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XY字客

人生是一本书,总结是书中的重要章节,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接下来是一些人生智慧和哲理的分享,希望能够为您的人生之路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一

(一)。

1、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的。

3、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4、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5、夫妇一条心,泥土变黄金。

6、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7、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8、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9、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10、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11、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12、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13、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14、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6、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最大的资产。

17、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18、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19、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2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二)。

许多时候,与现实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必须学会随时去调整,无论如何,人不应该为不切实际的誓言和愿望而活着。

有心能知,有情能爱,有缘能聚,有梦能圆。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快乐,什么样的人最美——自信的人;所以我们不但快乐,而且自信。

互相宽容的夫妻一定百年共枕;。

互相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年轻的情怀,一个人,爱一朵花,其实并没有错,在我们长大过程中;只要爱过,过就是美丽的。

人生的聚会是一种缘分,有时分离也是一种爱的祝福。

爱一个人最重要的也许不是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语,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更能体现他对你的用情,那才是爱的密码。

机遇如清水,无处不可流;机遇如月光,有隙皆可存。

生命是属于你的,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愿望去生活。

人在20岁以意志力著称,在30岁以取胜,在40岁则靠的是理智的判断。

要永远坚信这一点:一切都会变的,无论受多大创伤多么沉重,一贫如洗也好,都要坚持住。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不幸的日子总会有尽头,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衡量一下,你所想要取得的成功与你为此所失去的是不是相值。

把自己最的品德和最擅长的无私地传承给需要他的人,这种人类的美德比任何东西都永恒。

有些人在上的,并不是找错了对象,而是从一开始就没弄明白;在选择爱情的同时,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记住,最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关爱,而不是相互需要。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二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人生有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把这“人生三境界”化为我的“读书三境界”,读书需要这样的境界。

古语云,开卷有益。人,要博览群书,但在浩如烟海的书林中,如何寻找适合自己读的书呢?这需要我们查找、搜寻,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作为学生的我,就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刚开始上高中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语文成绩不理想,想多阅读一些文章作品,于是把《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买来看,经过一段时间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到真正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挤不出牙膏”来。向老师请教才如梦方醒,读书作学问不能只关照“快餐文化”,要读经典,读名著,并且写读书笔记,记自己的阅读心得。读,一定要有所得。在老师的启发下,我改变了读书的策略,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果然很奏效。真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

高中生还有很多必读书目,摆在我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读。怎么办呢?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会有的。我把一切课余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别人闲谈的时间,我用来读书;别人闲逛的时间,我用来读书;别人游戏的时间,我用来读书。那一段时间,很多同学都认为我变得不可思议,变得不可理喻,但,我心是有方向的,为了这个方向,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间,我读了中外名著40多部,写读书笔记10多万字,考前捧着厚厚的精神食粮,我欣慰自己三年没有荒废。今天,看到这个与阅读有关的材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己的思维马上回归到了我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领地,心灵之笔以最快最好的速度诉说“我”的阅读经历,我的阅读境界。

人生,仍然在继续;读书,依然在进行。在人生与读书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最美的境界。

简评文章记叙了“我”的阅读经历。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选材精当。作文的范围是写阅读的,但怎样写却是很难处理的。本文作者却以很小的角度切入,以“人生三境界”为引子,转而化为自己的看法,精辟!

二、思路清晰。作者叙述了“我”的阅读经历,以一个横断面的形式切入,只说了自己在高中三年的情况,而且以时间为序,水到渠成。

三、语言有文采。文章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引用来渲染氛围。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很荣幸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修养”的问题,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修养”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一贯之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化各家各派当中,都有很多关于“修养”的讨论,除了儒家之外,道家和佛家当中也有很多关于“修养”的思想。不仅如此,在先秦诸子百家里面,有关“修养”的理论非常丰富,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甚至阴阳家,里面都包含有关“修养”的思想。所以,“修养”的问题,并不是每一家、每一派单独所倡导的理念,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诸子百家学问共同贯穿的一种基本思想。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修养问题?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总是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修养不好,一方面他自身活得不会很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可能会有很多的坎坷和曲折,他可能接受不了来自于外部的挑战;另外一方面,对别人可能也会带来伤害和负面的影响。我们今天想先跟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这个题目当中的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国学”,第二个是“修养”,这两个概念分别是什么含义。

一、何谓“国学”?

族服务。国人的国家观念跟今天也不一样。学问是为全天下服务的,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决定了古人没有“国学”这个概念。不使用“国学”这个术语,就好比今天的英国人不会把流动力学称之为“英国学”,德国人不会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称之为“德国学”,更不会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是“德国学”,因为它本身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不是为哪个民族服务的。

(一)“国学”概念的形成。

文化的强大冲击,强调日本的民族性,所以,把自己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或者传统文化里面的一部分称之为“国学”,这种“国学”概念是带有强烈的日本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在里面。中国人把日本人建立起来的“国学”概念挪运到中国,二十世纪初开始被中国人广泛地接收。“国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区别于西方的学问,也就是中国人学问的研究方法,人们发现它跟西方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称之为“国学”。所谓“国学”,也有人称之为中国固有的学术,或者是研究中国固有学术的学问。胡适甚至把“国学”称之为旧学或者国固学。

(二)“国学”的几种概念。

除了这两种不同的“国学”概念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国学”概念,就是把“国学”理解为一种相对比较狭义的,或者说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为重心的学术思想,同时把诸子百家的学问,当成是依附于儒家思想,或者说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们构成了一种边缘的学术思想的整体。

有这么几种观点,比如马一浮,他认为“国学”就是以六艺或者经学为核心的学问,甚至可以说国学就是六艺之学。这是马一浮先生的说法。

章太炎生倾向于把“国学”理解为是包括经学、小学、子学、史学和文学等在内的学问,也就是说以经、史、子、集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体系。子学包括诸子百家在内,小学是指文献考据和考证为内容的学术思想。方克力先生总结认为,所谓“国学”就是四部及其相关的学问。其“国学”概念是在章太炎先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佛学,以及清代的考据学,诸如此类,统统属于“国学”。这样的理念是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国学”的,不是以哪一家、哪一派作为中心,凡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人的思想体系、思想学说称之为国学。这一种“国学”概念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国学”这个概念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理解,其中第三个理解相对更狭义一点,是以儒学为线索,或者说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各种学术思想潮流为线索来理解国学的概念。这是国学的问题。

二、何谓“修养”?

(一)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修养”这个词,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巨著当中是什么意思?严格说来,“修养”的概念在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巨著当中并没有直接出现。

“修”和“养”这两个字的含义应当是有重要区别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修”代表一种强制性的或者说人为刻意的、带有一定造作性质的努力。就像我的头发很乱,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标准,一次性的、强行地把它梳理整齐,而不需要去尊重头发本身的意愿,头发本身完全受我们支配和控制。这是“修”,是一种强制性、人为的,完全按照主观标准来改变一个对象。

“养”是有所区别,“养”是强调一种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尊重事物自身的规律和成长的法则来改变一个对象。

“修”和“养”都是对对象的一种改变,但改变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我们把“修”和“养”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术语来理解,所谓的“修养”,是指对人的改变,既包括强制性的、人为的改变,也包括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和理解我们自身生命成长的法则、规律来改变自己。这两者结合到一起,是对人改变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这是“修养”的本意。

我们现在讲这个“修养”,身心修养的“修养”,对中国古代学者来说,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这么重视修养的问题呢?我想谈两个最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概念。

(二)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刚才我们只是从文字学的角度来分析“修”和“养”两者的区别。现在我们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修养”。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儒家经典《大学》,也就是后来“四书五经”里面的第一本书,“四书”的第一本书《大学》,是以修养、修身为核心的一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修身的不朽经典。

这本书里面曾经引用《诗经》当中的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比喻君子修身养性的过程。

石或者是加工一个对象的过程和方法。朱熹想要说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修身养性”。“修身”就好比工匠加工玉石一样,需要反复地切割,反复地打磨。我们每个人的性格、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同样需要反复地切割、反复地打磨、修理,修理和打磨的功夫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儒家经典《大学》和朱熹所解释出来的“修养”的含义。2.“治气养心之术”

荀子在他的一篇文章《修身篇》里也谈到了“修身”的含义,即“治气养心之术”。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修身”或者“修身养性”的另外一种解读,这种解读和前面朱熹的解读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荀子强调的“修身”或者说“修养”,包括“治气”和“养心”两个方面。“治气”是指一个人的气需要改变,有的人气质比较刚,有的人气质比较柔弱,需要自我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养心”就是一个人的心理世界需要反复不断地调整,需要反复地去加以引导、规范和管理;“养心”同时也指让人的心灵得到滋养,让人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得到营养。不然,人在心力枯竭、心力交瘁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有好的生活的,也可以说是系幸福指数很差。这是从“治气”和“养心”两个角度来理解“修身”或者“修养”的问题。

三、“修养”的必要性。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修身”或者说“修养”的必要性究竟有哪些?我认为,其必要性至少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气质之偏。

第一个方面,我称之为是气质之偏。什么意思呢?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从童年时代起,或者说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已经受到父母的遗传;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环境当中成长,会养成自己的性格特点。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区别,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可能都有自己的片面之处。

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特别是幼年时期的生长环境所导致的。

(二)心理疾病。

我觉得第二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人是有心理疾病的。所谓“心理疾病”,就是人的心理不健康。我看到过一个调查,说中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其比例在16%左右;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严重的人占20%到25%左右。2005年,全国几大网络媒体联合做的一个调查表明,中国职场员工有25%左右的都有相当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困扰人类的最大问题之一。

有那么多人自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所致,特别是患有抑郁症。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应当从它的来龙去脉上去诊治,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心理世界出了问题。虽然按照现代心理学的标准来看,世界上心理百分之百健康的人几乎没有,即使再正常的人,心理健康也有出现偏差或者问题的时候,但是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可能还是由于个人特殊的经历所致。比如,我们童年时代所经历的一些事件,在我们心理上留下了创伤,长期挥之不去;家庭环境、成长环境,施加给我们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过于强大的压力,在我们心理留下了伤痕;个人情感上的失败、事业上的失败、学业上的打击,在我们心理上留下了阴影。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

修养,如果就其养心的角度来讲,实际上就是让人的心理从有病的状态得到滋养,让本来不健康的心理得到正能量。这就是所谓的“养心之道”。我认为,每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认识自己的任务,认识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认识自己心理疾病的根源在哪里?虽然我们有时候并不一定认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反映出自己心理世界背后的矛盾问题或者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有足够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或者如果我们愿意彻底地冷静下来,面对自我和反省,我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疾病,还是可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的。

和挑战,有时恰恰是人们不愿意面对自己,即使在大夫面前也不愿意彻底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让大夫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没有办法给他治病。假如我们有足够的自我分析能力,就能够引导和调治自己的心理疾病,那么,不需要依靠心理医师,我们也能够找到医治自己心理疾病的最好办法。这也是古人所讲的“养心之道”。所以,这是修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生存环境。

地度过了。说是我们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罢,性格当中的一些问题也罢,人生选择当中的一些问题也罢,我们本来应当可以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但是由于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反省、来不及自我调整,在强大的外部压力面前、在过于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社会潮流面前,我们被淹没了。

在这种被淹没的情况下,我们的一生都活得很茫然。所以,修养的重要性就是,让我们暂时放慢自己的脚步;让我们在非常忙碌和匆忙的环境当中安静下来,好好地去面对自己;让我们在泰山压顶般的挑战和压力面前,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面对自己、反省自己。

们每个人都感到了非常强大的压力,不得不随着时代的车轮快速地行转,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所谓的“修养”也就无从谈起。“修养”无从谈起,很可能做事的时候就乱了分寸,一错再错,甚至有时候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是我们需要“修养”的第三个重要的理由或者说原因。

(四)贪婪之心。

因为人性的弱点,这在自己身上也同样存在,可能我们的心态会稍微平和一点,不会那么生气。假如我们对人性堕落、丑陋的东西看得更深刻一点,那么在跟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也可能会更加清醒、更加理智地去面对他,不至于情绪化、非理性地起冲动起来,或者走上不光明正大的小人之道。

要理由;第三个重要理由,是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压力太大、节奏太快,对我们的影响太强,如果我们不能够修身或者修养,很可能没有办法很好地去面对来自于环境的挑战和压力;第四,是人性需要我们去认识,特别是人性的丑陋、阴暗、贪婪,我们要不断地去认识,只有深刻地认识了人性、丑陋与贪婪,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才能更好地应付和他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更好地生存于这个世界。

要修身、都需要修养,因为这是决定我们人生是否活得幸福、精神是否保持健康、生命是否实现自身意义与价值的前提条件。所以,都要以“修身”为本。

四、“修身”八条目。

(一)外王。

内慎,所谓“内慎”,就是内心世界的自我完善。“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所谓“外王”是在外部世界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或者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好评。外王的“王”字,按照汉代学者董仲舒等人的解释,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所以“王”贯通天、地、人。这个“王”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称王、称霸的“王”,国王的“王”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和快乐,也让全世界或者说所有跟你行为有关的那些人和对象能够从中受益,就是“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当于外王。

(二)内慎。

这个从低到高,不一定是指时间上的先后,而是指一种逻辑上的层次关系,层层递进的概念。如果把它理解为时间上机械的从前到后的关系,那是不对的。王阳明就说过,“八条目者一条目也。”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条目,什么条目呢?就是“修身”,或者说“修养”。用王阳明的话也可以理解为“知良知”,就是知行合一。这样来理解也可以的。

五、“修养”的九大范畴。

我自己个人的心得和体会,认为这九个方面比较重要,或者说对我们现代人尤其重要。古人有关“修养”的思想,还有很多方面都非常重要,甚至对现代人也同样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可能没有全面地去概括。

我讲的这九个方面,包括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致诚。我简单地说一下这九个方面的含义。

(一)守静。

古代的士大夫们,特别是宋代以来的儒家士大夫们在“静坐”方面投入的功夫,超出了我们今人的想像。朱熹和他的老师李延平在一起静坐的时候,有时候,师徒二人终日相对不发一语。

很多学生在文章里也谈到,从小到大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们,从来只知道告诉我们如何地动,动得越快、动得越多,就意味着成果越多、收益越多。从来没有任何人教过我们如何静下来。在这门课的课堂上,他们学会了静坐,学会了守静,第一次静下心来面对自己,第一次发现了人活在世界上如果静下来多么的美好。所以,我们讲的修身的第一个条目是守静。

(二)存养。

来讲,是要求人们学会把生活本身当成目的,把生活的每一个片断、每一段时间都当成记忆来追求。

1.为什么我们不会养生?

前些年,温州有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叫王均瑶先生,38岁英年早逝。他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多达数十亿的财富,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名人企业家,而且他的起点非常低,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确实非常不容易,也因此成为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曾经担任浙江省商会的会长,获得了很多像“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之类的荣耀称号。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得了癌症时,没有及时地去治疗;又在治疗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没有充分进行的情况下,匆忙地投入了工作,甚至向自己的家人、亲友隐瞒自己的病情。这么一个工作狂式的人物,连自己的命都不顾,还要疯狂地去工作。

像这样引发英年早逝的现象,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蔓延。前些年,清华大学一位36岁的讲师,猝死在自己的家里;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32岁的学者肖亮中先生英年早逝,也是由于工作过于繁忙和劳累所致;高秀敏是我们大家熟悉和喜爱的小品演员,46岁英年早逝。这些人英年早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过于忙碌,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常年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以至于把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追求自己生命意义的工具和手段——工作,变成了主宰,变成了目的。而我们的生命意义却要被当成手段牺牲掉,当成工具消耗掉,颠倒了两者之间的举此轻重关系。由此可见,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人非常急功近利,人心过于浮躁,大家过于在乎物质利益上的所得、表面上的风光与外在的成就,而忽视了自己心理世界的需求、精神世界的健康。所以,不能够“存养”自己。

不够平和;如果发现你自己总是或者经常能够保持心如止水的状态,那就是做到了“存养”。

古人讲“存养”之道,借用程颐的哥哥——程颢的一句话来讲,叫“动息皆有所养”。即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要让自己得到滋养,不仅仅是身体、生理世界需要滋养,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同样需要滋养。这不仅仅是为了延年益寿,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更加幸福、心灵变得更加得快乐。这是所谓的“存养”的问题。

(三)自省。

人往往就是我们自己,人要克服自己、战胜自己,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我们可以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去对付别人,但是未必能够真正有效地对付自己。就像奥运会比赛场上冠、亚军的决赛,冠、亚军之间比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把握能力,跟自省有一定的关系。

大家可能知道,弗洛伊德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过有关“认识人”的问题,他把人的意识世界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意识,就是每个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内容;第二个层次为浅意识或无意识,无意识是人自己意识不到,但实际上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情结有关,而这种自卑情结又与他幼小时期所遭遇的不公平对待有关,那么他可能会改变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自己的心理。这就是人要自我认识。

弗洛伊德这个人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和复杂。远远超出人们想像的范围。他甚至这样比喻,就是人的意识世界好比是大海当中冰山露出海面的那一角,而人的无意识世界恰恰是冰山隐藏在海面之下庞大的机体。

名的无意识世界、意识世界和下意识世界的三个层次的划分。

《论语》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什么要“三省吾身”?就是提醒人们认识自己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认识自己的艰难。人从小到大在一种环境下,养成一种思维的定式和习惯,一旦思维的定式和习惯形成以后,要想改变是非常难的。定式和习惯让人们把自己当下所接收的某种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当成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来对待,不会认识到其中的缺陷和问题。

国人家里养猫、养狗一样,而他们家里养的是大象,一头有几千公斤重。这些南亚国家很多人家里养的几千公斤的大象,只用一根非常细的铁链拴在一个小木桩上,只要大象稍微使一点点力气,就能够把铁链挣断。但是,主人为什么丝毫不担心大象会挣断铁链跑走呢?我们发现,这些大象在幼小的时候就已经来到了主人家,在大象幼小的时候,主人就用这么一根细小的铁链拴住它,小象无论如何用力也没有办法把铁链挣断,久而久之,小象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铁链是永远不可能挣断的。即使在它长成几千公斤重,可以毫不费力地把铁链挣断的情况下,它也丝毫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要去挣断铁链。因此,主人也丝毫不必担心它会挣断铁链跑走。

突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自省。也许没有比自省更基本、更有效地突破自己思维定式的途径了。

(四)定性。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讲的另外一个重要范畴就是所谓的“定性”。“定性”表面的含义是说一个人处变不惊,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或强大的压力,都能够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淡定,不会轻而易举地受到诱惑,乱了分寸。

1.淡定。

前些年,我到一个亲戚家里去,他的孩子只有6岁,这个孩子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什么都是浮云,要淡定”。由于受电视广播的影响,现在连6岁的孩子都知道“淡定”的重要。这个“淡定”一方面是指处变不惊,另外一方面指一个人只有看淡了很多东西,才能够处变不惊。

不是说你想要让自己不惊就能够做到,实际上我们内心深处在乎太多的东西,从而导致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处变不惊。

古人关于这个问题也讲得非常好,我在这里给大家看一下。宋代有位学者叫程颢,我们前面曾经说到过这个人,他是程颐的哥哥。程颢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弟弟程颐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二程”,是“北宋五子”的杰出代表。后来所谓的“程朱理学”,就是从他这儿开始的。程颢曾经写过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叫《定性书》。所谓《定性书》,就是说人要怎样才能够做到处变不惊。他在《定性书》里提到,张载曾向他提一个问题,说“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就是一个人在没有外部压力和挑战的情况下,可以安然不动,保持定性。

而一旦有了外部的诱惑,有了外界的挑战和压力,怎样才能够做到定性。程颢在回答他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即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要定。“定性”并不是说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安静。“定性”主要是说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做到了心如止水,做到了神闲气定,不一定指一个人在外部的行为方面处在静止不动的状态。这是程颢的意思。

你做的事情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多么重要,对自己多么有价值,也要保持一种能够放下、能够放手的心态。如果我们对自己追求的目标过于执着,一旦遇到压力、威胁的时候就可能会乱了分寸,很难把持住自己。所以他说,天地普照万物,表面来说它是有心的,但实际上是无心的;圣人处人处世非常合乎人情,表面来说圣人是有情的,但实际上是无情的。圣人和常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够在用情之时忘情,用心之后无心,处在有心和无心之间,用情和忘情之际;然后让自己保持在一种出入自如的状态,所以才能够做到淡定,才能够做到定性。这是程颢对于“定性”问题的一种理解,他认为人要善于放得下。我觉得这种思想跟佛教和道教有一定的相关之处。

2.知止。

《大学》中也讲到了一种“定性”的方法,“知止而后有定”。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应该跟程颢的说法有所区别。“知止”这个词理解起来,是有点麻烦,“止”表面意思是停下来。《大学》里所讲的一些其他话语,跟“止”有一定关系,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如果从这个方面理解,《大学》当中讲的“知止”,是说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立身取世的根本有效之道,可以让自己满足了,可以让自己以此为最高标准。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四

有劳动有欢乐,有好景有坏运,这就是人生。〔挪威〕汉姆生:《大地的成长》。

人生是个要塞,你我都不了解它。〔法国〕拿破仑:《对安东诺马奇博士的谈话》。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s,忽然而已。〔中国〕庄周:《庄子·知北游》。

人生之晨是工作,人生之午是评议,人生之夜是祈祷。〔古希腊〕赫西奥德:《盾》。

青年时失误,成年时拼搏,老年时悔恨,

〔英国〕本·迪斯累里:《科宁斯比》。

人生是患难与欢乐所组成。〔中国〕陶行知:《育才十字诀》。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五

通过本次网络学习,我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身学工科的我,平时是很少看国学方面的材料,所以在网络学习中选择了平时很少涉及的国学方面来学习,真是受益匪浅!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通过学习国学,可以让人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通过对曾国藩的人物分析,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在用人、识人的时候其实已经具备了社会学上的系统论意义,这比中国古代简单的“唯才是举”论要进步。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好学善思有关,曾国藩关组西学,他引导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去学西方社会科学,一个去学西方自然科学,他的分析眼光也在这个过程自然受到了西方社会学的影响。所以他的人才论才会有了经典的社会学意义。

从曾国藩识人的口诀中,我们能看出他选拔人才的高明之处,“广收”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慎用”强调合理利用人的长处,避其短处。因为有才不用,固然是浪费;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至于小材大用,那就会对事业带来危害了,这样反而还不如不用。“勤教”体现了曾国藩他自己就是一个“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的勤于实践的人。“严绳”是对人才的管理与驾驭。从曾国藩的这些智慧,我们不得不说他能够成功的领导了人才济济的湘军团队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用人原则的,这些原则直到现在也被广泛应用。

听翟教授讲解《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的启示》,我们了解到了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理论家和战略家,一生当中十分重视史学方面的学习,并觉得对历史的学习有利于军事方面的分析。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十分关注历史上治国安邦的重大政治谋略;关注历史上政治人物的得失成败;关注对故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这些评价形成了他自己的理念。《二十四史》也成了陪伴毛泽东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枕边书,这说明《二十四史》对毛泽东政治生涯的影响力。

从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学习,使我对这个神秘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知道了中医会运用到这些知识。了解到五行与身体部位的对应关系,这些都是很新奇的知识,在我的生活里从未出现过,虽然学习还不是很深入,但这一点点的知识已经让我觉得到了其中的博大精深,让我激动不已。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六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亲爱的同学们好!

我是郭曼宇,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这天,不是来讲课,而是来和大家聊聊天。

《国学与人生》是一个十分大的话题,看似务必得要是搞学术研究的教授来讲才能够听,才会有价值,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我自己以前的认为。因此这天我来聊这个话题,自己都觉得太过于突兀,拿不动。但是居然就决定来了,而且是和你们一群大学生聊,而我,是一个地道的初中生。

这让我想到一个场景:一群研究社会,研究人文的有识青年,去了一个荒僻的乡里调研,和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农村老太太谈人生,而后大家听得一乐,哈哈大笑。这是之因此这天我敢于来和大家谈这个话题的心境,我想大概就是这样的情景了,我很期望大家与我一样怀着这样的心境,以对一个农村老太太的期盼开始这天的谈话。即使不能让诸位哈哈一笑,也期望我所分享的,能够让大家感觉到国学对我这个普通人的人生带来的完美,也期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朴实的启发。

我想聊四个话题:

第一,我们对于国学务必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国学到底是什么?

“国学”一词不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有的说法,正因过去并没有“非国学”来比较着,因此,许多教授告诉过我们,是由于西学进入中国,才相应的有了这个称呼:我们的学问,叫做“国学”,西方的则是“西学”;或者我们的学问叫做“国学”,西方的则以前被统称为“科学”。这是一个过程,但也成为了一种固定格式。那么这样看的话,国学简直就是对于中国学问,中国传统最大的统称了,不是一些朋友误以为的,只是“儒释道”三家叫做国学。

第二,我想聊聊学习国学务必的经过:

我的同事里,有山西运城人,在我们的学习班中,我讲到了中原的礼貌,讲到了华夏礼貌的发源,一位我们山西某高校即将毕业的孩子居然惊叹,“原来我的家乡如此伟大啊!”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我们从小可能缺失了这样的了解,不好动不动一切都怪我们的教育体制,这是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误,也是稍大了以后,我们自我教育的失误,至少课外读物接触得太少,范围太窄了啊!

第三个话题,我想谈谈学习国学的程序——。

有读过《说文解字》,不能说你读过书;没有读过书,而读过《说文解字》,不能说你不通。”可见这本书的重要。小学通了,经学学习好了,自然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性格都有了系统的了解,这时再学习历史,就不茫然了,而后其他东西也好融会贯通,这便逐步成长发展为经世济用之才了!我们润德轩国学研修班的课程就是这样设计的,先小学,而经学,再史学。大人,孩子一个样。

第四,我想说说学习国学对我自己的影响。以前发过几篇《我的国学情缘》,其实那里面已经说得很详实,好像输入题目百度一下大家能够看到。

我方才说过,我是个初中生而已,这是个事实,这让我自身素质有很多缺限。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类的艺术学校,个人认为学校所学不是我所想要,也感到前途一片迷茫,加上家庭环境等各方面问题便主动退学了。十六岁进入社会,发现比在学校更加一片茫然,这一茫然,就茫然了十年。直到二十大几认识国学之前,其实人生实在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有幸学习国学后,才知道过去那些冤枉的泪,都是自己的问题,才明白做人做事其实有那么多道理我都不曾明白,于是也并没有做好。

察到的,内心会觉得正因这种体察而彻底地欢欣,这些是国学带给我的一种我不太会形容的,妙不可言的感触。有了这些变化后,我发现,奇异的事就不断发生了,过去许多矛盾没有了,转而进入的,是和谐的人际关联,和谐的内心世界,是幸福生活。

那里我再次强调“静心领悟”和“精心践行”,正因学习国学不是用来写作文,用来答题考试,是要以先贤的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不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重新建立更客观,更理智,更智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期改变我们整个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甚至是命运。那么必须要先静心领悟、品味,再精心践行、总结,才有这个可能。

精选阅读(2):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七

什么是国学?国学又称“中国学”“汉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中华传统的文化与学术,涵盖了各朝各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它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史学著作;“子”指中国历史上创立的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文集。

我们熟悉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都是国学经典,这些国学经典能让我们了解历史,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我们的内在修养,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所作,它是迄今保存最完整、使用最久、影响最广的启蒙书籍。它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三字经》,当时的我们就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跟着老师唱和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直到小学的时候我才知道:人在降生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这善良的天性本来都是差不多的,然而,因为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不一样,就逐步产生了好与坏的差别。是呀!如果孩童时期就不趁早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之后就会迁善为恶。这样说来,家长的很是责任重大。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长辈,像黄香九岁温席的孝顺行为,是为人子女所应该具有的本分。这本书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有它的的陪伴,我们的`人生定将增添几分光彩。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小学时代我读懂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学是为自己学,不是为老师学,也不是为家长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有志于做学问,在文学方面就有很高的成就。比起我们,却只是在学校里无所用心,不趁着大好时光多学点知识,培养良好的习惯。有的人认为毕了业,离开了学校就能自由的展现自己的才华,但这恰好是错的,没有更多文化和更好的习惯,就若鸟儿失去了翅膀一般,不能在天空中翱翔,我们就不能在人生的舞台尽情地展示自己。所以,什么时间段该做什么就要尽力做好,错过最佳时间,就无法挽回,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只是好好学习,利用更多的机会去培养品格,而不是去妄想以后会怎样。如果现在该做的事没有做好,再多的以后,也不会换来你想要的结果。要知道一个名人的作为是从小就可以体现出来,一个人的道德和修养也是从小开始培养的。

国学经典能帮助我们树立道德底线,还能提醒我们不做触碰道德底线的事。它就像一杯浮生茶,茶是需要品尝的,只有品尝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味道,而国学是需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它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感悟,但是国学中的精华却是我们用一生一学不完的。

读懂了国学,就等同于读懂了人生,而人生一旦被读懂,自然,你活的就是精彩的。品人生之茶,读人生之国学。现代的社会需要它,需要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需要你我共读国学、传承经典,发扬传统的文化和精神,让经典陪伴每个人成长!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八

12号8日,学校为全体教师举办“国学智慧与师德修养”为专题的精彩的讲座。主讲嘉宾为肇庆学院文学院的陈明华教授。

陈明华教授分别从以古鉴今,启迪人生;拓展学识,净化心灵;丰富感情,提高能力;何为国学;为什么学习、弘扬、复兴方面向我们教师们讲解国学与师德师风建设。他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用唱、读、讲、传等方式将原来燥乏味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讲得声情并茂,让教师们耳目一新。

本次讲座,主要分四个方面来展开此次的讲座。在讲座过程中,不断地引用经典国学来开拓我们的知识面,净化我们的心灵。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精髓,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应该传承下去,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教书育人,同时还要传承传统文化。《论语》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之一,古人都说“半篇论语打天下”,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陈明华教授在本次讲座中也详细地讲解了有关国学知识,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学习,如何做人的道理。何况我们是教师呢?同时引用了苏东坡等人的经典来诠释。特别针对古诗文,陈明华教授教会了我们一个好办法,就是用熟悉的歌曲旋律来配合古诗文的词进行歌唱,不仅唱的津津有味,而且很容易让大家记住古诗文的词,真是一举两得的事,使原来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古典国学知识用歌曲的方式来表达出来。通过此次的讲座,可以看出陈明华教授是一个对自己自尊、自爱、自信、对他人宽容、幽默、智慧;对事业的投入无怨无悔。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幸福的教师呢?

首先,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其次,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

第三,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

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

我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九

1、许多时候,与现实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学会随时去调整,无论如何,人不应该为不切实际的誓言和愿望而活着。

2、有心能知,有情能爱,有缘能聚,有梦能圆。

3、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快乐,什么样的人最美——自信的人;所以我们不但快乐,而且自信。

5、互相宽容的夫妻一定百年共枕;

6、互相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7、年轻的情怀,一个人,爱一朵花,其实并没有错,在我们长大过程中;只要爱过,过就是美丽的。

8、人生的聚会是一种缘分,有时分离也是一种爱的祝福。

9、爱一个人最重要的也许不是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语,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更能体现他对你的用情,那才是爱的密码。

10、机遇如清水,无处不可流;机遇如月光,有隙皆可存。

11、生命是属于你的,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愿望去生活。

12、人在20岁以意志力著称,在30岁以取胜,在40岁则靠的是理智的判断。

13、要永远坚信这一点:一切都会变的,无论受多大创伤多么沉重,一贫如洗也好,都要坚持住。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不幸的日子总会有尽头,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14、衡量一下,你所想要取得的成功与你为此所失去的是不是相值。

15、把自己最的品德和最擅长的无私地传承给需要他的人,这种人类的美德比任何东西都永恒。

16、有些人在上的,并不是找错了对象,而是从一开始就没弄明白;在选择爱情的同时,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17、记住,最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关爱,而不是相互需要。

18、当你与所爱的人有争议的时候,仅限于这个争议,不要把陈年旧帐都翻出来。应当记住,有的时候,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说不定是给你的一个美妙的赏赐。

19、经验就是得不到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所得到的东西。

20、你笑,全世界都跟你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哭。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十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经、史、子、集、诗、礼、乐等多个领域,深受历代经学家、文化名人、民间百姓的喜爱和传承。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散发出精深博大的智慧,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博大精深的学问,更在于其对人生的修养和提高上起到的深远影响。本文将探讨国学修养与人生修养的关系,分享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见解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国学教益。

国学以其精深之学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改变。首先它从道德和文化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成功、真理、美德、信仰的模范。国学中蕴含着很多哲学和人生智慧,比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勉励我们做一个宽容、善良的人;《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国家、世界和平息息相关。另外,国学对于人生规划、人际关系、公司管理等方面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建议,能够指导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

国学教诲与人生常识息息相关,教育我们如何规范自己的心态、行为与社交,从而更好地舒缓压力,获得精神安宁与身心健康,让我们更有智慧做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的贡献。

其次,国学则又引导我们摆脱单纯的人际交往,具有了良好的诗文教化,学习诗文是了解古代文化、传统美学的有力方法。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包含着感悟自然、人情社交、心灵教化等方面的内涵,通过学习和阅读古诗文,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人文素养,更好地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塑造自我形象,达成自我价值。

第四段: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国学。

想要实践国学的精神和理念,最重要的是学学习和体验。首先,应该多阅读和学习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视野;其次,可以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或者名家讲座,与国学界的名家们互动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再者,平时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道德,尊重他人,关注社会公益事业,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量。

第五段:结语。

总之,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对于当代人生活和人生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国学教育对于人们的成长、修养和发展都有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在追求更高品质生活质量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研究国学,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生修养,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不断发挥个人的智慧与素养,与社会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十一

所谓国学,从字面上理解,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对于我来说,国学一直是以文学的形式扎根在心底,从为萌发的种子,到后来的发芽,抽枝,长叶,终成了一朵在神州大地上翩跹起舞的文学奇葩。

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文学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请留心看看,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文学的美丽容颜。

国学之根——《诗经》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中,一句烂熟于耳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爱情,算是到了某种极致,至今,甚少言语能出其右。想想在几千年前,便有如此绝妙的语句,单从这一点看,就可看出,国学一词背后,是以深厚的文化为底蕴形成的。但诗经并不会因此而同想象中那般疏远而不可亲近,其实它只是民歌。只不过,在我们渡河的时候,被无声地遗忘在另一个时代,当我们想起,返身去寻找时,它已经没入历史的河流之中。于是现在大家渐渐习惯于唱“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而但忘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对于诗经,我们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我们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曾一起吟诵的歌谣。

诗经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十二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读国学感悟人生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人曰:“书中自有黄金屋。”六年以来,大大小小的书籍一本接着一本,其中有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当然更多的还是散文、小说……那些都是经典。正是它们,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孩童,成长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

当我第一次接触曹文轩的作品,就深深地被他的文笔所吸引,他最为出色的作品还是《青铜葵花》。

《青铜葵花》讲的是少年青铜和少女葵花,他们原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层次当中。不幸发生了,葵花的父亲却自杀了,原本幸福的她现在却孤身一人,被好心的青铜一家所收养,他们俩之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真挚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是这样的:

葵花的学校举行了一场拍照活动,她知道青铜家境贫寒,是没有条件让她去拍照片,青铜看出了她的伤心之处,问她也不肯说。碰巧,这天在青铜接葵花放学回家时,听见几位女孩子在谈论此事,青铜一切都明白了。回家后,他偷偷地告诉了母亲,母亲点了点头,让青铜去街上卖鞋。

其实痛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有时遇到困难要学习雪松,以退为进。人生亦是如此,在困难面前学会面对,学会坚持。泰戈尔也说过: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

人生的路上必定是荆棘与鲜花同在。如果说人生如戏,痛苦便是最精彩的章节之一。经典伴我成长,它便是我的第一位良师!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十三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问题,首先讨论人生有没有意义,其次要说明儒家、道家还有《易经》的思想,以及它们回应问题的理论方法。

第一讲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第一节人生的意义在于三方面。

在大学教书三十年来,我的学生都很年轻,每年都有人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学生问到这样的问题,作为老师一方面很高兴,因为他们好学,另一方面也很担心,因为学生的社会经验不够或者还没有进入社会,在谈论人生意义的时候需要各种例子进行解释,所以很多时候说不清楚。通过长期的教学,我的体会是要让学生们了解一句话,那就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不要立刻得到答案,答案只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得到之后还要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

到今天,我们进入社会已经有一定的时间,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个人成就了。具体地讲,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们说,答案是肯定的。下面从以下三点来说明人生的意义: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一、有工作可以做,人生就有意义。

wolfgangvon。

goethe)说过,“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活着,却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现在我们有工作,每天起床的时候都要想今天要做的事,有了这样的念头,一天就不会觉得空虚、乏味。有的学生抱怨每天上学辛苦,但是真正到不用上学、早上起来没地方去的时候,他们才会了解什么叫辛苦。所以,有工作可以做是人生的第一个意义所在。

有一次我坐公车,上车之后没有座位,只好站着。我对面坐着两位女士,年纪都在40岁左右,她们正在聊天,其中一位说:“我先生最近变成‘流氓’了。”

我们平时在搭车的时候,眼睛可以不看,耳朵却不能不听。我一听“流氓”就有点紧张,因为他先生应该也是中年人,怎么会变成流氓呢?这就好像是黑道之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但又不太方便问。旁边的女士说:“你先生不是年纪不小吗,怎么会变成流氓呢?”她说:“我先生现在留在家里帮忙。”现在,有些人讲话喜欢把一句话的前后两个字连起来,所以“留在家里帮忙”就简称为“留忙”。,原来她先生中年失业。中年失业是很辛苦的,也难得这位女士很有幽默感,把她先生讲成“留忙”。在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很多人会失业,失业了就没有工作。当一个人没有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工作虽然也有压力、也很辛苦,但是至少生活有着落。

我的一个公务员朋友,当了三十几年公务员之后退休了。退休后的第一个月,他到处旅游,反正已经退休了,还有退休金。但是第二个月,他就发现没地方上班很烦恼。于是,他跟他太太说:“从今天开始,你去买菜以前,请你先写一份菜单,我批了‘可’之后,你再去买。”他以前当公务员的时候每天都批“可”,退休之后没地方批,只好批菜单,但他在菜单上批“可”也觉得自己很有贡献。所以,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特定模式,退休之后也还是希望能有这样的机会。否则,退休以后重新安排生活是不容易的,因为过去没有准备好退休时候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现在不用上班,你就需要休闲的生活,休闲生活也需要安排。所以,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需要经常问一下自己:“自己有用处吗?”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如果你觉得自己无用,就会觉得生命好像是多余的。

有一次,我去一所养老院做演讲,老人的平均年龄是85岁。在谈话的时。

候,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们年纪相差很远,没有什么好说的。谈话结束之后,养老院的院长告诉我,几年前他们做过一个小实验,把老人家分成两组:第一组每人发一个盆景,并负责照顾它,每天修剪枝叶、浇浇水;第二组什么事都不用做,专心养老。几年之后,实验结果显示,在身体年龄相近的情况下,凡是要照顾花的老人都多活两、三年,就是因为他们有工作,要照顾一盆花。所以,人活在世界上都会从年轻慢慢年老,年老不是坏事。我常常跟学生说:“你们很年轻,以为老师会羡慕你们吗?不会的。因为老师也年轻过,应该你们羡慕老师才对。为什么呢?因为你们能不能活到我这个年纪还不一定呢。”所以,不要羡慕年轻,而要想到自己目前是什么样的情况,把握了今天就把握了所有的生命。要把今天当作手段并进行奋斗,追求将来的成就。今天变成一个手段,变成一个过渡的阶段,但是一定要等到有所成就才能感到快乐。快乐只是一刹那的,中间的过程都是压力。所以,我们要练习,让我们的心情每天都很开心,这样的心情才能保证做每一件事都非常踏实。

谈到儒家,会讲到人与人的相处,我就从我跟父母的相处谈起。我的母亲和父亲是上海人,他们到台湾之后,先后有七个孩子。在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妈妈每天的工作很累、很辛苦。她常常有一个念头,希望老年可以享福。但是,天不遂人愿,母亲在50岁那年因为脊柱肿瘤切除手术失败,从此半身不遂,在床上躺了三十年。为什么母亲可以支撑三十年?因为她养成一个习惯。我们兄弟姐妹任何一个人回家,妈妈就跟他讲另外六家发生的事。所以我们兄弟姐妹聊天,常常会觉得有些话很熟悉,觉得是有人在造谣。最后,我们发现这些话都是妈妈说的。于是,我们联合起来跟妈妈说:“您专心养病,不要担心,我们兄弟姐妹都没有问题,您不要费心了。”本来我们是好意,希望妈妈不要操心,但此后回家就看到妈妈躺在床上一句话都不说,了无生趣。我是学哲学的,反应比较快,就跟兄弟姐妹说:“妈妈虽然生病了,瘫痪了,但她也需要工作,她的工作就是‘制造谣言’。”

之后,我们回到家,看到妈妈一个人不讲话,就主动跟妈妈说:“快告诉我另外六家人在做什么?”这样,妈妈又恢复了活力。一个人一定要觉得自己有用,即使身体不好,也要觉得人生的存在是有一点用处的。

有工作可以做,可以安身,可以养家糊口。这跟“身”有关。因为我有工作,有名片,在跟别人交换名片的时候,别人就会了解我的工作内容,否则来往会没有焦点。

二、有人可以关怀,人生就有意义。

有人可以关怀,是人生意义的第二个方面。在汶川地震之后,很多人内心不由自主地涌出许多关怀之情。在那一刹那,人就会觉得生命有意义,因为可以帮助别人。在那个时期,每个人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整个社会的治安自动改善,很少有人在那个阶段还去做坏事,因为在自然界的灾难面前,人们会关心别人。每天看电视里的画面,人们都会觉得很不忍、很不舍。这叫做有人可以关怀。

如果你平常只跟朋友来往,手机里都是好朋友的联络方式,一旦手机丢了就会觉得糟糕,找不到人互相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痛苦。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有起起伏伏,这时就需要跟亲人、朋友、爱人分享各种生命的体验。这个时候,有人可以关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我们成家之后会有孩子,孩子慢慢长大开始上学,做父母的也就开始担心了。孩子在小学阶段都非常可爱,没有什么问题。中学三年,孩子就会开始产生压力。我有一个当初中校长的朋友,他告诉我说,初中的孩子变化特别快,初一很可爱,初二很可恨,初三很可恶。父母会担心孩子崇拜偶像的问题。小孩子对各种偶像都很有兴趣,崇拜偶像之后就不再好好念书。这时候很多父母会采取比较严格的手段,绝对禁止孩子崇拜偶像。

西方有一句话,叫做“打不过就联合。”我打不过她的偶像,只好跟她的偶像联合。我上街把女儿偶像的照片、海报、杂志访问等统统买回来送给她。孩子到初中后,有时是不能跟他们沟通的,孩子不理睬,做父母的也没有任何办法。但是这样又太过于放任,是不行的。自从知道女儿崇拜歌星后,我就开始研究这个歌星。很快地,我就发现这个歌星每天练唱6个小时以上,我就把资料拿给女儿看。我说:“你看到没有,你崇拜他,他每天专心练唱6小时以上,那你每天至少好好念书六小时以上,才能跟他一样。”但女儿说:“我只是喜欢听他唱歌,这跟我念书有什么关系?”我说:“人是一个整体,有台下的努力才有台上的表现。”她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念书就比较用功了。我继续研究这个偶像,发现这个偶像很孝顺,于是我又把资料给他看。我说:“看到没有,你崇拜的偶像很孝顺,你跟他学吧。”她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只是喜欢听他唱歌。”我说:“人是一个整体。”这就是教育,不能够完全针锋相对,要顺着他,再引导他,让他知道只是这样做还不够,要学就要学得彻底。所以,对于孩子来讲,如果有人可以关心的话,至少在升学考试的压力方面,会有些缓冲调节的作用。其实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因为有人可以关心,常常觉得自己活着虽然有一点烦恼,但是也很快乐。

三、有痛苦可以受,人生就有意义。

人生有意义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一点,叫做有痛苦可以受。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句话,他们认为人生就是不要痛苦。我们应该了解,人生其实就是两个字,叫做“改变”。人生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今天与昨天不一样,明天与今天又不一样。要注意,在不断改变的人生过程中,改变的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被动的改变,活着然后慢慢变老;第二种是主动的改变,因为有痛苦,所以开发潜能,改变自己。如果只是被动地改变,活着慢慢变老,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一位女作家的文章登出来后,别人寄给她稿费,稿费是邮政汇票,需要到邮局签字、取钱。到邮局签字之后,邮局的小姐认出了这位作家,她称赞作家的小说写的很好,很令人羡慕。作家很客气地说:“会写文章有什么用呢?头发都白了。”这位邮局小姐说:“可是我不会写文章,头发也会白啊。”这就代表每一个人都会老,但至少你有专长可以写作。自从听到这个故事,我就觉悟了。有一些老朋友一见到我就说:“几个月不见你怎么又胖了?”以前,我听到别人说我胖就很惭愧,会解释说好久没运动、晚上吃宵夜等,好像胖是一种过错。有了这种觉悟之后,我就不再解释了。现在,如果有人说我又胖了,我会说:“你错了,比起将来的我,现在是我最瘦的时候。”如果有人说我头发越来越少了,我还是一样回答:“你错了,比前将来的我,现在是我头发最多的时候。”人总是会慢慢变老,所以我有一个习惯,从来不看过去的照片。因为任何一张照片都比现在的我年轻,会越看越伤心。所以,我们要把握今天,策划未来。以上所讲的这些就是“被动的改变。”

需要强调的是主动改变自己。现在,我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上课或者演讲,但小时候我是绝对不敢想我今天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我小时候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说话口吃,一句话讲半天讲不出来,字都讲不清楚。那种痛苦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在痛苦里成长了。痛苦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它强迫你开发潜能,让自己主动变得不一样,然后可以更好地掌握生命。

命念书。我从小念书都很主动,如果考试考不好就会觉得活不下去了。我最喜欢考试,因为考试的时候不准讲话,这让我很放心。口吃的情况延续了九年,一直到高二的时候一个老师对我说:“你会念书没用,你不能讲话。”他鼓励我参加口吃矫正班,这个班就是教人如何说话的。我学了两个月才知道该怎么说话,不能着急,先深呼吸,还有各种技巧,慢慢地我恢复了正常。九年的痛苦使得我在中学、小学时代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这个痛苦改变了我的一生,至少体现在以下两点:

1、我这一生都不会嘲笑别人。因为我从小被嘲笑,知道被嘲笑的痛苦,所以我现在看到别人的各种状况,都不可能去嘲笑他。相反地,我很容易同情他。这样的一种心态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使我比较容易去体谅别人。譬如我演讲、上课从来不迟到,因为我知道我迟到的话,就得让别人等,心里会过意不去。这种心态使我懂得尊重他人,也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人交往时气氛就比较好,人际关系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我中学毕业之后,考大学的第一志愿就是哲学系。所谓哲学就是把简单的说得很复杂,把懂的说成不懂的。念哲学之后,上课经常全班打瞌睡。老教授的一本讲义,十几年都一样。他知道学生听不懂,也不勉强学生,因为他知道念哲学的学生即使听懂了,毕业也等于失业。有一次一位同学上课没有睡觉,下课之后老师问他今天怎么没睡着,他说因为前面两节课睡太多了。所以,我教书之后就下定决心,这一生说话一定要让别人听得懂。如果没有过去的痛苦,今天我教哲学根本没有人听得懂。哲学是很难讲得清楚的,让学生听不懂绝对比让他们听得懂容易百倍,但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话说清楚,不然就浪费了说话的机会。

第二节完整的人生在于身、心、灵的整合。

人生有意义有三点:有工作可以做代表“身”,工作可以安身,可以买房子、买车子,一家人过得快乐平安:有人可以关怀代表“心”,情感可以自然地交流,有适当的发泄管道;有痛苦可以受牵涉到“灵”性的修养,也就是受苦的目的。有身、有心、有灵,生命自然就比较深刻。

有人说,“身”很容易了解,每个人都有身体,都需要一个位置,一个人坐了某个位置,别人就不能坐了。身是互相排斥的。“心”代表了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但是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心的作用可以维持多久呢?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还有很多人说,灵是看不到的,谁能证明一个人有灵魂呢?灵魂是不可能像变魔术一样变出来的。

但是,如果人只有身跟心,而没有灵的话,人生就会很麻烦。如果人只有身跟心,人死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就什么都没有了。现在医药科技发达,很有可能一个人身体尚健康,心智却已丧失了作用。现在,人类最可怕的敌人是阿兹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也就是一般说的健忘症。患有健忘症的话,心智就失去作用了。我有一个同事,年纪跟我差不多,还不到六十岁就已经患有老年痴呆症了。有一天他在书房,想去客厅拿一样东西,到客厅却忘了自己为什么来客厅。他以为回到书房就应该能想起来自己刚才为什么来客厅,但是回到书房之后,他又忘了自己为什么回到书房。这就代表心智功能丧失了,到最后会忘记所有的东西。所以,人如果只有身跟心的话,显然无法解释人生,甚至连快乐都不容易。

这几年,我很受瑞士一位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ustav。

jung)的心理学家的启发。荣格在欧洲给很多人治疗心理疾病,从医三十几年,很有心得,很有经验。在外国,人们一有情绪困扰就找心理医生,人们也参加心理医生的健保,心理医生这个行业是很红火的,生意很好。但是,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叫做心理医生?假设你跟心理医生约了早上九点看诊,看诊的时候医生问:“你几点到的?”如果回答九点整,他会说你属于强迫型人格;如果回答八点半,他会说你属于焦虑型人格,因为你太紧张了,所以要提早半个小时;如果回答九点半,他会说你属于抗拒型人格。所以,跟心理医生约时间,不管准时、早到还是晚到,看诊的人心理都有问题,这样他才能够有源源不绝的病人,有的看一次病之后就要永远看病了。所以,心理医师的效果很难讲的。美国一些州政府规定,“在本州领有心理医师执照的医师,必须每半年互相分析一次。”政府担心心理医师自己变成心理病人。荣格在欧洲是很有名的心理医师,是高档医生,专门给社会上层人士治疗心理疾病。三十几年之后,他总结出一个心得。他说:“我一生替很多人治疗心理疾病,我发现他们这些人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心理正常,但是并不快乐。”这三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显然,除了身跟心之外,还有一个决定人是否快乐的因素,那就是灵,灵与人生的意义有关。人生的意义有身、心、灵三个方面,从任何一方面都可以着手,但决定的关键还是在于灵。

“生老病死”四个字就能概括的。这样子太单调了,还要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生。人生在世,首先就明白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尽管人都是同一类生物,但单个的人是宇宙唯一的,是不可能重复的,双胞胎也是不一样的。

第三节人生需要行动的配合人生的意义不只是了解,还需要有行动的配合。行动的配合就是开发潜能。

一、开发潜能要不断地求知。

只要打开书本,就会发现新的观念;去参加讲座,就能学到新的东西。这种观念会带来一种力量,增加人的理解能力。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对发生的事如何理解。人最怕的就是不能理解。如果发生一件事不能理解,陷于困惑之中,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力量完全被限制、被压制了。如果理解的话,就可以采取某种行动,决定自己应该接受它,还是抗拒它。这样才能显示生命的真实力量。学习求知,就是要每天增加并了解新的知识。知识简单地说是一种信息、资讯,它是片片断断的。看报、上网、看新闻是不会增加知识的,它只会让你知道许多有趣或麻烦的事,比如全世界目前的经济状况、石油涨价等各种问题。知道这种事情对人生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它缺乏系统的知识。

掌握系统知识的人,即专门针对某一方面做了完整的了解,那种人也叫做专家。

我们在平常学习的过程中,都希望成为专家。但成为专家还不够,因为它只能分而不能合。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有时候我们很难分辨对自己来说到底什么是重要的,通常,我们都会把要紧的事情用来取代重要的事情。假设某天不小心感冒了,我就会认为健康最重要,因为生病了;恢复健康之后,就会认为赚钱更重要,因为现在健康了;赚钱之后会发现家庭更重要,因为只是赚钱而没有家庭,总觉得人生不太理想;家庭安稳之后,又会开始想其他的。这就是人的实际生活,经常认为某个东西或某件事是现在最需要的。但是,需要不等于重要,人一定要学习,在学习中了解什么是不可或缺的、是真正重要的。

多,你“是”的可能就越少。这里的“是”,就是指“做自己的自由。”

追求知识就是希望得到某些智慧。什么叫做智慧?智慧就是从整体和根本来看我们的人生。所以,在开发潜能的时候,首先要“知”。学习儒家的目的,不只是知道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大部分是文言文。今天我们训练《论语》,天下人开始念《论语》,希望小孩子也念《论语》,是希望在做人处世方面没有问题。但是,怎样念《论语》才能正确了解其中的意义呢?只是《论语》的第一句话,在理解的时候就有困难。

有一次我在学校教书,课堂上有三百名同学,我问他们有没有念过《论语》,他们回答说都念过一些,至少第一句话念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问他们:“什么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时三百多位同学没有一个人举手,因为学生认为老师问题太简单的话,其中一定有诈,所以不能随便举手回答。经过再问鼓励,有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说:“学了以后时常去复习,不也觉得高兴吗?”这位同学讲完之后,我问同学们赞成不赞成他的观点,有没有人要进行修正,结果三百多位同学没有人进行修正。于是我又问同学:“请问各位同学,从小学念书到现在念大学,学了以后时常复习而觉得高兴的,请举手。”结果三百多人都没有举手。

这代表什么呢?要么孔子乱说话,要么我们乱念书。两千多年的经验证明,孔子是不可能乱说话的,所以只可能是我们乱念书。我们把“学而时习之”理解为“学了以后时常复习”,其实孔子不是那个意思。古代的“时”不是“时常”,而是“适当的时候”。所以,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学了以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去印证、去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比如我今天学到孝顺,这是不能到处练习的,练习孝顺一定要对父母。假设我今天学了游泳,也是不能满街练习的,要在有游泳池的地方才能练习。所以,学习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和适当的地方进行练习,这才叫做“时”。儒家最重视“适当”,所以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他认为圣人中孔子是最特别的,他能判断出适当的时机。不管做任何事,昨天做是对的,今天做就不一定对;对张三这样做是对的,对李四就不一定对,要注意判断适当的时机。儒家思想不是教条,需要有智、仁、勇三大德,智代表理性思考。所以,念国学只是背是没有用的,因为古代文言文的理解与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学习要从资讯到知识再到智慧。

二、开发自我潜能要平衡情感。

关于情感,有亲情、友情和爱情。

(一)亲情是命胜于缘。

亲情是命胜于缘,一家人是命中注定的,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父母、子女是无法选择的,只能接受,接受之后要慢慢适应,尽管有时候压力很大。一家人在一起,可能八字相冲,星座不合。所以,谈到亲情的时候,一方面有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压力。很多学生抱怨自己的父母总是要求考试成绩,但他们怎么都考不好,除非作弊。当然,作弊是错误的行为,不能采取。那怎么办呢?我只好劝这些学生,让他们回去跟父母报告:“根据专家的研究,孩子书念得不好,有一半是遗传的问题。”这么说之后,父母就不会怪孩子书念得不好了,如果要怪,他们要先怪自己。从这一点可以知道,亲子关系是命中注定的,要了解它、接受它,而不是去抱怨,一家人要互相体谅、互相容忍。

“忍”。“忍”字就是一把刀插在心上。所以,不要羡慕别人五代同堂有多么幸福,其实并不一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要只从表面观察别人、羡慕别人,从外面看是看不准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家庭、孩子、夫妻或者兄弟姐妹,我们要尽量了解家庭是我们的命,既然大家在一起,就要好好相处。好好相处不是完全没有原则,而是让你能够尽量从情感的角度去思考。

很多人都认为儒家没有法制观念。在《论语》里有一个故事,楚国一位大。

夫告诉孔子,我们楚国有一个人非常正直,爸爸偷羊,被儿子检举了。这个儿子大义灭亲,检举自己的爸爸偷羊,真是正直。孔子说,我们鲁国人跟你们不一样,我们的正直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爸爸偷羊儿子替他隐瞒,儿子偷羊爸爸替他隐瞒,这里面就有正直。当然,有人会觉得孔子不太注意法律,因为私人的情感损害了社会正义。儒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其实很简单,人生不能两全其美,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只重视社会公益而忽略亲情的话,社会将变得越来越刻薄。相反的,如果重视亲情的话,就不能兼顾法律。但是,在《论语》中,孔子只说“隐瞒”,而不是“否认”,也没有拒捕、革命。后来,孟子的一个故事使得孔子的这个理论得到了发展。

孟子有一位学生叫桃应,桃应问老师:“如果舜的爸爸杀人,舜怎么办?”我们都知道,舜是古代儒家认为最好的、最伟大的圣人,但舜又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遭遇。越是悲惨的遭遇,越能造就伟大的人格。舜的母亲早死,他的爸爸娶了后母,生有一个弟弟叫做象,结果爸爸、后母和弟弟联合起来要杀舜,这是古代的问题家庭。舜这样伟大的圣人,他的家庭却是有问题的家庭。但舜是天子之命,多次的陷害都没有能够杀死舜。有一次修谷仓屋顶,舜上去之后另外三个人就把楼梯撤走,并放火烧谷仓。舜当时已经结婚,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她们都知道舜的处境很危险,就事先帮他做了纸鸢,让他从屋顶上飞了下来。又有一次,另外三个人让舜修水井,舜下到水井之后,他们就把井口封了起来,企图把舜闷死。结果舜有备无患,利用工具在井底挖地道逃了出来。舜的弟弟以为把舜杀死了,就开始分家产,把米、钱财给父母,弓箭、宝贝归自己,甚至连带两个嫂嫂都归他自己。象前往哥哥的宫殿,结果发现舜已经逃回来了,正在床上弹琴,他看到哥哥的神情非常忸怩,很惭愧地说想念哥哥,这显然是骗人的。结果舜跟他说,他这样一天到晚没事做也不好,于是让他去当有庳国的国君,此时的舜是代理天子。后来学生问,舜让自己最坏的弟弟当国君,不是害了老百姓吗?孟子说,舜派了好几个有力的官员,设法把他弟弟架空,让他只能吃喝玩乐,不能够伤害百姓。舜还经常召见他弟弟,让他大多数时间都在路上往返,没有机会去害人。这是古时候的一种方法。舜的弟弟虽然是坏人,有谋杀的企图,但舜也不能把他法办。如果舜把象法办,他的爸爸跟后母每天在家里闹也不是办法。所以,舜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象。学生问:“如果舜的爸爸杀人,舜该怎么办?”孟子说:“派法官去抓。”学生又问:“舜会这样做吗?”孟子说:“不会的,舜会把天下放在一边,把天子的位置像丢旧草鞋一样丢掉,然后背着爸爸逃到海边,一生过着快乐的日子。”学生又问:“如果法官追到海边,把舜的爸爸抓走,舜会不会拒捕?”孟子说:“不会的,他只好替他爸爸送牢饭了。”

这是儒家的思想。从中可以知道,人与人最重要的是人性自然的情感。如果为了法律而伤害人的情感的话,一家人就会每天互相监督有没有犯错、有没有作弊。假如哥哥告诉妹妹考试作弊了,妹妹立刻去学校举发哥哥,导致哥哥被记过,今后兄妹之间就无法相处了。所以,不要随便批评儒家。儒家的说法、做法都有着更深刻的考虑,不能只看到儒家表面就判断儒家不注重法制。法制是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人的世界只要有规范,就一定有变通,因为每个人都有个别差异。其实,法官判案也要看个别情况,而不是对犯了相同案件的犯人的处罚都完全一样。

级存在于人民之间的不公平的社会,能够维持两三千年,也是有它的理由的。

toynbee),他在《历史研究》中分析到,各种文化的发展都有一个规律,叫“兴、盛、衰、亡”。一个文化从兴到盛到衰再到亡,它只有一次生命。但中国的文化很特别,经过兴盛衰亡五胡乱华之后,会再经历兴盛衰亡的阶段,之后又开始兴,这是很奇妙的事情。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要结束了。外国人认为中国文化从清朝末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已经差不多要亡了,但他们没有想到今天又出现国学热。这次的国学热,是两三千年以来经历过第二次兴盛衰亡后的第三度兴,之后就是盛,至少五百年以后才会出现衰的情况。所以,今天的国学热是一个契机,是一个关键时期,预示着中国文化要开始兴盛。

tao”。他认为,道可以用言语去说,但又不是永恒的道。那到底什么是道呢?道是不能翻译的,所以外国人看的头昏脑胀。我国古代的文化到今天又要振作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如果能在年轻的时候把握住,到中年、老年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国学文化的发展。

我们现在学习国学,因为国学里有人生的智慧。讲到人生的智慧,可以去听很多的故事,叫做心灵鸡汤。听了这些小故事,你会觉得很有趣,但是没有用,因为它缺乏系统。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系统的学习,能讲清楚什么是人性,人生该怎么走,人生的目的何在,死后有怎样的世界等等。如果完全不谈宗教,哪一种哲学可以告诉你人生应该如何,人生真正的快乐何在呢?学习儒家思想的话,你很快就会发现儒家了不起的地方。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颜渊,颜渊特别穷困,但他特别快乐。既然穷困可以快乐,那么有钱的话应该可以更快乐。但是,为什么有钱之后,我们反而不是很快乐呢?为什么颜渊那么穷困,他居然快乐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有两种可能:第一,颜渊假装快乐,其实很痛苦;第二,他“贫而乐道”。什么是道?儒家有道,道家也有道,它们是不一样的道。道对中国人来说就是路,就是人生走的路。人生走的路有正路,也有斜路。譬如追求富贵荣华这样一条路,时间长了会发现,“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年轻人去考科举很兴奋,很努力,半夜拼命赶路;有些做官做腻的人,辞官回老家,颐养天年。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这么走一回呢?有没有人可以在年轻的时候,不管有没有事业的发展,都过得很快乐呢?当然,如果有机会发展,也过得很快乐。这就是儒家的道。道家的道是另外一套理论。所以,求知要进行选择。今天选择念国学是正确的,但也要理解。如果不理解的话,恐怕会发生观念的混淆。

(二)友情是缘胜于命。

友情是缘胜于命。大家成为同学,就是友情的开始,这就是缘。大家同时参加课程,时间、空间、条件相配合,这就是缘。有缘才能相见。朋友都是自己选择的,不像一家人是生命中注定的。

1、朋友的分类。

朋友分为四种:酒肉之交、利害之交、道义之交、生死之交,这四种朋友。

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1)酒肉之交。

朋友总要一起吃饭、喝酒,否则一见面就谈儒家、道家,见面就有压力。我们不需要这么多人当老师。一般地,朋友是个性相近、气味相投的,有共同的兴趣、嗜好,这是很愉快的事情。

(2)利害之交。

利害之交,就是合作的话对双方都有利,不合作的话对双方都有害。利害之交与生意比较有关。

(3)道义之交。

道代表人类共同的正路,义代表正当性。道代表要先立定志向,一生都要走在人生正路上,合法地做生意。如果要交道义上的朋友,对很多事情的判断会很接近,这叫做正当性。有道有义,朋友才能走得长远,这就是志同道合。

(4)生死之交。

最难得的朋友是生死之交,是可以用命来换的,叫做知己。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但是,知己很难找的。英国一位作家说,人生得到一个知己就很幸运了,得到两个知己几乎不太可能,得到三个知己一定是假的。知己是用命来换的,一命换一命,一个人只有一个知己。

2、益友。

孔子特别强调,朋友当中有三种是好的,有三种是不好的。所谓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1)友直。

友直就是朋友很真诚,很正直。朋友之间需要互相提醒。你做错事父母不见得会告诉你,他们疼爱你、关心你,作为一家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们往往会跟你的观点一致。但朋友不一样,朋友会提醒你这样做不对。如果不提醒你,就算不上是好朋友。问题是,朋友提醒之后,你不见得听。

(2)友谅。

谅有两个意思,一个代表诚信,一个代表体谅。如果有一个朋友对你很讲信用,并且很体谅你,那这就是益友。

(3)友多闻。

朋友喜欢念书,博学多闻,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才不会无聊。和朋友一起聊天,如果把朋友聊天的内容记几个重点,你会发现跟哪些人聊天是浪费时间,聊的是八卦琐事,跟哪些人聊天会谈一些见闻,谈一些电视、报纸上的观念。后者会找书本来查,做比较深入地了解,可以比较完整地说明一个问题,这就是友多闻。

3、损友。

交朋友的时候,有三种好朋友,相对就有三种坏朋友。

(1)友便辟。

便辟代表刚愎自用。有的朋友喜欢耍老大,认为自己说的一定对,听他的没错,这就是刚愎自用,缺乏反省的能力。

(2)友善柔。

这类朋友太过柔弱,你说什么他都赞成,永远不会给你好的建议。这种朋友到最后变得没有是非。

(3)友便佞。

友便佞是朋友口才太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这样的朋友在你做错事之后,他会给你解释说你做得不算错,还有人比你更坏,这样你就不会改过了。

孔子所谓的朋友的标准是对我有没有帮助,友直、友谅、友多闻就是益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就是损友。也就是说,刚愎自用,过度柔顺,口才偏激以至于混淆是非的,就不是好朋友。

(三)爱情是主观美好经验的投射。

爱情很特别,有时候很难界定。天下最短的演讲就是有关爱情的,一位教授讲演的主题是爱情,他只说了两句话:“爱情很难说得清楚。有经验的人,不讲你也知道;没经验的人,讲了你也不会知道。”这个说法也是对的,因为它牵涉到人的投入太深了。只讲爱情的话,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经验,而每个人的经验都不一样。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就靠这各种不同的爱情故事维系着人类的希望。人们总觉得爱情是美好的经验,年轻人向往爱情,中年人幻想爱情,老年人也憧憬爱情,这是不可否认的。爱情很特别,它是一种特殊的机缘。它发生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它结束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爱情来无影,去无踪,有时候是一种适当时机的配合,两个人在某个阶段正好有某种感应。爱情问题很难说,只能讲一些基本的规则。

为什么对某个人特别有好感呢?因为你看到她的时候,就把小时候对异性的所有美好的经验结晶,投射在她身上。爱情是一种主观美好经验的投射。有时候,对方举手投足甚至说话的声音,都让你觉得小时候对于母亲、姐妹和其他女孩子的完美的理想在她身上出现了,把她想成是完美无瑕的。这是第一关。第一关是很容易破灭的,如果不分离的话,就要重新结晶,按照她的情况加以欣赏。人的欣赏是很有弹性的。我们看一个人,可以从表面看起来很讨厌,到接触之后越来越喜欢,因为性格比较投缘。也可能表面看起来不起眼,但内心有着与自己相近的人生取向,两人关心的事物是一样的。

人跟人相处最怕没有交集合,我们今天聚在这里,是因为大家对于学问有兴趣,对于国学有爱好,这就是交集合。如果几个人在一起,或者谈恋爱,到最后发现没有交集合,这时应该怎么办呢?人和人相处是有些基本观念的,譬如说两个人交往的时候,他们之间可以有性、情、爱三种互动关系。性偏重生物性,情偏重社会性,爱偏重个体性,从这三个字就容易了解所谓的恋爱或者爱情。

有一个词叫做“有性无爱”,这是很不好的,跟一般生物没有区别,但社会上常常发生这种情况,这不能叫做爱情。

情是社会性的,同学有同学的感情,邻居有邻居的感情。这种情是因为某种社会条件聚在一起之后,产生的一种互相关怀、互相尊重的情感。真正的爱是个体性的,一定要有人看到人群中你最特别,你是不能替代的,这时才有爱的可能。如果没有把这些名词分清楚的话,会混淆爱情的概念。有些人把性当作爱,有些人把情当作爱,到最后发现都不是。真正的爱一定是发展到内心里面真实的自我的部分。如果把它跟前面所说系统联在一起的话,性叫做身,情叫做心,爱叫做灵。

所谓的爱情,可以从整个人生来加以认识,最好身、心、灵整合在一起,这是最高境界。两个人相爱,他们的性、情、爱完全可以配合在一起,只羡鸳鸯不羡仙就是这种情况。但是,天下这种情况很少。我们可以努力的,其实是中间的社会性。如果两个人结了婚,就会有子女,有子女之后就会产生对子女的情感,情感会充分发展。有子女之后,夫妻之间相处就有共同的关心对象,就有了交集合,所谓的爱情就不是单纯的爱情了,会发展成为亲情,甚至成为友情。这就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有了这样的架构,对许多问题就会看得很清楚。哲学就是澄清概念,如果什么东西都混在一起,怎么去谈人生?如果今天认为这个重要,明天发现另外一个也重要,混在一起就什么都不重要了。所以,“意义”这两个字是首先要说明的。

家苏格拉底。老人说:“且慢,年轻人,你说这副画真美,我到这个年纪还不知道什么叫美,请你一定要做我的老师,启发我的智慧,解除我的迷惑,让我也知道什么叫美。”老人这么有诚意,年轻人当然是很乐意帮忙。他说:“老先生您别急,我一定告诉您。”苏格拉底问:“请问美是什么?”这个年轻人听到这个问题后,反而不能回答了。通常,我们讲的很多话都没有人问,如果有人问,我们反而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年轻人在没有人问他什么是美之前,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美,别人一问反而不知道了。

各位现在试着思考一下,什么叫美?美是客观的吗?美是主观的吗?这两个问题就要争论很久。如果美是客观的,代表一副画只要具备某些客观的素材,譬如说颜色、布景、远近明暗的对照等就可以称之为美,天下很难找到这样的画,所以美不是客观的。中国认为山水画是美的,一幅山水画一大半都留白,外国人就觉得很浪费纸张,他们认为一定要它涂满才美,美很难客观化。如果说美是主观的,个人认为的美就是美,但别人不一定赞成。所以,到最后你会发现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美。

第二天又到美术馆去,这一次你比较晚,看到苏格拉底在那边看一副画,你偷偷走到他后面,听到苏格拉底说这副画真美,你立刻上前说:“老人家且慢,您刚刚说这副画真美,代表您知道什么是美?请您告诉美的意义是什么?”你自认为可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扳回一程。但苏格拉底毕竟不一样,他问到:“你问我美的意义吗?好,你先告诉我,你所谓的意义是什么意义,我再告诉你美的意义是什么?”

在美国,有一本书专门讨论意义,指出了意义的二十六种用法。当你问你“这句话有什么意思”的时候,其实有二十六种用法。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常常是很多意思混在一起。见面经常说“你好吗”,这三个字的意义牵涉到跟对方的关系。如果老朋友最近生病了,“你好吗”就表示健康恢复了没有。如果是别人对你说“你好吗”,就不包含这层意思,因为他并不知道你的健康状况。如果知道对方最近失业了,“你好吗”就是找到工作了没有。在学校教书的同事,大家思想不一样,感情也不太好,但见面还是要说“你好吗”。“你好吗”牵涉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特定的关系决定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沟通的困难。

亲情、友情、爱情属于人的情感,但真正重要的是个人情绪的调节,也叫做情商。最好大学的毕业生的智商都很高,但进入社会之后情商不够好,越聪明的人越不容易合群,这是一般情况,因为他有骄傲之气,与别人相处时没有耐心。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情商特别差。不仅如此,情商差的话,自己也会有情绪困扰,不知道如何跟别人沟通,也不知道必要的时候如何向别人求援。社会上很多人患有抑郁症,这些人不是不会念书的,而是念书很好的。聪明人反而患有抑郁症,因为从小不知道如何疏导情绪,也不知道如何跟别人沟通。所以,讲到意义的时候,就要开发潜能,不断地求知,在情感上得到一种协调。至于如何协调亲情、友情、爱情,儒家学说会有一个大致的方法。只要学会道家,人间许多烦恼都很容易超越,因为它里面有一些基本的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一个系统,可以用在生活中。

如何开发潜能呢?我们常常说人活在世界上就是两种情况,第一是被动,第二是主动。通常,我们做事都是被动的,譬如上课是因为规定。在学校教书的时候,学生都很委屈,老师不点名,学生就不来上课。今天我来这里觉得特别难得,开始前十分钟本来想在前面找个座位休息一下,但同学们都很用功,前面的位置都坐满了。在外面演讲的时候,一般第一排都没有人坐,大家都坐在后面,好像准备随时夺门而出。

被动跟主动有什么差别?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被动居多,父母叫我们念书,老师叫我们好好用功,进入社会又有各种竞争,结婚之后家里人互相要求,这些都是被动的居多。人生的关键在于化被动为主动,我们要练习把被动变成主动。如果是自己要做的,生命就有力量了。把应该做的变成愿意做的,这是生命的秘诀。很多事情我们认为别人都这样做,我也要跟别人一样,不然就赶不上了,这种想法是很辛苦的。我们要设法练习,把这些事情都想成是自己要做的。譬如答应别人一件事,答应之后就要做到,做到的时候会有压力,但如果把它想成是自己愿意做的,就没有问题了。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被动性。有一个朋友半夜一点多还在路上奔驰,远远看到红灯亮了,他心想半夜没有人,就闯红灯了,开过去之后就有警察追过来了。警察把他拦下之后问他:“你刚才没有看到红灯吗?”他说:“看到了。”“你不知道红灯要停车吗?”“我知道。”“那你怎么没有停呢?”“因为没有看到你。”这是标准答案。有谁会看到警察闯红灯呢?没有的。一定是没有警察才会闯红灯了。这代表人们平常遵守规则是被动的,这样被动的生活,常常会找一些机会和借口,生活得很窝囊。这种例子是很普遍的。

不只是中国人,外国人也一样。美国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很令人担心。他们调查的问题是,如果可以隐形的话,你要做什么事?现在生物科技如此发达,再过几年肯定会发明一种药,吃下去就隐形。结果,美国高达80%的老百姓都要抢银行。反正可以隐形,别人看不到,就可以去抢银行了。平时之所以不抢,是因为平时抢银行一定会被抓,社会上有警察、保全,还有针孔摄影。这个调查代表了“满街都是强盗”,大多人心存侥幸,如果有机会就会为非作歹。不止是美国人,人类都差不多。

儒家从来不谈人性本善,人性本善是宋朝以后的学者谈论的。孔子、孟子不谈人性本善,因为没有证据。这是一个重点,要化被动为主动。孔子最好的学生是颜渊,孔子最重要的观念是仁,“颜渊问仁”就是最好的学生问最重要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一定是他一生思考的精华。但是,对于孔子的回答,两千多年来的解释都有一些偏差。孔子的回答是四个字,“克己复礼”。两千多年以来,包括朱熹在内,都把“克己复礼”分为两部分,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实践礼的要求。这就错了。孔子的意思是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这叫做走上人生的正路。克代表能够,这在古代历史上用得很多。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规范,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走上正路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这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孔子思想是儒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就是让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把他被动去做的好事变成他主动去做的好事,把孝顺父母、讲信用、讲道义、帮助朋友这些好事从被动变成主动,这是整个儒家思想的关键。人的生命也是一样,从被动变成主动,生命在自己的脚上站起来,在自己的手上掌握住,做什么事都是自己愿意做的,这种力量是非常大的,并且可以持之以恒。学儒家思想也是一样。

这一部分以人生的意义为重点,说明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这三点使得人生有意义,并分别针对着身、心、灵三方面,而灵是摸不着的,很难说清楚,所以要先多了解身心。人生的意义还在于要开发潜能,在知、情、意三方面都要设法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地成长,中间用一些儒家的思想做了大概的说明。

第二讲儒家的用事智慧。

第一节为什么儒家要求人们行善避恶。

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都有它特定的的时代背景,要有特定的条件来与之配合。儒家就出现在春秋末期的乱世,所谓乱世,用一句专门的话来说叫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分两种: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和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一、价值上的虚无主义。

作弊,而是改善作弊技术。这就陷入虚无主义了,当今社会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再加上慢慢出现虚无主义,善恶是非都分不清楚了,分清楚了也没用,因为善恶是非没有报应。所以,这就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这是一个危机时代。

二、存在上的虚无主义。

至于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就是说反正人最后都会死,一句话说白了,人都会死的,“最后”就是代表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既如此,这一生干嘛要奋斗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后结束什么都没有,有钱人死了,尘归尘,土归土,穷人死了也是一样。这样一来,如果受苦的话,那你为什么还活着,为什么不自杀呢?自杀就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最典型的例子,反正活着很苦,又干嘛要继续活着。再活也是一个样,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这叫做虚无主义。

古代的乱世,这两种虚无主义同时出现,儒家的孔子针对的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道家的老子针对的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从这两方面去分,就能知道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

孔子碰到礼坏乐崩、社会规范瓦解了,他不是去复古。很多人以为孔子复古,其实是不对的。孔子尊重礼仪,他不会复古,他的精神可以用四个字来描写:承、礼、启、仁。就是把礼接过来,我们平常讲承前启后是仁,仁在前文已有提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仁”字是孔子思想的关键。在《论语》里面,很多学生都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的回答每一次都不一样。那考试该怎么写呢?如果今天孔子亲自教学生,出一道题“什么叫做仁”测验学生,每个人写的都会不一样,因为老师每次说的都不一样。这一方面是因材施教的体现;另一方面,仁这个字本来就很特别。仁分三个层面: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所以,一个人就有三个层面牵涉到仁,我也可以把它分成三个层面:向善、择善和至善。这三个都是善,因为它让你重新找到价值上的规范。也就是说,人活在世界上最怕什么?譬如说父母教孩子时,最担心孩子没有善恶是非的观念。如果有一个小孩认为孝顺很好,不孝顺也无所谓,那父母就该担心了,不孝顺怎么能无所谓呢!孝顺是必须的,孝顺是唯一的选择。又比如跟朋友来往,如果进信用不讲信用也无所谓的话,那就没有人愿意与你交朋友。朋友之间必须时刻注意信用,也不能有弹性,今天心情好,就讲信用,明天心情不好,就不讲信用,这样是不行的。

所以说,孔子的仁包括三个层面:人性向善、择善固执、判断适当。

人性向善,如果学哲学光把“本”改成“向”,这也未免太容易了。儒家看人的时候,发现人有理性、有自由,人可以选择善也可选择恶。那又为什么非选择善不可呢?关键在于他是否真诚。众所周知,人是所有动物里唯一可能不真诚的。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猫在学狗叫,在这里,猫就是猫,狗就是狗。但是人不一样,人可以变脸,人们有时候翻脸比翻书还快,但是更难得的是做到真诚。因此,人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要真诚。但是我们也知道真诚很累,很容易吃亏。还有些人把真诚当做天生幼稚,这可不是儒家的意思。

孔子有一句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意思是你喜欢做好事,却不肯去学习了解社会的真情实况和人情世故,那它的后遗症叫做愚昧。譬如,走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我很同情他,就把钱给他,但是没有想他是怎么来到这儿的。假设我到一个塔上面,看到一个乞丐,我心里想他怎么来的。原来是有人每天固定送来,然后接走的。他是被利用的。如果我知道这个人引发我的同情心,但如果我没有学习,怎么能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在骗我呢。没有弄清楚的话,就很容易受骗,会觉得好心被人利用了,会很懊恼,以后对别人不要那么有同情心了。如此一来,受害的人成了自己。所以,孔子说喜欢做好事而不喜欢学习,后遗症就是愚昧,对人情世故,要多学习,学习之后,会明白做好事也需要有智慧。

站着的时候晃来晃去会很累,一般抢到座位以后,坐下来觉得很舒服很有成就感。到了下一站上来一位老太太,这时候年轻的学生就纷纷把眼睛闭上或把眼睛转向窗外了,也有拿一些书来看,尽量不要注意到老太太站在前面的事实。突然一阵刹车,老太太摔了一跤,这时很多年轻人都站起来了,因为他们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煎熬。每个人都有良心,只是平常不容易看到。譬如说,你身边很多朋友,平时根本不知道谁特别有爱心,但是发生地震等灾难的时候,他忽然之间出钱出力,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突然良心发现了。其实,他平常跟你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同情心,在这个特别的时候表现出来了,这说明他良心还在。

我们常说做人要有良心,那么,良心是善的吗?儒家告诉我们,良心本身不是善的,良心是对善的要求。这个名词的分辨非常重要,平常我们读书,都是全部接受,拿来就用,认为良心就是善的,人人都有良心。但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有良心却不做好事呢?因为良心对他没有起到作用,他不真诚。所以说,良心是对善的要求,你真诚良心就开始运作,就要求你行善,这就叫做人性向善,也是我们对儒家的解释。而且这也应该很符合孔孟的想法,因为孔子从来没说过人性本善,孔子只说,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年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依孔子的话,人的一生都有血气在作怪。这也说明孔子对经验很有观察,孔子绝对不会讲空话。孔子不会对着他的学生说“人性本善,人性很伟大”之类的话,我们都是人,都知道自己伟大不伟大,善良不善良,也都知道自己有良心,但良心平常睡着了,一旦醒来的时候,就很愿意做好事,代表我心里很不忍,不能眼睁睁看别人受苦。这也是儒家的思想,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让自己要求自己做该做的事,这样才会感到由内而发的快乐。颜渊之所以快乐,秘密也就在这里,真诚地做所有的事情,快乐会由内而发。

快乐有很多种。当你肚子饿的时候,吃一顿大餐是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吃饱了就没有了。所以,跟身体有关的快乐要有限制,过度的话就会有后遗症,而且后遗症可能很严重。老子曾说,世界上,十个人里只有三个是活到自然寿命结束,另外三个是因为战争、犯罪而提早结束了,还有三个是养生养得太好而提早结束了。老子在他的那个时代就知道了“富贵病”,十个人里只有一个可以学会老子的思想,真的太难做到了。从这里来看,就不能说人性是本善的。人性向善,关键在于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自己去做。

第二节儒家与人际关系的改善。

既然真诚是力量的开始,又为什么要行善呢?所以每一个字都要分析清楚,否则就蒙混过关了。善就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这里的“别人”指从父母开始都是别人。譬如,我跟父母之间的适当关系就是孝顺,所以我向父母行善就要做到孝顺。我向朋友行善就要守信用,向兄弟姐妹行善,就需要有悌。如果在社会上工作,上面有领导,就要忠于职守,要服从,这就是我的善。所以每一个人相对于其他人的时候,他都有相对的一种责任,尽到了这种责任就可以称其为善。

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其关键在于“适当”二字,所以择善就很重要。你需要判断什么才是适当的,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是我们这一生随时都要考虑的事情。有时需要靠经验的积累来调整自己的判断。譬如我跟张三相处,开始的时候处不太好,后来慢慢了解了他的性格,知道了他对我的要求,我就慢慢调整了对他的看法,人跟人适当的关系要考虑很多的因素。这里着重讲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与人来往,内心要感受到真诚,如果不真诚的话就只是做戏或做秀;第二,对方的期许要沟通,对方对你的期许太高,你就应该与他沟通,让他把期许降低一点;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人与人相处必定对社会有一定的共识,我们的行为要符合一些标准,就是要设法遵守社会规范。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十四

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五、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六、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七、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八、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九、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十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十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十三、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十四、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十五、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十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十七、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十八、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

十九、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十五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的人。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汲取了宝贵的知识,更体味到了国学对人生的启迪和指引。国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修养和境界。通过国学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生活的真谛、人生的价值,也收获到了对自己和社会的思考与理解。

第一段:国学的价值与意义。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的学问和深远的内涵。它不仅包括文学、史学、经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更融入了儒家、道家、释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的精华。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文化智慧,了解我们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同时,国学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国学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修养。通过学习国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人的智慧和见解,更能够从中汲取人生的启迪。国学讲究“以人为本”,提倡“仁爱”、“和谐”、“忠诚”等价值观念,强调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追求心灵的和谐与宁静。同时,国学对于人生的关怀也体现在其人生哲学中,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自然无为”,释家的“明心见性”。这些思想理念与人生智慧,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指南针和人生的密码。

第三段:国学的实践指引。

国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我们将其付诸实践。国学使我明白,只有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比如,国学倡导的仁爱之道,我们可以在与人交往、家庭生活和社会互动中践行,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国学注重的自身的修养,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品格、学习养性等方式,提升个人的素养和境界。国学所提倡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让我们在学习国学的同时,不断审视自己,反思自身的不足与进步。通过将国学理念贯彻于日常的点滴行为中,我们不仅能充实个人内涵,更能积极参与社会,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国学的学习不仅对个人有益,对社会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国学注重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为社会提供了道德准则和精神支持。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了个体与社会的平衡和和谐。而国学所强调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为我们提供了榜样和方向。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秉持着正直、诚信来与人交往,以和谐、包容的态度对待差异,为社会建设和谐、有序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国学的未来发展。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需得到我们更多的重视和关注。虽然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但国学的价值与意义仍然不可替代。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国学的学习与传承,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体验国学,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力量。同时,我们也应当与时俱进,将国学理念应用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中,让国学与现代科技、社会制度相融合,促进国学的创新与发展,实现国学与当代社会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学习国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知识与智慧,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人生的启迪与指引。我们应当珍视国学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促进个人素养和社会进步,共同创造一个和谐、进步的世界。(1210字)。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十六

-------------主讲人:袁济喜(来自中国网)。

在前面两讲中,我们多次提到,中国传统学术是一种人文学说体系,倾心人生观问题,具有极浓的人文关怀意蕴。西方的人文关怀主要透过宗教精神来建构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学术与此不一样,主要依托自己的世俗文化来建设的,透过五千年的礼貌史,三千年的学术史来展现出来,续续相生,辉映着我们这天的日常生活,启发着我们的人生境界,点亮了我们的心智。因此,在这一讲中,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谈谈国学与人生境界问题。

一、何谓人生境界。

谈到人生境界中的“境界”一词,在这天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比如我们批评一个人道德水平低,往往说他(她)没境界、境界低等等;说这个人道德精神高尚,往往说他境界高。“境界”这个词横贯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功利事业中使用,在超功利的文艺生活与审美活动中更是经常用到,王国维先生不仅仅在传统的经史之学中成就非凡,而且在美学与文艺批评领域中卓有建树,写过一本名著《人间词话》,其中的主要范畴是“境界”,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王氏所说的境界,是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统一,王国维在这本书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是写不好诗词的,从汉魏至唐宋元明清,境界是文学家与文学作品的灵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本书是我们大学人文学科中经常教育学生的经典,百读不厌。从王国维这位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英杰的思想中,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境界则是中国传统学术即国学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文情怀。

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格的学说。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人格”一词从原始含义来看,它是从拉丁文来的,意思是指“面具”,早期一般指个体的公开的自我,亦即大庭广众前的形象。西方人比较强调人格的表演性,亦即人格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象的差异性,西方人认为人的内在想法与外面的表现能够有两面性,不必须要做到内外统一,他们比较重视人的保密性,大约也是出于这一点;而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与此相关的“格”的概念早已有之,儒家经典《礼记?缁衣》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那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这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高低,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孟子说:“人之因此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就是仁义礼智这些基本的道德素养,君子与庶民正是在这一点上加以区分的。因此,人生的好处就在于对这些基本道德价值的认同追求。

中国古代的思想学说,大部分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说,当然也就涉及人格境界的问题。儒道两家尽管在政治与人生信念上有很大不一样,但是在对人格境界的执著上,却是一致的,并将人格建立在这种超越世俗的人格境界之上。中国古代的先哲热爱生命,不像佛教与希伯来系统的宗教那样厌生,但是他们也不赞同犬儒学派的贪恋世俗而不顾人格,而是将人格的最高境界建立在好处世界上,从而使中国文化具有不一样于宗教但又具有宗教魅力,既世俗化又能够超越其局限性的审美性质。人格之因此不一样于“人品”,就在于后者往往是指一般的道德行为与准则,有的人虽然没有理解过任何教育,但人品敦厚诚实,也能够说是有人格的。但伦理学与美学上的人格,是一种特定人格,它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精神信仰、道德境界的人性内在结构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尤其是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意识与坚定意志潜质,到达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始终围绕着造就这种高尚人格的建设而展开,离开了人格境界,人生观的建设也就失去了依据。

同时,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还与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操守联系起来,它并不玄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决定,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些基本的道德底线是不会改变的。在5。12汶川大地震之中,一所学校的房屋倒塌了,一位老师全身趴在桌子上方,牺牲自己的生命,救下了桌子下方的四名学生。而在同时的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教师则在地震时扔下学生自己首先逃走,事后还恬不知耻地在一群“后现代”的鼓噪下自我炒作,但两相对照,人生境界有天壤之别,这是不争的事实。

谭千秋铜像。

信仰了。

在中国古代儒学看来,所谓人生境界,不是别的,乃是人类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一种道德境界,经过自我反思与学习,构成了自己的道德信仰,到达内圣外王的境地。儒家的经典《礼记?大学》将这些步骤归结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宋代理学家归纳的“八条目”。这“八条目”的次序是依次递进的,即“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后人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这些道德人格的建构步骤,在秦汉之际的思想家中各有说法,但大体上是由内及外,透过完善道德来建功立业。《礼记?礼运》中说:“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冶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在儒家看来,理性与道德教育范畴就像在人性这块处女地耕耘一般,最后的升华与安固,则是依恃礼乐教化。

人生境界论的第三个方面,还指胸襟器度。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是一个人的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这天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往往从这方面着眼。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磨练与自我觉悟,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甚至磨难时,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宋人讲理学道德,往往从这些方面去体悟,比如程颢有一首著名的诗《秋日偶成》中咏叹:“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抒发了这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学家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尤其是最后的一句“男儿到此是豪雄”,写出了中国文化中人格境界与洞穿世事,回归自我,胸次超然的特点。这天我们常常体会到由于社会与单位诸事的纠缠,人事复杂,心胸狭隘之人随处可见,我们自己的心胸久而久也不免习染的苦恼,古人的这种心胸修养,倒是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的。

从做学问的角度来,国学强调人品与学问的一体化,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说:“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则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之后明代有大思想家王夫之也一再强调这层意思。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提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必须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在这天我们讲国学,这一点是应当个性强调的。

人生境界论的第四个方面,指人生品味与趣味。比如六朝时是一个讲究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魏晋六朝是所谓雅道相传的年代,雅道是人生的品味,审美的趣味,它分别了人生的修养层次与道德修养的层次,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趣味。北宋黄庭坚说过:“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能够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国学大师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其中举了《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名士的轶事来说明。一个叫祖约的人喜爱钱,一个叫阮孚的人喜爱木屐,人们对他们的喜好不能分其高低。但有一天,客人造访祖约,祖约正在数他的财宝与钱物,一时收藏不尽,还剩两小筐钱,见客人来赶忙放在背后,生怕给客人看见,其鄙俗之“趣”可见一斑。客人又去拜访阮孚,见他正在给自制的木屐上蜡,叹道:“不知一生可穿几双屐?”说话时意态潇洒,情趣盎然。于是客人透过这件事最后分出了阮孚与祖约趣味的高低。梁启超举出这件轶事是想说明:“凡一种趣味事项,倘或是要瞒人的,或是拿别人的苦痛换自己的快乐,或是快乐和烦恼相续的,这等统名为下等趣味。”因此,趣味问题显然与国学中的人生境界中的价值决定直接相关。

梁启超主张在青少年时,便要培养高尚的趣味,“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这些论述表现了梁启超对于趣味在人格培养领域的重要地位。趣味是人类异于动物的介于爱好与理性、修养与嗜好之间的生命追求,它是人性的集中显现,也是通向道德境域的潜意识。梁启超重视对于趣味的研究,证明他的文化思想是很深邃的。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

当然,国学中的人生境界论是多元思想组成的。老子与庄子这些道家人物,对人生境界的明白与儒家有很大的不一样。老庄认为人之因此不能取得自由,不能摆脱“人为物役”的杯具,原因在于人的自由本性受制于各种外物的束缚,只有将这些束缚人的“假我”、“非我”统统扔掉,人类才能走向自然,实现自身价值。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假托颜回之口提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道)谓坐忘。”庄子用“心斋”、“坐忘”的心理特征说明人生境界的实现。中国文化与学术的内在生命力,比如对于自由情性的追求,对于高风遗韵的向往,都与老庄的人文精神有关。

老子与庄子所确定的这种人格本体主义在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其特点便是从思辨走向了现实的人格严肃主题。庄子揭露的弱肉强食,“无耻者富,多信者显”的社会现象,到了汉末则愈演愈烈。魏晋文化与魏晋人格的永恒魅力,就在于这种社会场景中杯具性地全面展开。这种追求又因当时士族阶层的崛起而构成为特定的人格,表现为后人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魏晋士族文人一方面风流自高,另一方面**又常常将他们拖入死亡。何晏、嵇康、陆机、陆云、潘岳、欧阳建、石崇等人,都是在**中被送上刑场的。这样,就在强烈的人生追求与无可奈何的命运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冲突。“死生亦大矣”,这是从庄子到魏晋名士痛感的人生主题。当人处于蒙昧阶段,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价值时,还能够因麻木而减轻这种痛苦,但当人们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欲望时,这种死亡就越发显得惊心动魄。

魏晋风度后世景仰。

由此,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正如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所言:“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来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这段话与人们这天常引的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论魏晋人格潇洒的话能够互相补充。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好处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一种是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另一种是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再一种就是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随着老庄与玄学的流行,人们对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路发出了挑战,以自然的人格代替礼教人格。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到达了高峰。而魏晋风度则这对于这一段时期思想文化的人格化与名士化。我在今年四月的《中华读书报》上发表过一篇学术讲演稿《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就是专门谈这一问题的,在那里就不多说了。

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够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农业社会的天人合一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能够相通,孔子晚年也期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人生的自由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一样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活力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王夫之等人就是典型。

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世俗的,他们不主张在脱离日常生活之外去追求西方人那种惨厉的宗教赎罪精神,因此,印度小乘佛教的教义与仪式很难在中国推行。禅宗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去参悟道。虽然它也有一套修炼仪式,如净心宁意,排除杂念等等,然而其主流精神却是倡导日常实践以加强悟性,积累智慧。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宗不主张离开日常生活去思索佛性,而是力主禅境存在于日常的生活实践之中,强调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中皆有佛性在内,这是具有东方文化特点的泛神论思想。以往的小乘佛教在解释三身法时,常常从外在偶像角度去解说,而禅宗则从自我心灵去倡论。而此种自悟具有豁然开朗的特性,所谓“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即是这种心理觉悟现象的表现。顿悟是禅宗独特的精神领会方式,由于它是主观和个体性的,又不脱对象的感性形式,心灵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与审美精神的释放不谋而合。

禅宗常用三种境界来说明悟的境界。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以喻精神的漂流,没有得到禅境的指引;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形容已经破除法执与我执,即超脱了客观性相与主观痴迷,使精神获得必须的自由但尚未悟道;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形容在顿悟中获得永恒的体验高峰,这虽是一霎那间的顿悟,但却是超越时刻与空间的永恒,禅境即是这种高峰体验的产物。这种体验由于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之上,是在与砍柴担水,观花赏月的平常生活相伴,因而它没有出世的寂灭,与“高处不胜寒”的虚幻,相反,倒是充满着日常生活的趣味,是一种恬淡闲和,平静如水的心境。体现了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宁静而世俗的品格趣味。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这本书中指出:“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透过谚语的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透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了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透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礼貌持续了圣洁的理想。”这种诗学精神固然直接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但与禅宗的作用也是分不开的。

林语堂先生(资料图片)。

禅宗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境界说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境界作为佛教概念,是借用中国古代的词语来译释佛教要领的产物。《无量寿经上》云:“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华严梵行品》中云:“了知境界,如幻如梦,”佛教认为,世界皆妄,人对于世界的感受是由心念之妄所产生的幻觉。《大乘起信论》中就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心念为人的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的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境界,正因它们是由人的主观感觉所赋予的心念,故而没有自性。由于是由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心念系统,“境界”一词便由原来的疆域之意演变成精神之境。要了解国学与人生境界论,单靠中国传统的儒道学说而离开禅宗思想是无法说清楚的。

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观与审美观念,在宋代苏轼的人生境界论中看得很清楚。苏轼生活在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北宋年代。他以一颗敏感的心,感受到了这种由盛转衰的秋凉之气。他将中唐以来文人内心的矛盾即用心入世与退隐逍遥的冲突,在其思想与创作之中尽情表现了出来。苏轼早年也有着不亚于韩愈的忠君之心。从他在熙宁变法中的保守立场,以及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在这方面他远不如嵇康的愤世嫉俗,也不如陶渊明的退隐田园。苏轼一辈子也没有退出宦海。然而人的精神的价值也许并不在于外在的政治态度上,而是在于内心世界的塑造上。苏轼以他早慧而敏锐的眼光,看出了封建社会到了北宋年代,已从大唐帝国的极盛转向了衰微。

但苏轼比老庄伟大与坚强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以遗弃现实、营造虚幻的逍遥游来自我麻醉。正因现实的人毕竟不可能生活在太虚之境中,真正的勇者不仅仅敢于正视淋淳的鲜血,更要直面惨淡的人生,嵇康以其生命实践了这种人格精神,但是嵇康之死也证明了他所追求的素志仍然带有很大的虚幻性,正如颜之推所说,嵇康大倡“养生论”,但他自己却死于非命。苏轼虽然一再赞叹魏晋间钟(繇)、王(羲之)之书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并对陶渊明的诗歌境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他从自己一生的政治上的挫折与坎坷中,体味出了人生的悲凉与悲幻,从而感受到了一种较诸阮籍、嵇康更为悲凉的心境。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君子能够寓意于物,而不能够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宝绘堂记》)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

正正因对生活的终极好处的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的迷茫,因此苏轼认为生活的好处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对他来说,人格的实此刻于过程本身而不是在于终极好处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在这首著名的诗中,以孤雁自比。人生好比那不断飞翔的鸿雁,泥上偶然留下了一些零星的爪印,大雁却一往无前。也许,这就是苏轼对自己命运的写照,对人生存在好处的明白。这种类似存在主义的生存观,在苏轼的诗词中能够随处见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雨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文艺苏轼的那里成了人生凄凉感的写照。因而苏轼的人格相对于老庄与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那么高远超离,而从内在好处来说,却是更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人生境界论。他的人生论对于现代人生境界论影响很大,我们下方还要谈到。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指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用心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纵观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文化,这一概括是很到位的。我在那里要补充的是,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和一科,如果要说有的话,它更多的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与西方不一样,更主要的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透过上方的历史回顾,我们能够看得很清楚。

冯友兰、宗璞父女一齐。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

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论在近代以来,面临着艰难的选取与重建。18发生维新户外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向近代形态的转变。近代以来先进人物对传统文化大致有这么两种态度:一种是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或者政治革命的立场出发,围绕着改造国民性,将人生观建设与启蒙教育结合起来。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梁启超、章太炎等人。

梁启超在维新户外中写成的《新民说》中提出,中国因此积弱积贫,受外国列强的欺负,除了统治者的昏庸腐败之外,还在于中国人的素质太差,表现为“愚陋、怯弱、涣散、混浊”等等,从民力、民智、民德三方面能够明显地看出。要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光靠革命无济于事,关键是使人民这三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进行一番自新。他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梁启超认为,只要有了新民,就不愁产生不了新制度与新国家、新政府,因此他的结论是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他的学说,对于五四新文化户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19《民报》上提出《革命之道德说》,主张用传统的道德与建设新型人生观相结合,“举此四者,一曰知耻,二曰重厚,三曰耿介,四曰必信。若能则而行之,率履不越,则所谓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者,于是乎在。”鲁迅先生曾说太炎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主持《民报》,主要提出用宗教增进道德之力量,用国粹激动爱国之热肠。章太炎从国学与宗教的角度去建设革命之道德,重在人生境界的建设。尤其是主张用宗教来升华人生境界。他在苏报案的狱中与同入狱的烈士邹容所作的`《绝命词》三首中,第二首中写道:“平生御寇御风志(邹),近死之心不复阳(章),愿力能生千猛士(邹),补牢未必恨亡羊(章)。”这首诗中的第三句道出了邹容与章太炎等人自觉从佛学的“愿力”即精神意志中汲取力量的想法。辛亥革命至民国时期,许多文化名人如章太炎、李叔同(弘一法师)、苏曼殊等人信仰佛教,也是期望从中找到精神家园与人生境界,以超离现实世界。

到了辛亥革命后,五四户外前夜,蔡元培、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则从新文化户外的角度,对国民性问题,提出了更为尖锐的批评意见。当时的状况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然而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先天软弱性,革命的果实最后被窈国大盗袁世凯所捞取。袁氏复帝制的阴谋被粉碎之后,中国又陷入了更为黑暗的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之中,许多投身辛亥革命的志士,如章太炎、苏曼殊、李叔同、鲁迅等人对此深感失望与痛苦,我们只要看一下鲁迅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写的《野草》、《呐喊自序》等文章,就能够体会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夜仁人志士的灰心失望。与这种心态相通的则是佛学思潮的昌盛,许多人欲在青灯古佛前寻取人生的慰藉。同时,辛亥革命的失败,促使许多思想家将眼光放得更为长远深刻,他们认为启发民智,批判旧的文化传统,宣传西方启蒙主义,呼唤科学与民主,抨击专制与愚昧,是疗救国民灵魂的前提。五四新文化户外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与思路下产生的。

陈独秀在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

民国初年之后,袁世凯称帝窃国,不惜向日本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与国家主权,激起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当时的一些启蒙思想家在救亡图存的同时,也提出了改造国民性,净化文化空气,清除精神毒素的文化主张。“五四”时期,陈独秀在他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痛切地提出;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及其思想意识的愚弄与影响,“铸成今日卑劣无耻退葸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乃是“亡国灭种之祸根”。他的主张显然继承了严复与梁启超的新民说与民德说,在斥责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文化道德体系对国民的戕害方面,言辞更为激烈。

另一派先进人物则是王国维等人。王国维痛感于辛亥革命以来,道德沦落,国民精神萎靡不振,他们力图从振兴教育的角度来改变这种局面,使中华民族重振雄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们认为道德与文化的建设,归根到底是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但王国维的忧患意识更深,他不仅仅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当时饱受国内外各种黑暗势力的欺负压迫,而且也看到了人类进入物质礼貌阶段后,人性堕落与好处流失日益加剧。叔本华与尼采对于人类命运悲观失望的学说,清末社会的腐败黑暗,加上个人身世的孤寒,使王国维对人生深感失望与痛苦。因而他的美学对人性思考更加深刻,他力图将美学与艺术作为消解人生痛苦、超越人生污秽的精神家园,从而建成新的人生观。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还特意将人生境界与词学境界等同起来。这是王国维词学与他人不一样的重要标志。比如他说过一段经常为后人所称引的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他借用宋词来形容这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在那里将古今成大事业与大学问者,与三种人生境界联系起来,认为务必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境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那里刻意突出,填词决非技巧范畴所能奏效的,而是与做大事业与成就大学问一样,是依靠整个心胸人格的升华而成就的。在王国维的词学思想中,这种词品出于人品的情绪是异常强烈的。王国维将传统文化中老庄思想与西方叔本华、尼采的思想融合在一齐,力图建设成具有中国特点的思想体系。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离他的理想太遥远,王国维于1927年6月2日上午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他的死也是人生境界的产物。故陈寅恪写下了著名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能够说是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境界与学术精神相统一的表征,其中所揭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经成为国学人格境界的座右铭。

王国维之后,朱光潜与宗白华先生以其深湛的博通中西文化学养,紧扣本世纪以来中国礼貌所遇到的挑战,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冯友兰先生则是稍后于他们在人生境界论上作出重要建树的哲学家。其中宗白华先生“五四”时期对于人生观的论述最有典型价值。我们在那里不妨作一些说。宗白华在“五四”时期如同当时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传承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宗白华在“五四”前后最关心的是人生问题。人生问题是政治问题的核心,正因任何政治问题或者民族问题,如若不和人生问题相结合,那么这种政治可能就成为一种非人的异化政治,就像道德问题如果不和人生问题相互结合,就可能成为政治的附庸,名教的器物,最终会受到人们的唾弃。当然人生问题也受政治问题的影响,人在具体的历史阶段,总是受各种各样政治因素的制约的。宗白华作为一名深爱哲学和艺术的诗人,他以一颗敏感的心,最直接感受到的是当时弥漫整个社会的低迷之人心,颓唐之民性,人们对人生失去失望和信心,这一点,我们此刻从王国维在“五四”之后对于人生问题和社会所写的一系列文章中,能够找到佐证。

宗白华先生。

宗白华当时也对人生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人生观传承了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也吸收了叔本华、尼采的思想。在《说人生观》一文中,他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观,从中能够看出他的基本的人生观,宗白华就以悲天悯人之情怀,慨叹人生问题之紧要:“世俗众生,昏蒙愚阐,心为形役,识为情素,茫昧以生,朦胧以死,不审生之所从来,死之所自往,人生职任,究竟为何,斯亦已耳。明哲之士,智越常流,感生世之哀乐,惊宇宙之神奇,莫不憬然而觉,遽然而省,思穷宇宙之奥,探人生之源,求得一宇宙观,以解万象变化之因,立一人生观,以定人生行为之的。”在我们这天看来,宗先生的这些话充满着人生忧患,指出了人生观是人类“以定人生行为之的”。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唐人慨叹人生忧患的诗句。自古以来,每当政治动荡,人生苦痛,文化失落之际,人生问题便被赋予了重新探讨的好处,也因此而促成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发展。宗白华将历来的人生观分成乐观派、悲观派,以及超世入世派三派。宗白华早期思想深受叔本华和佛教的浸溉。他认为宇宙按其自律来说,无情无欲,自然运转,本无所谓苦乐之悲喜,所谓悲喜云云,无非是因了人类的主观情感与生活之欲而构成的感受,人们受这种生活意志的支配,遂不免陷入生活的烦恼之中。“乐观之辈,视宇宙如天堂,人生皆乐境”,这种人生观,肤浅得很。而“悲观者,视人生为苦海,三界如火宅”,对一切都打不起精神,对生活缺乏乐趣和信心,这也是宗白华所不取的人生观。毫无疑问,他推崇的是超世入世观,惟其对人生之苦痛深有所契,悯然感之,“但悯彼众生,犹陷泥淖,于是毅然奋起,慷慨救世”,这种人生观是宗白华最为推崇的,也是他当时从事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契机。他对这派的精神境界具体阐说道:

超世入世派,实超然观行为之正宗。超世而不入世者,非真能超然观者也。真超然观者,无可而无不可,无为而无不为,绝非遁世,趋于寂灭,亦非热中,堕于激进,时时救众生而以为未尝救众生,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进谋世界之福,而同时知罪福皆空,故能永久进行,不因功成而色喜,不为事败而丧志,大勇猛,大无畏,其思想之高尚,精神之坚强,宗旨之正大,行为之稳健,实可为今后世界少年,永以为人生行为之标准者也。

宗白华认为不仅仅是个人,而且人类礼貌的今向方向,也应造就这种精神人格。他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等文章中,着意弘扬的也是这种人格追求。宗白华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与当时他所接触的叔本华、尼采的人生观有机地融合起来,提出了新国民人格与人生哲学,这也是当时许多思想者所追求的人格境界,鲁迅一生,不就是追求“魏晋文章,托尼思想”的人生境界吗?朱光潜信仰的不也是这种超世入世派哲学吗?宗白华在那里所揭示的理想人格,反映了“五四”时期人的觉醒,这种人生新的自觉,是中华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新的转机,鲁迅和宗白华等一批新的文艺人物的产生,即是这种人生觉醒后的产物,也是那个“少年中国”年代兴起的产物,与我们这天这个充满着犬儒风习的世态有如天壤之别。

宗白华对于当时中国人的人生观的弊端是深有所感的。他指出当时由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精神的失落,社会风气的萎靡不振,大部分中国人沉溺于世俗之中,造成国民精神的总体失落。他在《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一文中指出:“我看见此刻社会上一般的平民,几乎纯粹是过的一种机械的,物质的,肉的生活,还不曾感觉到精神生活,理想生活,超现实生活……的需要。推其原因,大概是生活战争太困难,物质压迫太繁重的原故。”宗白华认为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不可能脱离日常生活,由于生活的压力太大,中国人又没有固定的宗教意识的支配,其精神传统是以世俗为主,因此,世俗化在必须时代非但不是思想解放的标志,而且成了压制精神与思想的器物。宗白华虽然对于老百姓精神单调苦闷深为同情与明白,但是他毕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职责,他还没有像这天一些所谓“知识分子”一样,惟恐从世俗之列中掉队,而是当仁不让地肩起启蒙的道义。他强调:

长此以往,于中国文化户外上大有阻碍。正因一般平民既觉不到精神生活,理想生活的需要;那么,一切精神文化,如艺术,学术,文学都不能由切实的平民的“需要”上发生伟大的发展了。因此,我们此刻的职责,是要替中国一般平民养成一种精神生活,理想生活的“需要”,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以外,还希求一种超现实的生活,在物质生活以上还希求一种精神生活。然后我们的文化户外才能够在这个平民的“需要”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前途。我们怎样替他们造出这种需要呢?我以为,我们第一步的手续,就是替他们创造一个新的正确的人生观。

宗白华认为,中国人的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世俗化的,其原因是受孔孟与老庄的世俗哲学浸染太大,前者之弊使人易于一味流向现实而忽略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后者之弊则使人悲观失望,产生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想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反映。为了塑造新的国民人格,建立新人生观,就务必注意批判与清理传统人生观的消极因素,引入新的人生观。在这方面,宗白华认为西方文化中科学和艺术的人生观是值得向国人引进的。这种文化观反映了宗白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的一面。他提出:“科学的方法是‘试验的’,‘主动的’,‘创造的’、‘有组织的’、‘理想与事实连络的’;这种科学家探求真理的方法与态度,若运用到人生生活上来,就成了一种有条理的、有好处的、活动的人生。”他认为科学的人生观有助于人们树立对生活好处的认识,从浑浑噩噩中走出来。

宗白华先生的这种人文情怀,是近代以来章太炎、梁启超、鲁迅、王国维、陈寅恪等著名文化人物的至为可贵的人文精神的共同体现,同时也是国学大师的心胸人格的表现。近现代以来的国学因此关注人生境界的讨论与重建,正是基于这种可贵的情操与理想。在他之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发生过一场科学人生观的论战,论战中的两派有的重人文,有的重科学,其实站在我们这天的角度来看,各有所偏与所见,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对于日趋工业化与科学化过程中,人们对于人生何为的焦虑,以及对于科学与功利主义蚕食人文主义的忧患。之后的新儒家学说,重点关注的也是人生观与道德思想的建设。这一问题在这天依然是多么严重。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来说,这些人生观的问题依然是那么沉重与困惑,依然需要我们关注与思考,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加以思考与建设。

冯友兰先生在个世纪四十年代写成的《人生的境界》一文,最后一段话意味深长:“因此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坚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但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中国古代哲学,是国学的核心理念所在,国学既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人文情怀,对于人生境界的永恒追寻,构成了国学的灵魂所在,也是国学薪火相传的动力。

精选阅读(3):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十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倡导学生尊师重道,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运用知识改造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基本内容。

4、《易经》是打开中华文化大门的钥匙,推荐看曾仕强教授的讲课视频。

5、抓核心词,教会大家学习——孔孟之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集合。

6、尊五美、摒四恶。

7、仁者爱人——两个实例(日本人折枝母亲、乾隆配康熙狩猎的故事)。

9、以和为贵——中国人最大的审美:对称;改革的力度与社会承受度有机相结合。

1、推己及人;2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不能带着一种浓厚的党同伐异。

11、孝亲尊师——百行善为先;百善孝为先。

13、《论语》这部经典一共25篇;《论语》仁者的叮咛;见微知著(纣王象著);孔子论仁:核心仁者爱人,推行仁政;实现仁的基本途径: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仁的道德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论礼:礼是论语思想中的一种重要范畴,在经典中出现了75章,内涵就是礼仪制度;礼的核心是周礼:以尊者为尊;以亲者为亲;礼的推广:君君、臣臣、夫妇、子子。论政:政是《论语》思想讨论的重要内容;政:首先是指孔子所推崇的“仁政”学说;其次是孔子要求统治者的政治原则——惠而后使、教而后使。

论“君子”人格:一重道、尚德、尊仁、懂礼、求智,讲究信义;换句话而言:忠、孝、悌、信、恭、智、勇。论“学”学思结合、见贤思齐、温故知新、开卷有益。论“教学”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14、修身——人生规划:做人的品格和心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情感智慧——小家、大家、国家(情的树状图);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的若干原则。成就事业和齐家治国(后两层);方法圆融变通。

国学与人生(优质18篇)篇十八

甘戊出使齐国,走到一条大河边,船夫说:“河面很窄,你(却)不能够自己过河,能够替国王去游说吗?”

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世间万物,各有所能,比方说,恭谨而又忠厚老实的人,能够奉侍君主,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骏马日行千里,为天下骑士所看重,可是如果叫它去捕获老鼠,那它肯定不如一只小猫;宝剑削铁如泥,为天下勇士所青睐,可是如果用它来劈砍木柴,那它肯定不如一把斧头。用船桨划船,让船顺着水势起伏漂流,我比不上你;然而游说各个小国大国的君主,你就比不上我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万物皆有所能,放对位置才能施展所长。若只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指责别人的短处,则太过片面。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2、《韩非子·喻老》。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庄子规劝说:“大王想要讨伐越国,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政治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道:“我害怕智慧(就)像眼睛(一样),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自己看见它的睫毛。大王你的军`队自从战败给秦、晋(两国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软弱。庄跻在(我国)境内做了盗贼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大王(你的国家)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就停止了(讨伐越国的事宜)。

3、《墨子·兼爱中》。

从前,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第二年,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楚灵王以个人的好恶去规范臣下的行为,并以此决定亲疏,这就必然会引起下属臣僚的刻意逢迎和拼命邀宠。如此上下互动,渐成风气,势必会酿出大祸,危害国家,毁掉个人。

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4、《庄子·天运》。

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黄硕貌丑,却博得了诸葛亮的亲睐与乡邻的喜爱;托尔斯泰长相吓人,却受到万人尊敬。东施不知道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塑造适合自己的形象,反而去盲目的模仿别人,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相关范文推荐

    合伙养殖简单协议书大全(16篇)

    合伙协议可以规定合作期限和解散条件,保护合作伙伴的长远利益。以下范文将涵盖合伙协议中的关键内容,例如合伙方身份、出资比例、利润分配等。甲方:联系电话:联系地址:

    教师歌音乐教案(实用20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让教师对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来看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的参考和指导。指导教师:执教教

    元宵节话题的英语范文(22篇)

    元宵节是中国人团圆的象征,家人会一起吃元宵,共度团圆的美好时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元宵节总结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物业公司疫情防控工作总结(热门21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月工作总结能够有所启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

    医生进修icu的自我鉴定(精选15篇)

    范本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分析他人的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指导和帮助。

    保健品销售辞职报告大全(24篇)

    辞职报告是对公司所提供的机会和教育的感谢,并希望能够与公司保持良好的关系。亲爱的上司:在这份辞职报告中,我希望能够向您展示我在岗位上的成果和进步。本次实习的目的

    有趣的表情中班教案(模板20篇)

    中班教案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参考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欣赏我国传统的戏剧脸谱,感受戏剧脸谱色

    警示教育合规回头看心得体会(热门21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问题,为自己制定更好的学习和发展计划提供依据。接下来是一些实践中总结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和借鉴。20_年x月_日我行展开了

    节能施工技术与建筑工程的论文(优秀21篇)

    施工是工程项目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施工中需要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和物资采购,以下是一些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经验。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建

    学期期末家长会发言稿(优秀18篇)

    家长会是学校管理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家长会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对大家的家长会工作有所启发。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