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想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汇总5篇)

时间:2023-10-06 作者:笔舞中国哲学思想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汇总5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感悟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思想感悟篇一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六书纪贞元,三史释今古”哲学体系中的“三史”之一。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1]在阅读冯先生介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时,我对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遥自在人生态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我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庄子,原名庄周,是道家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与著述被记录在《庄子》一书中。谈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会联想到名篇《逍遥游》里所描绘的那种“为我,放任,避世,空谈”,其实不然,应该是那种“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着至高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庄子对“道”的高深领悟。

一般人如果认为庄子那种避世的心态源自于他对人间情况的不谙抑或无法应对复杂的人世间,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他对人世间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人生问题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非凡见解。例如,他详细观察了人的情绪变化,在《齐物论》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乐、虑(忧虑)、叹(叹息)、变(反复)、慹(恐惧)、姚(轻浮)、佚(放纵)、启(张狂)、态(作态)。真可谓全面丰富。另外他还提醒到人不可扰乱人心,他在《庄子。在宥》中这样描写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彊。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说到人心理复杂的情况,恐怕很难找到如此贴切生动的描绘了吧!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并非对复杂的人间情况的无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彻。

正如庄子上面所描绘的那样,有关人的问题是如此的复杂,那么人生还有没有追求快乐幸福和灵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庄子指出必需通过身心的修炼。具体做到如他在《齐物论》中描绘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们排除身体的欲望与心智的执着,做到“无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术语来讲就是“心斋”。何为“心斋”?就如他在《人间世》讲述的“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进一步讲就“心斋”是指心的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饮食戒律。“心斋”的具体作法,就是要逐渐减少来自身体感官的诱惑与欲望,以及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与成见。总之,就是要对“心”进行一番“清理”,摈弃杂念,使它进入虚静的状态,使自己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

由此,关于处世的方法,庄子强调“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随顺外物而变化,另一方面内心保持不变。内心与“道”契合,圆满无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变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顺人而不失己”(《庄子·杂篇·外物》)、“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养生主》)。这些反映的是庄子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十分精妙。[3]“外化内不化”,坚持并有融通,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方现了君子处世为人的大智慧。

在他处世的哲学中,最让人神往的一句话是:“泛若不系舟”(《庄子·列御寇》),“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庄子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虚己以游世,虚而待物的人生。“虚”字有单纯平淡之意。泛舟不系,随水而漂,人若无执,则可化解于无形。这也正是庄子“心斋”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通过“心斋”,化解自己的执著和不得已,让心处于虚静状态,达到空灵层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与无形。人心是复杂的,若是任由身体感官去牵引,疲于世俗的诱惑而执着于心,进而耍弄心机,事事计较,那么心就成为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活着片刻也不觉的安宁。因此,“虚而待物”,超越于“我”,达到“无我”的境界,与道合一,不但不会痛苦,不反而随遇而安,像庄子一样“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这是何其逍遥自在的人生呀!不仅令人羡慕不已。

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由于太过执着于世俗之争,丧失了内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轻孰重,不懂得得与失,舍与得,往往使自己在处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内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宁,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乐。我们周遭人们患忧郁症的更是有增无减。有没有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呢?有时,心境就是就是一剂良药。为何我们不学习一下庄子的那种“虚而待物”的人生态度呢?将一切无谓的不得已、不必要的执着“相忘于江湖”,以换的像鱼儿那样遨游于大海的快乐与自由。

中国哲学思想感悟篇二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思想渊源。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深感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对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力,给我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体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哲学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中国哲学教会我对世界的看法和人生的态度。中国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与世界万物的联系。通过阐释道、儒、墨、法等不同学派的思想,中国哲学呈现出一幅关于个体与整体、人类与宇宙和谐共处的完美图景。这种看法使我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看待世界,意识到人类只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应当尊重并与之和谐相处。同时,中国哲学也教会了我一种平和、和善的人生态度,即以善待他人为中心,并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其次,中国哲学教会我思考人类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中国哲学强调人性的完善和修养,注重人的精神层面的提升。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诚信,道家思想追求自我修养和境界的提升,佛家思想强调修行和悟道,这些都给我提供了对人类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我意识到,一个完整的人应该精神、情感、理性等各个层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追求自己内心表达的真实和谐,同时也努力适应社会环境和他人。

第三,中国哲学教会我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寻找平衡。中国哲学强调社会责任和家庭伦理,强调个体应该为社会、家庭做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哲学也强调个体的内在价值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中国哲学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被视为一个动态的平衡。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意识到自我实现和他人贡献的双重价值的重要性,明白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第四,中国哲学教会我对时空和变化的理解。中国哲学中的“道”和“理”概念给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对时空和变化的理解。中国哲学中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宇宙万物相互影响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通过对“道”的理解,我开始对宇宙的运行和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世界的事物和现象有了更多的开放和包容。这种理解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更加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

最后,中国哲学教会我珍惜生命和追求内心的幸福。中国哲学中强调人的健康和身心的和谐。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和修炼,我逐渐认识到只有拥有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幸福。同时,中国哲学也告诉我要珍惜生命和时间的重要性,要充实每一天,充分利用时间去追求内心的幸福和满足。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心得。我学会了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看待世界,思考人类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追求个体与社会的平衡,理解时空和变化的本质,珍惜生命和追求内心的幸福。中国哲学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给予我深深的启迪和指引,使我对自己、对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会更好地把中国哲学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哲学思想感悟篇三

中国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中国哲学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对中国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也对我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展开,来分享我对中国哲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概论课程让我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通过学习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的哲学思想,我逐渐了解到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厚和博大精深。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性的思考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孔子提出“人”的道德修养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而老子则倡导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的真理。这些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也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概论,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而且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加细腻的理解。

中国哲学概论的学习也让我对自我人生的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学习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哲学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内在修养,强调“道德”的作用和重要性。我逐渐认识到,人的一生不仅仅应该追求物质财富和成功,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和的心态。中国哲学鼓励人们以“仁爱”为核心的互助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善良。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概论,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理念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如何将其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做到在人际交往中的和谐与善良。

总结而言,中国哲学概论的学习让我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通过学习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我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和精神追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另外,中国哲学概论也启发我对自我人生的思考和反思,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品质的培养。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人格的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哲学概论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思想思考的启示。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概论,我深入了解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智慧和人类的探索精神,这对于我个人以及我们整个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我相信,随着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深入学习,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哲学思想感悟篇四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他不认同传统的说法中关于《老子》一书是有个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冯先生研究认为:《老子》一书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时代的产物。老子与《老子》一书并无必然联系,是两回事。完全可能有个叫老聃(老子)的人,他年长于孔子,很有用智慧;至于《老子》这本书,他的作者则另有其人,或是群体编写。这本书的年代晚一些,“我现在相信,这部书写在(或编在)惠施、公孙龙之后,而不是在他们之前。”

其理由:因为《老子》里有很多关于“无名”的讨论,而要讨论“无名”之前",就得先要讨论“名”。“名”、“无名”见于关于惠施、公孙龙等名家的记载。据此冯先生认为《老子》出现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之后。

仅凭“名”或“无名”见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的记载中,在孔子之前不见记载,而断言《老子》一书的年代,证据未免太单薄了些了吧?也许,在孔子之前就有“名”或“无名”的论辩,只是未被记载或我们未能见到记载罢了。

“道无名”这一部分可能是《老子》中需要费神理解的部分。

人类大多习惯于具体思维,生动形象是芸芸众生耳目所及的,可以通过感官把握的世界。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内”的世界,眼见为实等。即通过眼见、耳听、皮肤接触可感知的世界,从而获得信息。感知的世界可以具体表达,用名来称呼他们,描述他们。而“名家的哲学家开始思索名的本身,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对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层次的思想。”

超越了具体,从而思考抽象的“无”、“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给它一个代号——称其为道,其实道根本不是它的名。也就是说,我们称道为道,不同于称桌子为桌子。我们称桌子为桌子,意思是说,它有某些客观的属性和用途,由于有这些属性和用途,就可以称之为桌子。但是我们称道为道,并不是它有任何类似的可以言说的有名属性。道,纯粹是一个代号,本身不是某一物,所以不可名,它是“无名”。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吗?极限在哪里?

万物变化莫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它的思想源头很可能是来自老子。在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发展至极端,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看似矛盾的说法,正是一切事物发展亘古不变的规律自古及今,大多庸人不知持满,后悔莫及。

(2)人生在世,如何预防欲速则不达,走向愿望的反面?

老子警告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里的骄,是人前进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骄,是人应该避免的第一件事。在这方面孔子有同样看法。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大意是:假如一个人相貌与才能的美比得上周公,但只要骄傲且吝啬,则我们只会看到他的骄傲与吝啬,看不到其他方面。骄和吝,超过了界限,才和美不足观了。

(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所说的“常”字表示永远不变的东西,或是可以认为是规律性的东西。

事物变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人应该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依据它来指导社会活动。老子称之为“袭明”——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即包容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想变强,从弱开始,“柔弱胜刚强”;“若想保持资本主义,就必须在其中容纳一些社会主义成分。”一个单位内一定程度的“反对派”、“刺头”的存在,并不是坏事。

(4)道家具有儒家一样的救世情怀。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少人急功近利,做“房奴”、“车奴”、负债、焦虑难安,听听老子言,胜服清凉散,可以“袭明”。

道家的中心问题是全生避害,躲开危险。“庖丁解牛”说贵生,顺着纹理、规律生活处事就安全,否则会损伤生命。人需要柔弱、谦虚、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上都可以看做是从“反者道之动”这个总学说演绎而来得。“无为”,也来自此。“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过头,不任性妄为。画蛇添足,就是适得其反做过了头。

任性妄为,不加约束,都是反自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取法于“自然”,道的运作是以自然为法则,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中获得能量,这就是“德”。

中国哲学思想感悟篇五

中国哲学自古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人们的关注。作为中国人,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哲学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深刻影响。在学习和思考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珍贵的体会和心得。通过这篇论文,我希望能够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哲学教给了我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方式。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这些思想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自己的内心平静与和谐。在中国哲学的引导下,我学会了从内心寻找答案,而不是盲目追求物质财富和外部成就。这种思考方式使我能够更加独立地思考问题,尽量避免他人的干扰和诱惑。

其次,中国哲学使我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刻。在中国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内圣外王",强调个体发展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要担负社会责任。从这个观点出发,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成长和提升,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综合思考方式使我更加注重自己的正直、诚实和勇敢,同时也关心他人,努力做出对大家有益的事情。

第三,中国哲学教给了我尊重和谦卑的价值观。中国哲学强调"和"的思想,即通过平等、尊重和谦虚的态度与他人和睦相处。我认识到与他人相互尊重和包容的重要性,并且珍视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时刻牢记这种价值观,努力避免冲突和争吵,并始终保持善意和友好。

第四,中国哲学使我对世界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化的国家,我在学习和思考中国哲学的过程中也更加了解和接纳了其他文化和价值观。这样的体验使我意识到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价值标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可以相互借鉴和包容,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最后,中国哲学使我更加关注自然和和谐。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关爱大自然。在现代社会,我周围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和不稳定。中国哲学教给了我拥抱和平衡自然的重要性。我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护地球,同时也为自己的身心健康寻找和谐的生活方式。

总之,中国哲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思考中国哲学,我不仅对人生有了独特的思考方式,也对自身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国哲学教导我们尊重、谦虚与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同样,中国哲学使我对世界的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体会。这些体会和心得将继续指导着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追求更高的境界并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