巴哈的就唯物论的立足点就是市民的社会,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论才是实质意义上的唯物论,因为他的出发点是“人类社会抑或是社会人类”,马克思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正如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创建一种超越既有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自由王国’”。这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形式。

读后感的提纲该如何写篇四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同资产阶级展开了英勇斗争,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著名的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开始的英国工人参加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运动,在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还停留在早期的自发阶段。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能够正确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当时的工人运动还没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工人运动的这种已经开始组织起来,但还没有走上自觉道路的状况,就迫切要求社会提供一种能够指导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推动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当时社会上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反动的、保守的就是空想的、非科学的。就是当时最有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也是脱离工人运动,因而也是不能指导工人运动的。

结构和段落大意:

1.在整个《提纲》中,第一条非常重要,因为它集中地、明确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一切唯物主义(主要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区别。马克思既坚持世界的物质客观性,又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把原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论中的合理因素结合起来,阐述了实践概念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实践是“真正人的活动”,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实践关系,对于我们面前的物质世界,应当把它当作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这表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以重视实践为特征,是实践唯物主义。.

2。关于第二条,通常认为它是讲真理标准,属于认识论。不过值得注意是,马克思这里说的是“思维的真理性”,而不是“认识的真理性”。“思维的真理性”这一提法显然与黑格尔哲学有关。黑格尔称:思维与存在有统一性,存在统一于思维,“真理即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1][1]按马克思的解释,“思维的真理性”即“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思维的此岸性。”[2][2]这里强调的是思维的现实性、力量、此岸性,可见,他的本意不在认识世界,而在改造世界。就是说,这一条是从一个侧面对实践问题的深入,说明只有实践才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之所以强调具有真理性的思维是能够通过实践成功地改造现实的思维,也是针对费尔巴哈的。费尔巴哈在认识、思维、真理等问题上完全不涉及实践,不涉及思维的现实性、力量和此岸性。他说:“跟类之本质相一致的,就是真的,跟类之本质相矛盾的,就是假的。真理就只有这样一条法则,除此以外便没有了。但是,对我来说,别人乃是类之代表,是别人们的代表,……所以,在我看来,别人的同意乃象征着我的思想是合乎规律的普遍的、真的。”[3][3]这与他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有关。《提纲》第一条结尾说:“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4][4]第二条就是接着这一句话说的。

3.第三条直接针对的不是费尔巴哈,而是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用环境及其变化解释人和人的发展,无疑是唯物主义,但他们不能唯物地解释环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因而最终未能克服唯心主义。马克思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实践改变了环境,被改变了的环境又反过来改变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是一致的。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变化都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以上思想的意义在于,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从宏观上、总体上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起一种科学的关于人的学说,实践人类学。马克思的论述也表明,他提出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旨趣,主要不在认识论,也不在“人化自然”,即人对环境的改变,而在人,在人的发展。讲环境,是为了讲人。这一条没有直接提到费尔巴哈,但由于在《提纲》一开始马克思就把费尔巴哈与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相提并论,所以这里所说的其实是费尔巴哈的事情。《提纲》第一条说费尔巴哈不懂实践的意义,第二条说因此他不懂实践可以证明思维的此岸性、现实性和力量,即可以改造世界。这一条进而指出,由于不懂得实践可以改造世界,因此看不到实践的人类学意义,看不到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又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最终只有用实践才能对人的存在与发展做出正确解释。

在整个《提纲》中,人们重视的主要是第一条,但实际上第三条与第一条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后面诸条只是这一条的展开而已。

第四、五、六、七、八条讲的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哲学也是宗教,只不过以理性取代了上帝。批判宗教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内容,尤其是他写于1845年以前的著作的中心内容。他对宗教的批判,最主要的成就是用人的异化揭示了宗教的秘密,从而把宗教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他说:“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之秘密。”[5][5]他又说:“人在宗教中将他自己的隐秘的本质对象化。这样就必然证明,上帝跟人的这种对立,分裂——这是宗教的起点——乃是人跟他自己的本质的分裂。”[6][6]这是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核心观点,贯穿在他对宗教的全部批判之中,自然也就成为马克思关注的重点。

马克思在《提纲》第四条中对费尔巴哈的上述思想作了肯定,但又把费尔巴哈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既然人是环境的产物,既然宗教起源于人跟自己的本质的分裂,那么就应该在人的环境中,在宗教的世俗基础中寻找造成人的本质异化的原因——“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裂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7][7]如果认识到环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那么对宗教的批判否定就应当从通过实践活动克服世俗基础的分裂着手,也即“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8][8]世俗生活的分裂造成人的本质与人分裂。人通过实践使世俗生活得到革命性改造,被改造的世俗生活反作用于人,促进人的发展并最终使人的本质回到人自身。一方面,这将彻底铲除宗教的世俗基础,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人的解放,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宗教的问题实质上是人的问题,消灭宗教就是人的发展与解放。显而易见,这一条是第三条的具体化。

读后感的提纲该如何写篇五

往往很多同学对于读后感的写法,并不是因为没有感想而是不知道怎么写作。以下是小编为你们准备的读后感打死论文提纲的范文,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哦!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送东阳马生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太学生马君则的一篇赠序。他用自己求学时的艰难困苦勉励马君则珍惜今天的优越学习条件,德能双休。宋濂幼时家贫,无书可读,他借书抄书,终于博览群书;成年时无师可问,他奔走百里之外,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学习时,他生活艰苦,以苦为乐。

(用概括的语言简要介绍作品的相关内容是叙述,这叫“引”。)

(对你引述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是议论,这叫“议”。)

(联系其他相关内容或作品相关情节是“联”,需要边叙述边议论。)

将学习作为乐趣,是学有所成的前提。宋濂如此,“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主人公不也如此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亲爱的“学友们”,愿你早立鸿鹄之志,以学习为乐,插上理想的羽翼,早日翱翔在快乐成长的天空。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体,对小学生来说,写读后感是比较难的,因此,必须讲究指导方法。我在作文训练中,采用了这样一些方法:

一、感不离读,读感结合

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结果,因此对原作的准确理解,把握住要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对原文的阅读是否认真细致,是决定读后感的质量关键。写读后感,不仅有感的内容,也要有读的内容。一般来说,在读后感的开头,都需要用少量的文字先概括介绍一下所读作品的内容,这是因为你所读的作品并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不作任何介绍就发表议论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如果精要地作简介,不仅使学生或读者对陌生的作品有所了解,即使对于熟悉这篇作品的读者来说,也能起到激发思索的作用。 下面以一位六年级学生的习作为例:

读《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有感

《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是陶斯亮阿姨回忆她的爸爸陶铸的一篇文章,文章讲陶斯亮阿姨在学生时代整天无忧无虑,嘻嘻哈哈的,在她眼里,生活道路是鲜花铺成的,个人的前程是彩线绣成的,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操心了。因此,他们父女之间曾发生过争吵,当时斯亮阿姨是那么委屈,以至大哭。然而今天,斯亮阿姨才真正懂得:依赖父母生活,靠荫庇安身立命是毫无出息的。陶铸爷爷之所以爆发那雷霆之怒,是他真正疼爱他的女儿。

看到这里,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睛,我也想想我亲爱的爸爸。爸爸

是一位干部,在一次事故中,为了排除险情抢救他人而牺牲了。爸爸在世时最疼爱我,但从不溺爱我。有一次他从外地出差回来,为我买了一架飞机模型,我爱不释手,任谁都不得玩。晚上,我邻居的小宏来了,他闹着要小飞机模型玩,我舍不得给他。爸爸却一把抢过来递给小宏。我先是一惊,接着就声嘶力竭地哭了起来,爸把我抱到屋里,训斥道:“哭吧,没见过这样自私的孩子,只顾自己,长大后有什么出息!”看到爸爸十分生气,我害怕了,说:“爸爸,我听话,以后我不自私了。”从那以后,我知道自私是不好的。 现在爸爸已经长眠,但他的话一直鞭策着我。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当我班成立小图书角时,我把所有的书都拿出来。美化教室时,我把家里的花瓶取来放在教室窗口上。我每做一件事,都想起对得起爸爸的教诲。

“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这是陶铸爷爷对斯亮阿姨的教训,“人活着不应只顾自己。”这是爸爸留给我最珍贵的遗言。

这篇文章的开头先对《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一文作了简介,使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以看到这里,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睛一语,转入了对亡父的回忆。由于读者已经对陶文的内容有所了解,知道那是一幅忆亡父的文章,故而对文本作者的思绪转折更是容易理解了,如果没有对陶文的简介,那么本文的作者突然回忆了亡父,不是会使人莫名其妙吗?可见,感和读是不可分离的,必须让学生在读上下功夫。读好了,就为写感开了个好头。

读《长在心里的手》, 捕捉感点:

1. 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多一次超越

2. 要乐观向上,不失掉对生活的信心

3. 信心和毅力是你走向成功的法宝!

4.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5、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5. 鼓励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心

6. 给孩子希望,让他增强自信心

7. 善意的谎言使他坚持不懈、积极向上

8. 要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希望

二、选择感点,议论联想(摆事实、讲道理)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

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人生绝境。 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青,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的感谢的不是你的顺境,而应该是你的绝境。

顺境中,你收到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犯的的蜕变。

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

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僻静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砺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

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一条途径,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再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

相关范文推荐

    心内科护士进修自我鉴定(优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

    海底万里读后感(模板9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最新红楼梦到回读书有感(大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红楼梦到回读

    2023年湖光山色读后感(通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

    2023年小鲤鱼跳龙门的读后感简单一点(优秀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

    2023年写读后感青铜葵花(模板9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

    最新罗马读后感(优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罗马读后感篇一正

    2023年月光曲读后感(大全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

    2023年冬奥运会读后感(实用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

    最新我的生活心得体会(通用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