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灵魂曲

范文范本是指通过对一些优秀作品或者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炼出共性规律和特征,形成一种可以指导和借鉴他人行为的标准或者模板。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工作或学习的回顾和总结,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一

21世纪,人类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将从根本上决定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做,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现代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演示、动手实验、练习的机会,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新知、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其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的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了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着眼于疑,强化教学的探索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源。质疑是思维的“启发剂”,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会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

如学习《杠杆》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一块大石头,上课时教师问学生:“谁能想个简便的方法让大石头移动?”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举手谈想法,教师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研究用哪种方法省力。此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有用手搬的,有用绳子拉的,有的用木棍撬……通过实验,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在棍子下面垫上砖来撬的方法省力,为以后研究杠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质疑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着重于用,注重教学的应用性。

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次次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爱科学,善于学习,为终身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如教学《植物的分身术》一课,常用的是扦插法、压条法和嫁接法,教材中对每一种方法只作了简单介绍,真正学会这些方法要让孩子们去实践。我根据其爱好,每四个学生为一组,每组研究一个课题,要求是“怎样才能使新的植物体成活率高”。课后有的同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到苗圃考察,有的问父母和亲戚邻居,家里的花盆、盆里的植物枝条成了他们的实验材料。经过一段时间搜集资料和动手实验,我又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用实物比较,有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见解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植物的营养繁殖要在适宜的季节;有的认为扦插要把茎的上部剪成平的,下部用刀削成斜的;有的认为要适当增加温度、湿度和光照……最后经过归纳、总结,得出全体同学认可的结论。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就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二

摘要: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最重要的课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应该是一句口号,更应该落实到实际中当中来。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素养。

很多小学生并不了解什么是体育素养,也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需要在体育课堂上完成基本的讲解。体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水平,体育技能。但是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一时很难接受这么理论系统化的知识,教师需要进行有趣生动的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对基本运动技能的讲解,基本运动的技能就是具体的体育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精彩的体育运动瞬间,借助这些经典的画面,完成基本赛制的一些讲解。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要知道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精彩瞬间是非常吸引注意力的。在培养他们体育意识方面,教师就需要多下功夫,因为意识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持续性的,是需要逐渐建立的。只有,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基本的体育活动意识,才能增加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热爱,最终实现体育行为的增加,体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体育技能的增强。

2.2丰富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致。

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小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他们更喜欢安静的坐在教室里面学习,这种情况在小女生身上有更多的体现。体育课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于运动并不感兴趣。传统的体育课,要求学生跑步热身,然后讲解基本的动作要领,学生按照教师的做法进行练习,下课之前教师进行最基本的考核。下节课学习的又是一些新的内容,小学生很快就忘掉了学习到的基本动作,这样就不会有体育技能的提升。教师应该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就能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致。小学生一旦有了上体育课的兴致,就能改变学习体育的态度。比如说,教师可以安排体育素质较高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培养他们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在立定跳远时,平时谁跳的远谁总是能拿第一,但是组成一个小组之后,跳远比较好的学生就有了压力,为了能拿到比较好的成绩,他们就需要帮助平时跳远比较差的学生,教给他们一些相应的练习技巧,怎样才能跳的更远,跳的更省力。小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更容易实现整个集体的进步。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比如:两个班级进行拔河比赛,往返跑比赛。体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在于比赛的激烈性,很多的小学生一听到比赛就热血沸腾,这时候教师对学生讲解基本的技巧,学生的记忆就会更加的深刻。体育课程跟所有的课程一致,都是需要教师仔细思考教学方案的,教学形式也不会是特别单一,只要用心肯挖掘,就能有所实现。

2.3增加体育活动时间,让小学生得到基本的锻炼。

操场上会写着很多鼓励学生进行运动的话语,“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但是小学生一天的运动时间多半是低于一个小时的,很多小学生不喜欢运动,另外的原因就是作业压力的增大。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小学生的书包都非常的沉,很多时候作业都要写到十一二点。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小学生真正的实现减负,增加他们运动的时间。很多学校在这一方面做的非常的好,利用大课间的20分钟来完成广播体操的练习,放学之前进行20分钟的跑操训练。不要小看每一个小的20分钟,积累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不管学生是安静还是淘气,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是喜欢玩耍的,教师可以增加他们在课外玩耍的时间也是有利于学生进行锻炼的。学校需要增加学生进行锻炼的时间,适当的增加学生进行锻炼的场地。开辟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足球场,这些场地一开放,就能发现众多的小学生都是十分喜爱运动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的降低他们学习的压力,分散出多余的多巴胺,帮助他们更有精力的进行学习。

2.4适当放手,增加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之后,教师要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玩法。小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系统,很多东西成人并不会觉得那样是有意思的,但是他们就能玩的非常的开心。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踢毽子的技巧之后,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比赛,三三对阵,一组能踢到6个就算赢。比赛规则的制定并没有教师的参与,他们也能很好的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需要经过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行的完成任务就好。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阶段的体育素养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早已经不低于语数外。体育素养培养的好,他们就会更好的锻炼身体,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之光。教师必须要重视他们体育课程的学习,更好的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三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4(1).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四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日益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推崇,良好的科学素养也是学好小学科学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推动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慢慢进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小学科学老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也为学生日后科学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研研究的第一步,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科学成果是通过仔细观察科学现象发现的,观察力也是科学学习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现象受启发而发现的,傅课通过观察简单的单摆现象发现地球其实是自传的。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科学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意识。例如,在教学《校园的植物》这一节时,可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包括大树、小草、花朵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植物的世界有初步的了解,方便日后的深入教学,如下一节《大树和小草》及最后一节《植物的共同特点》,就可根据学生的观察来开展教学;而对于《观察水生植物》这一节,由于校园内没有这个环境,科学老师可准备一个养了水草的鱼缸,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也可让学生在课后回家自己观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学生到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同样,《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的学习也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来学习。

二、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挥创造性思维去探究科学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唯有如此,科学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教育过于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科学得到了重视,但教学方式不合理,未能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也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的教学,大都是通过语言讲述或演示实验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算是实验课,学生也大都是按照老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机械地进行实验,完全没有发挥探究性思维,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老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遇到问题,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等待着老师的解释。比如,在学习《我们看到了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植物没有了根还能活吗?植物的根是否会喝水?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应该首先独立思考这些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开始就向老师求解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也并不意味老师不管学生的学习,而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培养学生提出质疑的习惯。

问题意识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科学成果也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的,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的前提。为此,科学老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学习,敢于提出质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怕被老师和同学笑话,这就需要老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比如,在教学《金鱼》这一节时,可为各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鱼缸,里面放几条金鱼,为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后提出问题。

(1)为什么金鱼在水里不会死?

(2)金鱼吃什么。

(3)金鱼在水里游动时为何要不停地摆动尾巴?

(4)为什么水会变浑浊?

在提出这些问题后,老师要及时予以鼓励,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或是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实在太难,老师可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即使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很幼稚,老师也不应嘲笑他们,否则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四、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习惯以及问题意识,还需要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不少小学生喜欢“动手”却不喜欢“动脑”,事实上,“动手”知识一种手段,将“动脑”和“动手”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时,可让学生先动脑,思考磁铁为何有磁性,可吸附那些物体等问题,原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验证这些问题。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直观重要,小学科学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观察习惯、探究习惯、质疑习惯和动手动脑习惯等。

参考文献:

[1]雒鹏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2009,09:133+135.

[2]刘艳荣.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70.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五

摘要: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科学素养应从娃娃抓起。从降低目标做实做细、优化材料适时呈现、注重过程适时指导等方面阐述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降低目标,做实做细。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制定的学习目标,不能太高、太笼统,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目标。把大目标小目标化、细化、具体化,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目标;不能目标太高、太笼统,要有针对性。

例如,教学“大树和小草”一课时,先在三(1)班教学时,给学生介绍完观察方法、观察顺序后没有作分层指导就给孩子们发了整株的狗尾草,学生小组内观察记录。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不是那么理想,学生不知观察什么,不知观察顺序,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简单一点说就是教师定的目标太高、太笼统,把整个观察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自己,自己体验观察过程、总结获得的小草的特征,缺少了教师的具体指导。通过课后的反思,在三(2)班我尝试了降低目标,活动做实做细。带着学生分层观察,可以把整株的狗尾草都给他们,先观察整株狗尾草,再让学生分部分观察:根、茎、叶……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等。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为提高科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材料,适时呈现。

小学科学课程应该说还是属于科学启蒙教育的范畴,是以孩子们动手为主在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活动。因此,要给孩子们一个个真实多样化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但真实的探究过程是靠材料的,只有有了材料,孩子们才能动手做。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收集材料,如:三年级要用到不同的木材、金属、纸、布陶瓷;四年级的岩石、食物包装袋、不同的花并做成标本,等等。收集到的材料多了,孩子们的活动也就充实了,但在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用来研究,只有根据实际活动优化材料。材料的优化根据课堂孩子们想研究的问题实时地呈现给他们。

五年级的“蚯蚓的选择”,研究的是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孩子们猜测后,选择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设计了方案。在动手实验时需要材料:纸盒、土、蚯蚓等,对于所需的.土,教师该怎样准备,是不是随便准备点湿土、干土就可以了,不是的,在课前,教师要根据蚯蚓生活的环境准备合适的土壤,而不是随便挖点土来就可以,这就是材料都有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学生实验时才能够真实有效。

活动。

材料的呈现不光合适、充足,还得分层才能使学生研究起来更真实,如果把材料一起呈现给他们,那么探究过程就是无效、不真实的过程。如,四年级“简单电路”,从圣诞树导入,孩子们观察说出要使小灯泡亮的各种材料,想让孩子们重点先认识小灯泡,那么教师在给孩子们材料的时候就不能够把导线、小开关、小灯泡都给他们,而要先给孩子们小灯泡。

所以,没有了材料就没有了观察、实验,那样的活动是不真实的探究,作为教师要给孩子们准备合理有效的材料,在合适的时机呈现给孩子们,从而保证孩子们探究的真实性。

三、注重过程、适时指导。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放手不动,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在研究了冷水受热发生了什么变化之后进一步研究水的变化过程。教材的开始部分利用上一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学生去观察,发现现象不明显,从而改进实验装置。我上这节课的时候,从实际生活:烧开水导入。没加热前观察,加热后水溢出时让学生去观察,两次观察从中比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时,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哪些方法合适,哪些不合适,为什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问题的提出、预测、讨论交流,学生也体会到了科学仪器的发展史,从不合适到合适,亲身体验了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总之,要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仅仅这几方面是很难穷尽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课型,灵活地运用真正的实施探究活动,从而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六

摘要:以“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为例,从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关注生物科学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诸如“转基因农作物能不能吃”“植物激素催熟的果实会不会促进儿童早熟?”等问题。这些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争论的焦点,也时常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如何正确看待并解决这些现实中所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也是一线生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笔者就结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内容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在知识教学中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具备生物科学知识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把知识教学摆在重要地位。对于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教师不能一味传授知识,让学生进行机械地记忆,而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和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深入理解生物科学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生物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活生产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够学以致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物科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原理、影响因素和应用是知识教学的重点。首先,教师可利用探究历程中一系列经典科学史的结论引导学生不断建构和完善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从中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尝试建立光合作用过程的模型图。其次,教师要设置“植物的叶子为何是绿色的”“秋天叶子变黄和变红的原因相同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释熟悉的自然现象。最后,教师可从“根据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探讨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粮食危机”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实验探究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中学实验条件等因素安排了一定量的探究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设计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用一定的手段方式来控制和干预研究实验对象,在动手实验中归纳总结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探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展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参与设计、动手操作、思考分析、交流探讨等环节中体验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中找出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提出相关探究课题并做出大胆的假设。其次,根据拟定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自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检测、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等方面来确定实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形成相应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用图表、文字或模型描述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应用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原理解释变化的原因,并从不同方面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实验误差,提出并形成进一步改进或完善的方案。

三、在科学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大量而丰富的科学史是高中生物教材的一大亮点。科学史详实记录了科学家认识、探索及总结形形色色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宝贵教学资源。因此,在科学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在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经典科学史,从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萨克斯实验可设置“为何要对植物进行黑暗处理”“如何检测是否消耗完有机物”“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若遮光部位的叶片也出现了蓝色,请分析其中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整合教材中的科学事实,从实验材料的改变、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技术的更新等方面展开比较分析渗透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可以从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等方面渗透生命活动的物质性和运动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等渗透辩证思维的培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个探究历程所经历的时间、所面临的困惑、所经历的争论等方面进行思考,让学生从学习中明白科学研究需要具备顽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质疑挑战权威的魄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全面落实提高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七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初中生物教学是这门科学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教学方法,培养科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科学品质科学探究精神科学能力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提倡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和加强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和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观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科学品质的教育。

教材选取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如在学习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动物时,教材没有按照传统的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安排学习内容,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林木和果树、观赏植物、食用藻类等,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掌握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造福社会。在讲环境保护时,教材中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环境,要求学生亲自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常识与实践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环保知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审美教育的内容。生物界有许多美不胜收的景象。如多姿多彩的动、植物因长期进化而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之美;生物的色彩之美;鸟类身体与飞行相适应的结构之美;dan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虎毒不食子”和“乌鸦反哺”等动物的行为之美;孟德尔、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思维之美和顽强精神之美,等等。它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通过让学生欣赏生物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与学生一起领悟生命的奥秘,找寻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之路,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从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陈旧和落后,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设计综合性的、生活化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他离开学校后,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及教科书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更重要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且要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解决问题,并渐渐形成探究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的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因为只有在青少年时期就具有科学探究精神的人,才能在今后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探索,才能成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能力是指进行科学探究、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了各种能力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或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基。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探索式教学法,以知识探索为主干,以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应用”等系列程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楼南面和北面法桐等树木的落叶情况,发现南面的法桐长势好、落叶晚。为什么呢?组织学生讨论,后来得出了初步结论:南面避风,阳光充足,温度高,所以长势好、落叶晚,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花草树木,结果一样。学生终于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我补充说:“光照不仅影响植物长势、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呢。”在这种充满创新,和谐而欢乐的气氛中,学生感到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党金鼎.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素质教育.中国科技信息,2007(23).

[2]夏卫娟.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学生物学,2009(5).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八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认为,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实施新课标来说,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在生物实验中,操作和观察有序和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前导;而实验目标的最终实现,实验结论的最终得出,更需要思维推动。只有借助于思维对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实施反馈调控,并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去除无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性任务。

有比较才能鉴别和作出准确的判断,有了准确的判断,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演绎出正确结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中,有的学生选取的材料为洋葱鳞茎、枯干的外表皮,虽然其他步骤的操作都正确,结果仍然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学生请教原因,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再撕取稍靠内层的表皮做观察材料,终于清楚地观察到了理想的结果。然后再引导他们回顾两次实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次失败的关键原因是选材不当。在我的进一步引导下,有的`学生继而分析说:干枯的洋葱鳞茎表皮细胞膜已经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并且没有液泡,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不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把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从0.3g/ml提高至0.5g/ml,重复上述实验的过程,结果虽然看到了质壁分离,却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通过与用规范浓度(0.3g/ml)蔗糖溶液所做的实验做比较分析,学生又总结出了“外界溶液过高,会使洋葱表皮细胞最终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的正确结论。在上述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虽然不断地经历失败,但却在咀嚼失败中有所发现,从更深层次获得了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质疑”。当问题被明确提出来之时,其答案往往就在不远处向学生招手了。例如,在做“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中,一些学生用0.01%的亚甲基蓝溶液把根染成蓝色后,取出用清水冲洗时,染上的蓝色褪去大半,于是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冲洗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清水?2冲洗会不会使已经染上的蓝色褪尽?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冲洗”的目的是去掉“浮色”,他们于是作出假设和推论预测:用清水代替蒸馏水来冲洗,清水中存在的许多杂质阳离子可以与蓝色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进行交换吸附,因此,不仅根的上“浮色”会被杂质阳离子交换吸附的缘故而被冲洗掉一部分,连被“牢固”吸附在根细胞表面上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也会被杂质阳离子因交换吸附被冲洗掉一部分,从现象来看,应该是蓝色逐渐消退。

如果用蒸馏水冲洗则没有此弊。教师肯定学生的假设和推理判断是正确的。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虚假。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片面的功利观,以为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效果。鉴于此,上实验课时,我们在对实验目标的制定、对实验过程的调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验收中,都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实验态度不认真而导致实验失败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寻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科学态度时,教师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一旦这些学生用认真取代了马虎,实验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他们在获得成功快感的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自我肯定和强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追求实验结果的完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报告进行各种人为的矫饰。例如绘细胞图时喜欢将其模式化,记录实验数据时喜欢将其标准化,记录实验现象时喜欢将其显著化等等,对此,教师都严肃地指出这些虚假做法违反求实的科学原则,要求他们加以纠正,并在如实反映实验结果析同时,严格检查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析各种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从而纠正实验误差,使实验结论无懈可击。

尽量减少实验动植物的采集量和使用量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只是生物圈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各种生物都是复杂食物网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维持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这些生物以生存权,以共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地球村的繁荣。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逐渐地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最终使我们人为在社会能够与自然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九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来愈依靠劳动者科学素养的提高。反思20世纪培养英才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从以学问为重心向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转变,成为科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门类现今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处于中心地位的科学,同时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对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被广泛应用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一切高科技领域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构成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曾任美国化学会会长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布里斯罗在其出版的著作《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中就以“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作为副标题,说明了化学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诸多知识,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高度融合,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各种能力,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奠基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科学素养以掌握一定程度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正如一个人的修养、素养要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文化,拥有的经验、见识为基础一样。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它不再是一个知识型社会,而是将逐渐成为知识发展型社会。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提高化学知识的理论水平和深度、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对知识进行重新筛选,选择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适当介绍化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成果、新进展,联系社会、技术和生活,渗透sts教育思想,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观和价值观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决策,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真正体现化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土壤。

科学能力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它是在科学知识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

2.2.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重要步骤。狄罗德说:“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收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所以说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做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前,为了防止把生动活泼的化学现象变成静止的预期结论,教师不告诉学生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带着悬念,全面、认真的观察实验过程,教会学生抓住观察重点,既要观察实验结果,又要全面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同时注重对实验想象的对比观察,特别是异常现象的发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和品质以及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

2.2.2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具体化为:

(1)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2)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寻找、选择、整理和存储各种有用信息。

(3)针对所研究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地解决该问题。

(4)正确的评价信息。

(5)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或假设。

(6)从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变化模式并提出表示变化的规律。例如在讲授纤维素知识时,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些没有固定模式的课题,包括纤维素的存在、结构的确定、纤维素的性质,硝酸纤维、醋酸纤维、纤维素的用途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各种媒体查阅有关纤维素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写出报告,制作成相应的软件,通过校园网络使全体学生共享,并进行问题讨论。比如淀粉和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吗?它们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由纤维素的结构推测它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谈谈硝酸纤维的发现,结合它的发展史谈谈它对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结合我国国情,谈谈对纤维素发展的展望等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形成方案。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真正学会如何获得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丰富和发展自己,为今后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2.3设置探究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科学素养中最活跃、最积极、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最终表现为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获得知识、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领域。开发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设计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使用非常规的装置,完成某种实验目的;(2)进行某一实验的仪器或装置不一定是统一的标准装置,这就需要突破思维定式,具有创新精神。(3)为完成某一基本实验而设计出不同的方法,通过从各个角度(如药品的成本、装置的繁简、准确性、安全性、对环境的影响)的比较和论证,选择出最佳方法。(4)创造性地改进实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通过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在进行探究活动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在科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产生知识的“知识”。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能更快的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增设化学科学发现过程的内容,讲述科学发现过程中体现的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理解化学家是怎样用这些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知识创新活动。在实验教学中,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类等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培养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并安装实验装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实验研究成果等具体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学会了科学方法,而且会逐渐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今后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素养也会相应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教学策略、技术手段、课程教材等方面外,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又是现代人的品格、智能和特长的启迪者、示范者和培养者。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在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点应以提出问题,引导解决为主要手段。问题既要新鲜别致,又要富于启发性、挑战性和诱惑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打碎传统教学强加给学生的思维羁绊,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心智,使他们享有自由的思想空间,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十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自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使学生个性获得解放,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自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本人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寻得了以下几点拙见。

思考:教师放手,学生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总是教师再讲讲,要把教师讲解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或“填鸭式”教学,要真正体现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的宗旨,但要注意度的问题,有的教师可能会理解: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就是由“一言堂”变为“大放羊”随学生便。

教师应端正师生关系,摆正位置,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学生可根自己学习课堂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甚至权力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处理方法是:自读课文一律由学生自学,而讲读课文则是精讲、精练,其实不然,对于难懂的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自学,如我在朱自清的《春》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学等学生对春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后,对于难懂的问题,我们就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我则鼓励学生大胆讲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不仅把课文内容作为主要依据,而且把写作理论依据也作为有力的论据,这样既深化了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把问答的权利归还学生。

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应该得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主动思考,他如何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问和设想提出来,这样要双教师提问有效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教师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

当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法还很多,但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开放思想,改变教学观念,定能开辟出一片绿地。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十一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当今社会,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农村小学由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现代化教学资源短缺等重重因素。很难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进一步的探究、拓展活动更是难以开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需要;更是每个科学教师的良好心愿。下面我就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在课堂上培养

课堂是科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学中应充分开发课堂资源,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好《科学》教材。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科学素养。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

1.优化课堂、优化教学。教育专家曾说过:“课堂不是演给教师看的,不是走秀、不是搞表演的,学生更不是;课堂是解决问题的,是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把复杂的方法进行优化,进而更科学、更简单地在整体中化解难点,获得新知。”教师应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内容,使课堂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须的内容。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农村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在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地区差别等方面的差异。是课堂变得形象生动而又灵活多样。

3.做好教师的主导工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动,带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而不是满堂灌、一个人霸着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另外,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促进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二、在生活中培养

变畏惧为亲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热情。科学源于生活,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自主提问,通过生活中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农村小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区学科学用科学。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生活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更不能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2、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生活资源。农村学校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很难开展现代化教学,但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的田间地头、山坡河野、森林草地,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教学“植物”、“动物”、章节时,便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认真观察、记录、思考、交流。农村大多山清水秀、四季鸟语花香,自然景物变化多样;岩石、土壤到处可见;雨、露、云、雾司空见惯。都为科学课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这些都是农村孩子的优势,开发利用好这些素材,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科学教学充满活力。

三、在探究活动中培养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自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科学探究的认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十二

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思维的界定是:“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以及以已有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的基本任务就是寻找共同特征、发现内在规律、推断和解决问题。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为了便于科学教师理解科学,并在教学中体现科学的本质特征,一些科学家和教育家将自然科学分为四个维度。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是: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一套研究的方法,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科学要与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思维方式,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科学老师怎么能不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呢!

现实科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我们很多一线的老师,甚至有些有知名度的老师,教学中致力的是教科书内容教学的完整与周到,上课讲授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却很少顾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个性的养成。

也有的老师很注重学生动手做一做,设计很多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其效果并不象我们想象地那么美好。学生很喜欢实验,活动,往往是拿到材料就急于操作。动手,却不问为什么。课堂教学通过类似“烹饪大全”的实验室活动方式,去找出已预先设定好的答案。学生在教师限定的框里有限地进行探究活动。

当然,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活动,这是教育规律使然,我们不能违背。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范围内发现更多,学到更多。

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

一、打开思维之门。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而且还是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起点。我们就要从引起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打开学生的思路。

1.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出差距。

在《磁铁》一单元的引入时,老师手中握一个乒乓球(乒乓球内有磁铁,老师手指缝中夹小铁片),问学生,如果老师把手放开,乒乓球会怎样?学生根据已有的地球引力知识作出判断:掉到地上。可是当老师放开手时,乒乓球并没有如意料中的那样掉下来。学生就很希望一探其中的奥秘。

2.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比如在上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出示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等物品时,不急于让学生动手做,而让学生先进行猜测,并把猜测结果记录下来。然后提问“是这样的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验证实验,会更针对性。

3.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一定情境中,可以是直观手段或事物展示,也可以是创设悬念式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想问,并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激起他们的思维。比如三年级上册《蜗牛(一)》一课时,把课前捕捉到的蜗牛放在盘子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学生马上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蜗牛怎么爬行的,蜗牛爱吃什么食物,是怎么吃食物的?蜗牛有牙齿吗?等等。

4.发现不同,引发争议。

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我们怎么解释其中的原因。把学生的思维紧紧抓到课堂中来,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我们的教学。

教师不管运用何种方法,目的都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思想”去动手,去观察。

二、促进有效思考。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被现象所吸引,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课的实施中,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与思考。思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认识思维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元认知。要组织学生有效思考,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外部的指导来实施,从学生的活动中去识别学生是否在思考。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操作。

这里的有目的,并不仅仅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而是重在让学生带着自己想要知道什么为目的。教师要通过提问来引发和促进学生思考。如“你在想什么?”“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等等。教师通过想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使用推论或推理来发展他们的思维。

2.组织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教师有顺序地出示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顺序地观察,观察的发现可以是预料之中的,也可以是活动中的一些意外情况。因为很多科学的发现都是一种偶然,我们不要抹杀孩子独特的眼光,在一些意外的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思维的亮点。在孩子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你还看到了什么?”“这是不是就是妈妈经常说的……?”“与你想的一样吗?”等等。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记录。

虽然我们的活动指导希望学生能有顺序地观察,但学生的发现往往是无序的。指导把活动过程中一些凌乱的,无序发现与思考记录下来,使学生又一次审视自己思维的过程。“我们该怎么记录这些发现呢?”“你认为哪些是重要的?”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与想法记录下来,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依据。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记录纸,针对不同的活动,设计不同的记录纸,不要每堂课都是同一模式的记录纸。

4.指导学生有针对地讨论。

学生在进行了积极和有效的观察和发现之后,会有很多话要说,想要跟同伴和老师交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讨论话题进行适当分组。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极大的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是否对参与的活动有了思考。尤其是在教师没有刻意把讨论方向限于得到某种结论时,学生讨论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显得格外彻底。讨论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凸显,情感系统和经验系统的潜能被充分调动,表现出机敏和睿智,甚至是激情和幽默。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记忆也会更持久。

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效思考时,教师只控制问题和现象出现的顺序和出现的最佳时机,学生在观察,发现,讨论时,教师不要为了尽快得出既定的结论而过多地控制和打断学生的思维。这将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会形成这样一种态度:老师说什么我们才可以做什么,我自己的发现不是老师所需要的,反而会被老师批评。

三、形成思维习惯。

我们来关注一个社会现象:如果一个人开始从事了商业,他的思维就会按照商业模式走!无论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商业思维习惯都在潜意识的影响着这个人!富人用他的习惯去赚钱,新的方法会去尝试。但目的明确,就是赚钱,相比来讲穷人因为怕穷,却束手束脚越来越穷。有很多新鲜的东西他们根本想都不敢想!但却因为这个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让富人赚了又赚!说起来好像有些极端。但仔细观察确实是这样!一个家庭里会出现几代相同的职业,贫富差距的加大同样都是因为“习惯”!思维习惯。

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思维习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有:学会质疑、尊重事实、承认发展、相对联系等。

参考资料:

《科学思维法》作者:周昌忠上海人民出版社。

《科学大观园》第4期《影响孩子的十六种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十三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学素养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应具备的科学的思想、观点、方法、技能和品德等。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又是21世纪的领先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去感知和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生物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使他们兴趣倍增,学习动力也由此而生。下面就笔者在课堂上采用的不同方法略谈一二。

一、积极的情感态度。

生物研究的范围很广,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生物教学中,我善于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心理品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例如: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通过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世界重大热点问题,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学习在生物科学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和重大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正确的认识活动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经常恰当地利用标本、模型、投影片、录像带或计算机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观察能力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功,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观察的情景,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我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下载课件,并将它翻译成藏语言,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起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桥梁作用,让抽象的、不易讲清楚的概念,很容易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讲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等内容时,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银幕上,各个组成部分(如叶的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气孔等)一清二楚,便于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再如,讲“人的神经系统”一节课时,由于神经系统比较抽象,且概念较多,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些东西,因而不好理解。我也把“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空中飞行的动物”“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脑和脊髓里的灰质和白质”“神经冲动传导的示意图”等翻译成藏语言,把不易理解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并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模型有着独到的作用,它不受其他设备条件的影响,且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今天所讲新课的主要内容,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如讲“心脏的结构”时,我带着心脏模型走进课堂,学生就特别注意,急切地想看个究竟。当把心脏“剖开”,展现内部结构时,学生观察得很认真。实物标本,加上我的语言介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棘皮动物时,我把海星、海胆的标本带到课堂上,学生从未见过,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我在课堂上一边讲解一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很兴奋,注意力特别集中,仿佛在海边考察。并录制一些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内容,在讲动物的习性时,插播这些录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联系日常生活和当前的社会实践,组织丰富多彩的生物学课外活动,如我们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就让学生们自己制作生物标本和模型,组织参观调查、野外实习,参加生产劳动、知识竞赛等,使学生深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物学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校外与附近农、牧场、苗圃、种植园、养殖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情感体验,陶冶精神境界。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根据生物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还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十四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学模式,并以此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的研究课题。并以具体课例加以说明,从而获得的结论是,在语文教学中,科技作品读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挖掘科普知识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渗透科技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只要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材,讲授得法,使语文教学与科技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就能使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教育收到实效。

关键词:科学素养语文教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1、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纲要把培养公民的科学素质又提到了一个高度,同时更是把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作为四项重点之首。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校课程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科普教育内涵,同时又要广泛开展课外科普活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

2、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语文作为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由于教材不像自然、生物等理科学科那样直接地传授科学知识,在教学中侧重于让学习者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渗透得不多。而对于学生来说,许多学生喜欢科学,对一些他们未知的世界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受时间、课业负担重等条件的限制,接触科学教育的渠道不多。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科学知识高不可攀,是科学家研究的内容,与自己无关,从而对科学知识失去了兴趣。

3、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负有重大责任。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应当有大的改进,应当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大的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语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能动、最关键的因素,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的摇篮作用,善于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4、于是鉴于以上几点因素的思考,我提出了“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教学模式,并以此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的研究课题。

二、探索实践与课例说明。

1、依托教材优势,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科普教育内涵,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其中有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文章。有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科普知识,如《看月食》、《太阳》、《我躺在波浪上》等;有的是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如《壶盖为什么会看书动》、《照片上的马活了》;有的是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牛顿在暴风雨中》、《爱迪生孵小鸡》等。这些课文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备课前,应重点围绕探索渗透科技教育的有关内容,对科技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开展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提炼教学经验,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科技教育指是渗透,要找准契机,适当点拨,渗透科技教育。

课例一:《我躺在波浪上读书》-------《上海市九年级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第5课。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死海”名称的来历,懂得死海创造的奇迹的科学原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找来了有关死海的录象和学生一同欣赏,当我捕捉到学生渴求的眼神时,我适时地指出:“你们还想了解哪些死海的知识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诉说着自己知道的知识以及他们还想了解的内容。于是,我给他们推荐了有关书籍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这样,通过课堂上的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学生也受到科技知识的熏陶,从而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依托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学生注入科技创新的科学理念。

1)课堂教学以精心设计提问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我认为便是提问。因为“动机是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动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教师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带动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如何才能使所提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面向全体学生需求,围绕课文内容,精心策划设计若干课堂提问,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讲求提问艺术。以此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不尽,言而有意。

课例二:《田忌赛马》-------《上海市九年级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二学期第12课。

《田忌赛马》这一课文,主要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为了培养学生较全面地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全面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各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这课前,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首先从课题入手,紧扣“赛”字,出示多媒体短片,让学生围绕课题,自己质疑:第一次赛马是怎样赛的,结果是怎样?第二次赛马是怎样赛的,结果是怎样?展开想象,田忌为什么会取胜?通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等学生弄清了第一次赛马是因为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一点,第二次田忌取胜的原因是因为孙膑合理调配力量,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为了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我又设计了一个扩散性思维的问题:试试看,你还有什么好办法使田忌赢得赛马比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使一个学生回答完一个答案后,其它学生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思考、回答。然后,再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的设想,进一步思考还有别的出场顺序吗?这样一来,既让学生能通过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来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事物,努力发现并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创造能力,使个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又让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大大增加学生探究知识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内心求知欲。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之一: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围绕教师的标准答案转圈圈的局面。教师应该热情鼓励学生主体换位,大胆质疑。通过这些质疑活动,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始可引导进行预习后的质疑,在教学课文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只有积极引导,才能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课例三:《智取生辰纲》-------《上海市九年级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第13课。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我让学生抓题眼――“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题的理解。鼓励学生质疑,学生问了许多,如“什么是生辰纲?”“谁去智取生辰纲?”“怎么样智取生辰纲的?”“智取谁的生辰纲?”“结果怎么样?”……这一些质疑问题既紧扣主题,又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贵有疑,能够提出问题,不就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创新思维在迸发吗?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过渡到这篇课文“智取”成功的核心一招――下药,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提出疑问。有的说:“为什么同是酒,七条好汉喝了没问题,而杨志他们一喝就蒙倒了呢?”有的说:“假如两桶酒,一桶没有放药,另一桶放了药,那么一个好汉不也在另一桶里舀了酒照样活嘴里灌,但照样活蹦鲜跳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解决心中的疑问。十几分钟后,学生积极思维,富有创意,为我们表演了几种合理的方案。有的小组表演的内容是:两桶酒,一桶放上药,一桶不放药,做上暗号,在杨志面前,喝的是没药的酒。为了引诱扬志上当,一个汉子又在有药的酒桶里舀了喝,但马上钻进树林,把酒吐了。还有的小组表演的内容是:两桶酒,预先都没有放药,当一桶酒喝光后,两个汉子偷舀酒,第二个汉子的瓢有蒙汗药,酒贩子在追、夺、倒的过程中,趁机下了蒙汗药。这样的拓展就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而是超越了课文,开阔了思路,使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探索。

3、依托课后延伸,充分整合各学科教学知识,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课后延伸就是指创造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不断地给以启发、诱导、激励和鞭策。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教师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龄特点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找准培养的最佳时机,使学生的“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勤于操作、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恰到好处,最大可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开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实践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深刻的认识。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融入实践意识,把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例三:《太阳》-------《上海市九年级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第37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具有科学性,而且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课后我精心策划设计了开放型作业:一以太阳的自述形式向家长介绍太阳;二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展览后评选“天文小博士”。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学生学习上的拓展与表现提供平台。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特点,更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同时培养动手创新能力。

三、启示与结论。

1、在语文教学中,科技作品读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利用科技作品进行读写训练,能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和觉得深奥的科学知识,从而产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期望和兴趣。

2、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科普知识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在深刻挖掘课文中的科普知识内涵,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许多学生常能体会到一个创造发明或自然现象揭密的背后,都凝聚着科学家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这些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

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渗透科技教育过程,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情绪激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激发和诱引了学生全面、广度、周到、严谨地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思维方式。

通过研究实践,在科技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只要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材,讲授得法,使语文教学与科技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统一体中,就能使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教育收到实效。

四、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人民出版社。

2、《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五策略的论文(通用15篇)篇十五

学生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科学领域中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水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在教育工作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心得体会如下。

第二段:理解科学。

要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首先要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种理性的、系统性的解释和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与现象的规律,了解事物本质,达到认识和控制事物的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第三段:科学实践。

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科学方法和知识。科学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的本质与方法,增强科学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积极参与到科学实践中。

第四段: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第五段:评价和激励。

科学素养培养的成功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科学水平和科学素养进行科学的评价,鼓励学生在科学实践中有所创新,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种激励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科学实践中,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理解科学的本质,积极参与科学实践,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和科学评价和激励,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走上良好的科学素养之路。

相关范文推荐

    军训日心得体会(汇总17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对在军训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机会。以下是一些获奖作品的军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学习。军训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经历的一段历程。这

    书法教师培训总结(汇总22篇)

    教师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基础。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师总结,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教育教学类书籍和文章。为保证师资队伍的

    儿子生日发言稿(汇总19篇)

    发言稿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上致辞、演讲或发表观点的书面材料。在学习以下范文时,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理解每篇发言稿中的思想和观点,并加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大家好:首先,

    五个带头组织生活会材料(优秀22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规范。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素材。按照党史学习教育工作

    身边的安全小故事演讲稿(专业21篇)

    安全演讲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全演讲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安全意识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小学五年级漫画启示(通用18篇)

    优秀作文是对文化底蕴和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它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欣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的写作。今天,我在书上看到

    如何过春节英语(通用17篇)

    英语是创造力的源泉,通过英语学习,我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阅读以下的英语总结范文,它们包含了一些常见的主题和观点,或许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组织自

    一年级下学期家长会家长发言稿锦集范文(13篇)

    家长会是学校推动家校共育的有效手段,促进学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动。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些优秀的家长会范文,供您参考。尊敬的向老师以及各位家长:大

    保卫实习心得(优秀19篇)

    实习心得是我们实习期间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对自己所经历的实际工作的深入思考和反思。下面是一些同学们在实习期间所写的实习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反思。

    坚定信仰的力量演讲稿(实用15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组织思路和掌握演讲的结构,使演讲更加流畅和生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学习这些范文,可以了解不同主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