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琉璃

六年级教案能够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六年级教案案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一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学生练习后提问是怎样想的。效率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修地下管道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三第1题。

先自己判断,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2~6题的解答。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99~102页例1~例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

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出示例2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1020304050。

所需的天数。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240。提问:这里的24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1。

出示例1。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请同学们看第101页1~3自然段。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三、巩固练习。

用刚才我们说的判断方法来做几道题。

1.做练一练。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写出数量关系式看一看)。

2.下题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一根铁丝,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如果剪成4段,平均每段x米。

3.做练习十二第1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2~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四

p53~54、第4~13题,思考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p53第4题,口答并说明理由。

1、做练习十第5题。

2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呢?

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

评讲: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反比例=正比例。

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练习:(略)。

3、练习十第11题。

启发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

4、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1”,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引导: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3,有怎样的关系式?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第8、9、10题。

第6、7、12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五

《反比例的意义》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7-4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教学了成正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例”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用它解决一些简单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数量关系,通过举例、交流,知识迁移,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反比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反比例”,例题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三种量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进一步抽象概括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能力目标: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发现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反比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悟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难点:掌握反比例的特征,能够正确判断反比例关系。

小组合作,归纳推理,探究交流。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复习猜想导入,引出问题。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什么叫正比例关系?

2、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还可能成什么关系?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学生想学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学生大胆猜测,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由此导入新课。

达成目标: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1、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2、情境导入,学习探究。

(1)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

体积(立方厘米)。

提问:根据列表,你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表中的两个量是高度和底面积。

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

(4)计算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乘积一定。

教师小结:我们就说水的高度和体积成反比例关系,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提问:高底面积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板书: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6)归纳总结反比例的意义。

(7)比较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达成目标:比较思想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的数学思想方法,《成反比例的量》是继《成正比例的量》一课后学习的内容,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学生从知识的差别中找到同一,也可以从同一中找出差别,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归纳总结。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1、生活中,哪些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举例说一说。

2、课后做一做每天运的吨数和运货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3、出示反比例图像,与正比例图像进行比较学习。

达成目标:学生利用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判断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学会分析并进行判断。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达成目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板书设计】反比例。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

体积(立方厘米)300300300300300。

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

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

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六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了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要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四个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记得有一个外国科学家叙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其实,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要求。因此,我在教学时就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采用大量的情景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大量的生活情境,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并提高了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一个展示知识生成和应用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复习旧知。

复习这一环节往往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利用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为学习反比例做好铺垫。

2、提问引入。

“同学们。当你们带着一顶数目的钱去超市购物,怎么样才能买到同一物品的数量比较多呢?”学生回答:买的东西越便宜,数量就越多。这一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单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习反比例打下基础。

3、事例解读,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量,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事例:(1)换零钱;(2)上班与上学;(3)分果汁这三个常见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量变关系。在这里我没有直接引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通过让学生对这几组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和以前所学的正比例意义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学,自悟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加深了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让学生对正比例,反比例的异同有了明确的认识。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易于学生的接受。最后得出反比例关系式为:xy=k(一定)。

4、合作探究,初步渗透成反比例量的函数图像。

教材中提供了加法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在比较探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变化关系不相同,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直观,动态地体现了“成反比”的过程,但是让学生必须明确加法表中的和是12的直线幷不表示两个加数成正比例,最后可以指明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不成比例。

5、实践应用。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标。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大量的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实际问题,由易到难,突出了阶梯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目的是培养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评价。

“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其后,课件出示本节要点,再次点明本节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对本节知识加以牢固。

五、说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与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从实际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同学创造了探索知识的条件,将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在与旧知识的对比中掌握了新知识;在阶梯式的练习中,巩固了新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课堂容量比较大,课堂评价应该多样化,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予以克服。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反比例》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而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含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对比例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依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正比例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感知、交流、比较、归纳等数学教学活动,探究新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设计理念及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为此,教学时先复习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方法与途径:

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评价: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1、复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3﹚、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2、谈话引入:

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题:反比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共同探讨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索。

﹙一﹚初步感知理解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出示情境﹝1﹞﹚。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加法表。

你们发现了什么?(1)图中表示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和不变,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乘法表”中两个量的变化关系。

(2)图中表示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

3、师生共同小结:

由此可见,对于“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两个变量,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是它们的变化关系是不同的。“加法表”表示的是和一定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而“乘法表”表示的是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积为12的数成一条曲线。

﹙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1、出示情境﹝2﹞。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把表格填写完整。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

﹙4﹚小结: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2、出示情境。

﹝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填表:

﹙3﹚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用表中的数据说明。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体积﹙一定﹚。

3、学生合作交流比较情境。

﹝2﹞和情境﹝3﹞的共同点,比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学生回答后板书:xy=k(一定)。

4、学生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这两种相关联量的积是不是一定的,同时,还要看这两个量变化规律。

﹙三﹚练习: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三、解决问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5﹚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四、全课总结,深化提高。

这节课,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布置作业:p261、2、3题。

板书设计:

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积一定。

xy=k(一定)。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八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九

《反比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教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认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在教学时就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分为四步:

a)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资源重新整合和利用,我从创设观察图形的变化中“找规律”引入,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出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抽象出关系式,通过对表格的填写、作图象数形结合让学生感到这种变化关系跟正比例关系不同,哪是什么关系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b)通过对“找规律”、“游长城”“分果汁”等不同的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在关系式、表格、图象、三种不同的表现形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自主发现其中的规律,并逐渐领会反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获取新知奠定基础。

c)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小结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后引导学生讨论情境(一)中不成反比例量的原因,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消化。

五、说作业设计。

作业是“练一练”第1、2题。

作业的设计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十

教材第53~54页练习十第4~13题,练习十后的思考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根据成正、反比例量的关系,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2.基本训练。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第4题,让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结合第(1)题判断说明:在一个乘法表示的式子里(板书:ab=c),如果积一定,另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个因数一定,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另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1.做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

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练习小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都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两种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题时,正比例应用题要根据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应用题要根据乘积一定列等式解答。

1.做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还可以怎样说?(第一个圆柱的高和第二个圆柱高的比是4:5,或者第一个圆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个圆柱的高就是这样的5份)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学生口答式子,老师板书(包括用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式子,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老师板书)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把树苗总棵数看做单位1,单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l,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列式理由。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3,有怎样的关系式?根据这样的关系式可以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课后想一想、做一做。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指出:过去我们学过的先求单一量和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先判断成什么比例,找出数量之间对应数值,然后根据比值相等或乘积相等的等量关系,列等式解答。解答应用题,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不同的方法做。

课堂作业:练习十第8、9、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第6、7、12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十一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xy=k(一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习,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七6、7、8、9题。

成反比例的量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十二

教材复习第4~l0题。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习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做复习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

3、做复习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提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想?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综合练习。

(1)、做复习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习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十三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十四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8

……。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3)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4)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教师板书:商不变。

(二)成反比例的量。

1.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工效(个)。

10。

20。

30。

40。

50。

60。

……。

时间(时)。

60。

30。

20。

15。

12。

10。

……。

2.教师提问。

(1)计算工效和时间的乘积.。

(2)这一组题中涉及了几种量?谁与谁是相关联的量?

(3)请你举例说明谁与谁是相对应的两个数?

(4)在这一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举例说明)。

3.小结:有什么规律?(板书:积不变)。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运走的吨数。

10。

20。

30。

40。

剩下的吨数。

90。

80。

70。

60。

总吨数(和不变)。

100。

100。

100。

100。

2.教师提问。

(1)总吨数是怎样得到的?

(2)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运走的吨数少,剩下的吨数多;运走的吨数多,剩下的吨数少;总和不变。

(四)结合三组题观察、讨论、总结变化规律.。

讨论题:

1.这三组题每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过程当中,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第一组商不变,第二组积不变,第三组和不变.。

总结:

3.分别概括。

4.强调第三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师提问。

(1)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两种量成反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字母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种圆珠笔。

总价(元)。

1。2。

2。4。

3。6。

4。8。

6

7。2。

支数。

1

2

3

4

5

6

单价(元)。

1

2

4

5

10。

支数。

100。

50。

25。

20。

10。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3)每组等式说明了什么?

(4)两种相关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当速度一定,时间路程成什么比例?

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长方形的面一定,长和宽。

4.修一条路,已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六、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十五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十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和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2、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研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可能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局部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局部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抵触。

2、引导释疑。

可让同学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引导同学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动身,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十七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1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1020304050。

所需的天数3015107.5。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300。提问:这里的30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那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十八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教学内容:

学会购物。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量,常常搞一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那如何学会合理购物呢,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第12页的例5。

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说想到了什么?

着重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3、分别计算出在a商场和b商场所花的实际费用,进行比较。

a商场:230×50%=115(元)。

4、从而得出在a商场购物更省钱,所以在购物时我们要根据促销方法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就是“合理购物”。

三、课堂练习。

第12页做一做。

四、作业。

第15页第13、14题。

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强调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沟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间的联系,使学生自主建构数学关系,发展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在逐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理财方案和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教学重点: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理财吧!让我们也学会理财,回家也能帮助爸爸妈妈。

出示课题:学会理财。

二、新授。

(一)存钱计划。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图和文字,了解有关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提出帮聪聪计算每月收入是多少元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计算的结果。

3.让学生读支出项目表,了解聪聪家每月支出的项目和大约钱数,提出帮聪聪家做存钱计划的要求,启发学生从实际出发,合理提出存钱建议,并算一算到期能回收多少钱。

4.交流学生做的计划,一方面要求学生说明怎样做计划的理由,另一方面,关注计算是否正确。

(二)存钱方案。

1.教师口述聪聪爸爸获得奖金并计划存钱的事情,提出小组合作做三个存钱方案的要求,鼓励学生小组内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2.交流各小组做的方案,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这样存钱有什么好处等。

3.提出计算每种存钱方案获得的利息的要求,学生计算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三)议一议。

教师提出:哪种存钱方式好,为什么?

重点关注学生是如何阐述理由的。能否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说服力的说明。

三、总结。

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财能力,回家后把你做的理财计划给爸爸妈妈看,请他们做出评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1/2-1/35/9×3/52÷1/21/4÷4。

18÷1/218×1/20÷2/51-3/41÷4/7。

21×3/710/7÷1521÷3/71/2×1/3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5/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二十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成反比例的量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选择了让12位同学上台站一站,看“每行站几人,可以站几行?”这一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例4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4的方法学习例5,接着对例4和例5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对例4和例5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再创造,改成了学生熟悉的事例,问题导向明确,学生对熟悉的事情或操作性强的事例感觉亲切、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在观察中思考,在操作中体验,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在填一填、拿一拿、猜一猜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体会了反比例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同进也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但其中有一道题学生的争议很大,即华荣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全班还有许多同学认为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些同学忽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要乘积一定的时候,这两种量才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也暴露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考的过程还不够灵活和全面。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全面性的培养。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二十一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生: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近有关,观察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生: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师: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二十二

1、借助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技能,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幼儿园接小朋友,看见幼儿园的老师正在给小朋友们分饼干,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分的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仔细观察,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表中的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吗?(说明理由)。

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师:小明的妈妈要去银行换一些零钱,请你帮忙算一算,各换多少张:

二、探索新知,寻求规律。

1、独立思考: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问题。

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详细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要虚心求助,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小组长要协调好本组的合作过程。

3、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4、教师小结,明确概念,呈现课题。

5、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增加记忆。

三、理解应用,巩固新知。

1、给车棚的地面铺上水泥砖,每块水泥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如下:

每块水泥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

2、下表中x和y两个量成反比例,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全班的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2)、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3)、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4)、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5)、六(1)班学生的出席人数与缺席人数。

4、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订阅《小学生天地》的份数和总钱数。

(2)、小新跳高的高度与他的身高。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4)、正方行的边长与它的周长。

(5)、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5、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2、这节课你与小组同学合作的怎么样?以后应该怎么做?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专业23篇)篇二十三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相关范文推荐

    爱心大使五年级(汇总18篇)

    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优秀作文更是能够打动人心。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作文的质量。首先感谢你在儿童青少年艾滋病预防与关怀领

    经费申请的申请书(优质21篇)

    好的更多申请书不仅能够让我们在择优过程中脱颖而出,还能够展示我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在进行更多申请书写作之前,我们可以先阅读一些范文,了解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写作技巧

    幼儿园大班下半年保育工作计划(精选20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幼儿园的特色来确定具体内容。在编写幼儿园工作计划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看着孩子们一张张朝

    全单元教案范文(19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2.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

    高一数学函数的教案(优质19篇)

    高一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教案参考书目,供大家深入了解和学习。【知识目标】:

    父亲节家长开放活动总结(实用21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所取得成果和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归纳,有助于我们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活动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20--年12月

    花开的时光范文(19篇)

    作文是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对于提升语文能力非常有帮助。优秀的作文是一种艺术,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希望以下范文能

    向日葵中班美术教案(实用23篇)

    中班教案的编写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如果你正在为中班教案的编写而犯愁,不妨借鉴以下一些成功的教案案例。凡高在阿尔时期的系列作品《向》,是他举

    三年级昆虫记的读书心得范文(17篇)

    写读书心得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提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下面的读书心得范文中,你将看到一些很有深度和含金量的观点和思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教学计划(实用20篇)

    教学计划还应该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和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质量。1、学情分析:本学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