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500汇总

时间:2023-05-20 作者:储xy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篇一

“两耳垂肩”,不仅说明刘备的外貌与众不同,更是暗示他日后必有所作为。我想两耳垂肩之人也是个有福之人,说明刘备不会这么轻易地被人害死。当我读到他被蔡瑁追杀到檀溪边时,也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戏剧性的一面出现了,的卢马居然纵身一跃,神奇般地不仅保护了刘备,更是让刘备遇到了贵人。这是天意啊。正如司马懿父子眼看就要被大火烧死,老天偏偏下了一场大雨,让他乘机逃脱掉了。可见他命不该绝。此时暗示着蜀汉终将逃不了灭亡的命运。而此时的曹睿对于司马徽来说,杀了他等于捏死一只蚂蚁。所以后来曹睿听了谗言,对司马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更促使了司马徽篡夺他的皇位。一开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的曹丕逼献帝退位,也给他做了“榜样”。每一个有雄心的人,都想日后能有所作为,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匍匐在他的脚下。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君主的重用。就连庞统这样一个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也如此。如果他不是这样急切,有怎会疏忽敌人的埋伏,我想作为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说,他不可能不知道地处险境最易受到袭击。正如诸葛亮所说,不了解天文地理的是庸才。而他绝不是个庸才,他只是一心想向别人证明自己。如果他还活着,蜀汉的结局恐怕要改写了。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这么的传奇,三国中最具有神奇色彩的要属诸葛亮了。“飘飘然有神仙之貌”的他第一次用兵就令关羽等人十分佩服,这也暗示诸葛亮最擅长用火攻。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等。他能在自己进中原之前布好八阵图,日后困住陆逊。要不是黄彦昌指点陆逊,恐怕他到死都在琢磨怎么出去呢。一个八阵图相当于十万精兵,诸葛亮估计是神仙转世了,可是天妒英才啊。依我看庞统没有他那么旷然,司马懿没有他那么用兵如神,周瑜就更别说了。每一个想急于成功的人,往往更会有破绽。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怎么测不出蜀汉的结局呢?他一死,蜀汉必将灭亡,那刘禅就是一个摆设,成天就知吃喝玩乐,被黄皓哄得团团转,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也难怪刘备最后会叫诸葛亮取代他了。而诸葛亮担心老是这么拖下去,不能完成国家大业。他呕心沥血,以至于积劳成疾。又因急于统一蜀汉,也促使他病逝。诸葛亮如果真篡夺了皇位,那他先前的功绩估计全部被抹得一干二净了,因为人言是可怕的,足以毁了人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来形容他再也不为过了。

那些计策又是如此的巧妙,使敌人不攻自破。这更是一场心理的较量,诸葛亮的空城计着实让我佩服,临危不乱,从容不迫,这是我们现代人处事时应当学习的地方。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篇二

那一日,三个人相继走向了为后人们最敬佩的英雄,乃至到了今天,我们仍对他们津津乐道。

读《三国演义》,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战场上的残酷,将士们的赤胆忠心,战士们的英勇杀敌。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不像张飞,做事急躁,不懂得顾全大局;不像刘备,却步不敢前进;不像关羽,因心软把曹操放掉。他运筹于帷幄之中,我仰望,却也遥不可及!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刘备三次请他出山后,他便辅佐刘备完成了三分大业。他运用二十只草船借着大雾,逼近了曹军水寨,借了十万支箭。面对司马懿大队人马的进攻,诸葛亮冷静应对,谈笑间,没有一丝紧张感,他仿佛是一尊神,让人捉摸不透,又望而生畏。他严格按照军法,挥泪斩了和自己关系很好的马谡,虽然他很痛心。

刘备也曾说过,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无数事实证明,这水真是波澜壮阔!只可惜,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真希望诸葛亮能像天上的星星,永远亮着,照耀着蜀国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但正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所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使诸葛亮真的完成了刘备的夙愿,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国家的兴盛荣衰,谁又能说的清呢?谁又能挡住历史前进的脚步呢?!

掩卷沉思,豁然开朗,梁启超之言再次振聋发聩: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让我们奋发图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