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翰墨

教案模板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减少教学过程中的临时性问题。请认真研读以下教案模板,了解如何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一

代数式中的一种有理式:不含除法运算或分数,以及虽有除法运算及分数,但除式或分母中不含变数者,则称为整式。(分母中含有字母有除法运算的,那么式子叫做分式)。

1.单项式:数或字母的积(如5n),单个的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如果一个单项式,只含有数字因数,系数是它本身,次数是0)。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非零常数的次数为0)。

2.多项式。

(1)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在做多项式的排列的题时注意:

(1)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

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排列时,要注意:a.先确认按照哪个字母的指数来排列。

b.确定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还是升幂排列。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4.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二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数学中的情境导入设计,既要挖掘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要注重数学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既能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想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以给汶川捐款的这个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既从侧面教育了学生,又使学生体会到体会到分类思想,顺利的引入新课。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在情境的问题中,为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而且问题的创设不能偏离课本,它为学习新课而服务。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学生一开始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更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环节:目标解析。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有了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有序、有方向的进行学习。科学制定学习目标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要知道“怎样才能学好”,“学到什么程度”,并为课后评价学生“学的怎么样”提供依据。

所以,我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

第三环节:出示核心问题。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数学课堂中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若教师能把数学内容进行加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出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便积极诱发学生的思维。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什么叫同类项?二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会合并同类项。

第四环节: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力;能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了降低难度,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我以有趣问题为导向,使学生产生好奇并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心静、脑动、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并对疑点问题进行标注。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

所以,本节课第一个知识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让学生观察给出的单项式,要求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类,并说出分类依据。关键是这个分类依据,直击概念。这样让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紧接着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想一想,温馨提示,判断同类项,考考你,延伸拓展题来达到对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直接参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同类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六环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

这个环节,主要针对核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持缄默,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既要确保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思考、合作交流讨论,又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便于点拨,也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进行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

然后,趁热打铁,出示课本例题1,能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教师追问,如果每次这样是不是很麻烦,你能试着总结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法则。

然后进行课本例题2,学生扮演,善于利用错误资源来让学生加深理解。以设计意图: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接着用一道“看谁算得快”一题,让思路不同的两位同学板演,从中体会先化简再求值的简便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第七环节: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

第八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懂得适时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是小结的神圣使命,需要艺术创造。设计好的课堂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回味无穷。课堂小结不单可小结本课知识点,也可适时小结学法,也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小结,甚至也可把生生间的互评带到课堂小结中来。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本节课通过1.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2.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3.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惑来达到对本课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第九环节:目标检测。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学生在经过自学、置疑、解疑、教师点拨后作一套本节的检测题。做完后,教师或学生给出答案,并给予简单解析。教师对检测成绩做以简单的统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检测题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检测题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检测题的功能,设计检测题时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在试题设计上,应将知识、素质、能力的考查统一起来,既有知识性、分析性题目,又有应用性、直觉形象性题目。提高创新性题型的比重和难度,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对某些问题,你以为如何”等,增强答案的发散性。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第十环节:作业布置。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几道题.第一题是合并同类项,第二题求代数式的值,既能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三、四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意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三

我所要评的课是王老师上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整节课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始终以“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和“辩一辩”一元一次方程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王老师语言精炼,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师生关系融洽,气氛和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整节课我认为王老师有两个亮点:

一、王老师这节课从“蛟龙号”下潜海底的例子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兴趣。

二、王老师做到了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堂时间与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巩固上,王老师让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方程,让同桌来判别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整节课王老师都是以提问、引导和学生讨论、实践、回答的方式贯穿于本节课,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四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3.4节第2课时内容,是一堂探究活动课。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继而介绍了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知识重点,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运用。

2、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五

学校组织新教师基本功比赛。任教的课题是《整式的化简》第二课时,相对上节的内容有一定的加深。本节的内容,安排在同底数幂乘法、单项式多项式乘法、乘法公式之后,是整式的综合运算及简单的整式计算化简的应用。整式的化简和计算,是运用多种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的加减乘除乘方等混合运算,有较高的综合运算能力要求,是前期学习内容的综合运用,也是后续分式化简计算、解二次方程等必备的基本计算能力,在初中数学的代数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

1、有必要关注问题创设的有效性。朱老师的课堂很少有这样的元素,一般地虽然是计算类型的问题最好应融入情境,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数学的必要性。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为教师后面展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做好铺垫,也为学生的学习能走向成功铺好路,设计好步骤。

2、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朱老师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展开课堂教学,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层次性,但跳跃性太大,尤其是例2的难度是大部分学生很难在当堂时间内将已学的知识熟练运用于化简,然而作为一节平时的随堂课就有必要关注中下学生的水平。而且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能进行一定得概括和总结,帮助学生提炼知识。

作为年轻教师要做好自己的课堂激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充满激情会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更要让学生感受枯燥的数学中其实是乐趣无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激发性,要把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激发出来,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创设的“障碍”。在某些时候可以让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互评、互改、互议。多点活力,多份严谨,相信课堂将会变得更好。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六

周老师今天的课《4.4整式》,这是一节概念课,概念繁多,比如单项式的概念,次数,系数,多项式的次数,项数,次数最高的`项,整式。这样一节课要在一节课内完成目标,难度是相当的大,但周老师稳重持成,层层分解,逐个击破,交难点个个碾碎,分解在无形中。

从教学内容看,引入从学生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列代数式,从无形中体现了单项式,多项式,整式与代数式的包容关系。让知识之间形成脉络,初步形成代数知识导图。

从目标达成来看,每一个环节的展开都围绕着这几个概念,不管是学生的回答还是老师分析学生练习讨论,围绕中心展开课堂,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下学习,学习效果更加理想。

从教材处理上看,由单项式到多项式再到整式,由浅入深,步步逼进。每个练习后都会有小结,让知识点概括提升到一个理论层面。

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上,特别是单项式的处理上分4个基本情况:一个数,一个字母,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细节到位,详略得当。

周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板书有条不紊,清晰工整漂亮。双边活动频繁。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七

昨天上午听了钟老师执教的“整式的加减”一堂课,我感觉教师上的很好。这是一个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全班42个学生分成了七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按“异质均分”原则搭配学生。每个小组内学生的座次很有讲究,好学生大都与学习较差的学生挨着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团结和谐。生生间能通过交流、探讨学习不会的知识,无须教师过多讲解。通过自主互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量大、面广,有读目标、说法则、算、爬黑板、点评算式等不同的活动形式,活动实效性很强。“是不是、对不对、会不会?”这样的假问题不再出现在课堂,而是通过几个小简单题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总结,回答并完成课前检测部分的教学。依据课本和学案,通过自己演算、小组同伴互助、个体演算、爬黑板、教师个别指导,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对化简题“y2+(x2+2xy-3y2)-(2x2-xy-2y2)”、课本例题、补充的三个例题这三部分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时间很少累计大约不超过8分钟,讲练结合,就是例题,教师也先让学生自己做,通过反馈矫正进行点拔强调。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法指导,每个补充的例题后面都有做题方法小结,及时进行了知识规律总结和数学思想的积淀。课堂结构合理,预设目标明确,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练习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新课的学习,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学环节紧凑,讲练结合,及时反馈矫正。课堂容量大,效率高。当堂训练题、随堂检测题设计分层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题正确率在90%以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内化较好。分层设计课后作业,第一、二题所有学生都做,四五六题a类学生必做其他学生选做一个,要求明确。

依据预习提纲、学案导学、作业题等材料,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也很好地对整章节进行了知识总结和升华。虽然是第四小节的新授课,倒还不如说是对整个第六章进行复习的一节课。能把新授课上成复习课,可见教师在备课时狠下了一番功夫。

听课的目的是提炼教师个体的优点,使之成为全校的长处。钟老师的课,最大的优点一是敢于根据课堂教学需求有效地整合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例如本节课,教师就抛开了课本自己精选了例题和练习题、检测题,几个补充例题都是从中考题是选取的,很有代表性和经典性。“课本是个例子”的思想很值得各科尤其是文科教师借鉴。二是学案设计很有特点,其中“经典例题(补充)——解题指导——”环节,重视了理科解题方法的指导,正确处理了“鱼”与“渔”的辨正关系,渗透了本学科思想。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八

1.小组合作。全班25个学生分成了5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按“异质均分”原则搭配学生。每个小组内学生的座次很有讲究,好学生大都与学习较差的学生挨着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团结和谐。生生间能通过交流、探讨学习不会的知识,无须教师过多讲解。通过自主互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课堂的主体性突出。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量大、面广,活动实效性很强。“是不是、对不对、会不会?”这样的假问题不再出现在课堂,而是通过几个小简单题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总结,回答并完成课前检测部分的教学。依据课本和学案,通过自己演算、小组同伴互助、个体演算、爬黑板、教师个别指导,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对化简题、课本例题、补充的三个例题这三部分的学习。

3.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时间很少累计大约不超过8分钟,讲练结合,就是例题,教师也先让学生自己做,通过反馈矫正进行点拔强调。每个补充的例题后面都有做题方法小结,及时进行了知识规律总结和数学思想的积淀。

4.课堂结构合理,预设目标明确,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练习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新课的学习,教学环节紧凑,讲练结合,及时反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5.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容量大,效率高。当堂训练题、随堂检测题设计分层次,分层设计课后作业,第一、二题所有学生都做,四五六题a类学生必做其他学生选做一个,要求明确。依据预习提纲、学案导学、作业题等材料,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也很好地对整章节进行了知识总结和升华。听课的目的是提炼教师个体的优点,使之成为全校的长处。翁老师的课,最大的优点一是敢于根据课堂教学需求有效地整合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例如本节课,教师就抛开了课本自己精选了例题和练习题、检测题,几个补充例题都是从中考题是选取的,很有代表性和经典性。二是学案设计很有特点,其中“经典例题(补充)——解题指导——”环节,重视了理科解题方法的指导,正确处理了“鱼”与“渔”的辨正关系,渗透了本学科思想。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九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辨别、探究、合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展。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学生已经学了有理数的运算、单项式和多项式等内容,具备了学习本节所必须的基本运算技能。在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通过代数式的运算来解决问题、进行推理的活动,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互助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分享成功的喜悦。

重点: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1.创设情境:先用课件展示三类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加以分类,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回答问题、列举生活中的分类。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具体生活经验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2.形成概念:让学生在下列单项式中找出具有共同特征的单项式,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指导学生先观察各式,再分组讨论他们的共同特点。然后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强化概念: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阅读课本p53,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问题2:用s表示圆的面积,c表示圆的周长,r表示圆的半径,用含r的式子表示s和c.

问题3:a和b表示两个有理数,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问题4:全班共有学生x人,其中女生人数占54%,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分别是多少?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合作交流以上问题、思考:

(1)字母可以表示什么?

(2)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3.总结归纳:用字母表示数,字母和数一样可以参与运算,可以用式子把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

4.课本p54例1、p55例2.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有困难的学生组内讨论帮助.

二、反馈练习。

1.课本p56练习第1~4题.

2.能力提升练习.

(2)一种袋装瓜子,其质量x(g)与售价c(元)之间有关数据如下表:

用含字母x的式子表示售价c是.?

第2课时单项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体的边长为a,则正方体的面积是;?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3)若x表示正方体的棱长,则正方体的体积是;?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作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

(1);(2)abc;(3)b2;(4)-5ab2;。

(5)y;(6)-xy2;(7)-5.

3.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的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的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阅读课本p53,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问题2:用s表示圆的面积,c表示圆的周长,r表示圆的半径,用含r的式子表示s和c.

问题3:a和b表示两个有理数,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问题4:全班共有学生x人,其中女生人数占54%,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分别是多少?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合作交流以上问题、思考:

(1)字母可以表示什么?

(2)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3.总结归纳:用字母表示数,字母和数一样可以参与运算,可以用式子把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

4.课本p54例1、p55例2.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有困难的学生组内讨论帮助.

二、反馈练习。

1.课本p56练习第1~4题.

2.能力提升练习.

(2)一种袋装瓜子,其质量x(g)与售价c(元)之间有关数据如下表:

用含字母x的式子表示售价c是.?

第2课时单项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体的边长为a,则正方体的面积是;?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3)若x表示正方体的棱长,则正方体的体积是;?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作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

(1);(2)abc;(3)b2;(4)-5ab2;。

(5)y;(6)-xy2;(7)-5.

3.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的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的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1)x+1;(2);(3)πr2;(4)-a2b.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1)-7xy2的系数是7;。

(2)-x2y3与x3没有系数;。

(3)-ab3c2的次数是0+3+2;。

(4)-a3的系数是-1;。

(5)-32x2y3的次数是7;。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二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境中做出合理的决策。概率正是通过对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研究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来为人们更好的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因而,义务教育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1节安排了《确定与不确定》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数据的能力,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而寻找出其中规律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的。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简单分析和判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身边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纠正学生对某些现象的错误认识,这也为后面进一步深入学习概率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学习概率首先要弄清楚哪些现象是随机的,哪些现象又是确定的,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区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一定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能够对一些常见事件作出正确地判断,但由于受到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某些不常见事件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的难点应当是:正确地区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

二、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因此,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背景,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拟定为这样的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2、会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我把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拟为:

1、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认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经验性的逻辑思维为主,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故本节课采用“活动——参与法”,即按照“问题情境——实践活动——感受新知——归纳总结”的模式展开教学,在多个环节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身心感受和利用经验来发展他们的随机观念,极力推行“做中学”,帮助学生由先动手后思考,逐步向先猜测再动手过渡。

“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教学活动中,关键是教学生学法。因此,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合作分析、处理数据——发现规律——归纳——应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我打算将全班学生按4人为一组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全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教学设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实物教具(甲、乙、丙3个完全相同的盒子、红球、白球、正方体骰子等)。

教学程序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现对教学程序做一一分析。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在讲台上摆上甲盒子,将五个红球五个白球装入盒中(球除颜色外都相同,同时将放球过程完整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盒中的球摇匀。

请几个学生到盒里摸一摸。

(1)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一定是红球吗?说说你的想法。

(2)摸几次试试看,每次都能摸出红球吗?

(3)从盒中任意摸出两个球,一定都是一红一白吗?

摸球游戏继续进行着,摸球的程序照旧,不过这次换了乙盒子,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并不知道。继续回答上述问题(1)(2)(3)。

如果换成装有全是红球的丙盒时,上述问题又该如何回答呢?

此时揭示课题:确定与不确定。

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虽说只有几位学生上讲台摸球,可这并不影响其他同学的热情,他们也在参与“猜”的活动,可以说通过这个游戏,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并对不确定有了感性的认识。

学生通过活动猜测出盒中全是白球,然后打开盒子验证他们的推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对不可能事件有了认识。

让学生对必然事件有了认识,在学生经历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验证等活动过程,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从而引入新课。

感受新知。

在上述活动中,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的有;

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的有;

事先无法确定它会不会发生的有。

由此引入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等概念。

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件是我们确定的?又有哪些事件是我们不确定的?

学生经历了在摸球游戏中结果不尽相同的过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既避免了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又使学生愿学、乐学。

通过小组擂台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内在动机,使他们能以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学以致用。

请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6点朝上。

(2)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动画片。

(3)下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巴西队夺冠。

(4)太阳从西边升起。

(5)明天星期二。

(6)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

(7)青蛙会用鳃呼吸。

(8)纯铁放在水里1周会生锈。

(9)据天气预报明天小雨,那么明天会下雨。

(1)367人中有2人的生日相同。

(2)小明家将获得500万元彩票大奖。

(3)3天内将下雨。

(4)妇幼保健院,下一个出生的婴儿是女孩子。

(5)你最喜爱的篮球队将夺得cba冠军。

(6)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

(7)1+32。

(8)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

(9)如果a,b都是有理数,那么ab=ba。

(1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在某次国际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甲、乙两名中国选手进入最后决赛,那么,该项比赛的。

(1)冠军属于中国吗?

(2)冠军属于外国吗?

(3)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甲吗?

(4)如果最后进入决赛的是两名外国选手,那前面提出的3个问题的答案怎样?

(5)如果最后进入决赛的是一名中国选手和一名外国选手呢?情况又会怎样?

掷骰子游戏:

小组相互协作:先由一名学生掷骰子,再回答问题:

(1)“掷得的数是奇数”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骰子上不全是奇数,还有偶数;

(2)“掷得的数是奇数”是必然发生的,因为骰子上有奇数;

(3)“掷得的数不会超过7”是可能发生的,因为骰子上的数都没超过7。

摸球游戏:

规则:共有15个白球,5个红球.每次只能摸5个球,摸到5个红球为一等奖,摸到4个红球和1个白球为二等奖,依次类推。

(1)学生动手摸奖,体会中奖的可能性。

(2)设计游戏:你能仿照上面的游戏自己设计几个游戏吗?(一个是必然事件,一个是不可能事件,一个是随机事件)。

(3)至少摸多少个球,使“其中一定有白球”成为必然事件?

犯人为什么要吞下“生死签”?

对于概念的学习,要通过多次感知,不断强化,及时地辨别分析,才能真正领悟到概念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其中(5)、(6)两题,要注意比较、区别,(7)、(8)两题与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生物知识有关,教师可适当加以解释,也可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9)题中明天下雨是由当天的天气决定的,天气预报仅仅是对明天天气的预测,(10)题中小区停电是由供电部门决定的。

巩固新知,深化学习内容,通过第(7)、(8)、(9)、(10)4小题让学生仿照再举几例,使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习的大量的公式、法则等一般来说都是必然事件。

通过条件的不断变化,让学生发现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引导学生体会概念中的“特定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释、分析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体现了学科渗透,又锻炼了学生能在复杂的情境中正确判断出各类不同的事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小组相互协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计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摸奖活动,既能加深对三种事件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下面学习可能性大小埋下伏笔。

用故事的形式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解释犯人的行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享收获1.你对确定与不确定有什么认识?

2.你还有什么疑惑或没有弄懂的地方?

3.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说,注重学生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

作业设计1.用适当的语言来表示下列词语所反映的事件发生情况?

东边日出西边雨十拿九稳大海捞针海枯石烂。

2.现有6个球,3个红和3个白,这6个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请设计一个袋中摸球游戏,使得:

(1)任意摸出1个球,一定是红球;

(2)任意摸出2个球,一定都不是红球;

(3)任意摸出2个球,一定是1个红球,一1个白球;

(4)任意摸出3个球,可能是2个红球,1个白球。分层次设计作业。

本题是道开放性试题,有的设计方案可以多种多样,重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同时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确定与不确定。

不可能事件。

确定事件。

必然事件。

随机事件---不确定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

三种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三

(1)能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系数等概念,会指出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

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

负系数的确定以及准确确定一个单项式的次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操作课件,展示章前图案以及字幕,学生观看并思考下列问题:

1.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分析:(1)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列车在冻土地段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2=200(千米),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00×3=300(千米),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00×t=100t(千米).

(2)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时间为2.1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20×2.1t(千米);列车通过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因此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20×2.1t+100t(千米).

(3)在格里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u小时,那么通过非冻土地段要(u-0.5)小时,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u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u-0.5)千米,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u+120(u-0.5)]千米,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为[100u-120(u-0.5)]千米.

思路点拨:上述问题(1)可由学生自己完成,问题(2)、(3)先由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怎样列式.

上述的3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我们分别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通过本章学习,我们还可以将上述问题(2)、(3)进行加减运算,化简.

kb2.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问题.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看看列出的式子有什么特点.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____,体积为_______.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单价的2.5倍圆珠笔的单价是_______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_______千米.

(4)数n的相反数是_______.

教师课堂巡视,关注中下程度的学生,及时引导,学生探究交流.

上面各问题的代数式分别是:6a2,a3,2.5x,vt,-n.

观察上面各式中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

上面各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都是乘法运算,它们都是数字与字母的积,例如:6a2表示6×a2,a3表示1×a3,2.5x表示2.5×x,vt表示1×v×t,-n表示-1×n.

像上面这样,只含有数与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2,a,,都是单项式,而,1+x都不是单项.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例如:6a2的系数是6,a3的系数是1,-n的系数是-1,-的系数是-.

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数字写成前面,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例如,2.5x中字母x的指数是1,2.5x是一次单项式;vt中字母v与t的指数和是2,vt是二次单项式,-ab2c中字母a、b、c的指数和是4,-ab2c是4次单项式.

文档为doc格式。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四

本节继多边形内角和之后,突出了已知正多边形边数求内角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本节中理解镶嵌的数学意义的同时,体会了镶嵌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培养激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生能力还不够强,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识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图形是不能拼在一起的,引起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能作镶嵌的必备条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用多边形无缝隙、不重叠地覆盖平面。

(2)从简单的正多边形入手进行实验,探讨它们独立或两两组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

能力目标:通过由浅入深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探究和解决镶嵌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各种体验。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镶嵌的含义。

(2)正多边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

难点:如何设计由正多边形镶嵌的平面图形。

1、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以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

2、学法引导。

学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讨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引导学生对探究性活动进行反思,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用以有知识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

多媒体课件演示。

根据教材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观察、归纳、联想的数学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为:

〔1〕导入课题:从家中装修选择地砖导入镶嵌课题研究,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探究一: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案的观察,引入镶嵌的定义,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学生通过观察图案,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探究出正多边形中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而其他的正多边形不可能镶嵌成一个平面。

〔3〕探究二:通过用两种正多边形设计房间地板,让学生讨论探究得出各种平面图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是:图形拼合后同一个顶点的若干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4〕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由学生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及平行公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说课综述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学习: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它是在相交线、对顶角、垂线之后编排的,是以小学学过的平行线画法及中学学过的相交线、直线的有关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定义、画法、公理及推论。特点之一:它揭示了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除了相交之外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平行,为今后学习习近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八年级研究的特殊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证明两直线平行提供了重要方法和依据;特点之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使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视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根据本节教材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具备的初步的几何基础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平行线的意义及平行公理,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传递性。

(2)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类比、转化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以及视图能力。

(3)德育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平行公理和推论是集合证明两直线平行的重要和依据,而且这些知识的得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平行公理及推论。但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到几何学习时间不长、内容不多,思维具有单一性,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平行公理的推论要真正弄清楚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把如何理解平行公理的推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在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自我表现欲望高,根据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和双主教学原则,结合本段教材特点,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并以电化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巩固,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学媒体我采用电化媒体,电脑媒体以其形象、颜色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感性认识,使教学目标更完美的实现,另外,电脑媒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它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交互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实践、类比、探索、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结合实际,情景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首先强调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直线相交的情形,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还有不相交的情形然后教师用展示笔直的两条铁轨、立在路边的两根电线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每个图形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启发学生:请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想象吗?由学生举例,教师指导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平行线(板书课题)。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观点。

2、理性归纳,形成概念。

什么叫平行线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抽象、概括,尝试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特点,师生共同完善表述内容,形成概念,对于学生的积极表现,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及时鼓励,使学生增强信心,并给出平行线的符号表示及读法,指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或平行。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及时反馈,巩固概念。

为了及时巩固概念,我用出示了两道判断题:(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线段(2)长方体的两个棱。通过判断可知:长方体的两个棱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显然不是平行线,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我用这两个定义来强调定义中“在同一平面、不相交、两条直线”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样不但及时巩固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视图能力。

4、动手实践,理性归纳。

对于平行线的公理及推论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复习小学平行线的画法的基础上,由学生动手操作:过直线ab外一点p画已知直线ab的平行线,突出“两靠紧,推动”等重要步骤和方法,然后出示练习:按要求作图。用来强化作图技能,用投影展示学生画图,共同评判,然后引导学生在刚才的基本图形上过p再画直线ab的平行线,从而得出此平行线存在的唯一性,进而归纳出平行公理,若过直线ab再画ab的平行线,发现三条直线彼此是平行的,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达到思维碰撞,获得对数学最深切的感受,体会创造之乐,通过推论的得出,实现了“再创造”的过程,富有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5、反馈练习,巩固所学。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题是判断题,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第二题是填空题,平行公理的推论的符号表示,旨在培养学生图形与符号的转换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第三题是读语句、画图形,书本p页,旨在检查学生画图技能的形成情况,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设计习题力求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既注重双基,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体现了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的要求。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强调。分两层:第一层是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概括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本节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第二层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体会和感受方面的总结。

布置作业分两层:

(1)必做:教科书。

这样设计不但及时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去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7、版面设计:

本课的版面我主要是以的形式体现的,内容包括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等知识框架。这样使本节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实现了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准备”的理念,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过程教学,并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整堂课以问题思维为主线,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是几何画板,巧妙地把数学实验引进了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整堂课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通过“观察——猜想——探讨——归纳”,把知识形成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实验、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六

一、教学内容解析:

2.在学生明白事物的分类的基础上引入同类项的概念,使学生熟练的会找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3.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4.让学生在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掌握以后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的类推能力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几个单项式是不是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熟练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同类项的“两同两无关”、合并同类项的“一变两不变”以及总结合并同类项的步骤“一找二变三移四结五合并”,以口诀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定义、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三、学生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2.要学习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要求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的分类。

3.学生在找同类项中问题不大,这部分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消化,而在合并同类项时有的同学对同类项中利用乘法交换律时容易出错,还有在多项式中找同类项时容易将单项式的系数找错,特别是系数是负数的,学生容易遗漏,老师要在课堂上加以讲解。

4.找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合并同类项的口诀,更加简单的记忆。

四、教学策略分析:

1.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引导、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2.本节课主要是找同类项跟合并同类项,而七年级学生对事物的分类已经能熟练的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我先从事物的分类出发引导学生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

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探究、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学案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合并同类项时,针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我设计一些他能接受的实例加以讲解,如:一个苹果加两个苹果是几个苹果?得出的答案中与前面的问题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什么?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以此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4.在给出同类项的概念后还是有一些同学不能快速的找出同类项,此时加一些练习让他们找再让同组的其他同学加以点评,使其加深影响。

5.在课堂上由小组合作学习,时同组的学生一起做练习,再由组长将本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最后由其他小组的成员或组长给全班学生讲解这些问题,最后做到所有同学都会能掌握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教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问题1: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如:垃圾、零钱、水果及各种产品分类.

(2)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问题,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吗?请在下列代数式中找出一些朋友,再把它们分别归类.并说明你的理由。

100a240b5ab2-12。

-9x2y35x2y360b-13ab2。

200a27-0.5y3x2。

通过观看思考,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形成概念。

思考:上面这些式子的分类对吗?观察每一类中的两个式子都是什么?它们放到多项式中叫做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看课本63页文字。(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注意:

(1)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也无关。

(2)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类比数字运算让学生自己得出同类项的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类比学习的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强化概念。

思考:

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1)ab与3ab;(2)2ab与2ab;(3)3xy与-xy;。

(4)2a与2ab(5)-2.1与;(6)53与b3;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知识链接。

问题1:

100t+252t=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x2+2x2=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

3ab2-4ab2=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

-9x2y3+5x2y3=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

问题2:

不在一起的同类项能否将同类项结合在一起?为什么?

例如:试化简多项式3xy-4xy-3+5xy+2xy+5。

(用不同的标志把同类项标出来!)。

=3xy+5xy+(-4xy)+2xy+(-3)+5----加法交换律。

=(3+5)xy+(-4+2)xy+2---------合并同类项。

=8xy-2xy+2。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同类项结合在一起,原多项式的值不变。

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探讨:

法则: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

学生通过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能增强学生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运用。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使学生养成总结所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提问中鼓励同学积极发言,并对讲解或回答问题的同学每次奖励一颗小红星,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引出法则。

例题: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解:1).12x-20x+6x。

原式=12x+(-20x)+6x。

=[12+(-20)+6]x。

=-2x。

方法是:(1)系数:各项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

(2)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七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我将从教材与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课的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以及代数式、整式的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首先合并同类项的运算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而熟练的整式加减运算又是各种式的运算的基础;其次,对法则的探索过程能使学生积累探索式的运算的基本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参与运算,而且在运算中要遵循运算律,这为将来探究整式、分式的运算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综上可知,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对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的课。

本课时内容分四个层级: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同类项概念及其合并问题;第二,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得到合并的法则;第三,运用法则化简多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向学生展示法则的运用价值;最后是练习,提供了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难易层次的练习和习题。

通过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应该是:1.经历探索合并同类项的过程,正确理解同类项概念和合并法则;2.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学生分析。

从数的运算到含有字母的运算,学生的认知有了新的冲突。他们一方面感到好奇从而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抽象思维不足以及过分依赖操作、模仿的学习方式的影响,所以感到困难重重,经常会出现机械死板、不会变通、屡错屡犯等问题。针对这个现实,在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设计足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从具体数的运算向抽象的字母运算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的数学,而不是由枯燥的概念和繁琐的运算堆砌而成的数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1.知识技能:能识别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数学思考:通过法则的探索,进一步体会字母可以象数一样参与运算,运算时应遵循数的运算律;通过合并同类项,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这是教学流程图。

首先,我用教材中的问题导入课题:

比如”这样顺势就导入了课题——整式的加法和减法.

在这里,我运用变式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感到仿佛能做出来,又觉得有点似是而非,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起了争论,这时我指出思考的方向:“字母也是数,因此对字母运算一定要遵循数的运算律,动脑筋中的运算用到了哪条运算律呢?”引导学生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学生再次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1.并不是所有的项都可以合并;2.只有字母部分完全相同的项才可以合并。

至此,同类项的概念已是呼之欲出,这时我给出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名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同类项下定义,注意多叫几个学生说说,各抒己见。通过这些活动,理解同类项这一难点已于无形中得到化解。

在表面的描述,为将来拓展到字母系数的同类项等留下发展的空间。当然探索和概括的过程也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使学生体会到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

有了以上的探索经验,本课的另一个难点: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已经不难突破。我让学生思考教材中的“议一议”

多项式x2y+3x+1-4x-5x2y-5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吗?

x2y+3x+1-4x-5x2y-5。

=x2y-5x2y+3x-4x+1-5(交换律)。

=(x2y-5x2y)+(3x-4x)+(1-5)(结合律)。

=(1-5)x2y+(3-4)x+(-4)(分配律)。

=-4x2y-4x-4)。

讨论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询问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理性精神。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合并后的多项式变简单了,但并不是一定要合并成一项,强调只有同类项才可以合并。

学生运用刚刚领会到的方法解决了多项式中同类项的合并问题,一定很有成就感,盼望老师给出更多的问题,借着这个势头,我又提出新的任务:怎样在合并同类项时做到既快又准确呢?这就需要准确理解合并法则,并采取一些特别的书写方法来进行训练。

于是进入运用新知巩固训练环节,我向学生展示教材例1,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并讨论合并的具体方法。

例1合并同类项。

(1);(2)。

在学生练习和讨论时,教师要“耳听四方,眼观八路”,将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迅速纳入下一进程的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做第(2)题:

还有不少学生概括合并的法则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对此我做出补充说明:一是强调多项式中的项是通过加法连接而成的,所以中的“—”应视为项的系数的符号,二是根据分配律,合并时应把项的系数相加,而不是相加减。通过让学生自曝错误再辨析纠正错误,学生对法则的理解更透彻了,用起法则来也更得心应手了。

接下来我又以例题2为例,教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一画、二换、三并,三个步骤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模仿训练,尽快形成基本技能,并且告诉学生,熟练后还可以省略一些步骤,做到口算。

例2合并同类项。

(1);(2).

=-3x2-5x2+4x2-14x=xy3-2xy3+x3y+5x3y+9。

=(-3-5+4)x2-14=(1-2)xy3+(1+5)x3y+9。

=-4x2-14x-xy3+6x3y+9=。

训练中,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千差万别,因此仍会出现各种错误,比如不能正确识别同类项,混淆运算符号与项的符号,有理数运算错误等等,对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作为新的学习资料,组织学生查错因,想对策,谈体会,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互帮互学,将新知逐步内化。

合并同类项:

除了以上的例题和练习,教材还提出了多项式相等的概念,让学生再次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价值,这就使得整个知识链更加完整了。教学中我这样设计:

先提出问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等吗?

莽撞的学生会脱口答出:不相等。

学生受到启发,恍然大悟,马上想到相等与否要通过运算才能下结论。这种顿悟让学生把以往对数的运算经验迁移到了现在对式的运算中,因而能更好的体会到合并同类项的价值,强化了对式子进行运算的意识和能力。接下来我又通过教材中的练习再次强化和巩固。

练习3.下列两个多项式是否相等?

习题a组3.如果多项式与多项式(其中a,b,c是常数)相等,则a=______,b=______,c=______.

在反思评价环节,我让学生从知识和课堂行为两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以前哪些知识有联系?所学知识有何用处?

通过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风气。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八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授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二)"。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总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并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而言:一、知识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的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二、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使学生逐渐形成事物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二、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先让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进行总结。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同学回忆之前的内容,渐渐进入学习状态。

2、引入:在引入上,让同学们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已动脑思考问题,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授课:法则的得出重在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通过同学的观察和思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适用。并准备一些相应的例题,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边做边总结。

4、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最后的说明和归纳。

5、随堂练习:在习题的配备上,我特别注意针对性,所以习题的配备虽简却精。主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本堂课的内容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6、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旨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主要起到延续课堂的作用,让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十九

各位老师: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充满好奇的学,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在评价中逐步形成数学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在这里就不作一一说明了,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教程。

三、教学流程:

(1)导入环节:

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以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2)形成概念:

在讲解同类项概念时为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小白兔找家和讨论环节。并编了一个同类项的口诀。

(3)强化概念:

为强化概念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设计了真真假假和填空。

(4)合并同类项的讲解:

讲解合并同类项时,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

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又编了另一个口诀。

以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5)数学与生活:

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6)总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感悟:

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8)作业:

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二十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在小学学过垂直的概念及画法,但由于是在小学四年级,学生接受几何知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垂直概念中所蕴含的识别与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探索,而对于画法,学生多数没有掌握这一基本技能,所以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代表任意画两条垂直直线,再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然后共同总结规范画法步骤,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很好培养了学生这一基本技能,本节课还涉及到垂直的一些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这些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如画三角形的高,垂直的识别和性质的应用,垂线段、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因此本节课垂直的教学极其重要。另外在教材处理上比其他版教材更注重情境性,生活性、探索性,本节课教学时可关注这些有利因素,完全可以克服学习接受难,几何语音叙述难,抽像几何图形难的特点,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交流,再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上出一节轻松活泼,有趣的课来,也能够让学生的三维目标均得以实现。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垂直的概念,并学会符号表示和书写格式,从中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定义概念的合理性、简洁性。

2、探索并掌握画垂线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3、探索并了解垂线的一些性质,感悟实践出真知的哲理性。

重点:垂直的概念及画法。

难点:垂直概念的探索与理解。

[设计意图]: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画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关健,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出错均源于这两点学习的不到位,故如此确定重点,而对于概念的理解包含二个方面:性质与识别,学生不易理解,故须加强探索,如此确定难点。

全班同学按成绩好中差与性格互补分成6—8组,每组6人。

[设计意图]: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利于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也是对学习杜朗口的课堂教学精华的一个体现。

1、问题:小学学过两线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

谁能到黑板上摆一摆。

2、学生代表摆教具。

3追问:垂直是不是相交?相交是不是垂直?

4总结:垂直是相交的特例。

5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垂直。

[设计意图]:本节课垂直的知识点起源是相交线,让学生回顾,摆一摆,加深体会垂直是相交的特例,如此设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对小学知识系统的一次提升。

1、认一认:欣赏画面,从中指出垂直线。。

2、举一举:举生活中垂直的实例。

3、折一折:用一张长方形纸挤出两条垂直的成本。

4、想一想:上面我们从感性上再次认识了垂直,那么究意怎样给垂直下个定义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本质,勤于思考的数学思维习惯,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本质的思考。

5、议一议:哪种说法最好?

[设计意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追问,并出示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也为以后垂直的性质与识别的应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这里学生的探索讨论远比教师的直接给出好得多,通过这个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三维目标在此环节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6、说一说:垂直的概念。

7、记一记:默记1分钟。

8、看一看:表示方法与用法。

9、摆一摆:让学生分组用三角板组合摆放并指出垂直的线来。

10、练一练:做2个小题目。

2、选3名学生用不同方法在黑板上画。

3、师问: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线,你会画吗?

4、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并说明画法,教师演示,共同总结方法。

5、画一画。

6、议一议:经过一点有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复习了垂线的多种画法,又让学生再此探索掌握了用三角板画垂直的方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另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知识的基本落实。

1、问题:过路如何走最短的路线?

2、学生边走边说方法。

3、学生画出最短路线,并设计方法验证。

4、总结。

5、结合上述情境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6、演示。

7、生活小常识的应用。

[设计意图]:用过马路引出垂直的性质远比跳远实例更具生活性,一般性,情趣性,也利于学生接受,而借助这个情境又引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再借助的辅助演示,突破这一难点,而用跳运作为应用,又是对这一概念的巩固,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课后练习。

1、让学生谈收获与体会,并质疑。

2、出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让学生体会。

设计说明。

1、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关注实效。

让学生学会垂直的画法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多年来学生学的并不好,甚至到了初三都未学会,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时没有夯实这一基本功,设计时通过让学生先画再展示画法,再借助总结画法,再让学生画,再反馈等活动,确实让学生学会了画法,比小学的技能也有一个质的飞跃。

2、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关注三维。

学生在小学基础上对于垂直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尤其对垂直的性质及识别不理解,也易混淆,这直接导致以后学习会出现以下问题:不知如何证明垂直,不会用性质。因此本节课设置一个探索活动,让学生去议一议哪种说法更好,从而规范格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感悟会更深刻,记忆会更长远,也激发了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操作。

本节课中多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

4、加强的精确使用,关注有效。

仅为教学辅助手段,不可滥用,本节课只在情境引入、探索概念本质、规范画法、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使用,可谓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既省时又激趣,而且没有冲淡数学课注重思考的本质特性。

5、注重恰当创设情境。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融入逐个教学环节中,由于生活性、趣味性、欣赏性强,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因为本节课内容多且偏难,又重要,所以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为2课时。

7、本设计力求体现与融合杜朗口课堂教学的精华。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二十一

数学说课稿初一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我将从教材与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课的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以及代数式、整式的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首先合并同类项的运算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而熟练的整式加减运算又是各种式的运算的基础;其次,对法则的探索过程能使学生积累探索式的运算的基本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字母也可以参与运算,而且在运算中要遵循运算律,这为将来探究整式、分式的运算做好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综上可知,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对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的课。

本课时内容分四个层级: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同类项概念及其合并问题;第二,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得到合并的法则;第三,运用法则化简多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向学生展示法则的运用价值;最后是练习,提供了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难易层次的练习和习题。

通过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应该是:1.经历探索合并同类项的过程,正确理解同类项概念和合并法则;2.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学生分析。

从数的运算到含有字母的运算,学生的认知有了新的冲突。他们一方面感到好奇从而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抽象思维不足以及过分依赖操作、模仿的学习方式的影响,所以感到困难重重,经常会出现机械死板、不会变通、屡错屡犯等问题。针对这个现实,在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设计足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从具体数的运算向抽象的字母运算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的数学,而不是由枯燥的概念和繁琐的运算堆砌而成的数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1.知识技能:能识别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化简多项式。

2.数学思考:通过法则的探索,进一步体会字母可以象数一样参与运算,运算时应遵循数的运算律;通过合并同类项,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4.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这是教学流程图。

首先,我用教材中的问题导入课题:

比如”这样顺势就导入了课题——整式的加法和减法.

在这里,我运用变式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感到仿佛能做出来,又觉得有点似是而非,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起了争论,这时我指出思考的方向:“字母也是数,因此对字母运算一定要遵循数的运算律,动脑筋中的运算用到了哪条运算律呢?”引导学生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学生再次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1.并不是所有的项都可以合并;2.只有字母部分完全相同的项才可以合并。

至此,同类项的概念已是呼之欲出,这时我给出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名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同类项下定义,注意多叫几个学生说说,各抒己见。通过这些活动,理解同类项这一难点已于无形中得到化解。

在表面的描述,为将来拓展到字母系数的同类项等留下发展的空间。当然探索和概括的过程也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使学生体会到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

有了以上的探索经验,本课的另一个难点: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已经不难突破。我让学生思考教材中的“议一议”

多项式x2y+3x+1-4x-5x2y-5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吗?

x2y+3x+1-4x-5x2y-5。

=x2y-5x2y+3x-4x+1-5(交换律)。

=(x2y-5x2y)+(3x-4x)+(1-5)(结合律)。

=(1-5)x2y+(3-4)x+(-4)(分配律)。

=-4x2y-4x-4)。

讨论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询问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理性精神。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合并后的多项式变简单了,但并不是一定要合并成一项,强调只有同类项才可以合并。

学生运用刚刚领会到的方法解决了多项式中同类项的合并问题,一定很有成就感,盼望老师给出更多的问题,借着这个势头,我又提出新的任务:怎样在合并同类项时做到既快又准确呢?这就需要准确理解合并法则,并采取一些特别的书写方法来进行训练。

于是进入运用新知巩固训练环节,我向学生展示教材例1,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并讨论合并的具体方法。

例1合并同类项。

(1);(2)。

在学生练习和讨论时,教师要“耳听四方,眼观八路”,将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迅速纳入下一进程的教学活动中去。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做第(2)题:

还有不少学生概括合并的法则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对此我做出补充说明:一是强调多项式中的项是通过加法连接而成的所以中的“—”应视为项的系数的符号二是根据分配律合并时应把项的系数相加而不是相加减。通过让学生自曝错误再辨析纠正错误学生对法则的理解更透彻了用起法则来也更得心应手了。

接下来我又以例题2为例,教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一画、二换、三并,三个步骤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模仿训练,尽快形成基本技能,并且告诉学生,熟练后还可以省略一些步骤,做到口算。

例2合并同类项。

(1);(2).

=-3x2-5x2+4x2-14x=xy3-2xy3+x3y+5x3y+9。

=(-3-5+4)x2-14=(1-2)xy3+(1+5)x3y+9。

=-4x2-14x-xy3+6x3y+9=。

训练中,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千差万别,因此仍会出现各种错误,比如不能正确识别同类项,混淆运算符号与项的符号,有理数运算错误等等,对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作为新的学习资料,组织学生查错因,想对策,谈体会,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互帮互学,将新知逐步内化。

合并同类项:

除了以上的例题和练习,教材还提出了多项式相等的概念,让学生再次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价值,这就使得整个知识链更加完整了。教学中我这样设计:

先提出问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等吗?

莽撞的学生会脱口答出:不相等。

学生受到启发,恍然大悟,马上想到相等与否要通过运算才能下结论。这种顿悟让学生把以往对数的运算经验迁移到了现在对式的运算中,因而能更好的体会到合并同类项的价值,强化了对式子进行运算的意识和能力。接下来我又通过教材中的练习再次强化和巩固。

练习3.下列两个多项式是否相等?

习题a组3.如果多项式与多项式(其中a,b,c是常数)相等,则a=______,b=______,c=______.

在反思评价环节,我让学生从知识和课堂行为两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以前哪些知识有联系?所学知识有何用处?

通过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风气。

七年级数学整式说课稿大全(22篇)篇二十二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

相关范文推荐

    生命安全演讲稿参考(优秀21篇)

    通过安全演讲稿的传播,我们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这些安全演讲范文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安全问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各位老师、各位同

    文员上半年述职报告(优质19篇)

    述职报告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为将来的工作制定更好的计划。在整理了多份高质量的述职报告范文后,我挑选了最具参考价值的几篇供大家

    维修施工合同参考(精选14篇)

    施工合同是建筑工程的基础,是保障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的重要保证。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份合适的施工合同范本,可以看看下面整理的一些优秀样例。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

    新员工入职岗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9篇)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分享给他人,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培训内容和效果。此处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写作精华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转变角色适应新环

    学生竞选大队演讲稿(热门19篇)

    在写学生演讲稿时,可以借鉴一些优秀演讲者的风格和技巧,但同时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演讲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放不下的爱(优秀18篇)

    优秀作文能够体现学生的独特思维和个人观点,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下面是一些成功的作家为我们提供的优秀作文范本,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亲情永不消退亲情永不言弃。暖风吹

    以智慧为话题小学(通用20篇)

    优秀作文是对传统文化和创新思维的结合,它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

    爱国演讲稿开场白和结束语(汇总16篇)

    欢迎大家来到这次特别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探索新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开场白范文中带给人的震撼和启示。演讲稿。开场白结束语勤奋坚强,开场白是否成功,在很大

    培训总结会议主持词大全(20篇)

    在主持词中,我们可以适当介绍与会人员的身份和背景,以便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我准备了一些主持人的小窍门,希望能够对大家的主持工作有所帮助。老师1:亲爱的小朋

    安全巡查表态发言(汇总18篇)

    发言稿的结构应该清晰合理,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精彩的发言稿,或许可以激发你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