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

时间:2023-12-16 作者:笔尘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提前准备教学所需的教材和教具等。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样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制定自己的计划。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一

师:有的时候也需要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出示课题: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1:我觉得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差不多。

生1和生2同时板演。

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的是:2×3×4×6=144。2×2×3×2=24。

师:这是两种不同的结果,下面的同学们还有不同的结果吗?(学生没有举手)。

师:现在大家已经见到了2种不同的结果,到底哪一种的结果是6、8和12的最小公倍数呢?下面请大家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怎样可以使得到的数是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学习,同时参与到小组研究学习中去。)。

生1:我们组把它们的倍数写出来,发现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24。生2是对的。

生2:我们通过分解质因数发现它们三个数只有一个公有质因数2。

生3:我们发现6和12也有一个公有质因数3。

生4:我们也发现:8和12也有一个公有质因数2。

生5:我们觉得生2对的,于是我们发现不止要用2去除。

生6:我们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要除到互质为止,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三个数的商一定要除到两两互质为止。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教师只有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才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因此,我们应该把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互动发生式的课堂教学,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如果说过去教师备课主要着眼于如何教,那么今天教师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必须是引导学生如何学。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要充分地研究学生的特点及其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从而真正地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这样,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会成为师生共同创造课程的过程,课程实施才会从“执行教案”走向师生“互动发生”,如此课堂才会真正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举出一组互质数。

二、教学新课。

2、教学例3。

观察、比较、议论:

(1)36和60的公有约数是几,全部公有质因数的连乘的积是多少?

(2)36和60的公有质因数与他们最大公约数12的质因数相比,有什么发现?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议论。

3、巩固练习。

5、教学例4。

(2)引导学生探求观察思考。

6、教学例5。

(3)教师学生共同小结。

(4)练一练。

三、总结布置作业。

反思:我认为这几点我做的不好:

1、没有让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两个数全部共有质因数连乘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所以在下面的练习中学生知识照搬照抄。缺乏灵活性。

2、对于有特点的两组数:互质数和约数关系时的教学缺乏举例,与学生的自我思考。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三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四

小大。

这样,经过学生们的分组讨论,轻而易举的就得出了结论:如果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两个数中的较小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两个数中的较大数。

同时,让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最后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完书上的结论后进行比较,看与自己总结的是否一样,进而分享由自己的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

四、反馈练习:

9和367和1329和3013和5236和725和17。

五、总结:

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六、作业:(略)。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学“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课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测、推理、交流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被理解,也最容易被掌握。因此,整堂课我始终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我只是适当点拨、引导而已。显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反思本课教学,最大的启示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人人有所得,个个有收获。

教学需改进之处———进一步处理好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彻底改变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观念,为培养出数量多、素质高、能力强的跨世纪人才拼搏奋进!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五

一、填空。

1.能被2整除,又有约数3,也是5的倍数,最小的数是()。

2.一个三位数,能同时被4、7、8三个数整除,这个数至少是()。

3.用3、2、5去除都余1的数中,其中最小的一个是()。

4.已知a43b是一个四位数,而且是45的'倍数,这个数是()或()。

5.几个质数连乘的积是数。

6.一个数能同时被2、3、5整除,这个数最小是()。

7.两个互质的合数,它们的和是19,它们的积是()。

8.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221=();803=();1001=()。

9.从8开始五个边连续偶数的和是()。

10.10以内所有质数的积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差是()。

二、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三个数的除外)与最小公倍数。

18和1230和4824和7628和3612和1316和96。

8、10和1210、15和1812、60和165、6和722、44和77。

三、在1、2、3、6、15、27、43、70、84、97、210中。

奇数有:()。

偶数有:()。

质数有:()。

合数有:()。

能被2整除的数有:()。

能被3整除的数有:()。

能被5整除的数有:()。

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有:()。

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有:()。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有:()。

四、长36厘米,宽18厘米,高72厘米的长方体木块截成标棱长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木块。

1.每条棱长几厘米?

2.可截成多少个正方体木块?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六

使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准备。

6和712和3656和14。

4和915和457和13。

提问:互质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各有是什么特点?倍数关系呢?

2、已知10=2×515=3×5,那么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是。

谁能说一说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有何特点?

3、求12和18,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

(1)全体笔练,两个做在投影片上。

(2)反馈(投影片)失声共同评价。

二、教学新知。

(1)学生尝试练习(两人板演,有困难可以看书)。

(2)师生共同讨论(并纠正)板演:

a、为什么当商是6,8和9时,还要用两个数的公约数2继续除?

(因为每个数独有的质因数也是最小公倍数的质因数)。

b、除到什么时候可以不必再除?

c、最后这个最小公倍数怎么求?为什么?

(3)小结:因为最小公倍数既含有几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又含有每个数独有的质因数,所以一直要除到每两个数都互质(简称“两两互质”)为止,并把除数和商全部连乘起来。

16、8和1215、30和408、9和12。

a、学生练习。

b、投影反馈。

教学过程。

备注。

公约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只要除到三个数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只要把除数乘起来,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把除数和商都连乘起来。

4、12和169、18和2712、15和18。

(学生练习后反馈,并互相检查)。

2、探求规律。

出示:(1)15、30和60(2)3、4和7。

8、10和402、5和9。

9、7和631、和15。

(2)反馈练习结果(生报教师板书)。

[15、30、60]=60[3、4、7]=84。

[8、10、40]=40[2、5、9]=90。

[9、7、63]=63[1、8、15]=20。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4)讨论后小结:

若三个数中较大数上另外两个数的倍数,则较大数既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若三个数两两互质,则它们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加“.”内容的强调)。

(5)练习:课本p62练一练2(先略做思考,再口答,并说出为什么。)。

(6)综合练习课本p62练一练3(当堂反馈,矫正错误)。

三、课堂总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并还知道了什么?

3、在练习时要注意分析清楚每组数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再解答。

四、作业《作业本》。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本小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短除法式子中最后的结果(商)必须要两两互质。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七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写出12、30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教学新课。

2、把12、30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60,分别分解质因数。

212230260。

26315230。

3515。

5

12=2×2×3。

30=2××3×5。

60=2×2×3×5。

观察上面各数分解质因数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最小公倍数60的质因数里,包含了12和30公有的`质因数2、3,还有12独有的质因数2,30独有的质因数5。)。

3、利用上面的情况,用简便方法求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

21230………用公约数2除。

3615……….用公约数3除。

25……..只有公约数1,不必再除。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得到:

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2×5=60,也可以这样表示:

[12。,30]=2×3×2×5=60。

4、总结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的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然后把所有的()和()连乘起来。

5、尝试练习。

12和16,33和22,16和20,36和54,30和45,10和15。

三、教学求倍数关系,互质关系的最小公倍数。

在下面各组数中找出倍数关系,互质关系。

1、倍数关系。

2、互质关系。

3、想一想。

(1)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关系,那么()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四、巩固练习。

书本第56页1至4题。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作业。

反思:让学生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要把两个数的公约数还要各自独有的约数。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八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小节授课内容。

目标分析:

进一步探索理解整除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难点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第八册整除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一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下一步学习质数、合数、互质数,以及求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的前提。因此,约数、倍数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本小节的难点。要让学生明确以下情况:1、被除数、除数(0除外)、商必须都是整数,而商后没有余数,同时明确“除尽”和“整除”的区别,还要说明如a能被b整除,反过来可以说b能整除a的道理;2、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同时,因为0是任何非0自然数的倍数,任何非0自然数都是0的约数,在以后学习分解质因数等内容时,一般限于非0自然数,所以本节内容应把0排除在外;3、要把倍数与倍区分清楚;4、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找出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

解决策略:

由于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用实际例子引出概念。

在复习整除概念的意义和教学例1时,一可以通过一些除法算式的对比形式,用定义对整除加以概括,并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突出除数不为0,这样就使学生对整除的意义的理解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加深。二可以通过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的认识过程,很快说出两个倍数关系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避免学生常出现的谁是倍数,谁是约数的错误认识,并强调倍数与约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教学例2时,利用画彩条和集合图的方法表示一个数的约数。为了解决学生内容遗漏,可以用一对一的找法,如12÷12=1,就可以找到12÷1=12。通过以上找法,让学生归纳出:一个数的约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大的约数是本身,最小的约数是1。

在例3时,同样可以参照例2画彩条和集合图的方法表示一个数的倍数。但必须强调找一个数的倍数,应从最小的倍数开始找,引导学生探索自然数是无限的,因此2的倍数也是无限的,所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在用集合图表示倍数时,要注意在圈里写上省略号。在概括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的本身时,要让学生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倍数没有最大的,因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没有最大的倍数。

课堂活动:

这节课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约数、倍数的概念。具体表现如:

—是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整除是建立约数、倍数概念的重要基础,针对知识的这一内在联系和学生已经学习了整除概念这一实际。新课前进行的复习准备,既能唤起学生对整除的回忆,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又能为新课的学习作好充分的认知准备此外,在新课的学习和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很多数的约数和倍数都不止一个,为公约数、公倍数等学习作铺垫。

二是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本节课在对约数、倍数的理解和关系把握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角色的转换,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表述方式表达两个数的关系等,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搭建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全面、深入理解约数、倍数的含义,清楚把握它们的关系。

三是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丰富,内容全面。本节课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体现全面性、趣味性、深刻性。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九

教法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23÷7=3……2。

31÷3=10……1。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

除尽除不尽。

不能整除整除。

6÷5=1.2。

1.2÷0.3=415÷3=15。

24÷2=12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十

《约数和倍数》是人教版义务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可操作性不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较困难。可以说,目前,想把概念教学讲透、讲活是众多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涵义是建立在“整除”的基础之上。在之前学生对整除只是有个初步的认识,但还不能以严密的定义形式再现,所以我先让学生通过给几道除法算式求商,然后根据算式特点将算式分类,通过观察、比较建立“整除”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数的另一种关系:约数和倍数的关系。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并抓住了对关健词“相互依存”的理解,又通过学生互辨互评的过程,以及趣味的变式练习,深化了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十一

摘要:奥数学习错综复杂,繁琐异常,小学生怎样才能把奥数学习好呢?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了小学五年级奥数练习题汇总:约数与倍数,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1.28的约数之和是多少?

3.两个自然数的和是50,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5,则这两个数的差是多少?

8.一块长48公分、宽42公分的布。不浪费边角料,能剪出最大的正方形布片多少块?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十二

(一)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的意义。

(二)会用排列约数的方法和集合圈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渗透集合思想。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意义。

(二)互质数与质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说出24的全部约数;请将24分解质因数。说一说24的约数与质因数有什么区别?(约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质因数必须是质数。)。

教师:前面我们复习了找一个数的约数和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它们都是研究的一个数的约数,今天要研究两个数的约数。

(二)学习新课。

1.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8的约数有(1,2,4,8)。

12的约数有(1,2,3,4,6,12)。

8和12公有的约数有(1,2,4)。

8和12的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有(4)。

教师:下面用集合图表示。(出示活动抽拉投影片)。

(2)教师:第二幅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8和12公有的约数,4是最大的。)。

教师:1,2和4是8和12公有的约数,我们称它们是8和12的公约数,(板书:公约数)4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8和12的最大公约数。(板书:最大公约数。)。

教师:说一说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学生口答后,教师针对上述概括中“两个数”提问;有时我们要找的不是两个数公有的约数,可能是三个数,四个数等,那怎么说更准确?(把“两个数”换为“几个数”。)。

请学生再次口述什么是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老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师:我们研究两个数的约数,主要研究它们的公约数,尤其是最大公约数。这节课的课题就是它。(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

2.练习。

(1)口答填空:(投影片)。

12的约数是();

18的约数是();

12和18的公约数是();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一个数的约数的方法,能正确、便捷地找出一个数的约数。

2、学会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找出一个数的一些倍数。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什么是整除?

2、25和5,谁能被谁整除,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二、教学例118和24的约数各有哪几个?

1、首先明确找一个数的约数,就是看这个数能被那些自然数整除?

找18的约数,就是看18能被哪些自然数整除:18除以=()。

2、找约数的方法;

a、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最小的约数找起,一直找到它本身。

b、用一一对应的试除法来做:也从最小的自然数试除,在能整除的时候,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约数,不成整除的时候,除数和商都不是这个数的约数,一直除到除数比商大为止。

18/1=18(1和18都是18的约数)。

18/2=9(2和9都是18的约数)。

18/3=6(3和6都是18的约数)。

18/4不能整除。

18/6=3除数已比商大。

18的约数按顺序排列是:1、2、3、6、9、18。

3、用同样的方法找24的约数。

24/1=24(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2=12(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3=8(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4=6(1和24都是24的约数)。

24/5不能整除。

24/6=4除数已比商大。

4、观察约数的特征:

18、24的约数也可以分别用图表示。

思考:根据上面的图回答。

数学公约数教案(热门14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

课本p79~81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初步了解算理。

教学难点:

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计算原理。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动画8用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动画,请同学们帮帮忙,试着设计一下。

2.探究方法。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1)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的?

(2)为什么找16和12公有的约数就可以?出示动画9、找16和12公约数的动画。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最大公约数。

6.说一说:最大公约数和公约数有什么关系呢?

7.试一试:你能找到18和24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吗?

8.练习:口答最大公约数。

4和624和85和76和11。

问:你是怎样答出的?能说一说过程吗?

9.除了找约数,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呢?

分解质约数法。

10.练习:求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用喜欢的方法求)。

三、巩固练习。

1.选两个数求最大公约数。

12和18。

99和132。

24和30。

39和65。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写学院团委工作计划(汇总19篇)

    通过编写工作计划书,我们可以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工作计划书是每个人努力工作的契约书,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经典工作计划书范文,希望

    实习生单位的自我鉴定书(热门13篇)

    实习鉴定是对实习生在实习单位中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一种评价和总结。实习鉴定范文是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工作表现的真实反映,对实习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购房合同全国(通用14篇)

    过去几十年来,购房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必然选择之一。购房是人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需要慎重考虑。对于许多人来说,购房是实现财富增值和稳定居所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顶岗实习鉴定范文(15篇)

    实习鉴定需要根据实习任务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量化和主观评价,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实习效果。以下是一些实习鉴定范文的经典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指

    幼儿教师业务工作计划(实用20篇)

    高质量的教师工作计划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大化。以下是一些教师工作计划的撰写要点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新幼儿教

    中秋节教育活动教案(优质12篇)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实例。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感受与

    电工岗位技术能手事迹材料范文(18篇)

    事迹材料的撰写过程应该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不夸大不虚假,以免产生误导和不实之处。请大家静心阅读以下这些事迹材料,它们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xxx同学是桂

    大学毕业时自我鉴定(通用14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选,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两年的自考本科学习生

    法务英文自我介绍(优秀16篇)

    自我介绍是我们在新环境中展示自己身份和背景的重要方式,也是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的起点。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自我介绍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离婚协议书夫妻双方协商事项(专业23篇)

    离婚协议通常包含了财产分割、子女抚养、财产继承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一些离婚协议范文,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借鉴和修改。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过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