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

时间:2023-12-02 作者:FS文字使者

通过研究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以下是一份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一

摘要:信息化时代促进了社会信息快速传播,信息化给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信息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同行专家进行咨询、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以期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如今,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谁掌握了信息就是谁的世界。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人际交流、展现自我的舞台。但由于社会环境变迁,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分析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生产和管理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为此,笔者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调查情况综述。

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网络信息已渗透到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新常态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既是挑战,同时也是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最佳时期。为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在获取网络信息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价值取向等特点进行了调研。并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访谈,了解与掌握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信息、媒体、网络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同时,通过查阅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它与本次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折,努力探寻信息快速传播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1.问卷调查。

笔者选择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786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运用智能手机、电脑等上网获取信息。在回答关于“你上过网没有?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基本上过网,有83.6%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上过网,有14.3%的学生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有2.1%的学生现在上网还需要别人的帮助,也算是上过网,可以说现在的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信息。在“回答关于你在校期间课余时间在做什么事”的问题时,有52.3%的学生选择的是上网,有31.2%的学生选择的是看书、学习,有19.1%的学生选择的是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有7.4%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在回答关于“上网时主要干些什么?”的问题时,有27.6%的学生是浏览网页、无目的,有47.4%的学生是聊天、听音乐、看视屏,有14.2%是上网学习、查阅资料,有10.8%是上购物、打游戏等。在回答关于“一天上网多长时间?”的问题时,有31.3%选择不好确定,有26.7%选择课余时间基本都上,有15.4%选择有需要时才上,有27.6%选择无聊时就上等。此外,笔者还对少数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信息教育和获取德育信息的情况。

2.专家咨询。

笔者咨询了贵州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名师(高职院校德育研究方面的专家),这些专家长期从事高职院校德育研究工作,或曾在一线从事德育工作,他们拥有较深德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掌握高职院学生的特点,他们对笔者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笔者还与不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更多地了解不同类别专业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

3.查阅文献。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查询结果显示:目前有关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德育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研究方法上多数都是属于描述性研究,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证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提出的论点论据没有比较权威的调研数据作支撑,导致研究内容空洞乏力,说服力不强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从信息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进行跨学科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探索可操作性的研究途径,为科学构建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信息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现代的科技、网络、信息打破了地域、时空和人际的界限,使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群的影响而广泛传播。在这种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也有利于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调动德育教育主体的广泛参与;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拓展道德认知、丰富道德内容;有利于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意识,自我调适心态,向往美好生活、提早做好就业准备,缓解就业压力等。顺应时代发展,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抓得不够;德育教育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德育教育形式空泛,失去吸引力;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失去影响力等。

1.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信息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它使当下高校德育教育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采取的“一元主导”地位和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在德育教育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和作用受到动摇。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在所难免。调研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都在上网,网络信息是他们获取个人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来源。信息传播的内容必然有东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两者之间存在意识上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所传导的价值不再具有不可撼动的统摄力,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精神价值的多元性并存。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绝大多数都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当前,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成倍增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绝对统治地位受到挑战。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并没有利用网络作为德育教育的途径,没有抢占信息教育领地,或者说重视力度不够,导致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有脱离社会现实的现象。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二

我们班主任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班级总有几个学生既不勤奋上进,又不惹事生非,对班级一切活动既不反对抗议,又不踊跃参加;虽然学业平平,却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

我班的朱研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很长时间,我几乎没注意到她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她自己。那是一个中午,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走廊里来回走动的学生,无意中发现走廊里撒了一些米饭粒,许多同学说着笑着绕着而过,好象没有注意到地上所撒的米饭粒。这时朱研同学走了过来,急忙跑回教室拿来清扫工具,将饭菜扫净,又用拖布拖了一遍。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朱研同学,并尽力赞美了她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

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朱研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尤其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三

摘要: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近年来,坚持“全面发展促质量,规范行为育人才”的办学思想,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的教育口号,立足校本,开展了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强化管理,建立立体交互的养成教育网络。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育人之事;学校无闲人,人人是育人之人。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积极参与,学生会、中队相互督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校外辅导员、监督员跟踪评价,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养成教育立体网络。

二、健全制度,确立实效有序的养成教育体系。

首先,健全制度,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同时针对每项养成教育内容和活动拟定了具体的规定和行动方案,为学校养成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有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次,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学校针对学生年龄和发展情况制订了《学校养成教育系列化发展方案》,在工作中,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小、从细、从实确定养成教育“两会”、“三讲”、“四结合”的目标。“两会”:会读书,快乐分享;会生活,收拾整理。“三讲”:讲秩序,排队活动;讲礼貌,说文明话;讲卫生,安静就餐。“四结合”:与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结合;与养成教育主题活动结合;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结合;与家庭和社区结合。为师生养成教育的实施、发展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了一个科学有序、操作性强的养成教育目标体系。

三、优化队伍,营造师生相长的养成教育氛围。

(一)师德,是教育的基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我校始终将“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放在学校工作之首,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奉献、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通过学习与培训,转变教师观念;通过竞赛与活动,提升教师业务;通过评比与选拔,树立教师楷模。

(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养成教育单纯靠学校督导、教师培训,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觉行动,一厢情愿,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因此,我校建立了校级红领巾监督岗和班级监督员,轮流进行值日评比。师生互为一体,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善、内化。四、美化校园,营造催人奋进的养成教育环境我校一直以“创幽雅环境、育全面人才、树良好形象”为追求目标,始终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主要工作来抓,着重突出“阅读”、“习惯”主题,让校园环境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校园宣传橱窗引领航向、横幅标语催人奋进,星级评比榜样示范,文化长廊润物无声,走廊楼道温馨提示,班级文化风格各异,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会说话,让每一块牌子会歌唱,让每一株花木育情感,让每一处景点孕意蕴,真正做到“校园处处是文化,处处文化育新人”。

五、创新模式,开展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活动。

(一)“静音”行动。

理念:学会共处。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人更是一个社会人。学校教育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同时一个学校需要一个相对安静、安全的环境。必须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道德的习惯,这样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学校的形象代言人,就能表现出良好的社会素质。实践:着重从课间休息和就餐两方面进行。在课间方面,要求和培养学生不高声喧哗,不追打吵闹,不做危险游戏,不乱丢乱扔乱涂乱划乱踩乱摘,上下楼梯靠右行走,集会要排队,课间在规定区域内活动。在就餐方面,排队入餐厅,编席就餐,安静就餐,不乱丢饭菜,使用公筷,就餐后收拾整理好碗筷。

(二)“悦读”行动。

理念:学会阅读。阅读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不想读书、不会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实践:我们以阅读梦飞翔工作为契机,实行“自主择书―――自由阅读―――撰写报告―――快乐汇报―――主动创作”的阅读模式。“每日一午读”、“每周一阅读”、“学生故事比赛”、“阅读演讲赛”、“好书推介海报竞赛”、“话剧表演”、“儿童绘本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创造能力。两年来,学生们渐渐爱上了课外阅读,喜欢上了学校的图书室。孩子们书包里的玩具少了,课间追赶的现象少了,课外书籍多了。教室里课桌整齐划一,书包、课桌里的学习用品叠放有序,学生都会自觉地做好课前准备。孩子们介绍图书时表现大方、自信,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能提出有创意的问题,不时给大家带来惊喜,老师们也看到了自己劳动的成效。家长们反映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更善于表达,特别是能辨是非、懂道理了。

(三)每天一讲。

理念:学会说话。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我的展现,离不开自我的信心,口才好的人有更多的展现机会,赢得更多的信心。好口才,好人生。实践:配合阅读工作,结合养成教育,学校坚持每天在课间大活动前先进行国旗下的演讲,轮流由各班学生撰稿、主持、演讲,让学生的写、讲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胆量得到了锻炼。同时,每天面对庄严的国旗,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能得到升华。

(四)星级评比。

理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效应”就是以别人的优良品行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向学生进行具体化和现实化的事例、通过向学生树立榜样,为他们树立“路标”,通过与榜样的比较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自觉抵制外部诱惑,终止不正确的意念和行为,摒弃陋习。实践: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各班每月评出学习之星、守纪之星、阅读之星、爱心之星、环保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各一名,并将其照片统一张贴在学校的光荣榜上和各班的班级文化栏里。这样,学生标兵的自豪感增强了,自我约束力提高了,表现得越来越优秀了。榜样的影响力辐射到全班、全校,其他学生跟着一起进步了,标兵人选越来越多了,从而使班风、校风、学风有了质的飞跃。通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学校先后获得了县养成教育先进单位、市经典诵读特色学校、省文明美德学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诚然,我校养成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把我校办成一所学生喜欢、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学校,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今天我们“润物细无声”,必将迎来明天“花重锦官城”,待到山花烂漫时,人人丛中笑。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四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教师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表现为“一言堂”或“满堂灌”,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即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主体是指一种单向的传道授业,注重道德知识讲授与理论灌输,重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而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育效果如何,几乎没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信息时代到来之前,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学生多,这成为大家认同教师主体地位,学生自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多数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有的学生掌握的信息量甚至已超过了教师,教师已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地位,而有的教师还是按照指定的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觉得枯燥、乏力。

3.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由于当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原来中专学校德育教师自然成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办学层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教师队队伍素质的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正确对待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环境,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创新教育观念。既要根据现代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又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生活环境,积极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1.高度重视信息传播在高职院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网络为载体抢占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阵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科学理论。在信息时代,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建设,运用教学案例,以信息传播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育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德育信息传播内容范围广泛,涉及文化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选择正确的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参阅、选择,拓展学生知识面,辅助学生学习,丰富德育教育内容等。但是,有的高职院校学生上网成瘾、甚至沉迷于黄色信息或网恋而不可自拔,从而引发了很多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坚持“积极开发利用、科学引导、依法管理、信息过滤”的原则,借鉴已有的经验,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有吸引力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又要努力与校外相关部门合作,统一管理,形成合力、权责明确、加强管理、注重技术研发,保证网络信息有序传播,严格执行信息过滤与封堵、内容审查、网站注册等程序,提高网络信息的运用效率。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网上德育课堂、在线德育论坛等,重视网络教育空间,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引导,抵御不健康思想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自律自强,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科学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模式。

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目的。能否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起决于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是关键。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主动调整师资力量,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如加大投入,把送教师出去学习、培训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其次,需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从满足学生的需要着手,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高职院校学生打开了一条获取理论知识和习得技能的新路,精心选择网络德育资源,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传授。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内容的解惑和引导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换而言之,教师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需根据当下的热点、难点编写教学案例,以鲜活的事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息载体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教育,并高度认同、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张再兴.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突破点[j].高校理论战线,(2).。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五

小学德育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与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尚处于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发展与养成时期,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对孩子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如果这一时期对学生有错误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影响其终身的发展。因此,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只重视成绩,忽略德育教育。

传统教育在我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这种教育功能仍然会长时间存在,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教育有利有弊,其弊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除。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面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不重视。从学校方面来看,升学率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影响着学校的声誉与未来发展,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重视不用多说。从教师方面来看,学校施加压力,教师在无形当中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大降低了德育教育所占的比重,甚至忽略了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德育教育逐渐淡化。从家长方面来看,一些家长的德育教育观念淡薄,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孩子的课业辅导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德育教育。

脱离现实生活是目前我国德育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大多数的德育教育的例子都是很多年前的,与现代学生的生活环境不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例如,很多德育教育内容仍然是“黄继光舍身堵抢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战争时期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是与现在的生活差距太大,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使得德育教育失去了基础的教育意义,难以发挥教育效果。另外,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行为的规范性指导,使得德育知识没有深入小学生的内心,与日常行为产生共鸣。

3.教师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教育,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面共同的积极配合。但很多家长由于时间紧张忽略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地方,有这个责任与义务把孩子培养好,这种意识忽略了家庭对于孩子个人行为的重要影响。另外,教师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也是促进德育教育的关键,如果教师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学生德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也会造成德育教育漏洞。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小学阶段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和美好的道德情操,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学科的教育效果,根据各个学科不同的教学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活动的趣味性。flash动画以其动态性、夸张性和生动性,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推崇。软件一般占用的空间比较小,动画效果非常理想,这款软件通常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以良好的动态表现向学生传授相对多的教学内容。通过简单操作便可以完成动画演示过程,并且授课过程通常采取交互式。flash动画的交互式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避免传统德育教育中枯燥死板的教条主义,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记忆。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性格培养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行为举止模仿的榜样。因此,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应与家长定期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学校制定的德育教育目标,规范家长的教育方法,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其次,家长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能够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成长中存在的德育问题。最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充分结合,两者互相促进,从根本上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落到实处。

德育教育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德育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才能够真正意义上领会德育教育的真正含义。教师应适当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学校也应定期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多与大自然接触,走入社会,亲自感受社会实践的乐趣。例如,开展夏令营,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们观察是否存在乱丢垃圾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将垃圾捡起,并扔到垃圾桶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假期可以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可以安排学生准备一些小节目,给养老院的老人们进行表演,让学生们养成尊老敬老的思想意识。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德育教育不仅仅拘泥于课堂与书本中,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意识。

参考文献:。

[1]阚宝臣.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吉林教育,,(28).。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六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注重生活实际,全方位、多渠道地整合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合力,才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1.充分利用集会形式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遵纪守法是对每一个公民最起码的要求,是建设法治社会的根本保证。集会是学校向学生灌输遵纪守法教育的最好形式。应充分利用各种集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教育,如聘请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警察到校作法制讲座;组织观看教育影视片;学校领导定期作法制教育报告;优秀班主任作专题经验汇报等,从而形成“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教育氛围,使法制走进校园,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法律,更好地接受法纪教育。

每个人生存在一定的社会空间,都要接受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遵守大家认同的社会公德。小学生认知和分辨能力有限,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公德观,是教育的必须。班会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日常表现和思想动态,针对社会、家庭、校园、班级存在的不良现象、事例,开好每一次班会,进行细致入微的教育。

3.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在抓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有效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等等,都是具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以这些节日为切入点,持久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开展墙报、手抄报比赛,进行文艺联欢活动,可以加强党史国情教育,提高德育的功效。

4.充分利用升国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升国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坚持升国旗制度,培养学生对国旗、国歌、国徽热爱的情感,做到会唱国歌,认识国旗,了解国徽的涵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让学生切实感受在国旗下成长的历程。

5.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人的荣辱是非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各方面影响和教育逐步形成的。少年儿童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班队活动是教育学生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最好方式。班主任、德育教师应充分运用班队活动,经常开展诸如“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我为班级添光彩”、“社会呼唤文明,你准备好了吗?”等主题班队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气,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与监督,促进班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讲文明,守诚信。

6.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进行革命理想教育。

以少先队为主体,依托关工委、家长学校、少年军校、校外辅导员等社会德育资源,把革命纪念馆、文物古迹、雄伟建筑等作为校外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采访,通过家乡的巨大变化、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感染学生,鼓舞学生,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以国家利益至上,正确处理个人得失,立志为祖国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二、坚持“六个结合”。有计划、多形式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德育工作应避免空洞的说教,而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切实提高德育的效果。

1.把思想道德建设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结合起来。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小学阶段德育的主旋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要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融入生活,开展体验教育,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民族精神的真切感受,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传承民族传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一代新人。

2.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争优创先”活动相结合。

“争优创先”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激励机制,也是德育不可缺少的方法。学校积极开展各种“争章夺星”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行文明事,做文明人,关爱班级,珍惜荣誉,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优秀个人品质。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培养能力,在竞争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3.把思想道德建设与爱家爱校爱国相结合。

“爱家”、“爱校”、“爱国”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教育引导。“家”是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港湾,如果每个人都像呵护生命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家,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谁还能不爱培养教育自己的学校?谁还能不深爱着养育自己的祖国?在长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坚持情感教育,选取“爱家”的生动事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就能为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奠定坚实的基础。

4.把思想道德建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科教学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并利用学科德育教学资源。结合学科知识特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语文、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高雅的品质;让社会、自然课开启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让数学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豪情;让美术、音乐课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体育课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和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

5.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生活是道德最重要的老师,有了道德体验实践的平台,就有了道德情感的源泉。相对于德育活动少,整体规划容易跟着社会“热点”、“中心”走的弊端,学校德育要走校内外相结合的路子,让学生把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唱、跳、画、讲”等他们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道德经验得到积累和交流分享,引发道德意识的共鸣,使道德情感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当“教育要求”变成“学生需求”时。道德教育就会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思想道德教育还应积极采取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发掘三种教育方式的各自优势,形成综合教育合力,尽量清除“死角”,提高德育效果。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交流体会,沟通关系。班主任经常家访,了解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根本问题,与家庭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经常邀请“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老科技工作者)和地方党政领导来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使学生的思想紧跟时代的节拍。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七

小学阶段是德育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很好地抓住好这个关键时期的品德教育,就能给孩子们的成长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德育教育单靠学校一方还远远不够,只有建立起一个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以社会德育教育为背景、以家庭德育教育为辅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把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小学生长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体,改革学校教育方式方法。

小学德育教育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把学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并结合教育改革目标,对学校德育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优化。首要任务是要加强广大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广大道德素质优良的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得到积极的情绪和道德体验。其次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里度过,所以一个班级的班风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风,通过班级成员的零号的情绪、行为、言论和道德面貌等,形成一个优良的整体精神风貌,同时催人奋进,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最后要努力建设和培育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操,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一是要加强制度管理,重点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训练,规范和指导学生的言行,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例如结合重要节假日,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庆祝活动、展览参观、公益志愿者活动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二、以家庭教育为辅,促进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广大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采取家长会、家长沙龙、家长座谈会、亲自运动会等方式,把家长调动起来,提高他们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并积极发挥家长的主管能动性,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建言献策。其次学校可以采取成立家长委员会的方式,建立起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的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班级的管理中来,为班级教学和管理提供各种义务劳动和服务,让家长们更亲近学校、亲近班级,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而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最后学校可以采取建立家长与学校互访互通机制,增加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比如建立微信群、qq群,采取家访的方式,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沟通中,教师要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注意沟通的形式和内容,多讲讲孩子在学校表现好的方面,尽量避免导致学生和家长产生对立的负面效果。

三、发动社会力量,实现学校与社会德育教育相衔接。

可以说,社会教育作为一个大的教育环境,它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也是是实现少年儿童德育的关键。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将学校和社会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首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学习、访问等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社区开展劳动、到公园参观考察等,既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又认识了自然、认识了社会,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在参观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写日子、写感受、画自己看到的一切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其次是学校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请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给学生上一堂保护动物的知识课堂、请部队的官兵给学生上一堂军事课程、请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给学生讲一讲如何照顾老人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有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最后,学校要尽量与社会周边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给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也关系到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成败。

综上,要想成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力量缺一不可,所以,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为培养祖国的未来共同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健.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d].广州大学,2011.

[2]张燕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2.10.30.

[3]杨虹.小学生生活德育探究[d].鲁东大学,2012.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八

作为新疆边远地区民族中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需要我们以育人为本,与时俱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使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工作,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求得实效。引导学生既要爱祖国、爱家乡、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大团结。学习成才,又要成人,把做人和成才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塑造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现代需求的新型合格人才。

一、学校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要增强德育的全员意识。

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因为中学是以正规的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带有社会性、强制性,在客观上为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学生在入中学前就有向往中学生活的意向,希望在中学生活中见到更多的新东西,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开展更多符合自己需要的活动;再加上这个时期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认识和基础知识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这都为中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因而必须抓住学校教育这个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增强全员意识,切实抓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光是班主任的事,每个教师都肩负着德育教育的工作职责。教师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我们如果无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内在联系,而单纯的认为德育仅在品德与社会课、晨会课、班队课中,势必会造成德育游离于学生的智育、体育和美育之外,使德育与诸育脱节,这根本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师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促进德育发展。

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素养非常有必要。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人格的事业,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因为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很多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榜样。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学生树立一个仿效的榜样。

在德育教育与管理中,还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感意识形成的发展规律,以人为本,提倡平等和谐、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公正严明,平等待人。课内是严师,课外是挚友,学生有了过错,要做到实事求是,公正无私,一视同仁。即使对学生合情合理的批评是严厉的,学生也会认为是真诚的,也会受到学生衷心的爱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兴趣、爱好、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开学生的心扉,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要至诚、至正、至爱、至理。教师要先以诚信示人,然后教人以诚信为本。在教育教学中,师德正,学生则有善行。在教与学中,相互发展,共同提高,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三、创设、挖掘道德教育的情境因素,寓德育于知识活动之中。

学校、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集体成员之间有相互依存的责任关系,集体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方面的需求,能给学生的行为提供具体的生动的榜样。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班主任要积极配合团组织,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各种活动中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近生活、体验生活。按科学的教育规律来培育学生,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和谐全面发展,融思想教育、行为习惯、良好意识和情感的培养于各种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这是非常符合学生品德的形成规律和社会要求的,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和课外读物、文艺作品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寓教于知识教学之中。要充分利用可用的因素启发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的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把文化知识的转化过程变为品德教育课。应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学中,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中,各科间教学都应做到教书育人。

四、充分利用社会教育条件,配合家庭、社会促进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形成。

社会教育是儿童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它的影响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面。正如人们所说的,学校教育几天,不如社会影响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社会教育积极因素的影响,防止消极因素的腐蚀。如引导学生课外参加有意义的公益活动,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明辨是非,矫正不良行为。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配合家长,指导家长教育。如召开家长座谈会,教师家访等,在相互沟通中,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长认识到,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只有多欣赏孩子,才能帮助他们成功。作为家长,要在诚实守信、真诚待人、行为习惯、艰苦奋斗、尊重他人等方面作出表率。要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的能力,增强自主意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家庭与学校教育必须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儿童品德的发展。校内外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与家庭、社区相结合,构建德育网络,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与人相处,了解社会,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全面认识社会,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有诸多不良的现象、消极的一面,需要我们去分辨是非,增强自觉抵制的意志,从小培养儿童的是非观、善恶观,增强他们改造社会的责任心。

诚然,德育的出发点不是去约束人、禁锢人,而是以人为本,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地发展人。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精辟地阐明了育人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学校、家庭、社会都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寻求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型人才。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九

在学校德育体系中,道德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政治和思想教育的繁茂技叶,是根植于道德教育的沃土之中。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思想上往往也是进步的;道德沦丧,是导致在政治上,思想上蜕变和堕落的最初原因,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助人、节俭、宽容等基本的道德品质都不具备的话,那么高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又有何用。只有注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基础道德规范的传授和养成,大道理才有坚实的基础,整个社会风貌才可能有大的改观。

益采取积极行动,乃至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把青年少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从小养成做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终身受益。否则,恶习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十分困难。

近几年来,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是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这种说法就是针对道德教育缺乏个性及层次性而言的。学校教育在发挥道德教育基础作用的同时,还应注意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这样才能增强实效性。承任道德的层次性,可以使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不用“高、大全”的模式一刀切。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商讨,共同探索新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而在道德教育中,又以社会公德为基础,以其为基础进行道德教育,也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成长的需要。假如学生从小就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去做,就可能逐渐对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人类形成责任心、义务感,并进而形成共产主义理想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献身的志向。

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应只呈现给学生空洞的道德教条,还应将各种生动活泼的道德情境呈现给学生,将真实的社会呈现给学生,敢于并善于进行阴暗面教育,正视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并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让学生成为道德学习的主体,在自觉的主体生活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道德规范的教育方法,传统的方法有直接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在现行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需要注意开拓新的方法,改变旧的只注重背诵道德知识,只注重一般行为训练的方法,到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注重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判断力的认识,懂得教育技巧,大胆吸收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街道教育的方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了近两千年,用谦让的美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的时代我们又允许她有不同的答案。如分梨的时候正是梨收获的季节,是否可以不考虑梨的大小?孔融的母亲病了需吃梨,孔融是否能拿一个最大的梨回家给母亲吃?参加一次比赛,第一名可获得最大的一个梨,孔融是否可以力争拿第一呢?通过讨论我们还可以有许多答案,答案是否一样并不妨碍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并不妨碍我们对是非问题的判断,并不妨碍我们每个人用最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

青少年是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新的世纪中国人面临着民族复兴的机遇,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勤劳勇敢、互助互爱、努力创新、具备更良好的道德风尚;需要学校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十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以前我对老师的认识只停留在老师上好课,学生学会知识。以为这样老师就做到尽心尽责了。但当我步入教师这个行业以后才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因为这些要比逼着孩子都背一个单词,多会做一道题更有长远的意义。只有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结,这才是老师的成功。

案例:这件事发生在一名三年级的学生身上。因为每个班都有一名课代表,所以每次收发作业,帮老师拿东西都是由课代表负责。记得有一次课代表和一名学习较差的学生抱着昨天留的作业和练习册来到我的办公室。课代表告诉我还有5个人没有交作业,我当时还是象往常一样,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对她说“让那几个人快点交作业,要不我就要罚他们了。”话音刚落,忽然听到旁边有个孩子说:“老师,我帮你催他们作业去吧!”原来是那个也不爱交作业的孩子。当时我有点迟疑,怕他不能完成任务反而把事情搞砸。可是又一想,为什么不给他一次机会的,而且他这次交作业了,这样也能促使他完成以后的作业。最后我带着怀疑的目光对他说:“好吧,我把任务交给你,你上午之前把没交作业的都收上来。”那孩子当时很是兴奋,一口就答应了,兴高采烈的跑出办公室。之后,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几乎快忘掉了这件事,那个学生拿着4本作业来到我办公室说:“老师,我已经收了四本了,还有一本我一会就给您拿来。”我很是吃惊,没想到比我的课代表还有威信啊?呵呵。恩,我觉得以后应该都给他机会,于是就说:“恩,这次不错,以后你就帮助课代表收作业,但前提你要完成自己的作业。”那孩子眯着眼乐呵呵的就答应了。

案例反思:通过这件事,我突然内疚起来,想想平时,我为什么总把机会分给个别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那么多普普通通的学生那?为什么我们要拉大学生之间的距离那?做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机会分给每个学生才对啊!所以以后我要多关注那些中等及差学生,我想他们更迫切的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关怀。这样他们才有动力认真的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十一

小学阶段是德育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很好地抓住好这个关键时期的品德教育,就能给孩子们的成长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德育教育单靠学校一方还远远不够,只有建立起一个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以社会德育教育为背景、以家庭德育教育为辅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把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小学生长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小学德育教育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把学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并结合教育改革目标,对学校德育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优化。首要任务是要加强广大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广大道德素质优良的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得到积极的情绪和道德体验。其次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里度过,所以一个班级的班风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风,通过班级成员的零号的情绪、行为、言论和道德面貌等,形成一个优良的整体精神风貌,同时催人奋进,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最后要努力建设和培育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操,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一是要加强制度管理,重点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训练,规范和指导学生的言行,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例如结合重要节假日,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庆祝活动、展览参观、公益志愿者活动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二、以家庭教育为辅,促进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广大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采取家长会、家长沙龙、家长座谈会、亲自运动会等方式,把家长调动起来,提高他们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并积极发挥家长的主管能动性,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建言献策。其次学校可以采取成立家长委员会的方式,建立起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让学生的家长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班级的管理中来,为班级教学和管理提供各种义务劳动和服务,让家长们更亲近学校、亲近班级,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而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最后学校可以采取建立家长与学校互访互通机制,增加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比如建立微信群、qq群,采取家访的方式,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沟通中,教师要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注意沟通的形式和内容,多讲讲孩子在学校表现好的方面,尽量避免导致学生和家长产生对立的负面效果。

三、发动社会力量,实现学校与社会德育教育相衔接。

可以说,社会教育作为一个大的教育环境,它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也是是实现少年儿童德育的关键。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将学校和社会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首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学习、访问等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社区开展劳动、到公园参观考察等,既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又认识了自然、认识了社会,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在参观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写日子、写感受、画自己看到的一切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其次是学校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请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给学生上一堂保护动物的知识课堂、请部队的官兵给学生上一堂军事课程、请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给学生讲一讲如何照顾老人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有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最后,学校要尽量与社会周边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给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也关系到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成败。

综上,要想成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力量缺一不可,所以,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为培养祖国的未来共同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健.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d].广州大学,.

[2]张燕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j].考试周刊,.10.30.

[3]杨虹.小学生生活德育探究[d].鲁东大学,2012.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十二

摘要:

“五育”以德为首,“德”是人在社会立足之本,而师德则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学生。教师的道德教育表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去熏陶、影响学生。

关键词:

教师;道德;热爱;尊重;育人。

一、思想崇高,乐于奉献。

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有人说,教师起得比鸡还早,比蚂蚁还忙,干的活比骡子还累,睡得比狗还晚。这说明他们的一生注定平凡,生活注定清贫,却承载着中华民族之希望,培育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少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有较高的职业自豪感,有两袖清风、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各种不良信息与不良思想时刻在侵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都处在养成阶段,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加倍呵护、细心帮教、耐心引导、精心培育。因此,作为教师,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自身政治觉悟,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以育人为宗旨,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用自身的行动带动感染学生。要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崇高思想,要有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点明了教师的职责与作用。“授业”是指把教师多年积累的学科理论知识、社会实践经验、解决问题的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生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学习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不仅要循循善诱,还要因材施教,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传道”是指教人做人的道理,即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情感的引导者,还应拥有一颗博爱、宽容的心。即师爱,热爱学生就要多方面地去关心他们,不仅仅从学习上,还要从思想上、生活上的各个方面关心学生,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别人一起工作,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则是教育成功的动力与源泉。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对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心生埋怨,因他们的成绩退步而急躁,因他们违反校规校纪而失态,因工作量太多压力太大感到很累、很烦,但强烈的责任感告诉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娇惯,而是严格要求。既要表扬激励他们,又要防微杜渐,防止他们因点滴的成绩而骄傲,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以德为高,身正为范。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是以辛勤的汗水来塑造学生灵魂的职业,我们应把这一神圣的职业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教师教育学生是通过国家所选定的教材,在教师的挖掘整理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教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爱学乐学。教师个人的文化素质的差异、敬业精神的不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很大。因为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他们喜欢模仿,尤其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有时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们观察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分析老师的处事原则,甚至分析教师的心理特征,然后一味地去模仿去学习。因此人们都说中小学教师是启蒙老师,可见其育人作用非同一般。道德教育往往贯穿于知识教育中,教师应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确立好自己的处事原则,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着眼于职业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未来社会的进步。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处处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他们。做于生之前,言于生之后,既要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又要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因为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识,更有自己的尊严。作为老师更应该经常反省自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学生尊严,是否珍视学生的存在,是否平等对待学生。如果一个人缺乏尊严地生活,必然导致兴趣与信心的失落,进取心的衰退,学习成绩的下降,生命自然会失去光彩。因此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让爱在学生的心中闪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处理事情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即使在校外的道德表现同样起到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时刻用职业道德标准约束自己,以身作则,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四、为人师表,仪容端庄。

为人师表,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仪表仪容上。教师仪表,是指教师的穿着打扮、举止风范和外部行为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仪表具有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它有利于教师自身形象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它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的教育与培养,也有利于配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穿着方面,身材较矮的教师,选择衣着应简洁明快,利于把身体反衬得高一些。颈部细长的教师,应选择着高领、筒领的上衣或小衫,利于增强颈部的粗壮感。体胖的教师,应选择着深色衣服,以便给人以紧束感;体瘦的教师,应选择暖色亮色的衣服,增强厚实感。

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想前卫,衣服的选择应活泼明快,与新潮的款式适当地靠近。这就是学生喜欢穿着新潮服饰、谈吐幽默的青年教师的原因,他们的穿着更受学生的欢迎。年龄大的教师德高望重,沉稳通达,应选择严肃端庄、稳重大方,色泽款式又比较清新的衣服,既显得充满成熟的魅力,又显得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教师也要随着具体的环境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时的衣着整齐,活动、游戏、劳动时要宽松轻便。中小学教师的服装要朴素、整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熟的着装习惯,同时受到思想情操方面的启迪。对于一些年幼的孩子,根据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应选择一些色泽鲜艳、明快的服饰。

教师不但要注重自身的仪表,更要注重自己的仪容,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学生的课堂表现适当变换不同的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声调、体态等。在讲课时,教师的面部表情要庄重而亲切,目光要温和,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话,耐心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不认真听讲、搞小动作时可以轻轻走到他的身边拍拍他的身体,或提问他同桌的同学引起他的注意,当学生的表现较好时,要轻轻点头表示表扬鼓励。当学生提出或解决质量较高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带头拍手叫好,给他鼓励。教师在课堂上不要目中无人,只顾自己讲,也不要呆若木鸡,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捣乱而瞪眼睛、发脾气,要用高深的文化底蕴、广博的胸怀、丰富的教学经验感染学生。教师是中小学生最自然的模仿对象,一定要注意,教师给人的形象应该是健康向上、规范正面的,具有教育性,所以教师穿着要得体,不要奇装异服;打扮要适宜,不要矫揉造作;外观要整洁,不要蓬头垢面;语言要文雅,不要粗野庸俗;行为要端庄,不要轻浮放纵,举止要风度,不要徒有其表;表情要丰富,不要横眉冷对;教态要自然,不要故弄玄虚。这样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身,让师德这一神圣的词汇一生相伴。愿师德这个永恒的主题,立于教师心间,直至永远。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十三

作为一个文化深远、底蕴深厚的国家,中国的德育教育蕴含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精髓。传承优秀传统,发扬中华文化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学生在小学阶段,其身心不成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负面的情绪和行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人思想最纯粹、心思最单纯的时期,在此阶段开始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佳选择,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是塑造人格和三观的重要启蒙时期,任何因素都会导致其思想的改变和偏颇,因此,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引导懵懂的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素质是极其必要的。

1.教学方式陈旧,相关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的德育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研究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小学生对德育方面的学习没有一个较为完整且清晰的概念,教学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

现阶段的问题主要有三点:首先,教师德育教育的教学观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个人的教学方式,对于德育教学的认知有一定的不足,导致教学成果不显着。其次,师资力量不足,缺少专业的德育教育教师,大部分的德育教育课程都是语文老师或其他学科老师兼顾。最后,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刻板陈旧,往往只是通过枯燥的个人讲解来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单方面传授大道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只重课堂,脱离生活。

人的任何发展都离不开实际生活,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知识带来的乐趣。在德育的发展中也是如此,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从而聚集众多具有优秀品质的灵魂,形成当前的中华民族的德育文化。一旦脱离现实生活,该方面的教育会显得非常空洞,苍白无力。据了解,只有少部分的学校为小学生创造和提供深入社会的实践体验机会,大部分学校担心无法承担学生人身安全的责任,因此仅仅将德育教育局限于课堂之中。然而,纯粹的理论学习和学生有限的理解能力,无法发挥德育教育应有的作用。想要提升德育教育的层面及效果,应该着手打造一个适合的教育环境。

目前,小学使用的《道德与法治》的课本有几种版本,其中,人教版的教材使用了绘本式的表述方式,这是德育教育教材里程上的.一大进步,其教材中包含说明式叙事和讲述式叙事两种叙事形式。这种表达方式不仅适合学生阅读,而且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阅读,还有利于在不同的方面展示学生生活,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益。根据统计,课本中的教学材料多以儿童的生活事件为主,其次是动物类的传说以及童话。因此,教师在使用课本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走出“绘本”使用误区。

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比较容易陷入几种误区:以图代讲,将德育课程变成了语文课堂上的看图说话训练;偏离原本的教学目标,错误地解读了绘本的真正意义;将绘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割裂,导致学生的课堂体验不足。想要走出这几个误区,就要科学、合理地解读教材中绘本的实际意义和目标定位。

众所周知,绘本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其良好品德发展的有效载体,亦是学校的重要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在一年级人教版的教材中,绘本不仅仅在形式上吸引学生注意,同时,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教学情景,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目的。利用此绘本教材,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加以引导和指正,并做到因材施教。

2.紧抓绘本教材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做到让课本与生活结合。小学生看到绘本的第一想法就是读取故事内容,因此教师应当重视绘本讲述的课题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绘本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思辨生活。其次,除了学生生活,还要重视绘本讲述的内容与故事和自编故事的整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观培养以及个人体验,实现绘本生动化,彰显其细节,使得绘本教学活起来。最后,教师要利用绘本唤起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其实不仅是在被动地看故事,也在通过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故事中的内容,并用自身的力量去创造和发展故事内容,学生在主动创建个人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与课本进行对话。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将课本内的绘本内涵转化为学生的个人体验,通过组织活动加深学生对绘本的情感体验,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想象空间,在与绘本沟通时抒发心声。

3.发挥家长的辅助作用。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其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时间仍处于家庭中,他们的道德观念是建立在父母的思想之上的。因此,身为家长,应当肩负起身为孩子“老师”的责任,不要只是言传,更要做到身教,家长的道德品质没有问题,才能真正地使孩子受益。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实不难,比如,尊老爱幼,在公交车上为有需要的人让座等。这些教育方式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堂教育的可操作性,并且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抽象道德思想转化为实践,使学生印象深刻。

德育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人的未来,还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针对现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和品质是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协作,为孩子创造一个接受德育教育的氛围,让他们能够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崇高的品格也是我国社会公德发展的要求。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十四

道德人是明确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又具有道德自觉的人,表现为人对既涉及个人自身的善,又关乎他人的善的推崇、恪守与践履,譬如尊重生命、维护正义、律己利他等等,以达致个人的精神自由和内心的自我和谐。现代社会个体对道德规范的遵从不再是被动的、盲目的,而是具有独立性的人基于理性作出的道德选择。因而,道德人向善的行为更加稳定持久、淡然从容。道德人的培育要进入人的精神世界,借助理解阐释人,反思人的生命及生命的表现,催生人的道德需要,并在道德实践中体验道德价值,把握人生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行为的正当性是社会的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社会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和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德性是社会的人的重要标识之一,它缘于人对自身规定性的认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统一。当前社会人们的行为选择多样,道德分化明显,既有的道德规范已难以解释和应对新的问题,传统道德的价值在具体的道德实践和现实社会生活中遭受冷遇,并由此产生诸多的价值困惑和道德冲突,譬如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误解和讹诈引发的“扶不扶”等道德困境。人们习惯将这类问题归咎于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尚未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很显然,市场经济虽具有逐利性,但也有其内在的道德需要,等价交换、诚实守信等道德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人的培育遭遇难题,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道德价值的贬损,道德与生活的价值关联亟待明晰。

在道德认知上现代社会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共识,在道德实践上也不乏公认的、明确适用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但在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频发,道德价值逐渐退居社会生活的边缘。当然,这其中原因复杂多样,而现代人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对为什么要遵守道德缺乏价值体认,以致道德在人处理生活中所面临的苦乐、得失、人己等基本问题时没有发挥引导与规范的作用。比如,人们应当如何在一起是现代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一些人在某些具体事件中将己与人对立起来导致行为上的冲突与偏差、价值的失序与混乱。屡见不鲜的网络暴力、肢体冲突等事件一再挑战尊重、平等、正义等道德原则。“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反映出道德底线失守带来的极大危害。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传统的道德规范被破坏,道德相对性日渐凸显。

(二)人的道德需要被遮蔽,道德对人的人文关怀尚需彰显。

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性的伦理实践,对美好的品德、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是主体高层次的价值理想。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不仅仅是为了面包,人为了理想而献身既是人生存特性的组成部分,又是人生命完善的需要。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理想、为某种超越肉体满足的东西奋力以求。道德是主体在建立起与自身、他人和群体的价值关联中获得的共同存在的意义庇护,体现的正是人对价值理想和自由的追求。然而,人的这种自我超越的需要在道德教育中往往被遮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现今道德教育侧重阐释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个体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缺少对人深层的价值需要和内在行为动机的关注,忽视道德的实践特性。二是道德人培育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道德与人的距离。实践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价值,在社会性发展中获得价值和意义是道德人的精神需要。然而,社会认知的多元和现实生活的复杂使人们对道德的价值产生质疑。一些人认为讲道德并不能满足自己的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功利性、短期性行为。社会上的一些失德、败德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有人因此而得利,直接导致失范行为的蔓延和社会风气的恶化。缺少主体的认同和参与,道德成为停留于文本、讲坛、课堂的知识,提升人的道德修为就是一句空话。

二、理解:展现人存在的意义。

理解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这里具有了本体论意义,从传统解释学的文本理解转向以文本理解为基础的自我筹划、自我理解。理解不是为了停留于文本,而是要关照自身和反思现实。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过去或传统与今天的对话,“理解在任何时候都包含一种旨在过去和现在沟通的具体应用”[3].只有在文本与现实之间建立意义关联,才能在问题阈中展开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才可能达致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重叠共识”.

因而,道德教育以人为核心和主导,以人的实践参与为本质特征。人是溶合了情感、目的、动机、意义、价值的意义---价值性存在,每一个个体都是作为“前理解”存在的自我。由此,道德人培育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藉由知识连接历史与现实,在经验分享和交流中体味出人的生命意义,促进人的发展。基于理解视角的道德人培育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培育道德人是培养社会的人与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逻辑统一。

人不是在自然的意义上被称之为人,而是因为人的社会性。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基本规范,即道德和法律规范。法律是一个社会最低限度和最基本价值准则的权威表达。道德则寄寓着人类对善、对一切美好价值的共同追求,诸如幸福、人道、自由、平等、公正、诚实等等。它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社会对人的塑造无不表现为先进或进步的社会规范向人的精神内化,形成某种价值共识的过程。人通过选择、接受和内化社会价值原则,形成合乎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相应的品行。主体的选择与内化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体对传统、文化、道德、社会生活经验的理解和现实反思,其中包含着在未来的可能性。从人自身来说,作为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存在是人内在的发展要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的心理需要的角度提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里,人的需要具有超越性,人在满足第一个需要后又会引起新的需要。人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是指向未来的。社会的人应是道德的人、文明的人,各种能力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二)培育道德人是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的内在统一。

完整生命个体的型塑首先倚重知识。亚里士多德将人的德性分为道德的德性和理智的德性,道德的德性通过习惯养成,作为人最高层次的理智德性要由教导和知识生成,它来自人的理性思考和主动选择。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人的需要、目的、动机、情感相关,因而,道德人培育探求的不是客观性知识,而是人对自身存在的追问与反思。在诠释学那里,理解摆脱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元对立的知识观,把人对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经验和体验融入知识的学习中,其目的是为了自我理解。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精神世界和现实处境出发理解文本与作者,理解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在自身的视域与理解对象的视域融合中创生新的意义。换言之,主体在理解对象的同时进行着自我理解和经验的新的意义建构,这是一种价值的传递、意义的交流与精神的创造。人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原则筹划自己的生活,在与世界、与社会的多重意义关系中人获得的是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三)培育道德人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和谐统一。

因而,只有对美德的理性认知与内在的情感和谐统一,主体相应的行为动机才能达到最恰当的状态。

三、理解视域中道德人培育的瓶颈。

道德人是从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存在探求人之存在的意义。教育对人精神的陶冶要经由理解与书籍和人交流,丰富与充盈人的精神生命。教育过程中虽然理解关涉课程设计者、教材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多重关系,但是无疑在对话中它是以文本为中介并围绕文本展开的。作为文本读者的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创生与更新对其“怎样做一个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讨理解视域中道德人培育的瓶颈与现实遭遇。

(一)主体性丧失割裂道德与人的对话关系。

道德的实践特性决定道德对人的涵养不是灌输有关道德的零碎知识,而是帮助人从整体上把握生活,获得意义。“人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当怎样度过”这样关乎人自身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它始终以人对自身、人对生活的理解为基础,并在人与人的认知碰撞中发展人已有的认知,在这里,所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是人对物的认知,而且还有人对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道德所蕴含的善的价值是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加以选择和内化,并保存在主体的生活经历中。个体把自己的生活作为对象加以全面审视,对生活、对经验进行反思、认识、实践与创造,获得对事物对他人对自我的理解,个体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然而,由于道德对人的滋养是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在当下的教育氛围中一些人认为与自身所要追求的成功关系不大,将之视为客观对象物存在的知识来掌握。在道德人的培育中,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缺少个体经验和个人的生活履历与道德的'对话,个体的精神世界并没有真正作为“前理解”参与进来,也就无从创生意义。换言之,个体没有作为精神主体与精神培育活动及内容展开对话与交流,个体也就不能在开放和接纳中对自身及生活进行反思,难以提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不懂得审视自身的现实境遇和人类的生存状态,也就不会发现问题,不能深入事物的本性、对道德本身及其存在的理由进行探究并作出解释,道德缺失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关联。

(二)知识式学习消解道德之于人的伦理价值。

变化日速的社会生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日渐增强的专业化培养目标,越来越强化了道德人培育的知识化取向和工具性价值。而现代性境遇下,学习者对物质主义、技术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推崇消解了人对意义的思考,学习者的道德学习退回到德育课堂的狭小空间。道德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知识,而是一种意义学习,是人不断反思自我和获得意义的过程。哲学诠释学主张从理解的视域解读文本,认为理解是共同意义的分有。理解和解释的过程是个别经验和普遍经验的融合。其对学习过程中个人发展的历史性、现在处境的关注为知识观的转型和课程观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毋庸置疑,知识是课程的原材料。但是,课程学习不再是知识毫厘不差的掌握和再现。新课程观课程的转变性和生成性品质使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人“相遇”的可能情境成为可能,知识是情境中的必要要素,发挥着引导、催化和促进的作用。课程关心学习者个体的经验、体验对知识的建构,学习者需自主建立起文本知识与人的生命之间整体的意义关联。生活实践表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经验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影响。学习者的需要、目的、既有的道德观念、具体的境遇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与教育者的相互理解。如果道德被视为实现某个外在目的的手段,成为某种预先给定的、等待着主体去认识和掌握的客体,那么遵守道德规范就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和生活手段,失去了其应有的伦理价值,人也就丧失了丰富的生命表现。

(三)情感与理性认知的分离阻碍道德的意义生成。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道德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递道德知识、分享道德经验是学习者提升道德认知的主要途径。在道德人的培育中,道德认知能帮助人们判断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经验和体验带有个别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各自的视域出发分享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在平等的交流中实现视域融合,才能使个人认识、经验成为共同的财富,生成道德的意义。而这之中总是渗透着个体对生命存在与生长的直接经验和情绪感受。情感内在于人,人也是需要情感激励的,譬如正义感、崇高感以及内心的充实感等。无疑,它也有益于人做出道德的行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价值冲突和道德困境很多情况下并非是主体缺乏道德选择的能力,而是由于主体道德感的弱化。道德感是主体具有是非、善恶理性判断能力基础上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情感。道德人培育的主体性丧失、知识式学习必然造成人对生命的真实情感体验的缺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接,阻碍道德意义的生成与实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关移情的许多研究表明,移情有利于利他性行为的出现。移情是情感的相互契合、相互作用。有了情感的驱动、感染和共鸣,才能赋予知识以活力,才能在理解与体验中激发主体正向的、积极的行为。这种“感同身受”正是人在实现视域融合中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塑造。“一个人的道德移情能力越高,道德敏感性就越强,就更能够从社会和他人的视角认识所面临的事件,实现道德行为的延续性,进而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在人们普遍感知道德功能式微和道德多样性增强的今天,培育道德人对社会道德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理解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在哲学诠释学视野中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性。在道德人的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在道德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诠释道德知识,实践道德精神,在人的意义世界的构建中建构生活的意义,培育真正具有理性认知能力、自主精神和创造性活力的道德人。

参考文献:

[1]樊浩。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期待[j].中国社会科学,2014,(7).

[2]彭启福。“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j].学术月刊,2007,(8).

[3]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39.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03.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廖申白译注。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6.

[6]李昕桐。新现象学的情感伦理[j].道德与文明,2014,(4).

[7]黎良华。有美德的行动与有美德者的快乐[j].道德与文明,2015,(1).

[8]龙静云。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十五

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是对一门语言的教学,而每一门语言都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组成,并且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互不可缺,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同样重视这四个部分。其中,位于首位的听力教学是语文课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十六

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其中重要的部分,由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小学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在德育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可以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态度,有利于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小学生年纪比较小,还未形成完善的辨明是非的能力,因此,这个阶段的积极引导十分重要。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

1.1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离不开每一个炎黄子孙,这也是我们的责任。而且,目前,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比较漠视,并认为很多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需要将其传承。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学生不仅要增强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育中充分融合德育教育,从而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1.2培养德才兼备的小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学校和教师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德育教育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其可以推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一个人的能力,既包括他的成绩、才能等,也包括他体现出来的道德素质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在社会中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通过强化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小学生。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十七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而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也要求学校必须注意德育教育工作。小学阶段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初级阶段,德育的实效性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付诸施行,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育曾经越来越遭到广阔教育同仁的注重,新教改更是把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放在当代教育的首要位置。小学教学作为我国教学方案的初始阶段,其对学生早期潜认识的培育至关重要。在德育教学方面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讲求“毕其功于一役”,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培育,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性展开教学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从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调整本人的教学办法,把培育学生的德育素质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实在地做到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分离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经历,谈谈对小学教学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些战略。

一、肯定目的,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生普通很喜欢集体活动,教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由于个人缘由损伤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我们能够经过各种行为标准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活动中,如学校展开的拔河竞赛,让学生逐渐培育起了集体荣誉感,晓得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取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表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标准本人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树立在学校实在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经过日常行为标准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性相顺应的德育标准放入其中,理论证明,将德育的请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详细的斗争目的,能够鼓励全班学生向着目的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本人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经过集体的力气培育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遭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办法。

二、强抓常规,施行德育教育。

学校生活,请求孩子们树立严厉的集体和时间观念,恪守学校纪律。小学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假如不经过重复锻炼,也不一定做到。因而从开学起,教员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答复问题、尊崇师长、团结同窗等等,都做了明白的请求,然后,进行重复锻炼,对做得好的同窗给予褒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窗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诲人不倦,屡次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由于错了一次而批判,应真诚地鼓舞他们树立自信心去做好。

课堂是我们教员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教材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本人的见地,经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通知我们的内容归结出来,学生经过本人的讨论能够很容易控制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能够养成认真细致的优秀习。各学科都可发掘爱国主义教育要素。小学生在道德学问的了解上是从比拟浅薄的、外表的了解逐渐过渡到比拟准确的、实质的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了解常常是浅薄的、外表的,详细性很大,概括程度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络生活实践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论。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干使学生既晓得为什么去做,还晓得怎样去做。要让学生分离本身进行比拟,确立明白的导行目的,构建课堂多维交往构造,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能够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愿望,经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互相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员能够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经过纵向比拟:看本人能否比以行进步,或者横向比拟: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本人是不是和他人做得一样好,在比拟中,逐渐进步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褒扬为主,强化德育教育。

爱听褒扬是儿童心理特性,褒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要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作连锁反响。例如:上课了,大局部同窗在喧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假如泛泛批判,收效甚微,假如点名批判,他人常常同病相怜;假使从乱糟糟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窗进行褒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次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褒扬有批判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判。我常用褒扬某个学生道德质量、思想行为上的积极要素去影响和克制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要素,寓批判于褒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到达扬长避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则,树立德育典范。

小学生模拟性很强,教员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厉请求本人,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请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请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言语;请求学生要保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六、增强家庭德育教育。

能够展开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构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树立教员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员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普遍展开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领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厚多彩。经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树立家庭教育联络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间隔,亲密了家校关系,构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进步家长综合素质。

总之,“德育是做人的基本”。要进步德育的实效性必需树立新观念,必需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需面向全体,必需抓德育活动,必需立足课堂,必需锲而不舍,确保德育内容的落实。只要这样,才干最大限度地进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十八

一个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以下是“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理念是新课程对品德学科教学的最深刻的阐述。品德课堂教学是教师主要任务,是带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通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地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这一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出示:三幅漫画,第一幅两个男同学在打架,闹得很凶。第二幅是在办公室里,老师在教育他们,两人都低着脑袋。(旁边文字)老师:“打架对吗?”第三幅是老师在问哪你们为什么打架?两个男同学都仰着头说旁边文字:一个说:“是他先打我的。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三副画,你对他们打架以及在办公室的表现是怎样看的?”因为这种事情太熟悉了,学生纷纷发言。老师引出“当冲突发生后,我们怎么办?”然后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合理的处理办法以及谈论“老实是要吃亏的”这种说法。整堂课的教学,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教学实效明显。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十九

园林工程建设的首要质量管理前提就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因园林绿化工程的涉及面比较广、内容较为多样复杂、艺术文化内涵较为丰富,与普通工程相比,质量更难以控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成为园林质量提高的首要前提。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立、目标的设定、制度与规范的制定、工作质量的保证与监理制度的实施。园林工程企业接到任务后,应依照工程招标施工管理的要求,根据自身特点,在监理方与业主指导下,组建质量管理的机构,并由具有组织能力、经验丰富与管理能力的人员构成。质量管理机构组建后,还应设定相关的管理目标,实施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的目标比工程招标中的技术指标只能高不能低,还要制定有关规章规范与制度,以确保质量目标实现,并按照有关规范与制度来督促与考核效果,园林职工作为园林绿化工程的创造者,其事业心、责任感与业务能力等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对于园林工程来说,监理制度是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保障,应遵循一定科学准则,采取科学方法与态度开展技术服务,让景观绿化的每个环节均无质量问题,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2.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园林景观控制目标与质量管理要有效实现,需要完善质量管理的责任制,让每个部门与每个人均明确自身所承担责任,并知晓问题发生的处理程序与方法。主要方法为目标责任制的签订。园林建设当中,应依照能力匹配与管理幅度原则,建立经理为主要责任人的岗位目标分工负责的机制,将每个业务岗位工作职责进行具体化与规范化,各自权利职责明确,并落实于具体责任人身上。工程质量还应以预防为主,将质量隐患灭于萌芽当中,对于园林材料使用不合格,操作程序不对与苗木质量不达标等隐患消除。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美观,预防是关键,应加强各影响因素控制,并做好事前与事中控制,由产品质量向工作质量检查转变,以确保景观园林工程的整体质量。

3.园林绿化设计质量管理。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质量管理包括提出要求、设计人选择与设计方案的筛选评价三个环节。在园林设计方面的质量管理仅能外部实施,内部环节无法干预,多数设计质量管理是运用集思广益进行设计成果评价的。景观绿化设计不仅要考虑艺术性,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掌握相关合同文件,对于国家行业标准与甲方要求应深入了解,并作为景观设计的参考依据;其二,大部分工程单位领导人不是专业人员,图纸审查的时候,其决策可能具有随意性,设计人员不应惟命是从,对于领导人随心所欲决策应提出自身观点,防止由于客观规律的违反出现工程质量降低;其三,现场勘查深入了解现场实际条件,像水源、气候与交通状况等,防止工程施工时出现意外。

4.施工准备质量管理。

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前,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这是施工基础与必要条件。首先,应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让有关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充分了解设计思路、施工难点与技术要点、掌握设计图纸与施工说明书等方面的质量规格,对于设计者来说,利用技术交底听取相关施工人员准确意见,并对设计不足处进行弥补,以增强设计质量。施工准备应做好技术交底方面的工作,签字之后,才能施工。其次,有关施工组织的设计,主要是指导工程准备,并组织全面经济与技术文件,此工程为纲领性内容,能宏观控制整个工程的施工,施工组织设计的深度、内容、质量与深度等,对今后施工成功与否非常关键。最后,加强物资准备,在工程建设当中,物资材料是物质基础,其准备好坏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在园林工程当中,材料主要为各类原材料、半成品、机械设备与产品等硬质部分,以及苗木、土方与支架等绿化部分的工程材料。

5.园林施工方面的质量管理。

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其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规程确立、执行、检查与修订等环节。对于工程质量管理,规程的确立、执行与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标准程度越高,运用检查控制质量就越容易。施工质量或者生产质量,一般是可量化标准,不过检查过度会增加检查财、人与物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反而会降低工程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与施工的'质量管理方面,应该将规程执行作为主要管理方,检查监督辅助实施。规程修订一般是执行者没有违规,但产品质量与工程质量未达标状况下实施的,园林工程确保施工质量,应该注意下列方面:首先,对于材料质量要严格控制,园林景观施工需要大量材料,像管线、苗木与亮化设施等,材料质量与要求不相符,工程质量就难以达标,对于投入材料质量给予严格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基本前提,全面控制投入材料采购、订货与验收等,层层把关,便于工程质量提高;其次,根据园林苗木生长的规律,对苗木的栽植时间进行掌握,园林绿化质量好坏和成活率是有很大关系的,绿化苗木不同,其生长规律是不同的,恰当栽植时间是有差别的,对不同苗木栽植时间进行掌握,可保证苗木成活率,增强质量管理。

6.养护与竣工验收管理。

与普通工程项目相比,园林工程的养护质量管理是比较特殊的,园林工程建设包含大量植物,在绿化后期,加强园林养护,可保证工程的质量及控制,也是园林景观形成关键环节,养护管理不恰当,会带来严重质量问题,像树木的支架固定不牢固,会出现树木栽植歪斜情况,不及时浇水,会降低苗木的成活率,加强园林养护管理非常重要。竣工验收作为施工最后环节,也是整个工程最后关口,竣工验收之后,对工程质量给予综合考察,可确保工程项目与设计规范标准相符,在竣工验收时,还应有完善技术资料与工程保修书,经过档案资料整理,可对工程建设、施工与养护等过程予以总结,还能为单位提供可靠资料与变更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景观绿化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关注,大量园林工程建设兴起,优化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因我国绿化工程起步较晚,绿化工程建设方面还不是很完善,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强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二十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他需要全面地主持班上的各项工作。

这些工作非常繁杂,所以一个班主任需要细心、耐心和爱心。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的这些年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对待工作,算得上是全身心地扑在工作岗位,也做出了一点小成绩。

关键词:班主任教育;班集体;爱心;宽容。

1建设优秀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班集体对班级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因此形成一个团结、进取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每年9月1号报名,开学第一天,我就会观察学生们的一言一行。

几个小时接触下来,我就知道哪些学生比较活跃,哪些学生喜欢沉默,哪些学生很调皮,哪些学生需要关注。

另外我还会询问他们在小学当班干部的经历,征询全班同学的意见。

最后我选出了威信较高的班长陈敏,能力较强的副班长田园,做事紧紧有条的劳动委员熊学庆,人高马大的体育委员汪金郴,能唱善跳的音乐委员邱玉婷,精打细算的生活委员陈婷。

另外我还把班级分成了八个大组,每个组有一个组长和副组长。

每个组进行分数评比,每个组的每个成员的基础分100分,不交作业扣分,上课迟到扣分,上课顶撞老师扣分等等。

作业优秀加分,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背完书加分,上课得到老师表扬加分……加分和扣分情况由各自的组长登记,其他组的组员监督,有疑问可以提出。

组长加分和扣分一定要通知本人,不能私自乱加。

在每周星期五的班会课上,各个组长把自己组员的分数写到黑板上。

最后班主任宣布全班分数最高的前十名和分数最低的后十名。

前十名上台发言,给班上同学讲讲自己一个星期是如何获得这么多分数的。

另外前十名同学还会获得奖励,有本子,书籍,文具,笔记本等。

后十名同学要向自己的组长做检讨,并分析失分的原因,争取下个星期进步。

同时班主任还要求组长算出每一组的平均分,平均分最高的组每人获得奖励,平均分最低的组由组长代表上台发言分析自己组失利的原因,并且要主动帮助班级擦一个星期的黑板。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反复总结与训练当中,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大家的学习氛围浓厚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更大的进步。

2关怀和感动学生。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初中的学生自觉性不强,容易分心,做事情很多时候随心所欲。

比如班上的卫生吧,有很多值日生在上完下午第三节课后就直接回家了,全然忘记了自己改扫地。

碰到这样的问题,我的做法是委婉地提醒他们,或者自己拿起扫把去扫,他们看到老师扫地就会觉得不好意思,然后就自己动手去扫了。

渐渐地,值日生就再也不会不扫地了。

另外还有学习方面,很多学生不太自觉,我就每天早晨早点到学校,然后走进班上自己拿起书去朗读,当学生看到老师都在班级朗读课文,那学生还不惊讶啊,那他们肯定会乖乖地坐到位置上朗读课文。

中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喜欢学习同伴,因此我也会在班上表扬一些各方面优异的学生,给他们树立榜样,然后他们就会学习同学的优点。

同时在家长会上,我也会要求学生家长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让学生耳濡目染,告诫自己的孩子“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让他们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凡是要求孩子要做到的,家长本人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家长也坚决不做。

3理解和宽容学生。

班主任工作就要深入细致,要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对待他们更要理解与宽容,用朋友的心去与他们相处,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问题,千万不能自我,认为他们就是要比老师低下。

就像我班的小潘同学,十分不喜欢读书,要他背书,他就说:“我从小到大从来不背书,我爸妈都管不了我,老师,你看呢?”听到这样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还说什么了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过他。

一天中午,我悄悄地把他带到我的办公室。

(为什么“悄悄”呢?因为我知道他这个人特别好面子,自尊心强,怕别的同学笑话他。

)我对他说:“你背书确实有困难,老师也不勉强你。

但希望你可以答应老师一个条件,先背古诗,从绝句开始,行吗?”他看到老师这样语重心长,很愉快地就答应了。

慢慢地,他除了背古诗,还背课文。

“皇天不负有心人”,一直都考低分率的他在期末考试终于考了46分。

看到老师开心,他也笑了。

在此基础上,我又告诉他以后不管出去做何事,学点知识是最基本的。

当然在这个时候,他的爸爸也是对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他的错误思想给纠正过来。

最后在双方的共同沟通下,他总算是开了窍,学习比以前认真多了,回到家里还会主动帮助他父母做家务,以前从来不干事。

他父母打电话给我,也开心地笑了。

4对学生耐心施教。

对待学生,当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有一颗耐心,否则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其实班主任最难做的就是给班上的后进生当导航人,既不能急于求成,一口吃个大胖子,又要尊重和爱护他们,还要对他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

教育学生要以情去感动学生,以礼去说服学生,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

如我班熊善志同学在学习成绩方面不理想,拖了班级的后腿。

我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

最后,我真挚地对他说:“你因考试不佳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

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老师相信你以后会做的更好。

”接着我又鼓励他向班上同学保证,让大家见证他成长的那一刻。

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丰娴静.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12).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技师学院为社会提供了人才,解决了人才紧缺的问题;技师学院的学生普遍年龄都偏小,在毕业之后,他们会直接迈入社会,在社会中的的各个岗位中得到发展,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所以技工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发展水平对社会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技工学院中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技工学校把重点放到了学生的技能操作和专业培训上面,忽视了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和引导,为他们以后的发展造成了制约,技师德育教育的薄弱不利于他们在社会中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技师学院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德育教育都不全面,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导致技师学院的学生整体素质得不到提升,适应不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把技师学院的德育教育问题进行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点:1.技师学院的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太多束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复杂,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2.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开展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没有很强的社会意识,促进不了整个班级的发展;3、技师学院的学生整体文化素养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对社会意识和社会公德等不闻不问只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面,导致他们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二十一

摘要:德育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路径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核心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管理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培育出具有职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德育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探索的重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路径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路径。

(一)德育工作的地位在教育体系中较低。

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但往往忽略德育教育,例如许多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学生的德育,但课时少、授课方式落后,只注重形式主义的德育,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以及校园文化、学科渗透、教师示范等多种德育教育方式的开展,打消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班主任和辅导员是最主要的德育工作者,但因繁重的教学管理和事务性工作,影响了德育工作质量,使高职院校的德育流于表面、缺乏活力,同时也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德育教育团队。

(二)德育工作缺乏整体性。

多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学校各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者等在开展德育工作中是相互独立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造成德育资源的浪费,影响德育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党团活动、辅导员工作等几个重点教育环节并不是紧密联系的,各项教育活动没有按照统一的计划实施,无法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和外部环境。

(三)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综合素质不高,许多学生由于年纪小,缺乏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控能力和纪律性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思想意识较为薄弱,容易受到不良、消极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德育管理难度增强,传统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创新和完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建立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者、领导等德育合作机制,加强各德育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德育工作融入至学校职能管理、教学、教务等各个领域中,形成德育合力,减少德育资源的浪费。其次,建立完善学生德育工作制度,促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例如辅导员德育工作制度、班级例会制度、德育考核评价制度等,运用规范化的制度激励德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最后,要加强学生信息制度的完善,辅导员定期组织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调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发展信息,并及时制定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措施。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三导制”德育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效果。“三导制”模式以班级为德育单位,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专职辅导员、专业辅导员与学生辅导员,其中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专业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在学习和未来发展问题;学生辅导员协助专业和专职辅导员的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课外文化活动指导[1],这三方面形成统一的德育工作合力,保持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和工作的同步性,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心理等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积极构建新型德育模式,坚持构建具有校园特色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德育方法。例如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举行德育主题班会,班会是渗透校园文化和先进思想的主阵地之一,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会活动中,将理想信念、爱校尊师、礼仪诚信、学习劳动等各项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思想融入至德育活动中;常年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校园主题教育,利用校会、主题班会、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体验、展览、音乐会等形式发挥出德育教育基地作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节俭教育”、“体验教育”等德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远大的抱负、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意志,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管理效率。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所谓“文化兴校,文化育人”。高职院校要以文化为引领,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强化制度管理、强校辐射带动机制及创优创特活动,进一步凝聚人心,从而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质量。开展以“校园精神”为主题的文化创建活动,将学校精神融入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使高职院校德育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彰显在学生日期常言行举止中,使高职院校学生知识能力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2]。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树立新的德育观,运用创新思维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探索系统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路径,并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分析论文(实用22篇)篇二十二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练习,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意愿和主动性。其实,学生更愿意教师将课堂留给他们,自己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既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为此引入探究性的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内心的意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围绕着某个问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获取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体性。在整个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只扮演着指导和参谋的角色,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2)主动性。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地分析和探究未知的内容,而不是消极地等待。(3)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方式以探究问题为中心,不要求唯一的答案,更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的策略或者是答案的多样性。因此其结论是开放性的,是不断发展的。(4)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模式需要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由于学生之间各方面存在着差异,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观点得到丰富,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5)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验性,通过直接的体验获取最为直接的学习经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然后才能进行创造性实践,实现学习的目标。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1.开放性练习促进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型的学习,分析和探究问题敢于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变形题目考查学生的思考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另外,这一类型的题目能够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而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拓展。数学知识其实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只要掌握其中的核心理论方法,写生可以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进行解答。

3.理论联系实际一个授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中一定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假如只知道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不仅学生听起来会感觉很枯燥、很抽象,而且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只有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学习项目,才能将当天的课堂知识巩固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合理规划教材内容教育改革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不是一气呵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为探究性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实践,促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

5.激励评价,延伸探究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而在于唤醒和鼓舞。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探究性学习不仅要进行表面的探究,而且要向更深层次的探究延伸,从课堂走向课外,能够使学生体验到一些课堂中无法体验的快乐。为了实现探究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即既要注重学习的结果,也要看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也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四、总结。

实施探究性的学习模式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转变教学思想和方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还应该学会转变观念,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新知识和新规律,从而实现创造性的学习。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为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打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教师德育培训后心得体会(模板13篇)

    培训心得体会能够帮助发现自身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提高空间。以下是一些成功者分享的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对大家的学习和成长有所帮助。15日下午,先由赤水市第一中学,文化中

    员工自评工作总结大全(21篇)

    一个月又过去了,是时候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做一个总结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保安部在做好日常安全管理的同

    九年级指导(精选15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留白的空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思考和猜测的乐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首先应该有一些规律可

    一个人的生活大全(16篇)

    优秀作文必须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能够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真知灼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欣赏,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作文水平。一、左眼追忆过去,右眼害怕的

    卫生法律法规教学体会(模板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领域中的体验和收获的总结和整理。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学校不仅仅要学生取得学习成绩和思想素质的逐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我为家人添欢乐教案(实用22篇)

    教学内容是一年级教案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学科内容、教材内容以及课堂活动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学目标:1、知道自

    学习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心得体会(实用19篇)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例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借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收录了

    新娘父亲婚礼讲话稿(专业12篇)

    讲话稿是演讲者临时准备和深思熟虑的产物,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提高演讲的效果,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份精心设计的讲话稿。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希望这些讲话稿范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专业24篇)

    优秀作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形象塑造,使得读者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体验。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借鉴。

    急诊护士工作心得(实用22篇)

    我发现反思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通过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我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希望这些工作心得范文能够对你的工作总结和写作提供一些帮