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HT书生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考范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为大家展示一些好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一

一、中国传统译论之化境论。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深受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论”和“中庸”思想的影响,意蕴深邃,凝聚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思想结晶和话语特征,体现了醇厚的理论魅力,是中国传统译论之精华所在。以“神似、化境”为代表的审美境界,其核心价值是“美”,追求的是翻译主体在审美心理上的“虚静”、“坐忘”,强调的是译者主体的艺术修养,最终体现的是翻译主体的直觉感悟和审美体验。

在对传统译论的评析和借鉴中,钱锺书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译学见解。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钱锺书写道:“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就算入于‘化境’。”这种“化境”既要有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又要不拘泥于原文,是另一种语言相应而完美的表述。正如罗新璋的评语,“钱公诸译,矜持尽化,语迹俱融,诚人化之笔”。罗新璋出翻译理论历经了“案本一求信一神似一化境”四个阶段,他认为,“钱锺书提出的‘化境’,可视为是‘神似’的进一步,同时亦把翻译从美学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化境说’也是中国古代诗论、画论、文论的古老命题,如刘勰的‘神与物游’、苏轼的‘身与物化’以及金圣叹的‘圣境’、‘神境’与‘化境’说”。“化境”的文学翻译既是译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又是浑然天成的艺术极品,即“艺术造诣达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化”直接承自传统美学的“物化”概念,揭示了文学翻译艺术的本质,即原文的风格之美与译文艺术表现方法的一致性,有本体论意义。“钱锺书的‘化境’与傅雷的‘神似’这两个概念,在旨趣上无大异……可以视为同一体系的两种不同说法,视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翻译理论上的延伸。”

“化境”论还需译界后人从理论层面上进一步阐释其内涵,使之具体化,从而在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得到更充分、更广泛的运用。

1.概述。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一种研究经验现象中的形式与关系的心理学。“格式塔”一词原是德文“gestalt”的中文音译,“完形”。本意是指事物的形式和形状,但在完形心理学中它被赋予了“形式在感觉中生成”的内涵,具有“通过整合使之完形”的意蕴。奥地利格式塔心理学家c·v·厄伦费尔斯于1890年提出“格式塔质”的设想,所研究的核心就是“形”。他认为:“‘任何形’都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或与其他的物体)清晰地分离出来,而且自身有着独立于其构成成分的独特的性质。”

格式塔文艺心理学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提出了两条重要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同形论。由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整体性”、“异质同构性”及“顿悟”等理论,不仅在心理学上具有科学性,而且在文艺领域特别是翻译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理———文学翻译角度。格式塔心理学最大的特点即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任何“形”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主体知觉活动加以重新构建的“整体”,因而在具体的研究中,形式或图形的把握尤其是知觉占据核心地位。

惠特海默认为只有从整体上考虑心理对象才能产生创造性,他认为创造性思维也是整体决定部分的观点。文学翻译作品是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不能仅仅消极被动地接受,而需通过主体认知活动把握整体特征及性质,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组合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语义框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艺术审美境界。

例证分析。

化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至美境界,要求译者具有艺术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的思维方式,能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神韵和意境。正如包通法教授所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般从整体上把握客体与人之间关系,整体统摄部分,部分体现整体,既抽象玄奥,又具体直观,强调由象致内心的顿悟和内省。”

格式塔理论反对元素分析,倡导整体组织,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因此,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能专执于一个句子、一个词或单独意象,而要从整体把握,进行从上至下的宏观建构。体现在整体艺术层面上的文字翻译是一个格式塔意象的.转换过程,译者从原文中获取语言意义与情感体验等信息,构成一个新的整体意象,再将这个新的整体意象转换成译文语言的过程中,信息量的多少,美感等因素都会影响译文读者的接受。下面来看两个例子:。

英国作家穆尔(thomasmoore)《谈交友》一文中有此一句:。

whenirememberallthefriendssolink’dtogether,i’veseenaroundmefalllikeleavesinwinterweather.

钱锺书将其译为“故友如冬叶,萧萧四落稀”,此译化繁为简,只用短短十字便将繁复文字变作了精练的诗化语言,形式整齐,格律铿锵,能给予读者相似的审美体验。译者并未被英文的外在形式所困囿而采用逐字逐句对译,而是在把握了原文的整体神韵后,直探全句深层意蕴并以明达通畅、自然工丽的译语表达。这正好也符合了格式塔意象的转换过程,译者从原文中获取了离去故友如冬叶零落这一意象,构成一个新的情感意象,从整体上营造出一种萧索凄寂的氛围,正可谓是匠心独运。细细吟咏之,泯去了种种斧凿痕迹,着实是流畅自然至极,可谓是攀得了化境。

再如:。

everythingisthesame,butyouarenothere,andistilliam.inseparationtheonewhosufferslessthantheonewhostaysbehind.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

有道是,多情自古伤离别,原文表面看似朴实无华,却深蕴缠绵之情意,令人动容,译文亦是如此,钱锺书运用典雅纯正的文言文来翻译,其中的“百凡如故”、“神伤之甚”,特别是“行行生别离”五字紧紧捉住了原文所蕴含着的深切情思和神韵。译者基于对原文的透彻理解,以纯正的译语文字表述忠实地传达了信息,完整地传达了原作的精神和风格,将离殇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此佳译,不露半点雕琢痕迹,既能做到谨而不拘,又能做到离形得似。

四、结语。

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思辨和文化沃土的中国传统译论,崇尚物我两忘、整体谐和的审美境界。格式塔整体性原理要求译者通过主体认知活动把握原文整体特征及性质,将单独字词片段连接起来重新进行创造性组合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语义框架,将其超乎言语结构之外的整体风韵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艺术审美境界。

化境固然是常人难以轻易企及的境界,但只要把握住整体意蕴,勤加磨炼,译者定能在翻译中心契于道,收放自如,在“大道”中实现“大美”,臻至完美的艺术审美境界。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二

“生前寂寞,死后留名”的梵高、曹雪芹、卡夫卡等人,作为美的创造者,终其一生不得志,却因其作品流芳百世。

美、审美、美术之务。

既然美是客观存在,那么什么是审美呢?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作为一种心知物的活动,不带实用的目的性。审美是审美者纯粹的去观赏事物,孤立绝缘,遗世而独立。先生说:审美是一种极端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美会使审美者超然于物的厉害之外,而忘记物与我的关系,逐渐达到物我合一,最终进入物我交往的境界。有的人常常会因为美而进入忘乎所以的境界。有很多人会嘲笑他的迷狂,却理解不来其中的奥秘。艺术家常为美达到“手之,舞之,蹈之”,忘记了自己。这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梵高到死都没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但是,对于他来说,别人的看法并不那么重要。正如唐寅所说的,“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我们被称为“凡夫俗子”,其本质的原因是我们都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饮食男女”。先生把生活的本质归结为“欲”,所以“衔玉而生”的贾宝玉是“衔欲而生”是这个世俗世界里饮食男女的代表。但是,贾宝玉最终寻求到了真正的解脱。多少人终其一身,都只能停留在生理上的追求,未能达到自我实现。

从古至今,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而艺术?古代人认为“为道德而艺术”;近代人认为“为艺术而艺术”;劳伦斯则认为“为自己而艺术”。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写道:“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但是在我看来,美之为美,美在其本身。我们搞不懂美,就对美有越来越多的界定。我们何不给予美足够的自由,让美在自己的花园里创造自己。

一幅美的画会令我醉心于它营造的意境。但是,若这幅画让我看到了瑕疵,美的意境便会被破坏。凝神的境界瞬间化为乌有,徒留下一声叹息。评判一个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只有时间才能证明。时间能冲刷掉时代的气息,深化其真正的价值。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了“八事说”要求文学改良应: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学创作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文字拼凑,而应该是“我以我手写我心”。被李泽厚先生称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的苏轼在杯盘狼藉之际,灵感随之而来。思绪似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洋洋洒洒,作前后《赤壁赋》,千古传唱。

反之,似郭沫若后来的歌功颂德的作品体现不出美的价值。在这个文学家领导化的当代,创作显得并不那么严肃。我曾读过一本近期出版的书,在讲到苏格拉底的妻子是,述其喜穿高跟鞋。我不禁想反问作者,高跟鞋的历史才多少年?苏格拉底又是什么年代的人?当时我倍感悲凉。现在的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带有太多的功利性。文学成了他们谋财谋利的工具。现代人崇尚科技,网络文学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网络上的写手们玩弄文学,写出的作品太浮浅,却以文人自居。孰不知,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在伤害文学,与美背道而驰且渐行渐远。文化沙漠席卷了中国大陆。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三

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有关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研究时间和投入程度有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学说、内容体系、以及学科位置、等均未定性,仍需要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来完善其知识体系。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师范生能广泛深入、简洁扼要地掌握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认识本学科在教育实践及个体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获得初步实践体验,发展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本文依托高师院校的教学资源和自主的教学环境,在多年社会心理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将社会心理学课程与有效教学理念结合运用,进一步提高社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或群体对各种简单或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及所引起的社会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的发生机制,从而帮助群体预测和调控其社会行为,帮助个体理解和调节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不同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但支配着它们的是地位和情景等社会因素、不同的生存方式等文化因素以及生物学的和经验的个人因素,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不同行为背后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它们共同组成了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支配系统。

高师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力求使学生在多维视野下从宏观的社会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和微观的个体层面理解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其中社会层面包括风俗、国民性、民族心理特征、时尚等,群体层面包括社会影响、群体心理氛围、群体凝聚力等,个体层面包括自我意识、个体社会化、社会知觉、社会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人际交往等。在掌握社会心理学原理及理论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利用心理学实验设计及测量等间接方法观察和了解人的社会行为,进而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把控班集体行为、管理教堂。具体目标有:首先,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形成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素养;其次,通过实践和实验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再次,能够设计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实验研究,同时具备数据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最后,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将社会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学和课堂管理。

高师院校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有效学习能够使师范生认识自我心理发展特点,了解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并运用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优化个体的心理素质,指导自己的社会交往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运用于教育实践,了解、处理和引导学生在班级及其他团体中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

有效教学理念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是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其“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采取有效教学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强调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教师具有效益观念和不断反思的意识、教学目标具有可行性、教学效果具有可测性等。有效教学即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的教学,具体如下:

1、有效益。指教学目标是具体可行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

2、有效率。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是简洁、省时、高效的,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教学效率为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的进展越大,或者学生获得相同提升所用时间越短,教学效率越高。

3、有效果。指教学效果是量化可测的,学生在学业成绩、认知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有着明显并且具体可见的提升,学有所得。

社会心理学既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的学科,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心理学史家墨菲说:“社会心理学的一只脚站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另一只脚则是处于社会变革的波涛起伏之中。”1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获得初步实验体验,发展独立研究的能力,需要探索使用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全程,包括教学之前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目标的明确;课堂进行中的策略实施与监控、课堂行为的管理、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参与度的提高等;同时要注重学习结果的反馈及评价。

(一)有效教学准备策略。

有效教学准备策略是教师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基础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量化的教学目标为前提,根据课程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

1、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学生是教学的核心。

在“全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全面审视其所有能力的价值,不能过分关注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能力而突出某一学科或者高估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才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呈正相关,学生通过认知、行为和情感三种形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问引思、以理导思、以变发思、以情激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学生的自主活动。

2、关注教学目标的量化,导向教学成果的可测。

桑代克认为,凡是存在的事物必有其数量,凡有数量则可以测量。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应是有效的、明确的、具体的、可测的、多层次统一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其行为是外显的,能通过学生的表达、操作、演示等具体的活动观察到,并作出可以量化的、分级的、有进步目标的评估,一方面展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由此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为进一步的评价打下基础。

3、基于内容的操作性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的细致的安排和规划。社会心理学课程采用基于内容的教学计划模式,强调内容第一,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关注内容,第一步考虑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第二步是活动方式和策略。这种计划并不仅是指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而是设计每节课将课程变成学生的活动、作业和任务的实际操作的教学计划。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以及从起点到最终目标之间所需要完成的子目标,并据此安排逐级完成目标的教学活动及其顺序。

(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使其获得生成性进展的一切合理方法和手段,可采用基于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提高其获得进步的效率。

1、关注课堂的生成。

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知识联动、问题驱动及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感悟即课堂的生成,其实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情境设计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方面要因势利导,教学活动不拘泥于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在学生的“旁逸斜出”时给予恰当的引导,促使学生在教学中淡化教师牵引的感觉,在自由的氛围中实现对教学知识、技能的主动内化,使学生获得非预期的生成性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学方式上课采用学生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根据设计好的问题情境选择合作的具体方式,安排实施步骤。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如小组讨论、相互训练、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辩论、团体游戏等。原则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并负责一部分任务,成员间相互帮助、互促互利。

例如,讲到“偏见”时,抽取两组学生,可采取模拟辩论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出论题如“农民工子弟应该与城市孩子一起读书”,把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模拟,探究偏见产生的根源,使学生加深印象并努力消除自身的偏见。讲“图式对人的影响”时,通过编排传话小游戏,编一段情景故事让学生逐一传下去,最后接到的同学复述情景故事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传得面目全非的内容是如何受到了图式的影响,同时也深刻明白以讹传讹、道听途说的信息的不准确性。

另外,对于一些理论性知识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借鉴以下模式: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小组抽出一人组成若干个“专家”小组;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若干学习单元,每个“专家”小组接受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深入学习,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写出较高质量的教案,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向全班同学讲解本单元知识并答疑释惑。每个学习小组必须学习所有单元的内容,其每个成员同时是专家、教师和学习者,依据不同学习单元进行角色转换。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其一是指导,即根据问题设计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指导;二是调控,即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采取的调控措施;三是测验,结束后的测验用以检查每个学习小组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四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创新,现代美术教育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具有更高的要求,不仅对学生主干课程的学习具有较高的要求,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较高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力争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美术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育中逐步得到了美术教育者的重视,如何通过作品理解作者的心理,感受作品的社会心理,并且升华自身欣赏水平,已经成为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代教育;美术心理学;鉴赏能力。

一、现代美术教育现状研究。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正在向着市场、世界化进程迈进,其发展进程也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

由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这就使得高校在现代美术教育方向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现代美术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手段,调整教学目标,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的人才。

传统的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得专业划分较细,导致人才知识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全面。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不少改变,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却不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片面追求实惠化和实际化的目标,学习观念也带有了明显的功利性和倾向性,对于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却有所忽略。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改变这种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是现代美术教育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美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美术心理学就是对美术创作过程中作者的心理活动,对美术作品欣赏者的心理活动以及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等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这一研究过程主要是对情绪、认知以及意志等相关情绪的活动规律进行探讨。

美术教育是通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与美术作品的创作者进行无声地对话和间接地沟通交流。

这种沟通交流不需要学生与美术作品创造者面对面进行,但是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学理论知识和美术学基础,能够领悟到美术作品创作者隐含在作品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能够欣赏美术创造者的心路历程。

(一)美术作品作者的创作心理与美术教育。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美术家用自己的笔来表现自己心理活动以抒发某种情感的过程,或者通过某种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思想的过程。

每一幅美术作品,作者在当时的创作过程中,肯定是一个构思过程与一个心理激荡过程的交汇与升华。

可见,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饱含着美术创作者心中的想法和千言万语,饱含着美术作品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但是,美术创造者将作品完成之后,还要通过美术欣赏让学生们了解其中的内涵,让学生们能够去挖掘其中的艺术魅力,去发现其中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用。

也只有通过美术教育,才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并且掌握发掘美术作品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工具,构建起美术创造者同美术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社会联系之间沟通的纽带。

美术作品都有作者在创作时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学习者想要深入了解,就一定要了解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过程、心路轨迹,进而从精神上与美术作品创作者产生共鸣。

但是经过美术作品欣赏者或者学生的慢慢领悟和感受,总是能够理解其中的含意,通过视觉美和韵律美以及作品的艺术美去领悟美术创作者的心理动因。

同时,高校学生在对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轨迹进行探索和追寻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欣赏能力和领悟作品内涵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这些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画家对战争的残酷,法西斯野蛮兽行的谴责以及强烈的抗议,以及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必胜信心。

(二)美术作品的社会心理与美术教育。

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美术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结合当时历史情境和社会情境进而升华而产生的。

也就是说,每一个美术作品都是人类社会对当前世界认识的物化形态。

社会的真善美需要美术作品来宣扬,社会的假恶丑需要通过美术作品来鞭挞。

英国著名哲学家科林伍德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社会完全了解自己的内心,它就会在这一点上欺骗自己,但对于这一点的无知意味着死亡。

”所以社会需要艺术家去挖掘,去体会。

学生如何去正确理解美术作品想要表达的社会内涵,如何去把握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和审美意识等,这些对于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美术欣赏能力和提高自身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作品创造的目的,让学生通过作品表面进而看到其背后本质,从而提高自身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正如美术心理学上所认为的“美术(欣赏)活动还会把观者推向一种类似在海妖的美声中陶醉的动人体验。

从美术家的创造到意趣无穷的观看,这些都不仅仅是读解式的认知,也是情感的沐浴。

例如,学生在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学习时,首先看到的是花卷中的各种生活场景,通过这些生活场景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北宋时期工商业的繁荣与兴盛。

同时,还可以从构图手法、线条勾勒以及虚实结合的韵律感等方面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者张择端的高超手法和娴熟的技法。

每一幅美术作品产生的当时的社会因素都有很多,不可能都包含其中。

但是,作为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还是要学会从作品中感受到其深刻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

这也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美术欣赏能力的原因,也是美术作品所具有的内在艺术魅力。

心理学家艾伦・温诺说道:“画家在描绘满头密发时,只是非常逼真地画出几缕而把其余的部分画得很模糊,但是观赏者设想出模糊的部分并且竟然想象自己看到了细微的发丝。

实际上观赏者并不对实际不存在的头发产生幻觉,他们细心就能清楚地看到,画家仅仅描绘了几缕发丝。

然而,人们对画的知觉不是一般的反应,因此往往不在意所描绘的景物比真实的景物少了多少。

”这种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所具有的心理因素与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见微得着”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学生自身心理感受与美术教育。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学习也是对美术作品的一次细致的欣赏,而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学生运用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去进行体验和感悟,进而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个过程。

这一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学生首先要从自身心理感受上进行提升,进而提高自身艺术欣赏水平。

就像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每一幅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时的审美活动,都充满着突发性与不确定性,而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时的审美活动同样也充满着即时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从这一点来说,就要求欣赏者不能忽略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要以之去印证和对比创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理心境。

这也是美术心理学上认为的“对每一幅美术作品的探究,都隐藏着内容以及情感复杂而丰富的主体评价。

由于这种评价与情感经验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就特别真实自然,因此很强的颉抗性在心灵的提高或塑造肯定一般不会碰到。

”然而,美术学习和艺术欣赏毕竟是学生单独个体的精神活动,在学习美术作品和欣赏时需要静观默察、揣摩品味作品的主题思想,体味作品的艺术内涵,并与创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发生共鸣。

如清代朱耷的《荷花水鸟图》以高度概括、删繁就简、以白当黑、虚实互衬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支残荷,一只孤立在危石上,缩着身体、翻着白眼的水鸟。

欣赏者可以从中深刻体味到画家冷漠、孤傲、白眼向人的性格特征。

再了解其生平以后,又能使人等同身受地体会到他身为亡明皇室后裔对清统治者的抗议以及其在精神上的极大痛苦,那种“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心境就跃然而现了。

参考文献: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五

摘要:美术欣赏从本质来讲是对于美术作品的一种审美活动,即从接触美术作品而产生的体验、感知以及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也是通过美术形象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来进行美术欣赏,可以使得美术的欣赏者掌握一定的艺术审美理论,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提升艺术欣赏的水平。

关键词:美术心理学;美术欣赏;作用研究;美术研究;美术作品。

美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在艺术领域中一种具体应用形式,在实践中欣赏美术作品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美术心理学,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来进行开展欣赏,可以使得美术的欣赏者掌握一定的艺术审美理论,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促进美术欣赏者自身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体会和理解。

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很好地反应出艺术家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与理解,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反应出艺术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因此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对于艺术家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的感悟和理解。

欣赏者要想深刻的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就必须从美术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作品的分析,读懂美术作用中绘画形式的语言,带着情感追寻创作者自身的心灵轨迹,从而达到充分理解和把握艺术家创作情绪的作用,增强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

以下主要结合对于美术心理学和美术欣赏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1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探究美术家自身的创作心理。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首先需要通过感官来感知各种美术作品,如感知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等,感触美术作品所营造的各种视觉效果等等。

这个过程也是欣赏者通过美术作品作为媒介,带着情感揣摩美术家的创作意图的过程,了解美术家的创作环境。

从一定的层面来讲美术家也是心理学家,他们将自身的情感创作心理和情感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递给美术作品的欣赏者。

一件美术作品如果没有注入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就不可能是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者也就不可能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内涵,美术欣赏也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这样的美术作品也不会被大众所喜欢和接受。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通过分析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会和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之间产生精神共鸣,增强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美术家也将自身的创作心灵以绘画的方式传递给了欣赏者,实现美术作品创作的目标。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六

(一)两种观点:

1、宽泛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狭义界定: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性质。

性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兼具,侧重应用的交叉学科。

1、从学科范畴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又是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学科之一。

2、从学科作用看,它是一门理论性应用学科。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且侧重应用的学科。

2、教学过程,是在学校情境中师生以特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的互动过程,教师利用一定的方法和资源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成态度)。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主要的变量,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微观上,具体到某一教师教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知识的动态过程。微观教学模式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

1、确定教学目标:

2)学生的学习基础。

2、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

1)学习/动机原理。

2)学生的学习特点。

3、选择教学方法:

1)教学原理。

2)教师特点。

3)课堂环境。

4、执行教--学过程。

5、评价和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相对集中于:学习者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

(1)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2)与普通心理学。

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原则。

(3)与发展心理学。

互相交叉、相互补充的,它们分别利用对方的有关理论探讨本领域的课题,发展自己的理论,同时也从自己方面丰富对方的内容,促进对方的发展。

(一)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在于揭示教育中学与教的基本的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1.描述教育主体的心理现象;

2.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

3.为教育实践提供方法指导。

(二)作用。

1、推动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理论发展。

2、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和指导意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背景。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研究。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七

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是我党思想工作中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开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势在必行。人们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使传统的理论说教、思想灌输等思想工作方法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思想工作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化的人,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学问,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们复杂多变的思维活动,从而走进人的心理。以人们的心理为基础和导向开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八

本文以文艺心理学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首先简明扼要的概括了文艺和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然后又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以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普列汉诺夫获得的研究成果为切入点,针对“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确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希望可以在某些方面为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帮助。

随着社会的进步,沉睡在人类内心深处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现阶段所开展的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逐渐开始对人类的心灵空间进行探索,文艺心理学也由此而成为了构成文艺学的重要部分。对我国而言,针对文艺心理所开展的研究,大部分是以西方国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作为基础,西方心理学又往往过于简化人类的心理,这一现象的存在制约了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因此,基于社会心理分析法对文艺心理学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如果文学艺术开始通过不同形式对人类的心理现象加以反映,那么人们关注的重点就应当放在审美主体所具有的社会心理方面,当然,这里说的审美主体包括群体和个体,所以研究的主体心理也包括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两个方向。对文艺心理学来说,属于宏观角度的群体心理和属于微观角度的个体心理均在研究过程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并且呈现出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状态。对上文所提及内容具有独特见解的人主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但是对群体和个体而言,能够产生心理现象的前提都是实践活动,作为在社会环境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实践活动的社会性决定了心理的社会性。以艺术创作为代表对其进行分析,艺术家能够进行艺术创造的前提在于其自身固有的生理特性,但并不代表只要具有生理特性,就可以进行相关的艺术创造活动,想要完成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则是艺术家的社会生活条件。可以说艺术家身处于所生活社会的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了其所具有的创造潜能能否转变成为现实,以及能够转变成为怎样的现实。当然,对主要用于刻画人物心理的文学作品而言,作家在对其进行创造的过程中,应当借由所创作的作品对自己想要揭示的社会关系、人物性格、心理和种种行为加以呈现,因此,作者如果无法对不同人物所对应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变化历程进行准确的了解,也就无法对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物的心理加以掌握,那么自然无法创作出直击人心、富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在恩格斯晚年的时光里,曾经就自己与马克思论战一事多次指出,他与马克思在对唯物史观进行阐发的过程中,往往出于反驳论敌的目的,而重复强调已经被他们明确否认的多项原则,从而将论述的重点向经济作用方向进行转移,用恩格斯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过于关注“以经济事实为基础,对法权、政治和其他所涉及的思想观念进行探讨,并延伸至由于上述观念的存在而被制约的种种行动”,却由此而忽略了“对这些观念的产生方式进行探究”。恩格斯始终为自己与马克思二人“并没有将关注的重点始终放在对参预到交互作用过程中的其他因素进行探究的方面”而感觉到遗憾,也正是因为如此,恩格斯才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时刻提醒人们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唯物史观作为参考指南,就是说不仅需要对经济因素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思想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还需要将关注的侧重点放在对“参预到交互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所对应的“中间环节”方面。虽然上文所叙述的内容到目前为止仍旧没有得到清晰、具体的研究成果,但是恩格斯还是认为“仍旧有大量与理论相关的工作需要去完成,尤其是经济史,以及经济史和文学史、法律史、文化史和宗教史之间存在的关系,只有对这部分内容具有清晰、科学的理论分析,才能保证在极其复杂的事件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上文提出了一个理论,即“中间环节”的理论,该理论的问世可以被看做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补充,普列汉诺夫则在此基础上将“中间环节”进行了具象化,并形成了“社会心理中介”理论,这一理论主要说明的内容是:社会心理存在的主要作用在于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思想体系的沟通搭建桥梁,也就是说对社会信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基础,而对社会心理具有间接影响的因素是政治制度,除此之外,社会心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思想体系产生影响。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心理中介”主要讲的是能够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具有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普列汉诺夫的生平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普列汉诺夫始终将研究的重心放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展研究工作尚未涉足的领域,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对“中间环节”的内容进行了延伸,并随之形成了“社会心理中介”理论,普列汉诺夫指出,“中间环节”作为存在于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互相适应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处于某种特定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环境中的人类心理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也正是因为如此,对文艺和社会心理之间具有的关系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普列汉诺夫所进行的研究中,曾就“文艺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并得出“在讨论文艺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对中间环节加以考虑,保证对通过文艺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进行准确揭示”的最终结论。可以说,作为第一位对文艺和社会心理学具有的关系加以明确的人,普列汉诺夫通过对文艺问题考察过程中适时参考社会心理因素具有的实际意义进行阐述的方式,真正实现了文艺领域和社会心理学的结合,并且为社会心理分析法的提出和确立提供了便利,从“社会心理中介”理论提出至今,人们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对社会心理分析法进行了完善,针对文艺心理学展开的研究工作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上文所论述的重点始终落在“文艺心理学”方面,通过对文艺和社会心理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看出,文艺的产生和发展均无法离开社会心理而独自存在,因此,在对文艺心理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当对社会心理分析法的应用引起足够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工作取得应有的进展,也才能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张娟娟.创作与接受:文艺心理学视角下的英语电影片名汉译[d].兰州大学,2012.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九

出版与一九三六年的《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先生早期的一部美学著作,是以心理以及生理学为背景来阐释美感经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美学上的贡献之大,是很值得我们推敲与学习的。文章从审美欣赏与人生的关系,是否带有名理思考,且从美感经验的特征着手,我们想阐释它对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些赋予远见性的指导。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的美学家。被誉为“中国美学史上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式的人物,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者。生于安徽桐城县阳和乡吴庄。名光潜,字孟实。他是我国把西方美学系统地引进到中国来的人,其间,先生用中国的视角来将西方的学说融会贯通。《文艺心理学》洋洋洒洒前后20余万言,涉及到许多美学的重要命题,核心上说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所谓美感经验就是在欣赏或创造艺术的时候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即克罗齐美学中的形象直觉,这一观点也是早期的先生美学的切入点与立足点。之后,由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引入,朱光潜先生对他早前的形式美学的思想做出过批判,在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后,先生打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间的桥梁。关于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如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给《谈美》的序中所说的:“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手里。”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的序言,就开章明义地说道:“从前,我受到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穿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单纯的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都是感觉范围以外的事。现在,我察觉到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相互绝缘。”朱光潜先生后来受到歌德与黑格尔学说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学说都是非常注重人的.整体性的。继而,看到了克罗齐学派的是在机械地把直觉与人生割裂开来,朱先生认为“他的毛病在太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先生并没有完全推倒形式美学,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形式派美学思想。具体的来说,朱先生是认为,在艺术活动之中,存在一个前因后果活动,这其中所谓的“前因”即联想的阶段和“后果”即名理的思考的阶段是分列在审美经验的前后的,也就是人们在进行艺术创造与欣赏的时候,那一霎时的心理是不掺杂任何在那个孤立绝缘意象以外的意识活动的,即“美感经验和名理思考不能同时并存”,但是在直觉的前后是带有抽象思考的。亦及朱先生在《“慢慢走,欣赏啊!”》里面提到的,“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体人生的隔阂。”

这也是和马克思主义观点有相通之处的,部分之和并不等于整体,因为整体也有它自己特有的属性。而一味的直觉思维观就是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周围看成是单一的平面,即便存在整体,这个整体也只是平面上与把杂多硬生生地放入整一中的整体罢了,这种观点是根本无法体会到整体里蕴含的那层有机联系的深层属性的。我们要知道,美学是人的美学,人是审美里重要的主体。所以,如果在论说美的命题的时候,把人的因素给丢弃了或没有放到主导的因素上去,这些学说都是偏颇的。这也是我们研究朱光潜先生美学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由此我们才能将后来的书朱先生的卷慢慢展开,细细品读。

我们说朱光潜先生是把西方美学带入中国的先锋人物。他的书籍是集合各家之言之所长,出去糟粕,淘洗出精华,并把它们融汇在一个体系里面的之后再为我所用,这是朱先生在美学史上具有卓越贡献的地方。《文艺心理学》中,他成功引用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加以批判继承,继而升华对美的看法,尤其是表现在对美感经验的看法。就此,朱先生对于欣赏中的心理事实作出了五个方面的精当的概括:第一,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在这一时刻,我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局面。那个所欣赏的艺术对象就立马成为了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这种无所为而为之的境界就是所谓形象的直觉,纯粹不受打扰的直觉活动。第二,如之前说到的,这种美感经验与名理的思考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的,这种距离是若即若离的才好。第三,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上升到我们同一的境界,产生了移情。物与我的之间形成了往复回流的,相互浇注的回荡。第四,美感经验不光与心理有关,其实与生理的关系也很大。在移情作用之中,不光我们的心跟随物在摇摆,我们的筋肉与呼吸等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这种变化看不出来,是隐在内的模仿运动,即“内模仿”。第五,美感经验中的形象往往是不固定的,是随每个人的个性而异的,直觉就是每个人凭着自己的情趣性格在事物中突然显现出的形象,所谓的创造。

其实,先生把西方几百年的美学思想进行分类与解析,也对西方的文本做中国式的解读。先生曾说,他是无意于建立一个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只是想用通俗的方式介绍西方的理论,能对中国美学界有一些启蒙与借鉴就好。这也是日后我们要带着这一问题去阅读的原因,找到文化与文化的切合点,无疑会加强我们对文本与语境的阅读和审视的能力。(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朱光潜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十

摘要:管理心理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其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

企业文化建设相当于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企业管理起到很强的辅助作用。企业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统筹考虑,从多个方面努力,其建设过程是长期的;企业不同,甚至行业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也必然不同,每一企业都有其独特做法。但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心理认同和约定,必然不能忽视和员工之间在感情和心理上的沟通。管理心理学如今是一门显学,它以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目的是用科学的心理方法改善管理工作。本文将就管理心理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重视心理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观点,人在生理、安全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之外,还有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相对于前三种需要,更偏重于心理和感受方面。薪酬福利制度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薪酬不再简单的是员工劳动的对价,更体现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存在价值和受重视的程度。新型的宽带薪酬制度把薪酬划分为多个组成部分,突出员工绩效、技术和岗位对薪资水平的决定作用,可以更好的激励员工刻苦工作,努力提升知识和技术,更好的提升其在企业中的职位,以实现自身价值。这对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强化是使某种心理品质变得更加牢固的手段。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从而使该行为得到重复或抑制的过程。使人的行为重复发生,称为正强化;反之,则为负强化。这种心理机制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及时表扬或奖励健康和有利于企业思想和行为,批评不利于企业的思想和行为,使奖惩尽量成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使企业文化可见、可感。

3、利用员工的从众心理,共同树立企业文化。

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心理行为,一般来讲,重视社会评价和舆论的人,企业中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员工,从众心理比较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领导者应利用人的从众心理,采用一切舆论工具,促使员工在行为上符合规程要求和道德规范,一旦这种行为一致的局面初步形成,对个别人就构成一种心理压力,进而与大多数员要一致起来;对于消极因素,则应采取抑制措施,严防消极从众行为的发生。

4、利用模仿心理对员工进行引导。

模仿指个人受到社会刺激后,按照与别人行为相似的方式行动的一种倾向,它是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人际互动现象。不言而喻,利用模仿的心理机制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而树立好的榜样可为模仿提供条件。企业的模范人物,特别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理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人格化代表。企业成员对他们由钦佩、爱戴到模仿的过程,也就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实践的过程。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倡导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时应该大力表彰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安全标兵,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及其所体现的团结、友善、奉献的精神深入人心,在企业内掀起学习和赶超的热潮。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5、注重化解员工的挫折心理和重视员工的心理压力释放。

企业成员之间的摩擦,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总会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员工个人碰到的困难,都会对员工产生挫折感。这种消极心理,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协作,不利于优良企业文化的形成。如何化解员工的挫折心理,也是应该注意的事。企业应营造宽松的环境,使员工能够畅所欲言,既可提出批评和建议,又有“出气孔”随时减压,这是化解员工挫折心理的主要办法。平时,企业可以通过拓展等多种方式为员工舒解压力,提升其心理素质。

6、进行心理互换,鼓励换位思考。

多数企业通过短暂的工作岗位互换,使员工有多个岗位的工作体会,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别人。例如,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通过岗位互换,管理人员体会到一线工人的辛苦,一线工人体会到管理人员的压力,双方就更容易的理解和体谅对方,比较容易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增进交流和团结。事实上,现在很多企业推行的股权激励机制,实质就是通过向职业经理人让渡企业部分所有权来改变企业所以者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单纯“信托”关系,赋予职业经理人以企业所有者的身份和地位,鼓励其转变心理定位,促使其站在主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激发其责任心和管理的主动精神。如在企业管理中妥善运用这种思路,就会使企业形成利益一致、团结和谐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随着现代的竞争的加剧,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多,各种心理问题随之而来,严重地影响到组织的正常发展。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管理。首先,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应对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能够尽快适应变化着的环境,与周围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尊重员工的自由,与员工保持着积极有效的沟通。其次,运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激励每一位员工,使他们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主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奋斗。再次,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健康的培训并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员工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咨询模式,使员工具备基本的心理知识,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并能自觉约束自己认识自己,使自己的生活有目标、有方向,重视自我又不断追求更高生活,从而加快了组织目标前进的速度。组织成员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大家对自己的工作团体产生一种归属的感觉。由有效的工作员到快乐的工作员这一质的转变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应该是努力去做到的。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十一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深受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论”和“中庸”思想的影响,意蕴深邃,凝聚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思想结晶和话语特征,体现了醇厚的理论魅力,是中国传统译论之精华所在。以“神似、化境”为代表的审美境界,其核心价值是“美”,追求的是翻译主体在审美心理上的“虚静”、“坐忘”,强调的是译者主体的艺术修养,最终体现的是翻译主体的直觉感悟和审美体验。

在对传统译论的评析和借鉴中,钱锺书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译学见解。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钱锺书写道:“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就算入于‘化境’。”这种“化境”既要有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又要不拘泥于原文,是另一种语言相应而完美的表述。正如罗新璋的评语,“钱公诸译,矜持尽化,语迹俱融,诚人化之笔”。罗新璋总结出翻译理论历经了“案本一求信一神似一化境”四个阶段,他认为,“钱锺书提出的‘化境’,可视为是‘神似’的进一步,同时亦把翻译从美学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化境说’也是中国古代诗论、画论、文论的古老命题,如刘勰的‘神与物游’、苏轼的‘身与物化’以及金圣叹的‘圣境’、‘神境’与‘化境’说”。“化境”的文学翻译既是译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又是浑然天成的艺术极品,即“艺术造诣达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化”直接承自传统美学的“物化”概念,揭示了文学翻译艺术的本质,即原文的风格之美与译文艺术表现方法的一致性,有本体论意义。“钱锺书的‘化境’与傅雷的‘神似’这两个概念,在旨趣上无大异……可以视为同一体系的两种不同说法,视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翻译理论上的延伸。”

“化境”论还需译界后人从理论层面上进一步阐释其内涵,使之具体化,从而在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得到更充分、更广泛的运用。

1.概述。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一种研究经验现象中的形式与关系的心理学。“格式塔”一词原是德文“gestalt”的中文音译,“完形”。本意是指事物的形式和形状,但在完形心理学中它被赋予了“形式在感觉中生成”的内涵,具有“通过整合使之完形”的意蕴。奥地利格式塔心理学家c·v·厄伦费尔斯于1890年提出“格式塔质”的设想,所研究的核心就是“形”。他认为:“‘任何形’都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或与其他的物体)清晰地分离出来,而且自身有着独立于其构成成分的独特的性质。”

格式塔文艺心理学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提出了两条重要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同形论。由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整体性”、“异质同构性”及“顿悟”等理论,不仅在心理学上具有科学性,而且在文艺领域特别是翻译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理———文学翻译角度。格式塔心理学最大的特点即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任何“形”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主体知觉活动加以重新构建的“整体”,因而在具体的'研究中,形式或图形的把握尤其是知觉占据核心地位。

惠特海默认为只有从整体上考虑心理对象才能产生创造性,他认为创造性思维也是整体决定部分的观点。文学翻译作品是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不能仅仅消极被动地接受,而需通过主体认知活动把握整体特征及性质,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组合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语义框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艺术审美境界。

化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至美境界,要求译者具有艺术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的思维方式,能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神韵和意境。正如包通法教授所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般从整体上把握客体与人之间关系,整体统摄部分,部分体现整体,既抽象玄奥,又具体直观,强调由象致内心的顿悟和内省。”

格式塔理论反对元素分析,倡导整体组织,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因此,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能专执于一个句子、一个词或单独意象,而要从整体把握,进行从上至下的宏观建构。体现在整体艺术层面上的文字翻译是一个格式塔意象的转换过程,译者从原文中获取语言意义与情感体验等信息,构成一个新的整体意象,再将这个新的整体意象转换成译文语言的过程中,信息量的多少,美感等因素都会影响译文读者的接受。下面来看两个例子:。

英国作家穆尔(thomasmoore)《谈交友》一文中有此一句:。

whenirememberallthefriendssolink’dtogether,i’veseenaroundmefalllikeleavesinwinterweather.

钱锺书将其译为“故友如冬叶,萧萧四落稀”,此译化繁为简,只用短短十字便将繁复文字变作了精练的诗化语言,形式整齐,格律铿锵,能给予读者相似的审美体验。译者并未被英文的外在形式所困囿而采用逐字逐句对译,而是在把握了原文的整体神韵后,直探全句深层意蕴并以明达通畅、自然工丽的译语表达。这正好也符合了格式塔意象的转换过程,译者从原文中获取了离去故友如冬叶零落这一意象,构成一个新的情感意象,从整体上营造出一种萧索凄寂的氛围,正可谓是匠心独运。细细吟咏之,泯去了种种斧凿痕迹,着实是流畅自然至极,可谓是攀得了化境。

再如:。

everythingisthesame,butyouarenothere,andistilliam.inseparationtheonewhosufferslessthantheonewhostaysbehind.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

有道是,多情自古伤离别,原文表面看似朴实无华,却深蕴缠绵之情意,令人动容,译文亦是如此,钱锺书运用典雅纯正的文言文来翻译,其中的“百凡如故”、“神伤之甚”,特别是“行行生别离”五字紧紧捉住了原文所蕴含着的深切情思和神韵。译者基于对原文的透彻理解,以纯正的译语文字表述忠实地传达了信息,完整地传达了原作的精神和风格,将离殇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此佳译,不露半点雕琢痕迹,既能做到谨而不拘,又能做到离形得似。

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思辨和文化沃土的中国传统译论,崇尚物我两忘、整体谐和的审美境界。格式塔整体性原理要求译者通过主体认知活动把握原文整体特征及性质,将单独字词片段连接起来重新进行创造性组合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语义框架,将其超乎言语结构之外的整体风韵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艺术审美境界。

化境固然是常人难以轻易企及的境界,但只要把握住整体意蕴,勤加磨炼,译者定能在翻译中心契于道,收放自如,在“大道”中实现“大美”,臻至完美的艺术审美境界。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十二

施工企业应成立专门的机械管理机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工程机械用表,监督指导项目部的机械管理工作。

根据工期负责对机械设备进行采购、租赁,并优化配置以保证机械以最高效率来完成生产。

项目部也应增设机械管理组,负责对本项目部的机械管理工作,同时抓好生产一线的机械管理,例如依据工程量合理安排机械,负责操作人员业绩考核,统计工作量等。

并注意机械各项常用数据的收集,为将来的机械配置和维修工作做好基础工作。

2.2实行规范作业,加强安全教育。

加强机械设备管理首先要提高人的思想素质,现代化和机械设备专业化技术程度,只有不断加强对广大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断补充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求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规范自身操作行为,并在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对设备展开使用;第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应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最终将其应用于实际管理中,提高公路机械设备管理质量。

另外,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应实现技术与纪律性并存,即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有效掌控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规章内容,并对其进行严格遵守;第三,为了加强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施工单位应定期安排管理人员参加相应的培训,进而通过培训的形式提高其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工程安全问题的发生将严重影响到公路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因而在开展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加强安全教育。

同时也应在施工现场布置多种形式的安全防护措施,从根本避免事故的发生对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2.3加强预防检查,科学维护保养。

实践证明,加强预防检查是提高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为若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那么将及时发现问题的源头所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由此减小问题的产生对设备正常运行所造成的影响。

因而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给予其高度的重视。

并要求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将其落到实处,做好预防检查。

预防检查分为日常维护和巡检两个部分。

在日常维护中,要求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设备展开维护工作,并将其维修情况记录下来,便于日后维护工作的展开。

而巡检环节的实施,要求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设备的零件、完好度等方面进行检查,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另外,在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中,科学维护保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切不可盲目展开维修工作。

比如公路施工现场出现的润滑油更换时不讲牌号、更换的周期不按时等不科学的作法,虽然其后果不会立即显现出来,但却严重影响设备的有效使用寿命。

总之,为在工程施工中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必须重视施工机械管理。

切实执行机械设备使用和维修管理规定,同时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优化管理制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才能为工程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对于此,要求公路施工管理部门必须构建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此来规范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行为的规范性,为当今公路施工工作的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并由此为人们的出行带去较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王辉坡。

[2]秦英。

[3]高润松。

[4]田少民。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十三

《燕子》。

1.自学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2.我们再来看看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眼中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了课文之后,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你想不想看到更多的东西?请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个生字;

(3)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4)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读后其他组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三、小组研读。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四个方面。

(1)出示: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2)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出示研读方法:

(1)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2)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

四,汇报交流。

(一)汇报交流“外形关”

1.研究外形美的.小组汇报。

(1)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

(2)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01。

(3)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4)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成员评价。

2.练习。

出示:一身()的羽毛,一对()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的小燕子。

(二)汇报交流“春之关”

1.研究“春之美”的小组汇报。

(1)这一节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你们认为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3)最后一句写小燕子对表现“春之美”有什么作用?

(4)这一节的四句话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

(5)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6)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组成员评价。

2.练习。

&nb。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十四

在一个社会急需大规模的建设与生产时,代表力量,速度与主观力量的男性主张就会成为主流意识,而当一个社会进入过剩与动荡时,关切品质,更具有包容性与韧性的女性主张又会抬头。从新装饰运动到战后包豪斯的诞生,从高科技到环保主义,从流线型到简约主义,从极简风格到新古典,新浪漫主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暗含了中国古老哲学的相生相克的规律,也印证了社会变革与大众审美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分析与归类时下流行的主张,科宝博洛尼将部落文化、fusion文化、新装饰主义、新浪漫主义、怀旧主义在女性主张风潮下完美演绎,重新看待并不莫测的`“流行世界”,重新审视“厨房”――这个需要用感觉体味的空间。

新装饰主义有别于传统的装饰主义的华丽感,新装饰时代讲求红花绿叶的搭配,着重于实用,典雅与品味。在呈现精简线条同时,又蕴含奢华感,通过异材质的搭配,并朝向“人性化”的表现方式进展。

新材质主张质感与层次,是未来几年家居材质运用的新焦点。在科宝博洛尼的新品厨柜中出现了斑马纹材质,在榉木质地上烤亮光漆的斑马纹,动感、野性、张扬、传递出更加个性的审美主张;而用厨房餐具剪影装饰的护墙,则极富情趣,运用光与影的变化,营造出空灵流动的室内氛围。

科宝博洛尼卫浴。

虽不能强求家具与时尚同步,然而新装饰微风却已温和的扬起。新装饰主义使家具在呈现精简线条同时,又蕴含奢华感,通过异材质的搭配,如大理石配上木桌脚、玻璃配上塑钢,简单又带点奢华味道,并朝向“人性化”的表现方式。

传统的装饰风格,家具主要受到埃及文化与现代主义的影响,用简单几何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新装饰主义保留了传统家具造型呈现的俐落线条美,以复合材质的表现方式,加入更多对“人”的尊重,而不再张牙舞爪的表现。

这波新装饰风的兴起,也与自然的木料与皮革资源有限相关,所以虽然装饰,却也包含人文关怀,其中金属的铝与铬的运用广,搭配木质成为桌椅,而造型上则以简单的阳光放射型、金字塔型等几何图形为主。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十五

地域文化符号中环境设计的应用。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城市大规模扩张,常德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在常德创建文化名城的背景下,城市环境设计中如何应用常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从事环境设计的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应充分挖掘常德的各类文化形态并将其符号化构建,将环境构成的各物质形态均作为文化符号,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把握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通过环境形态突出地域文化魅力与时代价值。

常德;地域文化符号;环境设计。

人类不同的文化发展方式与发展历史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城市独特的魅力与文化气质。其文化气质主要通过以建筑为主体的室内外环境的物质形态符号,向外界传递并让外界感知。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对当下城市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笔者认为,科学、系统地利用常德地域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是常德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必然途径。

(一)地域文化与文化符号。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创造的各类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其价值。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文化以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以物质形态为载体,同时又游离在物质之外的人的意识与社会中。文化包含不同地域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特性,地域文化同时具有传统与时代特征,并以动态的方式进行自我革新与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不同的符号形式与物质载体来传递文化信息并对人类社会行为发挥其作用。文化信息以显性与隐性的形式存在于多样性的符号中,符号可理解为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形态,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符号,则是指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信息的各类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

(二)环境符号。

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理解,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与人造的空间场所。城市环境由建筑、城市广场、街道、花园、河流湖泊、绿地等物质形态构成,物质形态同时也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向外界传递文化信息。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环境构成的各种形态与元素都是承载文化信息的文化符号。环境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也反映了本地区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以人为活动主体的城市,通过环境系统这一巨大的载体传播,以可见、可触摸、可感知的形态,向人们充分展示自己独有的文化气质并影响人的活动与认知。

(三)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生活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社会思想意识、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的集中显性表达与体现。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是环境设计的结果,环境设计是人类对物质与精神满足的创造活动。在创造过程中,物质功能的满足是人类生活的必需的最低要求,精神功能的满足则是人类生活的更高的要求。环境设计的范畴是以建筑为主体的室内外空间的各物质形态的创造与改造,具体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中的建筑、文化、自然、景观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融合。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的丰富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对于物质功能的需求,精神功能的满足已成为人类一切活动追求的目标。城市的魅力与文化气质则主要通过以建筑为主体的室内外环境的物质实体向外界传递并让外界感知,地域文化的体现对现代城市环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常德位于湖南北部,古称“武陵”,是一座拥有2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常德地处五溪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的交汇处,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文化遗产,常德地域文化特征基本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有多样性的传统文化符号、文化遗存。

文化遗存有城头山农耕文化、善德文化、桃花源文化、常德饮食文化等;文化符号有常德民居建筑的形制,以及常德汉戏、丝弦、皮影、沅州石雕、木雕、刺绣、擂茶、陶艺等艺术形式。这些传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其艺术价值同样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常德历史上名人辈出,创造了丰富的社会人文文化,既有屈原、陶渊明、杨嗣昌等历史名人,又有林伯渠、宋教仁、丁玲、蒋翊武、翦伯赞等近现代名人,还有“刘海砍樵”“车胤囊萤”“孟姜女”等美丽的民间传说。其文化内涵涵盖了治世修身,对美好生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弘扬勤俭好学之美德等。

(三)多样性的自然文化资源。

常德的地理位置特点使常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桃源石门的茶叶、湖区的芦苇等。这些常德特有的自然资源为特色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提供了广泛的物质基础。

文化符号的构建,是对常德地域文化的符号化过程。笔者从自然、历史、人文三个层面进行收集整理,从符号学角度对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从设计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常德地域文化系统中各种可以在环境设计中应用与表达的文化符号、文化元素、文化精神。笔者认为,常德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科学、系统地分析常德地域文化体系。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建立起常德地域文化的结构体系,以此为常德地域文化符号构建的基础。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要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突出个性与艺术创新。第二,从环境的物质形态入手,使地域文化转化为可识别与感知的物质形态。将常德地域文化中提取的文化精神、文化元素、造型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融入城市环境的各个层面,让城市环境在隐形和显性两个方面都能表达出常德地域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与艺术气质。从而使地域文化在城市环境中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个性,并形成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地域文化符号。第三,把握好地域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地域文化随社会发展而革新变化,地域文化具有传统与时代双重特征。日本工业设计师黑川雅之在《设计未来考古学》书中提到:“进入21世纪之际,地域文化的价值不再是保存,而必须构建出具现代思潮及精神层面的积极意义,如此,个人与地域文化的发酵作用才得以产生,进而达到新的发展与应用。”因此,对常德地域文化符号的构建,要分析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时代特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保持创新观念,肯定传统地域文化的动态性和进步性,把常德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常德地域文化资源在常德环境建设中发挥其价值。

城市环境设计是个很大的设计范畴,城市环境构成的建筑形态、建筑的外部空间、组成环境系统的各种物质等,都是文化信息的承载者与传播者。环境构成元素与构成形态物质存在多样性的特征,常德地域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结合环境形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地域文化符号的应用与文化的表达。

(一)对传统地域文化符号的直接利用。

在常德的城市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应根据具体环境对象功能性质的特点与要求,针对性地应用传统文化符号。例如,常德传统木质民居建筑的特征与形制、建筑构件等,可用于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设计中;景观设计中可采用反映传统生活形态的雕塑;室内环境设计中则可以将桃源木雕的艺术形式予以应用,桃源木雕具有图案夸张拙朴、题材广泛多样的艺术特征,设计中则可利用其艺术特征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同样,在环境设计中,可应用具有常德典型农耕文化特征的各农具形态,以借用、置换、夸张等艺术手法运用于城市广场的景观、室内陈设装饰等,使具有常德地域性的、民俗性的器物散发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表达。

(二)对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的利用。

环境设计中,材料是其实现的必要条件。具有地域特征的材料,为地域文化的表达与审美意图的实现提供了多样性的艺术语汇。常德具有丰富的竹、木、石材、芦苇资源,这些特有的自然资源为构建常德地域文化符号提供了广泛的物质条件。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尊重材料的本质,利用材料自身的审美气质与文化信息指代,并结合具体环境的需求,以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形态。

(三)对常德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演绎与表达。

精神文化在环境设计的应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到不同属性的环境空间个体,是对该环境空间场所精神与场所气质的营造。场所精神决定了场所的本质和特性,不同的场所因人们的活动需求、表达的情感不同,所具有的场所精神也就不同。环境设计中的精神内涵表达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点,也是设计要突破的难点。常德的“善德文化”“隐逸文化”“茶文化”,以及传统民间传说、民俗风情体现出的常德人对于美好生活、社会道德的价值追求,可以作为地域文化表达的元素。环境设计中应充分利各种技术手段、材料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认知,营造具有常德文化精神的环境空间。

文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自我革新与融合,环境设计中对文化的应用应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设计师应以追求更好生活的态度,积极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满足人类需求的、富有文化意味、审美个性特征的地域文化符号。只有尊重本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会对本地域文化继承和弘扬产生积极作用。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十六

1.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文言文的环境。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环境,所谓的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学习,自由地探讨,自由地发言的学习场所。从建构主义者的角度来看,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比较广泛,与老师的对话,与同学的沟通,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都成为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是通过老师讲、学生听,不再是老师念、学生记这样的途径而获得的。(1)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大多数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短暂的讨论,就会把答案告知学生们,这样学生就会变得更加懒惰,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来,老师应该给同学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主动和自主学习,自己动脑去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从而得出自己所认可的答案。课本中大多数文言文都有许多注释,且十分详细,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不懂的地方去查工具书,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这样是完全可以梳理一篇文言文的,比如说《陋室铭》,全文只有81个字,对于这样篇幅短小的文章,老师可以放手让同学们独自完成,老师只需从文本出发,在关键处做一些点拨就足够了,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解文本。(2)以课外阅读充实课堂教师不应该为应付考试而考试,教学也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给予一些相应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在阅读一些与课本中相似的的文言文时,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去理解和思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2.重视学习者之前的经验。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们并不是一无所知地,大脑一片空白的走进课堂的,无论是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学生们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其中有很多的事情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任何的经验和体会,但当事情发生在他们的身边,他们可以根据有关的经验和结果,凭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己的判断能力,对问题进行某种的解释和说明,这种解释我们不能看成是一种乱猜,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假设是合乎逻辑的。”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当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们的想法,教师要认真地观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从而更进一步来地提高学生自身的价值。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建构主义教学目标来看,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是要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原文的讲解和学生们对文言文的背诵,并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们真正的理解、明白文言文教学真正的内涵及其意义。我记得当我学到《鸿门宴》的时候,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下,我们班有个男生提出了“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把刘邦杀死了,那么结局又会怎样呢?”我记得很清楚,老师和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都很惊讶并且也很感兴趣,这时,同学们都展开热烈的讨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甲同学说“项羽真的杀了刘邦,他仍然打不败韩信,仍然谋划不过张良,胜利的将是另一个人。”乙同学说“项羽即使杀了刘邦,他也做不久天下,项羽分裂天下而封诸侯,诸侯实力强大之后,必反之。”丙同学说“项羽就可以和虞姬做一对神仙眷侣,幸福恩爱的生活一生。”这样的提问拓宽了学生们思维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加强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学才更加有意义。

4.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学习看做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教学不能只是单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应当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们的智力,也有利于将学生们“隐藏”的能量释放出来。观看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的课堂实录,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黄老师很注重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黄老师让学生们用三个字概括出本文的内容和结构,“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从这段文字中学生们足以概括出“奢、亡、鉴。”正像黄老师所说,今天,我们不会去做“监察御史”,也没有人去做唐敬宗,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收获:“奢”必导致“亡”,要以“亡”为“鉴”。这是国君要借鉴的,也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所要借鉴的,这样简单明了的概括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奢”对自己的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影响有多么大。

二、总结。

显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它对我们的学习和教学都提出了许多新方法、新观点,新思想,我们应该吸取其正确的观点,教师也能从中找到相应的指导策略。建构主义教学将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具体,它必将有一个灿烂的未来,同时对我国文言文教学也有很多的启示,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十七

表象理论结构特征。

学作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产物,是西方文论的重要延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对其研究中承载着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尤其是表象理论的发展,其特征、结构对、、文化等有了新的阐释,尤其是结构中的定型对文学造型与艺术事实对现实生活的模仿等在文学文化领域有了新的解释,是对当下文学文化现状研究的必然需求。

语言文化学自产生来时,在人文思想上坚持以为文本的理念,对各文化的特殊性加以尊重,对文化的内在性、民族性与本然性作出阐释。表象与知识更具有名族地域特色,因此对表象理论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情感倾向、自我文学、艺术等的发展与独特的思维特征。

本文所写的是表象问题,它与知识更具有民族特性,其独特的表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在表现其独特的民族族心智特征上有重要意义。

表象一词并不是语言文化学先发明的,在古老的东西方早有其渊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概念来自表象”和“灵魂不能无表象而思维”的观点;中国中的表象思想主要表现在《周易》中,其中所表述的'“象”更多的是意象,《周易》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角度出发,通过不同的意象来阐述世界本原以及事物的本质。

认为表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印象留存于大脑记忆中,其产生是由外在的刺激物所引起的。学认为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感知事物的形象,无论是否受到刺激引发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里,也就是说,表象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已经潜入到我们的思维之中,不自觉的影响我们的活动,同时表象还具有强烈的民族倾向性与思维特性。因此,对于语言文化学的民族来讲,表象更具重要性。因此语言文化学的表象理论研究对国际间文化的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言文化学中的表象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表象,包括形象与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意义属性。可见,语言文化学范畴的表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体的。表象结构在当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更为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所提供的独有形象,其结构所带给我们的直观刺激性、可感性更是让大众感到快意。也就是说,表象在更广范围的国家文化交流中,通过研究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进而探询民族思维和精神世界,达到为国际文化交流服务。

表象可以分为集体表象和个体表象,因为表象具有双重性,它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集体的,这是表象特有的个体性和超个体性。具体到个体来说,每个个体都具有各不相同的个体表象,而从个体所属的民族文化角度来看,必然要接受从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继承下来的民族的共同的表象,这就是集体表象。两者之前的区别研究在语言文化学之前便有:有的把集体意识看做成员世代继承的公同的信仰和感觉系统,在这个基础上群体可以产生共鸣;有的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形式,是“一般思想”中的知识,其内容、功能和再现都受社会制约;有的认为社会表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认知现象,它们是关于行为、思想和价值的多层次系统等。

由上文可知,集体表象是语言文化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表象理论中一般指集体表象。在集体表象的结构体系中主要有先例现象、定型、艺术事实与鬼神。

“先例”或“前例”,指“已有的事例”或者“可供后人援用或参考的事例”。语言学术语“先例性”,基本是这个含义,表示“己有的可以供后人援用和参考的事例”。

先例现象作为一种表象,自然具有表象的特征,但是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作为先例现象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具有超个体性,在这个个体共同体或者民族文化体中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很熟悉,如同常识知识一样熟知,至少知道这些现象存在;在认知层面上这个现象是现实存在的;此种现象在某个民族文化群体的言语中经常出现,带有民族标识。

先例现象具有自己的原型性与单一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民族中的先例现象有着相同的原型形象、评价取向及伴随意义。先例现象非常广泛,可以是言语思维活动的各种文本,也可以是非言语类的绘画等。但是语言文化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是语言化先例现象,并按照语言单位本身特点将其划分为先例名、先例语句、先例情景与先例文本。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他们的书名、故事情节、重要人物等被后人时时提起。这些文本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具有先例地位。

定型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可以从、心、认知学、语言学、民族心理学与民族语言学等方面加以论述,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社会学,社会学家们主张定型是在一定的民族精神需求与文化动机基础上产生的,是同种族行为方式相关的模式,它反映了一定的民族、或社会团体对某个需求的语言化符号,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在社会化进程中对个体意识有着典型的促进作用。

定型作为表象主要有情景和表象两种形式,前者是一种行为定型,后者是表象定型。因此定型又可分为情景定型与形象定型,情景定型如排队、、考试等情景,形象定型按照事物所属的不同领域有动植物定型、人类定型、职业定型、社会定型与人定型等。语言文化学主要是对反映民族文化的行为定型和形象定型有所关注,如民族行为定型中的传统风俗习惯等。在现实中有的行为定型仍在地区多以种植农作物为为主的形式保存着,还有在婚礼中的行为等也有不少不存。形象定型则侧重于更多的动物形象,如在西方文学中,绵羊多指性格上愚钝、倔强或者顺从命运等群体,狗熊是指笨拙、没教养、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表。从上可知,定型与先例现象基本相似,都带有民族性标识,是民族文化的表现,是主观对客体现实的反映。

艺术事实是现实的模仿,可以算是第二种现实,通常是文学等艺术作品中的人或物,它具有一定的民族标识性,对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艺术事实主要分为两类:现实生活中的对应物与潜在世界、第二艺术世界,它们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前者以镜子为例,一方面它具有客观属性,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在自我的传说、神话或文学作品中,镜子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能够知道古代、展望未来,这是在前一种现实镜子对照中的艺术事实。后者是仅仅存在于第二重现实中的艺术事实,如《西游记》哪吒三太子烽火轮、乾坤圈等,这些在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只存在于潜在的艺术世界。

鬼神不具有原型性,同时在唯一性上比较缺少,他们存在于各种形象之中,如西方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中的鬼神由于地域民族的不同有着区别。鬼神和先例现象处于原型性和唯一性标尺的两端,具有完全截然相反的两极性质。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十八

摘要:

社会的发展以及电子媒体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儿童文化消费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杨红樱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以消费主义的理论来看,她的作品创作快、出版时间短;主角都是一些个性张扬的“不完美”的孩子;作品大多进行商业化包装和宣传。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作家与出版商如何把优秀的文化作品呈现于文化市场,老师及家长如何引导儿童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消费主义;杨红樱;速度化;个性化;商业化。

社会的发展以及电子媒体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纷纷出现在儿童面前,由于选择的增多,儿童文化消费的需求自然也不断增长。在“儿童的发现”之后,成人对儿童的关注度逐渐增高,而我国在实施计划生育四十余年之后刚刚开放“二胎”,大部分家庭的子女数量仍较少,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在自己经历过物质及文化资源都极度匮乏的年代之后,都急切地寻求一切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资源,消费目的开始从对必需品的消费倾向于满足个人愿望的炫耀式消费。商家抓住儿童与家长的这一需求,挖掘更多的儿童读物、儿童影视作品发行与出版,这又推动了更多儿童文学“写手”的出现,他们形成一个完整的相互需要的关系链,促进了各种媒介下的儿童读物、儿童影视作品的迅速发展。

杨红樱是中国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她创作了多部童话及儿童系列小说,其作品多位于全国少儿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有数据显示: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所有作品的销售量达2600万到3000万册之间。在前六个月,少儿畅销图书前180个席位中,杨红樱一个人独据71席。”[1]杨红樱的高产以及高销售数量引起了出版界、文学界等的关注,关于“杨红樱现象”的讨论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争议点主要集中在这种高产并且高销售数量的作品是否也是高质量的。在前消费时期,起到支配性作用的是生产者,而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扩张,中国渐渐进入“消费社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分支也自然受到消费主义的冲击与影响。接下来就以杨红樱的作品为例,从消费主义的速度化、个性化及商业化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作品出版速度化。

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从推出第一批作品《贪玩老爸》、《笨女孩安琪儿》等6本,又相继出版了《天真妈妈》、《漂亮女孩夏林果》等6本,直至出版《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最后一本[2],“淘气包马小跳”系列20本全部结束,这部作品在前两年以每年6本的速度出版,后面几年出版速度虽然有所降低,但是期间杨红樱还有其他创作,这样的创作速度不得不说是相当快的。作家高产本是好事,然而由于创作快、出版时间短,难免在创作中出现重复、模式化、整体布局欠考量等问题。

例如说,杨红樱概括自己的创作思想是“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并且也提出自己比较欣赏的是马小跳这样的淘气包和安琪儿这样的女孩子,然而在“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的《笨女孩安琪儿》中对安琪儿的描写似乎却让我们看不出她对这个女孩子的欣赏与推崇:“她长着塌鼻子、厚嘴唇,两只眼睛分得很开,一看就是笨女孩的长相”[3]。

二、人物个性化。

关于个性化,杨红樱笔下突出的小主人公往往都是一些个性张扬的“不完美”的孩子,例如马小跳喜欢漂亮女老师,在《淘气包马小跳之贪玩老爸》中,马小跳有段时间坚持不去幼儿园,但是后来马天笑把马小跳送到了一个漂亮的女老师班里,马小跳就很开心地去了,甚至想要一辈子都上幼儿园了,这的.确是孩子气的心理。在中国的原创作品中,像这种描写“淘气包”的作品对以往一直刻画的“英雄式儿童”的作品是一个很大的颠覆,这样的作品自然会受到长期“模式化”教育之下儿童的青睐,儿童读这样的故事一方面可以获得娱乐消遣,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角色得以释放。

个性化是消费主义之下的特征,然而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来说,仍然有一个度需要把握,为了博取儿童的喜欢,一味地强调个性化,就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所谓“艺术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为了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我们要塑造“高于生活”的作品,却不能失去“源于生活”的标准。

三、消费商业化。

速度化与个性化本身就是商业化的表现,出版商为了谋求利益,自然会要求作家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创作更多的作品,并且要抓住儿童与家长的心理作为卖点。除了这些,譬如说出版商进行的商业化包装和宣传,以及对于周边产品的带动(杨红樱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这些手段无不让文化作品成为了一种包装过的消费品;杨红樱自己也足迹遍布全国开展读书活动,参加各种公益,这其实也可以归于另一种形式的宣传;再加以媒体界的盲目炒作,许多节目的专访评论,媒体界与评论界共同将之营造成“真正走入孩子内心”的符号式作品。

作品原有的真正面目已经被掩盖了,符号特性取代了原本的真实,许多消费者都被这种被营造出来的符号式特性吸引、盲目地跟风从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儿童文学研究者朱自强曾经说过:“杨红樱作品是一种“电视‘图象’式通俗儿童文学创作”,如果归咎责任,我认为主要不在杨红樱身上,而是在盲目炒作的媒介,不负责任的、缺乏洞见的童书评论界,还有‘阅读’能力低下的成人社会(家长、教师),只贪图后现代‘图像’媒介的经济利益的儿童文化产业。”[4]儿童对于文化消费的选择有其主动性同时也具盲目性,因而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作家与出版商如何把优秀的文化作品呈现于文化市场,老师及家长如何引导儿童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2]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m].南宁:接力出版社..

[3]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之笨女孩安琪儿[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

[4]朱自强.再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走势[j].中国儿童文学,,(1).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十九

基层图书馆是我国基层人员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和场所,加强基层图书馆文化的研究,构建基层图书馆文化研究体系,对于提高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来讲都具有重大意义。现本文就通过分析当前基层图书馆文化研究的现状,来探讨存在于基层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目前在我国城市中的图书馆文化建设发展水平较快,但是基层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发展却相对较为落后,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与关注。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主要是因为基层图书馆所处的位置、所服务的对象、所建立的制度以及所做出的服务都与城市图书馆有着很大不同,基层图书馆在实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以下笔者就通过分析当前基层图书馆文化研究现状,来分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基层图书馆文化是从组织文化的视角出发来对基层图书馆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基层图书馆文化的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才刚刚开始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基层图书馆文化的界定、范畴、内容体系、功能和构建等几大方面。但是由于文化具有很大的多样性,也是一个复合体,因此不同的学者对图书馆文化所持有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因此直到现在,关于图书馆文化的界定依然没有统一的定论。而对图书馆文化的范畴,很多学者普遍认为有四种,即认为图书馆文化分别属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哲学文化以及图书馆管理学与文化学交叉等四种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图书馆文化的内容体系,一般认为其主要包括图书馆的价值观、精神、哲学、目标、道德规范、形象、心理、传统习惯、、环境以及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图书馆文化研究课题。

在对图书馆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图书馆文化是具有很大功能作用的,因为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图书馆文化研究能够起到凝聚、导向、振兴、激励、规范、效益、辐射、竞争以及发展等多个功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重视起图书馆文化研究的重要原因。但是就目前来讲,我国在基层图书馆文化研究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基层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尽快采取措施来改进完善。

(一)信息资源不足。由于基层图书馆一般都设置在农村地区以及一些偏远地区,信息资源获取的途径较少,因而当前基层图书馆普遍存在资源储存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基层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实施。这里所指的资源包括图书馆馆藏、设备、信息化建设资源等。

(二)领导对图书馆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一些基层图书馆的领导不能正确处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发展。基层图书馆文化事业历史悠久,值得我们发扬和传承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必须舍弃的东西也不少。因此,我们的工作任务就必须随之转变,有取、有舍、有创新,光凭老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制约基层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基层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相关机制不够健全。机制虚置化也是制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基层图书馆根本没有建立开展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实际操作机制,即使建立了,也形同虚设,并没有开展具体工作,导致了基层图书馆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

(一)丰富基层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馆藏资源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图书馆物质文化包括:馆舍、阅览室、书库、服务器、终端、电子阅览室、图书传输设备等,这些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基石,是构建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和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因此,文献资源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有效展开,影响着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态势和水平。图书馆要以读者需求和自身的任务为依据,有重点、有层次地组织开发文献资源,并让新开发的资源信息尽快传到网上,尽力创造条件,以高质量的资源信息为读者提供服务,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二)加强基层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也可以说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最高级现象。而这一高级现象是由图书馆的主体――人(馆员和读者)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饱满的精神状态、忘我的进取精神和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来引导读者汲取知识、净化心灵。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是图书馆物质文化建设和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领导者。

(三)建立并完善基层图书馆文化建设机制。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主导着图书馆物质文化建设,影响着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保障。图书馆要根据各自图书馆馆藏文献、馆藏规模、技术条件、设施设备以及岗位的服务目标、性质和服务环境的不同特点等,制订相应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从而保障图书馆文献的收集、保存和使用,以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更好地为所有的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以完成承担传播知识的社会责任。

总之,加大基层图书馆的文化研究不但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图书馆文化研究体系,还能够为提高图书馆文化建设水平,促使基层图书馆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职能提供重要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的基层图书馆文化建设水平还相对较低,还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利用成熟的图书馆文化研究成果来完善图书馆文化建设体系,促进基层图书馆文化服务职能的快速提升。

塔心理学相关论文(通用20篇)篇二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念。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结合茶文化一同宣传、倡导,能够更好的激发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茶文化,传承茶文化。总之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茶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倡导与发展作用十分巨大的,充分利用茶文化的群众基础,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建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和谐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当代每一位中国人共同的承担责任,也是当代文化建设者们共同承担的使命。

茶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包含民族特色,以及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形式,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功能的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彰显着民族文化的伟大,是文化与文化的交融。民族传统体育并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到周围的环境与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系统。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与茶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还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两者同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研究茶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倡导与发展模式,对于当代文化建设来说,有着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

茶文化具有原生态性,而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互作用,两者具有一定的问题共生特征,因在当代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建立其与茶文化协同发展的模式,十分必要的,也是极具可行性的,下面对此进行几点分析:

1.1原生态特征。

具有原生态特征的茶文化,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借鉴与继承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而最具原生态特征的少数民族,当属土家族和苗族。因为生活的地区比较偏远,且无法依靠现代化工具进行生活,因此,在这里生活的少数民族,多数都是自给自足进行生活。经过与大自然长时间的磨合,他们学习了利用各种原始的方法进行食物种植和收集,同时学会了各种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技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体制,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种茶、采茶也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内容之一,由于身处自然环境当中,没有工业的干扰与污染,所以,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形成了独有的地方茶文化,而这里的茶叶更具有独特的韵味。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这里的茶文化被现代人们所发现,这种与自然高度协调、完美融合的茶文化被人们所惊讶,浑然天成且意义久远的原生态茶文化成了人们争相学习的典范,更值得传统体育文化模仿与学习。

1.2文体共生特征。

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一直保持着互利共生的关系。自古就有“文体不分家”的道理。文,是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以及对不同民俗的发扬过程。体,是将文化良好进行展示的一种表现形式。每个民族在关注茶文化的同时,更要重视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国是由众多少数民族组合而成,因此在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追求。体育活动的出现,增强了各种文化节日的气氛,还让热爱运动的人们懂得用身体去展示文化的美。体育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茶文化节日的需要,强身健体的同时更具有观赏性。

1.3群体特征。

随着人们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以及偏远地区的茶文化被人们所发现。随着科技水平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蛮荒之地所形成的璀璨茶文化逐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娱乐方式容易被人们所膜拜和效仿,例如:采茶时用唱歌来缓解工作时的疲劳,高兴或者遇到佳节时,会举办采茶舞或采茶表演,以供娱乐消遣。而采茶舞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体育锻炼精神,具有群体性的活动和娱乐形式,继承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的同时,也是发扬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最好途径。

1.4地域特征。

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同样,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多样的地域特点。因所处地理位置与海拔高度的不同,许多地区都有其独有的交通运输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我国的高山峻岭比较多,很多山区生活的人们,无法及时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因此,文化传播的速度也就相对较慢。但是,也正是这种原因,让他们可以更好的与大自然接触,进而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偏远地区的人们开始自行组织民间锻炼健身活动,只有保证拥有良好的体魄,才能更好的生活。例如:土家族通过摔跤进行身体韧性与柔性的练习,通过荡秋千、踢毽子来增进彼此的的友谊;苗族人更是将舞狮子作为健身娱乐活动,二人同步协调表演,既展现了高超的表演技艺,又在一定程度对二人的配合能力进行考验。还有赛龙舟比赛,不同龙舟队员统一配合来完成比赛。这里的生活更具有色彩与活力,同时,身体也进行了良好的锻炼。由此可见,锻炼不一定需要固定的器械和设备,只要具有最原始的锻炼欲望和锻炼精神,就能够完成对身体的锻炼活动,从而形成一种独有的民间体育锻炼文化。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礼仪规范,茶文化将中国传统的精髓集中体现了出来,在当代各个领域,茶文化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融入茶文化观念,可以丰富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能够提升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并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使其更好的在当代发展并传承下去:

2.1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和茶文化的生态圈。

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泛,因此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文化。因为生活的需要,当地人需要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当地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体育文化。而少数民族在进行种茶采茶等活动时,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碰撞、交融,进而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环境的局限性并不能束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们生活必将产生一种符合人们需求的文化,而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茶文化,并保证其在民间体育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就需要我国对民间体育和茶文化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将众多茶文化形成统一整体,进而与体育文化融合,形成一个可以促进时代发展保证构建和谐民族的文化交融的生态圈。

2.2民族传统体育和茶文化的品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品位也逐步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茶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加工、打磨”,从而形成独具特色具有民间创意的民族传统茶文化。将优秀的茶文化用于商业,势必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要对茶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不应该过度改变,使其失去原有的教育价值和指导意义。生活水平的提高注定人们会追求更高品质的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保持二者良好融合的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民族茶文化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在保证遵从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的同时,让茶文化摆脱商业化模式的束缚,也就是适度开发。对于盛产茶叶的地区,需要政府加强对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和管理工作。例如:在一次举办茶产业发展论坛会上,众多地区的政府部门联合发动了促茶产业发展战略联盟,保证向全世界推广名茶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茶文化。同时帮助当地人建立小型茶厂,进而让更多的好茶为世界人们所用。

2.3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和茶文化跨越式发展。

如何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茶文化良好融合,是让二者有跨越式发展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继承和发扬的茶文化历史不同,因此,少数民族按照实际生活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优秀茶文化是与地域有直接关联的。为了保证中国茶文化能够长期稳定发展,并促进民族体育文化共同进步,此时需要不同省份、地区的政府联合起来,以发展和继承优秀茶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根本,从而建立一个茶文明与民间体育健康可以共同生存的环境。利用跨越式发展模式,让茶文化带动部分企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地方经济迅猛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当地发展需要的同时,保证让一部分人短时间变得富有。为了更好的应对以后的机遇与挑战,需要茶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良好融合,共同解决在未来即将遇到的问题。茶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民族价值,因此,利用体育运动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促进茶文化的发展和宣传工作,这是对中国优秀历史的一种尊重,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一项伟大尝试。

本文首先对民族传统体育与茶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两者特征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中,包括民族文化、体育与娱乐等很多内容,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存在,其实质意义是对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繁荣的见证。而与此同时,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茶文化亦是影响其文化走向的关键,并且这些地区多以茶叶贸易为主要的经济形式,那么这时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与当地茶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茶文化与体育文化本身同属于民族文化体系之中,在当代,建立两者协同发展的模式,借助当代茶文化的群众基础,以及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倡导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4]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6):57-61.

相关范文推荐

    小朋友清明节习俗演讲稿(通用17篇)

    演讲稿是讲话者在一定场合下,通过演讲的方式向听众传递某种信息或表达某种意见的文稿。演讲稿范文是一种用于演讲活动的主要写作材料,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特点,可以帮助演

    公司安全生产检查报告(热门20篇)

    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以下是一些生产行业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20xx年第一季度,街

    搅拌站实验室主任年度总结(专业13篇)

    通过年度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机会,找到自己的成长点。这些范文展现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过去一年里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领域的发展动态

    委员年终总结(通用19篇)

    年终总结要注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过去一年的成长和收获的详细描述,希望能对你的年终总结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

    大学学校运动会广播稿(实用19篇)

    运动会是一项集体体育竞赛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是展示学校风采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机会。每个学年,

    说说我自己初三大全(21篇)

    优秀作文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引发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欣赏,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作文水平。我是一个帅气的小男生,圆圆的

    年终客户感恩答谢会主持词(优质17篇)

    我将为大家主持今天的活动,希望大家能够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今天的主题,特别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介绍材料。尊敬的各位老板、各位嘉宾:早上好!我们的

    国企年终总结国企年终总结(实用17篇)

    年终总结是一个重要的自我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年终总结,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指导

    军训闭幕式教师代表发言稿(优质15篇)

    在撰写发言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演讲的目的和主题,从而更好地组织和展示我们的思路和观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发言稿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发言稿写作有所帮

    劳动创造世界演讲稿(实用18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每个人都应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创造的。冬天,刺骨的寒风让人们躲闪不及,一切都显得那么毫无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