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梦幻泡

教案模板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通过阅读以下教案模板范文,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一

说教学内容:

认识平面图形(第34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36页的第1、3、4、5题。

说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说教学重难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剪刀、印泥、橡皮泥等工具。

2、学生每5人一组,每人备有3支水彩笔、1把尺子、1块钉子板等。

说教学过程:

一、搭玩积木,体验形体。

师:(媒体播放)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美呀!小白免想在这美丽的大森林里搭一座小木屋,怎么搭呢?小朋友,你能帮它设计一下吗?(学生小组合作,用台上的积木设计一座漂亮的小木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问:你们在搭时小木屋时,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积木?请大家把积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请摸一摸自己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体,它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摸边说)。

2、问:谁知道圆柱的这个面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个面是圆圆的,平平的)。

问:你有没有办法把它记下来呢?

3、师:请你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工具,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下这些面,每个小朋友最好想得不一样,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开始活动,并将自己组记下的面贴在板子上,然后展示在大黑板上。

(指名学生演示、操作)。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用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上分别移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让我们来跟这些新朋友打声招呼吧!(生齐读图形名称)。

三、巩固延伸,加深认识。

1、请你说出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2、再一起到小白免新造好的房子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也是这些图形。(电脑播放小免的家,让学生寻找并交流)。

3、师:小白免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本领,帮小白免围围呢?围好后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4、学生活动反馈。

5、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吗?请你试一试。

6、学生作品展示。

7、师: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电脑播放)来了哪些图形,请小朋友用三种颜色的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放轻音乐)。

8、反馈:选两种不同的涂法在投影上展示。

问:你喜欢哪一涂法?为什么?

教师小结:用一种颜色涂同一种图形看上去比较清楚。

9、请小朋友每人拿出一个长方体,在纸上度着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二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准备:课件、时钟实物。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设置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总体设计:

第一层:情景导入,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数字宝宝去钟表家做客。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操作ppt与板书教具钟表)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主动探索,并且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内化,有的学生只能说出“钟面上有2根针,还有数”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继续提问“这两根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分针和时针的特征。之后,我再结合课件和板书同步演示,介绍时针和分针。我会用充满童真的语言和动作来吸引孩子。用自我介绍的方式,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我长长的,细细的,我的名字叫分针;记住分针是又细又长的。我又矮又胖,我的名字叫时针,记住,时针是又粗又短的”。当学生发现钟面上有很多数字时,我再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并且强调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接着,我适时的安排分辨分针和时针的练习,如:认课件中这三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还可以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具钟表,按老师的要求指出时针和分针。

第二步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教材,出示教材85页主题图,通过小明一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墙壁上和床头柜上的钟表试认整时。明确“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的时候就是7时”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的表示方法,《板书:先写一个7,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7时》指导学生书空练习;在教学电子表示法时,《板书:先写一个7,再写两个圆点,记住,第一个圆点点在7的中间位置,第二个圆点,点在下面一些,然后再写两个0,读作7时》并且小结,两点后面两个0表示整时,两点前面是7就是7时。学生同步书空练习。然后,我用课件和教具同步出示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通过对7时的认、读、及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时的两种写法。《板书:7时7:00》再通过练习,《板书:3时5时》让学生板演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全班学生同步在课堂作业本上练习书写,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揭示课题——“认识整时”。

第三层: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把教科书86页第一题制成课件,通过观察把时钟和电子表有效结合。

2.把教科书87页第6题练习制成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能力。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如: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三

第一次听冯老师的课,感觉虽然是新老师,但无论从教材的挖掘还是课堂的组织方面都像是很有经验似的。个人素质还是很高的。

1、游戏导入,师生一起拍手说10的组成,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在动脑动口的同时,手也没让闲着,很快将学生注意力收到课堂上来,复习了旧知,又为本节内容作了铺垫。

2、教师摆圆片,让学生说图的意思,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感受算式的意义。在学生说出四个算式后,又利用课件盖住的数,问学生没有图形该怎么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设计巧妙,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3、由扶到放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10的加减法算式。

5.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4.全课小结采取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归纳知识的能力。需要改进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需要培养。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四

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会用鼠标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型、平面图形的学具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过程: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认识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设计过程:1、创设拼图宝宝情境,请同学们找一找,再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整合点: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设计过程: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

2、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长方形吗?

3、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其他平面图形吗?

4、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整合点: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设计过程: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教学评价及效果: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找朋友。

设计过程: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2、找出交通标志牌上的平面图形。

整合点: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结合学生生性好玩的特点,我用游戏的形式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一分饼干。

整合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根据分图形的情况,准确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到教学反馈。

练习二火眼金睛。

整合点:象这种图形套着图形的题,学生找全是个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会出现图形重合的现象,学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练习三小小设计师。

整合点:比起传统教学的拼图设计,这个练习让学生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拼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效果及评价:三个游戏练习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强化了教学重点:即正确辨认四种图形。这种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小结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和合作精神。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

2.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发挥学习的激励作用,因材施教,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有更大进步。

1、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习效。

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知识,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体资料的引用。文字、图片、影音和动画练习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式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聆听,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六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一),位于本书的34页至38页,《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也为后面《分类与整理》和《认识图形》(二)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中认识的图形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简单的立体图形,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几何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通过让学生自己触摸图形、搭建图形等形式来感受图形的特征,以达到让学生初步养成归纳、自主探索的意识。通过对同种图形的分组实践,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

在此次之前,学生未曾正式接触和认识本节课所要讲的四种立体图形,因此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体验立体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打好基础。

2.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我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物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立体图形,通过触摸实物了解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学会辨识四种立体图形。达到熟练辨识生活中的四种立体图形。

(2)能力目标: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能在生活中辨识四种图形,能对同种图形进行分类,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自的特点。

(3)情感目标:初步感受简单立体图形的魅力,养成独立思考、共同探索的意识,学会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时注重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探讨学习的过程,期间要求学生学会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以及学会简单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确定了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特征;(3)辨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难点: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特征中对学生的引导,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辨识,对圆柱和球的辨识。

三、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授——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根据本课时教授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抽象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不会有具体的想法,我就会准备丰富的教学教具来具体化我的讲课内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触摸体会、共同探讨摸索的过程来学习本节内容。

四、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根据本节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主要是起引导作用,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在教师的带领下发现特点,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在知识发现和探讨上会有困难,所以会将知识简单化,形象化,让他们在我的带领下学习。课堂的生动也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为了调动小朋友的积极性,我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开始本堂课。将他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对一次问题就得一个奖章,累积最多的'小组将会获得奖励。一年级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需要用这种制度来调动他们的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回顾复习,创设情境:

为了使教学的过程顺利有序地进行,也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学习,我会先与学生通过做小游戏“指一指、说一说”的方式来回顾学生关于“位置”的知识内容。然后通过这个知识的复习,奠定他们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知识上的基础。

3.新课讲解:

(1)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人物喜洋洋,拿出本堂课所要用的教具。

(2)先让学生感受教具,然后引导学生对教具进行分类,目的是了解他们自己对四种立体图形的认识,方便对接下来的教学。

(3)通过观察分好类的每一组,通过提“同学们看到这每一类的东西大致样子都一样,如果将他们的花外衣(包装图案)脱掉,大家还知道他们的名字吗?”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给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名字,这样就使学习过程更加顺利。

(4)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标准教具图案,引导学生朗读,指认,加深对图形名字的印象。

(5)让学生选择自己手中最喜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字,再次巩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名称。

(6)通过学生分组触摸手中的教具来感知图形的样子,特点,再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出来,已达到让学生学会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的目的,特别将长方体与正方体,圆柱与圆进行比较,达到让学生能轻易区分这四种图形的目的。

(7)再次与学生一起做游戏,通过学生描述摸到的袋子里的实物的样子,让下面的学生说出实物的名称,加深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图形特征的认识。4、巩固练习:

通过“数一数”、“连一连”、“搭一搭”三个活动的练习,对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很大帮助。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达到让学生熟练应用的目的。

5.课时小结: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邀请同学与我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向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四个好朋友啊?”“这四个好朋友我们都怎么去介绍它们呢?”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大声说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6.评一评:

对于课前的分组,要给他们评出回答次数最多的小组,激励他们以后也要积极回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直接展示本节课知识重点的工具,又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所以不能把板书安排地过于拥挤,所以我就将板书分为三个版块。

认识图形(一)。

基础知识:贴图副版。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小行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物体和图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来说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个课题。

本课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开始。本课通过将常见的物体分类,从实物中区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来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和名称,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分一分、搭一搭、摸一摸等,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图形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感。为学习习近平面图形作好铺垫。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认识和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然后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是教学的重点。而要让学生在实物与图形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空间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因此,本节课我采用“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还原于生活。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恰当的教学手段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我准备一大包各种几何形体的物体模型,如食品盒、球、牙膏盒等。

化静为动,把枯燥的数学教学渗透在数学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节课我创设各种情境,如分一分、、搭一搭、摸一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发展为对“数学的志趣”。使学生乐学、爱学。本节课我教给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实践探索,游戏互动,合作交流,敢于创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探索出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并且敢于创新,尝试用各种方法发现特征。另外,教育学生养成乐意与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今后高年级的学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最后一个简洁、美观的板书设计,在一节课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我在设计板书时,既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又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片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又使本节课的重点展现在学生眼前。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过程,主动积极地获得数学知识,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不断积累,最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八

《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是在前一课时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四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感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注。

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各种图形的美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学会准确辨认。

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难点: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会“面在体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我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

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是我这节课要使用的教具和学具!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图形王国”这一情境:

师:在“图形王国”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都在小牧童的身上,请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从而介绍“平面图形”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通过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摸、看、画、折这4个环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二(看一看):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折一折)你能把长方形折成今天认识的图形朋友吗?通过折一折,剪一剪今天学过的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并在班级里交流,让学生从动中感悟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连一连:

(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这些图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地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数一数:

这一设计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学生不仅要快速地辨认出图形,也要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图片欣赏。

首先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2、拼组图形。

用学具袋里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小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展示。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活动,在相互参观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在自己的房子里找一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

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并回家后再找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次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九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所以我将不固定他们的分组只固定他们的分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而是让他们自由组合他们想要合作的同学。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

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

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跃。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十

今天听了梁老师讲授的《认识钟表》,授课中,梁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低年级学生特点为抓手,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良好。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在开始就用谜语引出钟表,又欣赏到各式各样的钟表。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学生进行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出示小朋友上午9时在上课,晚上9时在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梁老师结合低段学生的特点,采用集体鼓励奖励星星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饱满的兴趣学习,学习效果良好。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十一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课前交流: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课件)它们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最会听别人发言?敢和它们比一比吗?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吧!

师: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现在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盒子当成积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搭什么,可能用到哪些形状的盒子?(师可控制一下时间。)开始完成你们的作品吧!(小组合作。)。

生交流汇报:你们的作品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找两个小组介绍,引导学生发言,你们商量了吗?(生说,师将其用到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1.“画”面。

(1)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师取盒子。)。

师:那怎样才能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滩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吧!

生操作,师收集作品。

(2)智力游戏。

师: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的游戏。

认识图形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师出示一张作品,问:猜猜看,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3)出示三棱柱。

(4)小结。

师:这。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2.“找”面。

师: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图形。不信,咱们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长方体,看看能不能从长方体上找到一个长方形。

(指名演示,边摸边说从什么形状上找到的什么图形。)。

拓展:聪明的小朋友,看你还能不能从桌子上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

3.总结。

师: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揭下长方体并同时板书长方形(边说边揭)……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生回答,师板书。)。

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也可以试试边想边用手指画一画。(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

1.“说”面。

(1)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把它们搜集一下。你能从这些标志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他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制成课件,在道路上滚动出标志,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进行搜集,师在课前将标志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做成可闪动状,当学生说到时,可方便大家辨认。)。

(2)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2.找名字(第36页:连一连)。

师: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习的本领帮忙找一找吧!

独立练习,同桌互查。

3.猜谜语。

认识图形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演示课件:出示三个朋友,可出声,出示谜语,点击谜语会变大。淘气:先看我的谜语。)。

指名扮演“淘气”、“笑笑”、“机灵狗”,给大家读谜语。

指名说答案,老师画连线。

4.涂颜色。

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略)。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的本领,找找看,你们家里有哪些今天认识的图形。

1.这节课设计的“摸”面、“画”面、“找”面和“说”面几个环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面”由“体”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教师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平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本节课缺少让学生表述的机会。如: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上试找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并且到讲台上展示摸给大家看,学生虽兴趣很高,但反思后发现此处只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摸,如果能够让学生边说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边摸着展示给大家看,效果会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十二

一、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认识图形》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是在前一课时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四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要求。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感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注。

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各种图形的美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从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学会准确辨认。

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难点: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流,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我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都获得全面发展。

五、教具:

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立体模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是我这节课要使用的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图形王国”这一情境:

师:在“图形王国”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都在小牧童的身上,请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从而介绍“平面图形”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通过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下面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摸、看、画、折这4个环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二(看一看):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活动四(折一折)你能把长方形折成今天认识的图形朋友吗?通过折一折,剪一剪今天学过的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并在班级里交流,让学生从动中感悟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的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连一连:

(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这些图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地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数一数:

这一设计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学生不仅要快速地辨认出图形,也要数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图片欣赏。

首先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2、拼组图形。

用学具袋里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小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展示。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活动,在相互参观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请小朋友们回家后,在自己的房子里找一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

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并回家后再找找这些图形,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次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束语: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认识,谢谢大家!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十三

第一次听冯老师的课,感觉虽然是新老师,但无论从教材的挖掘还是课堂的组织方面都像是很有经验似的。个人素质还是很高的。

1、游戏导入,师生一起拍手说10的组成,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在动脑动口的同时,手也没让闲着,很快将学生注意力收到课堂上来,复习了旧知,又为本节内容作了铺垫。

2、教师摆圆片,让学生说图的意思,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感受算式的意义。在学生说出四个算式后,又利用盖住的.数,问学生没有图形该怎么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设计巧妙,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3、由扶到放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10的加减法算式。

5.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6.全课小结采取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归纳知识的能力。需要改进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需要培养。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十四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后系统学习时间知识的起始课,也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因而设计教学活动《认识钟表》。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能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掌握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的思维能力。

重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难点: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准备:课件、实物钟、学具钟。

二、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一下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设置了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巩固练习。

(4)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说出谜语让大家猜,然后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了三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是整体感知。

创设情境――钟表店开张,让我们去参观。

第二步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主动探索,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同组小朋友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容易将知识内化,有的学生只能说出“钟面上有2根针,有数”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继续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再通过课件演示指针的转动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三步是认识整时。

虽然有些学生在生活中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课件,师生一起观察,并提出问题,引出结论。再引出整时的两种写法。然后,用课件出示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让学生书写。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巩固知识。在这层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拨一拨。

活动二:找朋友――连一连。

活动三:小明的快乐周末。

让学生边看课件边说一说,再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第四环节:小结。

引导学生说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教师提出希望。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十五

(1)请小朋友从桌子中间拿出一张你认识的人民币,呆会老师请你们把它介绍给其他小朋友。

(2)〈8人一组〉生各自拿出后,进行介绍。

(3)学生出示人民币,同时课件演示,生集体认识。

提示:你是怎么知道它是1元钱?你是怎么知道它是一分的呢?和他拿得一样的,把它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些人民币,发现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它们都有几分、几角或是几元的。

1分、2分、5分的单位是“分”(板书)1角、2角、5角的单位是“角”(板书)1元的单位是“元”(板书)所以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人民币是国家印制的,人人都要爱护它,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也不能乱折或损坏。同时小朋友还应该注意节约用钱。

2.练习。

(1)连一连。

大家一起来看图,说说分别画了什么?

生连书p75第1题,后与屏幕上校对。

(2)填一填。

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人民币?这些人民币一共是多少钱?

出示人民币图:

2角5分1分。

1元2角1角。

2角4角6角8角5角1元。

提问:a买一块橡皮要多少钱?请4人一组,到小小银行里取出,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拿的?

b买一把小刀怎么拿钱?在小小银行里拿一下。(切换实物投影仪)〈提示:看谁能和其他小朋友的拿法不一样。〉c现在还想请小朋友买一个8角钱的卷笔刀,怎么拿呀?〈切换回〉d买一本书要怎样拿钱?〈同桌交流:看看哪组里拿法最多。〉(指名回答:~~10个1角等)。

〈电脑动画演示:教学1元=10角〉(板书)。

e你知道吗?

1角=()分〈生答后板书〉。

f想一想:

3角=()分50分=()角1元=()分。

分别说说是怎样想的。讨论1元=()分。

三、实践活动。(小小商店)。

(1)接下来,老师带你们一起去购物,好不好?

(2)听清要求:

a.组长发给每人一元钱;

b.小朋友可以拿这钱买你喜欢的东西,每人买一次;c.每组由组长当售货员,以小组为单位,一个一个买;d.请组长排出商店里的物品,各组开始购物。

(3)(生购物活动)。

(4)个别提问:你买了什么东西?要用多少钱?营业员找回了你多少钱?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购物、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学会了怎样换钱、1元=10角1角=10分等)生答后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知道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还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回家后,可以利用你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妈妈购买物品了。

五、课后延伸:课后调查,到商店去看一看,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38页39页。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做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他们的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认四种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并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

从上面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4.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面在体上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在教学信息与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择多媒体课件演示,这样更直观易懂。

5.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彩色笔和白纸等等。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课堂注意力有效保持时间很短,不随意注意占优势,课堂上喜欢操作类的活动。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他们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根据他们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都已经基本上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了。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

三、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四、游戏激趣,总结评价。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显示:交通标志(由生活中图形引入新课)。

师:笑笑在上学路上发现了很多交通标志,你们知道这些标志的意义和它们的形状吗?(适时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并与它们交朋友,好吗?揭示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完成知识目标: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认这四种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

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学一学、比一比、画一画五个活动。活动一(找一找):在“体”上找“形”

1找长方形,哪个图形藏长方体的面?(长方形)。

2.找正方形,正方形藏在哪个“体”的面上,(正方体)。

3.找三角形和圆,三角形和圆藏在哪个“体”的面上,(三棱柱、圆柱)。

活动二(摸一摸):摸“长方形”学具感知它的特征。

1.认真的看一看它长得什么样?再仔细的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活动三(学一学):自主合作学习正方形、三角形、圆感知其特征。

2.学生汇报,解决提出问题。

活动四(比一比):“形”与“形”比,“形”与“体”比。

1.“长方形”与“正方形”比。

2.“长方体”与“长方形”比。

3.“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比。

活动五(画一画):从“体”上画“面”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

屏幕滚动放生活中的物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这些图形朋友,仔细观察你从哪个物体的面上找到了。

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

活动二(想一想说一说):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这些图形朋友?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游戏激趣,总结评价。

活动一游戏激趣.

1.打地洞游戏。

地洞里藏了很多图形,快来打吧!看谁找到的图形最多。

2.数图形游戏。

数一数闹钟里的图形各有几个?

3.小小粉刷匠。

学生可以先点击画框中相应的图形即可进行涂色,点击右三角为下一幅图。

4.小小设计师。

1.这幅画中缺少了什么图形?你能把它找出来并把它拼上吗?

2.你们能用这些图形拼出一幅漂亮的画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说课稿(优质17篇)篇十七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们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人民币》,这是一节关于人民币知识的复习课。下面,我将从教材简析,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大方面向大家作以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掌握比较简单的购物知识。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购物机会少等原因,对人民币的各种面值和用钱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原则只停留在初步的认识阶段。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因此本课的设计中我们注重创设购物环境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学习比较简单的购物,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努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准确无误地认识人民币,熟练地进行人民币的换算。教学难点: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准确无误地认识现行的人民币,熟练地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换算,体会数学的价值。

(2)培养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合理用钱,进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拾金不昧、勤俭节约等教育。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们力求主要体现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愉快学习人民币的知识。

2、组织开展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自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采用的学法主要是: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和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依据复习课的教学策略,我们将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这个环节采用学生熟悉的储钱罐创设了一个直观情景,通过让学生看、听、猜、说等感官活动,由人民币的用途直接导入复习,言简意赅,既对学生进行了勤俭节约,献爱心的思想教育,又让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第二环节争取了时间和精力,扫清了学习障碍。

第二环节: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第三环节: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第四环节、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使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

以上是我们年级组对教学本课的设想,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得以实现,那将是我们六位老师最大的心愿。谢谢大家。

《认识人民币》说课稿这节课我执教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数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智障儿童,缺乏社会经验,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了解。培智四年级学生学习了1—10数序知识,但还没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这种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本节课主要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通过小面值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元、角之间的进率;

2、会简单的取币、换币。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币值和商品功能,并知道爱护人民币、懂得勤俭节约。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1、在活动中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以及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运用元、角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兑换,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认知、活动、练习、总结四个阶段。在认知阶段,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交流,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掌握1元=10角。本课活动设计了“买票乘车,买门票,购物”三个环节。“买票乘车”环节使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认识1元;“买门票”环节使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购物”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体会人民币的币值和商品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本课的练习设计体现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在认识人民币上的国徽图案,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在学习人民币单位时,要懂得节约不浪费;在实践活动时,教育学生要友好合作,文明购物。

相关范文推荐

    竞选感恩父母的小明星演讲稿(实用19篇)

    感恩是一种对生活的回馈,它能够使我们更加关注和关爱身边的人。以下是一些感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温暖和力量。“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入妈妈

    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自我介绍范文(17篇)

    自我介绍范文可以帮助初次见面的人了解你的背景和特点,为建立良好的沟通打下基础。通过研究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组织语言、写好自我介绍。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申请学校,

    廉洁警示教育心得感悟(热门20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记录,也是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有效工具。心得体会是一个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机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应该从实

    教师三爱教育演讲稿教师演讲稿(汇总23篇)

    教师演讲稿起到了激励和启迪师生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师演讲稿是教师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演讲我们可以与同行分享经验、交流观点、

    生活需要爱初二(优质19篇)

    优秀作文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作文的阅读材料,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生活不仅需要一份忙碌的工作,也需要一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用15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我们需要总结过去一段时间的行政工作,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以下是国内行政管理先进机构的行政工作经验,供大家参

    解除的协议(模板22篇)

    合同协议是为了规范双方交易行为、明确权益关系而达成的书面协议,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如果您需要一份完整的合同协议范文,请参考以下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运动会加油演讲稿(专业18篇)

    运动会是学校或社区中举办的体育盛事,能够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团队精神。为了让大家了解运动会总结的写作方法,特别整理了以下范文。各位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金秋送爽

    美丽河北张家口(专业19篇)

    河北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避暑山庄、正定古城和承德避暑山庄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北旅游景点推荐,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是我们的冬姑娘,一个童话般的季节。

    舍与得的演讲稿(优质19篇)

    每一篇优秀的演讲稿范文背后都有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工作。希望这些范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使大家能更好地应对演讲的挑战。自从大学毕业后,一切不切实际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