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承国学经典演讲稿(5篇)

时间:2023-05-11 作者:储xy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传承国学经典手抄报篇一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9、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5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5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5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9、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6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6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6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6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69、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7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7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72、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7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7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7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唐李白宣州谢饯别校书叔云)

7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8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8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8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8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87、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8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8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9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9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9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9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9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95、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9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9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9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9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0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10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0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

10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

10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10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0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10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10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唐贾岛剑客)

10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1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国)

1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1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11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115、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116、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117、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11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五代李煜乌夜)

11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晏殊蝶恋花)

1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2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12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2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12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12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28、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3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32、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13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冬景)

1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3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13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杂说送张琥)

13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13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40、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14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14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14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14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4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4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

14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4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传承国学经典手抄报篇二

在我还对周围一切都懵懂无知的时候,妈妈就常在我耳边经常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稍稍懂事时,妈妈又给我逐字逐句地教我:“人之初,性本善……”,从此以后我便深深地迷上了国学经典。

上了小学后,我每次做作业都很不认真,甚至是边做边玩。妈妈很生气,在暑假时和我温习了之前学过的《论语》,论语中有一句“学而不知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深触动了我。它告诉我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仅靠认真,学习不会有多大的进步;只掌握思考方法,却不认真,成绩也不会好。只有两样具备,才能取得好成绩。每当我做作业时,思想准备又“开小差”时,我都会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果然,在新的学期,我的成绩越变越好,妈妈也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很高兴。

9岁半时,我开始有些叛逆,爱对父母乱发脾气,于是,爸爸买了一本《弟子规》给我读。当我读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这几句时,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对之前的所作所为后悔。

去年的母亲节,因为我读了《游子吟》,所以我过得很有意义。那是因为妈妈还没下班,我就偷偷地把饭煮好,又煮了几个菜,等妈妈下班回家,我一听到妈妈用钥匙开门的“咔咔”声,就把饭菜用罩子罩起来。看见妈妈疲惫的脸,我的心酸酸的,泪珠差一点就掉了下来。妈妈看到了我煮的菜,很感动,紧紧地抱着我,像怕我跑掉似的。吃饱饭后,我拿出我的“秘密武器”捶背玩偶!我用它那圆圆的“锤子头”帮妈妈捶背。我看妈妈落出心满意足的微笑,心里太高兴了!

后来,我在学校又参加了“中华颂”之类的朗读比赛,都是因为平时多看了国学之类的书,我才能一次又一次的获得好成绩。

国学经典诵读,您不但给我学习、生活带来了帮助,还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您是我生命里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未来的路就算再崎岖坎坷,我也会迎难而上。我爱您!

传承国学经典手抄报篇三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以下是小编带来国学经典诵读手抄报资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近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可是,近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

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给否定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当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

在学理上,国学何谓却是可以讨论的。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增加几分自觉性,使得我们对国学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会天真的以为穿着长袍马褂逛街就是在讲国学了。曹聚仁先生当年就指出,如果“根本上没有明白国学是个什么,也没想到要去研究国学的原因,只不过因循的盲从,胡乱提倡些国学,做冒牌的圣人之徒”,那“是很危险的”。而前人比如被誉为最后一位古文经学大师的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无疑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从章太炎本人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学”作为内容当然是贯穿其一辈子的思想主题。从他入俞樾的诂经学社做学生起,直至临终那一刻,他坚持的就是“饭可以不吃,学不可以不讲”。不过,“国学”作为一个概念却不是从来就在他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早先,作为国粹派主将的章太炎是用“国粹”来指称后来“国学”所代表的内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将概念改换成了“国故”,并作有《国故论衡》。在第三个阶段,才有“国学”的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还会使用“国性”来称呼国学。显然,就这四个概念的使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国粹”无疑显示了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但是,它难以回答“凡是历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吗?”这样的疑问。“国故”则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似乎给人某种灰尘仆仆的感觉,比不上“国粹”的古色古香。“国性”所指当然也是历史传统文化。章太炎认为,中国当时面对强敌外逼,即便亡国了,只要国性存在,依然有复国的那一天。显然,国性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较而言,“国学”的提法不仅中立,而且具体。以此为背景,我们似乎也能从“国学”立科而不是“国粹”立科的做法中体会出国家中正的态度。

那么,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章太炎的话来说,就是“国学的派别”究竟有哪些?他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经学的派别、哲学的派别、文学的派别,这些派别绝非儒学一家能够涵盖的。

章太炎指出,经学包含着“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家,每一家又有各个支系。他本人是古文经学家,认为今文经学所讲的,虽然不完全是宗教,但总体上倾向于此。对此,他是有些不满的。他认为,就“六经”本义而言,“无一非史”。《尚书》、《春秋》都是记事的典籍,是确定无疑的史;《诗经》大部分是为国事而作,只有少量的歌谣,所以也是史;《礼经》记载古代典章制度,是史的一部分;《春秋》胪列事实,中寓褒贬之意,是显明的史;《易经》蕴含着史的精华;《乐经》已经失去,但章太炎揣测它是家在乐谱和制度的,所以也包含着史的特性的。可见,章太炎坚持“六经皆史”说,所以正如汤志钧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国学的派别中章氏并不专列史的派别。由于“六经皆史”,章氏反对对六经“推崇过甚”。这个态度当然和他古文经学的立场密切相关,然而,今日我们再来看“经”,它们究竟是不可移易的“常道”,还是需要与时变化的文本,那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否则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抬举出若干高高在上的教主来,对他们我们只有跪拜的分。

关于哲学,章太炎认为中国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可谓哲学的主要派别。他认为,《论语》一半讲伦理道德学,一半是哲理。儒家之中,《孟子》、《荀子》也谈过哲理;老庄的主张,和哲学密切联系;名家大量的涉及“论理学”也即逻辑学;墨子的《经上》《经下》是极好的名学;法家之中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将他与哲理联系了起来。当然,这是章氏对先秦时期的哲学的刻画。事实上,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论述言简意赅,揭示了国学哲学之部的丰富内容。

传承国学经典手抄报篇四

2.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 青春,是我们每个人最闪光的一段时间,我们有精力无限,更有梦想万般,虽年少轻狂不知深浅,却能无怨无悔、激情奋斗,极尽所能努力把梦实现。这过程亦是劳动更加丰富的内涵。

4. 会了用劳动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5. 谷子稗子堆一垛——好坏不分

6. 理性网购是网购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做出合理的购买决策,很多人无法避免各种诱惑,目前借贷款各种逾期未还现象频频发生。我们应该提倡理智网购。

7. 生活中,起伏我们心灵的事很多,挫伤我们眼睛的事不少,如果,全部计较,全都生气,心会醉眼会碎。

8. 成功男人的背后永远有一个爱他的女人。

9. 关爱残疾人,从小事做起。帮忙残疾人,给残疾人温暖。

10.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

11.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12. 当你对生活感到不满的时候,与其有时间抱怨,不如学着去改变。生活其实都是这样,不管你抱不抱怨,它都得过。换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世界会比你想象的要精彩。

13. 人生,要说话有深度做人有品味,要深度就是遇事不慌,不随波逐流,认真做某件事而不名利攻心。

14. 梦想很美,仅仅属于个人,它是满足自我的一己追求,景致细小地常于狭窄的内心天地里。而理想却是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以献身精神为动力的人类的共同追求。

15. 秋风微微,像月下晃动的海浪。

1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7. 人真的要自己争气。一做出成绩来,全世界和颜悦色。

18.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9.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

21. 除草种小树,大地更美。请保护环境,地球上只有一个。

22.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23. 你要知道懒除了让你长肉以外,还会让你的生命于安乐,最后被捆绑于贫穷。

24. 难熬的日子总会过去,不信回头看看,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熬过了很多苦难。

25. 言必信 ,行必果。——《论语》

26. 谷子里的石头——甩了

27.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2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29.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

31. 一看二问三比较,谨慎购得理性物。

33.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34.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35. 天天网购,网购你理性。

3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37. 书山有路勤为径,勇攀书山登高楼:学海无涯苦作舟,遨游四海搏激流。

3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39. 什么都藏不住,什么事情都忍不住要说出来,后来慢慢的发现,这样做真的好傻,安全感和安慰都是自己给的,别人只会看不嫌事大。

40. 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应该取笑那些勤奋好学的老年人,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精神。

41. 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42. 残疾人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要帮忙残疾人。

43.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4.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45.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礼记·儒行》

47. 要把秋天的期待变小塞在口袋。

48. 学不可以已。——《荀子》

传承国学经典手抄报篇五

以上叙述所涉及的内容基本发生在冉求的学生时代,包括在鲁求学和追随夫子周游列国两个阶段,孔夫子对他的态度也基本可以归纳为赏识二字,尽管也有批评,但并不影响对他的整体评价。可是后来发生的事却彻底改变了夫子的看法,以致于要和他断绝师生关系。导致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冉求不能“事君以道”,实际上的原因是师徒二人政治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季康子任用冉求说起。

鲁哀公3年(公元前492年)宰相季桓子病逝,临终前他告诉嗣子季康子说,我死以后你一定会接掌鲁国的政权辅佐国君;辅君之后,务必要召回孔子。(“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史记 孔子世家》)他说这话事出有因,当年正是因为他接受了别有用心的齐国送来的女色和音乐,使鲁君疏于朝政,他自己也沉湎其中,完全听不进孔夫子的劝谏,使夫子在无法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情况下愤然离鲁,把个几近兴旺的鲁国生生地耽误了下来。现在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怀着深深的忏悔希望儿子能够弥补自己的过失。几天后,心事重重的季桓子离去了,儿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办完了父亲的丧事,季康子着手实现父亲的遗言。可是有一个叫公之鱼的大夫出来阻拦,他认为当年鲁定公任用孔子没能善始善终而被天下耻笑,如果这一次任用孔子再不得善终,那将又将使鲁国蒙羞。所以他建议召回冉求。这季康子也知道孔夫子与自己的政见多有不同,且德高望重,如果按父亲的意思召回他来,自然难以领导,而以自己对冉求的了解,他的个性和资历,指挥起他来应该顺手得多,况且冉求的政治才干也是有目共睹,所以他决定采纳公之鱼的建议起用冉求。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命运就在这样的一瞬间,在这样的偶然中被改变了!此时的冉求正和夫子一行周游于陈国,当特使来到时,孔夫子明白这个学生将要在鲁国受到重要了(“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史记 孔子世家》)。子贡深知夫子对故乡的思念,所以在和冉求依依惜别时一再叮咛,如果在鲁国受到重用,一定要把老师请回去(“即用,以孔子为招。”《史记 孔子世家》)。这一年,夫子60岁,周游列国已近5年。而冉求30岁刚出头,他踏上了自己的人生新里程。

回到国内,冉求开始了他在执掌鲁国政权的正卿季康子手下的仕途生涯。可是我们缺乏详细的资料来勾描他的这段经历。只有到了公元前484年,也就是回国7年多以后,《左传 哀公十一年》才清晰地记载了他已经官至季氏家宰。并且在这一年,还记载了他荐樊迟、率鲁军,为抗击入侵的齐军,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就是这一次大捷为迎回老师奠定了基础。因为大获全胜,季康子心情大悦,他问冉求:您的指挥才能,是学的呢?还是天生的呢?(“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史记 孔子世家》)忠实于老师的冉求回答说,我是从我的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并且告诉季康子:任用我的老师要符合名分;他的学说不论是传播到百姓中,还是对质于鬼神前,都是没有遗憾的。我虽然立军功、得犒赏,封地有千社(一社,为25户人家)之多,可是我的老师绝不会对此动心。(“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史记 孔子世家》)冉求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劝说季康子别受小人的干扰迎回孔夫子。在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最终下定决心,派特使带着礼品赶到了卫国。其时,夫子正在为卫国的内乱发出“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的感叹,所以,离卫返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自此,夫子终于结束了14年的漂泊生涯,以68岁高龄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土。

可是,师徒的团聚并没有加深彼此的感情,相反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政治分歧,夫子对冉求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变化。《论语 八佾》篇里已经可以看出夫子对冉求的不满: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里的“旅”是指祭祀山川。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季康子祭祀泰山,是一种越礼的行为。他感叹说:哎呀,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鲁国人林放懂得礼吗?它居然还接受季氏的祭祀呢!此时冉求为季氏的家臣而未能阻拦此事,夫子心有不悦,他说林放懂礼,也就是委婉地批评冉求不懂礼,或者说不坚守礼。

礼治和德政是夫子政治理想的核心,当这些最圣洁的理想都被现实践踏的时候,夫子的血就涌动起来了。据《国语.鲁语下》记载,在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季康子欲“以田赋”,实行田赋制度。鲁国原本是按“丘”来征收军赋,现在季康子改为按每户的田亩数来征收后,就大大增加了赋税收入,这与夫子主张的“敛从其薄”背道而驰,他认为这是一种搜括百姓的“聚敛”行为,是一种暴政的表现。而弟子冉求不仅不加制止,反而参与其中,为已经富比周公的季氏增加财富,这实在使孔老师无法忍受,所以他先是要和冉求断绝师生关系,次而鼓动门人敲着鼓去挞伐这个不义之徒(“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 先进》)这一次,夫子真得动了怒,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在他眼里,昔日那个多才多艺、政治才干突出曾经多次被他赞赏的年轻后生,现如今为了维护当权者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既有地位,已经在政治上妥协,已经与自己的政治理想大相径庭。

老师的愤怒使冉求变得小心翼翼,甚至不敢和老师说真话。一日退朝,他又去看望夫子。老师说为什么今天下班这么晚哪?冉求答,有政务要处理。孔老师根本不信他的话,说道:我看你只是有事务要处理罢了!如果有政务,虽不用我,我也会知道的。(“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 子路》)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对师徒关系已经比较紧张,虽然表面上还实行着师生之间的礼节,实际上,彼此的内心已经开始生分,那份昔日的真情再也看不到了。

这里所言的“颛臾”(zhuān yú)是附属于鲁国的一个小国,季康子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想去讨伐它。征讨之前,冉有和子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来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老师一听,马上批评冉求,他说,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孔老师知道冉求是总管,他在季氏的权力集团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他要点名批评这个不称职的官员。批评完毕,孔老师阐明了三点不应该讨伐颛臾的理由,第一,它是先王所封,不可伐;第二,它在邦域之中,不必伐;第三,它是社稷之臣,不当伐。三点理由环环相扣,掷地有声。面对老师的严词冉求无话可说,他只好辩解这是我们主家的想法,我俩都不主张这么做。孔老师立即反驳道:冉求!此话差也!周任说能施展其才的就担任其位,做不到的就该辞职(“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你在其位不谋其政,所当何罪?这就好比盲人遇险你不去扶他,跌倒了你不去搀他,那还要你何用?如果那些老虎、犀牛从笼中逃出,那些珍贵的玉器在木匣子里被损坏了,不是管理者的过错又是谁之过呢?老师的批评火力太猛,句句击中要害,所以学生难辞其咎,只得实话实说,冉求把自己的观点亮了出来:如今的颛臾日渐强大,又靠近季氏的采邑费城,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如果现在不消灭它,今后必将成为大患!原来老师火眼金睛,一点也没冤枉冉求,他是知情者之一,也是策划人之一!接着,夫子毫不留情地指责冉求,君子最讨厌那些嘴上不说想得到而实际上总想找借口得到的人。这以上夫子的话里都透出锋利,肯定句句都令两个学生汗颜,尤其是令冉求紧张。

不过老师毕竟是老师,批评的目的不是逞弄口才,不是把学生批倒批臭,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所以接下来夫子就复归教书育人的师道,开始循循善诱起眼前这两个被骂得晕头转向的学生了。他说,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来讲,他们要担心的不是财富不足,而是分配不均;担心的不是人少,而是社会不安定。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就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统治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远方的人还无意归附,那就提倡仁义礼乐的教化来吸引他们。远方的人已经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心地住下来。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方之人不来归服,你们也不能吸引来他们;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够保全它;反而打算在国境之内使用武力,我就怕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我们国君的门屏之内哦!意思是你们的主子这么瞎折腾,早晚要被鲁君收拾。因为鲁哀公名义上在位,实际上国家的政权被季康子把持着,这样的越位行为早晚会引起内乱而颠覆季氏现有的权位。那到头来,季氏想讨伐颛臾扩大地盘,以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的做法就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好戏了。孔老师这种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高超的政治见地,一定给那两个学生上了生动又深刻的一课。冉求一定大梦初醒,他肯定没有夫子这样的洞察力,可以看清季康子讨伐颛臾背后的深层用意。对于夫子来说,冉求即使走得再远,也绝不会做出弑父弑君那样大逆不道的事。所以上半段的批评是严厉的,但是这后半段就散尽了硝烟,还原了师徒的角色。

尽管我们知道在夫子与冉求之间,因为政治理想的差异已经使他们无法回到从前那种情感状态,可是就凭着他们之间曾经的那份真情,无论是谁,也不愿看到对方处于人生的窘境。在他们心灵的深处,一定还留存着他们自己才能够体会到的温暖。

相关范文推荐

    传承国学经典手抄报(五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新经验与老教训800字作文 一次深刻的教训作文800字汇总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最新最新的新员工培训工作总结优质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

    我爱绿色生活作文400字(优秀三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我爱绿色作文300字 我爱绿色校园绘画作品(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

    2023年传承国学经典的宣传语(大全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2023年描写下雨的作文50字 描写下雨的作文500字以上精选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2023年爱心的碰撞初中作文800字 爱的碰撞作文600字精选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2023年清华之秋作文精选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

    2023年简洁的励志短语大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