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紫衣梦

范本是我们学习的重要资料,通过研读范本,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范本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培养我们对文学、艺术和人生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一

摘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让学生具有独特的分析问题的方式极为重要。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并且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二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就教师而言,首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就必须通过增强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发现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非简单的识记和理解。其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创新的要求,可以说创新的空间和想象力非常广阔。其次,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完善,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由传统上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在具体教学上,应给学生留足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允许课堂上的七嘴八舌,提倡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质疑,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弗懒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学有创见。为此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为此我从精心设置新颖有趣的问题引入课题,把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让所有的小脑袋都“转”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我想出来啦”,“我有办法解决”。“我还有一种办法”,“我的办法更好”等等。让他们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逐步学会做解决问题的主人,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造课堂氛围,激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非常注重每节课的导入环节。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段《西游记》的故事……”至此,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便带着一种渴求的心态,投入到积极主动的探知过程中。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特别侧重以游戏、故事、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观察、操作、猜测等手段,以小组讨论等形式,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索、创新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在现实的、有意义的实际情境中主动地从事数学活动。

四、创设生活情境,启迪创新思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感悟数学的形成过程。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提供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通过谈话引出课题:我们见过的很多车车轮都是圆的,车轴都装在车轮的中心位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的中心位置?大家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了解圆有什么特征。

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学习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拓伸了创新的空间。

五、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创新潜能。

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与创新潜能。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用好”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一切有利于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掌握数学的最本质东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创新意识。

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引发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由疑而思,追根寻底,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后,我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提出很多疑问,如: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不是相等的两个圆?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从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来验证。这是多么有新意的想法,创新的火花在不经意间点燃。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和提倡学生敢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刻提醒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数学课堂教学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

综上,要将创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关键是要转变教师观念,掌握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教学能以学生为主,能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真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三

高中语文的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课本知识的讲解,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拓展自己的学习思维,通过提问更深层次地了解知识的本质,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效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问题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只有提出问题,才能通过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有了问题才能够进行思考,进而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因此在语文的学习中提出问题非常重要,下文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进行阐述。

(一)对知识深层次的掌握。

学习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而没有有效的提问,那么学习便成了表面的工作,学到的知识也很难被理解与深化。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学习的过程从表面做到深入,做到细致。通过提问,学生会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就不得不将问题一层层地分离进行分析,当将问题一层层地解决时,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深入,理解更加透彻。

(二)拓展学习思维。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拓展非常重要。因为语文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现代文,还有古诗词、文言文,对于我们没有见过也不熟悉的知识,就必须调动思维进行想象,在思维的空间进行理解与消化。而调动思维的前提就是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会在大脑意识里构建起一个针对此问题的相关知识体系,在构建起这个思维体系的.同时,学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高中语文的测试也会有大量的阅读理解,包括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这类必考题目,针对这类题目就需要学生针对问题,结合文章,进行思维的拓展。

(三)提升做题能力。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关键。在日常的学习与测试中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过程,因为在应试试卷中,所有知识点的考察都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做题能力、应试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占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的一大部分,因此对于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应抓住课堂时间。在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方式既包括向学生提问,也包括引导学生自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充满乐趣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另外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方面,应该注意激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感兴趣,愿意探究并且愿意回答,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采用单一、古板的方式提问,而应用多种方式变换着提问,努力营造出一个自由开放且富有活力的课堂。

(二)情境问题提问。

情境问题的设置简单来说就是为学生意识里问题的形成做铺垫。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此类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境为学生提问做铺垫,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语文中的课文也是一样,将生活实际与语文的学习相联系,能够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另外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实际情境的铺垫,利用多媒体声形并茂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习。

(三)鼓励学生提问。

受我国以往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都是被动地接受,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就懒于去找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调节教学节奏,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思考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找出问题进行提问,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是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节奏,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四

当今社会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能力,而培养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就是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中装着学生,对教材进行动态的分析。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自己的探索发现;二是靠别人的告诉获得。

“发现”具有主动性,其中不但有探索、有假设、有推想、有判断、有想象、有结论,而且还有评价,有矫正、有检验,因此,它又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教师钻研教材时,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相信所有的学生,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要着重分析学生:“这个现象自己能看得到吗?”“这个规律自己能发现吗?”“这个公式自己能推导吗?”“这个结论自己能归纳吗?”……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剖析思考,将告诉的范围尽可能缩小,将供学生探索发现的材料充分开发出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材料支持。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成为自主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引起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给学生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采用学生出题教师答的方法,在几乎不用思考的情况下,就迅速报出了学生的数能否被2.5整除,学生对教师的判断速度十分惊讶,急于探求其中的奥秘,注意力十分集中,此时正是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可见浓厚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直观操作、启迪思维。

心理学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用耳辨析。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充分让学生动手去剪、去分、去拼,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中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操作的活动,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变能力。而且使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3.独立探究,发展思维。

创新性人才应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我在课堂教学中既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合作与交流,也重视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见解,主动获取新知。

4.合作研讨,激活思维。

“合作研讨”教学方式,是指导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形成为学习群体,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真正活动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分组讨论,能使集体智慧在切磋中提高,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敢提一些以往不敢提的问题,敢去闯一闯知识的“禁区”。

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运用知识可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学生能自觉地运用这个性质,解决前后的笔算:800÷400为8÷4进行口算,这种应用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种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下运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逆向思维训练;难题巧解,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情偷快时,感觉观察都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较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因此,教师要带着微笑面向全体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启发学生,用积极的教态感染学生,真正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着力于学生的自我表现,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和创新机会,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作者单位:427110湖南省桑植县陈家河贺龙希望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五

摘要:小学生的提问意识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体现,在新课改的教育环境中,大力倡导教师要把学生应有的空间让给学生,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有机体,不是教师单方面讲解与传授。而提问意识比回答问题意识要更深一层隐藏于学生的内心,提问意识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深层思维活动才有的行为。小学语文要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入手。本文通过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树立学生课堂主人翁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理念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提问意识就是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种表现,是值得倡导的。当提问意识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学生的主动学习小学语文的愿望就生成。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提问意识,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入手,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利于小学语文的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可以从以下“四问”进行努力。希望能引起广大同行的共同探讨。

一、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才能取得最大的效度,而想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就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很多学生对教师的印象还是威严的',唯师命是从的,导致教师让学生提问时,学生难免手足无措、彷徨不安。他们担心提问不当而被同学笑话、更担心不会提问而被老师批评。第一、建立开放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告诉学生,教师欣赏的学生是能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并告诉他们不用担心说错,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他们。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中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多与学生交流。第二、消除学被同学笑话的担忧。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提问与教材毫无相干,引起同学笑话时,教师要制止住学生的嘲笑行为,对这些同学进行开导,教师自身与同学要对提问学生犯的错误持宽容理解的态度,这样可以消除学生以后再来提问的心里顾虑。只有让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提问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敢问。

二、让学生有所问。

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有时让学生提问,学生突然茫然若失,不知道该问什么,课堂变得默然,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有问题问,想让学生有所问就要从准备工作上入手。第一、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教师可以让下去复习,熟读课文,在开始时教师可以细化到具体的自然段,让学生从特定的自然段去进行提问,把自己想提问的问题标注在课本相关的段落,到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就能够顺利地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在课前我让学生先对课题进行提问。有学生说:“为什么是去年的树,而不是今年的呢?”有学生说:“去年的树会写关于树的什么故事?”,通过对课题的提问,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学生动脑提问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教师的有效引导。在开始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时,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提问,还可以通过教师自己示范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如何提问?在开始的课程教师可以放慢脚步,先把学生的提问意识培养起来。

三、让学生会问。

在学生的提问中,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的提问和教学的内容毫不相干。有的学生在提问时表述不清楚导致其他同学不能明白他们提问的内容。所以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问,让学生会问。让学生熟读课文,发问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提问要围绕学生读的课文,不可偏离课文。如《苦糖》这一课,学生就课题提出了质问:问什么糖是苦的呢?在接下来对第2—5自然段的学习中,学习课文第2——5段时我给学生的问题是这样的:请同学们去读一读2—5自然段然后思考这其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自己提问,有的学生问:“怔怔”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也有学生问端午节的那天早上,爸爸妈妈会想什么?我、弟弟、妹妹又会想些什么?通过教师一个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之后自己去发问,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其实已经是对课文相当地熟悉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提问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文,学生学会了如何发问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

四、让学生爱问。

在课堂上对喜欢提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而对不喜欢提问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让他们喜欢提问。争取让班上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提问中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教师在最初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时可以以奖励小红花的形式,一个问题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样对没有自主学习愿望的学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最终当学生的自主提问的意识培养起来,形成了善于提问的习惯之后,不用教师怎么强调,学生都能自觉的、积极进行发问。另外对那些一点都不爱提问的学生,当他们偶尔提问一次,教师要仅仅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起提问的信心,让他们以后喜欢提问。学生的自主提问对学生是要求相对较高的学习任务,因为自主提问要建立学生对课文熟悉与理解的基础之上,需要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课文的能力共同参与作用。所以教师除了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应该锻炼学生的课文阅读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江霞.浅谈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艺术[j].魅力中国(16).

[2]叶存玲.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274-(054000)。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六

培养创新能力对个人的成功和国家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基础知识仍然是必须掌握的,但是知识浩如烟海,学不胜学;知识快速更新,一些知识很快变得陈旧了。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造能力。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想象,鼓励创新。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使其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灵性的“艺术家”。中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正如:瓦特曾整日看茶壶“嘶嘶”冒热气,爱迪生把鸡蛋揣在怀里想孵出小鸡……学生的好奇心尤其表现在他们好问好动的态度上。

例如:《小猴子下山》这篇文章学完后,学生就提出问题:假如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呢?《穷人》里西蒙的两个孩子怎样才能有一个新家?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国,我会……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发言。我知道此时学生智慧的火花已经点燃了。从问题的解答里,他们互相增进了知识,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适时提出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有利于养成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训练求异,善于创新。

在教学《滥竽充数》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对南郭先生的认识。一开始意见比较一致:“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不学无术,最终是经不起考验的”;“南郭先生弄虚作假,最后丢了饭碗是应该的”……讨论到这里结束本来也可以了,但我总觉着没有教出新意,学生们也没有感到新东西,他们掌握的都是些不说也明白的事。于是我就多问了一句:“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再从另外的角度考虑一下?”这时有位同学举手说:“南郭先生的做法是对齐宣王的一种讽刺,齐宣王不但昏庸奢侈,而且愚蠢。”又有一位同学说:“南郭先生可能是由于生活所迫,没有别的办法,假装会吹竽只不过为了混口饭吃。”如此以来,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

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倡学生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个实验多个方案,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才能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例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为解决难点“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采用了“演示--体验--看图”这一思路来展开教学。通过用手势,即在学生懂得了青蛙目光狭小的印象,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纸卷成纸筒看天,筒壁挡住了视线,所以看到的天很小。

这不仅准确、巧妙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训练了学生们的求异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打破定势,敢于创新。

在当今教育教学领域,你只要稍加留神,就会发现种种思维定势不仅多得不可胜数,而且被普遍认可、习以为常,形成了许多“传统思维”、“公共思维”和“标准答案”。比如,有些教师讲《猴子捞月》,就一定会分析出猴子自作聪明、愚蠢可笑,到头来是“水中捞月”、“竹篮打水一场空”。有些教师教学生写作文,只要写青松,必须联想到先烈;只要写石子,必须联想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只要写太阳、写春雨,必须联想到党的培育,党的政策,党的温暖;只要写长城,必须联想到解放军。甚至脑筋急转弯也有思维定势。如“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标准答案是“树上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剩下的九只鸟听到枪声后,全吓跑了。”

有位教师在教学生用“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这道智力题口头编故事时,就不局限于上述一种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进行多种脑筋急转弯。有的说:“树上还有两只鸟,因为有两只鸟是聋子,听不见枪声,没飞走。”有的说:“树上还有一只鸟,因为这只鸟是死鸟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死,很悲伤,不肯离去。”有的说:“树上还有九只鸟,因为打枪的人用的是无声鸟枪,打死了一只,其它九只没听见。”还有的说:“树上有十一只鸟,因为同伴死了,其它九只鸟不肯离去,而死鸟的父母也赶来参加自己孩子的追悼会。”这四种新奇有趣的答案反映出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也反映出教师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改革尝试。

四、课外延伸,自主创新。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弊端,是把儿童禁闭在课堂里,割断了语文教学同社会的联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克服这一弊端,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提高语言能力,同时激发创新思维。例如,教完《小山羊》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来当小作家和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上几个片段,怎么样?这样就把课文延伸到外面来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自有创造、想象,也相应地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可谓一举多得,独具匠心。

此外,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只有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创新水平,更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七

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处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一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三、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

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正在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品质。

在各种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如张衡、童第周、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李时珍、詹天佑等等的故事,这些课文极富创新教育因素,语文教师应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教育学生学习名人名家的自信心、恒心、挑战精神、顽强意志,以及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和敢于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八

历史这一学科涵盖丰富的内容,囊括了各朝各代及古今中外人们在做人做事等方面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更加智慧,因此,历史的学习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历史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活用历史图片。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材也在逐步改进。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历史图片无疑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材料。但很多教师对教材中的历史图片不够重视,不能灵活地借助历史图片辅助课堂教学,这是对这一宝贵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历史图片能够将历史资料简单化,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获得更为直观形象的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联系能力,这些能力是创新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可以说,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十分重要,同时活用历史图片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与文字这一表现形式相比,历史图片在反映不同空间和时间等历史内容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例如在学习《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涉及秦王统一六朝的内容,单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对秦朝的疆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教材中《秦朝的疆域》这一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学生对秦朝的领土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学习大运河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大运河的分布图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

二、借助信息技术。

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历史课堂的“动静结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高效。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口述为主的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当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需要为历史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增添趣味性的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动态播放”静态的历史知识,以此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一些视频时应当谨慎,注意这些视频是否与历史事实相贴近,避免为学生播放不符史实的内容,以免学生混淆历史现象。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节选《汉武大帝》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片段供学生观看,这种方式能够发挥视频的形象性,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同时“看电视”这种形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的机会,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讲解难度。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体会张骞一路的艰辛和其为中国通往西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进而激发学生思考的活跃性,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借助信息技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加强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够为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发挥的空间,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活化历史,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学生在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正是丰富课堂,使历史教学缤彩纷呈的重要因素,同时是创新意识产生的源泉。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教师首先要对小组进行合理划分。总的来说,分组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使小组学习满足学生的群体需要,照顾学生的个性需要。我们较为推崇的是小组成员“参差不齐”的方式,也就是保证每个小组的多元性,每一组都有成绩较高的学生发挥领头作用,同时有成绩不一、能力不同的学生,以此实现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实现团体共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以运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小组合作不仅能够使小组成员取长补短,还可以为学生缓解学习压力,释放紧张情绪,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学生只有在这种宽松氛围中身心得到放松,思维才能活跃,新颖的想法才能源源不断。

四、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正因为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学生学习历史时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无法对所学的历史事实产生真切的感受,始终存在一种距离感。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法,模拟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虚拟的情境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研究一些难度较大又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时,情境教学法的作用体现的愈加明显。针对初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取这一方法“再现历史情境”。例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时,教师可以对全班学生做一个“历史设定”,假设全班同学都是唐朝人,根据教室格局,不同的学生分别代表农民、商人、官吏等角色,然后在每种角色中选出几个代表,让学生表达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当时的经济状况,引导学生大胆表述,例如代表农民的同学可以说:“我是唐朝的农民,曲辕犁是我使用的主要农耕工具,筒车是主要的灌溉方式,这些工具是我们的生产效率有所提高。”这样代表农民的同学在表达中复习了很多历史知识点,这也正是我们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

五、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学背景下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家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3]马晓牧.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4):68.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九

论文摘要:中专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追求新意识,通过独立思考,会从语文的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语文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宽松氛围思维定势自主学习实践创新。

对语文而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宽松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应努力营造激发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语文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雷雨》一课时,让学生在十分熟悉课文的前提下,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情况下,分角色表演。让每个角色都在表演过程中说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话语,做出与人物身份吻合的动作,表现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心理。在宽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兴趣。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创新,不断培养学生让其打破常规,学会从多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在教学《项链》一课结尾时,莫泊桑用省略号给作品设置了一个妙不可言的“艺术空白”。我想作者莫泊桑构置的这个“艺术空白”的妙处绝不应该由教师传授反复强调的结论,而最好应该由学生实践体验得出。可让学生跳出作者的思维,设计故事走向,续写小说“结尾”,让学生猜想、编写众多可能发生的结局。这可以使所有学生都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三、指导自主学习,激发创新动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挣脱传统的教和学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勇于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陈旧模式,形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训练学生常规思维的同时,应善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的乐趣,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动机。

鼓励学生对语文问题各抒己见,敢对老师或同学的解题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发难”老师,提出新问题。当学生提出教师没有预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出现失误时,面对学生的质问,老师不能怕丢面子,随便搪塞过去,或冷言冷语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浇灭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而应当诚恳地接受学生指出的问题,和颜悦色地针对错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展开讨论,这样既是一次绝好的思维训练机会,也不损害教师的尊严,反而增加了课堂的民主气氛,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努力探求新知。

参考文献:

[1]《创新,时代的灵魂》,《辽宁教育》2000(3)。

[2]《如何培养创新精神》,《中小学管理》200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十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

[1][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十一

摘要:信息技术在我国小学校园中仍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交流探讨与不断更新发展的阶段,但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且因地域环境的不同,教学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让信息技术课程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是教育者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思维;信息技术;培养;角色转换。

二十一世纪,“创新”一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与国家不断进步的动力,“创新”甚至成为了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实践创新教育则成为了当代广大人民教师革命性的主题。对信息技术课的创新也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将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把利器,为学生打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要求教师跳出陈腐的思维模式。

信息技术不仅是灌输知识和训练学生的一门学科,还是为学生拓展认知的工具,并重新定义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先摈弃教师陈腐过时的教学观念。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好教师不仅要讲解固定的知识点,还要懂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获取知识。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应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充分教授,还应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与引领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任何形式的教学方式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本身除了能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讲解知识点后,学生有自己操作实践的时间,这时,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活跃思维,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创新思维。如在文字处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示范如何在word中添加边框、底纹以及使用艺术字等效果,然后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排版设计。完成之后,把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让学生互相进行评价并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挖掘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提供平台。

三、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能促使人不断地探索、发现并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过分主观,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偏离创新与实践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但如何因材施教从来都不是一个三言两语能解释得清的问题。因为提出者只给出模糊的概念,并没有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中挖掘素材,从细微的“端倪”中发现学生学习的阻力和动力,并加以利用。实践中发现,教学内容中其实隐藏了不少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如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工具———几乎每个使用计算机的人都耳熟能详。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工具,足以勾起学生活跃的想象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寓教于乐的实用小工具,鼓励学生动手去创造、去实践、去探索,让学生在自己亲手创造的事物中得到熏陶,得到升华。教师应先简单地教会学生使用画笔、橡皮等基本工具,随后再让学生去画出他们想画的任何东西。下一步,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比对方的作品,给出修改意见,如形状的改进、颜色的填充或修改等。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其一定的审美能力,一举多得。

四、淡化教师角色。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应当鼓励摩擦和碰撞,因为摩擦和碰撞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在各种思维方法中擦出创新的火花,还能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传统的教学害怕看到错误,崇尚永恒的正确。但是学生应享有“错误”的权利,应在思考中拥有自己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知识与纠正错误的举动,就像在舞台上的“独白”,而这样的“独白”,会让作为“观众”的学生趣味全无。这样的“独白”不但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落得费力不讨好的下场。课堂应提倡民主,有民主才有对话,有对话才有交流,没有交流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对于学生的回答,好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够完善的也应得到教师的鼓励,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逐步取代教师“主角”的地位,这样教师上课不会累,学生学习也轻松,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总之,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引进新人才,而新人才需要不断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看开发学生的这一潜能,已经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信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会开创信息时代的校园新局面。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十二

摘要:科学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怎样有效地进行科学教学,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是所有科学课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认为,教师必须精心编排每课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探究。

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应当改变以前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的: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特别喜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要寻根究底地追问到底。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宝贵的。从科学教学的角度出发,就能推动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寓科学教学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在导入新课时就可以采用谜语的形式,比如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师先请同学猜一则谜语:有一样东西来到屋里,你赶也赶不走,时间一到,你不赶就会走(谜底:阳光)。学生猜的时候很开心,就会由被动的随便听听,变为主动的说说做做。

三、创设“问题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或提供一些事物,使他们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面前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也处于积极状态,教师进行教学时,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四、探究式教学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敢于向司空见惯的行为和公众认可的标准答案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要给他们营造探索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他们勇敢地跨出学习的第一步。教师还要制定正确的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难,教师应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获得成功并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五、采用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动手实验更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科学教学中安排了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实际意义。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方法自行设计实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来。如教师演示“纸杯烧水”的实验:将一只盛有水的纸杯放在洒精灯上烧,水开了,而纸杯完好无损。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教师进行点拨,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课教学中,电教设备可以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然后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在分组实验、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轻松完成任务。

七、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设计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参与到做实验的活动中,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进而去观察、分析、探索、学会进行科学实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前面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到后面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变得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到实验小组的讨论中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高度参与的课堂氛围。

3.研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科学知识丰富而实用,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停留在兴趣上面,要不断引导,把这种直接兴趣发展成为爱好,并进而成为学生的志向,把学习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十三

修武县实验小学,河南修武454350。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指导原则。

1.激趣――增强创新欲望。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准确,还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情感,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愉悦并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再次,尽量借助挂图、实物模型、幻灯、多媒体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质疑――萌发创新意识。世界上有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是从好奇、疑问开始的。它能激励人追根究底,去破译世界万物的奥秘,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疑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

3.多思――开发创新潜能。所谓多思,就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也是创新活动中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题目很典型,很多题均有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拓宽学生思维。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入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哪怕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而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敢想”精神。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思考,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或找到了疑难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要轻易放过学生这种有益的情感,而应和学生一起分享解决问题时的快乐。

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引导上,对所学知识多让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深化。

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和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源泉和重要成分。所以,小学的数学教育工作中不要单纯地要求学生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创造性的提出并解决一些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数学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营造和假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学生尽情想象,与此同时引导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发现一些问题。数学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在严密逻辑的背后也有着创造性问题的出现。

六、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注意的事项。

1.忽视瞬间的灵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都不一样,但是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瞬间的灵感。保持纪录的好习惯,勤动笔,在自己有所发现的过程中一定要纪录下来,从而有助于后续的研究和思考。

2.沉溺于“固有的构思”。创新意识的一大克星就是保持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势。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灌输所谓的“解题套路和万能公式”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来说具有较大的反作用。不利于学生灵活的去创造,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自身教育方法的变革,不断的去突破。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更加开放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不愿意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害怕出错。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学生不自信的现象,他们对于一个问题会有一些思考和发现,但是却缺乏表达的勇气,从而造成问题研究的不深入,创新意识没有进一步发掘的可能,扼杀在萌芽的状态。这对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说有较大的阻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得到突出的体现。

4.不注重因地制宜。在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要创新,但是在如何创新和创新应注意哪些问题的研究上不够深入。所以,教学工作者强调创新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维习惯有效地引导,这对于整个创新活动而言意义重大。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能是口号的呼喊者,而应是理念的践行者。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十四

【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时代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要创新就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训练方式等,融入创新,激发学生兴趣,发扬民主,注重实践。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颇有感触、深感欣慰。

1.改进自身教育方法、渗透创新、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首要条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点滴创造的火花,点燃他们创新思维之火,尽可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并从中品味到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自读体会,初步了解这首曲子的构思后,提问“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诗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就会有许多答案:知道了当时的季节,知道了当时作者的苦闷心情,知道了当时环境的凄凉……,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其思维闸门也打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又让其掌握课文内容,又领略一些学法。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发扬民主,开辟思维空间。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这样的教育千篇一律、循规蹈矩。这样的教学,教师都没创新,何从谈培养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发扬民主,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超出教师设计圈子的问题。因为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扩展学生的思路,不局一隅,不拘一格,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发扬民主,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例如马克。土温的《竞选州长》一文教学中,讨论:“交代信的内容这一情节,有何作用?”学生的答案就会异彩纷呈,见仁见智:

衔接过度作用,衔接“我”参加竞选与被攻击两个情节。

佐证作用,祖母的话佐证了我对我自己的评价,以及对对方的看法是正确的。

辩驳作用,祖母的回信虽短,但无疑是一切不实之词的有力辩驳。

铺垫作用,为最后我退出竞选作铺垫。

引领下文作用,引领了下文一连串在我意料之外而在祖母意料之中的事。

照应作用……。

对比作用……。

3.改进教学训练方式,融入创新,兼备神形,拓展思维灵性。

传统教学训练方式: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老师在墙上贴答案,学生就急于照搬。特别是一些开放题目,教师也给一个固定答案就完事。这样的训练教师都没有创新,学生怎么会产生创新思维呢?其实创新教学训练应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透视、挖掘;也可以是对作为的题材、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开拓与创新;它既可以面向课内,也可以面向课外。因此作为教师面对多彩的生活既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注重活动的整体性,尽量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如教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课时结合本文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便为学生设计了借物喻人“三部曲”的思维训练,使课文学习、写作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这样的创新教育既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又培养了创造美的思维。又拓展学生思维灵性。

4.延伸课外,开拓创新,注重创造性实践。

传统教育就是将课文知识点梳理清楚,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即算达标。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在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形成,一靠观察,二靠善于思考,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多的追求求同认识,因为每个人的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标准答案捆束学生。另外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广泛涉猎社会百科知识,只有见多识广,发现创造才有源泉,才有助于思维过程的创造性活动。当然,这些思维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有更大语文空间,文学底蕴。这样年深日久学生就会自然从容的走向社会这个大世界,自然会在其中诞生许多的灵性与感悟,甚至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化语文教学的创新,落实并推进好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十五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践行创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本文从若干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实例,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而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又依赖于人才的不断创新。因此,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才的创新精神与能力需要从小培养。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实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进而为学习更高深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提供环境基础。

有心理学家曾说过,人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可以有效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果,并有利于形成创新精神,发挥主动创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能够放心、大胆地质疑、求异、解答。这种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活跃思维,拓宽思路,进行发散思考,进而形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1]。

比如,在讲解课文《爱之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座位,对自己喜欢的同学表达出友爱之情。可以用语言表达:谢谢你帮助我,我喜欢你的笑容,你是最善良的人等等;还可以用行动表达:同学之间相互拥抱,握手,击掌等等。学生将发自内心喜欢这种温馨的课堂氛围,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活跃思维,发展创新精神。

二、挖掘创造性因素,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教材编写人员在语文教材中精简了一些难度较大、较复杂的知识,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大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内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全面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比如,在讲解课文《赤壁之战》时,教师挖掘赤壁之战中的创新因素: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输给了刘备与孙权的三万联军,是为什么呢?学生联系前后文找到答案。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曹操不轻敌、不多疑,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教师可以将此作为一个作文作业,让学生自由发挥,写成一篇小文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诱导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如果能够好好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新意识,使学生自主地发展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2]。

比如,在讲解课文《安塞腰鼓》时,教师可以将安塞腰鼓带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触摸、敲鼓等形式,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安塞腰鼓表演的热烈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领悟到安塞腰鼓响声的气壮山河,摄人心魄!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与情感共鸣,诱导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脱离生活实际,应该积极主动地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熟知的事物中,通过重新组合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学习的新方法或者新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讲解课文《世界多美呀》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描写小鸡在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一下“你所认识的小鸡是什么样的”以及“你对这个世界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然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生活实际与课文联系起来,以小鸡的视角看世界,从而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教师要发挥模范作用,引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知识框架的构建、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自己具备创新精神,再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模仿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更多的创新方法,养成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人格,以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当成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对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时时将创新意识放在教学首位,并以创新精神为教学指导思想,改变教学观念,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尽可能地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环境,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创新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十六

我们所说的主体意识不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系统,我们所说的自主性就是学生自己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安排,自由地对自己的学生进度进行支配,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提升。

一、主体意识培养的误区。

1.学生学习被动。

在这个阶段是学生进行高中语文学习,在表面上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以及重视,主观能动性在这里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其实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没有摆脱被传统教育观念束缚的情况,老师在进行课堂讲述的过程中,都是围绕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引导的,很多的问题使学生只能不断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表面是进行了师生互动,实际上还是由老师来进行教学主导。

2.过于追求直观效果。

我们可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现代技术来给学生呈现直观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不能舍本逐末进而忽略了我们进行教学的实质性内容。比如,我们在进行课外《归园田居》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当时陶渊明的生活状况,老师可以把课外内容设计成flash动画的形式,这样能够给学生一种直观呈现。我们在进行这一课教学的时候还要注重作者的情感表述,作者怀才不遇、愤恨归隐的情怀,就不可能通过flash来完全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在过分追求直观效果的同时,没有对作者极具表现力的文字进行欣赏,可以说也是一种非常失败的教学。

二、主体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活动中加大情感交流。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以及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对情感的交流以及强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情感交流是非常顺畅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愉悦感,那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比如,在进行《再别康桥》这课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时候尽量不要给学生进行问题的预设,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进行问题的解答,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主体性。每一个学生对于课文关注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诗歌的语言艺术,感觉诗歌在朗诵起来是非常的优美,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展开集体讨论,诗歌优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大家进行思考以及资料的查阅,经过老师点拨最后了解到,《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这样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的知识就会不断得以深化。

要想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就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并且获得成功,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开展情景表演,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编排、表演,比如说《荆轲刺秦王》这一段我们就能够进行情景再现,我们可以找几个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为了把握好角色就会主动进行资料的查阅,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够自觉地了解人物性格,荆轲的英武侠义,视死如归,刚烈率直;太子丹目光短浅,多疑任性,以私害公;樊于期英勇无畏,大义刚烈,赤诚侠义;秦武阳慌乱胆怯,缺少应变。学生对人物进行了了解,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就会恰当地、充分地展示,观看的其他学生也会加深学习印象。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会主动进行思考,我们也可以设定出几个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探究。这样通过任务型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

总之,在进行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的时候,要了解在主体意识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才能够有所侧重。通过在教学的时候加大情感交流,在进行任务分配的时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推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姜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有效教学的实施[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06):3-5.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十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特征。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也就是说:“我”是作文的灵魂。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我们的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自我,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我”游离于作文之外,“我”的思想、情感、个性都在这种机械运动中枯萎了,这样写出的作文也就丢失了灵魂,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应试作文模式的确使学生丢失了自我,压抑了自我,鲜明的个性之花随之凋零。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呼唤“我”的回归,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否则,我们的学生将深陷主体意识丧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鉴于此,在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中,应尊重自我,爱护自我,弘扬自我,让“我”回到作文的创造中去。当然,在这里并不是主张摒弃课堂作文教学者这一形式,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改进我们作文教学的方式,以情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感受。

一、贴近学生,设计开放性作文。

教师要突破传统作文模式,力戒形形色色的束缚,要从学生的年龄、经历、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开放性的作文,构建一个“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自我并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才智和灵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1.激发写作兴趣---用爱心点燃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作文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乐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热爱是最好成绩的老师。从观察自我,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搭建起作文兴趣的桥梁。

批改日记、随笔,对于教师应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用心去阅读,而且要做好灵活的评定,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激发写作激情---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展现自我。

当学生对日记、随笔感兴趣之后,如何扩大战果,激发学生形成长久的写作动机,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可进行习作的交流,美文欣赏,教师在欣赏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也可给学生提供美文,美的意境,美的主题,美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师生共同走进写作的世界,在相濡以沫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审美而感美,感美而创美,精神境界更加高远,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二、训练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形成“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缺了作文的兴趣,缺了作文的“活水”,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运用评议展现多彩的生活,发表自我主张的写作能力,哇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如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讲演会、欣赏会以及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写周记、写信、写作文.....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但也要注意,语言训练也要强调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你就是练得再多学生颠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所以应形成这样一种训练过程,在语言训练中感觉到不足,然后通过阅读去积累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种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师评价的问题,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语言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训练中的闪光点和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多鼓励学生,从而让学生保持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写作。

教师的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现,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多角度地观察、整理和认识生活,用正确的方法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从中提炼并确立主题。

不仅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思想感情来考虑,体裁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手法的运用等,也要让学生量体裁衣,扬其所长,依据自己的知识、智能和才情来考虑。使学生从构思到成文的整个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方面都能依据个体特性作出独立自主的决定。鼓励学生在表现自我、展示个性、追求创新中表达对自然地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

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就要尊重学生作为写作主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杨昌亮。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十八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探究未知世界的初始教材,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越来越受关注。教学过程是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体验和经历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贯穿于探究活动中,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锻炼能力的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更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核心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本文将探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转变思想,树立“双主体”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转变思想,树立“双主体”意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以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如何让学生乐学、好学、主动学是教师教学首要切入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考试,考试以笔试为主,只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概念,就可以了。教师的“灌输”就成了最快捷的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而且忽视了作为科学探究主体的学生的主观意识。有人夸大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去看、做,而教师却不去加以系统地指导。教师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新理念的最终确立,需要的是教师主导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双重回归。

2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探究环境。在课堂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科学探究顺利进行的前提。研究表明:学生持有合理的动机水平,有助于任务的完成。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教师要放下高姿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间相互倾听、相互欣赏。课堂上,教师讲得精彩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投以赞许的目光,甚至可以给予鼓掌;学生说得好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及时表扬、赞赏。相互欣赏,不仅是师生之间的欣赏,也是学生之间的.欣赏,有了相互赏识的眼睛,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明白说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听同学发言同样也是学习交流,在听的过程中,取他人之长来充实自己,还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多提一些有质量的问题:“对于他的见解你还有什么补充吗?”“请你评一评他的说法?”……而不单单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学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还要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教师平时不要吝啬自己激励性的语言:“看谁最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谁能比他说得更清楚?”“老师只想听一听你的想法!”等。对待学生的发言少批评,多鼓励。批评时,指出不足,令其信服;鼓励时言之确凿,指明前进方向。用心倾听,学生才会敢说。学生有了“说”的勇气,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学生良好的口头语言能力也就逐渐养成了,有了能力自然容易体验表达的乐趣。学生就会乐说。这样的训练即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眼、耳、手、鼻齐用,习惯养成了、思考独立了,科学的探究态度也就端正了。

3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产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端。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是激发科学探究兴趣的方式之一。它会生成一个适合学生探究、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此问题能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会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兴趣。同时情境创设要因学情而设,因条件不同而设,万万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判断科学课的情境创设的好坏,要以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评判标准。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创设以下情境:今年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魔术。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玻璃棒、动物毛皮、碎纸。用毛皮擦玻璃,来吸附纸屑,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吗?在“热膨胀”课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老师打乒乓球的时候,无意中踩到了乒乓球,谁能帮老师恢复呢?”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最后也没成功,最后求助于我。我把一个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不一会儿乒乓球就变圆了。我问道:想知道为什么乒乓球会恢复原样呢?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自主的思考与探究也就自然地发生了。

4联系生活,就地取材。

我们在充分灵活运用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本地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开展“教具我会制”,学生开展“学具我会制”等活动。教师通过制作教具,熟悉了教材,提升对学科的热爱程度,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学具的过程,更是对教材内容的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教师更乐于教,善于教,学生也更乐于学,勤于学。创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学之路。比如,制作《简单电路连接器》《简易肺呼吸模拟器》等学具。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学生乐作;到小河边捡贝壳、摘取各种植物的种子学生也十分感兴趣。总之,小学科学课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应改变思想,树立“双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独立发展的人;课堂上能营造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巧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就地取材。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论文(优质19篇)篇十九

[论文摘要]文章从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出发,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进而提出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推进教育创新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这是由于创新精神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质等。这些精神素质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并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更高层次上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他们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外,高等教育要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教育的质量和特色,除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外,也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更有竞争力。

(三)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做一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求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积极地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视创新为己任,这样才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以及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创新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地激活,加上适宜的环境,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新奇的东西。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地创新。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引导者,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这是专业课堂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课程讲授以“启发式”为主。

在专业课教学中,当老师提出启发式问题后,学生可以针对这个问题顺着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在一定的自由度上回答老师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一定自由度思考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重组自己知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始至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思索和探求之中。在启发式专业课教学中,老师应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递进台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猜测,通过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种不定条条框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加强习题课,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在习题课上,给出习题,让学生自己回答,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通过习题课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堂好的讨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及表达自己观点的作风和勇气;另外,通过讨论课,还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习题课绝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问题就可以了,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讨论上,通过让学生上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去发现、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应提倡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每节课都要尽量安排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操作,自己总结经验,做的好的,有创新的,给予肯定。在活动中,要支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异想天开”,即使想法还不成熟,也不责怪。除了实践性教学外,还应积极地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参与到科研中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制定实验操作步骤、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写出科研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必然要去主动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在对资料的占有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程序训练,不仅能让学生能感受到科研的气氛,产生对科研的兴趣,同时能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潜能。

(五)改进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大都采用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和论述题等,这些题型有一定的解题模式,这种考试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死记硬背,而对于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综合能力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学生往往只需要知道是什么,而不必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考试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却不能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考试中应尽量减少记忆性的内容,增加理解、分析、综合型的题目,这种题目必须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才能做好。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考题类型应该多样化和灵活化,要考核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正确理解创新的内涵。

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要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并不是专家教授的专利。在平凡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对原料配方、工艺流程、生产方法,甚至工作环境进行合理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生创新愿望、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素质的差异和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志趣、爱好、特长亦各异。要把素质不同、性格有别的学生都培养成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就必须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开发创新潜能。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都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特长,创造一个适宜其个性发展的环境,使其个性充分发展,同时要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异向思维,掌握创造的方法等,从而把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发掘出来。

(三)提供合理的展示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个小发明、小文章得到世人的认可,或得到鼓励,这能令他更好地发挥创新潜能。作为教师,要积极争取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实践证明,这个展示学生自己的机会更大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改选体育委员发言稿(优质18篇)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以便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撰写发言稿是一个提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激发你的灵感,提供写作的思路

    我在六年级的时光(精选15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思考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本质,并通过精准的语言和逻辑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这些优秀作文的片段,体会其中的写作之道。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过程中所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总结和反思。经过整理和总结,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培训心得体会的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到的认识教案(优质16篇)

    幼儿园小班的学习活动丰富多样,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小班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活动目标:1、观察梨子

    比较物体的大小小班教案大全(18篇)

    教师在编写小班教案时,需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下面是一些小班教案的教学资源和教具推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出较大的物体,会

    小学生竞选班级班长的演讲稿(通用22篇)

    演讲稿应该注重练习和改进,通过不断的演练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和出色。这是一些小学生精选的演讲稿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

    高一以母爱为话题大全(19篇)

    优秀作文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选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指导。曾经有位名人说过:

    隧道施工技术工作总结(模板22篇)

    技术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技术工作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技术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任何一项工程开工前,都要根

    小蚂蚁和蒲公英中班语言教案(实用21篇)

    中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真实反映幼儿的学习情况和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

    机电一体化专科个人简历(模板15篇)

    个人简历能够帮助雇主更好地了解求职者的背景和能力,是求职者自我推销的有力工具。下面是一些脱颖而出的个人简历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在求职过程中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