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

时间:2023-12-17 作者:书香墨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提前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教案模板范文的参考可以提供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的备课思路。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一

解老师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结合课改的新理念,突出了以下几点教学特色:

一、重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用美丽的画在,漂亮的花朵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视觉感官的刺激,对于学生理解红花和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相当的有帮助。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对于“倍”这样一个抽像的概念来说,形象的事物更能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其次,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新课后的巩固练习中,教师让学生根据题中的要求,动手摆摆小棒,分一分,看一看,想一想,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着摆出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思考和理解、表述的难度。对于初次学习新知后的应用,是一个相当好的练习方法。

二、游戏学习两相结合,既娱乐又受益。

听过很多次解老师的课,在她的课里总不忘记穿插游戏,虽然只有一个,也许也只有两、三分钟而已,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调节了疲惫的身心,又可以快乐的学习。在这节课中,周老师用拍手游戏将本课的内容很好的融入其中,师生玩,学生同桌玩,玩的开心,也巩固了新知,效果非常的不错。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二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乘法、除法,知道几个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初步认识倍的意义,知道几个几与几份、倍之间的关系。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宋老师利用课本中的情境图,通过观察胡萝卜、白萝卜和红萝卜的数量,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两个数量之间的和与差关系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由此引入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倍的关系。

2、重视让学生用圈一圈,动手操作来理解几份与几倍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宋老师让学生把胡萝卜看做一个整体,圈一圈,然后让学生观察,红萝卜有这样的几份,把几份与几个几联系起来,突破对于倍的理解。从而得出,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初步体会3个2根与3倍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又利用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做对比,让生体会白萝卜有5个2根,那么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根数的5倍,建立5个2根与5倍之间的关系。

3、发现规律,建立倍的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改变红萝卜的根数,发现4个2根与4倍、5个2根与5倍、6个2根与6倍之间的关于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规律,逐步建立倍的模型;接着教师又通过改变标准量的数量,体会标准量与几倍量之间的关系模型,让学生辨析,使学生体会到标准量的变化引起倍的变化。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三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认识方向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但在过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现。本课是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

3、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课的重点时使学生认识东南等4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虽然学生以前没学过东南这4个新方向,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方向已有所了解,因此,我以包场一些单位为背景图,从说说各单位在十字路口的位置关系出发,让学生尝试发现东南这4个方向;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为了突破难点,我将方向板再次使用。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先让他们讨论解决,当一部分学生讨论后仍觉困难,我随之指出方向板可以帮助我们。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因为学生差异,在之后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渐渐地,学生由扶着方向板过渡到在自己头脑里建立一个方向板。

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平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平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再次利用方向板,给各层次学生不同目标,自己能辨别的自主探索,要扶一扶的利用方向板,困难学生多给他锻炼几次,这样,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将平面图上的方向顺利引入到空间中。

方向和平面方向的有机融合,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了学生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还有下棋的游戏等练习。

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和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体。这些正是我在这节课中的尝试和摸索。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四

听朋老师的课,犹如在看一场精彩的戏。有始有终,特别是高潮部分,更让人回味无穷。

一、戏的开头吸引人。

朋老师上课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孙悟空想出题考猪八戒,猪八戒胸有成竹的准备答题。你们想和猪八戒比一比,看谁聪明吗?这一故事的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顿时,一双双小手毫不示弱的举起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朋老师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用他们喜欢的故事导入,使这堂课的开头深深的'吸引住了学生。

二、戏的高潮打动人。

这堂课,朋老师始终让学生当主角。先让学生动手摆几个正方形,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创设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摆的情况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摆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三个正方形分别是几个四。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让学生从原有的领悟知识出发,在不断的倾听、比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领悟知识的真谛,自主构建倍的含义。在初步感知倍的概念的基础上,朋老师又让学生再次通过摆小棒、摆圆片来巩固和验证所学的计算方法,使得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独立操作能力。朋老师的课堂一浪高过一浪。猜猜我校年轻帅气的叶老师年龄的设计,使课堂掀起高潮,从而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轻松愉快地巩固所学知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戏的结尾扣动人。

游戏是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活动。若能在游戏中学,这不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朋老师用拍手游戏结尾,既巩固了知识,又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总之,朋老师的课不仅吸引人,打动人,更让人回味无穷。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五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性质以及公因数、公倍数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首先让学生猜测如果每个同学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是否相同。肯定会有两种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先叫全班学生拿出所带笔的偶数支。再是让学生数出偶数支的1/2。最后全班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了解。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使学生认识到:

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使认识进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四)巩固反馈,发展能力

在处理具体练习中,我觉得应该指出的是。

1.画一画中,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既可。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的使用。

3.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4.练一练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还要比较这三个图形的1/2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巩固和强化。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分数的再认识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掌握4-6学段空间与图形的要求,以及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在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之上学习的,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2.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实物作支持。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小兔乐乐想从三快草地中(有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找一块面积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却不知道怎么计算哪块土地的面积最大,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能够计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和一些变式的习题。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四)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五)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六)布置作业:

自编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六

听了刘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后,我科的老师评课后都觉得受益很深。刘老师自然的教态,亲切的语言,机智的引导都在这节课中发挥出来,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感受。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重要的。教学时,刘老师从熊妈妈分月饼入手,从分4个月饼到两个,再到分一个,复习平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只小熊分得2个、1个、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折出1/2和1/4,直观比较它们的大小。课件显示唐僧分月饼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让学生用纸折出1/4后,给学生的折法起了他自己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折法。在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这节课总的来说上得很好,这里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教师在总结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用了一句比较长的话来填空,学生可能理解不够,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在学生填完后在让学生用一句比较简单的句子来总结,如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分母越大,分数越小。这样的效果也许比较好。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七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潮大,引力小则潮小,引力过弱则潮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海潮现象”。如果翻开事业成功者的奋斗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经大致历了这样的三部曲:产生兴趣——潜心钻研——取得成功,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成了支撑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也就是产生“海潮效应”。

在以往的教学准备过程中,我所关注的只是对教材的把握,一心想的是如何使设计能够行云如水,一气呵成,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上完课总是感到不如心意,反思后的结果是:我所期望的可能是仅想用一个场景来完成一部戏,而一部精彩的戏至少应该包括若干个场景吧。意识到这一点后,应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止步于此,感觉到场景间的转换成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场景间的转换自然呢?真的,以前想到的只是如何使转换自然,有点一个壮汉只想填饱肚子的感觉。自然就行了吗?精彩才是每个人骨子里的追求。如何才能实现精彩呢?仅靠死板的教材能实现精彩吗?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用丰富而有个性的语言来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场景(以往只是注意在开头创设一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注目于这一个个场,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这样才好。

从追求“行云如水、一气呵成”到心往“理想效果”,从关注知识本身到关注学生,这就是这次反思的最大收获了。

1)“数”与“数字”。

在提问时用了这样一句话:“半个蛋糕能用一个数字表示吗?”自以为这样表述很准确, 可惜事与愿违。课后听张老师一提,恍然大悟:数字指的是0、1、2、3、4、5、6、7、8、9,而分数是一个数,不是数字。

2)“笔误”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分别是一个圆的多少?”

上句是课件中一道题目的题目要求,但其中却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真正的笔误,在“分别是”的前面多了一个“是”,这一错误使得学生读题时产生了不必要的困难,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二是由于出题时太过随意,没有仔细推敲用语,以致于出了科学性的错,“分别是一个圆的多少?”应改为“分别是这个圆的多少?”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啊。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八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93页-94页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教材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讨论、观察发现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

三、说学法。

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发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1.圆形实物、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2.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程序。

这一节课,我们安排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寻找圆,欣赏圆。第二部分,感知圆,认识圆。第三部分,学画圆,探究圆。第四部分,巩固圆,拓展圆。

(一)寻找圆、欣赏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我们五年级数学组确定不需要任何花俏的东西来导课,只是让学生通过黑板、课件或桌面上的学具片等看到圆,直奔课题――圆。接着老师借助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的“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这句话,带学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课堂),这样导课直接、简单、有效。

(二)感知圆、认识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根据这一理念,设计了一个摸圆游戏,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分一分,说一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回忆起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又能帮助学生从感官上体验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圆摸上去是弯弯的,学生对圆有了初步感知。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分类,要求分成两类,学生也很容易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归为一类,把圆单独归为一类,再问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分,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圆和其它平面图形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第一类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三)学画圆、探究圆。

实践是认知的来源,孩子们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手是意识的培养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所以,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动手操作(画圆),自主学习(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2)由教师直观演示画圆,学生掌握圆规的使用方法后,安排学生第二次自由画圆。

(3)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的效果。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画出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o、r、d表示。

(4)实践出真知。在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后,安排了一定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判断半径,认识直径。

第一幅的线段,两端都不和圆心、圆上相连,第二幅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内。第三幅图,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外。第四幅图是半径。学生在这四幅图的判断过程中,认识圆内、圆外、圆上的点,进一步明确半径的意义,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圆上有无数个点,圆的半径也有无数条。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在探究圆内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以四人小组合作形式,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的方法来探究: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在实物画圆时,让学生说出画圆的办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从实物画圆到用圆规画圆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用圆规画圆的普遍性,使方法得以优化。在学习圆各部分的名称时,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圆的特征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新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巩固圆、拓展圆。

我们安排了三个环节,第一,练习。第二,总结。第三,拓展。

及时的反馈练习,可以巩固新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设计练习,注意把知识性、趣味性、发展性有机结合,设计了三组练习。

练习后老师让学生说收获、提疑问。

学生回顾总结之后,出示了生活中美丽的圆让学生欣赏。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前后呼应,通过回顾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将“圆”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九

张老师设置了符合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从七个方面对对“圆的认识”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中体现了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质疑,注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包括学具的准备)化抽象为具体,激发了兴趣。

从教学方式来看,张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构建了从“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

从激发学生思考来考虑,圆是平面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大不相同,区别较大,教师能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思考即数学思维,在三维目标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能思考就能学好数学。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的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张老师的课,在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这方面做到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动手就体验了吗?数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强调体验过程,历经过程才能更深刻的领会。动手操作是体验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动手都能得到体验。怎样的动手才能有所体验,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探索。

数学知识背景的了解度有多深?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课堂上老师说有四种方法来画圆,其实剪刀和圆规来画圆是同出一辙,原理一样。画圆经历了借助实物磨印,到借助绳子或木棒来画圆,最后才到圆规,这些只是工具的演变过程,并不能说用什么工具来圆,就有几种方法。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除了半径,还应有直径和周长,这三者都是决定圆的大小的因素,说法不同,性质相同。

总之,课堂上所有活动都是为“有效性”而展开,“是否有效”应作为每一节课前和课后询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特级教师刘可钦提出课堂教学三境界: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启迪智慧,三是点化生命,愿老师们为第三种境界而努力!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

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些都是本课新知的支撑。本课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以后高年级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特征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面,再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能正确说出三种图形的名称。

教学难点是如何辨认和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魔术袋,你们猜老师带来了什么?

我从袋子里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然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感受“面”从“体”得学生分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教师根据汇报播放课件并板书名称。

(1)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分离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长方形)。

(2)课件演示:从正方体分离出正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正方形。

(3)课件演示:从圆柱体分离出圆的动态过程,然后把圆贴在黑板上,并板书:圆。

师:你们想和我们交朋友吗?生:想。

那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观察,我们和过去你们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2、用“体”描“形”

(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电脑播放活泼轻快的音乐。

(3)小组交流,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3、分析与辨认。

(1)让学生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2)找一找。

(3)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小朋友相互说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利用课件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同时设计了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用“体”描“形””、“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亲身经历,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的思想。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是怎样围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使学生理解在钉子板不能围出圆,从而加深对圆的认识。

2、画一画。

(1)学生在格子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对组员作品进行评价。

(3)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使学生在围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总结评价。

1、评价本节课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闭眼想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可以评价自己或他人一节课的表现,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可以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让学生闭目想象所学的图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2、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运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开放,从书本向生活的开放,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堂课的三个环节的教学就介绍完了,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注意师生、学生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二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且能够辩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课标》告诉我们,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广漠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效地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听完王丽老师的《认识物体和图形》细细回顾,使我受益匪浅,课的成功之处贯穿课的始终。

在整个教学环节,王老师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数一数、连一连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王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摸、想、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由于圆柱和球的特征比较明显,容易辨认,而长方体和正方体容易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不同,比较它们的不同,并先让学生观察特殊的长方体,教师验证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大小一样,从而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再由生活中具体的物体,到脱去“花外衣”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本课教学难点是辨认正方体和长方体,特别是学生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容易混淆。因此王教师对症下药,她是这样设计的:先认识长方形,通过让学生看、摸,理解长方形的特点。然后学习圆柱、球,接着是正方体。这样长方体和正方体就不易混淆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成功地驾驭生成,不要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考虑得广一些、深一些、细一些,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才能一被教材所禁锢,才能大胆让学生讨论交流。否则,学生不敢标新立异,不敢异想天开,就会失去自我,失去创造能力。

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容易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到现象,教师用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法和竞赛法组织教学,通过拿一拿、猜一猜、摸一摸、做一做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既加深了对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了合作与创新,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也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三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学生已对时、分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及几秒的持续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三年级的后继学习《24时记时法》打下基础。

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一秒及几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和探索分与秒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这样更直观易懂,并分小组为学生准备了活动材料袋,同时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钟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同时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的`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的这些情况,在教法和学法上,我注重丰富学生对秒的长短的体验和联系实际生活,采用:情境教学、直观演示、实验操作、游戏教学、体验感悟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和内化。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课件演示“春节晚会倒计时情景”,引出时间单位秒。

然后,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是用用秒来计时的,结合学生的举例,课件播放火箭发射,跑步赛场,刘翔跨栏情景等。同时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第二个小步骤是体验1秒的长短,感受1秒的价值,首先让学生做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的时间,学生可能会拍一下手,眨一下眼,跺一下脚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短暂,接着出示课件介绍1秒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工具在短短的1秒却能做很多事情,如: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作用真大啊!相机出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第四个小步骤是探究1分=60秒。首先让学生听一段1分钟的音乐,,让学生在听的同时估算这段音乐用了多少秒。学生已经有了上面估算的经验,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都能估算得比较接近,这个时候再让学生猜想1分等于多少秒,接着通过课件演示证实学生的猜想。这个小步骤通过让学生在听音乐的情境中去估算、猜想、验证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1分=60秒的活动中来,再通过直观演示,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三)第三个环节是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设计了三个层次性的练习,第一个是一个活动练习:首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几秒种可以做一件什么事情,接着让学生分小组根据材料袋里的要求完成一件事情,看看用了多少秒。通过这个练习的安排,让学生再次通过做和估加深了对秒的持续时间的估算和体验,建立了秒的时间观念。第二个练习是想想做做的第5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推理,同时,在这个练习里增加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人唱一首歌要3分钟,5个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三个练习是想想做做的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在思考中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时、分、秒这3个时间单位的认识,巩固对相邻时间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

(四)第四个环节是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去总结:说说如果回家让你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打算怎么介绍?我会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指名学生集体汇报。接着通过课件《秒娃娃的悄悄话》对学生的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延伸:介绍了有关秒和时间,以及时间应用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这样,既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预测学生能通过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对秒的时间认识能有一个深刻的体验。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理解和设想,希望领导和老师多提建议。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四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度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掌握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进一步提升估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长度单位千米,以及千米和米的换算。在建立千米概念的基础上去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习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生活中实物如:铅笔、课桌、硬币、北京到黄山的距离等。组织学生对应实物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能够准确填写铅笔、课桌、硬币的长度、高度、厚度等单位,但是对于北京到黄山的距离单位认识模糊。此时我会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认识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讲解新知。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

首先创设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时进行设问:

问题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问题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

活动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提问学生: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并完成课件出示的问题: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根据学生的回答阐明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同时进行板书:1千米=1000米。

接下来利用课件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同时提出问题: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活动三:实际感受1千米。

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长。

活动四: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为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利用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活动五: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组织学生分小组思一思,想一想,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3千米=3000米;5千米=5000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置两道闯关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提升了他们的乐学品质,丰富了课堂内容。

第一关:填一填。

第二关:思一思。

一个游泳池长50米,如果游1千米,要游多少个这样的长度?

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概念。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千米的概念。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五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的对象是上学才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

课堂上教师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课堂伊始,我播放钟表店的钟表课件,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在这节课上,教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在第二个环节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老师在其中只是引导而已,当然学生在这个环节也表现的很好,很详细的汇报了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学具钟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教师又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总之,在这节课上,教师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认识整时时花去了比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另外在学具的使用上教师的引导还是有些欠缺,分针和时针应顺时针方向转动,教师在自己示范时也没有注意,后面学生操作时就“随心所欲”了,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还要关注小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让他们有机会动嘴动手动脑,不要让“优生”唱独角戏。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陈红霞,来自于xxx仙女二小,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略过。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说课稿(专业17篇)篇十七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

本课教材由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组成。例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课本的长、宽和厚,引出当测量的长度不是厘米时要用到新知识“毫米”。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在测量过程中通过数尺子上1厘米刻度之间的小格,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并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在掌握进率后着重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举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教材还安排了3道练习。从例题到练习的编排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增强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为此,我确定了本科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难点是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基于以上理解,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选用不同方式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过程与方法:经历物体估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情感态度: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交流的意识。

二、设计思路。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操作性较强的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操作基础上建立测量的知识。

(一)合作探索,认识新知。

1、小组合作估测。

(1)让学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先认识一下书本的长、宽、高。

(2)先自己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3)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估测的结果。

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平时的生活中对测量也有接触。这样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材料,这也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重要的切入点。让学生先估计再讨论,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空间,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认识“毫米”

(1)用尺量,验证估测。

师:到底谁估测的比较准确呢?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活动经历用尺量课本的长宽或厚的过程。)。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反馈时发现测量的结果不到整厘米,从而引出并教学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并教学几厘米几毫米的读写法。

从猜测到验证是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测量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造了条件。经过测量和反馈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长度单位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现实的认识。

(二)深入探究、认识进率。

1、在尺子上找毫米(让学生明白两个小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

2、把找到的1毫米画下来。

3、试着在0刻度到1刻度之间找找毫米,发现10毫米=1厘米。

4、在其他刻度之间找毫米,巩固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5、进行简单的换算。

《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认识毫米之后,指导学生在尺子上找毫米,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三)毫米的概念,形成表象。

1、想象1毫米。

让学生想象一下1毫米的长度。

2、用手比划1毫米。

把认为的长度用手比划一下,再接着通过尺子,比划1毫米的正确长度。

3、找找生活中长约1毫米的事物。

问: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宽或是厚大约是1毫米的?

指导学生西先在学具中找1毫米,再在身边的事物找1毫米。

4、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测量什么事物的时候用毫米作单位。

1毫米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举一些生活中是1毫米的东西,让学生熟悉生活中感知比较抽象的概念,形成表象。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接着就让学生用数学,说说生活中测量什么的时候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

练习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地提升,让学生学有所用。

1、p3做一做。

这题练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巩固对几厘米几毫米的读写法。

2、填上合适的单位。(铅笔芯的粗、黑板的宽、认的身高)。

设计了紧贴生活的练习,在让学生掌握各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用外,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练习一第2题和第3题中的前两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的具体操作、自主探索中完成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学习知识,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比较抽象的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国旗下教师讲话稿大全(15篇)

    国旗下讲话稿是一种重要的仪式,它体现了公民的责任和担当。下面是一些国旗下讲话稿的经典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的思路。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现今流传这一

    幼儿园世界地球日会议活动方案大全(16篇)

    活动方案的优化可以通过不断总结和改进来提高活动效果。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活动方案,与大家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今年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以下简称“地球日

    中专三年幼师毕业自我鉴定范文(19篇)

    自我鉴定范文的写作应该结合具体的实例和案例,以便更好地说明个人在某些方面的具体表现和成就。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自我鉴定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爱心公益活动讲话稿(优质21篇)

    讲话稿是演讲者在发表演讲时所使用的文字材料,它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控制节奏和表达方式,使演讲更具有针对性和效果性。希望这些讲话稿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为大家的

    大班健康马路上的安全教案(通用17篇)

    通过编写大班教案,教师可以提前预知教学难点和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效应对教学中的挑战。以下的大班教案范文通过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活动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

    乡村少年宫美术活动总结(模板18篇)

    活动总结不仅是对活动结果的总结,更是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选取的活动总结范文,将帮助你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活动总结任务。靖安小学学校少年宫认

    杨红樱小大人丁文涛读后感(专业19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对这个人物的特质和内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这里,我们将与大家分享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发。马小跳、唐飞、毛超,一起走在

    苦中苦人上人(热门14篇)

    优秀作文往往能够引人入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内容充实、观点独到,而且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下面是一些经典作文的片段和亮点,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

    安徒生故事的读后感(通用13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部电影、电视剧之后对其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表达。6.希望大家在看完这些范文后,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并能够将其写

    放射科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模板20篇)

    通过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下一个月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经典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参考。回顾过去的2021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