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地图 中国地形心得体会(汇总5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梦幻泡中国的地形地图 中国地形心得体会(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的地形地图篇一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貌多样的国家。我在这个美丽的国度中游走了很多地方,亲身体验了不同地形带来的独特魅力。在这些旅程中,我领略到了中国奇妙多变的地貌景观,也体会到了地形与人文之间的互动。以下是我对中国地形的心得体会。

中国的地形变化丰富多样。从北方的大漠沙丘到南方的湿地和山脉,无不给人带来新奇感受。在旅行中,我曾去过内蒙古的神奇戈壁,那里一望无际的沙漠让人如痴如醉。而在江西的庐山,我亲眼目睹了陡峭的山峰和茂密的森林,仿佛置身于仙境。中国的地貌变化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幅画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地形的多样性也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国家。有些地区的险峻山峦和崎岖地形给人的感觉仿佛攀登不尽。例如,在四川的九寨沟,我曾走过一条沿着高山边坡的小路,前面是险峻的峭壁,背后是深不见底的峡谷,令人心惊胆战。然而,正是这些极具挑战性的地貌造就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户外运动场所,例如攀岩、滑雪、徒步等。地形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玩乐方式,也激发了人们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除了地貌的多样性,中国的地形也与人文息息相关。历史上,中国的农耕文明就与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江大河孕育了中国的农业发展,也塑造了中国的文化。例如,在长江流域,我曾看到了人们凭借河流的水和泥土开展的种植和养殖活动。而在黄河流域,我亲眼目睹了丰收的麦田和广阔的黄土高原。地貌和人文之间的互动,使得中国的地形更具人情味,也更容易触动人们的情感。

中国的地形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这是因为,中国地广人稀,地形多为高山或沙漠,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不便。例如,西藏地势险峻,山高路险,使得西藏成为中国最后一个通电的地方。同样,一些山区和高原地区由于交通条件不利,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然而,中国政府近年来积极致力于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在大力发展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工具的同时,也逐渐解决了地形带来的交通不便。

总结来说,中国地形多样、独特,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机遇。地貌与人文相互交融,在塑造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民风民俗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地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中国政府的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努力也在不断减轻这一不便。中国地形的奇妙与多变,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片土地的魅力与活力。

中国的地形地图篇二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xx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

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完成表格: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三、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1、过渡:在我国的三级阶梯都是以山脉为界,感觉山脉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地形的骨架)

2、读图(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脉:(板书)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3、活动:找五岳

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

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

它们分别们于哪一个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岳?

四、随堂练习: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是我国()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b、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c、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d、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3、下列地形区中,哪些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a、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b、东南丘陵、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黄土高原d、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4、在色彩斑斓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颜色代表着不同海拔,下面各组不正确的是()

a、蓝色——海沟b、浅紫色——湖泊c、棕色——山地或高原d、绿色——平原

五、板书设计: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中国的地形地图篇三

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和壮观之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多次探索中国的山川河流之后,我发现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形,包括高山峻岭、广袤平原和湖泊河流。中国的地形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地形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中国的高山峻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拥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三峡和黄山等。这些山脉具有壮丽的景色和悠久的历史。我曾经登上过黄山,那里的云海和奇特的岩石形状令我叹为观止。登山过程中的艰辛和风景的美丽相得益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其次,中国的广袤平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的平原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辽河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这些平原的肥沃土地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走进这些平原,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的禾苗随风摇曳,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悠闲的农民。平原上的自然风光不仅美丽,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农业传统和乡村文化。

此外,中国的湖泊河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拥有许多著名的湖泊和大江河流,如太湖、西湖和黄河等。这些湖泊和河流为中国的水资源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并且也成为了旅游胜地。我曾经乘坐小船游览过西湖,湖水如镜面一般平静,周围的山峦和古建筑相映成趣。游船缓缓行进,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雅致和自然风光的宁静。

最后,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中国的山川河流被誉为“画中美景”,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展示,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例如,长江三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代表了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而黄河则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见证了中国近5000年的昌盛和衰落。中国的地形与历史和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景和文化景观。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形多样性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自然和旅游资源。高山峻岭、广袤平原和湖泊河流展示了中国自然景观的壮美和优雅。同时,这些地形也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通过深入了解和探索中国的地形,我更加欣赏和尊重这个古老而又独特的国家。

中国的地形地图篇四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标六大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而地形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的自然分界线

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

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的各章节之首,本节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分类、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重影响着别的因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1、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图引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利用教材上的“沿32o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这一线索,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并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读图的能力,对世界的'地形有所了解,在次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从而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及阶梯间的分界线。

1、运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利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读图、分析,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联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3、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1、新课导入

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导入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教育,把人文感情融合在地形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采用多媒体观看“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在地图上直观地看,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3、明确三级阶梯的界限

再观看提前准备的景观图: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完成教材p23的活动题

中国的地形地图篇五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地形慨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

3.培养学生进一步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

1.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挂图)

2.我国三级地势阶梯概况的空格表(见下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1.5课时(四年制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后面半个课时(或一课时)讲述“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和“比较法”讲述。

【教学过程 】

(新课引入)

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稍加议论后回答,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和归纳。)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我国的地形。先请同学们阅读“中国地形图”。

〔挂图〕 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

〔板书〕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地形概况

(讲授新课)

〔读图指导〕 在图上找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学生齐答,下同),这个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找到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们的海拔大约在1000—2000米之间。再由黄土高原向东,找到华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读图提问〕 通过以上读图,从“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提示:(1)说明地势的概念,即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2)提示学生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海拔变化来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再阅读课文中的两幅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示意图(图3·1),请同学们看这两幅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状况。(教师提示、启发学生回答)

〔归纳〕 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呈三个阶梯。

〔板书〕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读图印证〕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看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图讲解〕 请同学们看黑板前的中国地形挂图。第一级阶梯,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边缘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的图3·2上,用红笔描出这条边缘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书)1.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图讲述〕 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浅不等的黄色表示。第二级阶梯有两条边界:一条是前面所讲述的青藏高原边缘;另一条由东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请同学们在图3·2上用红笔描绘这条界线。

〔板书〕 2.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2000米

〔指图讲述〕 第三级阶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用绿色和极淡的黄色表示。

〔板书〕 3.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图讲述〕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国近海宽广的大陆架。同学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到这片淡蓝色的部分,就是我国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书〕 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问〕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议论,发言)

〔板书〕 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讲述〕 经过议论,我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练习〕 完成课文中的“想一想”:长江、黄河在从地势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段时,河流落差有什么变化?水流产生什么现象?这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注意提示)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填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可叫学生到黑板前指图回答。

〔总结〕 出示空格表,用提问法口头填出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主要地形类型。

〔提问〕 请同学们判读课文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图3·3),说出两图各代表什么地形?(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强调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讲述〕 我国山川壮丽,境内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有气势磅礴的高原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缓的丘陵。

〔板书〕 二、地形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1.山川壮丽 地形多样

〔讲述〕 不同的地形上,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举例说明)。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问〕 请同学们读p25图3·4,按照图上标出的百分比数字,说说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重。(学生一一回答,教师重复“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讲述〕 按照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的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板书〕 山区面积广大(接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2.山地占1/3 山区占2/3

〔讲述〕 一般说来,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但山区有其他资源,例如森林、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因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又具有优势。既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利用山区、建设山区。

〔总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地形有两大特点,这就是“地势西高东低,大到呈三级阶梯”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复习巩固)

1.你能说出我国地形的若干类型吗?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3.学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对人们交通、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布置作业 ) 选做复习题2。(如果时间允许应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板书设计 】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地形概况

一、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二、地形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l.山川壮丽 地形多样

2.山地占1/3 山区占2/3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