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

时间:2023-12-12 作者:文轩

教案模板可以和其他教育资源结合使用,提供多样化的教学体验和学习机会。以下教案模板的作者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一

《东南西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第一课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通过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简单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路线图和方向,打下基础。低段儿童对抽象知识的接受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重点:给定一个方向,学会辨认其余方向;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难点: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正确辨认生活中的方向。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体验感知法。

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自主探究学习。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生:上、下、左、右、前、后。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些有关《方向与位置》的新朋友,生齐读。师板书:《东南西北》。

二、授新课:

2、师演示太阳升降的动画课件。

4、老师让段思妤来当向导,她从大门进来,分别来认识东、南、西、北。(每认识一个方向让学生贴一个方向在墙上。)。

5、让全体学生起立,面向太阳点点头,向西面给太阳落山说拜拜,向北面拍拍手,向南面招招手。

6、叫四名学生分别面对东南西北,说其它三个方向。

7、地图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8、绘制校园示意图,让四名学生分别将大门、教学楼、白色围墙、商店贴到墙上。

三、多种形式的练习:

四、玩中拓展:

师: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你该怎么办?

1、借助《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文认识东、南、西、北。

2、借助搬凳子游戏认识东、南、西、北。

五、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教师对他们的所获给予适当的评价。

六、作业:

1、完成书上p58——p59上的填空。

2、回家看看自己家的门、窗户朝什么地方开着。

3、以自己家里的客厅为中心,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小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比一比》。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三方面进行阐述。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方法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结合情境先教学“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再教学“两个四位数的比较”,最后进行“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由浅入深地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与活动中学习和提升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教具准备有:教学课件、数字卡片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动脑、动手,交流比较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数学学习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下面我就这四个环节做一下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同学们,‘五一’期间各大商场搞促销打折活动,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电器商场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购买电器”、“中大奖”等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

活动1“购买电器”:

课件出示一些商品及价格。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老师想挑选每种商品中最便宜的电器买回家,你们能帮助我吗?此问题旨在将生活中的大数应用到数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并将结果写在纸上。

3、呈现学生反馈材料,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4、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总结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以上活动旨在让学生探究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发展,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地加以肯定,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对于错误的说法,要及时教育学生不能取笑他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较大数的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2“中大奖”:

在商场里有许多竞猜活动,谁能把以下六种商品价格在最短的时间内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谁将获得一个奖品。同学们赶快参与吧。(课件出示:mp3387元、燃气灶809元、热水器1725元、数码相机4300元、浴霸345元、台灯99元)。

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比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通过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精神,这样的活动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后汇报交流,体现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呢?举例说明,并比较。

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三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假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同学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一起来研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同学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同学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同学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同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四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体会和掌握知识,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为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学习辨认“东西南北”,用方位词介绍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依据目标明确了本课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学习辨认“东西南北”,用方位词介绍物体所在的方向。

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4、教学难点:实现从立体——平面——立体的转化,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学生。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并应用新知,体会数学的现实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本节课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是因为信息技术在本课中体现如下特点1)多重感官刺激;(2)学生全员参与,凸显个性化差异(3)使用方便,易于操作;(4)师生交互性强。

四、说过程:

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问题现实化”理念和支架式教学理论确立了如下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3、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4、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播放动画:思思在野外旅游迷了路。在“我们应该怎样来帮助她”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认识方向的重要性,从而情不自禁地向往、关注、投入。

第二环节: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辨方向)。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在电脑上输入他所知道的辨认方向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判断、提示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回忆起关于方向的已有知识、经验,也使教师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点击北极星、太阳、树冠和积雪观看动画。交流怎样利用这些方法来辨别方向。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创设了含有3个游戏的学习资源包,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游戏1、2,感知学校内部及周围建筑物的方向,会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

并让学生在肢体活动中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东——西、南——北两两相对;东——南——西——北右转圈。

2、识地图:

小游戏3的操作让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在中国地图上说出陕西、山东、内蒙古、河南这4个省在山西省的哪个方向。通过点击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形成平面示意图,使学生感受实物图与平面示意图的关系,更进一步体会地图上的方向。为以后学习绘制平面示意图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参与受限,学生个性化差异不利体现的弊端。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全员参与,使抽象难懂易混淆的知识现实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个整合点。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学生操作学习资源包找宝:东西南北算算术,学生口算然后根据规则点击方位,做的对的老黄狗会自动离开,否则会原地不动。即强化了学生口算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闯出计算关后,进入森林根据指令判断方向找到宝物,即参赛入场券。

设计意图:这个操作平台由易到难,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教学重难点得到巩固。达到了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拿到参赛入场券,挑战设计大赛。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活动来设计,通过鼠标拖拽完成设计。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展示小组设计成果,并用方位词汇报设计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激发了创新灵感,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写出本节课的收获与体验。这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二个整合点。

五、三点说明。

1、板书设计:

东西南北。

西东。

板书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辨方向”第二部分为“识地图”

2、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约2分钟。

联系生活,探究新知:约15分钟。

巩固新知,形成能力:约5分钟。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约13分钟。

3、设计特色:(教学反思)。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发展“信息素养”,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现代数学教学所需要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五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1,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依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联系实际,复习旧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

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

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五)发展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六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七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第三课《分糖果》。

《分糖果》一课是本单元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是在学生经历小数目的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大数目的平均分,使学生感受到分步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性。通过这样几个活动,继续积累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为下节课认识除法打下坚实基础。

1.知识目标: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过程与能力: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情感与态度: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教学难点: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以尝试探究为主导,采取因材施教及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性等策略,并应用实物投影,挂图,小棒,圆片,记录表,豆子等教学手段,确定了自主学习、同桌互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策略。

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还要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参与。本课在理解教材意图基础上,创设学生身边的“给小客人分糖果”的情境,学生本能产生互动,从中引出课题,并提出问题“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在这一环节,我先引导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根据经验,学生想到用学具代替糖果分一分。带着强烈的兴趣,学生动手操作。为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随机示范引领学生在表格上记录分的过程。

学生出现了四、五种不同分法,有多次分的,也有一次分完的,这都在老师的预料之中的。从中,学生体会到了分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一致性。对于一次分完的,教师及时追问,是碰巧还是想到了什么好方法,表扬学生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应用口诀帮助平均分。接着引导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多数学生都喜欢第3种,也有孩子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没有强求孩子,以“那你们能用所喜欢的办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东西吗?”引出下一个活动。

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组内的小朋友,由于数目更大,又要求通过小组活动完成,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学生在“分糖果”活动中已积累了一定经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说一说,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引导学生分工后动手分一分。

在有效的合作后,教师将不同的分法按分的次数的多少倒序呈现,让学生在交流中评价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这里重点请第一次每人分10根的小组说一说,体会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而且分掉的多,剩下的少,利用后面继续分。

预设之外出现了一次分12根的方法,通过追问,学生发现原来也是先用10试试,再次调整后每人分12根的。最后处理6人小组的,是把10调小后,每人分8根。通过操作和交流,学生获得“试商”初步经验。

接着给学生一个反思、调整的机会。如果重新分一分,想怎么分?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思,优化了自己的策略。最后,教师不忘追问:还剩下2根,怎么不分了?再次体会平均分也会有剩余,并且余数小于份数。

分豆子游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活动。自读规则后,师与一生合作,提供示范。学生游戏,兴趣很浓。由于时间关系,预设的改变游戏规则的尝试没有进行,延伸到课后。

先让学生谈收获与不足,思维得到梳理。根据学生建议布置作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根据教学效果设计作业。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遵循教材编写安排,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全体参与,亲身经历,动手操作,这是大家设计此课的共同特点。但是,我的创新之处是更重视学生活动中的思考交流及活动后的评价与反思,重再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要保证每个活动展开和落实,可能会从时间上略显匆忙。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八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课的最后,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自己整理知识的能力。

朱月萍:今天朱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形象生动的低年级的数学课,整节课体现了形象化的教学风格,下面请各位老师围绕“形象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 燕:

1、形象化教学语言的运用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形象化的语言不仅有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记住线段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

2、形象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开始,由生活中的实物毛线引入新课,再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特征,最后抽象成线段这一图形。由生活到数学,由形象到抽象,充分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的理解。

游晓霞:教者从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重点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教者能引导学生发现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操作。

孙 亮:画线段时动画出现的是先画直线,再画两个端点,是否可以展示先画两个端点,再画直线,或先画一个端点再画直线和另一个端点。

胡万进:关于四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学生容易定式思维连成4条线段,可以在出示3个点连成线段之后再在连好图形旁边再加一个点,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对角线连成的线段了。

周 建:

1、联系生活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认识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课堂结构合理,过度自然,语言形象化突出,教学效果好。

建议:连接4点,可以结合学生握手的情境

周文进:儿童化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性的语言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得体,富有启发的无声语言带动课堂教学。

郁 平: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来教学。活动中通过实物的操作,例如拉一拉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更形象和直观的让学生找出线段的特征。比较线段长短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出比价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九

《动物聚会》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结合“动物聚会”的童话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会应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乘法与生活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前三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尝试学习,并通过动手操作与说一说、找一找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代表的具体意义是不同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乘法,处处有数学。

我本着体现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变,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情境接触的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我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独立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乘法的实际运用分析,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多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操作、探究,不断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上课一开始,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授环节,我主要采用观察法、演示法、实验法,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适时运用了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尽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等特点,我还多次采用了激励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白雪公主来到森林里答谢小矮人,小动物们为白雪公主举办动物聚会的童话故事,引出新课。

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先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课件出示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

(2)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很快列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理解3×3的意义。

接下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列出下面两道题的算式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订正。在这儿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体会6×3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移到了后面的练习“连一连”中,因为大家在研讨时觉得这部分的训练目的和“连一连”的训练目的相同,都是让学生理解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没有必要前后两次重复,又浪费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在上课之前我认为同学们都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课时还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讨论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我适当的给予表扬。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到主题图上,这时趁机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只要从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时既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又加深了对“移多补少”的方法的理解。

3、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练习时我采用了版主“海的女儿”的建议,把“闯关游戏”用“帮助白雪公主打开安全门”的情境换掉了。这样,不仅衔接的自然,而且做到了情境的完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涨,又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教育。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想像、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去突破难点。

4、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在总结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接着是本课延伸,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由于我的疏忽,初稿时对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理解的不到位,经过辉煌老师的指导,才使延伸这部分发挥了优势。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把课下从生活中找到的乘法问题写成数学日记做为礼物送给白雪公主。

通过小结与评价,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效果预测:

相信通过再次实践,学生能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的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本课时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体会乘法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利用乘法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看图提问题,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力图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乐学数学,活用数学。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直接列出乘法算式,由于本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思维敏捷和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能写出简单的乘法算式;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的乘法算式提出用乘法算式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思考目标:通过问一问、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利用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根据乘法算式3×6,提出用这个算式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用数学的意识。再者说,二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怕举例,所以这个内容也是难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每小组准备一样:如18张圆形纸片片,18个小棒,18个三角形纸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相互启发共同探讨获得新知。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小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创设了这样情景: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住在大森林里,为了庆祝动物节的而胜利召开,它们特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小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瞧!小鸟飞来了,落在枝头上欢快的唱着歌;小松鼠、小白兔和小猴都来了,它们还带来许多好吃的。同学们,你们愿意来参加吗?但大会的组织者说,这次聚会,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参加,在这次聚会的场面中有很多数学问题,谁能找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参加。你们想试试吗?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同时出示主图题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过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了图中的数学信息,这个时候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我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然后课件出示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1)一共有几只小鸟?(2)一共有多少个松果?(3)一共有多少个桃子?(4)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在这里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然后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爱动脑筋,那么谁能把第一个问题读一读并列出算式呢?学生读问题,并独立在稿纸上列式计算,结合乘法算式复习各部分名称并且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同学们的回答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列出下面三个题的算式。运用鼓励性语言,学生们很主动的思考问题,积极回答。这时我把学生回答的加、乘两种方法都进行板书,通过比较让学生再次感受乘法运算的简便性。在这里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删掉了,就是问题(2)和(3)都可以用3×6表示,它们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大家研讨时觉得和练习中“连一连”的环节重复,又因为本节课时间不够充足,所以我决定在这里把它删掉,在练习中稍做强调,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由于同样地问题在前两课《儿童乐园》出现过一次,我认为同学们都能知道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这节课时班级里还是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利用了学生手中的学具圆片,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动手摆一摆,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学生通过讨论和直观感受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到主题图上,只要从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73+7=()()”旨在让学生理解3个7加上1个7是4个7,并列出算式74,以此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这些环节的设计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学生们这段时间学习乘法以来,接触了很多加数相同的情境,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形成思维定势,特别是一些不仔细观察的孩子,可能看到第一捆是三根,其余的就想当然的也是三根。在交流时,他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意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再通过看图想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这个问题也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这对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所起到的帮助时显而易见的。

最后,通过比较这四道题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总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3.让学生根据以上摆图形,和多媒体展示所说的一些实际生活情景,能不能自己在说一些能用算式3×6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最后选代表集体交流,对于说的特别好的给予表扬。

四、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让学生谈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谈的很好,有的谈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有的夸奖了他人,决心要向他学习,还有的谈关于这节课学习的乘法。接着同学们说的,我又对本课做了延伸,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把找到的乘法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告诉小组成员应该解决?试讲时这部分时间有些紧张,如果时间再充足些,能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通过小结与评价,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

村长,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1千克=1000克。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十一

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看望老人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了解路线图的基本结构,由方向和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1、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说出来去某个地方所走的路线,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3、养成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学会看简单地图上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人合作交流的空间,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景,设计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路线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渗透传统美德的教育)。

说一说,在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知道图上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那些数又表示什么?图中的每一小段表示什么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路线图,知道从图上获取信息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请你说一说小明怎样走才能到敬老院?小刚呢?

你知道谁家离敬老院最近?谁家离敬老院最远?为什么?

如果三个小朋友看望老人后,他们怎么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本环节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而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学生明白:只知道方向是不够的,还要知道距离才能确定位置。)。

三个小伙伴回到家后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小刚要去邮局,小红和小明要去书店,他们又应该怎样走呢?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充分利用教材现有的资源进行变式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帮三个小伙伴解决了问题,现在我们再帮城建局的叔叔们一个忙好吗?

在商场的东面60米的地方建一个游乐场,请用三角符号标出她的位置。在商场的西面20米的地方建一个停车场,请用圆形标出它的位置。如果你是设计师,你还想建什么?建在什么地方?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本环节在课本原有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了变式练习,意在激活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边标边说中巩固、强化,使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2、有一天,三个小动物听说一个地方藏有宝贝,它们决定去寻宝,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寻宝路线,并算一算谁家离的最近?(参看课本的寻宝图)。

3、小兔送信:

小兔送信有几条路线?走哪条最近?

(这两个练习采用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兴趣,再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进一步增强辨别方向的能力。)。

4、放学了,从咱们教室到学校门口应怎样走?再说一说自己放学回家的路线。

(练习紧密联系生活,活动性强,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本节课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学生带入一个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做到学以致用,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

看望老人。

小红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走----米,再向---走----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走----米,在向---走----米到敬老院。

(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分散难点,我设计了上面的板书,以适当的空位引导学生有话可说、说准确的话,体现了路线图的基本结构——由方向与距离确定的相对位置。这样的板书集目的性、针对性、概括性、条理性于一体,书之有用,书之有据,书之有条,书之有度。)。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十二

具体内容:

认识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十三

我的教学内容是《儿童乐园》,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学习内容。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数一数与乘法”。

主要内容有

1.乘法的意义。

2.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解决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后续的学习中孩子们还会学习乘法口诀;两位数乘一位数及其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其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有多少块糖》让学生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法积累活动经验。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把相同数连加的问题。

第二课时《儿童乐园》是学生充分认识感知到加法和乘法的密切联系。在后面的《有多少个点子》一课中,则是让学生在充分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第四课时《动物聚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笔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课的学习学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且熟悉的研究情境。在情境图中,有着丰富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素材,这是学生认识乘法的生长点。在丰富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到相同加数比较多时用乘法比较简便。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儿童乐园”的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法。能运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我校属于市区学校,硬件设施较好,有多媒体教室,可以随时使用。学生的年龄集中在7岁半。家长素质相对较高,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并能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的辅导。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问题,能用数学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学习兴趣对于掌握数学知识非常重要。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所以激趣很重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的形象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引用了教材上“儿童乐园”这福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__。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看,说,听,写,找。以求达到“高效率”的课堂。

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我主要采取了“扶”,“放”,“动”,“做”“说”,聚焦情境一,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在这里,我巧妙的设计了通过计算“一共有多少人乘坐小飞机?”给学生以冲击,使学生感受到加法算式相同加数比较多时用乘法比较简便。接下来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使学生大胆尝试用刚接触的乘法解决情境图中中剩下的几个数学问题。在开放的情境中巩固了新知。

根据低年级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一特点,我特意安排了这个“拍手游戏。让学生放松并再一次集中注意力。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思维。我校强调“效率课堂”,我认为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向课堂要质量。所以这节课,我把课后作业融进了课堂中,以求达到“讲练结合”的完美效果。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大家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节。我用一个乘法问题结束了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预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可以掌握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十四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转载数学网)。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十五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十六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东南西北》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东西南北》。

2、教材简析:《东南西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起始课。本课通过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简单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路线图奠定基础。新课标明确指出,“窨欢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窨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此,从小学会正确的辨别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学好本课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3、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位置,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借助现实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教学重难点

5、(1)教学重点: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策,能准确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6、教学难点: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本次教学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交流互动、游戏活动等既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趣味性的方式构建新知。融观察实践、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学习方法和气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加强同生活的联系,所以,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实践---迁移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发现能力,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设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民民主课一开始,我就抓游戏住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复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

(二)实际观察、感受方位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从“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谁说:你是怎么找到东的?“”你还能找到其它三个方向吗?“为引子,从而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辩认学校的四个方向,并和同伴找一找,说一说这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最后让学生随意转身,面向各个方向指指说说。如”我面向东,我的后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和合作与互助,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室内辩认,学以致用。

基于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我在这一环节回归生活、玩中强化中高计了“我说你做”的游戏如:让同学们面朝()面,后面是()左面是(),右面()这是为后面学习地图方向做准备。

其次,我让学生玩“超级模仿秀”的游戏,如:学青蛙向南蹦两步;面向西学公鸡迈几步;超凡脱俗东扮孙悟空;向北点点头等。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在兴奋、愉悦的氛围中感情辩论方向。

(四)整理记录,实现迁移。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学校地图,由于绘制的地图方向不一致,人们难以根据地图找到要去的地方而产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必须有统一的方向才使人们看得懂地图,不会混乱。在这一问题矛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得出: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明白了地图上的规定,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定对自己绘制的地图进行修改,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五)玩中练习,拓展应用。

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堂上的学习很不够,需要在生活中观察、应用,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第五环节体验收获、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森林之家这一情境练习。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到小动物的家吗?你是怎样找到的?其次让学生说说:想去哪只小动物家?该怎样走?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地图上方向的认识。最后的课堂总结让学生说说学会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并鼓励学生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正所谓“课虽尽,思未了。”

整节棵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日环食,使学生大气学、乐学、让学生在欢愉、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大量的知识,提高各种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东南西北大全(17篇)篇十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页,角的认识。

2.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呈现的内容是例1,让学生在实物当中认识角,了解角的基本特征;例2,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画角;结合练习3,感知角的大小。

3.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对角的认识是笼统的、模糊的,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常见的物体和平面图形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角的科学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及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到角有大小,并且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就在生活当中。

5.教学重点。

理解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6.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7.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纸、扇子。

根据学生知识的有限性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对被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绎法、合作交流法,并在课前创设课堂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将这些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过程中自觉地获取知识,了解角并且学会比较大小。

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学会比较大小。

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合作交流的精神,并在交流过程中,把自己想法告诉合作人员,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一)、创收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创设一个情景,引出一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图中的平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认识角。并且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共同特征。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结合生活,感受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找“角”: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材料找角。同学相互汇报。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就在我们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同学相互汇报,如有错误,可以帮助同学指出错误,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顶点。

(教师示范画角)。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角的大小。先通过观看老师演示纸扇打开和合拢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在变化,它是有大小的。再有了直观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感受角的大小,渗透比较的方法,并在小组当中进行交流。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巩固角。

1.说一说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2.练习八第三题。

3.角在生活的运用。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再次帮助学生巩固角的知识。第三题让学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数学的乐趣。

相关范文推荐

    改变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范文(14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高质量的语言表达和深入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我相信第一个问题大家回答的肯定各不相同

    大学新生开学典礼讲话稿精辟(模板20篇)

    开学典礼的目的是使学生们对新学期的学习充满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开学典礼范文,供大家参考。在开学典礼上,学生们纷纷表示对新的学

    六年级学生读课文心得体会(优质22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成绩和失误,从中学习和成长。在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中,有些是关于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总结,有些是关于工作经验和职业规划的思考,还有一些是

    仁爱八年级英语教学计划(汇总15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校教育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制定的教学操作指南。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学计划,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美在善于发现(优秀23篇)

    优秀作文常常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深入思考问题,增长见识。阅读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灵感和思路,激发我们的创作热情。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你善

    高中的励志(专业16篇)

    成功的路上,总结是我们的阶梯。让我们一起努力总结,不断提高自己。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励志语录,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自己人生的思考。3.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4.青,

    寒假计划字(精选22篇)

    寒假计划是在寒假期间安排学习和休闲活动的一种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寒假的利用率。接下来是一些寒假计划的范本,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自己的计划。中小学生正式放寒假了

    拔河比赛四年级学生(优质17篇)

    比赛是展现个人才艺和实力的舞台,也是推动自我进步的良机。接下来是一些比赛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按要求,每班选出十名同学参加比赛,比

    秋天的叶子二年级教学设计(实用19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这些教学计划范文中,教师可以找到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秋天的图画》是新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6篇)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需求进行设计和安排的重要文档。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三年级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