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JQ文豪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素质。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分享给大家,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一

(2)明确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制度保证和重要举措,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能完整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措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

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什么现象。

设置情境:情景一:五个人分一块蛋糕,但是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五人为如何分配争执不下。

1、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提出什么建议以确保分配公平?(平均)。

2、如果五人在做蛋糕的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各不相同,这时你觉得蛋糕又该如何分?(有差距)。

3、此时,老大说:做蛋糕的钱是我出的,工具是我提供的,我应该分得蛋糕的绝大部分,你们四人只能分得极小一块,你觉得公平吗?(差距不能过大)。

提出问题:你对公平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

活动一:看图说话。

全面深化哪几方面的改革?哪些体现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活动二:教师让学生看材料思考: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今年3月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73,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达到0.319。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堪称世界最高。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我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问题;1、上述材料中收入分配公不公平?为什么?

(拓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情景二:五人把分好的蛋糕吃完了之后,感觉没有吃饱,还想吃。因此,要吃得多,吃得饱,从根本上该怎么办?(提出效率)。

分两大组辩论,阐明你方观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回答:怎么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啊?

小结:围绕板书进行小结。

板书。

板书: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二

标知识目标:1、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理解如何坚持效率和公平原则。

3、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收入分配如何实现公平。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教学。

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

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学生讨论(略)。

教师过渡:大家不难看出,这家公司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不公,收入差距过大。

那么大家是如何理解公平这一概念的?

你认为公平能实现吗?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吗?

【新课教学】。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注意:反对平均主义收入差距合理。

反对两极分化。

年度。

1978。

1994。

系数。

0.37。

0.46。

0.48。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教师设问:那么国家在制度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呢?大家阅读教材p61—62。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略)。

3、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措施(how?)。

(1)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投影材料]从到,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为62.1%,为57.1%,下降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上升。

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使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的贡献率从43.6%下降到38.9%。这种变化趋势,也影响了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的合理结构。

合作探究:(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什么经济现象?

(2)这种趋势对社会公平的实现会产生哪些负面影。

响?

shapemergeformat。

合作探究;在这家公司里,收入差距过于悬殊主要体现哪些人。

之间?这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积极意义:有利于理顺……三者分配关系,

维护劳动者利益,

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采取措施:提高两个比重……。

提高低收入……。

建立两种机制……。

[投影材料]“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十七大报告》。

[投影材料]近年来,国家将民生问题逐渐放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一系列减轻税负的惠民之举不断出台。如从年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到的3月1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至元,因此工薪阶层中的70%的人将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合作探究:国家出台一系列减轻税负的惠民之举的出发点何在?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调节…取缔…;。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

[播放视频]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shapemergeformat。

合作探究:如果你作为公司的新领导上任,你会如何改革公司原先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学生讨论(略)。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效率提高意味着什么?

2、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矛盾性。

3、当前我国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投影材料]冯村是淮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过去分配吃“大锅饭”,人们普遍劳动热情不高。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不少人搞起多种经营,富了起来。但是农户间收入差距也扩大了。村党支部开展“党员致富链”活动,一边联系贫困户,一边有技术、会经营的富裕户,在其间发挥着纽带、传帮作用,使许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冯村党支部是如何带领村民,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

学生讨论(略)。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课堂小结】。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

2、意义(why?)。

3、政策措施(how?)。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2、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what?why?)。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三

1.如何理解公平?(为什么要维护公平?如何理解公平是相对的?)(1)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力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2)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3)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合情合理;(4)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5)公平总是相对的,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2.受到不公平对待会导致什么后果?(危害)(1)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导致报复行为;(2)人与人之间信任感降低;(3)合作难以为继;(4)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5)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6)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3.怎样维护社会公平?(1)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2)增强权利意识,善于用合法的手段,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3)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4)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4.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5.公平合作有什么意义?(好处?作用?)(1)人们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2)个人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3)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4)有利于社会高效、和谐的运转。

6.为了更好的合作,我们应该做些什么?(1)承担自己应该做的;(2)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8.我国为了维护社会公平采取了哪些措施?取消农业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免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农村贫困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建立健全“新农合”“新农保”、提高我国个人税起征点、提高我国最低工资标准。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四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二框的内容。它在本课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是第三单元“为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模块中起着培养学生树立公平正义意识的作用,突出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地位。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当前我国生活中大家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本框知识学习会感兴趣。本框知识理论性强,要全面理解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对此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困惑。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感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知道效率与公平的内涵;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领会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疑、典型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提高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政策措施,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和拥有公平精神。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

活动教学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情景导入:上课之前我想和大家做个值得思考而富有悬念的`小实验,首先招募两名参与人员,现在是大家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请听题:“假设我这有100元人民币,我想把它给你们两位,但我有两条规则:首先由a同学决定这100元如何分配,然后b同学来决定是否接受这种分配方案。如果接受,你就按照a提出的方案分这100元;如果你不接受,那么你们两位都将一无所获。”好现在开始分钱。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在分钱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你认为你这样分结果另一同学会接受否?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实验,名叫“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结果表明分钱者大多给接受者分配不超过70%,而往往有20%的可能被遭到拒绝,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过反复实验几乎是各取一半,尽管是个心理实验,大家认为他能折射一个什么社会问题?收入分配公平。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五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平均分配不是公平,因为有的人干的多,有的人干的少,如果平均分配,干的多的同学就会觉得不公平,也不想多干了,会影响劳动积极性。

生: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相对的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师:需要提醒的是,公平的含义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我们今天探究的是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问题。收入分配要讲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合理的收入差别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多媒体显示]。

1.公平的含义宽泛。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

(1)原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2)意义: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师:这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有什么意义。收入分配的公平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在收入分配上的现状如何呢?请大家阅读以下材料:

[多媒体显示材料](同时请一位同学朗读材料)。

材料一:我国居民收入情况统计数据: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1;

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在10:7左右;

金融、电力、交通运输业等高收入行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较农林牧渔业、建筑和采掘等低收入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收入高4.6倍。

材料二:我国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从的47.2%,下降到的45.0%。同时,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从的.53.1%,下降到20的40.5%。这种比重过低的情况,不仅压低了居民生活水平,而且不利于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

生:材料一反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东西部居民收入和不同行业居民收入的差距都很大,材料二反映我国的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比重都过低,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师:请大家讨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生讨论探究。

生1: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生2:调节过高收入,对高收入收税。

生3: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生4:政府干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生5:反垄断,防止过高收入。提高个税起征点。

[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中央政治局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师:通过观看短片,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刚才提出的很多建议,和我们政府的政策措施不谋而合呀。

[多媒体显示]。

3.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保证“两个合理比重”。

(3)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师:刚才我们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分配制度要讲公平。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基尼系数。

[多媒体显示]。

生:不是好的分配制度,因为大锅饭式的分配,虽然不会造成贫富悬殊,但却阻碍劳动积极性,造成效率低下,影响生产力的提高。

师:由此可见,一种好的分配制度,不仅要讲公平,也要讲效率。关于效率,我现在请大家来做一个填空题。

[多媒体显示]。

生齐答: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生: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多媒体显示]。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活动四:

生讨论探究。

生1:我更赞同第一种观点,就是不讲效率的公平是可怕的。因为如果只讲公平,就是不讲效率的公平会使劳动者没有劳动积极性,那样社会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所有说不讲效率的公平是可怕的。

动者积极性,而且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甚至发生社会的混乱。

生3:我们认为上面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其实有一致之处。首先,如果是不讲效率的公平,那就会造成绝对平均主义,将导致社会的普遍贫穷;其次,如果不讲公平的效率无法真正实现效率,因为公平是效率的保证,不讲公平就会阻碍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会阻碍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认为社会分配既应该注重公平,也应该提高效率,要两者兼顾,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进步。

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无论片面追求公平还是片面追求效率都是不科学的。改革前我国的分配太过注重公平而忽略了效率,所以改革初期我们要效率优先,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而现在,我国的分配又显现出明显的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线,因此,我们今天的收入分配上要更加注重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离不开公平,公平也离不开效率,但两者又分别强调不用的方面。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多媒体显示]。

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这不能仅仅纸上谈兵,也不是空头理论,需要我们去实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那么,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怎样才能使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呢?现在请大家先阅读以下材料。

[多媒体显示南山村的组图]。

师:这组图展现的是一个全新的现代化新农村――南山村的美景时,我想告诉大家,25年前的南山村与当时中国的许多农村一样是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25年前南山人靠5000迈出创业第一步,到如今,南山是一个村,又是一个大型现代化企业――南山集团是山东省惟一入围全国大型企业500强的村级企业。村民人均年收入15000元,家家住进了统一建设的别墅小楼。南山村人是如何用25年的时间创造出如此让国人惊叹、让世界瞩目的奇迹的呢?请看下面的材料。

[多媒体显示]。

南山人从创业伊始就非常重视理顺分配关系,激发员工潜能。他们有一套。

特殊的“加成”分配机制:员工领取工资、年薪后,由集团再追加同等金额的报。

师:南山人靠着这套加成手册的分配方案很快实现了富裕,南山人追求不仅仅是一个村、几百户的富裕,他们的眼光还很长远,胸襟很广阔。请看接下来的材料。

[多媒体显示]。

生1:南山人的“加成”分配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很好的激发了员工潜能,提高了效率。

生2:南山人富裕之后吸纳邻居的穷村,帮助他们迅速过上富足的生活,是先富帮后富,促进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师:由此可见,为了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政策措施。

[总结的同时逐步多媒体显示]。

3.当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1)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坚持三个原则: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课堂小结:

师:这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我们首先学习了社会公平的主要体现,接着介绍了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在此基础上又学习了效率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政策措施。

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

如何实现和体现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

理好效率与一致性。

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矛盾性:强调不同的方面。

政策措施师:下课前我们给大家留一个课后作业:请大家分组,自选企事业单位,调查该单位个人收入的分配状况,并对其进行评析。如果认为该企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合理,请说明理由;如果认为其不合理,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六

9月,通过县政府组织力量对全县城镇居民(非农户口)住房需求状况进行了保障性住房为期两个多月的实地调查,根据县政府办公室柞政办发[]88号文件明确的收入线标准规定:中等收入家庭:15000元/人年;中等偏下收入家庭:1元∕人年;低收入家庭:7500元∕人年;低保家庭:5000元∕人年。住房困难家庭标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

我县城镇居民中符合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条件情况如下:(1)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数2088户;(2)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户数663户;(3)中等收入住房困难户数177户;(4)新就业人员352户;(5)外来务工人员491户;共计3771户。按照省级政府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下发的《省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第三十一条规定: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为当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为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者;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为当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衔接;限价商品住房保障对象为当地城镇中等收入以下住房困难家庭。我县各类保障性住房的需求量为:廉租房1881户,经适房671户,公租房842户,限价商品房377户。

我县保障性住房建设已接近尾声,全县将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067套(廉租房1772套,公租房1546套,限价商品房749套),分布全县8个乡镇,其中两处廉租房已分别通过抓阄和电脑摇号分配方式分配入住785户。

无论从全国、全省,还是全县情况来看,廉租房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本文试图以廉租房为主体研讨分配上的一些问题。

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廉租房分配方式上的意见倒不是很大,影响分配的焦点集中在享受廉租房资格的认定上。有人反映,有的人开的豪车住的廉租房,有人把自己所有的房屋出租而跑来住廉租房,还有人是公务员或国家家公职人员住廉租房,针对此情况,采取以下对策:

(一)保证资格审查环节的公正性。

1、资格审查批准的程序:7月以前,廉租房申请户直接到主管部门领取申请表,各级政府组、村或社区、镇政府审查签注意见报审批机关审批。在实际执行中,村或社区意见很大,说是一些人说我给上边都说好了,你们给签个意见盖下章,其余事情就不用管了,这些人有些蔑视他们。针对这一问题,住建局于208月31日召开了廉租房管理联席会议,邀请村或社区、两镇政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参加。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由住建局统一印制申请审批表,交由两个社区和两个镇政府负责发放,城镇居民申请廉租房先向所在社区申请领表,未设社区的直接在镇政府领表,各级签注意见后,分别由社区、镇政府审查公示后,由镇政府统一以文件形式报住建局,住建局由承办股室派员逐户核查拍照提出意见报住建局会议研究批准并公示享受廉租房资格人员名单。如此,彻底纠正了住建局审查前由申请人个人跑路签注意见的个人行为,同时,也方便了群众。

2、廉租房审查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诸如民政部门负责的家庭收入状况的核定,享受低保的情况证明,残联为残疾人提供的残疾证明,公安部门城镇户籍的认定,村组对住房情况的调查,劳动就业部门出具的下岗证,以及镇政府对申请人职业的认定,等等,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廉租房享受资格的确定和公正性,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矛头都指向批准机关。

(二)使分配方案制定过程透明性。

廉租房分配时间取决于廉租房交工的时间。廉租房即将交工前,负责分配的部门根据竣工套数、轮候户数,确定分配方案。大批量的不再沿用抓阄方式,根据申请人家庭人口数量类别、残疾类别确定实施电脑摇号方案,经讨论充分征求意见后发布执行,在分配前宣传群众,让群众理解本次分配方案的相关程序和规定,确保分配方案制定过程的公开透明性。

(三)保证分配方式上的公正性。

分配廉租房要召开分配大会,邀请群众监督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社区代表参加,邀请公证处全程公证,监察局全程监察。电脑摇号,大屏幕显示数据。分配结果现场签字确认,发给住户入住通知单,以达到分配过程公开透明,分配结果公平公正。

四、建立健全分配和运营监管的长效机制,保障分配公正合理。

(一)规范准入审核。县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住房状况,要合理确定保障对象住房困难、家庭收入(财产)的具体标准,定期调整,并向社会公布。完善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制度。健全住房城乡建设、民政、公安、税务、金融等部门及街道、社区协作配合的家庭住房和经济状况审核机制。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应当如实申报家庭住房、收入和财产状况,声明同意审核机关调查核实其家庭住房和资产等情况。审核机关调查核实申请人住房、金融资产、车辆等财产的.,有关机构应当依法提供便利。严禁以任何形式向不符合住房困难标准的家庭供应保障性住房。切实防范并严厉查处骗租骗购保障性住房、变相福利分房和以权谋取利益行为。对以虚假资料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的,一经查实应立即纠正,并取消其在5年内再次申请购买或租赁保障性住房的资格。建立住房保障诚信档案,完善失信惩戒制度。

(二)严格租售管理。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家庭,县政府在合理的轮候期内安排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应当按月或季度及时发放,确保当年12月25日前全部发放到位。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合同,应当载明租金、租期以及使用要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期限一般为1至3年。租赁合同期满后承租人仍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续租。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购买不满5年的,不得上市交易。经济适用住房配售时,要明确界定政府与购买人的资产份额,并按照政府回购、适当兼顾保障对象合法权益的原则,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出售所得价款的分配比例。限价商品住房的上市交易收益调节办法,由县政府适时制定。

(三)加强使用管理。县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保障性住房和保障对象档案,动态监测住房保障对象家庭人口、住房和经济状况变化情况。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落实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定期检查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对违反规定将保障性住房出售、转借、出租(转租)、闲置、改变用途且拒不整改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收回。保障性住房的使用人要按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使用住房,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影响房屋质量安全和使用功能。保障性住房小区可以实行住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也可以聘请专业机构提供物业服务。

(四)健全退出机制。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经济状况改善,或通过购置、继承、受赠等方式取得其他住房,不再符合相应的住房保障条件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腾退;逾期不腾退的,应当按市场价格交纳租金。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通过购置、继承、受赠等方式取得其他住房,不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应当退出经济适用住房,或者通过补交土地收益等价款取得完全产权。对拒不服从退出管理的,可以依照规定或合同约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保障性住房的运营管理是个新生事物,怎样更加推进分配的公正性,要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分配和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分配上的公正和合理。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七

陈教师的这节公开课是探索对话式课堂教学方法的实验课。课堂中,教师力求创设情景,科学设问,尊重学生,优化课件,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话。

导入的视频很能打动人心,几乎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景中。为接下来开展对话课堂教学奠定基础。问题的设计能关照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教师提问亲切,生师互动热络,教师想扩大对话课堂教学效果的意图十分明显。讲解重难点问题时,能配合学生思考进度,逐步把思考的成果板书在黑板上,而不是采用标签式的板书。这种随着思维进展逐步板书,独具教师个性,显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后用了一个图表式的文本作课堂小结,这种知识系统化的文本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认识前提。学生进行生本对话的效率更高了,使学生在下课之后,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记忆犹在。本节课体现面向全体的学生,注意创设情景,开展对话式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说明讲课老师具备较强的现代教育观。

本课知识点多,涉及面广,重难突出。授课老师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问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法、小组探究等方法,突破重点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导入新课采用的教学视频很能调动学生情绪,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很有帮助,只是,视频中表现低收入群众的情景较多,没有强烈的对比。如果有相应的对比性情景相衬,比如高档会所的里面豪华与不远处某个情景对比,等等。这样的对比来那么两三个回合,反差越强烈,对学生思考问题越有帮助。

我国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现状这一环节教学中,学生情感很投入,虽然有可能挤掉“公平与效率”的时间,但慢节奏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情感共鸣,为理解公平分配的意义埋下伏笔。

教学重点突出。在讲如何实现公平分配时,教师运用了小组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课堂气氛热烈,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生师对话活跃,充分。教学难点突破在讲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时,主要采用提问法和探究法,配合多媒体课件,主题明确,逻辑性强。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不乏俏皮话,这些细节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积极性无疑起到了积级作用。

课堂小结不是简单地进行文本展示,还配合教师讲解。四个部分的知识环环相扣,过度自然,充分展示了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

除了导入视频可以稍加改进之外,本人觉得,在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这个环节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很高,但对话的'深度与“我国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现状”这个环节相比稍显逊色。当然,教学注定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解决话的深度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八

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工资制度研究。

2012年“两会”临近结束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表示在任职的最后一年还将要做几件困难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据报道,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已经完成了《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初稿,该方案包括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以缩小收入差距等诸多内容。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市场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制度设计还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且实施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分配领域出现了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社会财富非正常集中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甚至悬殊等现象。国际上衡量贫富差距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基尼系数法和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的判别标准一般为: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0。4――0。6之间为严重警戒状态,达到0。6则进入危险状态。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显示,我国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1]。但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户调查尚未一体化,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基尼系数是根据城乡居民住户调查收支分组资料估算而来,如果将城乡一并考虑计算,基尼系数的估算值可能介于0。45至0。50之间,这已大大超过了国际上通行的严重警戒线0。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使用五等分法对我国居民收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中20%的最富裕人口收入或消费的份额达到50%,而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却仅为4。7%[2]。据报道,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目前的23倍[3]。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首先,它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收入差距过大造成贫富差距扩大,一部分暴富者挥霍无度,而一些低收入者和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却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部分人有着明显的受挫感、不公平感和相对被剥夺感,这些不良情绪很容易逐步演化为对社会与政府的不满。全国总工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4]。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引发仇富心理、影响社会安定等问题的根源,严重妨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二,它导致我国的消费结构失衡,影响经济的发展。富裕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小于贫困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一方面,社会财富的非正常集中导致部分乡村及城镇贫困居民生活艰难,有消费需求,却缺乏消费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者基本消费早已得到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空间不大,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水平已经越过了生存型,并逐步由享受型向奢侈型转变,而奢侈型的高档消费品往往由于受到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与品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大多来自于国外,因而奢侈型消费增长不仅没有很好地拉动国内生产,反而可能引起国内收入外流。在两方面综合影响下,我国全社会消费升级缓慢,消费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企业开工不足。2008年,美国的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为92%,印度为88%,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72。8%[5],特别是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出口下滑,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举足轻重,可是目前这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却使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小,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造成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6],而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分配过程中对劳动这一主体要素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从社会的角度看,一方面是过分压低了劳动力的价值,把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压到了仅够维持劳动者本人基本生存开支的水平,对劳动者应负担的家庭责任(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没有给予合理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劳动报酬制度没有给予必要的规范。从企业的角度看,广大体力劳动者的作用被忽视,未能很好保障他们在改革中的权益,普通职工在工资报酬政策制定上没有话语权,维权渠道不畅通,同时也未考虑劳动者对剩余劳动的分配权。在企业中,这种剩余权是由在生产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利益关联人来解释和占有。如,产权的所有者和企业的高级管理者由于拥有充分有效的信息,就能够占有剩余,而工人的工资是在事前的合约中确定了的,因而无权参与剩余劳动的分配。董全瑞指出,从已有的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看,按劳分配可能是一种接近按贡献大小进行的功能性收入分配。但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按劳分配所需要的条件很苛刻,尤其是不能有效解决“搭便车”问题,这就使得按劳分配很容易在实践中演化为平均主义。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分配可接受的方式,但按要素分配是一种事先分配而不是按贡献分配。这种分配理论和方式与生产要素的价格制定密切相关,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其稀缺性决定的,而不是由它们在生产中的作用决定的。现代经济理论中还没有令人满意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也缺少联系个人收入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理论桥梁[7]。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微观层面(企业)和宏观制度保障(社会)两个方面探讨对广大人民群众收入影响最大、对分配不公影响最大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与设计。科学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收入分配进行了探索。董全瑞分析了世界范围内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指出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伴随着重大制度变迁而逐步扩大的,市场制度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起决定性作用[7]。常兴华等人对促进形成合理居民收入分配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分配机制进行了积极的调整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城乡居民二元收入分配机制愈加强化,微观分配机制存在系统性“缺陷”,再分配机制调节作用有限,甚至存在“逆向调节”现象[8]。王建农、张启良利用全国及江西的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资料分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特征与趋势,指出我国是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9]。王力认为造成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行业生产率的不同和行业发展速度的差别[10]。杨丽敏、王卫星等多位学者认为当前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不同行业与单位之间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是收入制度不健全、城乡二元结构、行业垄断、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11,6]。卓勇良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国民经济分配中劳动所得占比大幅下降”,“劳动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长,资本所得占gdp比重大幅上升”的结论[12]。沈卫平认为,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形成“强资本、弱劳动”的分配格局,这是当前最大的分配不公问题[13]。刘海藩指出在收入分配方面出现的误区主要是“对广大体力劳动者的作用有所忽视,过分压低了劳动力的价值,未考虑劳动者必须拥有的对剩余劳动的分配权”[14]。王一鸣等人对深圳职工工资收入和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指出目前主要问题是工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一线和低端岗位职工工资过低,不同行业和所有制普通职工之间、普通职工与企业高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15]。

学者们也从各种角度和层面对改善我国分配机制的政策与措施进行了研究。李明桂提出为解决分配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扩大劳动权能,在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方面保证不同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的平衡与和谐。这既需要增强国有资本与劳动的结合能力,也需要努力构建劳动权益主导下的利润共享机制[16]。祝志勇指出让公众有机会、有能力平等参与到经济活动过程中,并且分享到经济发展成果,缓解贫困,增强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可持续性,这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17]。李太淼在研究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制度的路径时提出,在企业生产经营层面实行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并规范企业内部分配,同时要在全社会范围搞好分配调节和宏观调控[18]。向荣指出应该重建按劳分配实现机制,允许劳动者游行、示威、罢工,通过工会保护好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权利[19]。荀关玉、白妍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计算得出,与其他要素相比,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贡献居于首位,进而得到“劳动是经济发展第一要素”的结论[20]。沈卫平认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着力点在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应当是解决机会不平等的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充分发挥再分配在体制转型阶段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作用,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对公权的监督机制[21]。王卫星等人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强化调控政策和手段等多方面研究了缩小收入差距的相关措施[6]。

学者们的研究深刻分析了目前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和社会根源,并提出了改革路径与完善措施。但是,这些研究多为理论层面的探索和政策性建议。笔者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对城镇居民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收入的制度进行探索。要想缩小分配差距,设计相对公平的工资分配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不仅需要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有强有力的保障,也需要在微观层面的企业有科学的设计,二者缺一不可。

三、工资收入分配的微观制度设计。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劳动是其他三个生产要素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虽然财富的创造、经济的发展是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人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些不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就无法发挥作用。既然劳动对于国民经济具有其他要素无法比拟的作用,对其补偿的制度设计就变得极为重要了。

实现收入公平,首先应该在企业内部实行“等量劳动,等量报酬”的按劳分配原则。诚然,我们很难在劳动量与报酬之间寻求一个绝对等式来解决上述问题,现实可行的做法是在分析劳动要素的基础上,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进行比较,从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此寻求科学、公平的工资分配之路。

(一)劳动要素分解。

在企业内部,职工工资收入的合理与公平程度往往是通过职工之间的相互比较来进行衡量的,即一方面人们把自己付出的劳动与周围人相比较,同时也把自己获得的报酬同周围人比较,通过这种社会比较过程来衡量按劳分配实现的合理程度以及分配的公平程度。在这种比较过程中,人们注意的是“相对值”的合理程度,即若职工甲比乙的有效劳动量多,则甲就理应比乙所得的报酬多,并且甲的报酬超过乙的部分应与甲的劳动量超过乙的部分相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职工所付出的劳动是否有效即他们的劳动成果是否被市场所认可及认可程度,取决于他们所在企业的企业家决策。这里隐含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企业家们的市场决策是正确的。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劳动者付出的同质或不同质的劳动怎样通过比较而进行计量呢?这需要从劳动的定义来阐述这个问题。劳动是人们使用劳动工具改造自然物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尽管具体劳动内容和形式不同,但是都毫无例外地蕴含着某些同质要素(包括有形的实体要素与无形要素),通过这样化整为零地进行比较,然后再集零为整系统综合,就可对分配的尺度――“劳”进行比较计量。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分解比较计量法”。

由于人们的劳动对企业的贡献是一个历史的、连续的过程,因此人们通过逐年的劳动形成对企业的累积贡献。这种历史性的、连续的劳动的综合,我们称之为累积劳动,与此相对应的便是现期劳动与现期贡献。

基于上述对劳动内涵的分析,本文对劳动蕴含的要素做出分解(参见表1)。表1中,累积劳动与现期劳动反映的是劳动的动态性质,有形要素是从劳动过程来考察的,无形要素则考察劳动所产生的最终效果,显然各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要素工资制度设计。

基于以上劳动要素分解,我们遵循“投入什么要素,领取什么报酬”的原则设计出“要素工资制”,它既解决了职工劳动量的比较计量,也解决了按劳分配的合理度量。要素工资制包括:(1)绩效工资,反映人们经劳动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数量、质量),是从效果上来度量人们所付出的劳动量,构成工资的基本部分。(2)年功工资,反映人们的累积劳动(累积贡献)。(3)技能工资,反映人们的劳动能力(脑力、体力)和技术水平高低。(4)岗位工资,反映工作对象的性质及其复杂程度。(5)津贴工资,反映工作环境的优劣及其艰苦程度。(6)奖金,反映人们的劳动质量及劳动行为被企业所需要的紧迫程度。

表1中,每个劳动者所取得的收入总额等于六项要素工资之和;每一项要素工资则等于投入要素量与一系数之积,该系数的经济含义是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率。通过对劳动要素的科学分解,并与工资项目相对应,投入什么要素,便获取什么报酬,且使用相同的报酬率,这样就在企业内部职工中实现了实质上的公平。

(三)实行要素工资制度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上述分析为企业设计公平合理的工资制度奠定了科学基础。然而,目前企业的工资制度要做到相对公平,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更需要管理层和监管层解决好当前企业分配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要真正落实“按劳取酬”、“同工同酬”的政策。不少用人单位存在着按体制内外不同区别对待劳动者的现象,相比较而言,体制内劳动者工资水平高、福利待遇好,且能享受到各种劳动保障,以农民工为主的体制外劳动者不仅工资水平明显偏低,而且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和劳动保障也十分有限。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打破职工不同身份不同工资体系的怪圈,这是实现工资收入公平的重要方面。其次,要提高企业一线职工的工资水平。目前,我国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工人的工资只保持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上下,这严重影响了一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要素工资制度是工资收入分配的微观制度设计,虽然可以解决一定范围(如某一个企业、某一个项目)内部职工劳动的分解和工资分配的公平问题,但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却难以实现收入差距的缩小。要解决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人们之间公平的收入分配问题则要依靠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来保障。就目前情况看,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宏观制度体系尚不现实,笔者认为,当前情况下,应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分配制度秉持的观念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关注效率,国民收入再分配注重公平”,这是导致目前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的思想根源。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打破分配制度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弊端,不少企业将提高效率作为工资制度改革的重要标准,许多地方政府也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政策导向,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在改革过程中重资本、轻劳动,忽视了公平正义,在消除平均主义的同时,也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的局面。笔者认为,应该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不仅需要关注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公平与效率不是互相排斥、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注重效率,才能为实现公平奠定良好的基础;分配公平,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脱离了公平的效率终究不会持久。

(二)合理确定各种要素贡献度。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关键原则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因此必须解决科学度量的问题,即确定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各个要素的贡献度。首先,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使各个要素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随着灵敏的供求关系变动而逐步形成均衡的价格。其次,相关部门应组织专门科研力量采用专门的方法体系进行评估研究,合理确定各生产要素对国民经济的真实贡献度,从而为科学制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提供量化基础。

(三)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

我国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动报酬。但是,近20年来,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远低于劳动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率,且呈下降趋势[19]。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资本对国民收入总额的拉动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降低,因此资本要素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则逐步减小,劳动收入比重则逐步增加。我国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劳动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矫正在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资本性收入偏高、劳动性报酬偏低的态势,使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模式更加科学合理。要提高劳动收入比重,重点是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中等收入阶层,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1]。

(四)将最低工资制度执行到位。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且与企业相比,普通劳动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工资报酬确定方面的话语权有限。目前,各地政府都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但是,最低工资标准往往缺乏与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联动的调整机制,随意性较大。政府需要加大对企业执行的监督力度,切实保障普通劳动者取得合理报酬的权益。同时,要重视信息平台的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公共服务机制,建立各行业岗位工资水平的定期市场调查制度,并及时发布各类劳动力的供求与市场价位信息,为企业制定各类人员工资标准提供适时的信息基础。

(五)建立合理、有序的工资增长机制。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工资收入,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必须在各类企业中建立规范、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目前各地市已经先后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但是还要建立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与平均工资水平的制度。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应遵循的原则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应不低于gdp增长速度,劳动者报酬增长速度应不低于企业利润增长速度。

(六)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在政府、劳方、资方三方协商机制基础上形成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现代工业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工人的基本薪金、奖金、津贴、补贴、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工资调整等等[22]。()政府应该制定政策积极推进用人单位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普通职工在工资协商中的地位。在我国深圳等地已经着手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13],但是,劳资双方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地位不平等,普通职工参与度不高、信息掌握不充分、谈判能力不强,该制度发挥的作用有限,亟待在实践中推进和完善。因此,需要加快组建行业工会,改革和完善工会体系,进一步培育自治性行业雇主组织,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积极转变职能,有效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22]。

(七)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公平竞争。

行业垄断带来了超额利润,在监督机制尚不十分健全的环境下,部分垄断利润转化成这些行业职工的收入,造成了行业之间收入不公平,扩大了收入差距。现阶段,部分行业(如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职工的平均收入远高于其他行业。在这些行业里,不仅职工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其他企业,各种福利待遇也十分优厚。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高达11倍[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数据表明,这一差距已扩大到15倍。因此,政府应尽快推动对行政垄断行业的改革,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这项改革主要是降低这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通过公平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和平均收入。考虑到保障国计民生的需要,对于暂时不能打破垄断性经营的行业,要强化对收入分配的监控与管理,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实现各行业间利益的公平分配。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九

据报道,惠州市将15所省一级(县区重点)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各拿出30%~40%的招生名额,合计有4494个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所有城乡初中学校(含民办学校),录取时只按各初中学校应得的名额分配数及考生志愿进行录取,不设最低录取分数线。笔者认为,此举彰显了惠州教育的科学与公平,可喜可赞!

多年来,重点高中招生都是按学生参加中考的分数由高到低和所填志愿录取。按分数由高到低排名录取,此举一定程度激励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学生家长和社会群众都十分关切。地方经济条件、教育条件好的学校,当中有更多的.学生因获得了较大的“推力”考上优质高中,经济欠发达地方或民办中校,则由于教育条件所限,每年只有极少数甚至没有学生考入优质高中。

从今年实际招生情况来看,在4494个招生名额中,符合政策的、未达最低录取线的被录取的考生只有239名,仅占5.3%,其他94.7%的大多数考生仍按往常渠道升上优质高中,说明这项政策首先是建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教育测评基础之上,做到了统筹兼顾,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教育的硬件上,也体现在教育的软政策上。通过改进招生政策,将省一级(县区重点)公办普通高中学校30%~40%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让一些教育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初中和民办高中的优秀学生同样有机会入读优质高中,这既符合人才素质的正态分布规律,也让入读民办中学的外来工子女同样享受地方教育发展的成果。相信,这项政策的出台,3年之后,将以高考成绩的再上新台阶而添上精彩一笔!

这种既通过招生考试确定排名,将优质高中名额直接分配到所有城乡初中,通过政策兼顾广大农村初中学校和民办学校学生的做法,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彰显了教育的科学与公平。

(2008年)。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十

据报道,2008年惠州市将15所省一级(县区重点)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各拿出30%~40%的招生名额,合计有4494个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所有城乡初中学校(含民办学校),录取时只按各初中学校应得的名额分配数及考生志愿进行录取,不设最低录取分数线。笔者认为,此举彰显了惠州教育的科学与公平,可喜可赞!

多年来,重点高中招生都是按学生参加中考的分数由高到低和所填志愿录取。按分数由高到低排名录取,此举一定程度激励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学生家长和社会群众都十分关切。地方经济条件、教育条件好的学校,当中有更多的.学生因获得了较大的“推力”考上优质高中,经济欠发达地方或民办中校,则由于教育条件所限,每年只有极少数甚至没有学生考入优质高中。

从今年实际招生情况来看,在4494个招生名额中,符合政策的、未达最低录取线的被录取的考生只有239名,仅占5.3%,其他94.7%的大多数考生仍按往常渠道升上优质高中,说明这项政策首先是建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教育测评基础之上,做到了统筹兼顾,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教育的硬件上,也体现在教育的软政策上。通过改进招生政策,将省一级(县区重点)公办普通高中学校30%~40%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让一些教育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初中和民办高中的优秀学生同样有机会入读优质高中,这既符合人才素质的正态分布规律,也让入读民办中学的外来工子女同样享受地方教育发展的成果。相信,这项政策的出台,3年之后,将以高考成绩的再上新台阶而添上精彩一笔!

这种既通过招生考试确定排名,将优质高中名额直接分配到所有城乡初中,通过政策兼顾广大农村初中学校和民办学校学生的做法,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彰显了教育的科学与公平。

(2008年)。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十一

一个炎热的下午,两个农民在这里乘凉。其中一个叫拉姆,另一个叫希亚两个人都带了面包,当午餐。拉姆带了三块面包,希亚带了五块面包。正当他们要吃午饭的时候,一个商人路过此地,说:“下午好,先生们。”

商人看起来又饿又累。所以,拉姆和希亚邀请他和他们一起吃午餐。“但是,我们有三个人,怎么分这八块面包呢。”拉姆有些为难。“我们把面包放在一起,再把每个面包切成均等的三块。”希亚建议到。把面包吃完后,商人要给他们钱,他们又不好推辞,就收下了。

待商人离开后,两个人一数金额的数量是:八个。“八个金币,两个人,我们就每人四个金币。”拉姆说到。“这不公平!”希亚大声反驳道,“我有五块面包,你只有三块,所以,我应该拿五块,你只能拿三块。”拉姆不想争吵,但他也不想让希亚拿五块金币。“我们去找村长来决定吧他是个公正的.人。”拉姆说。

他们来到村长毛尔维的家,把整个事情告诉了他。毛尔维想了很久,最后说:“分配这笔钱的公平办法,就是希亚拿七个金币,拉姆那一个。”“什么?”拉姆尖叫道。“为什么我该得的七个?”希亚也觉得非常奇怪。当毛尔维把他分配的理由解释清楚后,拉姆和希亚都没有对这个分配再提出意见。这真是一个公平的裁决呀!

毛尔维决定只给拉姆一个金币,而给西亚七块,是因为,商人吃的八块面包中,只有一块是从拉姆的面包中来的,而其余七块都是希亚的,如果商人吃的八块面包中四块是拉姆的,四块是希亚的,或者还有其他的情形,那又该怎么办呢?如果你把所有的可能都考虑到了然后在计算,你会发现,结果仍然是相同的。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十二

里约当地时间20xx年8月9日,男子49公斤拳击在人们的期盼中如期举行,中国选手吕斌里约首秀对战肯尼亚老将皮特—姆盖,两人的比赛十分精彩,而中国选手吕斌更是一度将对手打到读秒,全场占据明显优势,可是,就在胜负已定的情况下,裁判却举起了明显失败的肯尼亚选手皮特的手,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吕斌呆若木鸡、失声痛哭。这个变故不仅惊到了吕斌还惊到了观众和教练,随后,吕斌的教练向国际奥委会提出抗议,但却杳无音信,没有结果。当天,吕斌在微博上称:“裁判偷走了我的梦想!”

面对痛哭流涕的金华小伙儿,我们的心都不免沉重起来。遭遇“黑哨”,输得不明不白,而国际奥委会却又没有答复、没有表态,在四年一次的体育盛典上,吕斌就这样丢掉了一块金牌,丢掉了梦想和信任。看着这场莫名其妙的“悲剧”,我心有感慨,“难道黑哨裁判的天堂就扎根在拳击赛场上吗?难道这不明不白裁决结果在主张‘公平、公正’的奥运上也能理所当然地成立吗?难道裁判的判定是依靠心情吗?”尊重规则这个道理竟然在这里行不通!那为什么还需要裁判和奥委会来认定运动员的价值呢?很多的奥运健儿都是怀揣梦想,希望通过奥林匹克这个舞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世界认可自己,但若是仅裁判的一个小小判罚,就让他们与梦想相隔千里。那么这世界体育运动的精神何在?这公平何在?对此,我们更应该站出来,向不公平、不公正的裁判宣战!

奥运初始,就发生了这一件又一件的麻烦,让人们不得不感慨对规则尊重的沦丧。我认为,奥运应当是各“干净的舞台”,能实现更多梦想,成就更多人生,能让努力拼搏、等待了四年的运动员们不失所望。最后,还是希望中国军团能够愈走愈远。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十三

1.通过学习,懂以及收入分配注重收入公平的必要性,懂得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了解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措施。

2.本框内容承接上一框题,对个人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从个人分配制度入手,进一步理解我国分配制度。

2.学情分析。

1.本校学生基础较差,逻辑能力相当低下,在理解本节内容时会出现一些障碍,因此在讲解时应详略得当。

2.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应该及时做好同步导学案,以便加深了解。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在经历了“效率优先”的改革之后,中国社会从来没有想过像今天这样强烈的呼唤公平正义。一方面,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不少人利益受损,心理失衡,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果不及时化解这些矛盾,我们很有可能陷入“经济发展了,社会矛盾加剧了”的境况。为此,党的xx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我们这节课来学习一下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进行新课。

1、公平的含义。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0页探究活动,讨论并回答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观点二是正确的公平不等于平均。

(1)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包括起点公平(又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也叫规则公平、程序公平)、结果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指结果公平。我们这里学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它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根据社会的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按照他们都能够接受的规则处理相互的利益关系,在承认物质差别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是绝对的平均主义,不考虑客观差异;是不讲效率的“公平”,实际上是不公平,它妨碍了效率,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结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材料并回答问题。

看材料: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今年3月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xx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4,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达到0.319。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堪称世界最高。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我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作用: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1页插图,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力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1页第二个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我们制度公正方面的推进力度和进展是前所未有的:取消农业税,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修改义务教育法,nongcun义务教育免费从西部向全国覆盖;按“提地、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逐步结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

(资料: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分配,形成国家、集体(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再次分配:国家参与的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目的在于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在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政府要对收入分配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教师活动:看材料;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任陈海院士说,近xx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9%,最高达到14、2%,但这种增长却对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不利影响。可以说,中国20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首先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我国gdp增长的能耗是美国的5、5倍、日本的13倍、德国的7、7倍、英国的4、6倍、法国的10倍、意大利的9、7倍。其次,环境污染严重。到今天,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正在达到极限。壁如水资源问题,全国70%的河流污染严重,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淮河流域污染企业首先遭到了关闭,继之是太湖地区的污染企业,长江的年排污水量为每年130多亿立方米,水质已严重恶化。下一个治理的重点将是长江沿江污染企业。森林方面的生态破坏已经使中国在1998年不得不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砍伐。《中国经济时报》曾报道过河北邯郸市的例子,1993年邯郸市gdp约360亿元,而当地滏阳流域污染对工农业造成的损失是7、5亿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9亿元,对环境质量造成的损失为15、4亿元,损失总额高达32亿元,约占gdp的9%。这就是说,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

教师点拨:追求效率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追求效率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并且,我国经济的效率长期低下,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教师活动:材料: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的增加,使我们有能力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进行财政倾斜,以帮助这些地区经济共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又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二者是对立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3页,就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4)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做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回答:怎么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啊?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喝活力。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现阶段我国的分配方式中,无论初次分配,还是再次分配都要坚持效率和公平的原则。

5.板书设计。

1、公平的含义。

(1)公平的含义。

(2)坚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义。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4)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做法。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1页插图,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力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1页第二个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我们制度公正方面的推进力度和进展是前所未有的:取消农业税,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修改义务教育法,nongcun义务教育免费从西部向全国覆盖;按“提地、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逐步结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

教师活动:材料: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财政收入的增加,使我们有能力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进行财政倾斜,以帮助这些地区经济共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又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活稳定。二者是对立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63页,就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学生积极性不高,本节逻辑性较强,学生理解还有点问题。应多举实例,以便理解。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十四

记得那天,刚刚开学不久,我在班级里呆呆的看着外面,看着被雨打湿的窗子,感觉很无聊。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你待着也无聊,不如帮我写点东西。”被雨弄的心情烦躁的我,自然答应了老师的要求:“好哇!”老师去了一趟办公室,还没等我醒过神来,老师就回来了,手里捧着一摞评价手册:“这几天咱班的班级干部各有各的事,学习委员一兼两职,也怪累的,你帮帮她吧!”“没问题!”我满怀信心的接下了任务。任务是接下了,可是呢,到该写的时候了,却傻眼了,以前写过那么多,如今还能编出什么词来?忙活了5、6天,才写完了7本,还剩下30本呢,怎么办啊?上课了,老师问我:“评价手册写得怎么样了?写完了吗?”“还……还没有,写完……写完了7本。”“你看看你,人家学习委员,3天前人家就把作文判完了,你啥时候能写完?!早知道是这样,以后啥也不用你!”哦,还说一兼两职呢,原来她除了评价手册,就只有判作文了,她是第3次判作文了,还有旧作文本做参考,有时候甚至老师去亲自辅导!我呢,写了好几年评价手册,老师也没帮过我,更别说表扬我了!真不公平!

下课了,同学过来安慰我:“不要紧啦,在假期前写完不就行了吗?再说了,老师要是真不用你了,那我们还无官一身轻了呢!”尽管这样,我还是有些失落,毕竟老师批评了我,还给我找出了榜样,真不甘心!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在床上静静的想着今天发生的事:人世间,哪来的那么多公平!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十五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

2、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

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五、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课堂汇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学以致用。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对学生的了解情况,与教材内容及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导入新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招聘启示1:

现在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

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

a店:30元/天。

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对比招聘启示1和2,发现同样是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招聘要求一样,但报酬却是不同的,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学生回答。

阐述理由:

a店老板的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每天的工资是固定的,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b店老板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在利益的驱动下,能刺激工作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工作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更多的学习软件。

教师抓住学生所说的“工作效率”,进行设问:

什么是效率?

板书:

(一)效率与公平。

学生回答:

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我们讲提高效率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

思考第二个问题:

1、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学生回答。

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相挂钩时,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不挂钩时,就会挫伤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材料展示。

你选择在b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

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500元,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300元,而从300元转化为5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你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是b店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利润200元,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10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是你的19倍。

你认为这公平吗?你还愿意干下去吗?

那么什么是公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发展。

引导:

在我国收入分配中既要讲效率又要求公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和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

板书。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们看图片。(大锅饭的图片)。

这是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吃大锅饭的图片,它告诉我们当时我们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特点是什么?他把中国带进富裕了吗?学生(略)。

师:那么这样的平均主义,这样的没有效率的公平有意义吗?学生(略)那么我们要怎样的公平?学生(略)要提高效率就要采取怎样的分配方式?如果只讲效率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学生(略)。

师:好,请个同学总结效率和公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板书: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那么我们国家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板书: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为什么要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兼顾公平?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把效率放在第一位,追求效率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社会得到和谐稳定发展。

师导:

那么请大家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既坚持效率又兼顾公平?(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

学生讨论。

板书:

(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

注意课本上的第一段第二句话,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看视频《xx大报告的相关内容。

通过xx大报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可以分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方面。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也有利于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措施: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税收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当前分配制度中坚持的效率优先和公平原则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通过这两科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那么国家收入又是怎么分配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重点。

九、板书设计。

(一)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2、公平的含义。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十、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些中心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作答。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十六

[摘要]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各项因素中,劳动是其他要素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它在国民收入中的贡献居于首位。当前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收入报酬。基于对劳动所蕴含的同质要素的分解,从微观层面设计的要素工资制遵循了“投入什么要素,领取什么报酬”的原则,它既解决了职工劳动量的比较计量问题,也解决了按劳分配的公平合理度量问题。从宏观制度保障层面来看,需要从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合理确定各种要素贡献度、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加大最低工资制度执行力度、建立合理与有序的工资增长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方面入手。

一、引言。

“2会”临近结束时,国务院总理温曾表示在任职的最后一年还将要做几件困难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据报道,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已经完成了《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初稿,该方案包括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以缩小收入差距等诸多内容。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市场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制度设计还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且实施过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分配领域出现了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社会财富非正常集中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甚至悬殊等现象。国际上衡量贫富差距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基尼系数法和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的判别标准一般为: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0.4~0.6之间为严重警戒状态,达到0.6则进入危险状态。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基尼系数略高于的0.412[1]。但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户调查尚未一体化,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基尼系数是根据城乡居民住户调查收支分组资料估算而来,如果将城乡一并考虑计算,基尼系数的估算值可能介于0.45至0.50之间,这已大大超过了国际上通行的严重警戒线0.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使用五等分法对我国居民收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中20%的最富裕人口收入或消费的份额达到50%,而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却仅为4.7%[2]。据报道,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目前的23倍[3]。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首先,它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收入差距过大造成贫富差距扩大,一部分暴富者挥霍无度,而一些低收入者和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却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部分人有着明显的受挫感、不公平感和相对被剥夺感,这些不良情绪很容易逐步演化为对社会与政府的不满。全国总工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75.2%的职工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4]。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引发仇富心理、影响社会安定等问题的根源,严重妨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二,它导致我国的消费结构失衡,影响经济的发展。富裕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小于贫困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一方面,社会财富的非正常集中导致部分乡村及城镇贫困居民生活艰难,有消费需求,却缺乏消费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者基本消费早已得到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空间不大,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水平已经越过了生存型,并逐步由享受型向奢侈型转变,而奢侈型的高档消费品往往由于受到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与品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大多来自于国外,因而奢侈型消费增长不仅没有很好地拉动国内生产,反而可能引起国内收入外流。在两方面综合影响下,我国全社会消费升级缓慢,消费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年,美国的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为92%,印度为88%,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72.8%[5],特别是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出口下滑,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举足轻重,可是目前这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却使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小,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造成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6],而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分配过程中对劳动这一主体要素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从社会的角度看,一方面是过分压低了劳动力的价值,把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压到了仅够维持劳动者本人基本生存开支的水平,对劳动者应负担的家庭责任(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没有给予合理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劳动报酬制度没有给予必要的规范。从企业的角度看,广大体力劳动者的作用被忽视,未能很好保障他们在改革中的权益,普通职工在工资报酬政策制定上没有话语权,维权渠道不畅通,同时也未考虑劳动者对剩余劳动的分配权。在企业中,这种剩余权是由在生产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利益关联人来解释和占有。如,产权的所有者和企业的高级管理者由于拥有充分有效的信息,就能够占有剩余,而工人的工资是在事前的合约中确定了的,因而无权参与剩余劳动的分配。董全瑞指出,从已有的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看,按劳分配可能是一种接近按贡献大小进行的功能性收入分配。但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按劳分配所需要的条件很苛刻,尤其是不能有效解决“搭便车”问题,这就使得按劳分配很容易在实践中演化为平均主义。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分配可接受的方式,但按要素分配是一种事先分配而不是按贡献分配。这种分配理论和方式与生产要素的价格制定密切相关,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其稀缺性决定的,而不是由它们在生产中的作用决定的。现代经济理论中还没有令人满意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也缺少联系个人收入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理论桥梁[7]。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微观层面(企业)和宏观制度保障(社会)两个方面探讨对广大人民群众收入影响最大、对分配不公影响最大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与设计。科学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十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作为完善分配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重要政策取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仅就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谈些个人理解,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初次分配侧重效率,二次分配侧重公平,这一命题在理论界被广泛认同,经常见诸书刊和报端,并且在政策导向层面上也发挥了很强的影响力。这一命题以厉以宁和王伟光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我认为这一命题在理论上是很片面的,其政策导向的后果也是很不好的,目前的分配不公与此有很大关系,有必要对其进行商榷和清理。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大的分配原则已经把公平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如果沿此逻辑进一步展开,初次分配主要侧重效率,而把公平问题推到二次分配去解决,那么,初次分配领域对公平问题忽略不计,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这样的逻辑是否有科学依据呢?我可以断然地说:没有。

公平,是一个极易发生歧义的范畴,从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不同角度都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我在本文中所说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不是要消灭收入差距,而是承认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其合理性的主要标志就是各种生产要素能够依据其价值在市场上实现其价格。这个价格可以上下波动,但不能长期偏离于价值。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要素贡献所取得的收入,就是公平的收入,否则就是不公平的。

劳动力价格长期被压低有失公平。

劳动力所有者只有按劳动力的价值取得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劳动这种生产要素被使用后所获得的劳动报酬才是公平的。那么,劳动力的价值是怎么决定的呢?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的。它包含这样几个部分:劳动力自身的生存需要,其家庭成员的生存需要,劳动力再生产的教育、培训费用,全家人必要的享乐费用。另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所有这些部分加在一起,构成了劳动力价值的总和。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危机时,在揭示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和倍受资本的压榨和欺凌时,都是在劳动者获得了劳动力价值这个前提下展开论证的。因为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期低于其价值,如果是那样的话,劳动力就会在萎缩的情况下勉强生存,长此下去,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就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们基本认同了这种分配规则,并且认为是“公平”的。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曾发出这样的号召:“工人应当摒弃‘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这种保守的格言,而要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我之所以要较详细地引证上述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决定的论述,主要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与劳动的对抗关系时,在劳动力价值决定这个初次分配领域,就重视了对“公平”问题的分析,并揭露了形式上的“公平”所掩盖下的阶级对抗。如果没有对初次分配的这种深刻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的特大号不公平。

在当今的中国,毋庸讳言,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属性,雇佣劳动制度仍然存在。仅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就有八九千万,加上其它受雇于各类企业的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其最低数量不下两亿人。这些人主要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他们能否按劳动力价值获得劳动报酬,是在初次分配中能否争取到公平的底线。如果工资水平长期被压在劳动力价值以下,就意味着劳动力的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在萎缩中勉强度日,在挣扎中勉强活命。这样的状况,即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也不属常态,而是特例,被普遍认为是极不公平和极不道德的事情。做了一天公平的工作,却没有得到一天公平的工资。

而目前我国,有大量资料和数据证明,在雇佣劳动者中,尤其是农民工和城镇非正规就业者中,有大批人员的工资水平长期低于劳动力价值。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来务工人员的月工资仅600元左右,十几年时间仅增加了68元,几乎没什么变动。这样的工资水平,有人说一天赚的钱仅够买4碗炸酱面,养家糊口极为困难,更谈不上什么教育、培训、娱乐支出了。这样的工资标准,不是个别现象,在建筑业、加工业、商业服务业中,非常普遍,而且经常被拖欠,至今尚有1000亿元没有清理掉。

高收入阶层的部分所得没有法理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社会成员在初次分配中获得高收入,高回报,具有客观必然性。货币所有者获得利息,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润,企业家才能获得管理工资,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专利和技术性收入。这些收入有可能大大超过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但只要符合市场竞争规则和法律规定,就是合理的,也是公平的。但是,在中国现实社会环境下,有些强势社会群体违背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通过不正当手段和途径在初次分配中捞取巨额好处,就很难说是一种公平的分配了。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原企业管理者或其他资本所有者,与主管部门联手,暗箱操作,以很低的价格收购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千万富翁。国有独资公司或控股公司,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很不完善,缺乏基本的监督、制衡、考核机制的情况下,推行所谓管理者“年薪制”,企业领导人自己给自己定“工资”,企业搞得不咋样,自己却捞了个钵满瓢溢。通讯、电力、铁路、邮政等垄断行业和部门,有些收费和涨价遭到公众的普遍质疑,毫无法理依据,但它们就是我行我素,照收不误,照涨不误,通过这种霸道手段牺牲公众利益来维持本行业的高福利、高待遇。近年来,房地产开发领域,黑幕重重,开发商与地方当局的少数人,从中捞取巨额利润和好处费已是路人皆知的秘密。

在怎么都长成了一堆跳蚤?这是人们不能不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次分配再来实现公平为时已晚。

通过上述分析,已经说明了初次分配本身就存在一个是否公平的问题,即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否按要素价值取得各自的收入。如果要素收入长期偏离要素价值,就是不公平的。而“初次分配侧重效率”的命题,完全可以理解为在初次分配中可以忽略一些公平,如果出现一些不公平,也是可以容忍的,对于这些不公平最终可以留到二次分配去解决。那么,二次分配是否应该把这种分配不公作为主要调节对象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初次分配是企业行为或私人行为,是在千百万个市场主体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博弈过程而实现的,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分散性。作为二次分配主体的财政收支、慈善机构的收支、社会团体的捐助,没有能力和条件校正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

比如,劳动工资长期偏低,维持不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对于这种不公平,只能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工会建设,提高工人的谈判能力,完善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打击和取缔非法暴利等措施,加以管理和调节。这些宏观管理方面的法律、行政、经济手段,是履行职能的合理途径,也有一定的效率。如果通过财政收支途径解决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那麻烦可就大了。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能够面对千百万个企业和个人,有选择地对资方高额收入征“税”,然后转移支付给没有足额获得劳动力价格的工人的。

二次分配所以不能解决初次分配中的问题,主要原因有: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配问题,不能通过财政手段直接干预,只能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第二,面对众多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可能具体掌握每一个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没有能力和手段削峰填谷;二次分配的收入调节功能主要是面向全社会的粗线条调节,解决社会意义上的公平问题,而不是解决企业内部工人工资偏低,管理者收入过高这类微观问题。因此,把在初次分配中产生的不公平问题,推给二次分配去解决,就像建筑施工中墙体质量不过关,却让后道工序的装修公司去消除隐患一样文不对题。这样搞纯粹是肚子疼找灶王爷,张三得了病让李四吃药。

初次分配是基础性的分配,是在全社会各种微观单位内部分散进行的分配。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的数额要比二次分配大得多,涉及的面也广得多。初次分配的大格局一旦确定下来,二次分配是无力从根本上改变的,只能在此格局基础之上通过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手段在局部或一定环节上作出调整和修正。如果初次分配中的问题比较大,不公平问题很严重,二次分配即使能从社会公平的角度,采取必要调节措施,比如加强对高收入者征税,用更多的转移支付帮助穷人,由于财政能力有限,僧多粥少,其后果也未见得理想。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很多民工月工资只有600元左右,而且工时长,活很累,明显偏低。面对这种状况,二次分配有过什么作为吗?几乎是无能为力。

因此,我的结论是,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主要应该在初次分配中解决,不要推给二次分配。二次分配应该做二次分配力所能及的事情。

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几点建议。

(一)在收入分配总的指导理念上,不论初次分配还是二次分配,都要既强调效率原则,也强调公平原则,二者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存在谁“优先”,谁“靠后”的次序之分,也不存在替代关系。效率强调的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公平强调的是分配的合理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存共荣,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正相关的。

(二)针对目前存在的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体现不足的情况,的收入分配政策应适当向劳动方面倾斜,提高劳动要素报酬水平,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目前月最低工资标准,上海为635元,南京为620元,苏州为620元,深圳为610元,北京为545元。上述最低工资标准明显偏低,发达地区尚且如此,其它相对不发达地区的标准可想而知。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应适当提高。

(三)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强化工会代表和维护工人利益的职能,使工人和雇员形成有组织的力量,通过集体谈判与企业管理者、雇主、承包人进行对话和交涉,就工资、工时、劳保等相关问题进行协商。实行集体谈判,有助于协调劳资关系,缓解工人与雇主之间的矛盾。现在,雇佣条件不应由雇主单方面决定,而应由代表工人的工会和雇主双方通过集体谈判共同商定。这就容易使双方利益得到兼顾,而不致使一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严重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四)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力度。垄断行业的市场绩效主要不取决于企业自己的努力,而主要取决于垄断价格的高低。有些垄断企业凭借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通过垄断价格形成高额垄断利润,从而维持了本行业的高收入水平。这种现象是很不公平的。国家应该加快反垄断立法的进程,使反垄断法早日出台。对垄断企业的定价权,应实行严格的监督,使听证会制度能够反映各相关群体的利益。

(五)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及高层管理人员,其薪酬水平必须与管理绩效挂钩。这种挂钩必须有客观标准,必须有科学依据,不能由内部人单方面说了算。在制度框架和基础条件不成熟时,不可盲目推行年薪制。对管理者的所谓“职务消费”,要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不能随意报销和摊入成本。

(六)现在,很多单位巧立名目,不择手段搞各种所谓“创收”,设立“小金库”,滥发补贴,严重扭曲了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对这种情况,应下决心进行清理和整顿,以规范分配秩序,促进分配公平。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十八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编辑整理的高中政治说课稿《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主要讲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框分两个目,第一目“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重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第二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介绍效率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我国为处理好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何结合教材与现实,提高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现实和分析现实的能力,是实现本课知识升华的关键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公平及收入公平的含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举措,懂得效率的含义;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2、教学难点: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实地寻访、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课堂汇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学以致用。

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招聘启示1:

现在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

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

a店:30元/天。

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对比招聘启示1和2,发现同样是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招聘要求一样,但报酬却是不同的,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阐述理由:

a店老板的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每天的工资是固定的,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b店老板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在利益的驱动下,能刺激工作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工作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更多的学习软件。

教师抓住学生所说的“工作效率”,归纳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我们讲提高效率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

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相挂钩时,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不挂钩时,就会挫伤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活动:你选择在b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

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500元,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300元,而从300元转化为5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你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是b店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利润200元,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10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是你的19倍。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2、从公平含义看b店老板和你的收入差异公平吗?(不公平)还愿意干下去吗?(不愿意)。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那么我们国家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为什么要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兼顾公平?

把效率放在第一位,追求效率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社会得到和谐稳定发展。正是由于我们坚持效率优先,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了起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播放《走进新时代》。这些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我们前面短片《灰色震撼》反映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请大家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既坚持效率又兼顾公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注意课本上的第一段第二句话,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也有利于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税收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分配问题,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当前分配制度中坚持的效率优先和公平原则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通过这两科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那么国家收入又是怎么分配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重点。

公平的分配大全(19篇)篇十九

1、放假时间——20xx年2月19日。

公司预计在20xx年2月19日下午16:00,公司全线停止生产并打扫卫生。晚上6:00公司安排所有员工在新旺餐厅聚餐,届时总经理到场讲话,并为在场员工发放年终奖金(每人1000元)。对于提前回家的个别员工(目前上报人员由:正东、周晓、余力、刘进)公司规定工资全部结清,但不发放年终奖金。

2、工作盘点。

交盘点报告的人员在做好工作盘点报告之后,方能领取工资。

3、薪资结算。

每人年底另外多发一个月基本薪资作为奖金。

1、在开年的2月27日(初九)报到的人员中,公司将按其服务年限(中途离职者,按最近入职时间计算)报销其单程车费,并发放开年红包,具体核定如下:

a、服务年限在三年以下,奖金1500元,并报销单程车费的一半;

b、服务年限在三年以上,奖金2800元,并全额报销单程车费;

c、服务年限在五年以上,奖金4000元,并全额报销单程车费;

d、服务年限在八年以上,奖金6000元,并全额报销单程车费;

e、服务年限在十年以上,奖金8000元,并全额报销单程车费;

f、管理人员只享受此奖励中的'单程车费全额报销,不享受服务年限奖金。

特别强调:

1、报到时间,截止为2月27日下午6:30;在此之前报到者方能享受以上待遇。在2月13日晚上6:30之前报到者,可以视为报到,公司可以按服务年限规定报销车费,但不发放开年红包。

2、服务年限一律按足月计算,中途离职者,按最近入职时间计算。此奖金发放时间为:20xx年做完全年(即20xx年合同期满,)随年终放假工资一起结清。

3、车票一律以正规票据为准;对于不是正规的票据,公司有权拒绝报销,或酌情减半报销。发放时间为:20xx年做完全年(即20xx年合同期满,)随年终放假工资一起结清。

1、针对明年生产各工序员工急缺的现象,公司决定:推荐一名熟练技术工,奖励500元;推荐一名普工,奖励300元。

2、推荐人员在公司试用合格,并签订相关劳动合同后,视为合格推荐。其推荐人员奖金将在其上班三个月转正后的当月工资中兑现。

3、如被推荐人员不能按合同规定做满一年者,除被推荐人按合同规定要承担相关的违约责任外。其推荐人所领奖金,将按规定在被推荐人离职当月的工资中全额扣除。

4、此推荐奖励截止时间为:20xx年3月15日之前。

相关范文推荐

    上过月球的兔(汇总14篇)

    优秀作文常常能够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6.作者在这些优秀作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作文更有感染力。

    申请鉴定的申请书(通用20篇)

    在撰写申请书时,我们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独特能力和适应能力,以真实而有力地体现我们的素质和潜力。以下是一些著名大学的录取申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上

    供电局安全生产演讲稿(精选15篇)

    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方式,安全演讲稿可以有效地传递安全知识和警示信息。通过阅读这些安全演讲稿范文,可以了解各种类型的安全话题和演讲风格。只有鲜活的生命,才能在阔远

    风信子五年级(优质22篇)

    优秀作文往往具有思想独立性和文采飞扬的特点,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素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我家有一株风信子,

    传统节日重阳节(热门21篇)

    每篇优秀作文都是作者思维的抽样,是作者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结果。接下来是一些久负盛名的作品赏析,欢迎大家一起来探索其中的魅力。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

    五年级对手大全(17篇)

    通过写一篇优秀作文,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和启发。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主题和体裁的作文

    大学生创业实训个人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在学习中,我意识到需要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才能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在写心得体会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些范文,从中获取一些写作的技巧和经验。透过这次实训,我收获了很多,一

    小学生写的心得(模板21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体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重要方式。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不仅总结了经验,还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

    建党周年讲话党课(优质17篇)

    党课是党委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和执政水平的有力抓手。接下来是一些党课学习的注意事项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顺利进行学习。2021年6月29日10:00,经

    永生的眼睛读后感笔记(通用15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于书籍或文章内容进行思考、评价和归纳的一种写作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红橙黄绿青蓝紫,这绚丽的七彩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